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天资聪颖黄家子

董奉山,又名福山,海拔近600米。唐代李吉甫在《元和郡县志》中说福州是“因州西北有福山,故名”。到了宋代,晋江状元梁克家编撰的福州第一部地方志《三山志》更有“唐开元十三年(725年),闽州改为福州都督府……或曰以董奉福山名”之说。清乾隆版《福州府志》注:“福山今名董奉山,属长乐县。”福州有谚语:“一旗二鼓三董奉。”就其于福州地理位置和作用,称之为“福山”名副其实。

三国时期,山下出了个名叫董奉的郎中,他天资聪颖,精研医术,先后在福山和江西庐山等地行医施药。他医德高尚,为人治病分文不取,只要患者病愈后在山上植杏,轻者植杏一株,重者植杏五株,久而成俗。杏熟后,董奉在树下作草仓,以杏换谷,赈救贫穷,供给行旅。病人和穷人都非常感激他,送与“杏林春暖”的匾额,并尊其为“杏林始祖”,祀为医仙,与华佗、张仲景并称“建安三神医”,福山也因之易名董奉山,“杏林”也因之成为中医学界的代称。

在这里必须提到的是,董奉山与本书传主的关系最为密切。现摘录文肃公(黄榦,号勉斋)家谱《宋儒梓里图志》中一段记录:

宋儒梓里,在长乐县十一都。

董奉山,上有董仙遗迹,下为青山村,文肃公之故里也。古属廉风里,地距长乐古县七里许。后唐时入闽三世祖宾公尝宰斯邑,爱其风清幽,因家焉。九世祖诏公徙居闽县(今福州)城东同庆寺之侧,遂分城东一族,为闽县派;青山一族,为长乐派。迄十二世祖南仲公七试礼部不偶返居青山村。十三世祖御史公瑀,尚往来其间(按《福建通志》,黄瑀故宅在青山下),迨十四世祖文肃公榦生六岁始居同庆,绍熙间,复居青山,其讲处,曰竹林精舍,朱子所为,墨迹尚存谱中。村中有紫阳井,乃朱子所择,因为名。康熙三十年于故宅毓贤处,建为黄勉斋祠。村后有小阜曰燕山,一名金山。有古榕盘旋其上,有七星岩环其间,今于其下建江夏黄氏宗祠焉。

地处董奉山东麓的青山村,由于地肥土沃,气候宜人,瓜果飘香,四季常青,故得“青山”之美名。清光绪年间(1875—1908),有学者作诗赞曰:

青山发迹勉斋公,上有高峰董奉崇。

丹灶犹存仙迹处,星坛分列祖龛中。

瀑泉魁石三台合,龙井豹岩一脉通。

别有竹林开讲席,完成名胜洞冥濛。

南宋初期,社会出现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当时著名词人辛弃疾在《青玉案·元夕》中用“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这样的语句,将宋都临安城(今浙江杭州)的元宵夜欢腾与繁华尽收笔下。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季夏的一个午夜,青山村万籁俱寂,辛苦了一天的人们早已进入梦乡,只有进士第黄瑀家里,仍然灯火通明。忽然,一声清脆响亮的婴儿啼哭声划破寂静的夜空,又一个新生命降世了!仿佛是要庆幸自己生逢“和平盛世”一样,刚刚出生的婴儿,声音是那么的洪亮,那么的有力。这个婴儿,就是后来为传播理学立下卓著功勋、被称为“朱子学第一传人”的黄榦。

黄榦的父亲黄瑀,字德藻,生于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他少年刻苦为学,33岁进士及第,从此步入仕途。黄瑀47岁这年,回乡省亲,妻子叶氏为他生下第四个儿子。想到黄家的家谱又添男丁,夫妇俩乐得合不拢嘴。高兴之余,黄瑀给新生儿取名为“榦”,字“直卿”,期望这孩子将来能青云直上,建功立业,光宗耀祖。

黄家祖先黄膺是河南固始人,唐光启元年(885年)随王审知入闽。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家族日益兴旺发达。黄膺的长房长孙黄宾,太学生出身,五代闽国任长乐县令,致仕后定居董奉山之麓青山村,世代繁衍生息。宋代理学家蔡元定(1135—1198)于绍熙五年(1194年)在《题东阳黄氏世家宗谱序》中说:

畏友黄君仁卿(黄东,黄榦之仲兄),世系始于唐太宰,讳迁,世居河南,五代末,厥祖讳膺,随王审知入闽,居邵武仁泽乡,生茂材,拜秘书郎,生子男四人,曰宾、曰推、曰惬、曰鸣凤。宾为古田令,兼知长乐事,侨居青山,宾生昶、昶生仁、仁生达德、达德生扬、扬生克家、克家生诏、诏生徽、徽生时、时生南仲、南仲生瑀……

黄榦的祖父黄南仲(黄膺十二世孙),能文能武,胸怀才学,但生不逢时,难以施展,七次会试均名落孙山。从此,黄南仲开始专心学习祖传的拳术,内外功兼修。他喜欢扶弱抑强,好行侠仗义,打抱不平,侠义闻于一方,连黄榦的三个哥哥也自幼随祖父习练拳术,舞枪弄棒。此外,他还做“自食其力”的私塾先生。乡村塾师十分清苦,不过是个“半饥半饱清闲客”。

黄瑀秉性斯文,不愿习武,经过十几年寒窗苦读,于绍兴八年(1138年)进士及第,补饶州(今江西鄱江、信江一带)司户参军。提点铸钱官想卖掉铸币工人的余粮,从中牟利,黄瑀坚决不答应。提点勃然大怒,想以法律条款来惩戒他。然而,百姓称赞黄瑀政绩,提点深感惭愧,反而推荐黄瑀,黄瑀深谢不受。由于黄瑀廉洁自爱,事迹感人,后擢监察御史。宋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朱熹(1130—1200)对黄瑀有很高的评价:

绍兴八年进士第,初任为饶州司户参军。提点铸钱官欲市冶工余粮,以规赢利,强公高其估,公不可,则怒欲中以法,而求其罪无所得。乃更欲荐之,公谢不受。岁旱,郡檄视属县民田,当免租者,公请免之什九,而行他县者,以什一告。太守洪忠宣公,以为疑,却公所上文书,俾更之。公曰:“官可罢,此不可易,且吾已闻之诸使者矣!”既而,洪公使视诸县,则公所行,县民独无流徙,乃复善公所为而荐之。罢官贫甚,与一力徒步以归。更调湖北转运司,主管帐司使者向公伯奋,一日谓公曰:“人皆求荐,君独未尝一言,何也?”即袖中出奏牍,上公可亲民者,且以心源渊静,夷险一操。目之,公于是改官。

而人亦以贤向公焉。

黄榦就是出生在这样一个立身清白的官宦书香之家。他的启蒙教育,是在家庭中开始的。从小聪明伶俐的黄榦,读书又异常刻苦。两岁时,父亲抱着他指着黄家祠堂大门上的“孝”“悌”等字教他辨识,过后再问,竟能百试不误。稍长,黄瑀又让他跟着私塾里的哥哥们一道读《千字文》《百家姓》。

黄榦认真读过之后,也能一字不漏地背诵出来。和三个哥哥相比,黄榦越发显得机警聪慧,因此黄瑀把希望都寄托在了他的身上,更细心地随时加以点拨,因而黄榦进步极快。

有一天,有远方客人来访,黄瑀邀请大家到池畔观鱼,而恰好有儿童在垂钩钓鱼。客人见身边的黄榦十分机灵,甚是喜爱,便有感而发,并有意借用古诗来试探他:

绕池闲步看鱼游,正值儿童弄钓舟。

文思敏捷的黄榦虽然年幼,但已经领会客人的用意。他答话圆活熟练,当即说道:“此乃大唐诗人香山居士(白居易)的七言绝句《观游鱼》。”据《黄勉斋文集》卷四云:“戒惧谨独,不待勉强,不假思索,只是一念之间,此意便在。”此时此刻,他只是微微一笑,摇头晃脑地脱口而出:

一种爱鱼心各异,我来施食尔垂钩。

客人听罢,拍手称赞不已。黄榦小小年龄竟懂得如此多知识,且“幼而俊迈,聪敏绝伦,博览群书,尤善《春秋左氏传》”。父亲愈加喜爱黄榦,对他的要求也就格外严格,他不论走到哪里,总要把宝贝儿子带在身边,利用一切机会对孩子进行启迪和教育,给他耐心讲解古代圣贤励志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