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二、就学五夫里

朱松做官非常廉洁,可谓一贫如洗,两袖清风,而五夫里刘氏是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后裔,世代显赫,到刘子羽这一代权势依然显赫,祖业富足,家学也渊源深厚,这也正是朱松临终托孤的原因之一。刘子羽对朱松的家境十分了解,很同情他,在朱松去世后,就把朱熹一家接到了崇安县的五夫里居住。刘勉之主持料理了朱松的丧事,第二年又把朱松葬到五夫里的西塔山。从此,朱熹和母亲、妹妹朱心一起,开始了在五夫里的生活。

重情重义的刘子羽收留了朱熹母子。为了方便朱熹生活和读书,他将与刘氏庄园隔河相望的一座五开间的旧楼修葺一新,供朱熹一家居住,并且提供了土地、园圃和池塘,很好地保障朱熹一家的生活。就这样,刘子羽谱写了一段“一诺千金”、对挚友诚信忠义的佳话。

朱熹随母亲一起,来到刘子羽提供的旧楼中居住,虽然周边的环境很美,可是朱熹非常怀念刚刚去世的父亲。朱松曾在徽州紫阳山游览读书,并刻有“紫阳书堂”印章。乾道七年(1171年),朱熹因一直怀念祖上故居和去世的父亲,就将这座楼的大厅称为“紫阳书堂”,还用朱松的号“韦斋”命名东偏室,称这座五开间的旧楼为“紫阳楼”,他也以“紫阳”自号。由此可见父亲朱松在朱熹心目中的地位之高。后来朱松和朱熹的后裔以紫阳朱氏自称即由此而来。

朱熹自从来到五夫里之后,得到了刘子翚、刘勉之和胡宪三位先生的悉心教诲。“武夷三先生”学养深厚,品行高洁,都是名重一时的大学者,其中刘子羽的弟弟刘子翚更是朱熹的启蒙恩师,朱熹的字“元晦”就是他在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年)朱熹18岁时给取的。朱熹后来作《名堂室记》提到刘子翚取字出自“木晦于根,春容晔敷;人晦于身,神明内腴”,寓意是:树木的根在土中藏得越深,春天枝叶就会越繁茂;人的内涵越深厚,其精神就越清爽,内心也就越强大。所以取字“元晦”。中年后,朱熹觉得“元”字太大,便谦虚地改为“仲晦”。后因丁忧时在母亲的庐墓建了一间书房,又号“晦庵”,晚年自称为“晦翁”。也许正是因为朱熹一生韬光养晦,低调做人,高调做事,淡泊名利,才终成一代理学宗师吧。

刘子翚精通儒、释、道三家,在儒、释、道三家的学问方面,都对朱熹有着很大的影响。可惜的是,刘子翚由于父亲自杀殉国而悲伤过度,身体落下了病根,很难痊愈,还没等朱熹学有所成回报恩师就去世了,年仅46岁。

由于刘子羽的周到安排,悉心照料,朱熹一家生活景况虽不富裕,但也不同于一般寄人篱下的生活。刘子羽果然不负好友的重托,竭心尽力抚养教育朱熹,年幼的朱熹也对义父刘子羽非常感激。朱熹定居五夫里后谨记严父遗训,入刘氏家塾读书,谨遵刘子翚为家塾“六经堂”制定的“诵书琅琅,其神乃扬”等学规,寒窗苦读,不敢有丝毫懈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