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四 从地方文化或闽学视角对朱子学进行探讨,以福建学者为代表

20世纪30年代,福建文化研究会曾探讨过福建理学的一些重要问题,提出了“福建理学”的概念,开辟了从地域文化的角度研究宋明理学的先河。1933和1934年,王治心先后发表了《福建理学系统》系列论文,从地域文化角度明确提出了“福建理学”的概念,对北宋时期福建理学家作了系统的梳理。1935年,李兆民发表了《洛学道南系的渊源》,具体探讨了道南系理学的思想渊源。1937年,《福建文化》开辟“福建理学专号”,李兆民发表《福建理学之渊源》《紫阳理学之我见》《明清福建理学诸家之概况》等系列论文,其中《紫阳理学之我见》从宇宙观、心性说、伦理学、鬼神论四方面展开对朱熹的哲学思想作了阐述。李兆民认为周敦颐主太极说,程颐倡理气二元论,“朱子整理二家冶诸一炉,造成二元融合之一元论”,“系一元太极统系下之理气二体”。而郭毓麟在《论宋代福建理学》中则认为,“朱子学说,于哲学上,主理气二元论”。此时的研究除对朱熹及其门人蔡元定、蔡沈、黄榦、陈淳以及朱熹后学真德秀之外,还对杨时、游酢、胡安国、罗从彦、李侗、胡寅、胡宏等人进行研究,体现了对福建的地域文化特色。

20世纪80年代,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指导下,闽学成为福建学术界的一个研究热点。闽北闽学研究会、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福建省闽学研究会相继成立,发掘历史文化资料,出版刊物和书籍,组织学术研讨活动,积极推动闽学研究的开展。厦门大学、福建师范大学、福建社会科学院、福建省委党校等一批学者,采取多种合作方式,进行闽学研究,出版专著、发表论文,与海内外学术界广泛开展学术交流,较为重要的著作有高令印、陈其芳的《福建朱子学》和刘树勋主编的《闽学源流》(1993)等。《福建朱子学》“将朱熹及其福建籍的弟子、再传弟子和后学汇集在一起,考察其事迹,剖析其思想”①,对福建朱子学的形成、发展作了系统的阐述,被认为是“迄今为止,最完整的、最有特色的研究福建朱子学的学术著作”①。刘树勋主编的《闽学源流》(1993),探讨了闽学产生的历史背景、闽学的学术思想渊源、朱熹生平及其思想体系的形成过程、朱熹思想体系、考亭学派、朱子学的历史命运,并附朱熹门人录(511人),大体勾勒了闽学学派这一文化群体学术流变的脉络。被认为是“对朱熹之学和考亭学派的特点及其源流,作了有特色的具体研究,提出了许多值得重视的见解和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将会促进对朱熹及其学派的更深入研究”②的一本书。此外,江西、安徽等省区的学者也从地域文化的视角对朱子学进行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