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约公元前11—公元前3世纪 殷周之际或周初至战国时代

先是《周易》成,后《诗》、《书》、《礼》、《乐》、《春秋》成。合之称为“六经”。

前551年 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 庚戌

孔子生。其诞生月日为是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公历9月28日)。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年鲁国昌平乡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人。

前522年周景王二十三年(鲁昭公二十年) 己卯

孔子30岁。《论语·为政》孔子曰:“三十而立。”孔子约于此时开始办学授徒,其早期学生子路、颜渊、曾点、冉耕、闵损等当在此时开始从其学。

前518年 周敬王二年(鲁昭公二十四年) 癸未

相传孔子与南宫敬叔适周,问礼于老聃,问乐于苌弘。

前504年 周敬王十六年(鲁定公六年) 丁酉

季氏家臣阳虎权势日大,在鲁擅政。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曰:“陪臣执国政。……故孔子不仕,退而修《诗》、《书》、《礼》、《乐》。弟子弥众,至自远方,莫不受业焉。”

①本年表把朱子学和与朱子学有关的最主要的历史事件和历代人物、著述及对其研究等诸方面综合在一起,按年代顺序排列,能看出其时代特点、发展源流,便于查阅。

本年表参阅的主要文献:张岱主编夏乃儒常务副主编:《孔子大辞典》附录《孔子年谱》《评孔大事年表》(上海辞书出版社1996年第二版)、[日]今関寿麿编:《宋元明清儒学年表》(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影印原版)、高令印陈其芳著:《福建朱子学》(福建人民出版社1986、1996年版)、林庆彰主编:《朱子学研究书目(1900—1991)》(台北文津出版社1992年版)、吴展良编:《朱子研究书目新编(1900—2002)》(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2006年版)、荒木见悟等编:《宋明学研究文献目录》(阳明学大系卷12《阳明学便览》附,东京明德出版社1974年版)、方克立等编:《中国哲学史论文索引(1900—1949)》(3册,中华书局1988年版)、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编:《中国史论文索引(1900—1949)》(香港三联书店1980年版),以及朱子学原著、学者论著等数十种。

前496年 周敬王二十四年(鲁定公十四年) 乙巳

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曰:“定公十四年,孔子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于是诛鲁大夫乱政者少正卯。”

前482年 周敬王三十八年(鲁哀公十三年) 己未

孔子70岁。《论语·为政》孔子曰:“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从事教育和古文献整理工作。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曰:“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追迹三代之礼,……序书传,上起唐虞之际,下至秦缪,编次其事,故书、传、礼、记自孔氏……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

前481年 周敬王三十九年(鲁哀公十四年) 庚申

春,鲁公狩猎获麟,相传孔子此时作《春秋》。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曰:“鲁哀公十四年春,猎大野……获麟……乃因史记,作《春秋》。”

前479年 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 壬戌

夏四月,孔子卒,年73岁。《礼记·檀弓上》曰:“孔子早作,负手曳杖,逍摇于门,歌曰:‘泰山其秃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既歌而入,当户而坐。……‘予殆将死也!’盖寐疾七日而没。”司马迁《史记·孔子世家》曰:“孔子葬鲁城北,泗上。”鲁哀公作诔文祭悼孔子,尊称“尼父”。是为后世诔文之始。今山东省曲阜市北二里有孔林、孔墓。

前478年 周敬四十二年(鲁哀公十七年) 癸亥

鲁辟孔子旧宅三间为庙堂,岁时奉祀,是为孔庙之始。

前436年 周考王五年 乙巳

孔子弟子曾参卒。相传其著《礼记·大学》,著《曾子》。

前405年 周威烈王二十一年 丙子

孔子弟子子夏卒,其曾主持集结《论语》。

前402年 周威烈王二十四年 己亥

孔子之孙子思卒。相传《礼记·中庸》为其所著。

前390年 周安王十二年 辛卯

墨子卒,著《墨子》。

前372年 周烈王四年 己酉

孟子生。名轲,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卒于前289年(周赧王二十六年,壬申)。著《孟子》。

前286年 周赧王二十九年 乙亥

庄子卒,著《庄子》。

前242年 秦王政五年 己未

公孙龙卒。有《公孙龙子》传世。

前238年 秦王政九年 癸亥

荀子卒,著《荀子》。

前213年 秦始皇三十四年 戊子

秦始皇下令焚书,禁私学,次年坑杀儒生与方士460人于咸阳。

前195年 汉高祖十二年 丙午

高祖刘邦亲以大牢祭祀孔子,为帝祀孔之始。

前158年 汉文帝后元六年 癸未

始置《诗》专经博士。至武帝即位前,《诗》、《书》、《春秋》、《论语》、《孟子》、《孝经》、《尔雅》皆置博士。

前140年 汉武帝建元元年 辛丑

武帝即位,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

前136年 汉武帝建元五年 乙巳

置“五经”博士。

前110年 汉武帝元封元年 辛未

司马谈卒,著《论六家要旨》。

前104年 汉武帝太初元年 丁丑

董仲舒卒,著《春秋繁露》。

前86年 汉昭帝始元元年 乙未

司马迁卒。其《史记·孔子世家》为最早的孔子传记,首次尊孔子为“至圣”。

前48年 汉元帝初元元年 癸酉

朝廷命孔子后裔孔霸食邑800户以奉祀孔子,是为孔子后裔奉祀孔子之始。

前32年 汉成帝建始元年 己丑

图谶学兴起,经学日趋神学化。至东汉前期(约1世纪),“六经”和《孝经》均有纬书,称为“七纬”。

成帝时,方士甘忠可据谶书《包元太平经》,传播太平道。东汉顺帝时(126—145年),宫崇献出于吉仙书《太平经》。历时一个世纪,道教形成(太平道、五斗米道)。

前2年 汉哀帝元寿元年 己未

据《三国志·魏志·东夷传》注引魏鱼豢《魏略·西戌传》,是年佛教传入中国。

公元1年 汉平帝元始元年 辛酉

朝廷追谥孔子为“褒成宣尼公”,此为后世对孔子封谥之始。封孔子16世孙孔均为“褒成侯”,此后历代沿袭,而封号名称不一。

72年 汉明帝永平十五年 壬申

明帝赴孔子故宅,祭祀孔子和其72弟子,是孔子弟子配享之始。

97年 汉和帝永元九年 丁酉

王充卒,著《论衡》,称“孔子之《春秋》,素王之业也”。

249年 魏齐王嘉平元年 己巳

王弼卒,著《论语释疑》等。何晏卒,著《论语集解》等。他们以道释儒,是为玄学。

630年 唐太宗贞观四年 庚寅

陆德明卒,著《经典释文》。

颜师古考订“五经”。

朝廷诏州、县皆设孔子庙。

640年 唐太宗贞观十四年 庚子

朝廷诏孔颖达与诸儒编撰“五经”义疏,后成《五经正义》,诏颁全国,是为唐代科举取士的标准典籍。

720年 唐玄宗开元八年 庚申

朝廷诏颜渊、曾参等为十哲,塑坐像从祀孔庙。

768年 唐代宗大历三年 戊申

韩愈(字退之,今河南南阳人)生。其为新儒学(道学、理学)的首创者,以复兴儒家道统为己任,著《昌黎文集》。卒于824年(唐穆宗长庆四年,辛丑)。

788年 唐德宗贞元四年 戊辰

林蕴(福建莆田人)进士。其是闽中新儒学的开创者。著《林邵世集》。

后来,欧阳詹(福建晋江人)进士。其与韩愈一起提倡儒家道统。著《欧阳詹公文集》。

960年 北宋太祖建隆元年 庚申

宋朝建立。

992年 北宋太宗淳化三年 壬辰

孙复(字明复,晋州平阳人)生。著《春秋尊王发微》等。卒于1057年(仁

宗嘉祐元年,丁酉),称泰山先生。

明年,胡瑗(字翼之,泰州如皋人)生。著《论语说》等。卒于1059年(仁宗嘉祐四年,乙亥),称安定先生。

1005年 北宋真宗景德二年 乙巳

石介(字守道,号徂徕,兖州奉符人)生。著《徂徕集》。卒于1045年(仁宗庆历五年,乙酉),称徂徕先生。

1011年 北宋真宗景德四年 辛亥

邵雍(字尧夫,谥康节,由河北范阳移居河南洛阳)生。著《皇极经世书》、《击壤集》等。卒于1077年(神宗熙宁十年,丁巳),称康节先生。

1017年 北宋真宗天禧元年 丁巳

周敦颐(字茂叔,道州营道人)生。

陈襄(1017—1080年,字述古,号古灵,福州闽侯人)生。

1020年 北宋真宗天禧四年 庚申

张载(字子厚,凤翔眉县横渠镇[今属陕西]人)生。

1032年 北宋仁宗明道元年 壬申

程颢(字伯淳,河南洛阳人)生。

吕夷简(字坦夫,寿州人),上《三朝宝训》。

1033年 北宋仁宗明道二年 癸酉

程颐(字正叔,颢弟)生。

孙奭(字宗右,博川博平人)以年老请外,不久卒,年72岁,著《精典微言》、《乐记图》、《五经节解》等,曾奉勅与邢昺(字叔明,曹州济阴人)等校正《诸经正义》。

1035年 北宋仁宗景祐二年 乙亥

范仲淹(字希文,苏州吴县人)荐胡瑗(字翼之,泰州海陵人)精通钟律音。

石介为主簿,未到任,论事罢。

1036年 北宋仁宗景祐三年 丙子

蔡襄(字君谟,兴化仙游人)作《四贤—不肖》诗,适范仲淹、余靖(字安道,韶州曲江人)、尹洙(字师鲁,河南人)、欧阳修(字永叔,吉州庐陵人)四贤遭贬。

明年,张载善谈兵,上书谒范仲淹,两人志于道。

1042年 北宋仁宗庆历二年 壬午

去年,程颢赋《酌贪泉》诗。

孙复为国子监直讲,复举进士不第,退居泰山,著《春秋尊王发微》等。

吕大临(字与叔,陕西蓝田人)生。

明年,石介作《庆历圣德》诗。

1044年 北宋仁宗庆历四年 甲申

朝廷诏天下州县更定科举法。

赐直讲孙复五品服。

湖州教授胡瑗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朝廷取其法颁示天下,成为定式。

周敦颐为安南军司理参军。

1045年 北宋仁宗庆历五年 乙酉

周尧卿(字子俞,道州永明人)卒,年51岁,著《诗春秋说》。

游酢(字定夫,建州建阳县人)生。

明年,周敦颐教授程颢、程颐。

明年,余象撰《论语集解》。

1048年 北宋仁宗庆历八年 戊子

周敦颐为郴桂阳令,李初平延听其说;李次年卒,周敦颐经纪其家。

明年,范仲淹荐李觏(字泰伯,建章军南城人)为太学助教,觏上《明堂定制图》。

1050年 北宋仁宗皇祐二年 庚寅

程颐诣阙上书,不报,因游太学。

置详定大乐局,诏胡瑗定雅乐。

谢良佐(字显道,寿春上蔡人)生。

1052年 北宋仁宗皇祐四年 壬辰

孙复、胡瑗为国子监直讲。

程颐著《好学论》。

范仲淹卒,年64岁,谥文正。其精通《易》,著《丹阳集》、《奏议》等。

明年,杨时(字中立,南剑州将乐人)生。

1055年 北宋仁宗至和二年 乙未

去年,周敦颐知南昌。

改封孔子后为文宣公,原为衍圣公。

1056年 北宋仁宗嘉祐元年 丙申

胡瑗擢太子中允。

周敦颐判合州。

李纲(字伯纪,邵武人)生。

1057年 北宋仁宗嘉祐二年 丁酉

张载进士。

程颢、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进士。

邵伯温(字子文,雍之子)生。

1059年 北宋仁宗嘉祐四年 己亥

去年,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抚州(临川)人]为度支判官,上万言书,提出改革政治。

程颐试进士。

蒲宗孟访周敦颐,警叹“世有斯人矣屿!”

诏处士邵雍,不至。

李觏卒,年52岁,著《周礼致太平论》、《平土书》、《礼论》、《退居类稿》、《皇祐续稿》等。其门人知名者有邓润甫、何涉(字济川,南兖人)。涉著《治道中术》、《春秋本旨》、《庐江集》等。

1061年 北宋仁宗嘉祐六年 辛丑

去年,欧阳修等上《新唐书》。

周敦颐判处州。其筑书堂于庐山下。

司马光(字君实,陕州夏县涑水乡人)知谏院。

明年,陈瓘(字莹中,号了翁,南剑州沙县人)生。

1064年 北宋英宗治平元年 甲辰

周敦颐通判永州。去年,作《爱莲说》。明年,与宋迪游庐山大林寺。

1067年 北宋英宗治平四年 丁未

去年,命司马光编《历代君臣事迹》。

去年,欧阳修作《石介墓志铭》。

王安石为翰林学士。

周敦颐游含辉洞,摄邵州事。

杜鹃啼,洛阳邵雍惨然不乐。

蔡襄卒,年56岁,其书法为当时第一。

明年,周敦颐擢广南东路转运判官。

1069年 北宋神宗熙宁二年 己酉

王安石为参加政事,议行新法。明年,拜相。

吕诲(字献可,开封人)等荐邵雍,雍不起。

程颢权监察御史。

张载为崇文院校书,寻辞,屏居南山下。

明年,郑穆(字宏中,福州侯官人)为岐王嘉侍讲。穆与陈襄、陈烈、周希孟号称海滨四先生。

1071年 北宋神宗熙宁四年 辛亥

周敦颐知南康军。明年,定居于庐山莲花峰下。

王安石提出科举法,专以经义论策,废《春秋》、《仪礼》。

尹焞(字彦明,洛阳人)生。

1072年 北宋神宗熙宁五年 壬子

朱震(字子发,邵武人)生。

契嵩[字仲灵,藤州镡津(今西藤县)人]卒,主佛儒一致论,著《传法正宗记》、《辅教编》等。

罗从彦(字仲素,南剑州剑浦县人)生。

明年,周敦颐卒,年57岁,著《太极图说》、《易说》、《通书》等,学者称濂溪先生。

1075年 北宋神宗熙宁八年 乙卯

去年,胡安国(字康侯,建宁府崇安县人)生。

王安石复为中书同门下平章事,颁其新义于学宫。

程颢应诏,据彗星出,极论时政。

1077年 北宋神宗熙宁十年 丁巳

去年,陈襄(字述古,侯官人)为侍讲。

张载卒,年58岁,著《正蒙》、《西铭》等,世称横渠先生。

1079年 北宋神宗元丰二年 己未

陈瓘(字莹中,号了斋沙县人)进士。著《了斋易说》等。

程颢判武学,既罢。

明年,陈襄卒,谥忠文,著《易义》、《中庸义》、《古灵集》,学者称古灵先生。

1083年 北宋神宗元丰六年 癸亥

追封屈平忠洁侯孟轲为邹国公。明年,配食于孔子。

游酢进士。

李纲(字伯纪,邵武人)生。

明年,加封荀子兰陵伯、扬雄成都伯、韩愈昌黎伯,从祀孔庙。

明年,司马光上《资治通鉴》。二年后为宰相。

1085年 北宋神宗元丰八年 乙丑

召程颢为忠正寿丞,未至卒,年54岁,著《定性书》、《识仁编》等,学者称明道先生。司马光等上程颢行义。

谢良佐进士。

1086年 北宋哲宗元祐元年 丙寅

立十科举士法。

改封衍圣公孔若蒙为奉圣公。

王安石卒,年66岁,著《字说》、《三经新义》、《临川集》等。

司马光卒,年68岁,著《稽古录》、《司马文正集》等,学者称涑水先生。

胡宪(字原仲,崇安人,安国从子)生。

1089年 北宋哲宗元祐四年 己巳

去年,程颐授尹焞《大学》、《西铭》等。

胡寅(1089—1156年,字仲明,号致堂,崇安人)生。胡安国之侄。

李籲(字端伯,洛阳人)卒。程颐祭之以文,曰:“自予兄弟倡明道学,能使学者视做而信徒者,籲与刘绚有焉。”

1090年 北宋哲宗元祐五年 庚午

游酢、杨时于程子处学成归闽,颢谓“吾道南矣”。

明年,刘勉之(字致中,字草堂,崇安人)生。

1092年 北宋哲宗元祐七年 壬申

程颐任职直秘阁,极论儒者进退之道。

张九成(字子韶,钱塘人)生。

郑穆卒,年75岁。

1094年 北宋哲宗绍圣元年 甲戌

去年,李侗(字愿中,南剑州剑浦县人)生。

元祐党祸起,夺司马光等赠赐,贬吕大防(字微中,京兆蓝田人)等官。

游酢、杨时学于程颐。

1097年 北宋哲宗绍圣四年 丁丑

去年,刘子羽(字彦修,崇安五夫里人)生。

程颐编管涪州,与谯定(字天援,涪陵人)游北岩。

胡安国、汪革(字信民,临川人)、马伸(字时中,东平人)进士。

朱松(字乔年,号韦斋,徽州婺源人)生。

文彦博[字宽夫,汾州介休(今属山西)人]卒,年92岁,著《潞公集》等。

吕大防卒,年71岁,后谥正愍,大防与兄大忠、弟大临(字与叔)相切磋,关中言礼学者首推吕氏。

刘挚[字莘老,永静东光(今属河北)人]卒,年68岁。其好礼学,究三礼,视诸经尤粹,著《忠肃集》等。

明年,胡寅(字明仲,安国长子)生。

1100年 北宋哲宗元符三年 庚辰

去年,程颐著《易传》。

追封文彦博、王珪、司马光、吕公著、吕大防、刘挚等33人官职。

置《春秋》博士。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进士,著《易传》、《春秋传》、《论语解》、《孟子解》等。

1101年 北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 辛巳

刘子翚(字彦冲,号病翁,崇安五夫里人)生。

谢良佐官京师,诏对,忤旨。

范纯仁卒,年75岁,谥忠宣,著《范忠宣公集》。

陈师道[字履常,号后山,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卒,年49岁,著《后山先生集》。

1102年 北宋徽宗崇宁元年 壬午

诏天下兴学贡士,建外学于国南。

陆佃卒,年61岁。其受学于王安石,尤精礼学,著《埤雅象》、《春秋后传》等。

明年,谢良佐卒,年54岁,著《论语说》等。

1104年 北宋徽宗崇宁三年 甲申

王安石从祀孔庙,位于孟轲之次。

明年,胡宏(字仁仲,崇安五夫人,胡安国季子)生。

1106年 北宋徽宗崇宁五年 丙戌

程颐授《易传》于尹焞、张绎(字思叔,河南寿安人)。

廖刚(字用中,南剑州顺昌人)进士。其著《诗经注解》、《性理小学集注》等,学者称其为古溪(高峰?)先生。

林宋卿(字朝彦,仙游人),进士。

1107年 北宋徽宗大观元年 丁亥

立八行取士科。

程颐卒,年75岁,著《易传》、《春秋传》,结辑《二程遗书》,学者称伊川先生,游酢、杨时、谢良佐、吕大临称程门四先生。

明年,谢良佐卒,有《上蔡语录》行世。

1109年 北宋徽宗大观三年 己丑

去年,孔伋从祀孔庙。

李弥逊(字似之,吴县人)、黄颖(字秀实,龙溪人)、柳约(字元礼,秀州华亭人)进士。黄颖著《周礼解义》、《春秋左氏事类》等。

1112年 北宋徽宗政和二年 壬辰

去年,胡安国任成都路学事。

朝廷诏访天下遗书。

罗从彦学于杨时。

李纲、江杞(字坚老,建阳人)进士。

1116年 北宋徽宗政和六年 丙申

李侗学于罗从彦。

郑毂(字致达,建安人)进士。

刘安节(字元承,永嘉人)卒,其辑《伊川语录》,里人称其为大刘先生。

1118年 北宋徽宗重和元年 戊戌

吴棫(字才老,建安人)进士。

明年,诏杨时为秘书郎。

1121年 北宋徽宗宣和三年 辛丑

胡寅、江琦(字全叔,建阳人)、黄祖舜(字继道,福清人)进士琦著《春秋经解辩疑》、《语孟说》等。舜著《论语讲义》、《易诗礼说》、《历代史义》等。

1123年 北宋徽宗宣和五年 癸卯

朱松任建州(府治在今建瓯)政和县尉。

游酢卒,年71岁,谥文肃,著《易说》、《诗二南义》、《论语孟子杂解》、《中庸义》、《文集》,学者称广平先生。

1124年 北宋徽宗宣和六年 甲辰

杨时为迩英殿说书,入对。

吕本中(字居仁,好问之子,寿州人)任枢密院编修,其与游酢、杨时、尹焞游,从学于二程,著《春秋解》等。

陈瓘卒,年65岁,谥忠肃,著《尊尧集》、《遯斋问览》,学者称了斋先生。

明年,刘安世(今河北大名人)卒,学者称元城先生,著《尽言集》。

1126年 北宋钦宗靖康元年 丙午

金人渡河攻洛,李纲留守。

废元祐党籍之禁。

杨时为国子祭酒,上书请罢王安石配享(从礼孔庙)。

胡安国召至京师,入对。

尹焞诏至,赐号曰和靖居士。

罗从彦著《遵尧录》。

1127年 南宋高宗建炎元年 丁未

去年,金人攻陷洛阳,徽宗、钦宗二帝被俘。北宋亡。

赵构在今河南商丘(后迁临安,今杭州)建都,称宋高宗,为南宋之始。

1129年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 己酉

去年,朱松任南剑州(府治在今南平)尤溪县尉,至今年五月任满,闲居在尤溪朋友郑安道家里。

林勋上本政书,后复献比校书。后来朱熹、陈亮甚爱是书。

胡寅上书,陈七策。

1130年 南宋高宗建炎四年 庚戌

朱熹生于尤溪郑安道宅。其诞生月日为是年夏历九月十五日甲寅(公历11月2日)正午。朱熹,字元晦,改字仲晦,号晦庵、晦翁等,祖籍徽州(府治在今安徽歙县)婺源(今属江西)。其生卒、求学、学术活动、从政大都在福建,后定居于建宁府建阳县的考亭,被称为建人或考亭人,其学说被称为闽学或考亭学派。

1131年 南宋高宗绍兴元年 辛亥

胡安国献时政论引篇。

赠程颐直龙图阁制词,推崇备至。

李郁(字光祖,光泽人)筑室于西山治学,学者称西山先生。

余复(字子叔,宁德人)进士,著《礼记类说》、《左氏纂类》等。

1132年 南宋高宗绍兴二年 壬子

朱松任泉州石井镇监税,至绍兴四年(1134年),朱熹随之。

罗从彦为博罗县主簿,未至。

高登(字彦先,漳浦人)、徐俯(字师川,分宁人)、张九成(字子韶,钱塘人)进士。九成从杨时学。

1133年 南宋高宗绍兴三年 癸丑

朱熹问其父“天上何物”。

张栻(字敬夫,汉川绵竹人,浚之子)生。

1134年 南宋高宗绍兴四年 甲寅

朱熹5岁,始受学于父朱松。

胡安国《春秋传》成,其子宁(字和中)修纂检讨颇力;安国又著《春秋通旨》,进一步发挥《春秋传》大旨。

邵伯温卒,年78岁,著《河南集》、《闻见录》、《皇极系述》等,辩证辨惑。

薛季宣(字士龙,号艮斋,浙江永嘉人)生。

1135年 南宋高宗绍兴五年 乙卯

汪应辰(字圣锡,信州人)进士第一,年仅18岁。其曾受学于喻樗。

蔡元定(1135—1198,字季通,建阳人)生。

杨时卒,年83岁,谥文靖,学者称龟山先生,著《龟山集》。

罗从彦卒,年64岁,世称豫章先生,著《毛诗解》、《中庸说》、《语孟解》、《春秋指归》、《尊尧录》、《台衡录》、《议伦要语》、《二程龟山语录》等。

1136年 南宋高宗绍兴六年 丙辰

朝廷诏尹焞,至。

吕本中权中枢舍人,著《春秋解》、《童蒙训》、《师友渊源录》等。

陈公辅乞禁程氏学。

1137年 南宋高宗绍兴七年 丁巳

朱松由尤溪迁居建瓯,至绍兴十三年(1143年)卒于建瓯,朱熹随之;是年,朱熹在建瓯城南溪沙上画八卦,后称此溪为画卦洲。朱熹在建瓯7年。

尹焞为崇政殿说书。

胡安国为提举万寿观兼侍读,赴任未至而罢。

陈渊(字和默,南剑州沙县人)进士,著《默堂集》等。

朱震(字子发,荆门人)卒,时人称汉上先生,著《汉上易解》。

吕祖谦(字伯恭,吕好问之孙)生。

1138年 南宋高宗绍兴八年 戊午

胡安国卒,年65岁,其因著成《春秋传》,进宝文阁直学士。

秦桧和议,胡铨抗疏,请斩桧等。

李焘(字仁甫,眉州丹稜人)、廖翥(字次云)、陈俊卿(字应求,兴化人)进士。

1140年 南宋高宗绍兴十年 庚申

去年,陆九渊(字子静,江西抚州金谿人)生。

朱松罢官家居。

李纲卒,年86岁,著《易传内外篇》、《论语详说》等。

明年,杨简生。

1142年 南宋高宗绍兴十二年 壬戌

尹焞卒,年72岁,著《论语解》、《门人问答》等。

陈鹏飞(字少南,永嘉人)、陈知柔(字体仁,号体斋,永春人)进士。知柔著《易本旨》、《易大传》、《易图》、《春秋义例》、《古学图》、《论语后传》。

1143年 南宋高宗绍兴十三年 癸亥

朱松卒,年47岁,学者称韦斋先生,著《韦斋集》。

朱熹遵父遗言,始受学于刘子翚(字彦冲)、胡宪(原仲)、刘勉之(致中)。

陆九渊入乡学。

廖刚(字用中,号高峰,建宁府顺昌县人)卒,少从陈瓘、杨时学,著《诗经》、《大学》讲义,结辑为《高峰集》。

詹体仁(1143—1206年,字元善,浦城人)生。

1145年 南宋高宗绍兴十五年 乙丑

朝廷分经义、诗赋两科取士。

郑耕老(字谷叔,莆田人)进士,著《诗》、《易》、《中庸》、《洪范》、《论》、《孟》训释。

陈渊(字知默,号默堂,南剑州沙县人)卒,著《默堂集》。

刘爚(1145—1217年,字晦伯,建阳人)生。

1146年 南宋高宗绍兴十六年 丙寅

刘子羽卒,子珙(字共父)。

陆九渊读《论语》,疑《学而》篇“有子之语”。

高宗亲书《论语》、《孟子》,刻石立太学首善阁、大成殿、三礼堂之廊。御书石经即此。

1147年 南宋高宗绍兴十七年 丁卯

朱熹贡于乡。

刘子翚卒,年47岁,学者称屏山先生,著《屏山集》。

1148年南宋高宗绍兴十八年戊辰

朱熹登进士第。

陆九渊入军庠。

蔡渊生。

1149年 南宋高宗绍兴十九年 己巳

刘勉之卒,年59岁,学者称白水先生,著《草堂文集》。

郑樵(字渔仲,兴化军莆田人),向朝廷进所著书《通志》,诏藏秘府。其与友林霆(字时隐)好考证之学。

明年,李郁卒,年65岁,著《易传参同契》、《论孟遗稿》、《诗文集》。

1151年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一年 辛未

朱熹铨试中等,授左迪功郎,被任命为泉州府同安县主簿。

刘夙(字宾之,莆田人)、程大昌(字秦之,徽州休宁人)、林之奇(字少颖,号拙斋,福州侯官人)进士。

王居正卒,年65岁,学者称竹西先生,著《书辨学》、《诗辨学》、《周礼辨

学》、《辨学外集》。

陆九渊因宇宙字义,笃志圣学。

胡寅卒,年59岁,学者称致堂先生,著《读史管见》、《论语详论》、《斐然集》。

明年,黄榦(1151—1221年,字直卿,福州人)生。

1153年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 癸酉

7月,朱熹至同安任主簿职。至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七月任满,次年一月离任同安。这是朱熹第一次做官。

朱熹始受业于李侗。至绍兴三十年(1160年),正式拜李侗为师。

陈淳(1153—1217年,字功夫,号北溪,龙溪人)生。

李弥逊卒,著《奏议外制》、《议古诗集》。

1154年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四年 甲戌

因程瑀著《论语讲解》,洪兴祖为序,魏安行镂版,秦桧疑其讥己,命毁之。

陆九渊闻靖康之难,笃学弓马。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人)、徐梦莘(字商老,临江人)、范大成(字致能,号石湖,吴郡人)进士。

明年,胡宏卒,年50岁,学者称五峰先生,著《知言》、《皇王大纪》、《易外经》,结辑为《五峰集》。

1159年 南宋高宗绍兴二十九年 己卯

诏朱熹,不至。熹校定《谢上蔡先生语录》。

张九成卒,年68岁,号横浦、无垢居士。

1162年 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 壬午

8月,朱熹应诏赴首都临安(今杭州)上封事,即壬午封事。

苏总龟(德化人)进士,著《论语解》、《大学儒行篇》等。

胡宪卒,年77岁,学者称籍溪先生,著《论语会义》。

郑樵卒,年59岁,学者称夹漈先生。

1163年 南宋孝宗隆兴元年 癸未

朱熹应诏至首都临安,奏事垂拱殿,即癸未奏札;被任命为武学博士,辞职不就。其《论语要义》、《论语训蒙口义》成。

张拭在其父枢密使衙内任机宜文字。

陈亮(字同甫,永康人)上《中兴论》。

吕祖谦、杨方(字子直,号淡轩、老叟,长汀人)、詹体仁、王阮(字南卿,江州人)、程迥(字可久,应天府宁陵人)、林光朝(字谦之,莆田人)进士。光朝著《中庸解》、《语录》,学者称艾轩先生。

李侗卒,年71岁,谥文靖,学者称延平先生,朱熹所辑《延平答问》行世。

1164年 南宋孝宗隆兴二年 甲申

朱熹著《困学恐闻》成。

明年,王刚中为同知枢密院事,著《易说》、《汉唐史要览》、《天人修应录》、《东谖集》、《应斋笔录》等。

1166年 南宋孝宗乾道二年 丙戌

林宗臣(字实夫,龙溪人)、陈研(晋江人)、郑公显(字隐云,龙溪人)、李舜臣(字子思,井研人)进士。研著《诗书易礼解》。公显著《语录》、《文集》。舜臣著《易本传》、《群经易》、《书卜传》、《文集》,其子李心传著《道传》、《性传》。

1167年 南宋孝宗乾道三年 丁亥

朱熹访张栻于长沙,与张栻登衡山。

刘珙为副枢密,荐张栻、汪应辰、陈良翰。

朱熹被任命为枢密院编修。

蔡沉(1167—1230年,字仲默,元定之子,建阳人)生。

1168年南宋孝宗乾道四年戊子

李焘上所著《通鉴长篇》。

赐魏掞之同进士出身,作《太学录》。

朱熹编《程氏遗书》。

廖德明(字子晦,南剑州人)进士,编著《朱子语录》、《春秋会要》、《槎溪集》。

1169年 南宋孝宗乾道五年 己丑

陆九龄(字子寿,抚州金溪人,九渊兄)、杨简(字敬仲,慈谿人)、黄裳(字文叔,隆庆府普城人)、彭龟年(字子寿,临江军清江人)、江默(字德功,崇安人)进士。默著《易训解》、《书训诂》等。

李方子(1169—1226年,字公晦,号果斋,光泽县人)生。

明年,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櫂歌。

1172年 南宋孝宗乾道八年 壬辰

朱熹撰《资治通鉴纲目》、《论孟精义》、《八朝名臣言行录》、《西铭解义》成。

杨简与陆九渊讨论顿悟问题。

张栻知表州。

陆渊、王遇(学者称东湖先生)、刘爚(字晦伯,刘勉之孙刘懋之子)进士。

黄补(字秀全,莆田人)以特科授高州文学,著《九经解》、《论语人物志》等。

1173年 南宋孝宗乾道九年 癸巳

朱熹主管台州崇道观,撰《太极图解》、《通书解》、《程氏外书》、《伊洛渊源

录》成。

1174年 南宋孝宗淳熙元年 甲午

朱熹撰《古今家祭礼》成。

陆九渊为靖安主簿,访吕祖谦于衢州。

周葵卒,年77岁,著《圣传诗文集》、《奏议》,晚自号唯心居士。

薛季宣卒。

1175年 南宋孝宗淳熙二年 乙未

朱熹与吕祖谦编撰《近思录》。

朱熹与陆九渊、陆九龄,以及吕祖谦等,论学于鹅湖,史称“鹅湖之会”。

陈孔硕(字肤仲,侯官人)、项安世(字平父,号平庵,江陵人)、杨炳(晋江人,号渔溪居士)进士。孔硕著《中庸大学解》、《北山集》,学者称北山先生。炳著《易说》、《礼记解》、《西掖类稿》、《谏垣存稿》。

1176年 南宋孝宗淳熙三年 丙申

朱熹主管武夷山冲祐观。

罗点(字春伯,号比庵,抚州崇仁人)、任希夷(字伯起,邵武人)进士。

汪应辰卒,学者称玉山先生。汪从吕居仁、胡安国学,与朱熹、张栻、吕祖谦友善。

林之奇卒,年65岁,学者称三山先生。著《春秋周礼说》、《论孟杨之讲义》、《道山记闻》等。吕祖谦是其门人。

1177年 南宋孝宗淳熙四年 丁酉

林光朝讲《中庸》于太学。

朱熹撰《论孟集注或问》、《诗集传》、《周易本义》。

吴翌(字晦叔,建阳县人)卒,年49岁。

1178年 南宋孝宗淳熙五年 戊戌

朱熹知南康军,至淳熙八年(1181年)。这是朱熹第二次做官。

陈亮上书,孝宗欲官之,辞归;何澹诬之,下狱。

叶适(字正则,号水心,永嘉人)、王自中(字道甫,平阳人)、刘炳(爚之弟)、黄樵仲(字道去,公颖之从侄)、杨辑(字通老)进士。自中著《王政纪原》、《孙子新注》、《厚轩集》,学者称厚轩先生。炳著《四书问目》、《纲目要略》、《堂铭故事》、《睦堂类稿》,学者称睦堂先生。樵仲著《礼记解》、《小学口义》。

刘珙(1122—1178年)卒,年57岁,谥忠,曾修潭州岳麓书院,嘱张栻讲学。刘子羽长子,请朱熹撰并书《少府刘公神道碑》。

真德秀(1178—1235年,字景元,号西山,浦城县人)生。

1179年 南宋孝宗淳熙六年 己亥

陆九龄访朱熹于铅山。

朱熹复兴白鹿洞书院,作制《白鹿洞书院学规》。

陆九渊为崇安县主簿。

1180年 南宋孝宗淳熙七年 庚子

吕祖谦作《大事记》。

张栻卒,年48岁,著《论语孟子读书说》、《洙泗言仁》、《诸葛武侯传》、《经世纪年》等,学者称南轩先生。

胡铨卒,谥忠简,号澹庵,著《易春秋周礼礼记解》。

陆九龄卒,学者称复斋先生。

陆九韶(字子羹)隐居山中,著《梭山文集》、《家制州郡图》等。

1181年 南宋孝宗淳熙八年 辛丑

陆九渊访朱熹于南康(星子),讲《论语·君子小人喻义利》章。

11月,朱熹至首都临安,奏事延和殿,共七札,即辛丑奏札。

12月,朱熹任浙东常平茶盐公事,至次年九月。这是朱熹第三次做官。其间,奏劾前知台州唐仲友不法。

朝廷颁朱熹社仓法于天下。

庄夏(字子礼,号藻斋,泉州人)进士,著《礼记解》。

吕祖谦卒,年45岁。著《读诗记》、《大事记》,皆未成;考定《古周易书说》、《阃范官箴》、《辨志录》等。

1182年 南宋孝宗淳熙九年 壬寅

陈亮访朱熹于衢婺间。朱熹亦至永康访陈亮。

徙朱熹提点江西刑狱。

1183年 南宋孝宗淳熙十年 癸卯

4月,朱熹在武夷山建成武夷精舍,四方来学者甚众。

陈贾请禁道学。

李焘上《续资治通鉴长篇》。

金世宗以女真文字译《论语》等书。

1186年 南宋孝宗淳熙十三年 丙午

去年,朱熹辩陆九渊陈亮之学非。

朱熹撰《易学启蒙》、《孝经刊误》。

陆九渊任主管台州崇道观。

宋慈(1168—1249年,字惠父,建阳人)生。

1187年 南宋孝宗淳熙十四年 丁未

朱熹编《小学》。

陈德豫(字子顺,连江人)进士,著《纳斋集》。

陆九渊讲学于贵溪应天山精舍。

陈俊卿卒,年74岁,朱熹往哭之,并为其作行状。

1188年 南宋孝宗淳熙十五年 戊申

蔡元定辞官不就,筑室于西山,称西山先生。

6月,朱熹应诏至临安入对,奏事延和殿,共五札,即戊申奏札。

11月,朱熹应诏至临安,上疏,即戊申封事。

朱熹被任命为兵部郎官崇政殿说书,辞而不就,乞奉祠,主管西太乙宫。

陆九渊之象山精舍,学徒云集。

何基生。

1189年 南宋孝宗淳熙十六年 己酉

陆九渊与朱熹论太极。

朱熹作《大学章句序》、《中庸章句序》。

刘清之卒,学者称静春先生,著《曾子内外杂篇》、《训蒙新书》、《戒子通录》、《墨庄总录》、《祭仪时令书》、《续说苑》、《农书》、《文集》等。

1190年 南宋光宗绍熙元年 庚戌

刘光祖请禁讥议道学者。

4月,朱熹知漳州,至次年4月。朱熹在漳州刻刊“四书”,及其章句集注。

李燔(字敬子,南康建昌人)、王介(字元石,婺州金华人)、柴中行(字与之,馀干人)、罗彦清(字叔澄,浦城人)、刘恭(字伯恭,南城人)进士。李燔谒朱熹。中行著《易系辞集传》、《书集传》、《诗讲义》、《论语童蒙说》等。

1192年 南宋光宗绍熙三年 壬子

朱熹筑室建阳考亭。撰《孟子要略》成。

陆九渊卒,年54岁,学者称象山先生。门人杨简、袁燮、舒璘、沈焕能传其学,有《象山全集》行世。

黄裳为中书舍人,著《王府春秋讲义》、《兼山集》。其与乡人陈平父游,平父为张栻门人。

1194年 南宋光宗绍熙五年 甲寅

去年,陈亮卒,年55岁,学者称龙川先生。

5月,朱熹知潭州(今长沙),至7月。这是朱熹第五次做官。其间,修复岳麓书院。

10月,朱熹任焕章阁彼制兼侍讲,借机干预朝,为韩侂胄所忌,逐罢,任焕章阁待制兼侍讲仅46日。这是朱熹第六次做官。

1195年 南宋宁宗庆元元年 乙卯

庆元党禁起。贬赵汝愚(字子直,饶余干人)、吕祖俭(祖谦弟)。朱熹谪建阳考亭沧洲,自号遯翁。朱熹《楚辞集注》成。

1196年 南宋宁宗庆元二年 丙辰

朱熹落职罢祠。视朱熹为伪学罪首。撰著《仪礼经传通解》。

蔡元定编管道州。

赵汝愚暴卒。

1197年 南宋宁宗庆元三年 丁巳

籍伪学赵汝愚等59人。

朱熹撰《韩文考异》,饯蔡元定于净安寺。

王柏生。

1198年 南宋宁宗庆元四年 戊午

诏禁伪学。朱熹于是年前后,在闽北、闽东等地避难。

蔡元定卒道州,年64岁。朱熹诔曰:“亡友西山先生,熹修四书、易传、通鉴纲目,皆与元定参订,《启蒙》属之起稿。”元定著《洪范解》,《大衍详说》、《律吕新书》、《东乐原辨》、《皇极经世》、《太玄》、《潜虚指要》、《八阵图说》等。子渊、沉。渊著《周易训解》。

1199年 南宋宁宗庆元五年 己未

朱熹著《楚辞集注后语辨证》成。

真德秀(字景元,浦城人)、魏了翁(字华父,邛州蒲江人)、许奕(字成子,简州人)、喻偘(字伯经,义乌人)进士。

1200年 南宋宁宗庆元六年 庚申

朱熹于夏历三月初九日甲子(公历4月23日)午时初刻卒于建阳考亭沧洲精舍,享年71岁。葬于建阳塘石里大林谷。

1202年 南宋宁宗嘉泰二年 壬戌

伪学党禁稍弛。

追复朱熹焕章阁待制,致仕。

明年,陈傅良卒。

1206年 南宋宁宗开禧二年 丙寅

詹体仁卒,年64岁。其学于朱熹,真德秀为其高徒。

1208年 南宋宁宗嘉定元年 戊辰

吴柔胜(字胜之,宣州人)主管刑工部,以“四书”与诸生讲习,伊洛之学晦而复明。

真德秀诏对。

辅广(字汉卿,号潜庵)上书论时事,奉祠而归,筑传贻书院讲学。

项安正卒,著《易玩辞》。

王阮卒,朱熹曾谓其才过人。

1209年 南宋宁宗嘉定二年 己巳

赐朱熹谥,曰文。

追赠蔡元定为迪功郎。

许衡(1209—1281年,字仲平,号鲁斋,河内人)生。

1211年 南宋宁宗嘉定四年 辛未

李道传请解除学禁。

诏颁习朱熹《四书章句集》。

周敦颐、邵雍、程颢、程颐、张载从祀孔庙。

蔡沉撰《书经集传》成。

李性传(字成之,舜臣之子,心传、道传之弟)、吕闳祖(字守约,号絅斋)进士。

1213年 南宋宁宗嘉定六年 癸酉

去年,刘爚请以朱熹《语孟集说》列子学官,从之。

吴猎(字德夫,潭州醴陵人)卒,其亲炙朱熹、张栻,著《畏斋文集》、《奏议》等。

王介卒,年56岁,从朱熹、吕祖谦学。

黄震生。

1214年 南宋宁宗嘉定七年 甲戌

李方子(字公晦,号果斋,昭武人)进士,著《朱子年谱》、《传道精语》、《禹贡集解》。

林夔孙(字子武,古田人)特旨授官,著《书本义》、《蒙谷集》。

许衡始入学,读性理之学。

1215年 南宋宁宗嘉定八年 乙亥

追赐张栻曰宣。

魏了翁上疏乞为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赐爵定谥。

赵复生

1216年 南宋宁宗嘉定九年 丙子

陈淳(字安卿,漳州龙溪人)至严陵讲学,学者称北溪先生。

追谥吕祖谦曰成。

朱在重修白鹿洞书院。在为朱熹季子。

刘爚(号云庄居士)卒,著《经筵故事》、《东宫诗解》、《礼记解》、《讲堂故事》、《奏议史稿》、《云庄续稿》等。不久,追谥刘爚曰文简。

1217年 南宋宁宗嘉定十年 丁丑

追谥陆九渊曰文安。

陈淳卒,年65岁。著《语孟大学中庸口义》、《详讲礼诗》、《女学》等。门人录其语。

1220年 南宋宁宗嘉定十三年 庚辰

去年,枢密院签书任希夷请追谥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从之,前三人分别追谥元公、纯公、正公。

杨大异(字同伯)、叶味道(字知道,温州人)进士。大异从胡宏受《春秋大义》,建宣城书院祀张拭、吕祖谦。味道著《四书说》、《大学讲义》等。

1221年 南宋宁宗嘉定十四年 辛巳

黄榦卒。榦于是年撰《朱子行状》,著《勉斋集》。

薛叔似(字象先,永嘉人)卒,谥文节,其最慕朱熹之道德性命说。

1223年 南宋宁宗嘉定十六年 癸未

去年,魏了翁应诏对,疏二千余言。

追谥张栻曰明。

郑鼎新(字中贯,仙逝人)进士,著《礼乐举要》等。

叶适卒,年74岁,谥忠定。

王应麟生。

陈淳卒。

明年,真德秀兼任宫讲。

明年,魏了翁任起居郎。

1225年 南宋理宗宝庆元年 乙酉

真德秀入对。

杨简卒,年82岁,学者称慈湖先生,著《甲稿》、《乙稿》、《昏记》、《丧礼家记》、《释菜礼记》、《石鱼家记》、《己易启》。其门人钱时(字子是,淳安人)著《周易释传》、《尚书演义》、《学诗管见》、《春秋大旨》、《四书管见》等。

1226年 南宋理宗宝庆二年 丙戌

洪天锡(字君畴,晋江人)、黄师雍(字子敬,闽清人)进士。

陈宓提点广东刑狱,著《论语注义问答》、《唐史赘疣》,创立延平书院。

1227年 南宋理宗宝庆三年 丁亥

赠朱熹太师信国公,从祀孔庙。明年,封朱熹为徽国公。

刘垢(爚之子)知江宁,著《毛诗解》、《家礼集注》,学者称静斋先生。

明年,蔡抏(字仲节,元定之孙)进士。

1230年 南宋理宗绍定三年 庚寅

蔡沉卒,年64岁,谥文正,学者称九峰先生。

1232年 南宋理宗绍定五年 壬辰

去年,赐李心传进士。理宗问李心传当世士何人为优,其以李燔答之。

许衡为蒙古游骑所获。

蒙古攻陷金汴梁。蒙古入城得孔子后封为衍圣公,付以林庙地。蒙古耶律楚材召名儒梁陟、王万庆、赵著等,叫他们释九经,进讲于东宫,率大臣子孙执经解义,使知圣人之道,置北京(燕京)编修所和经籍所于平阳。

金履祥生。

1234年 南宋理宗端平元年 甲午

去年,魏了翁为华文阁待制。被召赴阙。

真德秀进讲《大学衍义》。

陈文蔚(字才卿,信州上饶人)讲学于龙山书院,又次年讲学于袁州州学,学者称克斋先生。

追谥黄榦、李燔、李道传、陈宓、徐暄、胡梦昱。

赵汝谈入对,著有《书》、《诗》、《论语》、《孟子》、《周礼》、《礼记》、《荀子》、《庄子》等注。

1235年 南宋理宗端平二年 乙未

林希逸(字肃翁,号鬳斋,福清人)进士,著有《春秋正附篇》、《考工记解》等。

文天祥(字宋瑞,吉水人)生。

真德秀卒,年58岁,谥文忠,著有《大学衍义》、《西山甲乙稿》、《对越甲乙集》、《经筵讲义》、《端平庙议》、《翰林词草》、《四六献忠集》、《江东救荒录》、《清原杂志》、《星沙集志》等,学者称西山先生。

赵复(字仁甫,德安人)为蒙古所获,传朱熹书,蒙古人始知朱子学。

升孔伋为十哲之一。

1237年 南宋理宗嘉熙元年 丁酉

朱熹之《通鉴纲目》刊行于国子监。

杨简门人袁甫为中书舍人,著《孟子解》、《江东荒政录》等。

陈埙(1197—1241年,字和仲,号习斋,浙江鄞县人)刊《象山语录》。

魏了翁卒,年60岁,谥文靖,著《九经要义》、《周易集义》、《易举隅》、《周礼井田图说》、《古今考》、《经史杂抄》、《师友雅言》等,学者称鹤山先生。

张洽卒,年77岁。因用功于朱熹之敬意,故以主一名斋,著有《春秋集注》、《春秋集传》、《文集》等。

去年,蔡渊卒。

1238年 南宋理宗嘉熙二年 戊戌

追谥吕祖谦曰忠亮、陈亮曰文达。

杨惟中(子彦诚,宏州人)、姚枢(字公茂,柳城人)谋于燕京,建太极书院,请赵复讲学其中,河朔始知朱子学。赵复著《传道图》、《伊洛发挥》、《希贤录》等,学者称江汉先生。

1241年 南宋理宗淳祐元年 辛丑

去年,孟珙创立南阳书院、竹口书院。

五年前(1235年)诏议胡瑗、孙复、邵雍、欧阳修、周敦颐、司马光、苏轼、张载、程颢、程颐等10人从祀孔庙,至是年追封周敦颐汝南伯、程颢河南伯、程颐伊南伯、张载郿伯,从祀孔庙。

王应麟(字伯厚,庆元府鄞县人)、欧阳守道(字公权,吉州人)进士。

1242年 南宋理宗淳祐二年 壬寅

姚枢弃官隐居苏门,以理学为业,刊《小学》、“四书”、诸经传注,教授学者,并与窦默(字子声,广平肥乡人)、王鹗(字百一,曹州东明人)、商挺(字孟卿,曹州济阳人)等纂《五经要语》。

理宗手诏求赵善湘《春秋解》。其还著《周易约说》、《周易或问》、《周易续问》、《周易指要》、《学易补过》、《洪范统论》、《中庸约说》、《论语大意》、《孟子解》、《老子解》、《春秋三传通议》等。

1243年 南宋理宗淳祐三年 癸卯

李心传卒,年78岁,著《高宗系年录》、《学易编》、《诵诗训》、《春秋考》、《礼辨》、《读史考》、《旧闻正误》、《朝野杂记》、《道命录辨》、《南迁录》等。

1244年 南宋理宗淳祐四年 甲辰

蒙古耶律楚材卒,年56岁,谥文正。

蔡模(字仲觉,沉之子)为迪功郎,著《续思录》、《易传集解》、《河洛探赜》,

学者称觉轩先生。

1247年 南宋理宗淳祐七年 丁未

追谥罗从彦曰文质、李侗曰文静。

丘富国(字可行,建安人)、马廷鸾(字翔仲,饶州乐平人)、余秀芳(字子初,德兴人)进士。富国著《朱子宗旨》、《易学说约》、《周易辑解》等。

熊禾(1247—1312年,字去非,号勿轩,建阳人)生。

1250年 南宋理宗淳祐十年 庚戌

去年,刘因(字梦吉,保定容城人)生。

去年,吴澄生。

刘黻(字声伯,乐清人),入太学,伏阙上奏忤当道,遭贬。尽取濂、洛、闽诸子之书摘其精要,名曰《濂洛闽论语》10卷。

1252年 南宋理宗淳祐十一年 辛亥

蒙古忽必烈问窦默治国之术,默荐姚枢,枢陈治国三十议,并请置屯田经略司;忽必烈复召郝经(字伯常,泽州陵川人),谘以经国安民之意。

1254年 南宋理宗宝祐二年 甲寅

陈普(1253—1325年,字尚德,号石堂,宁德人)生。

追谥李燔曰文定。

王埜卒,其在知建宁府任上创建安书院,祀朱熹、真德秀。

因饶鲁通经术,补迪功郎兼饶州教授。

蒙古忽必烈任命姚枢为劝农使、许衡为京兆提学。

1256年 南宋理宗宝祐四年 丙辰

文天祥、谢枋得、黄震(字东发,慈溪人)进士。天祥第一,枋得二甲。震于宋亡饿死于宝幢(1280年),著《日钞》,学者称文洁先生。

王应麟中博学宏辞科。

1260年 南宋理宗景定元年 庚申

蒙古忽必烈召窦默、许衡、王鹗为翰院学士。杜瑛(字文玉)辞蒙古官不就,其著《春秋地理原委》、《语孟旁通》、《皇极引用》、《皇极疑事极学》、《律吕律历礼乐杂志》等。

1261年 南宋理宗景定二年 辛酉

追封张栻华阳伯、吕祖谦开封伯,从祀孔庙。

蒙古任姚枢为大司农、窦默为翰林侍讲、许衡为国子祭酒,衡称疾归里。

1263年 南宋理宗景定四年 癸亥

何基(字子恭,婺州金华人)、徐几(建宁人)为迪功郎,分别兼任丽泽书院

山长、建安书院山长。

姚枢为中枢左丞。

1264年 南宋理宗景定五年 甲子

胡一桂(字庭芳,徽州婺源人)时年18岁,始著《朱子诗传附录纂疏》、《周易本义附录纂疏》、《本义启蒙翼传》、《十七史纂疏》等,学者称双湖先生。

胡炳文(字仲虎,徽州婺源人)著《易本义通释》,学者称云峰先生。

蒙古拜刘秉忠(字仲晦)为光禄大夫,尽忠于元朝。

1265年 南宋度宗咸淳元年 乙丑

何基为崇政殿说书,不受,卒,年81岁,著《大学发挥》、《中庸发挥》、《大传发挥》、《易启蒙发挥》、《通书发挥》、《近思录发挥》等,门人有王柏等。

邓道为韶州相江书院山长,主祀周敦颐。

蒙古召许衡至议事中书省事,然后回乡。

1267年 南宋度宗咸淳三年 丁卯

度宗诣大学谒孔子行舍菜礼,以颜回、曾参、孔伋、孟轲配享,升颛孙师于十哲,邵雍、司马光升列从祀孔庙,雍升新安伯。

1268年 南宋度宗咸淳四年 戊辰

曹泾(字清甫,休宁人)、丁易东(字用和,龙阳人)进士。泾后为紫阳书院山长;易东后为建坛精舍,元赐额沅阳书院,著《周易传疏》等。

张九成孙象先于建康府创建南轩书院,祠张拭。

1269年 南宋度宗咸淳五年 己巳

汤汉以显文阁直学士兼象山书院山长,次年退休,再次年卒,年71岁,谥文清。

许衡、徐世隆、刘秉忠、张文谦为元定朝仪、官制。次年,许衡与阿含马不合,罢官。

何基卒。

1270年 南宋度宗咸淳六年 庚午

诏示天下,求为《太极图说》、《西铭》、《易传》、《春秋传》作《序》。

许谦生。

1271年 南宋度宗咸淳七年 辛未

许衡为集贤殿大学士兼国子祭酒,择蒙古弟子之优者教之。此后二年罢官,以王恂代之。其门人王梓、刘季伟、韩思永、耶律有尚、吕端善、姚燧、高凝、白栋、苏郁、姚燉、孙安、刘安中分别为斋长。

程端礼生。

1273年 南宋度宗咸淳九年 癸酉

王鹗卒,年84岁,谥文康,著《论语集义》、《汝南遗事》、《应物集》。

张立道(字显卿,大名人)为大理等处巡行,劝农,并首倡建孔子庙,设学舍于其中。

1274年 南宋度宗咸淳十年 甲戌

刘应来(字希泌,号省轩,建阳人)、熊鹏来(字与可,豫章人)、熊禾进士。应来入元不仕,建化龙书院于莒潭,聚徒讲学。

赵顺孙疾不服药而卒,著《近思录精义》、《考宗系年录》、《中兴名臣言行录》、《四书纂疏》、《文集》等。

王柏(字会之,金华人)卒,年78岁,学者称鲁端先生,后赠承事郎,著《读易记》、《涵古易说》、《大象衍义》、《读春秋记》、《论语衍义》、《太极衍义》、《伊洛精义》等。

刘秉忠卒,年59岁,其曾建议应叫州郡登祀释奠如旧仪。

1275年 南宋恭宗德祐元年 乙亥

湖南提刑文天祥和谢枋德勤王。

胡三省(字身之,天台人)由芜湖之战归,隐居不仕,著《资治通鉴音注》、《释文辨误》等。

金履祥(字吉父,婺州兰溪人)叙史馆校注,不起。

谥何基曰文定。

王应麟隐居20年后(1296年)卒,著《深宁集》、《王堂类稿》、《掖垣类稿》、《汉艺文志考证》、《通鉴地理考》、《困学记闻》、《玉海》、《汉制考》、《六经天文篇》等。

郝经拘于宋16年后,归燕京而卒,著《续后汉书》、《易春秋外传》、《通鉴》、《书法玉衡》、《贞观》等。

1276年 南宋端宗景炎元年 丙子

文天祥为右丞相,使元。

苏寿元(字仁中,号北溪,福安人)隐居建阳唐石里,饮醇酒自尽,著《春秋经世》、《春秋大旨》等。

元姚枢为翰林院学士。

元许衡领太史院事。

元许谦(字益之,金华人)生。

元吴澄(字幼清,抚州崇仁人)以郑清之召,据布水谷,著《考经章句》,校定《易》、《诗》、《书》、《春秋》、《仪礼》、大小《戴记》。

1277年 南宋端宗景炎二年 丁丑

越南陈朝皇帝陈煚卒。其昌朱子学,诏天下儒士讲“四书”、“五经”。

1279年 南宋帝昺祥兴二年 己卯

宋亡。

去年,文天祥败于空坑,又败于五坡岭,被俘。其至燕大骂孛罗。

去年,陆秀夫为左丞相,舟中劝讲《大学章句》。

1280年 元世祖至元十七年 庚辰

许衡奏授时历。

窦默卒,年85岁,谥文正。

1281年元世祖至元十八年辛巳

文天祥在燕京作《正气歌》,又编《集杜诗百首》。

许衡卒,年73岁,谥曰文正,后封为魏国公,著《中庸语意》、《鲁斋集》、《语录》。

明年,文天祥死节,年47岁,著《金啸集》、《指南集》等。

1283年 元世祖至元二十年 癸未

张文谦(字仲谦,刑州沙河人)卒,年68岁,谥忠宣。其先以刘秉忠荐侍元世祖于潜邸。世祖之儒士自文谦始,晚交许衡后笃信理学。

1286年 元世祖至元二十三年 丙戌

程钜夫向世祖陈述以国学治国,世祖叫其至江南求贤,向世祖推荐,谢枋得即是其一,还有赵孟頫、魏天佑等。枋得至燕京次年绝食而死,年64岁,著《诗传注疏》、《易说》、《批点檀弓唐诗》、《陆宣公奏议》、《文章轨范》等。

1287年 元世祖至元二十六年 丁亥

原勉斋书院院长张理(字仲纯,清江人)著《易象图说》、《大易象数钩深》刻成。

姚燧(字端甫,枢之子)为翰林院直学士。

1289年 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 己丑

高丽学者安珦在大都获新版《朱子全书》,回国在太学讲朱子学。

1291年 元世祖至元二十八年 辛卯

方逢辰卒,其曾主持石峡书院,学者称蛟峰先生。

1293年 元世祖至元三十年 癸巳

前年,召刘因不至。是年刘因卒,年45岁,学者称修静先生,后谥文靖,著《四书精要》、《丁亥诗集》、《语录》等。安熙(字敬仲,真定藁城人),与因相互倾慕,熙造因门而因卒,于因门人备问因学。

1296年 元成宗元贞二年 丙申

熊禾归鳌峰书院。

姚枢卒,年78岁,谥文献。

次年,袁桷(字伯长,鄞县人)为翰林院国史检阅官,其曾为丽泽书院山长。

1304年 元成宗大德八年 甲辰

去年,金履祥卒,年72岁。其居金华山中,著《通鉴前篇》、《论孟大学诸经传》、《礼乐书注疏》等,学者称仁山先生。

耶律有尚(字伯强,东平人),受业于许衡。有尚在国学为师表数十年,海内宗之,犹昔年之宗许衡。

1307年 元成宗大德十一年 丁未

去年,赵复卒。

孔子由封至圣文宣王加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

熊禾作《考亭书院记》。

1308年 元武宗至大元年 戊申

任士林(字叔实,奉化人),任安定书院山长,著《中易松乡集》。

吴澄为国子监丞。

仁宗居藩邸,开宫师府,姚燧以年70岁赴之,如汉徵四皓故事,以燧为太子宾客。

1310年 元武宗至大三年 庚戌

宋濂(字景濂,浦江人)生。

次年,刘基(字伯温,青田人)生。

1312年 元仁宗皇庆元年 壬子

吴澄为国子司业,用程纯公学校疏、胡文定公六学教法、朱文公学校贡举私议约为教学之法。

熊禾卒,年60岁,创鳌峰书院,著《四书标题》、《易经讲义》、《小学句解》、《文公要语》、《三礼考异》、《文集》等。

1313年 元仁宗皇庆二年 癸丑

立崇文馆于国子监,从祀周敦颐、程颢、张载、邵雍、司马光、朱熹、张栻、吕祖谦、许衡于孔庙。

程复心上《四书集注》、《童图纂释》等。

程钜夫建议经学当主程颐、朱熹传注,文章宜革唐宋宿弊。命其草诏行之。

诏以科举取士。

1314年 元仁宗延祐元年 甲寅

诏定国家科举取士以朱熹的《四书集注》、真德秀的《大学衍义》等为准。

立鲁斋书院以祠许衡。

许谦居东阳八华山,学者多受其学。

黄镇成(字元镇,邵武人)筑南田耕舍,学者称纯斋先生,著《尚书通考》、《周易通义》等。

姚燧卒,年76岁,谥曰文。

明年,陈普(字尚德,福州宁德人)卒,学者称石堂先生。

1317年 元仁宗延祐四年 丁巳

马端临(字贵与,乐平人)《文献通考》刻版,其为慈湖书院、柯山书院山长。

1319年 元仁宗延祐六年 己未

加封周敦颐为道国公。

明年,勿都鲁儿译《大学衍义》。

1322年 元英宗至治二年 壬戌

吴海(1322—1387年,字朝宗,号鲁客,福建闽县人)生。

赵孟頫卒,年69岁,谥文敏,著《尚书注》。

吴澄《易纂言》成,其为翰林院学士。次年卒。

1324年 元泰定帝泰定元年 甲子

初开经筵,命吴澄讲《帝范》、《资治通鉴》、《大学衍义》、《贞观政要》等。

吕思诚(字本心,台州临海人)、张复(字伯阳,建安人)进士。复编《性理遗书》。

1327年 元泰定帝泰定四年 丁卯

去年,汪华孙克宽传祖学,其祖学于饶双峰、黄勉斋。

建横渠书院于郿县,祠张载。

黄清老(字子肃,邵武人)、胡一中(字允文,诸暨人)、杨惟桢(字廉夫,诸暨人)进士。清老著《春秋经旨》、《四书一贯》,学者称樵水先生。一中著《童子问序》、《四书集笺》等。

明年,吴澄著《春秋纂言》成。次年,其又著《纂言外翼》成等。

1329年 元文宗天历二年 己巳

齐履谦卒,著《大学四传小注》、《中庸章句》、《续解论语》、《言仁通旨》、《书传详说》、《易系辞旨略》、《易本说》、《春秋诸国统记》、《经世书入式》、《经世外篇》、《微旨》等。

明年,加封孟轲邹国亚圣公、程颢豫国公、程颐洛国公,董仲舒从祀孔庙。

1332年 元宁宗至顺三年 壬申

韩信同(字伯循,福宁人)卒,年81岁,主持云庄书院,著《四书标注》、《易诗三礼旁注》、《书集解》、《书讲义》、《诸史类纂》,学者称古遗先生。

1333年 元惠宗元统元年 癸酉

吴师道移书学官,祠金履祥于其乡。

虞集(字伯生,号道园)谢病归乡。

吴澄卒,年85岁,谥文正,著《五经纂言》、《校正皇极经世书》,学者称草庐先生。

明年,陈旅(字众仲,兴化莆田人)出任江浙儒学副提举。

1337年 元惠宗至元三年 丁丑

刊行金履祥《论语孟子考证》。

许谦卒,年68岁,谥文懿,学者称白云先生,著《读四书丛说》、《诗名物钞》、《读书传丛说》、《观史治忽机》等,门人有朱震亨(字彦修)等。

1338年 元惠宗至元四年 戊寅

陈旅为翰林院文字。

孛术鲁翀卒,年60岁,谥文靖,论者谓自许衡后惟鲁翀、耶律有尚能师。

1343年 元惠宗至正三年 癸未

去年,柳贯卒,年73岁,门人谥文肃,著《近思录广辑》等。

陈旅卒,年56岁。

明年苏天爵(字伯修,真定人)为集贤殿侍讲学士兼国子祭酒。

后年,程端礼卒。

1347年 元惠宗至正七年 丁亥

朱公迁(字克升,鄱阳人)为金华郡学正,著《朱子诗传疏义》、《四书约说》、《四书通旨》。

明年,虞集卒,年77岁,谥文靖,学者称邰庵先生,著《道园学古录》等。

1354年 元惠宗至正十四年 甲午

越南陈朝朱子学家张汉超卒。

1358年 元惠宗至正十八年 戊戌

去年,方孝孺(字希直,一字希古,宁海人)生,后6岁能诗。

明太祖至婺州,延叶仪范(字景翰,金华人)、祖幹。祖幹(字景先,金华人)在同邑许谦门下学,同学有汪与立(字师道,金华人),著《南洋杂稿》等,门人有何寿朋(字德龄,金华人)等。

1360年 元惠宗至正二十年 庚子

去年,胡瑜牒为杨时、李侗、胡安国、蔡沉请名爵从祀。

明太祖征刘基、宋濂、章溢(字三益,龙川人)、叶琛(字景渊,丽水人)至,置儒学提举司,以宋濂为提举。

1368年 元惠宗至正二十八年、明太祖洪武元年 戊申

太祖即皇帝位。明朝建立。元亡。

明年,宋濂、王祎为总纂修《元史》。

后年,定科举法。

1375年 明太祖洪武八年 乙卯

方孝孺父克勤下狱,孝孺上书请以自代。

刘基卒,年65岁,著《复瓿集》、《犁眉公集》、《郁离子》等,后谥文成。

曹端(字正夫,号月泉,河南渑池人)生,后5岁见《河图》、《洛书》,即划地以质其父。

1381年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 辛酉

颁“四书”、“五经”于北方学校。

李仕鲁(字家孔,濮人)为大理事卿。其学于朱公迁,得朱熹正传。性刚介,推明朱子学。

宋濂卒,年72岁,后谥文宪。

1392年 明太祖洪武二十五年 壬申

去年,吴与弼(字子传,号康斋,抚州崇仁人)生。

薛瑄(字德温,河津人)生,后5岁受《小学》、“四书”。

朝鲜高丽朝朱子学家郑梦周卒。

1394年 明太祖洪武二十七年 甲戌

太祖观蔡氏《书传》、《象纬运行》与朱子诗传相悖,征天下宿儒订正;订正书成,赐名《书传会选》。

1395年 明太祖洪武二十八年 乙亥

方孝孺在蜀,蜀王颜其读书之庐曰正学。后年,太祖遗令召方孝孺为翰林院侍讲直文渊阁。

明年,罢扬雄从祀孔庙,进董仲舒。

1402年 明惠帝建文四年 壬午

方孝孺死节,年46岁,著《周易考次》、《大易枝辞》、《周礼辨正》、《武王戒书注》、《宋史要言》、《帝王基命录》、《文统缑城集》,学者称正学先生。

1409年 明成祖永乐七年 己丑

去年,曹端举人。

吴与弼从杨溥学,读《伊洛渊源录》,慨然有志于道。后来,吴与弼于长江乘船还乡,遇风,舟欲覆,与弼正襟危坐。

后年,陈真晟(1411—1473年,字晦德,号剩夫、布衣,福建漳浦人)生。

1414年 明成祖永乐十二年 甲午

命胡广等纂修“五经”、“四书”、宋儒性理诸书。

1417年明成祖永乐十七年丁酉

颁《五经大全》、《四书大全》、《性理大金》于两京六部、国子监及天下府、州、县学。

1428年 明宣宗宣德三年 戊申

去年,刊行《四书大全》。

薛瑄擢广东道御史。

陈献章(字公甫,新会白沙星人)生。

后年,周瑛(1430—1518年,字梁石,号翠渠,福建漳浦人)生。

1434年 明宣宗宣德九年 甲寅

陈敬宗(字光世,慈溪人)为南京国子祭酒。

胡居仁(字叔心,号敬斋,饶州余干人)生。

曹端卒,年59岁,谥敬修,著《四书详说》、《太极图通书西铭释文》、《孝经述解》、《性理文集》、《儒家宗统谱》、《家规辑存疑录》、《理学要览》等。

明年,元儒吴澄从祀孔庙。

1437年 明英宗正统二年 丁巳

宋儒胡安国、蔡沉、真德秀从祀孔庙。

访求衍圣公(孔子后裔的封号)、周敦颐、程颢、程颐、司马光、朱熹后裔,除其徭役,祠墓倾圮者修之。

1441年 明英宗正统六年 辛酉

薛瑄为大理事左丞卿,为王振所恨。越二年,其被诬下狱,读《易》自娱。

1449年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 己巳

去年,宋儒杨时从祀孔庙。

薛瑄为大理寺丞。薛瑄门人诣阙上书。

1453年 明代宗景泰四年 癸酉

蔡清(1453—1508年,字介夫,号虚斋,晋江人)生。

1455年 明代宗景泰六年 乙亥

去年,陈献章学于吴与弼。

朱熹裔孙梃为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

明年,周敦颐裔孙冕为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

1458年 明英宗天顺二年 戊寅

去年,吴与弼应诏为官,不就。

陈真晟诣阙上《程朱正学纂要》。

1462年 明英宗天顺六年 壬午

去年,吴与弼之楚,拜杨溥墓。

吴与弼之闽,访建阳考亭,申愿学之志。

1464年 明英宗天顺八年 甲申

李东阳(字宾之,茶陵人)进士。

薛瑄卒,年73岁,谥文清,著《读书录》、《续读书录》、《河汾集》等。

明年,罗钦顺(字允生,号整庵,泰和人)生。

1466年 明宪宗成化二年 丙戌

陈献章复游太学,名震京师。

黄仲昭(名潜,莆田人)进士。

湛若水生。

明年,追封董仲舒广州伯、胡安国建宁伯、蔡沉崇安伯、真德秀浦城伯。

1469年 明宪宗成化五年 己丑

周瑛(字石梁,号翠渠,莆田人)进士,著《祠山杂辨》、《教民杂录》、《经世管鑰》、《律吕管鑰》、《字书管鑰》等,学者称翠渠先生。

吴与弼卒,年79岁,著《康斋日录》等。胡九韶(字风仪,金溪人)、陈献章、娄谅、谢复(字一阳,号西山,祈门人)、郑伉(字孔明,常山人)等为其门人。伉著《易义发明》、《读史管见》、《观物余论》、《蛙明集》。

1471年 明宪宗成化七年 辛卯

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人)生。

明年,王守仁(1472—1528年,原名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生。

1474年 明宪宗成化十年 甲午

王廷相(1474—1544年,字子衡,号浚州,河南仪封人)生。

胡居仁作《棠溪书院记》。

陈真晟卒,年64岁,学者称布衣先生。

1476年 明宪宗成化十二年 丙申

朱熹第10世孙燉为翰林院五经博士。

次年,丘濬集朱子微言,编为20篇,倣《论语》,曰《朱子学的》。又次年,其为礼部侍郎。

明年,陈琛(1477—1546年,字思献,号紫峰,晋江人)生。

1479年 明宪宗成化十五年 已亥

吕柟(字仲木,号泾野,陕之高陵人)生。

1482年 明宪宗成化十八年 壬寅

林希元(1482—1567年,字懋贞,号次崖,福建同安人)生。

陈献章为翰林院检讨。

王守仁过金山寺,赋诗,年仅11岁。

次年,余祐学于胡居仁。

明年,王艮生。

1484年 明宪宗成化二十年 甲辰

蔡清、张诩(字廷实,号东所,南海人)、邵宝(字国宝,无锡人)进士。

胡居仁卒,年51岁,著《居业录》等,学者称敬斋先生。

次年,王艮(字汝止,号心斋,泰州安丰场人)生。

1487年 明宪宗成化二十三年 丁未

去年,商辂(字弘载,淳安人)卒,年73岁,谥文毅。曾奉旨纂修《续资治通鉴纲目》。

丘濬进所著《大学衍义补》。

徐爱(字曰仁,号横山,余姚马堰人)生。

聂豹(字文尉,号双江)生。

1488年 明孝宗弘治元年 戊申

李承箕从学陈献章。次年,邹智谪广东新会,受业于陈献章。

黄仲昭提学江西佥事。

1491年 明孝宗弘治四年 辛亥

王艮贫不能学。

邹宋益(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人)生。

娄谅卒,年70岁,著《目录》、《三礼订讹》、《春秋本意》等。

1492年 明孝宗弘治五年 壬子

张岳(1492—1552年,字维乔,号净峰,福建惠安人)生。

王守仁、湛若水举于乡。守仁入京,为格物学沉思不得,成疾。

次年,罗钦顺、王承裕(字天宇,号平川,恕之子)进士。

1495年 明孝宗弘治八年 乙卯

陈茂烈(字时周,莆田人)进士,著《静思录》。

丘濬卒,年78岁,谥文庄。

封宋儒杨时将乐伯,从祀孔子庙。

1496年 明孝宗弘治九年 丙辰

钱德洪(字洪甫,号绪山,余姚人)、欧阳德(字崇一,号南野,江西泰和人)生。

薛敬之卒,年74岁,著《道学基统》、《洙泗言学录》、《尔雅便音》、《思菴埜录》,门人有吕柟等。

次年,陈建(号清澜)生。

1498年 明孝宗弘治十一年 戊午

王守仁对物与心为二百思不得其解,旧疾再发,遂有遗世之意。

王畿生。

次年,王守仁、余祐进士。守仁上疏陈边务八事。

1500年 明孝宗弘治十三年 庚申

陈献章卒,年73岁,学者称白沙先生,著《言行录》并附录等书,后谥文恭,门人有李承箕、张诩、娄谅等。

次年,王守仁为刑部主事,游九华山,逢道者蔡蓬头,又与地藏洞异人语,有所开悟。

1502年 明孝宗弘治十五年 壬戌

《大明会典》成。

罗钦顺为南京国监司业。次年,罗钦慨然志于道。

王守仁归越,筑室于阳明洞中。次年,王守仁以疾移杭州西湖,往来南屏、虎跑寺刹。又次年,王守仁为兵部主事。

何塘(社粹夫,号柏斋,怀庆武涉人)、王廷相(字子衡,号浚川,河南仪封人)、徐问(字用中,号养斋,武进人)进士。塘著《阴阳律吕》、《儒学管见》、《柏斋集》等。

又次年,罗洪先(字达夫,号念庵,吉水人)生。

1505年 明孝宗弘治十八年 乙丑

湛若水、崔铣、魏校(字子才,号庄渠,崑山人)、顾应祥(字惟贤,号箬溪,湖之县兴人)进士。

湛若水与王守仁定交。

1506年 明武宗正德元年 丙寅

“奸党”祸起。

王守仁贬龙场,自钱塘逃到武夷山中。是年徐爱、蔡宗元(字希渊,号我斋,山阴白洋人)、朱节(字守中,号浦,白洋人)来学。

1507年 明武宗正德二年 丁卯

颁奸党名字于天下,为王守仁、李梦阳等57人。

王守仁在龙场,一夕大悟,因著《五经臆说》。

蔡清卒,年56岁,著《易经蒙引》、《四书蒙引》、《性理要解》,门人有陈琛(字思献,晋江人)、王宣(晋江人)、易时中(字嘉会,晋江人)、林同、赵逯(字子重,东平人)、蔡烈(字文继,龙溪人)。

1508年 明武宗正德三年 戊辰

罗钦顺被刘瑾夺职为民。

吕柟、徐爱、韩邦奇(字汝节,号苑洛,朝邑人)进士。

王畿(字汝中,号龙溪,浙江山阴人)生。

蔡清卒。

1510年 明武宗正德五年 庚午

王守仁入觐,与黄绾论学,绾称其门人。

王守仁为南比部主事。次年为南太仆少卿。不久,改王守仁为吏部验封司。方献夫执弟子礼。

邹守益进士。

王艮梦日月星辰失次,己以手整之。

1514年 明武宗正德九年 甲戌

韩邦奇为浙江按察佥事。

王守仁为南鸿胪卿,薛谦、陆澄、郭庆等来学。

马理(字伯循,号谿田,三原人)、黄宗明(字诚甫,号致斋,宁波鄞县人)、陈九川(字惟濬,号明水,临川人)进士。

明年,罗汝芳生。

1516年 明武宗正德十一年 丙子

王守仁巡抚南赣汀漳。次年,守仁镇压了平漳、乐昌、龙川等的地方反抗。

李东阳卒,年70岁,谥文正。

次年,聂豹、季本(字明德,号彭山,会稽人)、舒芬(字国裳,进贤人)、薛侃(字尚谦,号中离,广东人)、陆澄(字原静,湖南归安人)、张岳(字维乔,号净峰,福惠安人)进士。岳与陈琛、林希元,被称为“泉州三狂”。

1518年 明武宗正德十三年 戊寅

去年,徐爱卒,年31岁,撰编《记传习录》初卷。

马理创立嵯峨精舍。

王守仁征三浰。其刻古本《大学》,撰《朱子晚年定论》,修濂溪书院。门人刻其《传习录》。邹守益等来学。次年,钱德洪领范引年、郑寅、柴凤、徐珊、吴仁等来学。次年,宁王宸濠叛,王守仁擒之。

1520年 明武宗正德十五年 庚辰

王守仁被讒,诏王守仁返,途经九华山。王艮来学。次年,王守仁,有悟“良知”之意。

1523年 明世宗嘉靖二年 癸未

对王守仁的谤议日帜。王畿受业于王守仁。次年,王守仁门人于越城创建阳明书院。

去年,罗钦顺为南吏部尚书。

朱熹裔孙墅为五经博士。诏礼部国子监及各提学官,禁陆九渊为正学,而宗朱熹。

明年,诏礼部国子监及各提学官,禁陆九渊为正学,而宗朱熹。

后年,耿定向生。

1527年 明世宗嘉靖六年 丁亥

王守仁为兵部尚书,总制两广、江西、湖广军务。次年,平定广西叛乱。

次年,李贽(字宏甫,泉州晋江人)生。

次年,余祐卒,年64岁,于狱中著《性书》。

1529年 明世宗嘉靖八年 乙丑

魏校掌祭酒事,著《大学指归》、《六书精蕴》等,卒谥恭简,唐顺之、王应电(字明明,崑山人)、王敬臣(字以道,长州人)等为其门人。应电著《周礼传诂》、《经传正为》、《同文备考》、《书法指要》、《六义音切》、《贯珠图》、《六义相关图》等。

李如玉(泉州府同安县人)著《周易会要》,献于朝。

罗洪先、杨爵(字伯修,号斛山,陕西富平人)、程文海(字舜敷,号松溪,婺州永康人)进士。

王守仁卒于安南,年57岁,学者称阳明先生。

1530年 明世宗嘉靖九年 庚寅

更定孔庙祀典,定孔子谥号曰至圣先师孔子。万表、王艮、邹守益、欧阳德等会讲于金陵鸡鸣寺。

次年,杨应诏(号天游,建州建安人)举于乡。

1532年明世宗嘉靖十一年壬辰

钱德洪、王畿、蒋信(字卿实,号道林,常德人)、朱衡(字士南、万安人)、林春(字子仁,号东城,泰州人)、李怀(字汝德,号巾石,广信永丰人)、吴悌(字思诚,金谿人)进士。

次年,董沄卒,年77岁,著《日省录》、《求心录》等。

1540年明世宗嘉靖十九年庚子

去年,穆孔晖(字伯潜,号元庵,山东堂邑人)卒,年61岁,谥文简,著《读易录》、《尚书困学》、《诸史通编》、《大学千虑》等。

王艮卒,年58岁,著《心斋语录》。其传学于林春、徐樾(字子直,号波石,贵溪人),樾传颜均(号山农,永新人)。

1542年明世宗嘉靖二十一年壬寅

吕柟卒,年64岁,谥文简,著《四书因向》、《易说》、《翼书说要》、《诗说序》、《春秋说志》、《礼问内外篇》、《史约》、《小学》、《释寒暑经图解》、《史馆献纳》、《宋四子抄释》、《南省奏稿》、《泾野诗文集》等。其门人有吕潜(字时见,陕西泾阳人)、张节(字介夫,号石谷,泾阳人)、李挺(字正五,咸宁人)等。

次年,何塘卒,年70岁,谥文定,著《柏斋三书》。

1544年明世宗嘉靖二十三年甲辰

王廷相卒,年71岁,谥肃敏。

次年,罗汝芳学于颜均。

1547年明世宗嘉靖二十六年丁未

去年,罗洪先辟石莲洞。胡直学于罗洪先。

洪垣(字峻之,号觉山,徽州婺源人)学于湛若水,建二妙楼居之。

罗钦顺卒,年83岁,谥文庄,著《困知记》、《诗文存稿》等。

次年,陈建《学蔀通辨》成。

1550年明世宗嘉靖二十九年庚戌

崔铣卒,年64岁,谥文敏,著《松窗寤言》、《中庸凡》、《大学全文》、《政议士翼》、《读易余言》、《删定二程遗书》、《中说考》等。

顾宪成(字叔时,号泾阳,常州无锡人)生。

明年,黄绾卒。

1553年明世宗嘉靖三十二年癸丑

去年,李贽举人。

聂豹、程文海、欧阳德主盟,会于京师灵济宫,会者千余人。

罗汝芳悟易。

1555年 明世宗嘉靖三十四年 乙卯

前年,杨继盛劾严嵩。今年,继盛弃市。

韩邦奇卒,年77岁,谥恭简。

湛若水卒,年95岁,著《遵道录》、《樵语古文》、《小学四书测》、《二礼经传测》、《春秋宗传》、《古易经传测》、《学庸训测》等,李怀、何迁(字益之,号吉阳,德安人)、洪垣(字峻之,婺源人)、蒋信等为其门人。

明年,耿定向(字在伦,号天台,湖北黄安人)、颜鲸(字应雷,号冲守,浙江慈溪人)进士。

明年,冯从吾生。

明年,李默(?—1156年,字时言,顺昌县人)卒,其著《朱子年谱》等。

1559年 明世宗嘉靖三十八年 己未

去年,徐楷(字子升,号存斋,松华江亭人)主盟灵济宫会。

朱墅世袭五经博士。

蒋信卒,年77岁,最得湛若水学之的。称正学先生。

明年,朱衡为右副都御史。

明年,湛若水卒。

1563年 明世宗嘉靖四十二年 癸亥

去年,邹守益卒,年72岁,著《道南三书》、《明道录》,学者称东廓先生。

去年,高攀龙(字存之,号景逸,江苏无锡人)生。

季本卒,年79岁,著《易学四同》、《诗说解颜》、《春秋私考》、《四书私存》、《说理会编》、《读礼疑图》、《孔孟图谱》、《庙制考义》、《乐律纂要》、《律吕别书》、《蓍法别传》等。

聂豹卒,年77岁。

明年,罗洪先卒,年61岁。

1566年 明世宗嘉靖四十五年 丙寅

去年,朱衡治河決。

李元阳在福建刊行《十三经注疏》,即谓闽本,送至南京国子监,是为明南监本。

明年,陈建卒。

明年,追封王守仁为新建侯,谥文成。

1570年 明穆宗隆庆四年 庚午

韩国李朝李退溪卒。此人为韩国朱子学集大成者,其学被称为退溪学。

有《增补退溪学全书》6册行世。

1572年 明穆宗隆庆六年 壬申

去年,吕坤(字叔简,号心吾,河南宁陵人)进士。

薛瑄从祀孔庙。

张居正进《帝鉴图说》。

1574年 明神宗万历二年 甲戌

钱德洪卒,年79岁,学者称绪山先生。

1578年 明神宗万历六年 戊寅

去年,邹天标(字尔瞻,号南臯,豫州吉水人)、赵起元(字贞复,号复所,广东归善人)进士。天标建仁文、首善两书院。起元之学传于罗汝芳、汝登,辑《圣学传宗》。汝芳讲学于广慧寺。

高攀龙与李复阳、顾宪成讲学。

刘宗周(字起东,号念台,山阴人)生。

张俊觉(字子仁,号宏山,山东茬平人)卒,年76岁。

后年,顾宪成、杨东明(号芳奄,河南虞城人)进士。

1582年 明神宗万历十年 壬午

免先师孔子及宋儒朱熹、李侗、罗从彦、蔡沉、胡安国、游酢、真德秀、刘子翚故大学士。

明年,陈献章、胡居仁、王守仁从祀孔庙。

明年,孙奇逢(字启泰,一字钟元,直隶永城人)生。

1585年 明神宗万历十三年 乙酉

黄道周(字幼平,号石斋,福之镇海卫人)生。

后年,海瑞卒,年73岁。

后年,罗汝芳卒,著《明道录》、《近溪集语》等。

1589年 明神宗万历十七年 己丑

焦竑(字弱侯,号澹园,南京旗手卫人)、吴仁发(悌之子)、陶望龄(字周望,号石篑,会稽人),高攀龙、冯从吾(字仲好,号少墟,陕西长安人)、郝经(字仲舆,号楚望,湖北京山人)进士。

1594年 明神宗万历二十二年 甲午

三年前,顾宪成擢考功司主事;今年,被削籍。

前年,高攀龙至朝天宫;今年,悟于揭阳途上。

焦竑为东宫讲读官,进《养正图解》。

1599年 明神宗万历二十七年 己亥

去年,顾宪成始与吴中同志会讲于二泉。

郝经为宜兴县丞。

明年,孙奇逢举于乡,至京师与左光斗、魏大中、周顺昌相善,尚气节。

后年,刘宗周、刘永澄(字静之,扬州宝应人)进士。

1602年 明神宗万历三十年 壬寅

诬李贽妖人,下狱自刭而死,年75岁。

1604年 明神宗万历三十二年 甲辰

顾宪成等重修东林书院。闻风起者,毗陵有经正堂,金沙有志矩堂,荆溪有明道书院,虞山有文学书院,皆请宪成莅。东林学党之议自此起。

1606年 明神宗万历三十四年 丙午

高攀龙信孟子性善之旨。明年,其又信程子“鸢飞鱼跃”与必有事之旨。后又深信《大学》知本、《中庸》执中之旨。

1610年 明神宗万历三十八年 庚戌

黄宗羲(字太冲,号梨洲,浙江余姚人,尊素之子)生。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卒于北京。其译“四书”为西文,倡“补儒”,有称其为“西儒”。

明年,朱一桂劾东林党。

明年,张履祥(字考夫,号念之,浙江桐乡人)生。

明年,方以智生。

明年,陆世仪生。

1612年 明神宗万历四十年 壬子

顾宪成卒,年63岁,著《泾臯义稿》、《小心斋剳记》、《大学通考》、《还经录》、《证性编》、《桑梓录》、《东林商语》等。

明年,顾炎武(字宁人,号亭林,江苏崑山人)生。

后年,罗从彦从祀孔庙

1617年 明神宗万历四十五年 丁巳

去年,黄宗炎(字晦木,宗羲之弟)生,后称立谿先生。

李侗从祀孔庙。

朱用纯(字致一,号柏庐,江苏崑山人)生。

明年,吕坤(1536—1617年)卒。

1619年 明神宗万历四十七年 己未

李长春等刻《十三经注疏》于北京国子监,谓明北监本。

王夫之(1619—1662年,字而农,号姜斋、船山,湖南衡阳人)生。

明年,焦竑卒,年80岁,谥文端。

1621年 明熹宗天启元年 辛酉

高攀龙为光禄寺丞。

刘宗周为仪制主事。

明年,黄道周进士。

明年,顾宪成谥曰文。

后年,毛奇龄(字大可,浙江萧山人)生。

1625年 明熹宗天启五年 乙丑

去年,杨涟刻魏忠贤二十四大罪。

东林党姓名颁天下。刘宗周削籍。左光斗、魏顺昌(死杖下)等被捕。孙奇逢杖毙。

王雅量上疏禁止李贽书。

去年,高攀龙为刑部侍郎;明年,高攀龙自沉于水溺死,年65岁,著《就正录》、《高子遗书》等,倡朱子为儒学正宗。

1628年 明思宗崇祯元年 戊辰

去年,冯从吾卒,谥恭定。

去年,李颙生。

黄宗羲袖长锥入都,讼父冤,锥杀牢卒。

法国传教士金尼阁卒。其译“五经”为拉丁文,被称为“基督教的孔子”。

次年,朱彝尊(字锡鬯,号竹垞,浙江嘉兴人)生。其著有《经义考》、《曝书亭集》。

1630年 明思宗崇祯三年 庚午

黄道周削籍为民。

陆陇其(字稼书,浙江平湖人)生。

明年,徐乾学(字原一,号健庵)生。

1633年 明思宗崇祯六年 癸酉

梅文鼎(字定九、勿庵,安徽宣城人)生。

胡渭(字胐明,号东樵,德清人)、万斯大(字允宗,浙江鄞县人)生。

徐光启卒。其倡自然科学与儒学互通,认为,西学“更有一种格物穷理之学”。著《徐光启集》。

1635年 明思宗崇祯八年 乙亥

颜元(字浑然,号习斋,河北蠡人)生。

孙慎行卒,年71岁,谥文介,著《困思钞》。

1636年 明思宗崇祯九年 丙子

阎若琚(字百诗,号潜邱,太原人)生。

清兵逼近容城,孙奇逢率兄弟族人守御。其口吃,不善言说。

陆世仪(字道威,号桴亭,江苏太仓人)、盛敬(字宗傅,号寒溪)、江士韶(号〓园)等聚徒讲学。

1638年 明思宗崇祯十一年 戊寅

黄道周兼翰林院侍讲学士,上三疏,贬江西布政司知事。

明年,顾炎武开始撰《肇域志》。

1642年 明思宗崇祯十五年 壬年

诏程颢、程颐、周敦颐、张载、邵雍、朱熹六子为先贤,位汉唐诸儒之上。

去年,李光地(1641—1718年,字晋卿,号榕村、厚庵,福建安溪人)生。

1643年 明思宗崇祯十六年 癸未

张献忠陷衡州。

王夫之匿南岳双髻峰。后至桂林。

万斯同(字季野,号石园,斯大之弟)生。

1644年清世祖顺治元年 甲申

李自成攻占北京,崇祯自杀,明亡。

顾炎武移居常熟唐市语濂泾。

1645年 清世祖顺治二年 乙酉

清世祖更国子监孔子神位为“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孔子”;顺治十三年(1656年,丙申)又改为“至圣先师”。

史可法死于扬州。

常熟被清兵攻陷,顾炎武母绝食30日而终,遗命炎武不出仕清。炎武与归庄起兵。

刘宗周死节,年68岁,学者称蕺山先生,其筑正人书院,著《论语学案》、《理学宗要》、《学言人谱》、《人谱类记》等。

明年,黄道周死节,年62岁。

明年,毛奇龄进言,毛有伦、方国安闻恨之,乃亡入山寺,披缁若坑中。后年奇龄变姓名出亡。

1649年 清世祖顺治六年 己丑

去年,吴正治进士。是人后总纂《三朝会典》、《大清会典》、《大清一统志》、《平定三逆方略》等。

黄宗羲赴海上,与冯京第至日本长崎。

1650年 清世祖顺治七年 庚寅

瞿式耜被俘。

黄宗炎被俘,黄宗羲以计活之。

明年,王士祯(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新城人)生。

1652年 清世祖顺治九年 壬辰

前年,顾炎武为怨家所陷贾服出游;去年,其至金陵谒明孝陵;今年,其仆陆恩叛主;明年,其三谒孝陵;后来,隐居于神烈山中。顾炎武四谒明孝陵,执叛仆陆恩,数其罪,溺于水,因下狱。顾炎武狱解刺客追至金陵太平门,被伤。其共六谒孝陵,然后北游与徐夜(号东疾,新城人)、张尔岐定交。

1653年 清世祖顺治十年 癸巳

曹本荣刊白鹿洞学规以教诸生。

明年,朱熹十五世孙煌袭翰林院五经博士。

1656年 清世祖顺治十三年 丙申

汤斌应诏上疏,提出广搜遗书修《明史》。

沈国模卒,年82岁,其曾辟姚江书院。

1657年 清世祖顺治十四年 丁酉

颜元学兵法,究战守机宜。额其斋曰思古,喜陆王之学,是年著《存治编》。颜元与王养粹(字法乾,河北蠡县北泗人)定交。

熊赐履(字青岳,湖北孝感人)进士。

1660年 清世祖顺治十七年 庚子

去年,李塨(字刚主,号恕谷,河北蠡县人)生。

桂王欲逃至缅甸,被俘。李定国战死。明亡。

陆世仪讲学于东林书院。

明年,顾炎武所撰《山东考古录》成。

1662年 清圣祖康熙元年 壬寅

顾炎武所撰《天下郡国利病书》成。其与李因笃(字子德,号天生,山西富平人)、李颙(字中孚,山西贽屋人)定交。

1164年 清圣祖康熙三年 甲辰

顾炎武、李因笃访孙奇逢。

颜元、王养粹访王余佑(字介祺,号五公山人,保定新城人)。余佑著《居诸编》、《八阵图》、《万胜车图说》、《兵民经略图》、《涌幢草》、《文集》等。

1665年 清圣祖康熙四年 乙巳

顾炎武置田舍于章邱大桑庄。

颜元向李明性(字洞初,号晦夫,河北蠡县人,塨之父)问学。

曹本荣卒,年45岁,著《五大儒语录》、《周张精义》、《王罗择编》、《居要录》、《切问录》。

1666年 清圣祖康熙五年 丙午

顾炎武撰《韵补正》成,并与朱彝、屈大均(号翁山,广东番禺人)交。明年,顾炎武开雕《音学五书》于海上。

黄宗羲复兴证人书院。

1670年 清圣祖康熙九年 庚戌

去年,潘耒(字次耕,平原人)问学于顾炎武。

去年,颜元著《存性编》、《存学编》。

徐乾学、陆陇其、李光地(字晋卿,福建安溪人)、张烈(字武承,顺天大兴人)进士。

顾炎武与朱彝尊、陆翼等在北京孙氏研山斋评定所藏古碑刻。

李颙讲学于无锡宜兴。

明年,朱熹十七世孙朱锡旂刊监本《四书集注》于文公祠崇道堂。

明年,方以智卒。

后年,陆世仪卒。

1674年 清圣祖康熙十三年 甲寅

张履祥卒,年64岁,学者称杨园先生。

明年,孙奇逢卒,年92岁,著有《理学宗传》等。

明年,蓝鼎元(1675—1733年,字玉霖,号鹿洲,福建漳浦人)生。

1679年 清圣祖康熙十八年 己未

顾炎武、黄宗羲、李颙、王夫之等皆被征召,皆不就。

李塨初见颜元。颜元著《存人篇》。

明年,王夫之卒,年74岁,学者称船山先生,著《张子正蒙注》等。

1682年 清圣祖康熙二十一年 壬戌

去年,蔡世远(1681—1731年,字闻之,号扪斋,福建漳浦人),生。

顾炎武卒,年70岁,著《日知录》等。

朱之瑜卒于日本,有《朱舜水集》行世。

明年,万斯同卒,年51岁,著《周官辨》等。

明年,童能灵(1683—1745年,字龙俦,号寒泉,福建连城人)生。

1685年 清圣祖康熙二十四年 乙丑

去年,傅山卒。

张伯行(字孝先,号敬庵,河南仪封人)进士。其归里筑精舍,纵观诸子百家、《小学》、《近思录》,悦然曰:“入圣门庭在是矣!”

1686年 清圣祖康熙二十五年 丙寅

耿介以汤斌荐,授少詹事,其复兴嵩阳书院,著《理学正经》、《性理要旨》、《中州道学》等。

魏裔介卒,年71岁,谥文毅,著《易学大全纂要》、《四书朱子全义》、《四书精义》、《汇解惺心篇》、《致知格物解》、《论性书》等。

1687年 清圣祖康熙二十六年 丁卯

汤斌卒,年61岁,著《洛学篇》、《潜言录》。

应㧑谦卒,年69岁,著《朱子集要》、《性理大中》、《周易集解》、《诗传疑》、《书传拾遗》、《论孟拾遗》、《学庸本义》等。

1688年 清圣祖康熙二十七年 戊辰

黄宗羲营生圹于父墓侧。

朱用纯卒,年72岁,著《治家格言》等。

1691年 清圣祖康熙三十年 辛未

许三礼卒,著《河洛源流》等。

颜元出游,历访诸名士。

明年,陆陇其卒,年63岁,著《四书大全》等。

明年,王夫之卒。

1693年 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 癸酉

李钟伦(字世得,光地之子)举人,著《周礼训纂》等。

黄宗羲《明儒学案》成。

陆陇其卒。

1695年 清圣祖康熙三十四年 乙亥

黄宗羲卒,年86岁,学者称南雷先生,著有《明儒学案》、《易蒙数论》、《授书随笔》、《春秋日食历》、《律吕新义》、《孟子师说》、《明史案》、《宏光纪年》、《龙武纪年》、《永历纪年》、《鲁纪年》、《赣州失事纪》、《绍武事记》、《四月山寨记》、《海外痛哭记》、《日本乞师记》、《舟山兴废》、《沙定洲记》、《乱赐姓本末》、《汰存录》、《授时历注》、《大统历》、《推法授时历》、《假如西历回历》、《假如今水经》、《四明山志》、《思旧录》、《明夷待访录》、《明夷留书》、《南雷文定文约》等。

1697年 清圣祖康熙三十六年 丁丑

雷鋐(1697—1760年,字贯一,号翠庭,福建宁化人)生。

惠栋(字定宇,号松崖,土奇之子)生。

1700年 清圣祖康熙三十九年 庚辰

去年,胡渭以“当代儒宗”名。

张廷玉(字衡臣,号砚斋,英之子)进士。

刘原渌(字崐石,号直斋,山东安邱人)卒,著《读书日记》、《近思录续录冷语》等。

明年,吕保中编辑《四书朱子语类摘抄》等。

1702年 清圣祖康熙四十一年 壬午

万斯同卒,年60岁,谥曰贞文。斯同以明遗民自居。著《补历代史表》、《五礼之书纪元》、《汇考庙制图考》、《儒林宗派》、《石经考》、《周正汇考》、《历代宰辅汇考》、《河源考》、《河渠考》、《群书辨疑》、《书学汇编》、《明史稿》。

1703年 清圣祖康熙四十二年 癸未

张自超进士,著《春秋宗朱辨义》。

康熙皇帝巡视,胡渭献《平成颂》、《禹贡锥指》;李颙献《四书返身录》、《二曲集》,帝回赠书“关中大儒”四字;范镐鼎献《理学备考》。

1704年清圣祖康熙四十三年 甲申

《佩文韻府》编城。

阎若琚卒,年69岁,著《古文尚书疏证》、《四书释》、《潜邱札记》、《日知录补正》、《孟子生卒年月考》、《毛朱诗说》、《手校困学记闻》、《丧服翼注》等。

颜元卒,年70岁。

1705年 清圣祖康熙四十四年 乙酉

汤传榘刊行自撰《四书明儒夫全精义》。

全祖望(字绍衣,一字谢山,浙江鄞县人)生。

李颙卒。

明年,方苞(字灵皋,江南桐城人)进士。

1708年 清圣祖康熙四十七年 戊子

去年,张伯行抚闽。蔡世远(字闻之,漳浦梁山人)与其交游论学。

王懋竑(字子中,号白田,江苏宝应人)举于乡。

1709年 清圣祖康熙四十八年 乙丑

惠士奇(字天牧,周惕之子)、蔡世远、李绂(字巨来,号穆堂,江西临川人)、黄叔璥(字玉圃,叔琳之弟)进士。叔璥著《近思录集注》。

朱彝尊卒,年81岁,著《日下旧闻》、《经义考》、《曝书亭文集》、《明诗综》、《瀛洲道古录》、《五代史注本录》等。

熊赐履卒,年75岁,谥文端,著《学统学辨》、《学规学余》、《经义斋》等。

明年,方苞罹《南山集》祸。

明年,王士祯卒,年78岁,谥文简,著《带经堂集》。

1713年 清圣祖康熙五十二年 癸巳

去年,朱熹配享先圣升十哲之次。

张伯行上《濂洛关闽书集解》。

朝廷谕大学士等以《朱子全书》、《四书集注》刻成颁天下。

1714年 清圣祖康熙五十三年 甲午

魏荔彤参订其父裔介所辑《四书朱子全义》上之。

胡渭卒,年82岁。其最精地理,著《禹贡锥》、《指易图明辨》、《洪范正论》、《大学翼真》、《地图四十七页》等。

1715年 清圣祖康熙五十四年 乙未

阴成方(1715—1790年,字静夫,号克斋,福建宁化人)生。

康熙皇帝命李光地撰《周易折中》。

张鹏翼卒,年83岁,著《理学入门》、《中华世统图说》等。

毛奇龄卒,年94岁,学者称西河先生,著《仲氏易推易始末》、《春秋占筮书》、《河洛原舛编》、《太极图说遗义》、《易小帖》《易韻》、《尚书广听录》、《舜典补亡》、《古文尚书冤词》、《国风省篇》、《毛诗写官记》、《诗礼诗传诗说驳义》、《白鹭洲主客说》、《诗昏礼辨正》、《庙制折衷》、《大小宗通绎辨》、《定祭礼通俗谱》、《丧礼吾说篇》、《春秋毛氏传》、《春秋条贯篇》、《春秋属辞》、《比事记》、《春秋简书刊误》、《论语稽求篇》、《大学证文》、《大学知本图说》、《四书賸言》、《大学问》、《孝经问》、《周礼问》、《明堂问》、《学校问》、《郊社袷袷问》、《经问》、《彤史拾遗》、《古今通韻后观》、《石录韻学要指》等,计498卷。

明年,张玉书等奉勅所撰《康熙字典》成。

1716年 清圣祖康熙五十五年 丙申

德国哲学家莱布尼兹卒。其推崇孔子、朱熹。

1718年 清圣祖康熙五十七年 戊戌

全祖望生。

李光地卒,年77岁,谥文贞,著《周易通论》、《周易观彖大指》、《尚书解义》、《洪范说》、《诗所》、《孝经全注》、《古乐经大学古本说》、《中庸章段》、《中庸余论》、《论语孟子札记》、《离骚经注》、《参同契注》、《握奇经注》、《阴符经注》、

《历象本要》、《二程遗书》、《朱子语类四纂》、《韩子粹言》、《榕村语录》、《榕村全集》等。

1720年 清圣祖康熙五十九年 庚子

王鸣盛(字凤喈,号称号西沚,江苏嘉定人)生。

毕沅(字衡、秋帆,自号灵岩山人)生。

明年,张伯行总裁会试,所得来士,必告以圣贤之学。

1724年 清世宗雍正二年 甲辰

去年,戴震(1723—1775年,字东原,安徽休宁隆阜人)生。

张伯行上《续近思录》,及张南轩、陈克齐、陈北溪、许鲁斋诸集,命赴阙里致祭,建议以明儒罗钦顺、本朝陆陇其从祀孔庙两庑。从之。

张伯行卒,年75岁,谥清恪。其著辑有《道学源委》、《道统录》、《伊洛渊源录续录》、《小学衍义》、《小学集解》、《养正类编》、《训蒙诗选》、《学规类编》、《学规衍义》、《程氏家塾分年日程原本》、《近思录集解》、《续近思录》、《广近思录》、《性理正宗》、《诸儒讲义》、《家规类编》、《闺中宝鉴》、《濂洛关闽集解》、《困学录续录》、《正谊堂文集》、《三朝名臣言行录》、《四书正宗》、《学易编》、《五经大全》等。

纪昀(字晓岚、春帆,号石云,河涧献县人)生。

王昶(字德甫,号述庵,江南清浦县人)生。

明年,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成。

1727年 清世宗雍正五年 丁未

雷鋐(字贯一,号翠庭,福建宁化人),为沈近思校订《陆子遗书》。是年,沈卒,年57岁,著《天鉴堂文集》。沈与雷、蔡世远交游最笃。

1728年 清世宗雍正六年 戊申

朱泽沄(字湘陶,号止泉,江苏宝应人)以学行被荐,不应。著《朱子圣学考略》、《朱子诲人编》、《王学辨》、《先儒辟佛考》、《阳明晚年定论》、《止泉文集》。

钱大昕(字晓徵,号辛楣、竹汀,江苏嘉定人)生。

后年,孟超然(1730—1797年,字朝举,号瓶庵,福建闽县人)生。

1733年 清世宗雍正十一年 癸丑

雷鋐、桑调元(字伊佐,号弢甫)进士。调元辟余山书屋,刻其师劳史(字麟书,浙江余姚人)遗书,晚年主持泺源书院。

李塨卒,年75岁。著《大学辨》、《业圣经学规》、《小学稽业》、《圣学成法》、《阅史郄视》、《平书订拟》、《太平策》等。学者私谥曰文子先生。

明年,蔡世远卒,年52岁,谥文勤。著《二希堂文集》、《鳌峰学约》、《朱子

家礼辑要》,学者称石梁先生。

1735年 清世宗雍正十三年 乙卯

李文炤(字元朗,号恒斋,湖南善化人)撰《四书详说》,主讲于岳麓书院。还著《周易拾遗》、《周礼集传》、《春秋集传》、《太极通书拾遗后录》、《西铭拾遗后录》、《正蒙集解》、《近思录集解》、《感兴诗解》、《训子诗解》、《家礼拾遗》、《恒斋文集》等。

明年,谥陆陇其曰清献。谥汤斌曰文正。

1739年 清高宗乾隆四年 己未

去年,沈德潜(字确士,号归愚,江苏长洲人)举于乡,年66岁,后编辑《清诗铎》。

方苞奉勅撰钦定《四书文》30卷。

明年,崔述(号东壁,大名人)生。

1745年 清高宗乾隆十年 乙丑

陈庆镛(1745—1858年,字乾翔,号颂南)生。

去年,汪中(字容甫,江都人)生。

1750年清高宗乾隆十五年庚午

李绂卒,年78岁,著《穆堂类稿》、《续稿》、《别稿》、《春秋一是》、《陆子学谱》、《朱子晚年定论全论》、《阳明学录》等。

明年,王懋竑卒,年74岁,著《白田草堂集》、《朱子年谱》、《读史记疑》等。

1752年 清高宗乾隆十七年 壬申

翁方纲(字正三,号覃溪,顺田大兴人)进士。

明年,孙星衍(字渊如,江苏阳湖人)生。

1755年 清高宗乾隆二十年 乙亥

钦定满文“四书”、“五经”刊行。

戴震入都与纪昀、王鸣盛、钱大昕、王昶、朱筠等论学。戴震与惠栋交于扬州。

全祖望卒,年84岁,谥文和,著《传经堂集》等。

明年,王鸣盛《十七史商榷》成。

后年,陈庚焕(1757—1820年,字道由,号惕园,福建长乐人)生。

1760年 清高宗乾隆二十五年 庚辰

毕沅、孟超然(字朝举,号瓶庵,福建闽县人)进士。

雷鋐卒,年64岁,著《经笥堂集》、《自耻录》、《读书偶记》、《校士偶存》、《闻见偶录》等。

1761年 清高宗乾隆二十六年 辛巳

重修《大清会典》。

明年,江永卒,年82岁,著《近思录注》、《读书随笔》等。同县汪绂与永齐名,著《阴符经读》、《参同契读》、《近思录读》、《先儒约语》、《理学逢原》等。

1764年 清高宗乾隆二十九年 甲申

《大清一统志》成。

1773年 清高宗乾隆三十八年 癸巳

开“四库全书”馆,纪昀为总纂,戴震为编修官。

1774年 清高宗乾隆三十九年 甲午

刘存仁(1774—1850年,字炯甫、念我,号蘧园,福建闽县人)生。

毕沅为陕西总督。

戴震为翰林院庶吉士。

洪亮吉与孙星衍结交论学。

任瑗卒,年82岁,著《纂注朱子文类》、《论语》《大学》《中庸》《困知录》《易学象数传心录》《太极图说》析疑、《通书测》、《读经管见》、《小泉笔记》、《困学恐闻》、《反经说》、《阳明传习录辩》、《朱子年谱》等书。

1776年 清高宗乾隆四十二年 丙申

洪榜(字汝登,一字初堂,安徽歙县人)进士。其著《周易古义录》、《书经释典》、《诗经古义录》、《诗经释典》、《仪礼十七篇书后》、《春秋公羊传例》、《论语古义录》、《初堂随笔》、《许氏经义》等。

1777年 清高宗乾隆四十二年 丁酉

戴震卒,年55岁,著有《毛郑诗考证》、《孟子字义疏证》、《方言疏证》、《原善原象勾股》、《割圜记策》、《算声类表》、《续天文略》、《大学补注》、《仪礼考正》、《古历考》、《历问水地记》、《考工记图注》等。

童能灵(字龙俦,号寒泉,福建连城人)主持漳州芝山书院。著《子朱子为学考》、《理学疑问》、《周易义》、《乐律古义》。

庄存与(号方耕,常州人)进士。著《尚书既见》、《周官记》,为常州学派之祖。

明年,洪亮吉(字稚存,号北江,江苏常州阳湖人)生。

1778年 清高宗乾隆四十三年 戊戌

余萧客卒,年47岁,著《皇侃论语义疏》等。其门人江藩(字子屏,甘泉人),著《国朝汉学师承记》、《宋学渊源记》、《国朝经师经义目录》等。

1784年 清高宗乾隆四十九年 甲辰

彭启丰卒,年84岁。子绍升寻卒。绍升讲王学,兼通佛教,著《大学章句

疑》、《中庸章句疑》、《论语集注疑》、《孟子集注疑》、《儒行述》。友有汪缙(字大绅,号爱庐,吴县人),著二录三录《读书四十偈私记》等书。洪亮吉著《公羊穀梁古义》。

李惇卒,年51岁,治诸经,敏于《诗》、《春秋》,尤深于解义;晚好历算,著《卜筮论简》、《文明堂考辨》、《考工车制考》、《历代官制考》、《左传通释》、《杜氏长历补》、《说文引书字异考》、《浑天图说》等。

1786年 清高宗乾隆五十一年 丙午

孔广森卒,年35岁,著《春秋公羊通义》、《大戴礼记补注》、《诗声类》、《礼记巵言》、《经学巵言》、《少广正负术》、《内外篇仪》、《郑堂骈体文》等。

俄国汉学家列昂节夫卒。其译《大学》、《中庸》为俄文。

1789年 清高宗乾隆五十四年 己酉

越南后黎朝儒学家吴士连卒。其尊朱至笃,认为朱熹“集诸儒之大成,而为后学之矜式”。

1797年 清仁宗嘉庆二年 丁巳

孟超然卒,年67岁,著《诚是录》、《焚香录》、《求福录》、《晚鸣录》、《广爱录》、《家训录》、《避暑录》等。

王鸣盛卒,年78岁,著《尚书后案》、《十七史商榷》、《蛾术编》、《军赋考》、《养耕斋诗文集》等。其弟鸣韶(字鹤谿)著《春秋三传考》、《十三经异义考》等。

1802年 清仁宗嘉庆七年 壬戌

张惠言卒,年42岁,著《周易虞氏义》、《虞氏消息》、《虞氏易礼易事易侯易言》、《周易郑荀义》、《易义别录》、《易图条辨》、《仪礼图说》、《说文谐声谱》、《茗柯堂集》。

1804年 清仁宗嘉庆九年 甲子

钱大昕卒,年77岁,著《二十二史考异》、《三统术衍》、《地球图说》、《潜研堂文集·诗集》、《十驾斋养新录》、《潜研堂金石文跋尾》、《金石文字目录》、《养新余录》、《疑年录》、《声类日记抄》、《补元史氏族表》、《补元史艺文志》等。

1809年 清仁宗嘉庆十四年 己巳

唐鉴(字镜海,湖南善化人)进士。

洪亮吉卒,年64岁,著《尔雅弟子职笺释》、《补三国志晋书地理志》、《诗文集》等。

阮元为侍讲兼国史馆总纂,立《儒林传》传146人。

1811年 清仁宗嘉庆十六年 辛未

林则徐(字无抚,一字少穆)进士。

曾国藩(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生。

1814年 清仁宗嘉庆十九年 甲戌

刘逢禄(字申受,阳湖人)进士。

赵翼卒,著《二十二史札记》、《皇朝武功纪盛陔余丛考》、《詹曝杂记》、《诗集》。

明年,姚鼐卒,年85岁,著《九经说》、《三传补注》、《老子章义》、《古文辞类纂》、《惜抱轩文集》等。

1816年 清仁宗嘉庆二十一年 丙子

崔述卒,年77岁,著《考信录》等。

1818年 清仁宗嘉庆二十三年 戊寅

孙星衍卒,年66岁,著《孔子集语》等。

翁方纲卒,年86岁,著《精义考》、《两汉金石记》等。

1823年 清宣宗道光三年 癸未

汤斌从祀孔庙。

李鸿章(字少筌,安徽合肥人)生。

明年,何秋涛(1824—1826年,字巨源,号愿船,光泽县人)生。

后年,方东树(字植之,安徽桐城人)著《汉学商兑》等。

1828年 清宣宗道光八年 戊子

孙奇逢从祀孔庙。

明年,《皇清经解》成。

1834年 清宣宗道光十四年 甲午

曾国藩肄业于岳麓书院,是年举人。三年后,曾国藩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

1841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一年 辛丑

唐鉴为太常寺卿。曾国藩重视为学之方,唐鉴以义理学相助。

龚自珍卒,年50岁,著《定盦文集》。

明年,王世全刊祖夫之所撰《四书训义》、《四书稗疏附考异》等。

1845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五年 乙巳

唐鉴《国朝学案识》成。

李鸿章入都会试,受业于曾国藩,器之。

1848年 清宣宗道光二十八年 戊申

去年,曾国藩为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今年,其编录《曾氏家训长编》,分修身、齐家、治国三门,其目三十二。明年,曾国藩兼兵部侍郎。曾国藩仿程氏

读书日程,为绵绵穆穆之室日记。

明年,梁章钜(字芷粼,号茝林)卒,年75岁。

1851年 清文宗咸丰元年 辛亥

宋李纲、胡安国从祀孔庙。

邓显鹤卒,年75岁,著《易述》、《朱子立忠祠传略》、《考正五忠祠传》、《明季湖南殉节诸人传略》、《资江耆旧集》、《沅湘资旧集》等。

方东树卒。其以朱子学反对汉学,认为朱熹“之道与孔子无二”。著《汉学商兑》等。

明年,宋韩琦从祀孔庙。

后年,严复(1853—1921年,字几道、又陵,福建侯官人)生。

1855年 清文宗咸丰五年 乙卯

去年,廖平(四川井研人)生。

何桂珍被戕,年39岁,谥文贞,著《续理学正宗》、《增补大学衍义》。

刘宝南(字楚桢)卒,著《论语正义》。

1856年 清文宗咸丰六年 丙辰

翁同稣(字叔平、声甫,晚号瓶生、缾庐,江苏常熟人)进士。

魏源卒,年63岁,著《曾子章句》、《春秋繁露注》、《皇朝经世文编》、《清夜斋文集》等。

1857年 清文宗咸丰七年 丁巳

辜鸿铭(1857—1928年,名鸿铭,别号汉滨读易者,福建厦门同安人)生。

唐鉴卒,著《朱子学案》、《易牖》、《读易识》、《四经拾遗》、《读易反身录》等。

魏源卒,著《魏源集》。

明年,康有为(1858—1927年,字广夏,号长素,广东南海人)生。

1863年 清穆宗同治二年 癸亥

张之洞(字香涛,一字孝达,河北南皮人)进士。

后年,孙中山(原名文,字逸仙,号日新,广东香山人)生。

1868年 清穆宗同治七年 戊辰

去年,陈子谷(字珊士,浙江山阴人)卒,年39岁,著《越语古音征》等。

左宗棠校刊张伯行所辑《正谊堂全书》。

陈宝琛(福州人)进士。

章炳麟(字太炎,浙江余杭人)生。

1872年 清穆宗同治十一年 壬申

去年,俞樾“第一楼丛书”成。

去年,莫友芝(字子偲,号郘亭,江南上元人)卒,年61岁,著《黔诗纪略》、《遵义府志》、《声韻略考》、《过庭碎录》、《郘亭诗钞》、《樗茧谱注》、《唐本说》、《文木部笺异》、《诗钞郘亭文影》、《文说郘亭经说》、《古刻钞》、《书画经眼录》、《宋元旧本书经眼录》、《旧本未见书经眼录》、《资治通鉴索隐》、《梁石记》等。

广州书局覆刻武英殿本《十三经注疏》。

曾国藩卒,年62岁,谥文正,从祀孔庙。著《曾文正公全集》、《茶馀偶谈》、《孟子四类编》、《左氏分类事目》、《礼记章句校评》、《周官雅训杂记》、《古文简本》、《鸣原堂论文》等,门人王定安辑录其所为经史评注为《师训考记》,又集其言行为《求阙斋弟子记》。

1879年 清德宗光绪五年 己卯

陈独秀(字仲甫,安徽安庆人)生。

1875年 清德宗光绪元年 乙亥

梁鼎芬(字星海,广东番禺人)、李慈铭(字悉伯,浙江会稽人)进士。

康有为早年受学于朱次琦(字子襄,号九江)。朱次琦卒,其学根柢以宋明经世致用为主,研究历代政治最有心得,著书甚富。晚年以为此等著述无益于后人,故当易箦之际悉焚其稿,学者惜之。

1882年 清德宗光绪八年 壬午

张子洞开令德堂,杨深秀(字漪村,号〓〓子,山西闻喜县人)为院长。

陈沣卒,年73岁,著《东塾读书集》等。

1885年 清德宗光绪十一年 乙酉

去年,熊十力(1884—1968年,字子真,湖北黄冈人)生。

梁启超(字任公,广东新会人)始知有段玉裁训诂之学。

廖平著《古今学考》,甄别今学古学。

明年,吴大澂(字清卿,号愙)撰篆文《论语》,著《说文古籀补字说》、《周诰遗文》、《恒轩古金录》、《权衡度量实验考》、《愙斋集古录》等。

1888年 清德宗光绪十四年 戊子

去年,李元度卒,年67岁,著《国朝先正事略》、《天岳山馆文钞》,未刊者有《四书广义》、《国朝彤史略》、《名贤事迹录》、《求实用斋丛书》、《安贫录》等。

王先谦刊《续皇清经解》1430卷。

廖平著《知圣篇》、《古学考》、《群经凡例》、《王制义证》、《经话甲篇》等。

1891年 清德宗光绪十七年 辛卯

前年,刊《续修四库全书》。

去年,梁启超入京经上海,在上海坊间得《瀛环志略》,始知五大洲各国。

康有为讲学于广东长兴里之万木草堂,以宋明儒学和佛学为体,以史学、西学为用,旨在激励气节、广求智慧为目的。

郭嵩焘卒,年74岁,著《礼记质疑》、《大学质疑》、《中庸质疑》、《订正朱子家礼》、《养知书屋诗文集》,以及未刊《毛诗诠义》、《绥边征实》等。

1892年 清德宗光绪十八年 壬辰

去年,胡适(1891—1910年,字适之,安徽绩溪人)生。

宋儒游酢从祀孔庙。

明年,上谕禁毛奇龄之《四书改错》。

严复(字又陵,福建闽侯人)所译赫胥黎《天演论》刊行。

明年,毛泽东(字润之,湖南湘潭人)生。

1895年 清德宗光绪二十一年 乙未

康有为在北京联合赴考者3000多人签名“公车上书”,请变法维新。其在北京创办强学会。

宋儒吕大临从礼孔庙。

明年,设官书局,孙家鼐主持。

1897年 清德宗光绪二十三年 丁酉

日本大野左卫著《朱子学》,斐阁杂志社出版。

陈宝箴(字右铭,江西义宁人)创立南学会。

瞿镛刊所编《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

英国汉学家理雅各卒,其将《论语》、《孟子》等译成英文。

1898年 清德宗光绪二十四年 戊戌

张之洞刊所著《劝学编》。

康有为刊所著《孔子改制考》。之后康有为、梁启超等“戊戌变法”起,谭嗣同等六君子被杀。上谕严禁康有为之学。

明年,马建忠(字眉叔,江苏徐州人)卒,著《马氏文通》、《适可斋记言记行》等。

1899年清德宗光绪二十五年己亥

章炳麟所著《訄书》出版。

德国汉学家花之安卒。其主张“援儒入耶”。

1900年 清德宗光绪二十六年 庚子

敦煌石室初现。

八国联军攻占北京。

1901年 清德宗光绪二十七年 辛丑

日本高濑武次郎著《朱王二子的差异》,载《哲学杂志》第16卷第173期。

谕旨乡会试等试策论,均不准用八股文。

新订学制为大、中、小、蒙养学堂。明年,吴汝纶(字挚甫,安徽桐城人)为大学堂总教习。其赴日本考察学制,主讲于保定莲池书院10年,通新学晓时务。后年,吴汝纶为旧派所劾,归乡而卒,年64岁,著《深州风土记》、《东游丛录》、《文集》等。

上谕出洋留学学生,学西学不可轻视国学三纲五常。

陈荣捷(1901—1994年,广东开平人)生。

1906年 清德宗光绪三十二年 丙午

去年,日本山田準著《鹅湖の会》,载《东洋哲学》第12卷第12期。

去年,停止乡会试及各省岁科的考试。

颁布新教育之五大纲: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

皮锡瑞(字鹿门,善化人)著《经学历史》刊行,接着著《经学通论》等。

蔡元培(字孑民,又称鹤卿,浙江吴兴人)出洋游学。

明年,佛教人士购敦煌石室藏书,大半流入法国巴黎图书馆。

明年,日本松山直藏著《朱熹の生涯及其学术》,载《东洋哲学》第10卷第10期。

1908年 清德宗光绪三十四年 戊申

礼部奏准王夫之、黄宗羲、顾炎武从祀孔庙。

孙贻讓卒,年61岁,著《周礼正义》、《墨子閒诂》等。

张之洞卒,谥文襄,自称“会通中西,权衡新旧”,著《劝学篇》、《书目答问》、《輶轩语》、《广雅碎金》、《抱冰堂集》等。

明年,牟宗三(字离中,山东栖霞人)生。

1910年 清溥仪帝宣统二年 庚戌

罗振玉(字叔言,浙江上虞人)著《殷商贞卜文字考》。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卒,著《中国哲人格言》等,极力宣扬中国的“道”。

1911年 清溥仪帝宣统三年 辛亥

刘宝楠著《孟子集注附考》,载《国粹学报》第7卷第3~6期。

日本大江文城著《程朱哲学史论》,东京东洋大学出版部出版。

陈焕章著《孔教理财学》,刊于美国。

日本佚名著《程朱与王阳明》,载《阳明学》第2卷第21期。

4月,武昌起义。此即辛亥革命。

1912年 民国元年 壬子

二月,清帝宣布退位,上谕改国号为“中华民国”。

沈曾植(字子培,浙江嘉兴人)、朱祖谋、梁鼎芬、陈焕章等创立孔教会于上海。陈焕章著《孔教论》,并向政府请求定孔教为国教。

四川设立国学院,创办《国学杂志》。

日本宇野哲人著《朱陆二子的异同》,载《哲学杂志》第27卷,第299、301期。

1913年 民国2年 癸丑

《孔教杂志》创刊于上海,陈焕章任总编辑。

康有为创办《不忍》杂志于上海。

张东荪著《余之孔教观》发表。

明年,日本东正堂著《阳明学〓程朱》,载《阳明学》第7卷第73期。

1915年 民国4年 乙卯

《青年杂志》(1916年改为《新青年》)创刊,陈独秀为主将,在创刊号上发表《敬告青年》,提出“向腐败的封建意识战斗”。

明年,谢无量著《朱子学派》,上海中华书局出版。

1919年 民国8年 己未

去年,梁漱溟在北京大学内成立孔子研究会。

北京政府下令清儒颜元、李塨从祀孔庙。

胡适著《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卷)行世。

“五四”运动爆发。

吴虞发表《吃人与礼教》。

傅斯年著《宋朱熹的诗经集传和诗序辩》,载《新潮》第1卷第4期。

1920年 民国9年 庚申

钱穆著《论语要略》出版。

德国学者韦伯卒,著《儒教与道教》,认为儒家没有资本主义精神。

吴其昌著《朱熹治学方法考》(上下),载《大公报文学副刊》第149、150期。

明年,《吴虞文集》出版,胡适在《序言》中谓其是“只手打倒孔家店的老英雄”。

明年,严复卒,有《严复集》出版。

1922年 民国11年 壬戌

孙毓修著《朱子》,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梁漱溟著《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出版。

明年,英国浸礼会教士、齐鲁大学校长卜道成著《朱熹及其著述——中国理学入门》出版。

明年,黎群铎著《晦庵学说评论》,载《国学丛刊》第2卷第4期。

1926年 民国15年 丙寅

胡适发表《我们对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全盘否定儒学。

韩国哲学家朴金植卒,其《儒学求新论》提出用王阳明哲学改造朱子学。

1927年 民国16年 丁卯

日本秋月胤继著《朱子研究》,东京日本文成社出版。

王国维卒,著《观堂集林》,认理学没有伦理学价值。

康有为卒,著《孔子改制考》、《大同书》等。

吴其昌著《朱子著述考》(佚书部分),载《国学论丛》第1卷第2期。

陈复光著《朱子学与阳明学派三大区别》,载《清华周刊》第27卷第10、15期。

1928年 民国17年 戊辰

日本本田成子著《朱子》,载《世界思潮》第4期。

吕思勉著《理学纲要》出版。

辜鸿铭卒,有《尊王篇》、《辜鸿铭文集》等著述行世。

明年,梁启超卒,有《饮冰室合集》行世。

明年,周予同著《朱子》,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1930年 民国19年 庚午

何炳松著《程朱辨异》(1—4),载《东方杂志》,复刊第27卷第9—12期。

贺麟著《朱熹与黑格尔太极说之比较观》,载天津《大公报文学副刊》第147期。

吴其昌著《朱子之根本精神——即物穷理》,载《大公报文学副刊》第146期。

《大公报文学副刊》第146期(10月27日)刊朱熹诞辰800周年专号。

《国闻周报》第7卷第49、50期(11月17、24日)刊朱熹诞辰800周年专号。

1932年 民国21年 壬申

去年,日本诸桥辙次著《朱子の儒学大成》,《大东文化》第1期。

冯友兰著《朱熹哲学》,载《清华学报》第7卷第2期。

日本楠本硕水原辑、冈直养校补《朱王合编》,东京文成社出版。

1933年 民国22年 癸酉

福州协和大学成立福建文化研究会。

白寿彝著《朱子辨伪书语》,北平朴社出版。

翁国梁著《朱熹与闽文化——关于朱熹的遗迹及其故事》,载《民俗》第120期。

朱继昌著《朱熹著述分类考略》,载《师大目刊》第1卷第6期。

治心著《福建理学系统》(上中下)载《福建文化》第2卷第13—15期。

1934年 民国23年 甲戌

金云铭著《朱子著述考》,载《福建文化》第2卷第16期。

龚书辉著《朱子攻击毛诗序的检讨》(1、2),载《厦大周刊》第14卷第11、12期。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

日本间野潜龙著《朱子〓王阳明》,东京清水书院出版。

1935年 民国24年 乙亥

白寿彝著《从政及讲学中的朱熹》,刊《北平研究院院务汇报》第6卷第3期。

容肇祖著《记正德本(朱子实纪)并说<朱子年谱>的本子》,刊《燕京学报》第18期。

高名凯著《朱子论心》,载《正风半月刊》第1卷第16—18期。

1936年 民国25年 丙子

章炳麟卒,著有《章太炎全集》行世。

朱质璋著《朱子概要叙言》,刊《道德半月刊》第3卷第4期。

容肇祖著《跋洪去芜本<朱子年谱>》,刊《燕京学报》第20期。

白寿彝著《朱熹师承》(上下),载《文哲月刊》第1卷第8、9期。

日本武内义雄著《朱子王阳明》,东京岩波书店出版。

1937年 民国26年 丁丑

4月,福州《福建文化》出版“福建理学”专号。

日本後藤俊瑞著《朱子的实践哲学》,东京目里书店出版。

日本後藤俊瑞著、邓梅羹译《朱子学禅期考》,载《文化与教育》第122期。

邓广铭著《朱唐交忤中的陈同甫》,载《天津益世报读书周刊》第101期。

郭毓麟著《论宋代福建理学》,载《福建文化》第4卷第24期。

1940年 民国29年 庚辰

去年,日本松山义雄著《朱子の私欲と佛の末那》,载《哲学杂志》第54卷第630期。

蔡元培卒。

罗振玉卒,有《观堂述林》行世。

越南思想家潘佩珠卒,著《孔学灯》。

1942年 民国31年 壬午

陈独秀卒。有《独秀文存》行世。

日本後藤俊瑞著《朱子》,东京日本评论社出版。

明年,日本友枝龙太郎著《朱子の立场(要旨)》,载《斯文》第25卷第2期。

1944年 民国33年 甲申

日本哲学家井上哲次郎卒。其认为朱子学为日本定国之本。

明年,英国李约瑟著《中国的科学》出版。

1947年 民国36年 丁亥

去年,冯友兰的“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事论》、《新世训》、《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出版。

李相显著《朱子哲学》(2册),北平世界科学社出版。

郭沫若著《“格物”解》,载《大学》(成都),第6卷第2期。

牟宗三和钱穆弟子姚汉源在南京创办《历史与文化》杂志。

徐复观创办《学原》月刊。

熊十力将1932年印行的《新唯识论》上、中卷及1944年写的下卷交商务印书馆出版,书中将中国儒佛之学、西方柏格森主义融为一体,发挥了《周易》、《老子》和陆王心学。

贺麟著《文化与人生》出版,书中对新儒家定义为:吸收诸子之长,以发挥孔孟,形成新的儒学思想;把握、吸收、融合、转化西洋文化,充实、发展自身,使儒家思想有新的发展。

钱穆著《朱子学术述评》,载《思想与时代》第47期。

1948年 民国37年 戊子

熊十力弟子程兆熊在当年朱陆之争的旧地江西铅山鹅湖重建鹅湖书院,同时创办《理想、历史、文化》杂志。

牟宗三等在《鹅湖书院缘起》中提出“儒学三期论”,认为孔孟荀董为第一期,程朱陆王为第二期,现时到了儒学的第三期。

贺麟、钱穆等人论文十篇辑成《儒学思想新论》出版。

吴泽著《儒教叛徒李卓吾》出版,书中谓“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天下无是非矣”,“六经语孟岂可为万世之名论”,宣扬李贽的观点。

1949年

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吕振羽著《中国政治思想史》,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1950年

傅斯年卒,著《傅孟真先生集》。

钱穆、唐君毅等人在香港联合创办新亚书院,培养继承、弘扬儒家精神之

人才。

蔡尚思著《中国传统思想总批判》,由棠棣出版社出版,书中认为“中国的传统思想几乎就是封建思想,封建思想几乎就是儒家思想”。

1954年

去年,钱穆著《朱熹学述》,载《民主评论》第4卷第1期。

日本南本正继著《朱晦庵の二遗业》,载《哲学年报》第14期。

皮锡瑞著《经学通论》,由中华书局出版。

祁致贤著《朱熹教育学说》,台北复兴书局出版。

1955年

吴康著《朱子学述》,载《学术季刊》第3卷第4期。

杨树达著《论语疏证》,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熊十力著《原儒》出版。

1957年

日本阿部吉雄著《日本の朱子学》(上下册),东京明德出版社出版。

钱穆著《朱子与校勘学》,载《新亚学报》第2卷第2期。

1958年

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和张君劢联名发表《为中国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我们对中国学术研究及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前途之共同认识》,为现代新儒家返本开新的思想纲领。

杨伯峻著《论语译注》,由古籍出版社出版。

朱谦之著《日本朱子学》,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1959年

日本友枝龙太郎著《朱熹太极论之成立过程》,载《哲学》3月号、《广岛大学文学部纪要》第16期。

周世辅著《朱熹的智识哲学与政治教育思想》,载《革命思想》第6卷第3期。

去年,费海玑著《朱子行谊考》,刊《大陆杂志》第20卷第9期。

1961年

中国哲学会和北京市哲学会讨论关于孔子评价问题。北京哲学界展开孔子哲学思想的探讨。

《孔子讨论文集》(第1集),由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该书收有杨向奎、冯友兰、汤一介等人论文16篇。

日本佐藤仁著《刘屏山论》,载《九州中国学会报》第7期。

牟宗三著《朱子苦参中和之经过》,载《新亚书院学术年刊》第3期。

华山著《程朱学批判》,载《北京大学学报》第2期。

1962年

谭鸣著《朱熹》,星洲世界书局出版。

山东省历史学会、山东省历史研究所在济南举办为期一周的“孔子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16个省市的学者160余人出席会议。

日本友枝龙太郎著《朱子の国防术论》,载《支那学研究》第27期。

胡适卒。自称破除了儒学独尊的地位;认为孔子是儒家中兴领袖,不是儒学的创造者。有《胡适文存》等行世。

唐君毅、牟宗三等人在香港成立“东方人文学会”,该会宗旨以尊宗发扬儒家精神为宗旨。

1963年

日本友枝龙太郎著《朱熹》,载《中国の思想家》一书,东京劲草书房出版。

牟宗三著《中国哲学的特质》,由台北台湾学生书局出版。

嵇文甫卒。认为儒家的整个思想是人文主义。

梁漱溟著《中国文化要义》,台北正中书局出版。

1964年

汪中著《诗经朱传勘补》,台北台湾学生书局出版。

范寿康著《朱熹及其哲学》,台北台湾开明书店出版。

任继愈主编《中国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陆续出版。

日本冈田武彦著《朱陆同异论源流考》,载《目加田诚博士还历纪念:中国学论集》,东京大利刊出版。

1965年

牟宗三著《象山与朱子争辩》(1—4),载《民主评论》第16卷第8—11期。

《中国哲学史论文集》(2),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张君劢卒,著《中西印哲学文集》。

日本宇野哲人著《朱晦庵と王阳明》,载《中研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

徐复观著《朱熹与南宋偏安》,载《华侨日报》6月9日。

牟宗三著《与朱子争辩》,载《民主评论》第16卷第18期。

1967年

庄金德著《台南文庙中的朱子(熹)地位》(上下),台北《中央日报》3月5日第9版。

郭晓龄著《朱熹与金门》,金门县文献会出版,是书此后重印数10多次。

唐君毅著《朱陆异同探源》,载《新亚学报》第8卷第1期。

日本岛田虔次著《朱子学と阳明学》,东京岩波书店出版。

1968年

日本山田庆儿著《朱子の天文学(上下)——朱子と自然学(1、2)》,载《东方学报》第39、40期。

唐君毅著《中国哲学原论》(原性篇),台北台湾学生书局出版。

唐君毅著《阳明与朱陆异同重辨》(上、下),载《新亚学报》第8、9卷第2、1期。

唐君毅著《朱子与陆王思想中之一现实学术意义》,载《东西文化》第11期。

1969年

钱穆著《朱子学提纲》,刊《中国文化复兴月刊》第2卷第8—11期。

日本佐藤仁著《朱子行状》,东京明德出版社出版。

牟宗三著《心体与性体》,台北正中书局出版。

日本友枝龙太郎著《朱熹的思想形成》,东京春秋社出版。

1970年

王云五著《朱熹的教学思想》,载《东方杂志》第4卷第6、8期。

许世瑛著《诗集传音注及叶韻考中古声母并合情形》,载《淡江学报》第11期。

郭振武著《朱子哲学》,撰者自印。

1971年

杨筠如著《朱子研究》,台北商务印书馆出版。

台湾孔孟学会编《孔子学说对世界之影响》(1),台北复兴书局出版。

1972年

王煜著《被忽略的朱熹两三事》,载《华学月刊》第131期。

费海玑著《朱子门人性行考》,载《东方杂志》第6卷第1期。

日本高桥进著《朱王两思想の比较论的研究》(1—3),载《东京教育大学文学部纪要》第60、65、95期。

1973年

章士钊卒。尊儒学家为道德师表,称其行“则为天下法”,其言“则为万世师”。主张用古代“圣人所创礼教与文化,以约束人们放纵的兽欲”,通过“礼教”和“农化”,去预防工业化带来的弊端。有《甲寅存稿》行世。

田中兼二著《朱门弟子师事年考》,载京都《东方学报》第44期。

陈大齐著《浅见集续集·论语朱注述疑》,台北中华书局出版。

任继愈著《中国哲学史简编》,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余英时著《章学诚的“六经皆史”说与“朱陆异同”论》,载《新亚书院学术年刊》第16期。

《人民日报》发表《孔子——顽固地维护奴隶制的思想家》一文,标志着“批林批孔”运动的开始。

1974年

日本诸桥辙次等编《朱子学大系》,东京明德出版社1974、1978年出版。

日本市川安司著《朱子》,东京评论社出版。

日本诸桥辙次、安冈正笃监修《朱子学入门》,东京明德出版社出版。

日本荒木见悟、沟口雄三著《朱熹王阳明》,东京中央公论社出版。

佚名著《程朱理学是吃人哲学》,载《人民日报》12月2日。

林剑鸣著《林彪为什么欣赏朱熹的“待人”哲学》,载《光明日报》6月8日。

冈田武彦、佐藤仁合编《幕末维新朱王学者书简集》,东京明德出版社出版。

日本田中兼二著《朱门弟子师事年考续》,载京都《东方学报》第48期。

日本佐藤仁著《朱子语类》第1—13卷语句索引,名古屋采华书林出版。

牟宗三著《“致知议辩”疏解》,载《新亚书院学术年刊》第15期。

日本阿部吉雄著《日本朱子学と朝鲜》,东京大学出版会出版。

1976年

上半年,高令印等在闽北等地考察朱熹事迹。

日本吉川幸次郎、三浦国雄编《朱子集》,东京朝日新闻社出版。

日本牧尾良海著《朱子と风水思想》,载《智山学报》第23、24期。

日本佐藤仁著《朱熹与陆游》,载《小尾博士退休纪念中国文学论集》。

唐君毅著《中国哲学原论》(原道篇),台北台湾学生书局出版。

日本柳田圣山著《佛教と朱子の周边》,载日本《禅文化研究所纪要》第8期。

1977年

钱穆著《朱子学流衍韩国考》,载《新亚学报》第12期。

日本阿部吉雄著《朝鲜朱子学》,东京明德出版社出版。

胡楚生著《朱子对于古籍训释的见解》,刊《太陆杂志》第55卷第2期。

日本石田和夫著《评〈朱子集〉》,载《中国哲学论集》第5册,台北商务印书馆出版。

方东美卒,著《现代新儒家十八讲》、《原始儒家道学哲学》等。

张嘉著《岳飞与朱熹曾在南岩相见之质疑》,载《中华国学》第1卷第9期。

1978年

朱瑞熙著《朱熹是投降派卖国贼吗?》,《历史研究》第9期。

胡适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思想论集》,香港存华学社出版。

《历史研究》载庞朴《孔子思想再评价》,是“文革”后较早提出再评价孔子的一篇有影响的论文。

陆宝千著《朱熹》,刊《中国历代思想家》第5册,台北商务印书馆出版。

杨慧杰著《朱熹伦理学》,台北牧童出版社出版。

日本山田庆儿著《朱子的自然学》,东京岩波书店出版。

黎建球著《朱熹与多玛斯形上思想的比较》(2册),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

李家祺著《朱子研究(书目)》,刊《出版与研究》第33期。

郭沫若卒。其认为孔子思想是顺应当时解放奴隶的历史潮流,“是进步的而非保守的”,儒家理论“是封建制度的极完整的支配理论”。有《沫若文集》、《郭沫若全集》行世。

唐君毅卒。认为宋明儒学实为先秦、两汉之传,因应宋明的新时代而出现的“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相衔接所必须注意的新思想”。著有《中国哲学原论》等。

瑞典汉学家高本汉卒。曾译著《尚书》、《诗经》、《左传注释》、《礼记注释》、《左传真伪考》等。

日本山井涌著《朱子の后继》,东京明出版社出版。

1979年

10月,在太原举办全国中国哲学史讨论会。

10月,在太原全国哲学史讨论会上成立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

日本三浦国雄著《朱子》,东京讲谈社出版。

吴淑美著《四书集注音注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

邱汉生著《宋明理学与宗法思想》,载《历史研究》第11期。

美国狄百瑞著、日本冈田武彦等译《元代の)朱子学と文教政策》,载《中国哲学论集》第5期。

美国狄百瑞著、侯健译《元代朱熹正统思想之兴起》,载《中外文学》第8卷第3期。

1980年

11月,在杭州举行“华东区宋明理学研讨会”。

日本山井勇监修《朱子文集固有名词索引》,东京东丰书店出版。

《中国哲学》发表任继愈的《儒家与儒教》,是把儒家看作宗教的重要作品。

《中国哲学史论》(太原全国中国哲学史讨论论文集),由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蔡仁厚著《宋明理学南宋篇》,台北学生书局出版。

《宋代新儒学国际研讨会论文》,台北鹅湖月刊社出版。

周予同卒。著《经今古文学》、《群经概论》等,收入《周予同经文史论著选集》。

邱汉生著《四书集注简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哲学史方法论讨论集》,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编《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张君劢著《新儒家思想史》,台北中国民主社会党中央党部出版。

1981年

10月,由全国中国哲学史学会、浙江社会科学院在杭州举办全国宋明理学讨论会。

10月,福建中国哲学史研究会在厦门成立。、

张君劢著、程文熙编《中西印哲学文集》,台北学生书局出版。

潘富恩等著《论朱熹》,刊《浙江学刊》第2期。

张立文著《朱熹》,载《中国古代著名哲学家评传》第3卷,济南齐鲁书社出版。

贾顺先著《朱熹“年谱”的变迁》,刊《四川图书馆学报》第3期。

劳思光著《中国哲学史》,台北三民书局出版。

日本冈田武彦著《朱子语类》,东京明德出版社出版。

吴倬著《关于朱熹与黑格尔哲学的比较研究》,载《光明日报》6月4日第4版。

王孝鱼点校《二程集》,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徐大同著《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下),长春吉林出版社出版。

邓艾民著《论朱熹的太极说》,载《明报月刊》第2—4期。

杜维明著《介绍邓艾民的〈论朱熹的太极说〉》,《明报月刊》第16卷第2期。

高令印、孙明章著《略论朱熹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载《中国哲学史研究》第4期。

张立文著《朱熹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初版,2001年再版。

1982年

7月,由美国夏威夷大学等在夏威夷举办朱熹国际学术会议,陈荣捷任主席。

8月,陈荣捷至福建及全国考察朱熹事迹。

王书林著《论语译注及异文校勘》,由台湾商务印书馆出版。

徐复观著《朱晦庵的最后》,刊《鹅湖》第7卷第10期。

苏联历史学家杰柳辛编辑出版论文集《中国的儒学》。

杨伯峻著《论语译注》,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秦家懿著《朱子与佛教》,载《新亚学术集刊》第3期。

刘述先著《朱熹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完成》,台北学生书局出版。

杨天石著《朱熹及其哲学》,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陈荣捷著《朱学论集》,台北学生书局出版。

张岱年著《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武夷山民间传说编写组编《武夷山民间传说》,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韩国玄相允著《朝鲜儒学史》,首尔玄音社出版。

萧公权著《中国政治思想史》,台北联经出版社出版。

陈荣捷著《朱子门人》,台北学生书局出版。

陈荣捷著《朱学论集》,台北学生书局出版。

赵博雅著《朱熹的哲学思想》,载《华学月刊》第131期。

《福建发现明刻本朱熹家谱》,《人民日报》消息,6月17日。

日本宇野哲人著《中国近世儒学史》,台北中国文化大学出版部出版。

成中英著《朱熹遇遯之家人卜辨正与考析》,载《中国文化复兴月刊》,第15卷第6期。

王力著《朱熹反切考》,载《语言文字研究专辑》,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王堆祥著《新发现的朱熹家谱》,刊《福建论坛》第1期。

1983年

中国哲学史学会编《论中国哲学史》、《论宋明理学》(二书为宋明理学讨论会文集),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陈荣捷著《王阳明传习录详注集评》,由台北学生书局出版。

王铁藩著《朱熹籍贯考》,刊《福建论坛》第6期。

美国狄百瑞著、李弘祺译《朱熹与自由教育》,载《中国的自由传统》,台北联经出版公司出版。

《宋明理学研究论集》,台北黎明文化事业公司出版。

陈来著《关于程朱理气学说两条资料的考证》,载《中国哲学史研究》第2期。

吴怡著《中国哲学发展史》,台北三民书局出版。

日本三根三芳著《朱子伦理思想研究》,东京东海大学出版会出版。

《朱熹思想研究专号》,台北《史学评论》第5期。

高令印著《朱熹遗迹研究》,载《中国哲学》第10辑。

陈明考著《朱熹墓》,载《福建建阳县文史资料》第3辑。

曾春海著《朱熹易学析论》,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出版。

钱穆著《宋代理学三书随札》,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日本大滨皓著《朱熹的哲学》,东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4年

9月,厦门大学哲学系闽学研究室成立。

范寿康著《朱子及其哲学》,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罗光著《儒家哲学的体系》,台北学生书局出版。

黄俊杰著《儒家传统与文化创新》,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高令印著《朱熹行踪考》,刊《中国哲学史论丛》第1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高令印、陈其芳著《朱熹籍贯由鲁至闽考》,刊《齐鲁学刊》第6期。

中国孔子基金会成立,会址设在山东曲阜,北京、济南设有办事机构,谷牧为名誉会长,匡亚明任会长,周谷城为首席顾问。后办学术刊物《孔子研究》。

高令印著《对朱熹事迹资料考察的新收获》,载《哲学研究》第3期。

日本冈田武彦著《宋明理学の本质》,东京木耳社出版。

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上卷),人民出版社出版。

劳思光著《新编中国哲学史》,台北三民书局出版。

任金丽、韩强著《朱熹哲学思想研究综述》,载《国内哲学动态》第6期。

蔡仁厚著《新儒家的精神方向》,台北学生书局出版。

陈正夫、何植靖著《朱熹评传》,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泰国郑彝元著《儒家思想导论》,曼谷时中出版社出版。

郭朋著《中国佛学论文集》,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日本大槻信良著、黄俊杰译著《从四书集注章句论朱熹为学态度》,台北水牛出版公司出版。

侯外庐等著《宋明理学史》(上卷),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蒙培元著《理学的演变:从朱熹到王夫之戴震》,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出

版。

陈登源著《国史旧闻》,台北明文书局出版。

徐文祥著《Leibniz的朱子“理学”解释——他的<中国的自然神学叙说>的中心》,载日本《中国学志》第2辑。

陈弘昌著《朱子学与日本神道》,载《台中师专学报》第13期。

1985年

8月,日本筑波大学等在筑波举办“第八届退溪学国际学术会议”。

11月,闽北闽学研究会成立。

日本《第八回退溪学国际学术会议论文集》,东京东洋书院出版。

日本佐藤仁著《朱子》,东京集英社出版。

王孺松著《朱子学》,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出版。

[清]张岱著《四书遇》,浙江古籍出版社出版。

匡亚明著《孔子评传》,齐鲁书社出版,书中提出研究孔子要用“三分法”。

钱穆著《论语新解》,四川巴蜀书社出版。

日本高桥进著《李退溪と敬の哲学》,东京东洋书院出版。

高令印、陈其芳著《朱熹高徒——陈淳的哲学思想》,载《福建论坛》第3期。

张蕙慧著《儒家乐教思想研究》,台湾文史哲出版社出版。

傅佩荣著《儒道天论发微》,台北学生书局出版。

牟宗三著《心体与性体》,台北学生书局出版。

日本三浦国雄著《朱子鬼神论补》,载《人文研究》第37卷第3期。

林毓生著《中国传统的创造性传化》,台北联经出版公司出版。

韩国朴洋子著《朱熹的中和旧说》,载《哲学》第37期。

钱地著《朱熹四书集注评述》(4册),台北作者自印。

龚道运著《朱学论丛》,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出版。

冯契著《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上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张立文著《宋明理学研究》,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高令印著《论朱熹集儒学之大成》,载《晋阳学刊》第4期。

日本市川安司著《朱熹哲学论考》,东京汲古书院出版。

王星贤点校《朱子语类》,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1986年

3月,山井涌率领日本“朱熹遗迹调查研究访中国”至福建和全国朱熹所到之处考察朱熹事迹。

10月,浙江社会科学院在宁波举办“黄宗羲国际学术会议”。

高令印、陈其芳著《福建朱子学》,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1996年再版。

中国孔子基金会主办学术刊物《孔子研究》创刊。

赵炳煦著《朱熹研究论著索引》,刊《上饶师专学报》第3期增刊。

戴瑞坤著《朱子学研究论著目录》,刊《阳明学汉学论集》,台北学生书局出版。

吴以宁著《朱熹及宋元明理学》,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刘建国著《朱熹的思想资料》,刊《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概要》,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钱穆著《朱子新学案》(上中下册),成都巴蜀书社出版。

李丙焘著《韩国儒学史》,汉城亚细亚文化社出版。

《朱熹研究专辑》,《上饶师专学报》第3期增刊。

刘述先著《文化与哲学的探索》,台北学生书局出版。

王孺松著《大学章句补释》,台北教育文物出版社出版。

杜维明著《儒学第三期发展的前景问题》,刊香港《明报月刊》。

王开府著《儒家伦理学析论》,台北学生书局出版。

胡楚生著《儒行研究》,台北华正书局出版。

黎昕著《台湾朱熹研究》,载《国内哲学动态》第8期。

《日本学者论中国哲学史》,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蒙培元著《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北京东方出版社出版。

日本上山春平著《朱子的人性论与礼论》,载《中国哲学史研究》第3期。

冯俊著《比较哲学的一个范例——马勒伯朗士的“神”和朱熹的“理”(法文版)评介》,载《中国哲学史研究》第2期。

杨金鑫著《朱熹与岳麓书院》,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1987年

1月,香港中文大学等在香港举办“第九届退溪学国际学术会议”。

10月,由厦门大学、全国中国哲学大学会、江西大学等在厦门举办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

中国孔子基金会和新加坡东亚哲学研究所联合举行“儒学国际学术讨论会”。

杨金鑫著《朱熹封号考》,刊《湖南师大社科学报》第3期。

高令印著《朱熹事迹考》,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首届全国现代新儒学思潮讨论会在安徽宣州召开。

徐远和著《洛学源流》,济南齐鲁书社出版。

余英时著《中国思想传统的现代诠释》,台北联经出版公司出版。

蔡仁厚著《儒家思想的现代意义》,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

王德有著《道旨论》,济南齐鲁出版社出版。

董金裕等编《国际孔学会议论文》,台北中华孔孟学会印。

白寿彝著《朱子语录诸家汇集叙目》,载《古籍整理出版情况简报》第180期。

周德昌著《朱熹教育思想述评》,长春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

刘述先著《中西哲学论文集》,台北学生书局出版。

侯外庐卒。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下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88年

4月,尤溪县人民政府隆重举行朱熹塑像揭幕典礼。

6月,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成立。

9月,韩国退溪学研究院在汉城举办“第十届退溪学国际学术会议”。

方彦寿著《朱熹与建阳刻书》,刊《福建图书馆学会通讯》第2期。

卡利著《研究朱熹的一份新资料——(吴氏族谱序)》,刊《中国哲学史研究》第1期。

严灵峰编注《论语章句新编》,台北水牛出版公司出版。

观湘著《朱熹哲学思想研究》,载《中国哲学年鉴(1988)》,北京中国大百科出版社出版。

高承恕著《理性化与资本主义——韦伯与韦伯之外》,台北联经出版公司出版。

陈荣捷著《朱子新探索》,台北学生书局出版。

韩国退溪学研究院编《陶山全书》,汉城退溪学研究院出版。

闽北闽学研究会编《闽北历史人物》,南平闽北闽学研究会印。

陈来著《朱熹思想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洪波著《朱熹在瀛山书院讲学及其佚文墨宝考》,载《中国哲学史研究》第4期。

日本佐野公治著《四书学史的研究》,东京创文社出版。

朱伯昆著《易学哲学史》,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李纪祥著《两宋以来大学改本之研究》,台北学生书局出版。

冯友兰著《中国哲学史新编》,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蔡尚思著《朱熹思想的来源、核心和评价》,载《哲学研究》第4期。

蒋义斌著《宋代儒释调和论及排佛论之演进》,台北商务印书馆出版。

1989年

2月,刘述先至闽北考察朱熹事迹。

4月,江西上饶师院等主办的《朱子学刊》第1期(创刊)出版。

10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在北京举办“第十一届退溪学国际学术会议”。

蒋庆著《中国大陆复兴儒学的现实意义及其面临的问题》,载《鹅湖月刊》第170、171期。

林庆彰著《王懋竑的朱子学》,载《清代思想与文学研讨会论文》,高雄中山大学中国文学系印。

张立文主编《退溪书节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孔子基金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主办“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在北京、曲阜两地举行。

曹之才著《朱熹与宋代刻书》,刊《武汉大学学报》第2期。

“儒家思想与未来社会”国际学术讨论会在上海复旦大学举行。

山东省出版总社推出规模巨大的《孔子文化大全》,包括图书、音像、工艺、孔膳等系列。

张岱年著《朱子三议》,刊《朱子学刊》第1期。

周谷城著《儒学别解》刊《复旦学报》。

容肇祖著《容肇祖集》,济南齐鲁书社出版。

陈来著《朱熹书信编年考证》,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朱熹与中国文化》,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

乔伟著《儒学与新教的伦理观之比较——浅论朱熹和马克斯·韦伯的道德伦理思想》,载《儒学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下),济南齐鲁书社出版。

张立文著《朱熹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蒙培元著《理学范畴系统》,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李邦国著《朱熹与白鹿洞书院》,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韩钟文著《朱熹教育思想研究》,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邓艾民著《朱熹王守仁哲学研究》,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刘起轩著《尚书学史》,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朱红星等著《朝鲜哲学思想史》,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

邹永贤主编《朱子学研究》,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0年

8月,福建省闽学研究会成立。

10月,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联合厦门大学等在武夷山举办“纪念朱熹诞辰86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

陈荣捷著《朱熹》,台北大东图书公司出版。

方克立著《现代新儒学的发展历程》,刊于《南开学报》。

冯友兰卒。其创新理学体系,著有《三松堂全集》,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邱汉生著《朱熹生平及其著述》,刊《朱子学刊》第1期。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武夷胜景理学遗迹考》,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韩国权五凤著《李退溪家书の综合的研究》,京都中文出版社出版。

日本高桥良政著《反太平天国运动者の思想与朱子学》,东京汲古书院出版。

武夷山方志委等著《朱熹与武夷山》,闽北闽学会印。

蔡仁厚著《儒学的常与变》,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蔡仁厚著《儒家心性之学论要》,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

梁漱溟卒。其“援西学入儒”,以“生命”“意欲”等诠释儒家学说,称儒家学说为中国文化的根本方向。认为中国文化以儒家学说为根本,伦理为本位。还认为,以儒家思想为基本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的真味”。其开启了“新孔学”为代表的现代新儒学运动。著有《中国文化要义》等。

吴以宁编《朱熹及宋元明理学(附古代书院)研究资料》,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张全明著《朱熹著、编、校书目考录》,载《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邱汉生著《关于朱熹的经学著作》,载《福建论坛》第5期。

方立天著《中国古代哲学问题发展史》,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钱穆卒。其著《朱子新学案》等。

韦伯著、钱永祥译《学术与政治:韦伯选集》,台北远流出版。

日本有田和夫、大岛晃主编《朱子学的思维》,东京汲古书院出版社出版。

儒学与中国国际学术讨论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朱熹研究资料专辑》,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朱熹与闽学渊源》,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陈石怀主编《福建历代作家传》,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曾春海著《朱熹易学析论》,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出版。

韩国汉城儒教事典编纂委员会印行《儒教大事典》(上下册)。

新儒学国际讨论会在澳门召开。

日本山本仁著《朱子学关系及献の的再检讨》,东京汲古书院出版。

美国狄百瑞著《朱熹与中庸》,载《朱子学刊》第1期。

杨献邦等著《中国哲学通史》,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高令印、蒋步荣著《闽学概论》,香港易通出版社出版。

李明辉著《儒家与康德》,台北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林正弘主编《殷海光全集》,台北桂冠图书公司出版。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朱子墨迹》,上海书店出版。

1991年

8月,广东朱熹思想研究会成立。

王煜著《港台朱子学研究述评》,载《朱子学刊》第2期。

汤一介著《儒学的现代化问题》,刊《天津社会科学》。

赵吉惠、郭厚安、赵馥洁、潘策主编《中国儒学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宋仲福、赵吉惠、裴大洋著《儒学在现代中国》,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赵吉惠著《儒学命运与中国文化》,西安陕西教育出版社出版。

张舜徽著《朱子之朴学》,载《爱晚庐随笔》,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宋效永著《朱熹与军营妓女严蕊》,刊《诗词话趣》,台北汉欣文化事业公司出版。

杨金鑫著《朱熹南岳衡山行踪考》,载《朱子学刊》第2期。

《当代新儒学论文集》(内圣篇),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朱子学新论》,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王士伟著《中国儒学史》,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

傅璇宗等著《西方的朱熹研究》,载《国际宋代文化研讨会论文集》,重庆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陈耒著《宋明理学》,由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

束景南著《朱熹佚文辑考》,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出版。

汤普森著、张海燕译《内在的理和义——朱熹思想的现实思考》,载《朱子学刊》第2期。

高令印著《李退溪与东方文化》,韩国汉城退溪学研究院《退溪学报》连载;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年出版中文版。

李明辉著《儒学与现代意识》,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

日本高桥进著、王根生等译《李退溪和主敬哲学》,延吉延边大学出版社出版。

《唐君毅全集》,台北学生书局出版。

蒋庆著《当代新儒学论文集·外王篇》,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

蒋秋华等编《晦翁翰墨》,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出版。

李瑞全编《当代新儒学之哲学开拓》,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

1992年

5月,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等在台北举办“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

10月,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举办“纪念考亭书院创建800周年学术讨论会暨朱子故里文化考察活动”。

黄俊杰编著《中国文化新论学术篇·浩瀚的学海》,台北联经出版公司出版。

日本冈田武彦监修《王学杂志》(上下卷),东京文言社出版。

中国孔子基金会编《纪念孔子诞辰2540周年纪念与学术讨论会文集》,上海三联书店出版。

束景南著《朱子大传》,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贾顺先主编《退溪全书今注今译》(数册),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林庆彰主编《朱子学研究书目(1900—1991)》,台北文津出版社出版。

钟彩钧主编《国际朱子学会议论文集》(2册),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所出版。

邹永贤主编《朱熹思想论丛》,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刘勋主编《闽学源流》,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退溪会编《退溪学在儒学中的地位》,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3年

3月,河南社会科学院在郑州举办“宋代哲学与中华文化国际研讨会”。

8月,将乐杨时研究会成立。

5月,世界朱氏联合会在汉城成立。

6月,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创办期刊《朱子研究》。

7月,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举办“纪念武夷精舍创建810周年暨朱子学术思想研讨会”。

10月,上海大学等在上海举办“宋明思想文化与华夏文明国际研讨会”。

12月,江西教育学院等在南昌举行“纪念周敦颐逝世920周年及周敦颐与濂溪书院学术研讨会”。

日本冈田武彦著《儒教精神と现代》,东京明德出版社出版。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朱熹诗词选注》,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金耀基著《中国民本思想史》,台北商务印书馆出版。

徐复观著《中国思想史论集》,台北学生书局出版。

刘述先著《现实与理想的纠结》,台北学生书局出版。

1994年

3月,广东朱熹研究会等举办“朱熹思想学术研讨会”。

4月,冈田武彦主持召开福冈“东亚传统文化国际会议”。

4月,台北辅仁大学举办“中国哲学之回顾及展望研讨会”。

蔡仁厚著《中国哲学的反省与新生》,台北正中书局出版。

姜允明著《当代心性之学面面观》,台北明文书局出版。

郭齐著《朱熹新考》,成都电子技术大学出版社出版。

吴长庚著《朱熹文学思想论》,黄山书社出版。

日本保科正之编《玉山讲义附录》,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出版。保科正之(1611—1672年)为日本德川时代三代将军德川家光异母弟,师事山崎闇斋,得闇斋之助编纂《玉山讲义附录》,为闇斋学派的基本朱子学教科书。日本著名朱子学家佐藤仁珍藏,授权并撰《解题》出版。佐藤仁教授为笔者畏友,赠予此书。

李明辉著《当代儒学之自我转化》,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出版。

陈耒著《宋明理学》,台北洪叶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1995年

10月,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等举办“海峡两岸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暨朱熹对中国文化的贡献学术会议。”

10月,上饶师院朱子学研究所等举办“纪念朱熹诞辰865周年国际学术会议”。

陈荣捷著《新儒学论集》,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所出版。

《中国哲学的回顾与展望研讨会论文集》(2册),台北辅仁大学出版社出版。

赵向东编《中国智慧透视》,华夏出版社出版。

韩国黄秉泰著《儒学与现代化——中日韩儒学比较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

蒋炳钊、王钿点校《鹿州全集》,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6年

7月,由贵阳政府等各界人士组成的筹委会在贵阳举办“王阳明国际学术

研讨会”。

美国田浩著《朱熹的思维世界》,台北允晨文化实业公司出版,后陕西师大出版社再版。

徐晓望主编《福建思想文化史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黄俊杰、町田三郎、柴田笃主编《东亚文明的探索》,台北正中书局出版。

方彦寿著《武夷山冲祐观》,厦门鹭江出版社出版。

柳诒徵著《中国文化史》,上海东方出版中心出版。

杨儒宾著《儒家身体观》,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出版。

郭齐等点校《朱熹集》,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出版。

徐业兴著《思想的转型——理学发生过程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7年

9月,香港孔教学院、中文大学新亚书院举办庆回归“孔子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

10月,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八闽北朱熹后裔联谊会举办“武夷山朱子文化研讨会”。

李维武编《徐复观与中国文化》,武汉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黄胜科等编《朱熹故事选》,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香港孔教学院编《孔子思想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孔教学院印。

高令印著《中国文化纲要》,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方克立著《现在新儒学与中国现代化》,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

蔡方鹿著《宋明理学心性论》,成都巴蜀书社出版。

1998年

高令印、乐爱国著《王廷相评传》,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金春峰著《朱熹哲学思想》,台北东大图书公司出版。

蔡仁厚著《孔子的生命境界——儒学的反思与展开》,台北学生书局版。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海峡两岸论朱熹》,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韩国崔根德著《韩国儒学思想研究》,北京学苑出版社出版。

李明辉编著《儒家思想在现代东亚:总论篇》,台北中研院中国文哲研究所出版。

《钱宾四全集》,台北联经出版公司出版。

何忠礼点校《朱熹年谱》(王著),北京中华书局出版。

1999年

12月,桂林广西师大等举办“’99中国桂林朱子学国际讨论会”。

黄建国著《闽北文化》,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潘立勇著《朱子理学美学》,北京东方出版社出版。

国际儒学联合会编《国际儒学研究》第6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0年

5月,广西朱熹思想研究会成立。

8月,韩国程朱学会赵骏河会长等在武夷山举办“纪念朱子诞辰870周年祀典暨程朱理学研讨会”。

10月,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南平市人民政府等举办“朱子学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

10月,韩国退溪学研究院、九州退溪学研究会等在武夷山举办“第13回韩日中退溪学国际学术会议”。

11月,台北汉学研究中心、中研院文哲研究所等在台北举办“‘朱子学与东亚文明’学术研讨会”。

11月,台北何创时书法艺术基金会在台北举办“近代东亚鸿儒书法展”。

朱谦之著《日本的朱子学》,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韩国程朱学会编《国际性理学研究》(创刊号),韩国程朱学会出版。

黄玉石著《朱熹传》(文学作品),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出版。

蔡方鹿著《朱熹与中国文化》,贵州人民出版社出版。

吴邦才主编《世界遗产武夷山》,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朱汉民著《宋明理学通论》,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出版。

方彦寿著《朱熹书院与门人考》,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郭齐著《朱熹传》,四川大学出版社出版。

郭齐著《朱熹诗词编年笺注》,巴蜀书社出版。

国际儒联编《纪念孔子诞辰2550周年国际学术会议文集》(3册),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汤勤福著《朱熹的史学思想》,济南齐鲁书社出版。

吴长庚主编《朱陆学术考辨五种》,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

庐仁淑著《朱子家礼与韩国之礼学》,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

闽北朱子后裔联谊会、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考亭紫阳朱氏总谱》,编者自印。

陈耒著《朱熹哲学研究》,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张脉贤主编《朱熹与徽州》,黄山新安朱子研究会印。

李申著《中国儒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黄砺锋著《朱熹文学研究》,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1年

12月,马来西亚朱氏联合会、华社研究中心在吉隆坡举办“朱子学国际学术会议”。

12月,安溪人民政府等在安溪举办李光地学术研讨会。

束景南著《朱熹年谱长编》,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出版。

蔡仁厚著《哲学史与儒学论评:世纪之交的回顾与前瞻》,台北学生书局出版。

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朱子学与21世纪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西安三秦出版社出版。

朱济灵主编《朱熹思想的当今价值》,北京燕山出版社出版。

关长林著《两宋道学命运的历史考察》,上海学林出版社出版。

朱杰人编《迈进21世纪的朱子学——纪念朱熹诞辰870周年论文集》,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2年

7月,广西朱熹思想研究会等在桂林举办“‘朱熹思想与以德治国’学术研讨会”。

8月,福建省炎黄文化研究会、中共南平市委宣传部举办“武夷文化学术研讨会”。

10月,福建省文化经济交流中心、南平市延平区政府、建阳市政府举办“首届闽台游酢文化研讨会”。

11月,福建省闽学研究会在武夷山举办“‘朱熹思想与公民道德建设’研讨会”。

11月,韩国南冥学会在汉城举办“第二回南冥学国际学术会议”。

韩国南冥学研究院编《南冥学研究论丛》第10辑,南冥学研究院出版部出版。

韩国高峰学术院编《高峰集》(1—3),汉城高峰学术院出版。

徐刚著《朱熹自然哲学思想论稿》,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

陈长根主编《南宋大儒朱熹》,尤溪县文体局印。

陈支平等主编《儒家文化现代透视》,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

朱谦之著《日本哲学史》,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杨儒宾、钟彩钧编《朱子学的展开——东亚篇、学术篇》(两册),台北汉学研究中心出版。

朱杰人等编《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出版。

陈代湘著《现代儒学家与朱子学》,湖南人民出版社出版。

高令印著《简明中国哲学通史》,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年再版。

高令印著《游酢评传》,香港翰林出版公司出版。

韩国李楠永著《南冥学报》,汉城冠岳社出版。

钱穆著《朱子学提纲》,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2003年

方彦寿著《建阳刻书史》,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出版。

余英时著《朱熹的历史世界》(上下册),台北允晨文化出版公司出版。

蒋庆著《政治儒学:当代儒学的转向、特质与发展》,北京三联书店出版。

2004年

王煜著《哲海钩沉》,香港国际学术文化资讯出版公司出版。

林振礼著《朱熹新探》,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

徐公喜著《朱熹理学法律思想研究》,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出版。

蔡方鹿著《朱熹经学与中国经学》,北京人民出版社出版。

韩国赵骏河著《东方伦理道德》,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

李明辉著《从当代儒学观点看韩国儒学的重要论争》,台北台湾大学出版社中心出版。

林拓著《文化的地理过程分析——福建文化的地域性考察》,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

陈昭瑛著《儒家美学与经典诠释》,台北大学出版社中心出版。

李明辉著《四端与七情——关于道德情感的比较哲学探讨》,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出版。

2005年

3月,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原内刊《朱子学刊》,改名为《朱子文化》,国内外公开发行,双月刊。

6月,福建省闽学研究会在武夷山举办“朱子学与武夷山学术研讨会”。

10月,尤溪县人民政府、尤溪县朱子文化研究会举办“纪念朱熹诞辰875周年朱子文化研讨会”。

10月,南平市人民政府等举办“中国(武夷山)朱子文化节暨朱子学与和谐社会高峰论坛”。

10月,四川大学、中国哲学史学会等在成都举办“朱熹思想与现代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

10月,福建社会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在武夷山武夷学院创办宋明理学研究中心。

11月,广东朱熹学术思想研究会在广州举办“朱熹学术思想研讨会”。

12月,沙县人民政府、沙县罗从彦研究会在沙县举办“全国罗从彦讨论会”。

姜立煌著《朱熹在五夫》,北京作家出版社出版。

李明辉著《儒家视野下的政治思想》,台湾大学出版社中心出版。

吴展良编《朱子研究书目新编(1900—2002)》,由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出版。

林克敏著《朱熹》,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

王煜著《精神探幽》,香港国际学术文化资讯出版公司出版。

方彦寿著《朱熹考亭书院源流考》,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陈正夫著《陈正夫自选集》,厦门鹭江出版社出版。

2006年

8月,江西社会科学院、庐山白鹿洞书院等举办“纪念白鹿洞书院建院1030周年学术论坛”。

12月,厦门大学复办厦门大学国学研究院(原创办于1926年10月)。

福建尤溪朱熹文化研究会编《纪念朱熹诞辰875周年尤溪首届朱子文化研讨会论文集》,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

黄俊杰、林维杰编《东亚朱子学的同调与异趣》,台北台湾大学出版中心出版。

杨国学、朱平安、项小玲为正副主编《武夷文学研究》,北京戏剧出版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