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黄榦继承朱熹理学衣钵,讲学书院,仅福州地区书院就有十几所。此外,他历官州县,讲学不辍,或书院或郡学,成效显著。

福州高峰书院,是历史上颇有名气的黄榦讲学书院之一,与著名的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齐名,是嘉定年间(1208—1224)全国学子最向往的书院之一。由于生源不断地增多,书院变得非常拥挤,遂借邻近寺庙作为课堂。朱熹曾在庆元年间(1195—1200)为该寺撰书“华峰”匾额,故名“华峰寺”。后来,华峰寺又改名为“石牌庵”。

历经岁月的磨洗,高峰书院、石牌庵己只存遗址。书院占地面积800多平方米,其左右及后侧被山峰围护,门前石阶路经石牌庵右边通往山谷。

如今,黄榦后裔在石牌庵和高峰书院遗址周边建造围墙,修整有关遗迹,重建华峰寺(石牌庵)及高峰书院,并修建一座跨越溪涧的桥梁,使之直通岭头至林阳寺公路。书院遗址于2005年5月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黄榦在高峰书院期间,一边讲学一边著书,所著有《周易系辞传解》一卷、《读仪礼经传通解》二十九卷、《孝经本旨》一卷、《论语注语问答通释》十卷、《勉斋先生讲义》一卷、《朱子行状》一卷、《勉斋诗钞》一卷、《黄勉斋先生文集》八卷、《晦庵先生语续录》四十六卷、《勉斋集》四十卷等。

嘉定十四年(1221年)三月的一天上午,黄榦看完书卷,闭目安息在书斋的躺椅上,从此再也没有醒来……

出殡那天,给黄榦送行的除了他的四个儿子黄辂、黄辅、黄輹、黄玘之外,还有他的“门人弟子执绋者二百余人,皆衰绖菅履,引柩三十余里至山间。丧仪如礼,乡人叹息,以为前此未之见”。

绍定六年(1233年),黄榦已作古12年,理宗皇帝下诏赠他为“朝奉郎”;端平三年(1236年),赐谥“文肃”。元至正十九年(1359年),福州官府建造勉斋书院,以示纪念。清雍正二年(1724年),黄榦从祀于孔庙,又在府学里建了黄勉斋祠。

由于黄榦生前声名远播,所以历代圣贤名将显宦前往凭吊者很多。陈宓(1171—1226)赞其像曰:“貌之癯有颜之乐,气之刚得轲之养。以身任道,老而益壮。仰止朱门,孰出其上。”诗人刘克庄(1187—1269)在《后村大全集》中有《哭黄直卿寺丞》二首。

其一

久在文公几杖旁,暮年所得最精详。

贫甘香火辞符竹,病整衣冠坐箦床。

壮士军中悲亮死,先师地下惜回亡。

洗云破寺三间屋,却有门人远赴丧。

其二

当年出塞共临戎,箭满行营戌火红。

督府凯旋先请去,坚城筑就独无功。

身谋彼此皆迂阔,国事中间偶异同。

莫怪些词含哽噎,在时曾赏小诗工。此外,有明一代,陈鸣鹤《拜黄勉斋墓》诗:

三尺残碑立水田,姓名犹识宋前贤。

松楸有谱传遐胄,苹藻无人荐九泉。

石马嘶风林下卧,野狐吹火雨中燃。

隔林薄暮闻钟鼓,知是林僧礼法筵。

傅汝舟《陪汪郡公谒勉斋墓》诗:

先生坟在庖羲谷,异代虚无草木间。

俎豆自今开时庙,衣冠终古閟空山。

峰高元气长回合,地迥精灵自往还。

浅薄叨陪堂下拜,几瞻遗像愧尘颜。

徐㶿诗:

幽坟荆棘里,传是宋名贤。

古柏摧荒冢,丰碑立野田。

西风谁下马,夜月自啼鹃。

冷落清明雨,无人挂纸钱。

谢肇淛诗:

典型犹在望,异代更谁论?

马鬣孤坟在,鸡碑十字存。

野田侵基道,寒烧燎松门。

苹藻何人荐,伤心问九原。

卢龙云诗:

想像遗踪五百年,溪山留胜尚依然。

一时厉禁浑无恙,万古斯文赖有缘。

仰止将兴闽绝学,景行端藉曾多贤。

讲堂况复余光霁,桃李当春已自妍。

最为感人的是,明代抗倭英雄戚继光(1528—1588)带领3000名山东子弟兵入闽歼倭时,戎马倥偬还专程绕道至黄榦墓前凭吊,戚将军还写了一首诗,云:

倥偬戎马越闽关,感慨当年国事艰。

凭吊宋儒文肃墓,英豪终古扼权奸。

黄榦溘然离世,和他相濡以沫了一生的妻子朱兑肝肠寸断,喟然长叹:“直卿去了,我的存在还有何意义?”一百二十三日后,时嘉定十四年(1221年)八月朔日,朱兑便在郁闷愁烦中随夫而去,同穴长眠于高峰书院西南侧的长箕岭庖牺谷。

庖牺谷,即在今天的福州市晋安区寿山乡石牌村江南竹自然村,相传上古时伏羲因为看到这清旷幽静的佳境,认定这里正是他梦寐以求的完成演画八卦造福人类夙愿的理想之地,于是到此取象演画八卦,故有“庖牺谷”之称。

石牌村有着十分丰富的文化历史积淀,有建于后唐长兴二年(931年)的瑞峰林阳寺,为福州“五大丛林”之一。该村东连松柏模、西毗粪桶岩之麓、北邻溪下、南接黄土坪。“石牌”村名何处来?明代谢肇淛《游寿山、九峰、芙蓉诸山记》云:“过黄勉斋先生墓,十字石碑(注:碑上书刻‘宋黄文肃公勉斋先生墓’计十字)圭立水田中。旁有寺名石牌,以先生故得名也。”此外,这里还有一座石牌庵,明《闽都记》载:“石牌庵在怀安四都,去府城三十里,与黄勉斋墓道石牌相近,因以名庵,万历初建。”

黄榦逝世后,历代对其坟墓都进行修缮。据《贤陵园记》碑中载:“从宋至清,先后有十一位皇帝书赞,并由朝廷和福建布政司修葺祠墓达三十次。”1919年,黄榦裔孙、民国海军总司令黄钟瑛的胞兄钟沣及良安等人修复其墓。1987年初,黄榦裔孙黄宏珂、黄忠浩等人重修黄榦墓。2003年,黄宏飞等后人对墓园进行扩建,建山门,设碑廊,廊内立有历代名人赞颂黄榦以及黄榦门生祭文等碑刻,周以围墙。山门为石构,四柱三门,门柱楹联,云:

其一

人间祥瑞古灵妙,嘉定陵园长润贤。

其二

比翼天涯归大道,珠玑太极照千秋。

黄榦一生致力于兴学传道。据明代王应山《闽都记》卷十载:“勉斋书院在乌石山阳。勉斋有祠,以太平公辅坊废,荐福寺为之,贡师泰记。国朝洪武八年改建左卫,移书院今所。嘉靖间,祠宇倾圮,鞠为蔬圃,豪门瓜分而去。隆庆间建祠,府学、射圃东偏,甚湫隘,莫展祀事。”太平公坊即今三牧坊。勉斋书院到清代已不存在,直到2010年,黄榦后裔黄如论为了纪念其先祖的伟大功绩,在旧址上重建了勉斋书院。

黄榦故里长乐青山村还保留有他的故居(即黄瑀旧宅),据《长乐县志》记载:“黄勉斋祠,本勉斋先生旧宅黄御史(黄璃)第。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乡人为纪念黄榦的功绩,将其旧宅改建为‘黄勉斋特祠’。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知县贺世骏领帑重修。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黄姓族人鸠资重修,裔孙黄见三、黄荣庚董其事。”

2002年6月6日,经长乐市人民政府批准,“黄勉斋特祠”和青山村另一处古建筑“江夏黄氏祠堂”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

江夏黄氏祠堂始建于南宋,朱熹择地,扩建于明弘治年间(1488—1505),大重修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民国十一年(1922年)缮修前座。祠分前座、中座、后座三进厅结构,总面积1200平方米,高大雄伟、宽敞明亮,体现出明清两代古建筑的风格,文物资料珍贵丰富,是长乐少有的古祠。

黄榦为传播和推广朱熹理学、确立中国思想界之正统地位立下了汗马功勋。时人对他在阐述朱熹学术思想方面的贡献,评价很高。南宋末参知政事真德秀在《勉斋先生祝文》中说:“唯公之在考亭,犹颜曾之在洙泗。发幽阐微,既有补于学者;继志述事,又有功于师门。”清代《四库全书》录有元刊本《勉斋先生黄文肃公集》四十卷,其《闽学渊源》篇录有黄榦事迹。

至元代,金履祥(1232—1303)在《濂洛风雅》中尊周敦颐为理学开山祖师,以周敦颐——二程——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黄榦——何基——王柏为理学传承的正统世系。

明末清初,由黄榦整理编辑的朱子著作,还经传教士漂洋过海,得以在欧洲广为流传,影响深远。

公元1700年左右,一位叫白晋(1656—1730)的法国传教士,送给他的德国朋友莱布尼茨(1646—1716)一件礼物。这是一本朱熹的著作《周易本义》,里面的数张“易图”,引起了这位绰号Lovenix,即什么也不信的人的浓厚兴趣。莱布尼茨发现“伏羲六爻”的排列与二进制记数法的顺序是相同的,他为几千年前中国圣人的创造与自己的发现相一致而高兴,并为自己解开了《周易》之谜而欣喜若狂。钦佩激动之余,莱布尼茨写信给当时的中国皇帝康熙,称赞康熙尊崇儒学、导倡程朱的行为。

在莱布尼茨看来,中国宋儒思想的“理”与基督教的“上帝”简直就是同一个概念,这个“理”超越了智慧,是一种超智慧。通过莱布尼茨的传入,再通过孟德斯鸠、伏尔泰、狄德罗等人的启蒙,朱子理学思想被有机地融入现代文明中,焕发出生机和活力。而在这个过程中,黄榦传扬朱子理学,更显功不可没。

写到最后,得以借用朱熹《观书有感》中的一句诗:“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理学之树常青,历史给予黄榦“朱子学第一传人”的褒奖,这是当之无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