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朱子通信对象传略

说明:

一、邓广铭在评价陈来所著《朱子书信编年考证》时指出:“在南宋中叶,朱熹在学术思想界享有极其崇高的地位,当时的学者士大夫与他具有学术思想上的联系的,实繁有徒。因此,朱子书信的涉及面便极为广泛。唯有像陈来之具有深厚的功力,才能进行博洽的稽考,才能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地对这大批书信的作年及其受者作出精审确凿的考证,从而不仅使朱子思想见解的先后发展变化的脉络有线索可以寻溯,而凡其时与朱子有学术关联的广大学者的思想言论,依此书所系年次而加以追寻,也大都可以藉窥其端倪。”①《《考证》主要工作在考订书信的作年,对书信的“受者”并未深究,本稿略加尝试。朱子通信对象几乎涵盖其所有学术交流之对象,故本传略对研究朱子学术交流方法论有基础性作用。

二、姓名按汉语拼音排序,包括《朱子全书》中所收全部朱子书信之通信对象。

三、传略载姓名之下。书题中所用其他称呼亦收入,注明“即某某”。

四、传略以《中国历史大辞典》《朱子门人》《朱熹大辞典》为主要依据。《朱子门人》所述偶有错漏,随文说明。三书无载者,杂考其他文献,略述生平。

五、学力不逮,有部分通信对象未能考出姓名或事迹,亦列于文中,以俟识者。(本传略完成时,尚未获读徐公喜著《朱子门人学案》、顾宏义先生等编《朱熹师友门人往还书札汇编》,为示不掠美,本稿保留原貌,未将二书相关内容补入。)

六、传后注明传主身份,分以下几种:

甲类,前辈师长

乙类,平辈讲友

丙类,门人弟子(包括及门弟子与私淑弟子。)

丁类,求教者(包括事迹可考、为朱子晚辈、但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者,以及事迹待考但曾来书求教者。)

戊类,同僚或上官(朱子纯因公务与其通信者。)

七、传后注明朱子与传主之书信在《朱子全书》中的位置。(如“《文集》:44-32”,即指《文集》卷四十四第三十二书。《续集》《别集》《遗集》同。)

B

白鹿长貳,姓名、事迹待考,《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陈来考定此书乃淳熙八年以后所作①。据《白鹿书院志》,淳熙中曾为白鹿洞学长者有杨日新、合肥吴君、周耜,②不知孰是。(乙类)(《文集》:52-42)

包定,字定之,永嘉(今属浙江)人,善经学,朱子讲学于白鹿洞时其相从论道。《语类》无问答,《文集》有致其书信两通。③(丙类)(《文集》:54-74、54-75)

包定之,即包定。

包敏道,即包逊。

包显道,即包扬。

包详道,即包约。

包逊,字敏道,建昌军南城县(今属江西)人,与其兄包约、包扬“皆尝学于陆子静,既而又从文公游”。《语类》无问答,《文集》有致其书信三通。④(丙类)(《文集》:55-34、55-35、55-36)

包扬,字显道,号克堂,包约之弟,包逊之兄,建昌军南城(今属江西)人。兄弟同从朱子与陆游,实以象山成分居多。包扬曾在南丰诋毁朱子,有反对读书之语,朱子以告象山,象山亦大骇。象山卒,包扬率其生徒十数人往从朱子。搜集朱子语录数百条,多载入《语类》中,其间亦有自己之意见伪托为朱子语者,为黎靖德削去,现存其所记语录为癸卯、甲辰、乙巳所闻。《文集》有致其书信两通。①(丙类)(《文集》:55-29、55-30)

包约,字详道,建昌军南城县(今属江西)人,与其弟包扬、包逊“同学于朱陆,而趋向于陆者分数为多”,然终属朱子门人。《语类》有问答一条,《文集》有致其书信三通。②(丙类)(《文集》:55-31~55-33)

边恢世(1159—1196年),字汝实,鄞县人。“生而颖悟,年十四五时已知学问之大略,登绍熙元年进士。”从学于陆象山,“不以所学为足,覃思经籍,探其精粹。”③未见从学于朱子之记载,《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丁类)(《文集》:58-14)

C

蔡伯静,即蔡渊。

蔡季通,即蔡元定。

蔡权郡,时任南康郡守,事迹待考。《续集》有致其书信一通,论政事。(戊类)(《续集》:6-27)

蔡沈(1167—1230年),字仲默,学者称九峰先生,谥文正,蔡元定季子。从元定贬道州,元定死,徒步护丧以还。不事科举,一以圣贤为师。从学于朱子,依朱子之指点作《书集传》。《语类》有问答数条,《续集》有致其书信七通。④(丙类)(《续集》:3-35~3-41)

蔡渊(1148—1236年),字伯静,号节斋,建宁府建安县(今属江西)人,蔡元定长子。隐居不仕,遵父命著书多种。从学于朱子,《语类》有问答数则。①《续集》有致其书信十七通。(丙类)(《续集》:3-18~3-34)

蔡元定(1135—1198年),字季通,号牧庵,学者称西山先生,谥文节,建宁府建阳县(今属福建)人。从朱子游甚久,朱子极看重,以“老友”视之。自元定起,“蔡氏父子、兄弟、祖孙,皆为朱学干城”。晚年因伪学之禁贬道州,卒于贬所。朱子所著各书,蔡氏多参与修订或起稿,《语类》《文集》可见往复问答极多,尤以论音律、论易学为甚。②《文集》有致其书信十四通,《续集》有一百四十四通,《别集》有四通,共一百六十二通。(丙类)(文集:44-1~44-14,《续集》:2-1~2-127、3-1~3-17,《别集》:2-6~2-9)

蔡仲默,即蔡沈。

曹建(1162—1191年),字立之,学者称无妄先生,饶州余干县(今属江西)人,先后从学于程迥、陆九渊、张栻等,最后入朱子门下,卒后朱子为其作墓表。《语类》无问答,《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③(丙类)(《文集》:51-26、51-27)

曹晋叔,建宁府建安县(今属福建)人。事迹无可考,但曾来书向朱子问学。④《文集》有致其书信六通。(丁类)(《文集》:24-12、26-4、26-18、27-21、28-2、43-22)

曹䮐,字子野。事迹待考,为来书求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44-64)

曹立之,即曹建。

漕司,即卢彦德。⑤

曹元可,事迹待考,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

(丁类)(《文集》:59-5)

曹子野,即曹䮐。

常浚孙,字郑卿,“乾道八年登进士第,举博学宏词科,尝为福州教授,教养有法,闽人士德之。”①朱子曾为其作《福州州学经史阁记》②,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曾来书求教,《文集》《遗集》各有致其书信一通,共二通。(丁类)(《文集》:62-35,《遗集》:3-21)

常郑卿,即常浚孙。

朝士,即楼钥。

陈安卿,即陈淳。

陈伯坚,事迹待考,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53-33)

陈才卿,即陈文蔚。

陈漕,字季若者,为陈弥作。

陈漕,未注明字季若者,乃指陈公亮。③

陈超宗,事迹待考,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三通,所论与朱子多不合。陈来疑其为象山门人,恐是。④(丁类)(《文集》:55-42~55-44)

陈丞相,即陈俊卿。

陈淳(1153—1217年),字安卿,学者称北溪先生,谥文安,漳州龙溪县(今属福建)人,晚年授安溪主簿,未至而卒。李唐咨之婿,翁婿均为朱子门人。陈淳为朱门高弟,曾两次面见,朱子多所夸赞。陈氏卫师甚力,多所发明,影响甚大,并有著作多种。《语类》载其庚戌、己未所闻六百余条,并有朱子训谕语三十四条,均为最多者,问答亦有一百余条。⑤《文集》

有致其书信六通。(丙类)(《文集》:57-9~57-14)

陈旦,字明仲,建宁府建阳县(今属福建)人。《语类》无问答,《文集》有致其书信十六通,陈荣捷据朱子对其之称呼定其为朱子同辈讲友。①(乙类)(《文集》:43-1~43-16)

陈道士,即陈亢礼。②

陈定(1150—1174年),字师德,丞相陈俊卿第三子,兴化军莆田县(今属福建)人。据朱子为其所作墓志,其屡欲求见,然不及亲炙,乃私淑弟子。《文集》有致其书信两通。③(丙类)(《文集》:56-34、56-35)

陈福公,即陈俊卿。

陈傅良(1137—1203年),字君举,号止斋,温州瑞安(今属浙江)人,永嘉学派代表人物。乾道八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兼侍讲,因与朱子友善,被韩侂胄排挤,归乡读书,不问政事。为学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性理,学问渊博,著作甚丰。④《文集》有致其书信四通。(乙类)(《文集》:38-41~38-44)

陈肤仲,即陈孔硕。

陈刚,字正己,陆象山门人,⑤吕祖谦颇称道之,《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向朱子请教。(丁类)(《文集》:54-34、54-35)

陈公,即陈俊卿。

陈巩,字卫道,学综儒释道,楼钥称其“平生学博更加详,和会三家尽较量”⑥,恐非朱子弟子,为来书向朱子求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丁类)(《文集》:59-48、59-49)

陈公亮,字钦甫,长乐人。绍熙年间任福建提点刑狱,时朱子知漳州,有诏与其同措置漳泉汀三州经界。①《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论政事。(戊类)(《文集》:28-14、28-18)

陈建宁,事迹待考。《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论政事。(戊类)(《文集》:29-37)

陈景思(1168—1210年),字思诚,信州弋阳人,朱子弟子。“光宗初即位,诏天下言事,思诚甫逾冠,上十事,多一时要切。”历知州府,以直焕章阁致仕。“思诚竞朗通达,而以门阀自畏,问学师友,出于嗜欲。”“朱公之在建安,接牍续简无旷时,远质方闻,遍扣尊老,不以寒畯为间也。攻伪既日峻,士重足不自保,浮薄者以时论相恐喝,思诚每为所亲正说不忌。”“所亲见之,意大折。道学不遂废,思诚力为多。”②《文集》《遗集》各有致其书信一通,共二通。(丙类)(《文集》:59-47,《遗集》:3-36)

陈俊卿(1113—1186年),字应求,兴化军莆田人(福建)。绍兴进士,授泉州观察推官,因不附秦桧,为睦宗院教授,桧死,召为校书郎。孝宗即位,言治国之要,迁中书舍人,出知泉州。乾道元年,除吏部侍郎同修国史,四年,授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以用人为己任,奖廉退,抑奔竟。荐虞允文才堪宰相,六年,以观文殿大学士出知福州。后请祠,以少保、魏国公致仕。③《文集》有致其书信十四通,《遗集》有一通,共十八通。(甲类)(《文集》:24-10、24-15、24-17、24-21、24-23、25-18~25-20、26-20~26-22、26-38、26-42、27-9~27-11、37-10,《遗集》:2-45)

陈亢礼,合皂山道士,于该山之崇真宫中修苍玉轩,遍邀当时名流三百余人如周必大、杨万里等赋诗,编为《苍玉诗卷》,朱子曾为此书作跋。④与朱子交好,《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乙类)(《文集》:63-8)

陈孔硕,字肤仲,学者称北山先生,陈孔夙之弟,福州信官县(今属福建)人,淳熙二年进士,历知州县,官至中大夫秘阁修撰。工篆隶,辞章翰墨号为当世第一。尝从学于张栻、吕祖谦,后与其兄同入朱子门下。《语类》有问答一条,《文集》有致其书信六通。①(丙类)(《文集》:49-24~49-29)

陈葵,“字叔向,青田人,隆兴进士,笃学不倦,朱子每重其人,使学者往从之,曰师之可以寡过。又与子在书曰,过青田,不可不见陈叔向也。”②与朱子为讲友,《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乙类)(《文集》:58-11)

陈廉夫,即陈址。

陈亮(1143—1194年),字同甫,一作同父,号龙川,永康(今属浙江)人,绍熙四年进士第一,授职,未到任而卒。青年时研究古人用兵事迹,后曾多次上书论政。反对空谈性命,论学主张经世致用,与朱子有王霸义利之辩。能文,为南宋著名词人。③与朱子来往颇密,《文集》有致其书信十五通,《续集》有一通,共十六通。(乙类)(《文集》:28-3、28-4、36-12~36-24,《续集》:7-24)

陈梦良,字与叔,从学于朱子,《文集》有致其书信两通。④(丙类)(《文集》:59-13、59-14)

陈秘监,事迹待考。《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言辞免事。(戊类)(《文集》:25-11)

陈弥作,“字季若,闽县人。绍兴八年进士,历福建两浙运判,提举四川,都大茶马,召为大理少卿,除兵部侍郎,迁吏部侍郎,兼权尚书,知潭州泉州,终敷文阁直学士大中大夫。”⑤《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论盐法。(戊类)(《文集》:24-5)

陈明仲,即陈旦。

陈謩,字中行,号可轩,材气高迈,贯穿经史,开门授徒,户屦常满,登庆元二年进士,历知州府。①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为来书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64-43)

陈器之,即陈埴。

陈齐仲,泉州同安县(今属福建)人。从学于朱子,《语类》无问答,《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②(丙类)(《文集》:39-37)

陈谦,字抑之,一作益之,温州永嘉县(今属浙江)人,乾道八年进士。“谦有隽声,早为善类所予,晚坐伪禁,中废首称侂胄为我王,士论由是薄之。”③与朱子为讲友,《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乙类)(《文集》:54-15)

陈师德,即陈定。

陈侍郎,即陈俊卿。

陈师中,即陈守。

陈守,字师中,丞相陈俊卿次子,兴化军莆田县(今属福建)人。历知州郡,以监作将卒。从学于朱子,师生关系颇密。《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④(丙类)(《文集》:26-37)

陈叔向,即陈葵。

陈思诚,即陈景思。

陈宋霖,“字元雩,一字元滂,长乐人,登绍兴五年进士,知同安日适朱子为簿,日与讲明经义,朱子称其能躬行实践,后升秘监,书问往来不绝。孙枅受业朱子之门。”⑤《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论政事。(乙类)(《文集》:24-3)

陈体仁,即陈知柔。

陈同甫,即陈亮。

陈同父,即陈亮。

陈文蔚(1154—1239年),字才卿,学者称克斋先生,信州上饶县(今属江西)人。隐居不仕,讲学于铅山。从游于朱子,与朱子甚亲密,曾教育朱子诸孙。《语类》载其戊申以后所闻二百三十余条,并有问答八十余则及朱子训谕语九条。《文集》有致其书信十六通。①(丙类)(《文集》:59-50~59-65)

陈宪,即陈公亮。②

陈颐刚,从学于吕祖谦③,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请教。《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64-45)

陈抑之,即陈谦。

陈应求,即陈俊卿。

陈与叔,即陈孟良。

陈宰,即陈宋霖。

陈正己,即陈刚。

陈埴,字器之,学者称潜室先生,温州永嘉县(今属浙江)人。朱子晚年弟子,年少时师从叶适,以通直郎致仕,有著作多种。《语类》有其问答四十余则,《文集》有致其书信两通。④(丙类)(《文集》:58-36、58-37)

陈址(1170—1197年),字廉夫,兴化军莆田县(今属福建)人,从学于朱子,死后朱子为其作墓志。《语类》有问答,《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⑤(丙类)(《文集》:58-10)

陈知柔,“字体仁,永春人,自号体斋居士,登绍兴进士,历知循州、贺州。知柔与秦桧子熺同榜,桧当轴,同年多以攀援致通显,知柔独不阿附,以故龃龉。”①所著有经解多种。与朱子为平辈讲友,《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乙类)(《文集》:37-44)

陈子真,当作田子真,即田澹。

程成甫,二程后人,事迹待考,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59-19)

程次卿,即程永奇。

程大昌(1123—1195年),字泰之,徽州休宁(今属安徽)人。绍兴年间进士,孝宗时累官至权吏部尚书,出知诸州府。所至留心民困,治水患。长于考订名物典故,有著作多种。②与朱子为平辈讲友,《文集》有致其书信三通。(乙类)(《文集》:37-40~37-42)

程端蒙(1143—1191年),字正思,号蒙斋,饶州鄱阳县(今属江西)人。曾以乡贡补太学,时禁洛学,端蒙上书赞二程,遂弃官而归,士林称之。从学于朱子,朱子爱护备至。曾作《性理字训》,《语类》有其己亥以后所闻二百余条,问答三处。《文集》有致其书信二十通。③(丙类)(《文集》:50-26~50-45)

程傅之,即程先。

程珙,字仲璧,号柳湖,饶州鄱阳县(今属江西)人。朱子绍熙五年玉山讲学时,其曾与会并起而提问。《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应属朱子弟子,陈荣捷以为讲友,不足据。④(丙类)(《文集》:60-14)

程迥,字可久,号沙随,应天府宁陵(今属河南)人,徙居余姚。隆兴进士,历知诸县,有政声。后奉祠寓居,好学博闻,释经订史,有著作多种。⑤与朱子为平辈讲友,《文集》有致其书信十通,《别集》有二通,共十二通。(乙类)(《文集》:37-30~37-39,《别集》:3-3、3-4)

程可久,即程迥。

程钦国,即程洵。

程泰之,即程大昌。

程先,字傅之,徽州休宁县(今属安徽)人。父死节于金,誓守先墓不仕,以书问道于朱子,朱子复书嘉之。老病不能卒业,遣子程永奇往从朱子。《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陈荣捷据之定为平辈讲友。①(乙类)(《文集》:64-36)

丞相,即赵雄。

程绚,程迥之子,事迹待考,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遗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遗集》:3-4)

程洵(1135—1196年),初字钦国,改字允夫,号克庵,朱子内从弟,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人,官至吉州录事参军。从学于朱子,感情甚殷,朱子曾铭其斋曰“尊德性斋”。先朱子卒,朱子有祭文吊之。②《文集》有致其书信十三通,《别集》有九通,《遗集》有六通,共二十八通。(丙类)(《文集》:41-9~41-21,《别集》:1-4、3-6~3-13,《遗集》:2-3、2-4、3-17、3-28、3-29、3-30)

程永奇,字次卿,学者称格斋先生,程先之子,徽州休宁县(今属安徽)人。从学于朱子,《语类》有问答两则,朱子长篇大论力辟其说。《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所论主题与《语类》同,然言辞稍和缓。③(丙类)(《文集》:59-7)

程允夫,即程洵。

程正思,即程端蒙。

池从周,字子文,台州黄岩县(今属福建)人,嘉定七年特科。从学于朱子,《语类》记朱子对其之教训七条,《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④(丙类)

(《文集》:62-27)

储行之,即储用。

储用,字行之,晋江人,淳熙十一年进士,知建阳,有惠政,朱子亟称之。会党禁起,罢去。起知襄阳,论事与朝中权要不合,又罢。归时海寇犯泉境,与守真德秀合谋抵海岛,擒其酋。后直文华阁知惠州,未至,卒。①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请教。《续集》有致其书信十一通。(丁类)(《续集》:6-30~6-40)

崔嘉彦,字子虚,少慷慨有奇志,壮岁避地巴东三峡之间,修神农老子术,东下吴越,以耕战之策干故相赵忠简公,赵是之。赵氏去相,嘉彦自是绝迹庐山,得西原庵故址,筑室居焉,耕田种药,仅足以自给,而四方往来之士皆取食焉。朱子颇称道之,与之交游密切。②《别集》有致其书信六通。(乙类)(《别集》:5-31~5-36)

D

戴迈,事迹无可考,陈荣捷据《文集》中材料定为朱子门人。《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③(丙类)(《文集》:39-1)

道谦,俗姓游氏,崇安五夫里人,于开善寺出家,后师事看话禅宗师宗杲,为其高徒。能诗会文,主张贯通儒释,为朝中宰辅和文人墨客倍加推崇,朱子早年曾从其学禅。④《遗集》有致其书信一通。(甲类)(《遗集》:2-2)

邓絅,字卫老,南剑州将乐县(今属福建)人,邓邦老之弟,兄弟皆从学于朱子。⑤《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丙类)(《文集》:58-45、58-46)

邓卫老,即邓絅。

丁宾臣,即丁硕。

丁硕,字宾臣,事迹待考,《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朱子称之为“老友”,当在平辈讲友之列。(乙类)(《文集》:58-49、58-50)

丁仲澄,名、事迹无可考,仲澄其字也。《语类》无问答,《别集》中有朱子答书一通。陈荣捷据书中称呼定其为同辈讲友,可从。①(乙类)(《别集》:5-27)

东莱,即吕祖谦。

董叔重,即董铢。

董铢(1152—1214年),字叔重,学者称槃涧先生,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人,官至金华县尉。从学于朱子,问学甚勤,师事甚笃,朱子颇重视之。《语类》有其丙辰以后所闻四百余条,并有问答十余处。《文集》有致其书信十通。②(丙类)(《文集》:51-1~51-10)

窦从周,字文卿,镇江府丹阳县(今属江苏)人。窦澄之兄,兄弟同游朱子之门。厌科举,好二程之学,淳熙丙午,年五十,始往从学于朱子。《语类》载其丙午以后所闻三十余条,并有问答十余条及朱子训谕语十条。《文集》有致其书信四通。③(丙类)(《文集》:59-20~59-23)

窦文卿,即窦从周。

都昌县学诸生,都昌属南康军,《文集》有致其书信两通,当作于朱子治南康军时。(丁类)(《文集》:52-40、52-41)

杜贯道,台州黄岩县(浙江)人,其名不见于《语类》,《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陈荣捷据此定其为朱子弟子。④(丙类)(《文集》:62-25、62-26)

杜良仲,即杜煜。

杜仁仲,即杜知仁。

杜叔高,即杜游。

杜游,字叔高,婺州金华县(今属浙江)人,端平初以布衣召入秘阁校雠。从学于朱子,《语类》有问答一条,《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①(丙类)(《文集》:60-12、60-13)

杜煜,字良仲,学者称南湖先生,台州黄岩县(今属浙江)人,嘉定元年进士,官至东阳县簿。杜知仁之兄,兄弟均因石子重而从学于朱子。《语类》无问答。②《文集》有致其兄弟书信一通。(丙类)(《文集》:62-19)

度正,字周卿,别名性善,合州(今属四川)人,绍熙元年进士,早年从朱子游,后官至礼部侍郎。③《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遗集》有一通,共两通。(丙类)(《文集》:60-37,《遗集》:3-40)

杜知仁,自仁仲,号方山,台州黄岩县(今属浙江)人,杜煜之弟。兄弟均因石子重而从学于朱子。④《语类》无问答,《文集》有致其书信五通、致其兄弟书信一通,共六通。(丙类)(《文集》:62-19~62-24)

度周卿,即度正。

段钧,字元衡,曾与朱子同登紫霄峰,朱子尝赞其诗。⑤《遗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似与朱子为平辈讲友。(乙类)(《遗集》:2-44)

段元衡,即段钧。

F

范伯崇,即范念德。

范念德,字伯崇,建宁府建安县(今属福建)人,历任知州,累迁江东帅机。朱子逝后,其便道会葬,被弹劾罢官。朱子之连襟,从朱子学,与朱子关系颇密。《语类》无问答,《文集》有致其书信十四通。①(丙类)(《文集》:39-56~39-69)

范如圭(1102—1160年),字伯达,建州建阳(今属福建)人,少从学于其舅胡安国,建炎年间中进士。痛责秦桧,杜门读书十余年。桧死后,历任州府。以直秘阁提举江西及利州时,曾上书议立孝宗。②《文集》有致其书信四通。(甲类)(《文集》:37-3~37-6)

范叔应,事迹待考,为来书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64-49)

范文叔,即范仲黼。

范直阁,即范如圭。

范仲黼,字文叔,成都双流人,淳熙五年进士,历任知彭州、国子博士等,③与朱子多有往来,名列“庆元伪党”内。与朱子为平辈讲友,《文集》有致其书信三通。(乙类)(《文集》:38-38~38-40)

方宾王,即方谊。

方伯谟,即方士繇。

方大壮,字履之,号履斋,兴化军莆田县(今属福建)人。名列《朱子语录姓氏》内,自为弟子无疑。《语类》有问答数条,多关性理。《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④(丙类)(《文集》:59-15)

方耕道,即方耒。

方耕叟,即方禾。

方禾,字耕叟,方耒之弟,其兄弟曾同游朱子门下。《语类》无问答,《别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⑤(丙类)(《别集》:5-12)

方耒,字耕道,号困斋,兴化军莆县(今属福建)人,乾道年间中进士。

《语类》无问答,其事迹诸书记载多有不同,陈荣捷据《文集》《续集》《别集》中之材料,认为朱子与其关系乃“友生为多,师弟为少”,则终归当在弟子之列。①《文集》有致其书信三通,《续集》有致其书信二通,《别集》有致其书信五通,共十通。(丙类)(《文集》:46-4~46-6,《续集》:6-24、6-25,《别集》:1-18、5-1~5-4)

方履之,即方大状。

方平叔,事迹待考,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58-16)

方芹之,后改名泳之,字子实,莆田县(今属福建)人,淳熙年间进士,从学于朱子。②《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丙类)(《文集》:59-17)

方壬,字若水,方耒之从弟,淳熙丁未进士,朱子守漳时,请其主学事。陈荣捷据各种文献定为朱子弟子。《语类》无问答,《文集》《别集》各有致其书信一通,共有两通。③(丙类)(《文集》:59-16,《别集》:4-33)

方若水,即方壬。

方士繇(1148—1199年),字伯谟,一字伯休,号远庵,兴化军莆田县(今属福建)人。名列《朱子语录姓氏》内,自为朱子弟子无疑。《语类》有问答二三十处,所问史事较多。方氏思想特异,有独立精神,且淡于义理,浓于文词。朱子未尝不失望,然不以此稍减其爱护之情。其与朱子来往甚密,《文集》有致其书信二十四通,《续集》有致其书信一通,共二十五通,除答其问学之外,个人事情占大部分,所言亲密。④(丙类)(《文集》:44-15~44-38,《续集》:7-16)

方谊,字宾王,嘉兴府嘉兴县(今属浙江)人。《语类》有记其来书一条,《文集》可见之问答水准甚高,朱子曾于《答周南仲书》中称道之。陈荣捷以为非“师生”,乃“师友”,但此亦不影响其弟子身份。①《文集》中有致其书信15通。(丙类)(《文集》:6-19、56-20~56-33)

方子实,即方芹之。

冯椅,字奇之,一字仪之,号厚斋,南康军都昌县(今属江西)人,绍熙四年进士,官至江西运干,家居授徒,有著作多种。《宋史》谓其受学于朱子,《别集》中亦有相关记载,应为弟子无疑。②《续集》《别集》各有致其书信一通,共二通。(丙类)(《续集》:8-21,《别集》:6-82)

冯允中,字作肃,邵武军邵武县(今属福建)人,曾任宁远县尉。从学于朱子,关系颇密。《文集》有致其书信四通。③(丙类)(《文集》:41-1~41-4)

冯作肃,即冯允中。

傅漕,即傅自得。

傅诚子,事迹待考。《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疑与傅敬子为兄弟,如此并据朱子去书,其或为朱子弟子。(丙类)(《文集》:62-33)

符初,字复仲,南康军建昌县(今属江西)人。从学于陆象山。《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④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向朱子问学。(丁类)(《文集》:55-38、55-39)

傅定,字敬子,义务县(今属浙江)人,因其叔傅寅之命从学于朱子,《语类》有问答二十余条,并有朱子训谕语。党禁起,学者多惧而去者,傅氏仍从学不辍。《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⑤(丙类)(《文集》:62-32)

符复仲,即符初。

辅广,字汉卿,别号潜庵,学者称传贻先生,嘉兴府崇德县(今属浙江)人。四试不第,先后从学于吕祖谦及朱子,用志坚苦,为朱门高弟,影响甚广,有著作多种。《语类》载其甲寅以后所闻四百余条,问答六七十则,并有朱子训谕语九条。①《文集》有致其书信七通,《遗集》有一通,共八通。(丙类)(《文集》:59-40~59-46,《遗集》:3-50)

符国瑞,事迹无可考,《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陈荣捷据此以为不宜列为弟子,当以“有志为学之士”待之。②为来书向朱子问学者。(丁类)(《文集》:55-40)

辅汉卿,即辅广。

傅敬子,即傅定。

傅梦泉,字子渊,号若水,学者称曾潭先生,南昌军建昌县(今属江西)人,历任宁都宰、清江通判等。从学于象山,为陆门高弟。《文集》有致其书信四通。③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向朱子请教,意见往往相左。(丁类)(《文集》:54-30~54-33)

傅守,即傅自得。

符舜功,即符叙。

符叙,字舜功,南昌军建昌县(今属江西)人。初从学于陆象山,后改入朱子门下,对象山颇有微词。《语类》有问答七八处,《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④(丙类)(《文集》:55-37)

傅自得(1116—1183年),字安道,济源人,少负文名,三应博学宏词科,时人云其有“英伟盖世之才、超迈不群之器”,性耿介,不能与世俯仰,淳熙中曾为宣城太守。二子伯寿、伯诚联第,伯寿仕至枢密,伯诚仕至侍郎除集撰知建宁。⑤《文集》有致其书信三通,《遗集》有一通,共四通。(甲类)(《文集》:25-7、25-8、25-12,《遗集》:2-28)

傅子渊,即傅梦泉。

G

甘吉甫,即甘节。

甘节,字吉甫,抚州临川县(今属江西)人,《语类》载其癸丑以后所闻语录三百余条,侧重《四书》各题。《语类》中其所问及朱子之教训均多关性理,各种文献均认为其乃文公高弟。《文集》有致其书信两通。①(丙类)(《文集》:62-10、62-11)

甘叔怀,道士,《语类》有问答两处,《文集》有应酬诗跋若干,陈荣捷定其为朱子平辈讲友。②《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乙类)(《文集》:63-7)

高国楹,即高松。

高松,字国楹,福州长溪县(今属福建)人,曾任台州教授。少游陈傅良游,后从学于朱子。《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③(丙类)(《文集》:62-34)

高应朝,即高宗商。

高宗商,字应朝,从吕祖谦游,④又为陆象山门人,⑤无从学于朱子之记载,然曾来书向朱子请教。《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53-51)

耿秉,字直之,江阴人,绍兴三十年进士,仕为兵部郎中兼给事中,终焕章阁待制。律己清俭,两为浙漕,所至以利民为事,通经史,有史学著作数种。⑥《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与朱子当为平辈讲友。(乙类)(《文集》:38-24)

耿直之,即耿秉。

龚伯善,或作龚伯著,事迹待考,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59-9)

龚参政,即龚茂良。

巩丰,字仲至,号栗斋,婺州武义县(今属浙江)人。淳熙甲辰进士,曾任提辖左藏库。从学于吕祖谦。《文集》有致其书信二十通。①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向朱子请教。(丁类)(《文集》:64-1~64-20)

龚茂良(约1117—约1186年),兴化军(福建)人,字实之。绍兴进士,乾道间任江西转运判官兼知隆兴府。江西连年大旱,他措置一路荒政,颇有政绩。擢礼部侍郎。淳熙元年拜参知政事,次年,叶衡罢相,以首参行相事。时孝宗整军备战,以图恢复,茂良主和议,不言兵事。四年,贬官,安置英州,后卒于贬所。②《文集》有致其书信四通。(甲类)(《文集》:25-9、25-10、25-16、25-17)

龚惟微,事迹待考,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59-8)

巩仲至,即巩丰。

郭德麟,字邦瑞,曾任察院,朱子弟子郭逍遥邦逸之兄,③且曾来书问学,故亦当列入朱子弟子中。《续集》有致其书信三通。(丙类)(《续集》:5-31~5-33)

郭邦逸,即郭逍遥。

郭察院,即郭德麟。④

郭冲晦,即郭雍。

郭津,字希吕,婺州东阳县(今属浙江)人,郭浩之兄,兄弟均曾从游于朱子及吕祖谦。《语类》无问答,《文集》有致其书信五通。①(丙类)(《文集》:54-43~54-47)

郭叔云,字子从,潮州潮阳县(今属广东)人。与郑南升绍熙中同往从学于朱子,《语类》有问答及朱子训谕语数条。②《文集》有致其书信两通。(丙类)(《文集》:63-12、63-13)

郭希吕,即郭津。

郭逍遥,字邦逸,《语类》收其建安所刻《语别录》,名列《朱子语录姓氏》内,自属弟子无疑。③《续集》有致其书信三通。(丙类)(《文集》:5-34~5-36)

郭雍,“河南人,父忠孝从程颐学,得其传,持宪陕西,死于金人之难。雍退居峡州,放浪长阳县下鱼山。乾道间征,不起,赐号冲晦处士,后封颐正先生。雍传其父学,纂遗书,有《易说》《中庸说》行世。”④与朱子为平辈讲友,《文集》有致其书信三通,《遗集》有四通,共七通。(乙类)(《文集》:37-27~37-29,《遗集》:2-29~2-32)

郭子从,即郭叔云。

H

韩尚书,即韩元吉。

韩无咎,即韩元吉。

韩元吉,字无咎,“开封人,宰相维之子,宋南渡后寓居上饶,号南涧先生,仕至吏部尚书。师事尹焞,与朱文公相善,得吕祖谦为婿,师友渊源为诸儒所推敬。著《愚憨录》《周易系辞》等书”。⑤《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

(甲类)(《文集》:25-15、37-15)

何镐(1128—1175年),字叔京,学者称台溪先生,邵武军邵武县(今属福建)人。以父荫为安溪主簿,再调上杭县丞,卒于任上。其与朱子交往甚密,感情极笃。何氏卒后,朱子所作祭文曰“若兄之圣,实我所畏”,其可谓朱子之“讲论至友”。《语类》载其所录九条,《文集》有致其书信三十二通,《别集》有一通,共三十三通。①(乙类)(《文集》:40-11~40-42,《别集》:4-6)

何进之,即何巨元。

何巨元,一名巨源,字进之,从学于朱子,《语类》记其问答一条。《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②(丙类)(《文集》:59-18)

何叔京,即何镐。

何悴,事迹待考,为来书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64-22)

胡伯逢,即胡大原。

胡伯量,即胡泳。

胡大时,字季随,号盘谷,建宁府崇安县(今属福建)人。胡宏季子,胡大壮之弟,张栻之女婿,先后从学于张栻、陈傅良、朱子、象山。其学术与为人皆不为朱子所许,《语类》及《文集》中多有批评。③《文集》中有致其书信十五通。(丙类)(《文集》:53-35~53-49)

胡大原,字伯逢,胡宏五峰从子,与朱子为讲友。④《文集》有致其书信四通。(乙类)(《文集》:46-41~46-44)

胡大壮,字季履,建宁府崇安县(今属福建)人,胡宏之子,胡大时之兄。兄弟均从学于张栻及朱子,《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陈荣捷据朱子书信之语气定其为讲友,不可据。①(丙类)(《文集》:53-34)

胡广仲,即胡实。

胡季履,即胡大壮。

胡季随,即胡大时。

胡籍溪,即胡宪。

胡璟,字文叔,事迹待考,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别集》有致文叔书信一通,该书原为胡氏家藏,亦当指胡璟文叔,故共两通。(丁类)(《文集》:62-28,《别集》:3-2)

胡宽夫,事迹待考,为来书求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乃朱子答其问学。(丁类)(《文集》:45-15)

湖南诸公,以张栻为首之湖湘学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乙类)(《文集》:64-55)

胡平一,即胡元衡。

胡实,字广仲,胡安止之子,胡安国之侄,生晚,未及亲受文定之教,受学于从兄胡宏,与张栻、朱子为讲友。②《文集》有致其书信六通。(乙类)(《文集》:42-1~42-6)

胡宪(1085—1162年),字原仲,崇安(今属福建)人,学者称籍溪先生。幼年从学于叔父胡安国,又向谯定学《易》学。绍兴中入太学,私下传诵伊洛之书。赐进士出身,秦桧死,召为秘书正字。诲人不倦,吕祖谦与朱子皆其门人。③《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别集》有一通,共三通。(甲类)(《文集》:37-1、37-2,《别集》:3-1)

胡泳,字伯量,南昌军建昌县(今属江西)人,学者称洞源先生。从朱子学,《语类》载其戊午所闻二百余条,问答十则。④《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遗集》有一通,共三通。(丙类)(《文集》:63-1、63-2,《遗集》:3-46)

胡元衡,字平一,隆兴武宁人,淳熙八年进士。①与杨万里为友,②故与朱子亦当为平辈,《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视之为朱子讲友可也。(乙类)(《文集》:58-20)

胡原仲,即胡宪。

㬊亚夫,即㬊渊。

㬊渊,字亚夫,号莲塘,涪州涪陵县(今属四川)人。从学于朱子,《语类》载其癸丑以后问答五十余条,并有朱子训谕语四条。③《文集》有致其书信三通。(丙类)(《文集》:63-9~63-11)

黄道夫,即黄樵仲。

黄东,字仁卿,福州闽县(今属福建)人,历知县事,卒于任上。黄杲之弟,黄榦之兄,兄弟皆从学于朱子,《语类》有问答。④《文集》有致其书信四通,《遗集》有四通,共八通。(丙类)(《文集》:28-12、29-20、46-45、46-46,《遗集》:2-60、3-11、3-12、3-47)

黄度(1138—1213年),字文叔,绍兴新昌(今属浙江)人。隆兴进士,官至宝谟阁直学士,礼部尚书兼侍读。为官正直,曾论劾韩侂胄,被黜,侂胄死,朝论欲函其首送金,他则以为辱国,反对之。通经义,有著作多种。⑤与朱子为平辈讲友,《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乙类)(《文集》:38-46)

黄端明,即黄中。

皇甫斌,字文仲,皇甫倜之子,历任将官,“自以将家子,好言兵,体仁语僚属,谓斌必败,已而果然”⑥。好程氏之学,名列“庆元伪党”中,朱子曾为其作《书伊川先生易传板本后》。与朱子门人方耕道为讲友⑦,可列为朱子弟子。《别集》有致其书信七通。(丙类)(《别集》:5-13~5-19)

皇甫帅,即皇甫倜。

皇甫倜,为忠义军首领,建炎三十二年率兵收复光州,后任光州知州、江州都统等。①《文集》《别集》各有致其书信一通,共两通。(乙类)(《文集》:26-7,《别集》:5-20)

皇甫文忠,即皇甫斌。

黄榦(1152—1221年),字直卿,学者称勉斋先生,谥文肃,福州闽县(今属福建)人,历知州县,官至安庆知府,有政声。黄杲、黄东之弟,朱子女婿。师事朱子近三十年,朱子极为器重。有著作多种,并广收门徒,光大师传,影响深远。《语类》载其所录一百五十余条、问答一百余则。②《文集》有致其书信八通,《续集》有九十八通,《别集》有一通,《遗集》有三通,共一百一十通。(丙类)(《文集》:29-36、46-47~46-53,《续集》:1-1~1-98,《别集》:2-3,《遗集》:2-35、2-36、3-37)

黄灏,字商伯,学者称西坡先生,谥文简,南康军都昌县(今属江西)人。登进士第,官至太府寺丞,出知常州,提举常平。从学于朱子甚笃,朱子为其所作文字颇多。《语类》载其所录三条,并有问答二则。③《文集》有致其书信六通,《别集》有四十六通,《遗集》有一通,共五十三通。(丙类)(《文集》:26-19、46-15~46-19,《别集》:6-20~6-65,《遗集》:3-49)

黄幾先,与象山门人刘定夫为讲友④,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内容与答刘定夫类似。(丁类)(《文集》:55-41)

黄教授,即黄灏。

黄景申,字嵩老,从学于朱子,《语类》有问答,《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①(丙类)(《文集》:58-52)

黄令裕,即黄孝恭。

黄冕仲,事迹待考,②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54-57)

黄洽,字德润,福建侯官(今属福建)人,隆兴初登第,累官国子博士,谏议大夫,以言事为孝宗所重,擢参知政事,以资政殿大学士致仕。质直端重,为两朝名臣。③《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论政事。(戊类)(《文集》:26-6)

黄樵仲,字道夫,号敬斋,漳州龙溪县(今属福建)人,淳熙十年进士。为朱子门人,朱子守漳州时延郡士八人入郡学,黄氏即在其中。陈荣捷定其为朱子讲友,不知何据。《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④(丙类)(《文集》:58-7、58-8)

黄仁卿,即黄东。

黄商伯,即黄灏。

黄枢密,即黄祖舜。

黄叔张,即黄维之。

黄嵩老,即黄景申。

黄维之,字叔张,永春人,绍兴中第进士,迁国子监簿,转对,进所撰《太祖政要》,论爱名器、励廉耻事,孝宗深然之。历任大理丞卿,知邵武军等。直道而行,略无阿曲,居闲十年,手不释卷,尝与朱子论学,后学颇敬重之。⑤《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乙类)(《文集》:38-23)

黄文叔,即黄度。

黄孝恭,字令裕,邵武军邵武县(今属福建)人,从学于朱子。《文集》有致其书信三通。①(丙类)(《文集》:58-53~58-55)

黄寅,字直翁,邵武军邵武县(今属福建)人。少时不务正业,后改过而从学于朱子。②《文集》有致其书信三通。(丙类)(《文集》:44-61~44-63)

黄㽦(1147—1212年),字子耕,号复斋,隆兴府分宁县(今属江西)人,官至台州知州。从学于朱子,《语类》载其戊申所闻四百余条,并有问答十余条。《文集》有致其书信十五通。③(丙类)(《文集》:51-11~51-25)

黄遹,字景声,邵武人,隆兴元年进士第,以不附韩侂胄出为江西提刑,遂请老归,自号熙堂野老。④庆元年间曾任建宁知府,《文集》有致其书信五通,论政事。(戊类)(《续集》:8-2~8-5)

黄知府,即黄遹。

黄直卿,即黄榦。

黄直翁,即黄寅。

黄中(1196—1180年),字通老,邵武人。绍兴五年进士,与秦桧不合,滞淹二十余年。桧死,始迁诸官,历任工部、礼部、兵部、礼部侍郎。孝宗朝,兼国子祭酒、给事中。乾道元年致仕,六年复召入对,任兵部尚书兼侍讲,寻又致仕。淳熙元年孝宗以手书问政,进端明殿学士。谆熙七年卒,谥简肃。生而颖悟,天性庄严,出处俨然,朝野敬重。⑤朱子言欲为弟子,《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甲类)(《文集》:37-8)

黄铢,字子厚,瓯宁人。朱子年十五六时与其相遇于刘屏山斋中,俱事屏山先生。铢少文公一岁,工诗文,于楚辞颇有研究,为朱子讲友。⑥《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续集》有三通,共四通。(乙类)(《文集》:41-22,《续集》:7-1~7-3)

黄子耕,即黄㽦。

黄子厚,即黄铢。

黄祖舜(1089—1165年),字继道,福州福清(今属福建)人,宣和六年进士,累任至同知枢密院事。薨于官,谥庄定。秦熺卒,赠太傅,祖舜言熺预其父桧议,今不宜赠,从之。所著有《易说》《国风小雅说》《礼记说》《历代史义》及遗文十五卷。①《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论政事。(戊类)(《文集》:24-4)

或人,《文集》有与“或人”书信十三通,《遗集》有一通,共十四通。(《文集》27-28、64-56~64-65、64-67、64-68,《遗集》:3-61。其中64-58一云与余正甫,64-59~64-68一云答刘公度)。

J

季观国,即季光弼。

季光弼(1127—1183年),字观国,温州平阳人,少颖悟,于书无所不读诗,绍兴二十七年登进士第,历任临安府盐官主簿、福州宁德县丞、通直郎知绍兴府嵊县,转奉议郎,代者且至,俄疾,卒于县治。抱负深厚,学行政术皆欲以古人自期,所至皆有政声。②《遗集》有致其书信一通,论政事。(戊类)(《遗集》:2-38)

籍溪胡先生,即胡宪。

建宁诸司,事迹待考。《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论赈济事。(戊类)(《文集》:25-6)

姜大中,字叔权,从学于朱子,《语类》有问答一条,《文集》有致其书信五通。③(丙类)(《文集》:52-25~52-29)

江德功,即江默。

江东陈帅,即陈俊卿。

江端伯,事迹待考,为来书问学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64-39)

江梦良,即江史。

江明(1126—1187年),字清卿,建阳人。江氏家学渊源,又生而颖悟,故称誉于当时。尝以进士试礼部,不合而归,遂无复有进取之念,而独于修身进德益孳孶。朱子与之交好,为其作《墓志铭》。①《续集》有致其书信二通。(乙类)(《续集》:8-7、8-8)

江默,字德功,建宁府崇安县(今属福建)人,乾道五年中进士,历知州县。从学朱子于武夷,《语类》及《文集》中均有关于经义及性理之问答。论格物之说受陆九渊影响,多与朱子不合。朱子对其多有批评,但亦称“其志终在于善”。《文集》有致其书信十三通。②(丙类)(《文集》:44-48~44-60)

江清卿,即江明。

江史,字梦良,事迹待考,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54-60)

姜叔权,即姜大中。

江西钱漕,即钱佃。

江西张漕,姓名、事迹待考。《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论赈济事。(戊类)(《文集》:26-29)

江西张帅,即张子颜。

江彦謀,事迹待考,为来书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64-23)

江隐君,即江泳。

江泳(1124—1172年),字元适,世居衢之开化,从学于南塘徐诚叟,得二程之学。束发知读书,口诵心维,寒暑不废。年益壮而学益明,应科举不利,遂绝不为举子语,不复谋仕,行其志于家。治家有方,翛然自适以终其身,有著作多种,时人称道之。①《文集》有致其书信三通,《续集》又有致江隐君书信五通,陈来以为江隐君即江泳,②其说可从,故共有致其书信八通。(乙类)(《文集》:38-28~38-30,《续集》:6-6~6-10)

江元适,即江泳。

金朋说,字希傅,徽州休宁县(今属安徽)人,淳熙丁未进士,曾知邮江县,伪学禁起,解职归。陈荣捷据各种文献定其为朱子弟子。③《遗集》有致其书信二通。(丙类)(《遗集》:2-20、2-21)

金希傅,即金朋说。

K

康炳道,即康文虎。

康户曹,即康仲颖。

康文虎,字炳道,从学于吕祖谦。《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④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向朱子问学。(丁类)(《文集》:54-42)

康仲穎,字缊之,婺州东阳人,淳熙十四年进士。⑤曾任户曹,当为朱子晚辈,但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55-49)

柯国材,即柯翰。

柯翰(约1106—1177年),字国材。进士出身,守道恬退,不随流俗,专以讲究经旨为务。柯氏为长辈而下交于朱子者,陈荣捷定其为朱子平辈讲友。①《文集》有致其书信四通,《遗集》有一通,共五通。(丙类)(《文集》:39-6~39-9,《遗集》:2-10)

L

李宝之,即李如圭。

李璧(1159—1222年),字季章,号雁湖居士,又号石林,眉州丹棱(今属四川)人,李焘之子。进士出身,累迁至礼部侍郎。开禧中使金,归言不可轻开战事,疏请夺秦桧王爵以激励士气,进礼部尚书。韩侂胄北伐失利,李氏劝其治诸败将之罪,拜参知政事。参与史弥远诛韩侂胄,后被弹劾。为学注重典章制度,曾注解王安石诗。②与朱子多有来往,但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文集》有致其书信九通。(丁类)(《文集》:29-15、29-18、29-19、29-25、38-33~38-37)

李滨老,即李吕。

李伯谏,即李宗思。

李谌(1144—1220年),字诚之,号臞庵,李邴之孙。务博览书,史官至敷文阁待制知建宁府。韩侂胄用事,李氏进言诋之,士林称为刚正笃实之士。③好二程之学,朱子曾为其作《黄州州学二程先生祠记》④。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请教。《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丁类)(《文集》:60-38、60-39)

李诚父,即李友直。

李诚之,即李谌。

李处谦,即李壮祖。

李椿(1111—1183年),字寿翁,洺州永年(今属河北)人,因父殉靖康之难,以遗泽补官。曾奔走抗金,后历知诸州,甚有政声。卒后朱子为其作墓志铭,颇称道之。①《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甲类)(《文集》:37-43)

李次张,事迹待考,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据之其当为从学于张栻者,慕名向朱子请教。(丁类)(《文集》:58-15)

李端甫,事迹待考。《别集》有致其书信一通,论时势。(戊类)(《别集》:2-1)

李燔,字敬子,号弘斋,谥文定,南康军建昌县(今属江西).人,绍熙元年进士,曾任襄阳府教授,九江郡守曾请其任白鹿书院堂长。《宋史》云其“乃朱熹高弟,与黄榦并称曰黄李”。《语类》载其所录二十余条,《文集》有致李敬子余国秀书信一通。②(丙类)(《文集》:62-45)

李方子,字公晦,号果斋,邵武县(今属福建)人,李吕子正己之子,李文子之兄,嘉定七年进士。从学于朱子,《语类》载其戊申以后所闻二百余条,并有问答十余条。世传李方子曾作《朱子年谱》三卷,其本不传。③《文集》有致其书信五通。(丙类)(《文集》:29-21、29-22、59-24~59-26)

李公晦,即李方子。

李好古,即李师愈。

李闳祖,字守约,号纲斋,李吕长子,李壮祖、李相祖之兄,嘉定辛未进士,官至广西经略安抚司干官。李吕与朱子为友,其三子皆师事朱子,朱子曾留李闳祖于家塾中训诸孙。《语录》载其戊申以后所闻二百余条,问答四十余条。《文集》有致其书信十四通。④(丙类)(《文集》:55-6~55-19)

李辉,字晦叔,南康军建昌县(今属江西)人,李燔之兄。从学于朱子,《语类》载其所录二十余条,问答一条,《文集》有致其书信七通。①(丙类)(《文集》:62-36~62-42)

李晦叔,即李辉。

黎季忱,名无可考,季忱其字也,一作季成,赣州宁都县(今属江西)人,从学于朱子,《语类》载其问答数条,并有朱子训谕语一条。《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②(丙类)(《文集》:62-31)

李继善,即李孝述。

李季章,即李璧。

李教授,即李橌。

李敬子,即李燔。

李亢宗,一名克宗,字子能,泉州同安县(今属福建)人。从学于朱子,朱子颇称道之。《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③(丙类)(《文集》:58-9)

李吕(1122—1198年),字滨老,邵武军光泽县(今属福建)人,朱子同辈讲友,其子李闵祖、李相祖、李壮祖,孙李方子皆从学于朱子。《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④(乙类)(《文集》:46-1)

李如圭,字宝之,吉州庐陵县(今属江西)人,绍熙癸丑进士,曾为福建安抚司干官。精于礼学,有著作多种。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请教。《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⑤(丁类)(《文集》:59-34)

李深卿,即李泳。

李深子,事迹无可考,为来书请教者。《别集》有致叶永卿、吴唐卿、周得之、李深子十二通。(丁类)(《别集》:6-70~6-81)

李时可,即李相祖。

李师愈,字好古,“高安人,博学多闻,从刘子澄讲学庐山。朱文公高第李野尝访师愈,有诗称之”。①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请教。《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64-48)

李寿翁,即李椿。

李守约,即李闳祖。

李叔文,即李埜。

李唐咨,字尧卿,漳州龙溪县(今属福建)人,陈淳岳父,与陈淳同事朱子。《语类》有问答数条,《文集》有致其书信五通。②(丙类)(《文集》:57-4~57-8)

李侗(1093—1163年),字愿中,学者称延平先生,南剑州剑浦人,学术渊源于程颐,下启朱子之学,年轻时师事杨时、罗从彦,得授《春秋》《中庸》《论语》《孟子》,学成退居山田,谢绝世故四十年。为学主张“默坐澄心,体认天理”。朱子拜师李侗,在其思想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意义。③《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延平答问》有十八通,共十九通。(甲类)(《文集》:24-7,延平答问:1-1~1-5、1-7~1-9、1-11~1-18、1-20、1-22)

李橌,三山人,李楠、李樗之弟,曾任泉州教授,后任泉州倅。④《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论政事。(戊类)(《文集》:24-2)

李相祖,字时可,李吕次子,李闳祖之弟,李壮祖之兄,嘉定辛未进士。从学于朱子,《语类》有问答四条,曾因朱子所命编《书说》三十余卷。《文集》有致其书信七通。⑤(丙类)(《文集》:55-20~55-26)

李孝述,字继善,李燔从子,陈荣捷据朱子答书定其为朱子弟子。⑥《文集》有致其书信四通,《续集》有致其书信二通,共六通。(丙类)(《文集》:63-3~63-6,《续集》:7-25、10-1)

李巽卿,事迹待考,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乃答其问学。(丁类)(《文集》:59-6)

李延平,即李侗。

李彦中,事迹待考,《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论赈济事。(戊类)(《文集》:29-39)

李尧卿,即李唐咨。

李埜,字叔文,南康人①,《语类》有问答两条,可考知其为朱子晚年弟子。《文集》有致其书信四通。②(丙类)(《文集》:52-35~52-38)

李泳,字深卿,李葵之孙,乾道八年进士③,吕祖谦门人④。《文集》有致其书一通,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向朱子请教。(丁类)(《文集》:45-14)

李友直,字诚父,李延平长子,绍兴二十七年进士。⑤《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乙类)(《文集》:28-6、28-8)

李元翰,成都人,善道释人物,《语类》有问答两条,《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陈荣捷以为此书乃教弟子之语,其为弟子无疑。⑥(丙类)(《文集》:59-12)

李缯,字参仲,“厌科举之习,卜筑云山间,为隐居计,名其山曰钟山”,因自号钟山。朱子绍兴中与其相识,淳熙中再见之,交游益亲。⑦《遗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乙类)(《遗集》:2-43)

李周翰,蕲州(今属湖北)人,早年好释氏,从朱子学,《语类》载其问答一条,乃晚年请教情形。⑧《文集》有致其书信两通。(丙类)(《文集》:

56-37、56-38)

李壮祖,字处谦,李吕季子,李闳祖、李相祖之弟,嘉定辛未进士,曾任闽清县尉。《语类》载其所录六十条,自为弟子无疑,其所录以有关《论语》为多。《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①(丙类)(《文集》:59-27)

李子能,即李亢宗。

李宗思,字伯谏,建宁府建安县(今属福建)人,隆兴元年进士,曾任蕲州教授。早年好释氏,后弃佛归儒。从学于朱子,朱子与其书信往来颇多,并曾以诗作唱和,且曾为其作文。②《文集》有致其书信三通,《续集》有四通,共七通。(丙类)(《文集》:43-17~43-19,《续集》:8-13~8-16)

连嵩卿,名不可考,嵩卿其字也。陈荣捷据各种文献定其为朱子弟子,《文集》有致其书信四通。③(丙类)(《文集》:41-5~41-8)

梁丞相,即梁克家。

梁克家(1128—1187年),字叔子,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绍兴三十年进士第一,乾道六年任参知政事,次年兼知枢密院事,八年为右丞相兼枢密使。后出知建宁、福州,又复任右丞相。注重实际,不喜空言,曾劝孝宗无求奇功。④《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乙类)(《文集》:27-8)

梁文叔,即梁瑑。

梁瑑,字文叔,邵武军邵武县(今属福建)人。从朱子学,《语类》载其问答一则,《文集》有致其书信四通。⑤(丙类)(《文集》:44-39~44-42)

廖德明,字子晦,号槎溪,南剑川顺昌县(今属安徽)人,乾道五年进士,官至吏部左选郎官。少学释氏,因读杨时书悟佛学之非,后从学于朱子,为朱门高弟,《语类》载其癸巳以后所闻三百余条,问答二十余则,朱子训谕语二十条。①《文集》有致其书信十八通,《别集》《遗集》各有一通,共二十通。(丙类)(《文集》:45-23~45-40,《别集》:4-7,《遗集》:3-48)

廖季硕,即廖俣。

廖俣,字季硕,以杨万里荐,受业于朱子之门。②《文集》有致其书信三通。(丙类)(《文集》:49-50~49-52)

廖子晦,即廖德明。

林安抚,即林枅。

林伯和,即林鼐。

林补,字退思,温州永嘉县(今属浙江)人,尝为四川分司茶马干官。《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陈荣捷据此定其为朱子讲友。③然据陈氏之判断标准,林补应列为朱子私淑弟子。(丙类)(《文集》:62-12、62-13)

林成季,字井伯,兴化军莆田县(今属福建)人。《别集》有致其书信十二通,据内容可知其与朱子相知必厚。陈荣捷据朱子对其之称呼及书信之内容,定其为朱子讲友。④陈说不可从。陈氏引《道南源委》云林氏“有学行,从朱子游,朱子甚器重之。”则成季为朱子门人无疑。(丙类)(《别集》:1-15~1-17、4-23~4-31)

林充之,陈荣捷以为当为林用中之兄弟,并据《文集》中相关记载定其为朱子之弟子。《文集》中有致其书信二通。⑤(丙类)(《文集》:43-55、43-56)

林大春,字熙之,号慥斋,福州古田县(今属福建)人。《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别集》有一通,共二通。陈荣捷据朱子致其书信之语气及内容,定其为朱子讲友。⑥然陈氏自己所考其他文献已足证其为朱子弟子无疑。(丙类)(《文集》:49-23,《别集》:5-38)

林德久,即林至。

林光朝(1114—1178年),字谦之,兴化军莆田县(今属福建)人,学者称艾轩先生。隆兴进士,官至中书舍人。程门再传,是伊洛之学在东南最早的倡导者之一。从学者甚众,注重内心体认道体。①①《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甲类)(《文集》:38-27)

林黄中,即林栗。

林枅,字子方,莆田人,绍兴二十一年进士。召对,除秘书正字,迁校书郎,知信州,寻提举广东常平盐茶,移使江西,会泉州缺守,遂以授枅,颇有政绩,征为吏部侍郎,改知福州,卒。②与朱子为平辈讲友,《续集》有致其书信一通,《别集》有三通,共四通。(乙类)(《续集》:5-48,《别集》:5-21~5-23)

林井伯,即林成季。

林恪,字叔恭,台州天台县(今属浙江)人。从学于朱子,《语类》有其癸丑以后所闻一百余条,并有问答一条。《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③(丙类)(《文集》:60-41)

林揆,字一之,从学于朱子,《语类》有问答一条,《文集》有致其书信三通。④(丙类)(《文集》:57-1~57-3)

林栗,字黄中,福州福清(今属福建)人。绍兴进士,孝宗时累官至兵部侍郎。朱子为兵部郎官,林氏以论学不合,攻朱子为乱人之首。遂遭叶适等人弹劾,出知泉州,又改明州。⑤《文集》有致其书信三通。(乙类)(《文集》:37-24~37-26)

林鲁山,字师鲁,号芸谷,福州古田县(今属福建)人。陈荣捷据相关记载定其非朱子门人。为晚辈而来书向朱子请教者,《别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①(丁类)(《别集》:5-37)

林峦,泉州(今属福建)人,事迹待考,《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②当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丁类)(《文集》:39-2、39-3)

林鼐,字伯和,台州黄岩县(今属浙江)人,乾道八年进士,曾任定海县丞,有政声。林鼒之兄,兄弟皆从学于朱子,《语类》无问答,《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③(丙类)(《文集》:49-19)

林谦之,即林光朝。

林浞(1132—1202年),字正夫,号盘隐,福州长溪县(今属福建)人。历任浙江提刑、江西转运判官、太常少卿等,以直龙图阁致仕。与朱子关系友善,为平辈讲友,党禁中仍与朱子来往。《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④(乙类)(《文集》:38-48)

林师鲁,即林鲁山。

林叔恭,即林恪。

林叔和,即林鼒。

林退思,即林补。

林学蒙,一名羽,字正卿,福州永福县(今属福建)人。从学于朱子,后卒业于黄榦之门。《语类》有其甲寅以后所闻一百余条,问答二十余则,朱子训谕语四条。《文集》有致其书信四通。⑤(丙类)(《文集》:59-1~59-4)

林熙之,即林大春。

林易简,字一之,漳州(今属福建)人。绍熙二年,朱子守漳州,延郡士八人入郡学,易简即在其中。从学于朱子,《语类》载其所录十余条,《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①(丙类)(《文集》:64-21)

林一之,朱子门人林揆、林易简均字一之,书题为《答林一之》之三书为答林揆,而《文集》《语类》只云“一之”或“林一之”者,皆指林易简。②

林用中,字择之,一字敬仲,别号东屏,学者称草堂先生,福州古田县(今属福建)人,林用中之兄,与林充之亦当为兄弟。早年厌科举,不求仕进,后曾应石墩聘,掌尤溪学政。从朱子游甚久,朱子称为“畏友”,赞美备至。《语类》有问答三十余条,《文集》中有不少与其唱和之作,另外书信往复之多较为少见。③《文集》有致其书信三十四通,《别集》有二十通,共五十四通。(丙类)(《文集》:27-4、27-5、43-23~43-54,《别集》:2-40、6-1~6-19)

林择之,即林用中。

林振,字子玉,《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陈荣捷据此定其为弟子。④(丙类)(《文集》:49-49)

林正卿,即林学蒙。

林正夫,即林湜。

林至,字德久,嘉兴府华庭县(今属上海)人,陈荣捷以为其乃朱子晚年弟子,且感情亲密。⑤《文集》有致其书信十一通。(丙类)(《文集》:61-1~61-11)

林质,事迹待考,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64-47)

林鼒,字叔和,学者称草庐先生,林鼐之弟,台州黄岩县(今属浙江)人。兄弟皆从学于朱子,《语类》载其问答一条,《文集》有致其书信三通。⑥

(丙类)(《文集》:49-20~49-22)

林子方,即林枅。

林子玉,即林振。

刘炳,字韬仲,自号悠然翁,学者称睦堂先生,淳熙戊戌进士,官至兵部郎中,谥文安。刘爚之弟,兄弟均先后从学于吕祖谦及朱子。《语类》有问答,《续集》有致其书信十二通。①(丙类)(《续集》:4b-1~4b-11、9-1)

留参政,即留正。

刘漕,名字、事迹待考。《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言辞免事。(戊类)(《文集》:27-27)

刘朝弼,事迹待考,为来书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64-44)

留丞相,即留正。

刘崇之,字智夫,号瑞樟,淳熙二年进士,孝宗时官至秘书省校书郎等。光宗内禅,上书请朝重华宫,除行太常寺丞权兵部郎中。朱子罢经筵,命从中出,崇之率同列请留之,辞极剀切。伪学禁兴,力请外,得荆湖南路常平使者。后屡有升降,卒谥文忠。崇之天资颖敏,居左塾读书三十年,未曾移他所,文章温润典雅有光,时人誉之。②当为朱子晚辈,但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别集》有致其书信二十七通。(丁类)(《别集》:2-12~2-38)

刘德华,即刘允迪。

刘德修,即刘光祖。

刘砥,字履之,别号存庵,福州长乐县(今属福建)人。刘砺之兄,兄弟师事朱子,协助朱子修礼书至力且久。《语类》载其庚戌所闻七十余条,并有问答语及朱子训谕语数条。③《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丙类)(《文集》:59-28)

刘定夫,陈荣捷据各种文献认为属朱子弟子,但“尚待佐证”。①然其实为象山门人,②亦从学于朱子,但意见往往不合,《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批驳之意甚明。(丙类)(《文集》:55-27、55-28)

刘黼,字季章,吉州庐陵县(今属江西)人,曾为特奏第一。从学于朱子,往来甚密,《语类》有问答二条,《文集》有致其书信二十四通,《别集》有一通,共二十五通。③(丙类)(《文集》:29-35、53-9~53-31,《别集》:2-2)

刘珙(1122—1178年),字共甫,一作共父,建宁府崇安县(今属福建)人。刘子羽之子,从学于其叔刘子翚。绍兴间中进士,曾因忤秦桧被逐,后历知州府。病危,手书致张栻、朱子,以未能为国雪耻为恨。④《文集》有致其书信四通,《别集》有七通,共十一通。(乙类)(《文集》:37-11~37-14,《别集》:1-1、1-2、4-1~4-5)

刘公度,即刘孟容。

刘共甫,即刘珙。

刘共父,即刘珙。

刘光祖(1142—1222年),字德修,号后溪,简州阳安(今属四川)人,乾道进士,光宗时任殿中侍御史,宁宗时迁起居郎,立朝敢言,因谏罢朱子被劾。庆元党禁起,亦遭谤,谪居房州。党禁解,复起,官至显谟阁学士。⑤与朱子往来密切,《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续集》有三通,《别集》有十五通,《遗集》有二通,共二十一通。(乙类)(《文集》:38-45,《续集》:6-21~6-23,《别集》:1-20~1-31、5-24~5-26,《遗集》:3-43、3-44)

刘晦伯,即刘爚。

刘季章,即刘黼。

刘榘,莆田人,字仲则,嘉定乙已时为著作郎。①《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向朱子请教。(丁类)(《文集》:54-56)

刘君房,曾任知县,刘元城之孙。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请教。《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续集》有一通,共三通。(丁类)(《文集》:60-23、60-24,《续集》:6-26)

刘履之,即刘砥。

刘孟容,字公度,隆兴府(今属江西)人,历守长沙、南康。曾从学于刘子澄、张栻、陆象山、朱子,朱子对其多有批评,后其思想渐趋向于朱子。《语类》有问答数条,《文集》有致其书信七通,《别集》有一通,共八通。②(丙类)(《文集》:53-1~53-6、64-66,《别集》:2-5)

刘玶(1138—1185年),字平甫,一作平父,号七者翁,刘屏山之子,建宁府崇安县(今属福建人),曾任从事郎。为朱子平辈讲友,相与四十余年,过从颇密,其子刘学古为朱子之婿。③《文集》有致其书信十一通,《续集》有三通,共十四通。(乙类)(《文集》:24-6、24-24、40-1~40-9,《续集》:7-10~7-12)

刘平甫,即刘玶。

刘平父,即刘玶。

刘清之(1139—1189年),字子澄,学者称静春先生,吉州庐陵县(今属江西)人。进士出身,官至知衡州。为朱子平辈讲友,朱子与之交游甚密,讲学甚勤。与张栻、吕祖谦亦为同调。④《文集》有致其书信十七通,《别集》有四通,《遗集》有三通,共二十四通。(乙类)(《文集》:35-9~35-24、68-8,《别集》:3-24~3-27,《遗集》:2-22、2-23、2-33)

刘叔文,名未详,温陵人,从学于朱子,朱子颇称道之。①《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丙类)(《文集》:46-38、46-39)

刘韬仲,即刘炳。

刘学古,刘玶之子,朱子之婿,建宁府崇安县(今属福建)人,尝为临桂县令。陈荣捷考订《别集》题为《致学古》二书非与叶学古,乃是致此人者。《语类》有训谕语,《别集》此二书亦多指示,陈氏以为乃训婿非训门人,故不以学古为朱子门人。②陈说不足据,为婿不害其为弟子也。(丙类)(《别集》:5-10、5-11)

刘爚(1144—1216年),字晦伯,号云庄,谥文简,建宁府建阳县(今属福建)人,官至权工部尚书。刘炳之兄,兄弟均先后从学于吕祖谦及朱子。为朱门高弟,有著作多种。《语类》无问答,《文集》中多所提及。③《续集》有致其书信二十九通,《遗集》有一通,共三十通。(丙类)(《续集》:4a-1~4a-29,《遗集》:2-13)

刘允迪,字德华,“玉山人,隆兴进士,知德安县,为政一本儒术,以惠爱得民,累官至朝奉郎、参议沿海制置司军事。后居家建义学,以教族子弟及乡人之愿学者。朱子有《玉山刘氏义学记》,为允迪而作也”。④与朱子为平辈讲友,《续集》有致其书信十四通。(乙类)(《续集》:11-1~11-14)

刘智夫,即刘崇之。

留正(1129—1206年),字仲至,泉州永春(今属福建)人。绍兴进士,孝宗时累任至吏部尚书,又出知诸州府。后召还京,除参知政事兼知枢密院事,拜右丞相、左丞相,以用人著称。宁宗即位,罢相,谪邵州。⑤与朱子多有往来,《文集》有致其书信十九通。(乙类)(《文集》:27-25、28-10、28-11、28-15、28-19~28-25、28-27、29-5、29-8、29-9、29-26、38-17~38-19)

刘仲升,事迹待考,《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据其中内容,仲升为刘黼、季章讲友,且问教于朱子,自当为朱子门人。(丙类)(《文集》:53-7、53-8)

刘仲则,即刘榘。

刘子澄,即刘清之。

刘子羽,字彦修,刘韐长子,刘子翚之兄。建炎初为枢密院检详文字,与张浚同谋诛范琼,及浚宣抚川陕,为参议军事,荐吴玠、吴璘。中兴战功,多子羽之力也。后知镇江府,兼沿江安抚使。①朱松去世后,朱子遵父嘱偕母投靠刘子羽,并入刘氏家塾。《遗集》有致其书信一通。(甲类)(《遗集》:2-1)

楼钥(1137—1213年),字大防,明州鄞县(今属浙江)人,号攻瑰主人。隆兴进士,乾道间使金,光宗时任起居郎兼中书舍人,兼直学士院。因论事得罪韩侂胄去官,韩死后起复,累官至参知政事,卒谥宣献。②与朱子友善,《遗集》有致其书信二通。(乙类)(《遗集》:3-19、3-20)

路德章,即路芾。

路芾,字德章,吕祖谦之门人③,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多次来书向朱子请教。《文集》有致其书信五通。(丁类)(《文集》:54-37~54-41)

陆放翁,即陆游。

陆九龄(1132—1180年),字子寿,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学者称复斋先生。陆九韶之弟,陆九渊之兄。乾道五年进士,历任诸军州教授。与陆九渊同赴鹅湖之会,虽与朱子观点不同,但友情不断。④《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乙类)(《文集》:36-1、36-2)

陆九韶,字子美,号梭山居士,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陆九龄、陆九渊之兄。为学以发明本心为宗旨,曾与朱子辩论无极太极之说。①《文集》有致其书信三通。(乙类)(《文集》:36-3~36-5)

陆九渊(1139—1193年),字子静,号存斋,抚州金溪(今属江西)人,学者称象山先生。进士出身,曾任知荆门军等地方官职。陆王心学的创始人,所论与朱子多所不合,与朱子有鹅湖之会,曾应朱子之邀讲学于白鹿洞书院。②《文集》有致其书信六通,《遗集》有七通,共十三通。(乙类)(《文集》:36-6~36-11,《遗集》:2-17、2-26、2-46~2-48、3-1、3-16)

庐陵后生,即王岘。

卢提干,事迹待考,为来书请教者,《续集》有致其书信二通。(丁类)(《续集》:6-28、6-29)

卢彦德,字国华,丽水人,绍兴中进士,知广德军建平县,民贫苦,多逃亡,彦德至,有善政,逃者复归。两守蜀郡,再历宪曹,并著声绩,后官至朝请大夫。③《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论政事。(戊类)(《文集》:29-7)

陆游(1125—1210年),字务观,号放翁,越州山阴(今属浙江)人,绍兴二十四年应礼部试,因论恢复被黜落。孝宗即位,赐进士出身,累官至礼部郎中,多次被贬逐。曾从军入蜀,自言甚爱其风土。宁宗时召修孝宗、光宗实录,以宝谟阁直学士致仕。工诗词散文,亦长于史学。尤善诗,为南宋四大家之一,作品沉郁顿挫,多鼓吹恢复。④为朱子平辈讲友,《遗集》有致其书信三通。(乙类)(《遗集》:2-40~2-42)

陆子静,即陆九渊。

陆子美,即陆九韶。

陆子寿,即陆九龄。

罗博文(1114—1168年),字宗约,沙县人,朱子同门,从学于李延平,得道学之传,寻以荐参议军府政,卒于嘉州官舍。囊无余赀,有书数千帙而已,朱子为其作行状。①《续集》有致其书信八通。(乙类)(《续集》:5-37~5-44)

罗参议,即罗博文。

罗辟,字师舜,②罗问之弟,事迹待考,陈来疑兄弟二人为延平门人罗博文之子,③今从。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请教。《续集》有致其兄弟书信二通。(丁类)(《续集》:5-45、5-46)

罗师孟师舜兄弟,即罗问、罗辟。

罗问,字师孟,④罗辟之兄,事迹待考,陈来疑兄弟二人为延平门人罗博文之子,⑤今从。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请教。《续集》有致其兄弟书信二通。(丁类)(《续集》:5-45、5-46)

罗县尉,事迹待考,为来书问学者,《续集》有致其书信一通,论读书。(丁类)(《续集》:5-47)

吕伯恭,即吕祖谦。

吕道一,陈荣捷以为事迹无可考,《文集》有致其书信两通,陈氏据此以为其既非门人,亦非讲友。⑥据《文集》46-8,陈氏关于此人之考定显误,其为朱子弟子无疑。(丙类)(《文集》:46-9、46-10)

吕季克,即吕胜己。

吕绍先,事迹待考,为来书请假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丁类)(《文集》:64-37、64-38)

吕侁,事迹无可考,《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陈荣捷以为不足为据,故定其既非讲友亦非门人。⑦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丁类)(《文集》:39-4)

吕胜己,字季克,自号渭川居士,建宁府建阳县(今属福建)人,官至朝请大夫、知沅州,张栻之门人。《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①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向朱子请教。(丁类)(《文集》:45-22)

吕士瞻,即吕竦。

吕竦,字士瞻,事迹无可考,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陈荣捷以为其乃朱子讲友,不足据。《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②(丁类)(《文集》:46-8)

吕子约,即吕祖俭。

吕祖俭,字子约,号大愚叟,谥忠,婺州金华县(今属浙江)人。历任监州、府丞,与时论不合,贬高安,在谪所读书穷理,卖菜以自给,庆元六年卒。受业于其兄吕祖谦,与朱子交往甚密,虽非朱子弟子,但求教不断,《语类》《文集》多有问答,然论学多不投机。③《文集》有致其书信四十九通,《别集》有一通,《遗集》有一通,共五十二通。(丁类)(《文集》:47-1~47-28、48-1~48-21,《别集》:1-10,《遗集》:2-18、3-31)

吕祖谦(1137—1181年),字伯恭,学者称东莱先生。浙东金华学派创始人,与朱子、张栻并称东南三贤,隆兴元年进士,官至秘书省秘书郎。师从林之奇、汪应辰、胡宪,其学术思想体现出兼收并蓄的特征,又自成一家。力图调和朱子与象山,促成了著名的鹅湖之会。贯穿经史,著作颇多。④《文集》有致其书信一百零六通,《续集》有二通,《遗集》有一通,共一百零九通。(乙类)(《文集》:25-13、25-14、25-21、33-1~33-49、34-1~34-46、35-1~35-8,《续集》:5-1、5-2,《遗集》:2-15)M马大同,字会叔,建德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自为小官,即以刚介闻。”入对,孝宗以为“气节可喜”,欲大用之。后每对上,辄陈恢复大计,历中外要官,必求尽职,官至户部侍郎。①《遗集》有致其书信六通,与朱子当为平辈讲友。(乙类)(《遗集》:3-5~3-10)

马会叔,即马大同。

毛朋寿,事迹待考,为来书请教者,《续集》有致其书信三通。(丁类)(《续集》:8-18~8-20)

毛舜卿,事迹待考,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据朱子答语,其似乎为吕祖谦之弟子,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丁类)(《文集》:54-49)

孟良夫,即孟猷。

孟猷,字良夫,与周南同为叶适门人。②《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请教。(丁类)(《文集》:60-8)

某人,《遗集》中有题为《致某人》书信十一通,束景南考出其中六通之通信对象,③余五通待考。其中,2-43指李缯,2-50指潘友端,2-51指王师愈,2-57指潘畤,3-34指杨万里,3-35指杨长孺,2-19、2-37、2-54、3-60、3-64待考。

O

欧阳光祖,字庆似,一作庆嗣,建宁府崇安县(今属福建)人,乾道八年进士,尝为江西运管。从学于刘屏山,后入朱子门下,朱子亦遣三子师事之,其与朱子世代之关系可谓独特。④《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丙类)(《文集》:45-8、45-9)

欧阳谦之,字希逊,吉州庐陵县(今属江西)人。从学于朱子,或谓文天祥即出其门下。《语类》载其癸丑所闻十余条,《文集》有致其书信三通。①(丙类)(《文集》:61-12~61-14)

欧阳庆似,即欧阳光祖。

欧阳希逊,即欧阳谦之。

P

潘柄,字谦之,学者称瓜山先生,福州怀安县(今属福建)人。潘植之弟,兄弟同游朱子之门,潘柄后又为黄榦弟子。《语类》载其癸卯以后所闻二十余条,并有朱子训谕语两条。《文集》有致其书信三通。②(丙类)(《文集》:55-1~55-3)

潘端叔,即潘友端。

潘恭叔,即潘友恭。

潘景宪,字叔度,婺州金华县(今属浙江)人,隆兴元年进士。从学于吕祖谦,朱塾之岳丈。为朱子同辈讲友,朱子称其“以正率其家,弟子无一人敢为非义者”。③《文集》有致其书信五通。(乙类)(《文集》:46-23~46-27)

潘景愈,字叔昌,婺州金华县(今属浙江)人,潘景宪之弟。兄弟均受学于吕祖谦,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向朱子请教。④《文集》有致其书信十通。(丁类)(《文集》:46-28~46-37)

潘立之,即潘植。

潘履孙,字坦翁,潘友恭之子,生于乾道二年,婺州金华县(今属浙江)人,官至知江陵府。从学于朱子,《语类》载其甲寅所闻三十余则,《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①(丙类)(《文集》:62-29)

潘谦之,即潘柄。

潘时举,字子善,台州临海县(今属浙江)人。嘉定中以上舍释褐,为国子正录,官至无为军教授。从学于朱子,《语类》载其所癸丑以后所闻三百余条,问答八十余处,朱子训谕语七条。《文集》有致其书信十一通。②(丙类)(《文集》:60-42~60-52)

潘叔昌,即潘景愈。

潘叔度,即潘景宪。

潘坦翁,即潘履孙。

潘文叔,即潘友文。

潘友端,字端叔,婺州金华县(今属浙江)人。潘有恭之兄,兄弟同游朱子之门。淳熙甲辰进士,尝为太学博士。③《文集》有致其书信四通,《遗集》有一通,共五通。(丙类)(《文集》:50-6~50-9,《遗集》:2-50)

潘友恭,字恭叔,婺州金华县(今属浙江)人。潘友端之弟,兄弟同游朱子之门。朱子对其较为看重,曾自请罢黜浙东提举,举其自代。《语类》有问答数处,《文集》有致其书信九通。④(丙类)(《文集》:50-10~50-18)

潘友文,字文叔,婺州金华县(今属浙江)人,与潘友端、潘友恭为从兄弟,嘉定间曾提举福建常平茶盐公事。从学于象山。⑤《文集》有致其书信四通,《遗集》有一通,共五通。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向朱子请教。(丁类)(《文集》:50-2~50-5,《遗集》:3-18)

潘植,字立之,福州怀安县(今属福建)人。潘柄之兄,兄弟同游朱子之门。不赴场屋,励志潜修。《语类》有癸丑所闻十余条,朱子训谕语两则。《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①(丙类)(《文集》:64-40)

潘畤,字德鄜,潘友恭兄弟之父,金华人,历知广州潭州,再迁尚书左司郎中。其治郡先教化,务施舍,至典方面,养威持重,务存大体,有所张弛,必先究其利害本末,然后出令,当时号精吏道者无能出其右。②与朱子当为平辈讲友,《遗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乙类)(《遗集》:2-57)

潘子善,即潘时举。

彭凤仪,事迹待考,《遗集》有致其书信一通,论政事。(戊类)(《遗集》:3-59)

彭龟年(1142—1206年),字子寿,号止堂,谥忠肃,临江军清江县(今属江西)人,官至吏部侍郎。曾与朱子共论韩侂冑之奸,伪学禁起,彭氏尊程朱之学益笃。陈荣捷以为其为张栻门人,为朱子讲友,朱子视之与陈亮类似,同属友辈之流。③《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别集》有三通,共五通。(乙类)(《文集》:60-20、60-21,《别集》:1-3、3-14、3-15)

彭子寿,即彭龟年。

Q

钱佃,字仲耕,常熟人,进士出身,累迁权兵部侍郎,出为江西等路转运使,奏蠲诸路之逋,守婺州,劝分移粟,活口七十余万,朱子极称之。佃忠信笃厚,根于天性,临政不求赫赫声,恒以字民为先,官至中奉大夫秘阁修撰。④《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论赈济事。(戊类)(《文集》:26-28)

庆国卓夫人,刘屏山之妻,刘平甫之母。《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朱子与女性通信,仅此一见。(甲类)(《文集》:37-7)

丘膺,字子服,建宁府建宁县(今属福建)人,“从朱子游,称为老友”,朱子与其交好,《文集》中有若干诗作可以为证。《语类》有问答两条,《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续集》有六通,共八通。朱子书札讨论《老子》者,仅见于与丘氏书中,可谓特色。①(丙类)(《文集》:45-12、45-13,《续集》:7-4~7-9)

丘子服,即丘膺。

丘子野,朱子之表兄,与朱子为讲友。《文集》卷一有《奉酬丘子野表兄饮酒之句》《丘子野表兄郊园五咏》,卷七五有《论语纂训序》,该书乃丘氏所编。《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乙类)(《文集》:45-11)

R

饶幹,字廷老,邵武军邵武县(今属福建)人,淳熙二年进士,曾任吉水尉,调长沙,与朱子为同僚。因从学于朱子,关系密切。《语类》有问答数条,朱子训谕语两则。②《续集》有致其书信五通。(丙类)(《续集》:6-12~6-16)

饶廷老,即饶幹。

任伯起,即任希夷。

任希夷,字伯起,号斯庵,谥宣献,邵武军邵武县(今属福建)人,元祐党人仁伯雨之后,淳熙二年中进士。《宋元学案》谓其“从文公学”,后“累迁礼部尚书”,朝廷追谥周、程三子乃其所请。《语类》无问答,陈荣捷以为《文集》答书之内容与语气皆似训门人,故可定为弟子。③《文集》有致其书信三通,《遗集》有二通,共五通。(丙类)(《文集》:44-45~44-47,《遗集》:3-62、3-63)

任行甫,事迹待考。《文集》有致其书信九通,据其内容及语气,当为朱子讲友。(乙类)(《文集》:29-27~29-31、64-31~64-34)

芮国器,即芮烨。

芮烨,字国器,乌程人。与弟晖力学起家,号“二芮”,同入太学,绍兴戊辰同登科第,在馆学雍容儒雅,人推重之,后为司业。曾因赋牡丹诗忤秦桧被谪,晚岁诗益奇,有《文集》藏于家。①朱子颇推重之,《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乙类)(《文集》:37-16、37-17)S

邵叔义,一作叔谊,象山门人②。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四通。(丁类)(《文集》:55-50~55-53)

沈度,字公雅,“绍兴间令余干,政有三善,田无废土、市无闲居、狱犴无宿系。以考功郎中除直秘阁知平江府,乾道二年秋召赴行在,以为中书门下省检正诸房公事,四年又以直龙图阁知建宁府。是时朱子在崇安为属吏,创立社仓,均籴备贷,度乃以钱六万缗助其役,仓成,民赖之,朱子为记其事,仕终兵部尚书。”③《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言辞免事。(乙类)(《文集》:25-5)

沈焕(1139—1191年),字叔晦,号定川,谥端宪,庆元府定海县(今属江西)人,官至州通判。从学于陆九龄。《文集》有致其书信五通。④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向朱子请教。(丁类)(《文集》:53-53~53-57)

沈侍郎,即沈度。

沈叔晦,即沈焕。

沈有开,字应先,常州无锡人,淳熙五年进士。①朱子讲友②,名列“庆元伪党”中。《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乙类)(《文集》:53-50)

史丞相,即史浩。

石斗文,字天民,绍兴府新昌县(今属江西)人,隆兴年间进士,官至枢密院编修。石宗昭之兄,从学于陆象山。③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向朱子请教。朱子《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遗集》有致其书信一通,共二通。(丁类)(《文集》:53-52,《遗集》:2-56)

石〓,字子重,号克斋,台州临海县(今属浙江)人,绍兴十五年进士,曾接朱子任,知南康军,年五十五卒。与朱子交好,为朱子讲友,有著作多种。《文集》有致其书信十二通。④(乙类)(《文集》:42-20~42-31)

史浩(1106—1194年),字直翁,明州鄞县(今属浙江)人,绍兴进士,孝宗即位,累任至参知政事,隆兴元年拜尚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因反对张浚北伐,罢知绍兴府。后又起复为右丞相,以太保致仕。⑤《文集》有致其书信三通。(甲类)(《文集》:26-1、27-12、27-13)

史太保,即史浩。

石天民,即石斗文。

石应之,即石宗昭。

时沄,字子云,门人私谥夷介先生,婺州兰溪县(今属湖北)人,从学于吕祖谦。⑥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向朱子问学。《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54-48)

时宰,《遗集》中有《与时宰剳》二通,2-24乃致赵雄,2-25乃致王淮。

时子云,即时沄。

石子重,即石墩。

石宗昭,字应之,绍兴府新昌县(今属江西)人,累官至侍从。石斗文之弟。从学于陆象山,《文集》有致其书信两通,似乎与朱子未曾见面。①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向朱子请教。(丁类)(《文集》:54-3、54-4)

舒璘(1136—1199年),字元质,谥文靖,庆元府奉化县(今属浙江)人,曾任江西转运司干办公事,宣州通判,卒于任上。从学于张栻、陆九渊、吕祖谦,《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②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向朱子请教。(丁类)(《文集》:58-12)

舒提干,即舒璘。

宋南强,“字子居,山东人,寓绍兴,淳祐间知沙县,治专德化,不事刑罚,劝农桑,兴学校,缮修桥梁道路,几一考,解职去,民为立甘棠路碑,以表去思之意。”③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向朱子请教。《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54-58)

宋深之,即宋之源。

宋容之,即宋之汪。

宋宰,即宋南强。

宋泽之,即宋之润。

宋之润,字泽之,宋之源之弟,宋之汪之兄。《语类》无问答,《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陈荣捷以为其与朱子未尝见面,应以私淑弟子视之。④(丙类)(《文集》:58-35)

宋之汪,字容之,成都府双流县(今属四川)人,宋之源、宋之润之弟。《语类》无记载,《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陈荣捷以为无会面之证据,当为朱子之私淑弟子。①(丙类)(《文集》:58-34)

宋之源,字积之,朱子更曰深之,成都府双流县(今属四川)人。宋之润、宋之汪之兄。《语类》无问答,《文集》有致其书信七通。陈荣捷据朱子书信以为其与朱子只见一面,主要以书信问学,应以私淑视之。②然既已见面,自不当属私淑,以为弟子可也。(丙类)(《文集》:58-27~58-33)

苏溱,字晋叟,事迹待考。《文集》有致其书信七通。据通信内容,此人当为朱子弟子。(丙类)(《文集》:55-56~55-62)

孙吉甫,即孙枝。

孙季和,即孙应时。

孙敬甫,即孙自修。

孙仁甫,即孙自任。

孙应时(1154—1206年),字季和,学者称烛湖先生,绍兴府余姚县(今属浙江)人,进士出身,历任黄岩县尉、常熟县令等,起判邵武军,未赴,卒。先后从学于陆象山及朱子,与象山更为亲近。《语类》无问答,《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别集》有八通,共十通。③(丙类)(《文集》:54-1、54-2,《别集》:3-16~3-23)

孙枝,字吉甫,庆元府鄞县(今属浙江)人,嘉定七年进士。陈荣捷据《语类》《文集》相关材料定其为朱子私淑弟子。《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④(丙类)(《文集》:64-53)

孙自任,字仁甫,孙自修之从弟,宁国府宣城县(今属安徽)人。从朱子游,《语类》有问答七条,《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⑤(丙类)(《文集》:63-23、63-24)

孙自修,字敬甫,宁国府宣城县(今属安徽)人,孙自任之从兄。从学于朱子,《语类》有其甲寅所闻语录及朱子训谕之语,《文集》有致其书信六通。①(丙类)(《文集》:63-17~63-22)

T

台端,即黄洽。②

汤德远,即汤镇。

汤镇,字德远,曾与友人讨论朱子所著诸书,③又曾来书向朱子问学,《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即使非及门弟子,亦当以私淑视之。(丙类)(《文集》:55-54)

滕诚夫,事迹待考,为来书求教者。《续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续集》:8-9)

滕承务,即滕仲宜。

滕德粹,即滕璘。

滕德章,即滕珙。

滕珙,字德章,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人,淳熙十四年进士,官至合肥县令。滕璘之弟,兄弟同游朱子之门。曾编《经济文衡》七十五卷,取朱子《文集》《语类》分类编次,《文集》有致其书信七通。④(丙类)(《文集》:49-42~49-48)

滕璘(1154—1233年),字德粹,号溪斋,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人。滕珙之兄,兄弟同游朱子之门。官至通判隆兴府,充浙东福建抚司参议官。《语类》载其辛亥所闻一百余条,并有问答二十余条及朱子训谕之语十三条。⑤《文集》有致其书信十二通。(丙类)(《文集》:49-30~49-41)

滕仲宜,滕膺之孙,朱子曾为其祖作《义灵庙碑》,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遗集》有致其书信二通。(丁类)(《遗集》:3-26、3-27)

田澹,字子真,南剑州人。乾道八年进士,历任刑部侍郎、枢密院编修官、宗正丞等。①与朱子当为平辈讲友,《续集》有致其书信八通,《别集》有致陈子真书信一通,“陈”当作“田”②,故共有致其书信九通。(乙类)(《续集》:5-9~5-16,《别集》:1-19)

田侍郎,即田澹。W

万人杰,字正淳,号止斋,兴国军大冶县(今属湖北)人。先后从学于陆象山及朱子,《语类》载其庚子以后所闻四百余条,并有训谕语十条。《文集》有致其书信七通。③(丙类)(《文集》:51-28~51-34)

万正淳,即万人杰。

王伯礼,即王洽。

汪伯虞,《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据朱子之称呼,乃朱子之平辈讲友。(乙类)(《文集》:46-2)

王才臣,即王子俊。

王漕,即王师愈。

汪长孺,即汪德辅。

汪楚材,字太初,又字南老,徽州休宁县(今属安徽)人,绍熙元年进士,累官至广西转运司干官。陈荣捷以为其既非门人亦非讲友,《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④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当为晚辈而来书向朱子请教者。(丁类)(《文集》:46-3)

汪次山,事迹待考,此人之族与朱子世代联姻①。《遗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似与朱子为平辈讲友。(乙类)(《遗集》:2-5)

汪大度,字时法,金华人,受业于吕祖谦,祖谦弟祖俭触权奸,贬饶州,大度往送之,伴送者凌辱祖俭,大度以义折之,至贬所久之乃还,朱子致书深加叹敬。②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请教。《别集》《遗集》各有致其书信一通,共二通。然二书实为一书,详略不同尔,束氏编《遗集》已注明。③(丁类)(《别集》:4-9,《遗集》:3-32)

汪德辅,字长孺,饶州鄱阳县(今属江西)人,从朱子学,《语类》有壬子所闻语录数条,并有问答及朱子训谕语数条,《文集》有致其书信六通。④(丙类)(《文集》:29-12、52-30~52-34)

王德修,即王时敏。

王抚州,即王阮。

王龟龄,即王十朋。

王淮(1126—1189年),字季海,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绍兴进士,淳熙二年除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八年拜右丞相兼枢密使,旋进左丞相。与唐仲友善,朱子弹劾仲友,王氏多方袒护。擢升陈贾、郑丙,使二人协力攻道学,开庆元党禁之先声。后出判衢州,改提举洞霄宫。⑤《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遗集》有致其书信一通,共二通,论政事。(戊类)(《文集》:26-41,《遗集》:2-25)

王季思,即王铅。

王介(1158—1213年),字元石,自号浑尺居士,谥忠简。历任通判、郎官、国子祭酒、修撰、知府,《宋史》卷四百其本传云:“从朱熹、吕祖谦游”。《语类》无问答,《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①(丙类)(《文集》:63-16)

王晋辅,即王岘。

王近思,即王力行。

王力行,字近思,泉州同安县(今属福建)人。名列《朱子语录姓氏》内,自属弟子无疑,《语类》有其辛亥所闻语录二十余条,并有训谕语三条,其中可见朱子曾下大力气教诲之。②《文集》有致其书信十二通。(丙类)(《文集》:39-40~39-51)

王蔺(?—1201年),字谦仲,无为军庐江县(今属安徽)人,乾道进士,孝宗时官至参知政事,光宗即位,迁知枢密院事兼参政,拜枢使。耿直敢言,宁宗时劾罢归里。③《文集》有致其书信五通,《续集》有三通,共八通。(乙类)(《文集》:26-2、26-16、28-9、29-13、29-14,《续集》:7-13~7-15)

王南卿,即王阮。

王齐贤,即王师愈。

王洽,字伯礼,一字伯丰,曾知当涂县。据《宋史·儒林传》王柏传,王洽与其兄王瀚、王汉均曾受学于朱子及吕祖谦。《语类》无问答,《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④(丙类)(《文集》:54-50)

王铅,字季和,事迹待考,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丁类)(《文集》:54-28、54-29)

王谦仲,即王蔺。

王钦之,朱子曾对吕祖谦言曰“友人王钦之主簿赴调过此,因得附讯,钦之有意于学,而病悠悠,因见有以警之为幸。”⑤“友人”乃谦词,其为朱子弟子无疑。《文集》有致其书信三通。(丙类)(《文集》:58-17~58-19)

汪清卿,字湛仲,号敬斋,徽州婺源县(今属江西)人。朱子归乡曾寓其家,又曾伴朱子游落星寺。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请教。《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①(丁类)(《文集》:50-25)

王阮,一作王沅,字南卿,江州德安县(今属江西)人,《宋史》卷三九五其本传记其因张栻指点往从朱子事。隆兴二年中进士,历任主簿、州教授、知州,隆兴二年卒。因不受韩侂冑之荐举,归隐庐山,尝伴朱子游庐山。《语类》无问答。②《文集》有致其书信三通,《续集》有致其书信一通,共四通。(丙类)(《文集》:60-15~60-17,《续集》:8-22)

汪尚书,即汪应辰。

王尚书,即王佐。

汪莘,字叔耕,号方壶,与朱子为平辈讲友,“休宁人,为学不屑于场屋声病之文,嘉定间有诏求言,莘诣阙。真德秀、杨简见之曰,真爱君忧国之言也。时朱子召赴经筵,莘贻书言主上父子之间,诸公所不能济者,待先生而济,否则不能为天下后世学道者之地。朱子重其言。”③《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乙类)(《文集》:59-10、59-11)

汪圣可,事迹待考,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50-47)

汪时法,即汪大度。

王时敏,字德修,信州上饶县(今属江西)人,初从学于尹和靖,后曾向朱子请教,《语类》有问答数条。陈荣捷因朱子曾称之为“德修王丈”,定其为朱子讲友。《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④(乙类)(《文集》:55-55)

王十朋,字龟龄,温州乐清(今属浙江)人。“幼颖悟,日诵数千言,绍兴中廷对忠鲠,高宗亲擢为第一。累官太子詹事,以龙图阁学士致仕,卒谥忠文。朱子尝称之曰,光明正大,磊磊落落,君子人也。”⑤《文集》有致其

书信一通。(甲类)(《文集》:37-9)

王师愈,字与正,一字齐贤。“自幼颖悟,知宗正学,尝从杨时受《易》《论语》,又与朱子、张栻、吕祖谦游,绍兴间登第,官至崇政殿说书。朱子称其有本有文,德望隐然,为东州之重云。”①为朱子平辈讲友,《文集》有致其书信五通,《遗集》有二通,共七通。(乙类)(《文集》:26-8、26-23~26-25、27-19,《遗集》:2-51、2-55)

汪叔耕,即汪莘。

王枢密,即王蔺。

王枢使,即王蔺。

汪帅,即汪应辰。

汪太初,即汪楚材。

王岘,字晋辅,吉州庐陵人,束景南考其事迹甚详,当为朱子门人,朱子颇赏识奖掖,并令其师事刘季章。②《文集》有致其书信五通,《遗集》有一通,共六通。(丙类)(《文集》:62-14~62-18,《遗集》:3-42)

汪义和(1138—1199年),字谦之,又字会之,“盖一名二字”。③“黟人,淳熙进士,知新建县,岁旱,白帅府曰,旱势特甚,已批放八分矣。帅怒其专,义和执愈坚,帅从之。守武冈,崇学校,增科举以化溪洞武健之习,官至侍御史兼侍讲。”④为朱子同辈讲友。《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遗集》有两通,共三通。(乙类)(《文集》:64-54,《遗集》:3-22、3-23)

汪易直,事迹待考,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丁类)(《文集》:60-18、60-19)

汪应辰(1118—1176年),初名洋,字圣锡,信州玉山人(江西),学者称玉山先生。勤于治学,博综诸家,学从胡安国、张九成,又为杨时二传弟子,学问具有深厚的理学渊源。绍兴五年中进士,任镇东军签判、秘书省正字,官至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死谥文定。政治上力主抗金,讲学注重修身养性,精于义理,著作有《玉山文集》。①《文集》有致其书信十六通,《遗集》有三通,共十九通。(甲类)(《文集》:24-11、24-18~24-20、24-22、30-1~30-11,《遗集》:2-7~2-9)

王遇(1142—1211年),字子合,一字子正,号东湖先生,漳州龙溪县(今属福建)人。历知州县,官至右司郎中。据各种文献记载,王遇曾从学于朱子、张栻、吕祖谦、薛季宣、陆九渊诸人。《语类》有问答数条,朱子赞其“纯笃”。②《文集》有致其书信十八通,《别集》有一通,《遗集》有二通,共二十一通。(丙类)(《文集》:49-1~49-18,《别集》:3-28,《遗集》:3-13、3-14)

王元石,即王介。

王运使,即王师愈。

王子充,陈荣捷言其事迹无可考,但据《语类》之问答,自属弟子无疑。③《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④(丙类)(《文集》:46-40)

王子合,即王遇。

王子俊,字才臣,一作材臣,“吉水人,尝从杨万里、周必大游,乃延誉于晦庵朱子,勉以博取约守之功,又书格斋二大字遗之。”⑤应属朱子弟子,《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丙类)(《文集》:60-36)

汪子卿,事迹待考,《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据其中内容,此人比朱子年龄稍大,当为朱子平辈讲友。(乙类)(《文集》:54-53)

汪子文,事迹待考,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50-46)

王倅,时任临江倅,事迹待考。《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论礼制。(戊类)(《文集》:29-11)

王佐,字宣子,山阴人。绍兴十八年进士第一,与朱子为同年。为秘书省校书郎,与秦桧子秦熺交恶,被黜。桧死,起为尚书吏部员外郎,历知州府,官至户部尚书。①《续集》有致其书信四通。(乙类)(《续集》:5-3~5-6)

魏诚之,魏元履之从弟②,事迹待考。《别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乙类)(《别集》:4-8)

魏掞之(1116—1173年),字子实,建州建阳人,初字元履。自幼有大志,师胡宪,与朱子游,为朱子讲友。筑室读书,人称艮斋先生。以布衣入见,极陈当世之务,上嘉纳之,不半岁归,居家谨丧祭,重礼法,依古社仓法请官米以贷民,敛散如常,民赖以济。病革,戒其子毋以僧巫俗礼,以书召朱子至,委以后事而诀,卒年五十八。后上思其直谅,将召用之,大臣言已死,乃赠直秘阁。朱子平日趣向与掞之同,乾道中,朱子亦被召,将行,闻掞之去国,乃止。③《文集》有致其书信八通,《别集》有五通,共十三通。(乙类)(《文集》:24-8、24-9、24-13、24-14、24-16、39-52~39-54,《别集》:1-5~1-9)

魏应仲,建宁(今属福建)人,魏掞之元履之子,《语类》无记载,《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陈荣捷以为其为朱子门人证据不足。④然观朱子致其父及其本人之书信,魏应仲曾在朱子门下受教,视其为朱子弟子并非无故。(丙类)(《文集》:39-55)

魏元履,即魏掞之。

文叔,即胡璟。

吴必大,字伯丰,兴国军(今属湖北)人,官至吉水丞,因权臣指朱子为伪学,遂致仕。早年师事张栻、吕祖谦,晚年师事朱子。《语类》有其戊申、己酉所闻二百余条,大半为解说《论语》经义,另有问答五六十条,题目甚多。朱子对其期望甚高,但遗憾其早亡。《文集》有致其书信二十四通。①(丙类)(《文集》:52-1~52-24)

吴伯丰,即吴必大。

吴伯起,陆象山之门人,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向朱子请教。《文集》35-20《与刘子澄》论吴氏之资质,45-32《答廖子晦》论其不愿对移“愤郁成疾而死”事。《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丁类)(《文集》:45-6、45-7)

吴德夫,即吴猎。

吴斗南,即吴人杰。

吴耕老,括苍人,事迹待考朱子称之为“予友括苍吴君耕老”②,故或为朱子讲友。《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乙类)(《文集》:40-10)

吴公济,即吴楫。

吴晦叔,即吴翌。

吴楫,字公济,崇安人。幼自雄其才,谓功名可立取。绍兴末试乡省不第,遂主盟林壑,绝心仕进,为朱子讲友,朱子遣子师事之。③《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乙类)(《文集》:43-20)

吴猎(1143—1213年),字德夫,学者称畏斋先生,谥文定,潭州醴陵县(今属湖南)人,历任知县、监察御史、侍郎、知府。据《宋史》卷三九七其本传,吴氏初从张栻,后又从学于朱子。《语类》有责备之语一条,《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④(丙类)(《文集》:45-16)

吴茂实,即吴英。

吴南,字宜之,《语类》有问答三处,故为弟子无疑,《文集》有致其书信五通。①(丙类)(《文集》:54-61~54-65)

吴玭,字仲玭,抚州临川县(今属江西)人。《语类》无记载,《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陈荣捷据此书以为其既非弟子又非讲友。②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丁类)(《文集》:59-35)

吴人杰,字斗南,淳熙年间进士,历任县令,国子学录,有著作多种。各种文献多以其为朱子门人,陈荣捷据朱子致其书信定为平辈讲友,且未见面。③《文集》有致其书信四通。(乙类)(《文集》:59-36~59-39)

吴绍古,安仁人,从学于陆九渊,④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多批评语。(丁类)(《文集》:55-47)。

吴申,事迹无可考,《语类》无记载,《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陈荣捷据此书以为其既非弟子又非讲友。⑤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丁类)(《文集》:56-36)

吴深父,事迹待考,为来书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64-51)

吴生,即吴绍古。⑥《四部丛刊》本《文集》,56-36《答吴申》,目录作《答吴生申》,则吴申亦曾被称为“吴生”。然据陈来考证,此两书作年相差十余年,⑦内容亦毫不相关,故应非一人。

吴唐卿,名无可考,唐卿其字也,泉州南安县(今属福建)人,曾伴朱子游落星寺。陈荣捷以为其既非讲友亦非弟子。⑧但据陈氏所引之材料,唐卿当为晚辈且曾来书求教者。《别集》有致叶永卿、吴唐卿、周得之、李深子书信十二通。(丁类)(《别集》:6-70~6-81)

吴益,为茂才,事迹待考。《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言辞免事。(戊类)(《文集》:29-10)

吴尉,事迹待考,乃来书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三通。(丁类)(《文集》:64-25~64-27)

吴翌,字晦叔,建宁府建阳县(今属福建)人,事迹无可考,但曾来书向朱子请教。《语类》无问答,《文集》有致其书信十三通。①(丁类)(《文集》:42-7~42-19)

吴宜之,即吴南。

吴英,字茂实,邵武军邵武县(今属福建)人,绍兴三十年进士。《语类》无问答,陈荣捷据《文集》中材料以为其关系在师友之间,勉强可谓之为门人。《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②(丙类)(《文集》:44-43、44-44)

吴元士,事迹待考,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63-30)

吴仲玭,即吴玭。

X

奚仲渊,事迹待考,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62-30)

项安世,字平父,号平庵,江陵府江陵县(今属湖北)人。淳熙二年进士,累官至校书郎,宁宗以内批逐朱子,安世上书留之,不报。党禁起,以伪党罢,后起知鄂州,转湖南运判,未至官因台劾罢职,嘉定元年卒,著有《周易玩辞》等。往来于朱陆之间,陈荣捷据《宋史》其本传,以为其非朱子弟子,但曾来书问学。《文集》有致其书信九通。①(丁类)(《文集》:29-33、54-7~54-14)

向伯元,即向浯。

项平父,即项安世。

向浯,字伯元,一作字子源,向子諲仲子,“常从胡五峰游,端重有父风,倅邵阳,未几即挂冠归。”②刘清之卒时,“为书以别向浯、彭龟年,赋二诗以别朱子、杨万里”。③与朱子当为平辈讲友,《别集》有致其书信十七通。(乙类)(《别集》:1-11~1-14、4-10~4-22)

谢成之,事迹待考,为来书求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58-6)

谢与权,事迹待考,为来书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据语气其为朱子同辈。(乙类)(《文集》:64-42)

星子诸县,姓名、事迹待考。《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论赈济事。(戊类)(《文集》:26-31)

熊梦兆,字世卿,自号拙逸子,南昌军建昌县(今属江西)人。隐居不仕,受学于朱子,《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④(丙类)(《文集》:55-46)

徐崇父,即徐侨。

徐賡,字载叔,陆游称之为“余之友信安徐赓”⑤,故徐氏与朱子亦当为讲友。《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乙类)(《文集》:56-11、56-12)

徐浩,字志伯,事迹待考,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58-44)

许进之,名里未考,《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陈荣捷据此定其为朱子弟子。①(丙类)(《文集》:64-35)

徐景光,事迹待考,为来书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64-50)

许景阳,即许子春。

徐居甫,即徐寓。

徐居厚,即徐元德。

许平仲,即许衍。

徐侨,字崇父,号毅斋,谥文清,婺州义务县(今属浙江)人,绍熙十四年进士,官至工部侍郎,尝请从祀周程张朱,宁宗如其请。初从学于吕祖谦之门人,后登朱子之门。《语类》无问答,《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②(丙类)(《文集》:60-40)

许升,一名升之,字顺之,号存斋,泉州同安县(今属福建)人。从学于朱子甚早,朱子颇称道之,“顺之”之字即朱子为其所取。1185年卒,朱子为其作祭文。《文集》有致其书信二十七通。③(丙类)(《文集》:39-10~39-36)

许生,即许中应。

许顺之,即许升。

徐斯远,即徐文卿。

徐文卿,字斯远,信州玉山县(今属江西)人。《语类》无问答,陈荣捷据《文集》中相关记载,认为其虽曾从学于朱子,但“从学术与感情两面观之,可知其必非朱子之得意门生”。《文集》有致其书信三通。④(丙类)(《文集》:54-66~54-68)

徐诩(1123—1188年),字元美,建州浦城人,号东野居士。绍兴间第进士,除监察御史,后外任,历知州府,以除直徽猷阁移温陵道改漕江东卒。所至之政,必先学校。笃于宗亲,周恤中表。嗜学,尤邃于经,熟于史学,著作颇丰。①与朱子为平辈讲友,《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乙类)(《文集》:38-47)

许衍,字平仲,一字平子,同安人。慷慨喜言事,隆兴二年以太学生伏阙上书,士论是之。乾道八年上舍登第。尝进《本论》二十篇,言四民利害,又曾深究汀、漳、泉经界,朱子颇称誉之。通判建宁府,未赴,卒。②《遗集》有致其书信一通,赞其经界之说。(戊类)(《遗集》:2-6)

徐彦章,彦章为字,名无可考,从学于朱子,《语类》有问答数条,《文集》有致其书信四通。③(丙类)(《文集》:54-70~54-73)

徐逸,号抱独子,少与朱子为友,朱子尝托其作谢恩表。④《遗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乙类)(《遗集》:2-39)

徐应龙,字允叔,浦城人,淳熙二年进士,累官至刑部尚书兼侍讲,转吏部尚书,以焕章阁学士奉祠,卒谥文肃。吕祖俭言事忤韩侂胄,谪死高安,应龙为之经纪其丧,且为文诔之,有劝之避祸者,应龙曰:“吕君吾所敬,虽缘此获谴,亦所愿也。”朱子贻书赞之。⑤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遗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遗集》:3-41)

徐寓,字居甫,号盘州叟,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绍熙三年朱子延郡士八人入漳州州学,徐氏即在其中。为朱子晚年弟子,从学朱子甚密。《语类》载其庚戌以后所闻三百余条,并有朱子训谕之语十一则。《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⑥(丙类)(《文集》:58-42、58-43)

徐元德,字居厚,曾与陈君举合著《周礼制度菁华》。⑦与朱子为讲友,《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乙类)(《文集》:56-17)

徐元敏,即徐诩。

徐元聘,同安人,名不详,孝宗隆兴以前即从学于朱子。号芸斋,朱子曾为其作《芸斋记》。①《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丙类)(《文集》:39-38、39-39)

徐允叔,即徐应龙。

徐载叔,即徐赓。

徐昭然,字子融,信州铅山县(今属江西)人,从学于朱子,朱子颇称道之,曾欲请其执教家塾。《语类》有问答,《文集》有致其书信四通。②(丙类)(《文集》:58-23~58-26)

徐志伯,即徐浩。

许中应,绍熙中为鄂州州学教授,建藏书阁,因蔡元定请朱子作记,朱子遂为之作《鄂州州学稽古阁记》③。据《记》中内容,其非朱子门人,但曾来书问学。《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60-9)

许子春,字景阳,泉州同安县(今属福建)人,从学于朱子,师生感情甚厚,先朱子卒,朱子颇伤之。《语类》无问答,《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④(丙类)(《文集》:53-32)

徐子融,即徐昭然。

薛季宣(1134—1173年),字士龙,号艮斋,永嘉(今属浙江)人,历知州县。程颐再传弟子,永嘉学派创始人,为学注重事功,与朱子、吕祖谦多有交往论学。注重史地之学,卓然自成一家,有著作多种。⑤《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乙类)(《文集》:38-25、38-26)

薛士龙,即薛季宣。

学者,事迹待考,《遗集》有致其书信二通,原载于《陆象山年谱》中。(丁类)(《遗集》:3-2、3-3)Y

颜伯奇昆仲,即颜椅、颜柖。

颜漕,福建漕官,事迹待考,《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言荒情及辞免事。(戊类)(《文集》:26-39、26-40)

颜度,字鲁子,颜子五十三世孙,“居昆山,以文章政事名一时。”“孝宗时度每出一言,不动如山,因以如山白号。”①朱子与之友善,《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乙类)(《文集》:37-45、37-46)

颜鲁子,即颜度。

颜柖,与颜椅为兄弟,其一字伯奇。事迹待考,为来书请教于朱子者。《文集》有致其兄弟书信一通。(丙类)(《文集》:60-11)

严士敦,字居厚,《文集》卷九有《题严居厚溪庄图》,卷八三有《题严居厚与马庄甫唱和诗轴》,并有致其书信一通,据诸文内容其当为朱子弟子。(丙类)(《文集》:45-10)

严时亨,即严世文。

颜师鲁,字几圣,龙溪人,绍兴中进士,累官监察御史,遇事进言无所阿挠,擢国子祭酒,规约率以身先。迁吏部尚书兼侍讲,后以龙图阁直学士两知泉州,泉人德之,塑像以祀,卒谥定肃。②《文集》有致其书信四通,论政事。(戊类)(《文集》:26-9~26-12)

严世文,字时亨,临江军新喻县(今属江西)人。隐居不仕,师事朱子,《文集》有致其书信三通。(丙类)(《文集》:61-15~61-17)

颜提举,即颜师鲁。

彦修少府,即刘子羽。

颜椅,与颜柖为兄弟,其一字伯奇。事迹待考,为来书请教于朱子者。《文集》有致其兄弟书信一通。(丙类)(《文集》:60-11)

颜铸,字子寿,永嘉人,绍熙元年进士。①《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据之其曾当面向朱子请教,视之为弟子可也。(丙类)(《文集》:58-13)

顔子坚,与陆象山门人为讲友,后出家,象山以为“非吾人矣”②。《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丁类)(《文集》:55-45)

颜子寿,即颜铸。

杨伯起,朱子知南康时与朱子相识,朱子称其学有渊源。③似与朱子为平辈讲友,《别集》有致其书信四通。(乙类)(《别集》:6-66~6-69)

杨长孺,字伯子,别号东山潜夫,谥文忠,吉州庐陵县(今属江西)人。杨万里长子,从学于朱子,《语类》有记其甲寅面见朱子请教一条甚详。④《遗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丙类)(《遗集》:3-35)

杨大法,字元范,婺州武义县(今属浙江)人。淳熙二年进士,曾为南康军教授,后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以集英殿修撰知镇江府。⑤名列“庆元伪党”内,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请教。《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遗集》有一通,共三通。(丁类)(《文集》:26-5、50-1,《遗集》:2-27)

杨道夫,字仲思,建宁府浦城(今属福建)人。受学于朱子,《语类》载其己酉以后所闻一百六十余条,问答一百余条。《文集》有致其书信四通。⑥(丙类)(《文集》:58-2~58-5)

杨德仲,即杨篆。

杨迪,字简卿,事迹待考。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54-59)

杨方,字子直,号淡轩老叟,汀州长汀县(今属福建)人,隆兴元年进士,官至广西提刑。性廉介刚直,伪学禁兴,尝坐朱子党罢居闭户读书。从学于朱子几五十年,时间之长,恐诸生中无出其右。常与朱子意见背驰,朱子对其期望甚厚,然终不免失望,陈荣捷称之为“朱子最不得意之门生”。《语类》载其庚寅所闻二百余条,并有朱子训谕语六条。①《文集》有致其书信六通。(丙类)(《文集》:29-32、45-17~45-21)

杨楫(1142—1213年),字通老,学者称悦堂先生,福州长溪县(今属福建)人,累官司农寺簿,除国子博士,寻出湖南提刑、江西运判。从学于朱子,《语类》有其所录十余条,并有朱子训谕语三则。②《遗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丙类)(《遗集》:3-33)

杨简卿,即杨迪。

杨教授,即杨大法。

杨履正,字子顺,泉州晋江县(今属福建)人。从学于朱子,后广收门徒。《语类》有问答两条,《文集》有致其书信五通。③(丙类)(《文集》:59-29~59-33)

杨深父,事迹待考,朱子有《跋杨深父家藏东坡帖》④,《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答其问学,当为朱子弟子。(丙类)(《文集》:54-51、54-52)

杨璹,一名复,字志仁,学者称信斋先生,福州长溪县(今属福建)人。从朱子游,亦曾从学于黄榦。《语类》有问答三条,《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⑤(丙类)(《文集》:58-21、58-22)

杨宋卿,事迹待考,为来书求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39-5)

杨廷秀,即杨万里。

杨通老,即杨楫。

杨万里(1124—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绍兴进士,官至秘书监,刚直敢言,不得重用。善诗,与尤袤、范成大、陆游并称南宋四大家。通经学及性理之学,有《诚斋易传》等著作多种。①与朱子交好,《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遗集》有三通,共四通。(乙类)(《文集》:38-32,《遗集》:3-34、3-38、3-39)

杨元范,即杨大法。

杨至,字至之,蔡元定之婿,泉州晋江(今属福建)人。从学于朱子,使朱子之学大行于泉州,学者称杨氏等人为清源别派。《语类》载其癸丑、甲寅所闻四十余条,并有问答五十余条及朱子训谕语八条。②《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丙类)(《文集》:55-4、55-5)

杨至仁,即杨璹。

杨至之,即杨至。

杨篆,字德仲,自号松斋,庆元府慈溪县(今属浙江)人,杨庭显之子,杨简之兄,朱子称其“文雅洒然”。③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向朱子请教,《遗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遗集》:2-34)

杨仲思,即杨道夫。

杨子顺,即杨履正。

姚棶,事迹待考,为来书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64-46)

杨子直,即杨方。

叶仁父,事迹待考,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丁类)(《文集》:63-14、63-15)

叶適(1150—1223年),字正则,学者称水心先生,温州永嘉县(今属浙江)人,淳熙五年进士,历任太常博士,代理工部、兵部、吏部侍郎等职,官至保文阁待制。为永嘉学派代表人物,其学术在南宋后期有较大的影响力。与朱子为讲友,所论多与朱子不合,但林栗弹劾朱子,叶氏能挺身辩诬。①《文集》有致其书信四通。(乙类)(《文集》:56-13~56-16)

叶味道,初名贺孙,字味道,后以字为名,更字知道,学者称西山先生,温州永嘉(今属浙江)人。嘉定十三年进士,官至秘书著作左郎,卒谥文修。从学于朱子,与陈埴共同促进了朱子之学在永嘉的传播。《语类》载其辛亥以后所闻四百余条,并有问答一百余条及朱子训谕语十五条。《文集》有致其书信四通。②(丙类)(《文集》:58-38~58-41)

叶彦忠,事迹待考,《续集》有致其书信三通,据其内容为朱子弟子。③(丙类)(《续集》:8-10~8-12)

叶永卿,事迹无可考,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④《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别集》有致叶永卿、吴唐卿、周得之、李深子书信十二通,共十三通。(丁类)(《文集》:52-39,《别集》:6-70~6-81)

叶正则,即叶適。

佚名,《文集》中有未说明通信对象书信两通,一为29-38《乞给由子与纳税户条目》,一为68-8《答社坛说》。《答社坛说》为致刘清之。⑤

应仁仲,即应恕。

应恕,字仁仲,号艮斋,处州丽水县(今属浙江)人。事迹待考,为来书向朱子问学者。《文集》有致其书信六通。①(丁类)(《文集》:54-17~54-22)

游九言,字诚之,号默斋,谥文清,建宁府建阳县(今属福建)人,历知县州,充宣抚参谋官卒。先后从学于张栻与朱子,《文集》有致其书信三通。陈荣捷定其为讲友,不足据。②(丙类)(《文集》:45-3~45-5)

尤袤(1124—1194年),字延之,自号遂初居士,常州无锡(今属江苏)人。绍兴十八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立朝敢言,守法不阿。有诗名,与杨万里、范成大、陆游并称南宋四大家。又为当时著名的藏书家,有《遂初堂书目》。③与朱子多有来往,《文集》有致其书信四通,《续集》有八通,共十二通。(乙类)(《文集》:27-22、27-23、37-22、37-23,《续集》:5-23~5-30)

尤尚书,即尤袤。

尤提举,即尤袤。

尤延之,即尤袤。

余大雅,字正叔,信州上饶县(今属江西)人,余大猷之兄,官至广西经略。多次拜访朱子,《语类》载其戊戌以后所闻语录一百五十余条,以《论语》《孟子》《周易》经义为多,并有问答二三十条,不限一目,另有训谕语十二条,故为弟子无疑。《文集》有致其书信三通。④(丙类)(《文集》:59-66~59-68)

余大猷,字方叔,余大雅之弟,信州上饶县(今属江西)人,兄弟同游于朱子之门。《语类》有问答数则。⑤《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丙类)(《文集》:59-69)

余范,字彝孙,福州古田县(今属福建)人,《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据此书陈荣捷以为足以定其为朱子门人。⑥(丙类)(《文集》:60-53)

余方叔,即余大猷。

余国秀,即余宋杰。

余景思,即余元一。

虞士朋,即虞太中。

俞寿翁,即俞廷椿。

余宋杰,字国秀,南康军建昌县(今属江西)人,从学于朱子,《语类》有问答数条,论修身治心之方,《文集》有致其书信两通,另有致其与李敬子书信一通,共三通。①(丙类)(《文集》:62-43~62-45)

虞太中,字士朋,历知县州,皆有惠政,嘉定间除知循州改知南康军,官至朝散大夫。②《续集》6-12言“此间虞士朋”,《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答其问学,当为朱子弟子。(丙类)(《文集》:45-1、45-2)

俞廷椿,字寿翁,抚州临川县(今属江西)人,乾道八年进士,历任知县。从学于陆象山,《语类》无记载,陈荣捷以为既非朱子弟子,亦非讲友。③《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续集》有致其书信三通,共四通。陈氏未考《续集》三书,此人当属来书向朱子问学者。(丁类)(《文集》:54-16《续集》:7-17~7-19)

余彝孙,即余范。

余隅,字占之,号克斋,福州古田县(今属福建)人,据《文集》中相关资料,其为朱子高弟,朱子与其师生之情甚殷。《文集》有致其书信四通。④(丙类)(《文集》:50-21~50-24)

余元一,字景思,兴化军仙游县(今属福建)人,黄榦之妹婿,因黄榦而得以从学于朱子,淳熙五年进士,官至池州通判,有政声。《语类》有问答一条。⑤《续集》有致其书信二通,《别集》有一通,共四通。(丙类)(《续

集》:7-21~7-23,《别集》:5-40)

余占之,即余隅。

余正甫,亦作正父,以字行,名无可考。从朱子学,《语类》有问答十余处,皆有关丧祭之礼,《文集》往复书信亦有有关丧礼祭礼者,是其为礼之专家而为朱子所重视。①《文集》有致其书信五通。(丙类)(《文集》:63-25~63-29)

余正叔,即余大雅。

袁机仲,即袁枢。

袁枢(1131—1205年),字机仲,建宁府建安县(今属福建)人,隆兴元年进士,历任国史院编修官、国子祭酒、知江陵府等。自创体例,编《通鉴纪事本末》,为中国第一部本末体史书。②朱子与其为平辈讲友,《文集》有致其书信十二通。(乙类)(《文集》:26-3、38-1~38-11)

袁寺丞,即袁枢。

岳霖,相州人,岳飞次子,淳熙二年知钦州,交趾入贡,使者毁驿舍,霖封剑示其都监曰,若不葺而行,当以军法相待,使者惧,缮而后行。绍熙二年迁知广州。③《遗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似与朱子为平辈讲友。(乙类)(《遗集》:2-52)

Z

宰相,即王淮。④

曾袐,字泰之,同安人,乾道五年进士,为朱子讲友。⑤《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乙类)(《文集》:56-10)

曾光祖,即曾兴宗。

曾极,字景建,号云巢,抚州临川县(今属江西)人,其父为陆九龄门人。①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请教。《文集》有致其书信七通,《续集》有一通,共八通。(丁类)(《文集》:61-23~61-29,《续集》:7-20)

曾集,字致虚,曾任南康太守,吕祖谦之内弟②,当为朱子讲友。朱子曾为其作《壮节亭记》《冰玉堂记》③,《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乙类)(《文集》:46-12、46-13)

曾季狸,字裘父,自号艇斋。举进士不第,师事韩子苍、吕居仁,又与朱子、张南轩书问往复。南轩被召,季狸戒其不当谈兵。张孝祥、刘珙荐于朝,皆谢不起,吕东莱、张南轩、汪应辰数称其学,善诗文,陆游序其集,极称道之。④《文集》有致其书信三通。(乙类)(《文集》:38-20~38-22)

曾节夫,即曾撙。

曾景建,即曾极。

曾裘父,即曾季狸。

曾三异(1156—1236年),字无疑,自号云巢,临江军新淦县(今属江西)人,曾任太社令。曾三聘之弟,兄弟皆从学于朱子,《文集》有致其书信六通。陈荣捷定其为讲友,不足据。⑤(丙类)(《文集》:60-26~60-31)

曾泰之,即曾袐。

曾无疑,即曾三异。

曾无择,事迹待考,为来书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60-25)

曾兴宗(1146—1212年),字光祖,号唯庵,赣州宁都县(今属江西)人。以推官致仕,厌科举,不远千里受业于朱子之门,师事朱子甚笃,《语类》有问答数条、朱子训谕语五条。《文集》有致其书信五通。①(丙类)(《文集》:61-18~61-22)

曾择之,即曾祖道。

曾致虚,即曾集。

曾祖道,字择之,吉州庐陵县(今属江西)人,先后从学于刘子澄、陆九渊、朱子。《语类》载其丁巳所闻一百余条,并有问答数十处。《文集》有致其书信四通。②(丙类)(《文集》:60-32~60-35)

曾撙,字节夫,从学于张栻③,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向朱子请教。《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46-7)

詹观,字尚宾,事迹无可考。《语类》无记载,《别集》有致其书信一通,陈荣捷以此定其为朱子弟子。④(丙类)(《别集》:5-28)

詹兼善,事迹待考,为来书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乃答其问学。(丁类)(《文集》:46-11)

詹尚宾,即詹观。

詹帅,即詹仪之,字体仁。

詹体仁(1143—1206年),字元善,建宁府浦城(今属福建)人,历任博士、少卿、太府卿,官至直龙图阁知福州。从学于朱子,《语类》有问答数条。⑤初名张体仁,后复本姓,改今名。⑥《文集》有致其书信四通。(丙类)(《文集》:28-7、46-20~46-22)

詹体仁,书题中之詹体仁指詹仪之,字体仁。

詹仪之,字体仁,建宁府遂安县(今属浙江)人,绍兴二十一年进士,官至礼部侍郎,知静江府。先后从学于吕祖谦、朱子,《文集》有致其书信六通。①(丙类)(《文集》:27-14~27-17、38-31,《遗集》:2-49)

詹元善,即詹体仁,字元善。

詹子厚,事迹待考,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丁类)(《文集》:56-8、56-9)

张定叟,即张杓。

长儿,即朱塾。

章季思,即章康。

张敬夫,即张栻。

张敬之,即张显父。

章康(1167—1245年),字季思,号雪崖,平江府吴县(今属江苏)人,安贫乐道,人称之曰聘君。从学于朱子,《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②(丙类)(《文集》:60-10)

章茂献,即章颖。

张孟远,吕祖谦称其为“吾同年友”,并赞其“横厉超轶,绝出无辈”“论议明隽,闳达舌端”。③故与朱子亦当为平辈讲友,《续集》有致其书信四通。(乙类)(《续集》:6-17~6-19、6-20)

张洽(1161—1237年),字元德,以主一名斋,谥文宪,临江军清江县(今属江西)人,少颖异,于书无所不读,历知州县,官至直秘阁主管建康崇禧观,有政声。从学于朱子,有经史著作多种。曾拒任白鹿洞书院长,因此职为“先师之职”。《语类》载其丁未、癸丑所闻三十余条,并有问答数条。《文集》有致其书信九通。④(丙类)(《文集》:62-1~62-9)

张钦夫,即张栻。

张仁叔,即张毅。

张杓,字定叟,张栻之弟,绵竹(今属四川)人,以父荫通判严州,历知州府,俱以能称。进端明殿学士知建康府,乞祠,卒。“杓天分高爽,吏材敏给,遇事不凝滞,多随宜变通,所至以治办称,南渡以来,论京尹者,以杓为首。”①与朱子为平辈讲友,《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乙类)(《文集》:27-18、29-34)

张栻(1133—1180年),字敬夫,一字钦夫,号南轩,绵竹人(今属四川),“东南三贤”之一。胡宏学生,胡宏之后湖湘学派的领袖,以父张钧荫补右承郎,先后知严州、袁州、静江、江陵诸州府,在朝曾充侍讲,后进直宝文阁、右文殿修撰。创建城南书院,主教岳麓书院,所到之处讲学授徒,声名极一时之盛,卒谥宣。曾就中和、已发未发、察识存养等问题与朱子反复论辩。编次二程《粹言》,作序并刊印胡宏《知言》,著作有《南轩易说》《论语孟子说》等,其诗文由朱子编定为《张南轩先生文集》。②朱子对其学问评价很高,谓“其学之所就”“足以名于一世”,视为一代大儒。③《文集》有致其书信五十四通,《遗集》有三通,共五十七通。(乙类)(《文集》:24-25、25-1~25-4、30-12~30-21、31-1~31-21、32-1~32-18,《遗集》:2-12、2-14、2-16)

章侍郎,即章颖。

张显父,字敬之,南剑州顺昌县(今属福建)人。从学于朱子,《语类》载其问答数条。④《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丙类)(《文集》:58-47、58-48)

张毅,字仁叔,事迹待考,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答其问目。(丁类)(《文集》:58-1)

章颖(1141—1218年),字茂献,临江军(今属江西)人。以兼经中乡荐,孝宗即位,应诏上万言书,礼部奏名第一,累官至兵部侍郎。宁宗时因忤韩侂胄罢官,韩死,复出,累迁礼部尚书。晚年奉祠家居。①与朱子为平辈讲友,《续集》有致其书信六通,《别集》有二通,共八通。(乙类)(《续集》:5-17~5-22,《别集》:2-10、2-11)

张元德,即张洽。

张元善,即詹体仁,字元善。

长子受之,即朱塾。

张子颜,字几仲,循王浚之子,寓居平江,乾道中以敷文阁待制知信州,淳熙中移知绍兴,除显谟阁直学士,与祠,再知镇江府,奏蠲丹阳夫役,民甚德之。②《文集》有致其书信三通,论赈济诸事。(戊类)(《文集》:26-26、26-27、26-30)

赵昌甫,即赵蕃。

赵焯,字景昭,闽县人,乾道八年进士。③曾当面向朱子请教,朱子颇称道之,④《续集》有致其书信一通,当属弟子。(丙类)(《续集》:8-17)

赵丞相,即赵汝愚。

赵崇宪(1160—1219年),字履常,余州余干县(今属江西)人。丞相赵汝愚长子,历任江西常平、广西经略安抚等,能守家法,所至有惠政。陈荣捷以为无明显证据为朱子之门人,为晚辈而来书向朱子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⑤(丁类)(《文集》:56-18)

赵都运,即赵善誉。

赵蕃(1143—1229年),字昌甫,学者称章泉先生,谥文节。先后从学于刘清之及朱子,《语类》有问答一则。历任太和县簿、辰州司理参军,刘清之非罪去官,蕃即丐祠从归,士林誉之。善诗,为当时学道而工诗者之翘楚。又曾从学于叶适,无所得。陈荣捷以为其乃朱子讲友,不足据。

《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续集》有五通,共六通。①(丙类)(《文集》:54-69,《续集》:6-1~6-5)

赵恭父,即赵师䢼。

赵几道,即赵师渊。

赵景昭,即赵焯。

赵郎中,赵忠简公鼎之后人,求朱子为其作《赵忠简公行状》,朱子未许。《语类》述此事时称此人为“赵公子弟”,②显非弟子。《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64-28)

赵履常,即赵崇宪。

赵民表,事迹待考,为来书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64-41)

赵讷斋,即赵师渊。

赵然道,即赵师雍。

赵汝愚(1140—1196年),字子直,饶州余干(今属江西)人,宋宗室,乾道年间进士。光宗绍熙五年与韩侂胄拥立宁宗,官至右丞相。后被韩氏倾轧,出知福州,又贬永州,途经衡州时暴卒。为学注重经世致用,极力褒扬程朱理学,与朱子交往密切。庆元党禁起,列为党人之首。③《文集》有致其书信十五通,《遗集》有二通,共十七通。(乙类)(《文集》:27-1~27-3、27-6、27-7、28-13、28-16、28-17、28-26、29-1~29-4、29-16、29-17,《遗集》:3-24、3-25)

赵善誉(1143—1189年),字静之,宗室子,宋太宗之后人。幼敏慧力学,乾道五年试礼部第一,初调昌国簿摄邑事,有谦名,历任两浙运干,湖北常平茶盐提举,移潼川路提刑转运判官等。乞祠归,处一室,以图书自娱,无疾而卒。多所著述,郭雍、朱子尝取其易说。①与朱子为平辈讲友,《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续集》有二通,共四通。(乙类)(《文集》:38-12、38-13,《续集》:5-7、5-8)

赵善佐,字佐卿,宗室子,邵武军邵武县(今属福建)人,淳熙十二年进士,历知各州。从学于张栻及朱子,《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陈荣捷以为其与朱子无师生关系,其说不可据。②(丙类)(《文集》:43-21)

赵尚书,即赵汝愚。

赵师蒧,一名师晳,字咏道,宋宗室燕王后人,赵师渊之从弟,朱子之孙婿。与其兄赵师雍俱兼师象山与朱子,《语类》无问答,《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③(丙类)(《文集》:59-76)

赵师䢼,字恭父,台州天台县(今属浙江)人,绍熙元年进士,官至嘉兴府判官。从学于朱子,《语类》有问答数条。④《文集》有致其书信六通。(丙类)(《文集》:59-70~59-75)

赵师夏,字致道,号远庵,宋宗室燕王后人,赵师渊、赵师游之弟,台州黄岩县(今属浙江)人,朱子孙婿,绍熙元年进士,官至朝奉大夫,善政甚多。从学于朱子,《语类》有问答两则,《文集》有致其书信三通。⑤(丙类)(《文集》:59-77~59-79)

赵师雍,字然道,宋宗室燕王后人,赵师渊之从弟,淳熙十四年进士,受教于朱子、陆象山之门。或谓其与胡紘、傅伯寿同属“考亭叛徒”,陈荣捷以为此非持平之论,其与朱子仅是意见不合。《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⑥(丙类)(《文集》:55-48)

赵师渊,字几道,号讷斋,宋宗室燕王后人,台州黄岩县(今属浙江)

人,乾道八年进士,历官推官、通判、司农太常寺卿等,每不合而去。早登朱子之门,后引诸弟及诸从弟从学于朱子。助朱子编纂《资治通鉴纲目》,《语类》有问答两则。①《文集》有致其书信两通,《遗集》有八通,共十通。(丙类)(《文集》:54-54、54-55,《遗集》:3-51~3-58)

赵帅,即赵汝愚。

赵提举,即赵善誉。

赵尉,即赵壆。

赵雄(1129—1193年),字温叔,资州(今属四川)人。隆兴元年进士,极论恢复,为孝宗所赏识,使金,不辱使命,人称道之。累官至参知政事,进右丞相。光宗即位,进卫国公,出帅湖北,卒于判隆兴府任上。②《文集》有致其书信四通,《遗集》有一通,共五通,论政事。(戊类)(26-13~26-17,《遗集》:2-24)

赵壆,时任剡尉,朱子曾为其作《跋赵中丞行实》③,赵中丞乃其祖。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为来书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64-29)

赵彦肃,字子钦,学者称复斋先生,严州建德县(今属浙江)人,乾道初年进士,官至宁海军节推。私淑陆象山。④《文集》有致其书信七通,《别集》有一通,共八通。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向朱子请教。(丁类)(《文集》:56-1~56-7,《别集》:4-32)

赵咏道,即赵师蒧。

赵宰,时为崇安宰,事迹待考,为来书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64-24)

赵致道,即赵师夏。

赵子钦,即赵彦肃。

赵子直,即赵汝愚。

赵佐卿,即赵善佐。

折宪,即折知常。

折知常,与刘珙同为范如圭之婿,①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请教,《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续集》:8-1)

折子明,朱子曾至其家观贴②,朱子门人赵蕃称“折子明丈”③,当为朱子平辈讲友。《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乙类)(《文集》:60-22)

郑伯熊,字景望,永嘉人,谥文肃。“德行夙成,经学尤邃。”绍兴十五年登第,历任黄岩尉、婺州司户。隆兴初召试正字,除太常博士,后除吏部侍郎兼太子侍读,宗正少卿,以直龙图阁知宁国府。“绍兴末,伊洛之学稍息,学者复于伯熊得之。”与薛季宣齐名,有著作多种,“前辈楷模及时人美恶,凡涉理道者毕载,由是永嘉之学宗郑氏。”④与朱子为平辈讲友,《文集》有致其书信四通。(乙类)(《文集》:37-18~37-21)

郑参政,即郑侨。

郑艮,事迹待考,《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乃答其问目。书中可见其与朱子门人林揆一之为讲友,故亦当为朱子弟子。(丙类)(《文集》:58-51)

郑鉴,“字自明,连江人。乾道间补太学生,淳熙初释褐,除太学正,入对,孝宗深嘉之,除校书郎迁著作郎权郎官,后出知台州。卒,朱文公祭之文有云,伟哉自明,凛乎有古争臣之风,求之近臣则,措之邹陈之间而无怍者也。”⑤《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乙类)(《文集》:25-22)

郑景明,即郑昭先。

郑景实,即郑栗。

郑景望,即郑伯熊。

郑可学(1152—1212年),字子上,号持斋,兴化军莆田县(今属福建)人。累举进士不第,从学于朱子,朱子极看重,为朱门高弟,诸公名人皆欲招致而不可得。善诗,因朱子告诫,故不多作。《语类》载其辛亥所闻四百余条,并有问答语及训谕语若干条,内容范围极广。①《文集》有致其书信十七通,《遗集》有一通,共十八通。(丙类)(《文集》:56-40~56-56,《遗集》:3-15)

郑栗,字景实,事迹待考,为来书请教者。《续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续集》:6-11)

郑侨,字惠叔,少有大志,乾道五年进士第一,累官至参知政事,知枢密院事。宁宗时以观文殿大学士致仕,卒。“侨孝友端重,简淡无欲,平生所为,皆有常度故令名大节为世所重,受知三朝,见称忠赏。”②《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别集》有一通,共三通。(乙类)(《文集》:29-23、29-24,《别集》:3-5)

郑尚书,即郑侨。

郑昭先,字景明,号日湖,谥文靖,福州闽县(今属福建)人。淳熙十四年进士,官至参知政事、进右丞相。从学于朱子,《语类》有问答一条,《别集》有致其书信四通。③(丙类)(《别集》:5-5~5-8)

郑仲礼,《文集》有致其书信二通,据之可见其与张栻及朱子为讲友。(乙类)(《文集》:50-19、50-20)

郑自明,即郑鉴。

郑子上,即郑可学。

郑口口,即郑艮。

志南上人,与朱子交游密切,能诗,朱子颇称道之。④《别集》《遗集》各有致其书信二通,共四通。然《遗集》二书实即《别集》二书,详略不同尔,束氏

编《遗集》已注明。①(乙类)(《别集》:5-29、5-30,《遗集》:2-58、2-59)

执政,《文集》有致其书信三通,言政事。其中26-13为致赵雄,余二书对象姓名、事迹待考。(戊类)(《文集》:26-13、26-32、29-6)

钟户部,即钟世明。②

钟世明,绍兴二十五年十一月至次年三月间任尚书右司员外郎,兼权户部侍郎,时朱子有致其书信一通,论经总制钱事。朱松之友,朱子少时即与其相识,绍兴十八年朱子中进士,钟氏亦为考官之一。③(戊类)(《文集》:24-1)

周必大(1126—1204年),字子充,又字弘道,自号平园老叟,吉州庐陵(今属江西)人。绍兴年间进士,孝宗时官至枢密使,丞相。光宗时封益国公,后遭弹劾,出判潭州,宁宗初,以少傅致仕。工文词,好学术,著作颇富。④与朱子多有往来,《文集》有致其书信十二通。(乙类)(《文集》:26-33~26-36、27-20、27-24、27-26、28-1、28-5、38-14~38-16)

周参政,即周必大。

周丞相,即周必大。

周纯仁,即周朴。

周得之,事迹无可考,陈荣捷以为既非弟子亦非门人。⑤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别集》有致叶永卿、吴唐卿、周得之、李深子书信十二通。(丁类)(《别集》:6-70~6-81)

周介,字叔谨,初姓叶,字公瑾。处州丽水(今属浙江)人。先后从学于吕祖谦及朱子,《语类》录其问答两条,陈荣捷根据《文集》中相关材料指出朱子对其优缺点均有评价。⑥《文集》有致其书信五通。(丙类)(《文集》:54-23~54-27)

周浚,字深父,朱子为其作《周深父更名序》①,论其名之含义。《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答其问目。当为朱子弟子。(丙类)(《文集》:63-31)

周谟(1141—1202年),字舜弼,南昌军建昌县(今属江西)人,据各种文献记载,周氏师事朱子甚笃。朱子生前,其曾多次远途往学,朱子殁后,坚守不变。《语类》载其己亥以后所闻二百余条,包含较广,其本人问答六七则,则全关性理之学。《文集》有致其书信十通。②(丙类)(《文集》:50-48~50-57)

周南,“字南仲,平江人,年十六游学吴下,视时人业科举,心陋之,从叶适讲学”,绍熙元年进士,庆元中入伪学党。“开禧三年,召试馆职。南对策诋权要,言者劾南罢之,卒于家。”③《文集》有致其书信四通。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请教。(丁类)(《文集》:60-4~60-7)

周南仲,即周南。

周朴,字纯仁,《语类》有其问答一条,《文集》有致其书信两通,陈荣捷言事迹无可考,据朱子书信断定其为朱子弟子。④(丙类)(《文集》:60-2、60-3)

周叔谨,即周介。

周舜弼,即周谟。

周益公,即周必大。

朱岑,庐陵人,与朱浒为兄弟,与周必大交好。⑤无明显证据为朱子弟子,但曾来书请教。《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64-52)

朱飞卿,名不可考,飞卿乃其字,漳州(今属福建)人,《语类》载其问答数条,自属弟子无疑。《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⑥(丙类)(《文集》:56-39)

诸葛千能,字诚之,绍兴府会稽县(今属浙江)人,淳熙年间中进士,曾任嘉兴主簿。从学于陆象山及朱子,有调停之意。《语类》有问答数则,《文集》有致其书信两通。①(丙类)(《文集》:54-5、54-6)

诸葛诚之,即诸葛千能。

朱鲁叔,兴化军仙游县(今属福建)人,曾受教于刘子澄,《语类》有问答一条,陈荣捷据《文集》中相关记载,以为朱子与其相知不厚,友辈关系为多,师生关系为少,但仍应列入朱子弟子之列。②《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别集》有二通,共三通。(丙类)(《文集》:46-14,《别集》:5-9、5-39)

朱朋孙,事迹待考,为来书向朱子问学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60-1)

祝汝玉,即祝禹圭。

朱塾(1153—1191年),字受之,文公长子,官奉直大夫湖广总领。朱子遣之就学于吕祖谦,朱子与吕氏书,常以塾不解事为虑,然其受教于吕氏后颇有进益。先朱子亡,朱子有《题嗣子诗卷》,并志其圹,所言均极悲切。《续集》《别集》各有致其书信一通,共二通。③(丙类)(《续集》:8-23,《别集》:2-39)

朱塤,字和父,排行六十,朱焘之子,朱子之侄。《遗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遗集》:3-45)

祝禹圭,自汝玉,信安郡信安县(今属浙江)人,淳熙年间知休宁。陈荣捷据朱子称呼,定其为平辈讲友。《别集》有致其书信一通。④(乙类)(《别集》:2-4)

朱在,字敬之,一字叔敬,朱子季子。“既受教家庭,又从黄榦学”。历知军州以至工部侍郎。《语类》有问答四五十条,多关于《四书》各题目。⑤《遗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丙类)(《遗集》:2-53)

祝直清,婺源中山人,朱子外大父祝确之孙,故朱子称之为“贤表”。曾举茂才,知无锡。①《遗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乙类)(《遗集》:2-11)

朱子绎,事迹待考,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54-36)

卓周佐,事迹待考,为来书向朱子请教者。《文集》有致其书信一通。(丁类)(《文集》:64-30)

子在,即朱在。本传略引用书目:

1.朱杰人等主编:《朱子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2.中国历史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中国历史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年版。

3.陈荣捷:《朱子门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4.张立文主编:《朱熹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13年版。

5.侯外庐等主编:《宋明理学史》,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6.脱脱等编:《宋史》,中华书局1985年版。

7.吕祖谦:《吕东莱文集》,中华书局1985年版。

8.陆九渊:《陆九渊集》,中华书局1980年版。

9.楼钥:《攻媿集》,四部丛刊本。

10.叶適:《水心集》,四部丛刊本。

11.杨万里:《诚斋集》,四部丛刊本。

12.袁燮:《絜斋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3.陆游:《渭南文集》,四部丛刊本。

14.张栻:《南轩集》,《朱子全书外编》本。

15.周必大:《文忠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6.赵蕃:《乾道稿淳熙稿》,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7.李心传:《建炎杂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8.洪迈:《夷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9.刘埙:《隐居通议》,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0.刘宰:《漫塘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1.陈世隆:《两宋名贤小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2.吴师道:《敬乡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3.佚名:《南宋馆阁续录》,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4.程敏政:《新安文献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5.凌迪知:《万姓统谱》,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6.毛德琦:《白鹿书院志》,续修四库全书本。

27.朱彝尊:《经义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8.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29.万斯同:《儒林宗派》,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0.梁克家:《淳熙三山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1.徐硕:《至元嘉禾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2.李贤等:《明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3.和珅等:《大清一统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4.王鏊:《姑苏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5.郝玉麟等:《福建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6.谢雯等:《江西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7.嵇曾筠等:《浙江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8.郝玉麟等:《广东通志》,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9.束景南:《朱子大传》,福建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40.束景南:《朱熹年谱长编》,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41.陈来:《朱子书信编年考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