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良缘天成

时间如白驹过隙,一晃又是几年过去了。

淳熙九年(1182年),黄榦在朱熹门下已有8年了。在他看来,“学问无穷,不可以轻儇浮浅得也”,朱熹每“语之以道德性命之旨,言下领悟”。朱熹最终被黄榦安贫乐道、清心寡欲的品行以及意纯志坚、刻苦求知的决心打动了,将自己的女儿许配给了黄榦。后来,黄榦回忆这时期的学习经历,他满怀深情地写道:

榦丙申之春,师门始登,诲语谆谆,情犹父兄。春山朝荣,秋堂夜清,或执经于坐隅,或散策于林坰,或谈笑而春容,或切至而叮咛。始受室于潭溪,复问于星亭……

文中的“潭溪”指的就是五夫紫阳书堂;“星亭”则指的是建阳考亭书院(因旁有陈氏聚星亭而以此代称)。由此可知,黄榦在建阳莒口建精舍而以“潭溪”命名,是为了纪念他在五夫紫阳书堂拜师从学和成家立业的这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体现了他对恩师朱熹的深切的感激之情。

而在这时,朱熹完成了《论孟精义》《周易本义》《诗集传》《近思录》《伊洛渊源录》等二十多部著作,使他在政界与学术界声名日盛,许多同僚都想跟朱熹结为儿女亲家。史料记载,“公卿(朱熹)名家莫不攀慕,争欲以子弟求婚”,而朱熹却偏偏看中了这个“家清贫、门户衰冷”的黄榦。正如他在为女儿定亲时撰《回黄氏定书》所言:“直卿宣教励志为儒,久为知己……虽贪同气之求,实重量材之愧。”朱熹看中的是他一心向道、“励志为儒”的决心和才干,最终才欣然将自己的二女儿朱兑嫁给黄榦。

朱兑比黄榦小四岁,天生丽质,聪颖灵慧,有一种清新洁雅的气质。据《福建通志》载:“朱兑,字淑真,朱子仲女也。适闽县黄榦,守儒风,明妇道,环堵一屋,夫妇相敬如宾,训子有方。”《长乐县志·贤媛》也记载有对朱兑的称赞,诗云:

徽国壶范,出身贤门。

坤与毓秀,生其淑媛。

内习庭训,柔顺温存。

来归黄氏,学有渊源。

赞父集注,考订名言。

助夫论礼,制帛一纯。

教子明志,吃其菜根。

大哉懿德,道学同尊。

如今,黄榦与朱兑喜结良缘,两人誓言白首到老,执手一生,笑看花开花落、赏月圆月缺。

人生奢求,不过是生死与共、不离不弃。

朱兑从小生活在文化氛围浓厚的家庭里,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在父亲朱熹的影响下,朱兑对理学也有自己独特的理解,据《长乐县志》记载说:“熹集注四书章句,兑与论大学格致,传曰‘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而吾身之全体大用无不明,反复可订倒而言之,以为吾心之全体大用无不明矣,而后于物之表里精粗无不到,此推以心应物之理’。兑亦自有一说也。及榦编礼时,复与论礼制帛以有余,不足定长短之制。”

黄榦结婚后,生活寒素贫俭,但朱兑对字画非常感兴趣,经常买来一些古文书籍字画研探。

生命在面前呈现出了全新的色彩,朱兑喜欢学习。闲暇时,黄榦教她解读经书,她一发不可收拾地沉迷进去,二人琴瑟相和。在他们看来,比翼双飞才是夫妻相处的最高境界,也是朱兑向往的境界,她愿意为此付出一切。

恰似《诗经·邶风·谷风》中写道:“燕尔新婚,如兄如弟。”黄榦、朱兑二人恩爱有加,在当时传为佳话。

黄榦夫妻以钻研学识为快事,为此投入全副身心。婚后第二年,家里的支出渐渐变得捉襟见肘,朱兑毫不犹豫地拿出自己的陪嫁持家,但日子仍然过得十分俭朴。于是,两人立下了这样的规矩:不吃第二道荤菜,不穿第二件绸衣,更不置办明珠翡翠等装饰品。但凡是购买研究学术需要的古今书画作品,却慷慨解囊,毫不吝啬。

其实,朱熹将爱女朱兑许配给黄榦,就是在选择学术和事业的接班人。

那么,朱熹为什么会选择黄榦为其事业上的继承人呢?这在朱熹平时与友人的言谈中已露出端倪。所言“直卿志坚思苦,与之处甚有益”,实际上就是对黄榦为人的总体评价。

何为“志坚”?是指黄榦“慨然有志于道”,思考深入细致,冥思苦想,豁然贯通。在拜师之日,黄榦已立下了以继承和阐扬朱子学为己任的大志。那时,黄榦刚拜朱熹为师时,已25岁,正是一个人成家立业的时候。在封建社会里,科举功名是人们趋之若鹜的热门,“十载寒窗无人识,一举成名天下知”就是这种现象的生动写照。但黄榦却在青年时即“厌科举之业”,不以仕途为意。

何为“思苦”?是说黄榦在学业上能吃苦钻研,超出凡人,表现出坚强的意志。黄榦从拜师那年开始,便勤奋为学,甚至是“夜不设榻,衣不解带,少倦则微坐、一倚,或至达曙”。后来,黄榦的同乡与同门师友杨复说:“文公(朱熹)心嘉其刚劲坚苦,可与任道,未十年而授之以室,又十年而畀之以官。”

尽管婚后生活比较拮据,却依然不改黄榦的志向。

据说有一年盛夏,朱熹前来看望女儿一家,黄榦正好外出讲课,朱兑想好好款待父亲,但因家境贫困,端不出像样的菜,只好在屋后的菜园里摘了几根香葱做成清汤,然后又煮了一锅麦饭。深知女儿家中窘境的朱熹丝毫没有责怪,反而安慰起女儿说:“俭朴度日,是我们家的好家风。这样的饭菜已经很不错了,吃起来不仅喷香可口,而且还能滋补身体。”饭后临别之际,朱熹饱蘸浓墨,挥笔一诗:葱汤麦饭两相宜,葱补丹田麦补脾。莫道此中滋味少,前村还有未炊时。

朱熹的这首诗,黄榦恭恭敬敬地贴在墙壁上,当作座右铭以及黄氏家训。黄榦还作诗诵读:

愚夫饱欲死,志士常苦饥。

但能守箪瓢,何事不可为。

诗中尽显黄榦安贫乐道之风。

朱熹为人坦荡磊落,时刻关心女婿的成长。他对黄榦、朱兑疼爱有加,经常对朋友赞赏二人说:“仲女素性孝顺,我与夫人皆钟爱之。自于归黄氏,亦恪尽妇道。直卿为人循谨,少年俊才,忠孝仁义,可称快婿,日后料其必阔,即不然,亦不失为端人正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