/
0

长桥村

长桥村位于屏南县南部,南与古田县平湖镇唐宦村相邻,东与甘棠乡前院村隔山为界。海拔460米,气候温暖,是屏南县的米粮仓。历史上这里是屏南、周宁、政和通往古田、福州等地的交通枢纽。长桥、王厝、四保历史上本为一行政村,后因管辖范围太大,于1956年析为长桥、长新、新桥三个行政村。长桥村现有人口2740人,居住着包、黄、林、陈等姓氏,以包姓为主,有1500人。长新村现有人口900多人,居住着王、胡、陈等姓氏。新桥村现有人口780多人,以林、魏姓为主。

长桥,古称龙江,因村东有大溪称龙江而名。龙江发源于鹫峰山主脉,流经岭下、路下、屏城、长桥等乡镇,至村东南分为二流,中夹一小岛,称卧龙岛,经岛南端又汇为一水,古称东溪,明·黄仲昭《八闽通志》记载:“东溪,流至万安桥下”。东溪之水,自万安桥下浩浩荡荡经古田溪而达闽江,是屏南县第二大溪,全长34公里,流域面积199平方公里。长桥是个历史悠久的古村,1987年9月,福建省文物考古队在村东北500米的延伸山包及周边挖掘出大量商、周时期的印纹硬陶片及其他陶残片、石器等,表明三、四千年前,长桥村就有先民在这里居住生息。

一、风雨如磐万安桥

走进村中,首先映入眼中是那座闻名中外的万安桥,它是长桥村悠久历史的见证。万安桥位于卧龙岛南端,原名龙江公济桥,又称长桥,长桥村名即由此而来。

沿村边溪堤走上36级石阶,直达桥面,石阶边原来砌有石栏杆,但经千年的洪水冲击,现在只剩下石柱一个,孤零零地立于石阶边,阶边留下许多石栏杆的凿洞,无语地向行人诉说着沧桑的巨变。万安桥初建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为五墩六跨贯木拱廊桥,东西走向,桥长98.2米,宽4.7米,廊屋36间,单檐悬山顶,是全国最长的木拱廊桥。2005年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正中桥墩有一通石碑嵌入桥墩,文曰:“弟子江稹、捨钱一拾三贯又谷三十四石,结石墩一造,为孝妣二亲承此良因,又为合家男女及自身各乞保平安。元祐五年庚午九月谨题。”江稹是个慈善家,他不但捐出13贯钱,还捐谷子34石,宋代一石合当时92.5斤,一宋斤为现在1.28市斤,34石谷子约为今日4025市斤。古代人以建桥捐路为善举,这一座百米长桥,原来建有六墩,后因桥堍崩塌重修时与第六墩相连接,加上二个桥堍,仅墩、堍需干谷43520斤,钱104贯。包括桥梁、廊屋、瓦片、木构栏杆、槛下板凳,实在是一笔惊人的数字,这笔巨资均来自长桥与周边村民的捐助。大桥建成后经过几次重建已无法知道,但558年后的清顺治五年(1648年),“戊子盗毁,仅存一板”。此后,在乾隆七年(1742年)、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经三次重建。1952年桥西北端被大水冲毁二个拱架十二开间,1954年重建,这次重建,留下建桥主绳黄生富、黄象颜的名字。在我国古代,社会普通重文轻技,数千年留下与已毁的无数煌煌建筑中,能留下匠人姓名的实在太少了。木拱廊桥,在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中留下了惊叹和谜一样的悬念。近代部分专家认为南方的木拱廊桥是“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北方匠人南下所建。现在,万安桥桥墩上的“元祐五年庚午”的石碑,以雄辩的事实证明,木拱廊桥的建造,不可能是北方匠人南下所建。清乾隆间贡生江起蛟有诗咏该桥:千寻缟带跨沧洲,阳羡桥应莫比幽。月照虹弯跨古渡,水摇鳌背漾神州,汉家墨迹留中砥,秦洞桃花逐上流。锦浪浮来香片片,令人遥想武陵游。

寻找廊桥主绳黄生富、黄象颜,在村中终于找到这廊桥建造世家、当今建造木拱廊桥硕果仅存的黄春财老人。黄春财,长桥村人,幼年在祖父黄全书、父亲黄象颜身边耳濡目染、手传口授下,15岁跟随父亲在建瓯、古田、宁德、顺昌一带造桥。使他成为目前国内唯一集设计、绘图、建造于一身的名匠。

桥梁,既是南来北往的津梁,沟通了千年的茶盐古道,交流了城乡物资,又是人们休息与娱乐的场所,在一派阳春烟景中,看陇亩青葱,听树梢鸣鸟,乘凉避暑,垂钓桥畔,其乐洋洋。

沿万安桥溪边而上,就到了卧龙岛,由于数百年洪水冲击,眼前的卧龙岛只是一片沙坵,当年龙江书院的院舍与朗朗书声,只余下二株古松与一坂青草。卧龙岛属长桥内八景之一,古人诗云:

目极中流岛,依稀似卧龙。

潮平浑露甲,涨满着潜踪。

石作峥嵘角,波为鼓吹容。

愿为雷信发,振奋济时雍。

二、历尽沧桑古书院

龙江书院建于龙江(今长桥)卧龙岛上,南宋淳祐年间,御史中丞江枢曾在此建书院讲学课士,元末毁于火。明代刑部郎中章润重建。明万历《古田县志》载:“章润,遇事刚果,有古人风,断狱数千,无有称冤者,时号章铁板。历官十载,宦橐萧然,居屋数椽,弗蔽风雨。”明正统初年,他因病辞官,于故乡卧龙岛宋代书院旧址上建龙江书院。在乡民士绅的支持下,建起几座院舍,额曰:龙江书院。他自任山长,延聘名儒主其教事,招收弟子,进行会讲。明代书院以官办为多,也有民办官助及纯为民办。由于章润出身进士,学问渊博,既注重学术研究,又与科举应试结合,使讲学、学问与科举相表里,弟子学识丰富,能学以致用,在进入仕途后有所作为。从此,龙江书院成为一个育才培士的基地,不但古田(当时屏南尚未建县,仍属古田县)的学子来就学,远至建瓯、宁德、闽清等地士子亦来求学。章润还亲笔撰写“龙江书院碑记”一通,立于万安桥上。章润逝世后,弟子们在龙江桥头建“章先生祠”与御史坊,以纪念他。

明万历三年(1575年),时任首辅的张居正以帝师身份,用冠冕堂皇的理由,上请饬学政疏:“不许别创书院,群聚党徒,及号召地方游食无行之徒,空读废业,因而启奔竞之门,开请托之路。违者,提学御史听吏部都察院考察奏黜,提学按察司官听巡抚御史劾奏”(《张文忠公全集》卷四),万历七年(1579年)正月,张居正以一些借口要17岁的皇帝下旨禁毁书院。《明史·选举志》说:“嘉靖十年,尝下沙汰生员之命,御史杨宜争而上。万历时张居正当国,遂核减天下生员,督学官奉行太过,童生入学,有一州县仅录一人者!”将天下书院改为公廨衙门,书院的田粮查归里甲。龙江书院在这雷厉风行的禁令下关闭了。

三年后的万历十年,张居正去世,次年,张的官阶被追夺,复籍其家。于是,天下书院陆续复兴,龙江书院改名为沧洲书舍,在风声、雨声中又传出朗朗读书声,学子又关心起家事国事天下事。学者包起龙有《沧洲书舍赋》: 维今之翠岛,即古之沧洲,隐一天于夹岸,浮片地于中流。创讲堂之岿岿,建书舍之幽幽,追考亭之芳轨,踵晦翁之遗休。若夫朱栏映翠,画槛流辉,砌草纷披,庭花斗菲。借龙江以为鉴,牵虎岸以为扉;喜溪流之泛泛,欣烟景之依依。两村辅卫,二水环围。青松荫兮晨光媚,白鹿随兮道范巍。宫墙在望,圣哲堪思。广青毡于此地,宏绛帐于兹基。于以集众美,萃群英,相追琢,自箴规。虽一方之盛事,实千古之所宜。是以进有所宗,退有所仰,日异有增,年期有长。贤传须模,圣经是仿;攻异学以卫正,戒不思而自罔。至若识开心明,头头道朗;鱼跃鸢飞,触处足想。统天上之所翔,极波中之所往;看破浪兮长桥,盼摩云兮上党。贡羽仪兮帝阙,舒爪鳞兮江壤。既建阳兮著迹,复古田兮续响。胜地可双,佳山足两。触目情深,扪怀技痒。载赓数字之褒,聊作千秋之赏。

明崇祯年间(1628~1644)一场大洪水,把数百年心血结晶的书院冲毁,章先生祠与二通碑记亦毁于水,仅留下残垣颓壁在夕照中供后人凭吊。

三、传奇侠义姓氏源

为寻找宋代始建万安桥留下唯一的一个姓名——江稹,在翻阅《江氏族谱》时,我们发现,江姓早在宋代就已奠基长桥村,迁闽始祖江日昇于唐光启元年(885年)自河南光州固始县从王审知兄弟入闽,后裔江源与兄江清于南宋时期迁到龙江境居住,后迁龙江桥头后宅坪开基。江源生一男一女,男江枢,生于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正月十三日,初授江西金溪知县,后陞太平州知州。太平州治所在安徽当涂县,治下钱都管拥众万余,据繁昌造反,江枢带兵剿定,升江西监察御史。后以平定王志昌乱擢御史中丞。淳祐三年(1243年)以病还乡,乃建书院设绎讲学。逝世后葬在长桥村边的西林院路前。

江枢有一胞妹,就是闻名八闽的江夫人——江姑奶。《玉田志略》载:“龙江之里有江姑,江氏之处女也,”一日江姑上山,一虎欲搏之,姑誓虎曰:欲我以身殉汝,祈勿留残肢剩骨于人间,不然死者有知,何能纵汝也。虎食之,遗姑指于崖罅,虎愈爪而指愈入,虎无奈何,乃作江姑奶的座骑。后来江枢征剿叛乱,江姑奶均能显灵相助,宋光宗、理宗皇帝多次勅封江姑奶为“九天巡按江氏夫人”,在长桥石龙岗建庙赐额,香火鼎盛,后传到福州府十县及台湾省,各地均有建庙,信徒甚众。

包姓是目前长桥村最大的姓氏,有1500人,迁居海外的达2000多人。始祖包彦在明朝洪武九年(1376年)自凤溪村析居于此,已经630年。包彦到长桥,看中这一片沃土,那宽逾百米且清澈见底的龙江,那“桥接溪渠畔,遥瞻似彩虹”的龙江公济桥,那松阴蓊蔚、书声朗朗的卧龙岛,还有那桃花夹岸、比为武陵源的凝春涧,给包彦带来了新家的感觉。他选择了称为龙舌石的地方盖一座房子,定居下来,此后子孙繁衍,人才荟萃,成为屏南望族。历史上,村中最著名且富于传奇色彩的人物是包文礼。包文礼,字约生,生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为人任侠好急难。筑室龙升峰上,曰退藏轩。《屏南县志》载:“甲寅(康熙十三年,1674年)寇攻寨,势如危卵,礼乞师于刘将,将不允,负墙面哭,(刘)感其诚,遂出军解围”。是年三月,耿精忠反,闻包文礼名,召不应,遣兵执之,不从。三年后,耿精忠兵败始得释。仍退隐龙升峰,著书讲学,有“抛却城居入翠微,翠微日日染荷衣。退藏此处真堪隐,不向尘寰问是非”的表白。他的故居在村中稍靠溪边处,坐西朝东,是座土木结构的三进大厝,大门上镶着砖雕户对,户对下边是精雕的鹿、鹤、龙、凤图案。房屋虽破败,但宽敞的厅堂,硕大的柱子,精致的石础,仍可见当年的规模。

万安桥东面村子称过溪,即现在的长新村,以王、胡、陈姓为主。王姓始祖王某原籍江西抚州府临川县王半街,于明洪武年间从军入闽,后被任命管理古田县二十二都长桥等村军田。此后子孙繁衍,为长新望族。现村中尚留有上厝亭和下厝亭二个亭。上厝亭曾悬挂的“武魁”、“亚魁”二块巨匾,毁于“文革”时期。亭左后边是王家祠堂,祠堂前一个方池用河卵石砌成,池中种莲养鱼,是村民休闲的好场所。

沿王家祠堂而下200米处就是长桥内八景之一的“演武台”,又称“圣王殿”。殿宽12米,深21米,始建于宋代,重建于清初。殿内建戏台,构造精美,台沿木雕尚留下12个捐款人的姓名。

四、西式建筑“真福堂” 位于村南面“阮厝坪”之中,坐南朝北,是座四层的西式楼房,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同治五年(1866年),基督教英差会派遣英籍牧师克力比到长桥租赁民房传教,此后,又派池存忠、班为兰等人到长桥开展教会活动,并成立长桥牧区。光绪二十年(1894年),由英差会出资,女牧师班为兰等为首建成“真福堂”。有单层的“圣殿”和二层的“牧师楼”两座,占地面积5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50平方米。当时在“圣殿”门前左边立有“真福堂”石碑一块,至今犹存。

1950年至1956年,屏南县人民政府由双溪搬迁到长桥期间,“真福堂”改作他用。至1983年,“真福堂”已严重倾斜,破烂不堪。信众捐款捐工重建,于1993年12月在原址建成新教堂,2005年又修建了宿舍楼、大门和围墙。新建的“真福堂”,有“圣殿”、“钟楼”、“牧师楼”等三个部分,占地面积1055平方米,建筑面积745平方米。

长桥古村,山青水秀,风景优美,明清以来文人将其归纳为“龙江内八景”和“龙江外八景”,均咏诗记胜。内八景为灵应泉、神岩洞、彩虹桥、卧龙岛、七星洋、双镜水、演武台、倚山阁,均在村内。外八景为西林桥、南山寺、虎婆岩、凤头石、积雪峰、飞泉漈、三望亭、千尺岭,此八景均在村外。这内外十六景,使长桥成为历代文人骚客流连忘返的桃花源,成为倦旅游子梦醒的归宿。乔木有本,醴泉有源,祖辈的智慧,今人的发展,使长桥成为屏南南部一颗耀眼的明珠。数不尽的前贤,在这块土地上,写下了令人叹为观止的篇章,留下了永远抹不去的历史情愫,这就是长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