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黄家祥(1909~1942年),出生于宁德城关一个书香门第家庭,祖父黄书田,字步耕,号砚夫,清咸丰辛亥年恩科举人,任过顺德府南和县知县、保定府唐县知县等官职。父亲黄毓英,字子培,号荀如,光绪壬寅年举人。黄家祥有兄弟六人,黄家龙、黄家祥、黄家瑞、黄家禄、黄家香、黄家忠。长兄黄家龙生前系燕京大学教授、国民政府司法院参议,家祥排行第二。三弟黄家瑞上海大学毕业,四弟黄家禄东南医学院毕业,五弟黄家香上海同济医学院毕业。

黄家祥自幼聪敏孝友,善诗词,才识过人。十四岁(1923年)随四叔赴上海求学,中学毕业后考入上海法政大学,在上海读书期间受妻表兄蔡威革命思想的影响,积极参加力所能及的革命活动,曾写有“听罢鸡窗国事关怀频按剑,画成梅坞花香满室内不开帘”的座右铭。一·二八事件后投身抵制日货等抗日救国活动,一九三七年初回宁德家中,与父亲、妻子告别,言不改名,决心抗日,一九三七年六月离家经武汉前往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其间曾二次写信回家告诉父黄毓英、妻兄王肖义、黄家洪等,信中说“在陕西抗日大学很多是熟悉的同学,多在露天读书,每日还要挑水……”(黄家洪回亿)。一九三八年抗大毕业后分配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工作,与孟维壁(原山西省民政厅长)、丁维克、罗秋月(原湖南省人大付主任)、张升、曲飞、曲诚等同志一道分配代县,孟维壁任县长,黄家祥任抗日政府司法科长。黄家祥对待工作一贯热情认真,品质优良,勇于斗争敢于斗争,不怕吃苦,不怕牺牲。虽是知识分子,但在恶劣的环境下,与民同甘共苦,在对敌斗争中胆大勇敢,每次遇到敌人袭击,总是让别的同志先转移,自己最后走,给同志们留下一个很深的印象是“你们先走,不要管我。”家祥同志是县司法科长,他坚决惩办汉奸也深知敌人的残暴,平时总是怀揣一颗手榴弹,随时准备与敌一拼,决不被俘。一九四二年九月二十五日,他在五台县红表乡榆林村工作时,凌晨被日军包围,他怕全村群众跟自己受害,毅然决定跑出村外设法突围,在跳沟时腿摔坏了,无法再突围,日军围上去要捉他时,他拉响了手榴弹与敌同归于尽,壮烈牺牲,时年33岁。

黄家祥同志牺牲后榆林村群众用全村仅有的一口棺木把他安葬在一颗梨树下,每年都到他的坟前烧香祭拜。山西省代县烈士陵园的英烈碑上刻有他的英名。

黄家祥曾于一九二七年回宁德结婚,生有一男三女。

一九八四年黄家祥之子黄国醒等三人到代县寻找烈士遗骨,与当年家祥的战友们交谈中了解到,至今代县当地老乡们还怀念他,传说着黄科长(他们称他是“黄肉铺”)为了保护村里的老乡和日寇拼搏壮烈牺牲的革命故事。(“黄肉铺”是当地老乡给他起的绰号,意思是:“肉铺”就是杀牲畜的。我们的司法科长是杀日寇、杀汉奸、杀敌伪为民除害,深受人民拥护和爱戴的好科长。群众痛恨日寇、汉奸将他们比作牲畜。)当县民政局、乡干部陪同烈士亲属来到榆林村时,全村群众都来迎接,当年安葬烈士的四个村民中仅剩一个老人,在他的指点下找到确切的安葬地点,挖出烈士遗骨,头骨破碎,右手骨失踪。临别时,老乡们高呼“黄科长回家了,一路好走!”,一直送到山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