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作为后朱熹时代考亭学派中最有成就的理学家和教育家,勉斋先生黄榦的及门弟子也和朱熹一样,遍布东南各地。《宋史·黄榦传》载其晚年回到福州讲学,“弟子日盛,巴蜀、江、湖之士皆来,编《礼》著书,日不暇给。”①《勉斋年谱》(以下简称《年谱》)载其逝世,“门人弟子执绋者二百余人。”②此虽为一约数,但已大体反映出其及门弟子之多。若加上外地门人而来不及赴闽吊唁者,则应不下于三百人。

在理学传播史上,对勉斋门人的研究,是一个明显的不足。所知,仅有清初黄宗羲《宋元学案·勉斋学案》(以下简称《勉斋学案》)罗列了勉斋门人何基、何南坡、饶鲁、方暹、张元简、赵师恕、董梦程、蔡念成、刘玠、吴泳、吴昌裔、黄师雍、黄振龙、陈如晦、梁祖康、曾成叔、陈象祖、方来、郑鼎新、李鉴、薛师邵、叶士龙、陈伦、熊刚大、家〓、李武伯、李晦、方丕父、袁俊明、叶真、赵必愿和宋斌共32人,其后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只有黄师雍、郑鼎新、陈如晦、李鉴、叶真和叶士龙6人,且均已出现在《勉斋学案》中。应该说,32这个数字与史实相差甚远,因此,从相关史籍中搜寻,钩沉索隐,甚至是繁琐的考证,是扩展这项研究成果必不可少的工夫。从史料的角度来看,《勉斋学案》所列32位门人,其资料以《勉斋集》为主,对勉斋师友门人的文集,以及相关的地方文献缺少必要的采撷和考证,诸如对各门人从学时间与地点的考证,以及对诸多门人的事迹的考证与辑补,等等。按说,李清馥《闽中理学渊源考》较《宋元学案》后出,不应只引用其中6位门人,而将其余众多门人略而不谈,可能正是出于对《宋元学案》的史料性、考证性不足的考量。

本文除了《勉斋黄文肃公文集》(以下简称《勉斋集》)和《勉斋学案》外,还尽可能地搜集朱熹学派师友门人的相关文集,以及各有关地方志书的记载,索得黄榦64位门人的事迹,且对《宋元学案》中的史料,漏者补之,误者正之,且尽力考证出各门人从学的时间与地点等,以期从中得以窥见黄榦门人的全貌。因此,本文不是仅仅针对《宋元学案》所遗门人的增补,而是对我们今天所能知道的黄榦所有门人的一次全面考证和全新审视。

笔者所作《黄榦与南宋福州书院教育》①,主要从黄榦与南宋福州书院、黄榦在福州的教学实践和黄榦在福州讲学的影响三个方面加以阐述,而对其门人的行实,只是略有提及而未能展开。作为后朱熹时代的朱门领袖,促进朱子理学在福州的传播和促进朱子理学的北传,是黄榦非常突出的两个历史贡献与此相应,故本文将其门人分为在福州从学的门人、在外地从学的门人和从学地点不明者此三类来加以考察。其中在福州的门人中,也有少数几位是从学于福建其他地区的门人,因数量很少,为避免过于琐碎,合在福州门人中一并介绍。

一、在福州从学的门人

1.朱在

朱在(1169-1239),字叔敬,一字敬之,朱熹第三子,以父荫补承务郎。嘉定初,除籍田令,迁将作监主簿,累迁大理寺正,知南康军等职。

朱在是黄榦教学生涯中的第一位弟子。淳熙十三年(1186),黄榦仲兄黄东官沙县丞,奉其母于官邸,黄榦因从武夷赴沙邑侍母。次年,朱熹命朱在到沙县从学于黄榦,见《年谱》本年所载。①宋端仪《考亭渊源录》载朱在“既受教家庭,又从黄榦学”②。

2.林学蒙

林学蒙,一名羽,字正卿,号梅坞,永福(治所在今福建省永泰县)人,绍熙二年(1191)春从学于黄榦。其时,朱熹在漳州知州任上。春正月,黄榦从漳州回到闽县城东新河旧居,林羽即从学于此时。《年谱》载“梅坞林羽”所记云:“初见先生于新河,家徒四壁,日特蔬食以对宾客,端坐讲论至达旦不寐。”③《年谱》还记载林羽所录若干条。《勉斋集》卷十有《复林正卿》书一通。

绍熙四年(1193)和庆元三、四年(1197—1198)间,林羽经黄榦引荐曾两至建阳考亭向朱熹问学。④《道南源委》载其事迹云:“初从朱子游,后卒业于黄勉斋。伪学禁起,筑室龙门庵下,讲明性命之旨。陈师复守延平,作道南书院,聘为堂长。朔望设讲席,执经帖然。座下者常百余人。……著《梅坞集》。弟学履,字安卿,亦朱子门人。”⑤

从其经历看,应初从黄榦学,后从学于朱熹。朱熹逝世后,复卒业于黄榦。其名字,在朱门,多以林学蒙字正卿出现,如《朱文公文集》卷五九有《答林正卿》书四通,《朱子语类》卷首所载《朱子语录姓氏》有“林学蒙录”;在黄榦门下,则多称“梅坞林羽”,见于《勉斋集》及《年谱》,若不加辨析,极易误为两人。

《勉斋集》卷三十五有《林处士墓志铭》。据此铭,林羽之兄林仁泽,字德俊,亦朱熹门人。

3.郑文遹

郑文遹,一名遹,字成叔,号庸斋,闽县(治所在今福建省福州市)象山人。嘉泰四年(1204)贡士,系黄榦的挚友兼门人。《勉斋集》卷七有《与郑成叔书》二十九通,内容涉及问答、学事、家事等。《年谱》记嘉泰二年(1202)九月,黄榦在福州乌山修《礼书》,“先生董之,同门友刘砺用之,门人郑宗亮惟忠、潘儆茂修,与郑文遹成叔分任其事。”①其从学,始于绍熙二年(1191)春,地点在福州登瀛馆和叶氏悦乐堂,见《年谱》本年所载。

据宋端仪《考亭渊源录》、张伯行《道南源委》诸书,郑文遹又因黄榦的荐引,得以从朱熹学,地点在建阳考亭。时间则与林学蒙同时,即绍熙四年和庆元三至四年。故朱熹逝世,黄榦在建阳写信给闽县诸学友,信中提到郑成叔也应即赴考亭吊丧。②盖郑亦朱子门人,理应如此之故。

对郑文遹的从学经历,《道南源委》记载:“闻勉斋得朱子之学,往师之。即与俱登朱子之门。朱子命编次《丧礼》。观周子《太极图》,而悟性善之旨。著有《易学启蒙或问》《春秋集解》《丧礼长编》《庸斋集》等书。”③

《勉斋集》卷三十五有《郑处士墓志铭》,④乃黄榦应郑文遹之请为其父郑伦所作,文中称郑伦有四子,分别名“遹、適、迈、适”。由此可知,郑文遹,又名郑遹。

4.赵汝腾

赵汝腾(?—1261),字茂实,号庸斋,宋太宗七世孙,居福州。绍熙四年(1193)春,黄榦从建阳回到福州,汝腾父赵善绰,字友裕,延请黄榦为诸子师,居福州钟山赵氏馆内。⑤汝腾即从学于此时。

赵汝腾于宝庆二年(1226)举进士,历官江东提刑、礼部尚书兼给事中,以龙图阁学士出知绍兴府等。传载《宋史》卷四百二十四。“史称其守正不挠,其为礼部尚书兼给事中时,上疏极论奸谀兴利之臣戕损国脉,而规切理宗之私惠群小。……是其气节岳岳,真不愧是朱子之徒,非假借门墙者可比。”①陈荣捷《朱子门人》据此推断其为朱熹私淑弟子,②不确,实应为黄榦门人。

5—6.林学之、林行之

林学之,字伯明;林行之,字仲强,为兄弟二人,福州人,乃黄榦友人林仲则之子。学之原名庚,行之原名武,庆元四年(1198)黄榦因治母叶夫人之丧,居住在怀安县(治所在今福建省福州市仓山区)长箕山,林氏昆仲即于此时从学,并应其父之请为之易名和字,见《林仲则二子名字序》。③

7.郑适

郑适,字周父,郑遹季弟。黄榦《与郑成叔书》七云:“承许下访,兼闻昆仲偕来,慰幸之甚。”末有小字注云:“己未春,成叔遣其季弟周父来从先生学。”④则郑周父从学是在庆元五年(1199)。

8—9.朱钜、朱钧

朱钜,字子大,朱钧,字子衡,均朱熹之孙,朱埜之子。朱钧后更名为铨。⑤兄弟二人均从学于姑丈黄榦。朱熹在写给黄榦的信中说:“钜、钧到彼,烦直卿钤束之,勿令私自出入及请谒知旧。有合去处,亦须令随行,不可令自去。早晚在斋随众读书供课之外,更烦时与提撕,痛加镌戒,勿令怠惰放逸,乃幸之甚。”⑥书五二又云:“二孙随众读书供课,早晚教诲之为幸。”⑦

朱钜、朱钧从学地点在闽县新河旧居和怀安栗山草堂,时间分别在庆元五年(1199)和嘉泰元年(1201)。据《年谱》载:“五年己未,诸生从学于新河旧居。文公遣其诸孙来执经。……嘉泰元年辛酉(1201)正月,先生告辞文公几筵,护乐安之丧归于三山。诸生从学于栗山草堂,文公诸孙在焉。”①

10.郑师孟

郑师孟,字齐卿,号存斋,宁德人。庆元三年(1197),从学朱熹于建阳考亭,《朱子语类》中有其问疑三则。②约在庆元五年(1199),又从黄榦学,证据有二:

一是《朱文公续集》卷一《答黄直卿》书中提及此事。书五二云:“二孙随众读书供课,早晚教诲为之幸。郑齐卿亦要去相从,渠此几日却稍得。然以病倦,不能听其讲解。念其志趣坚苦,亦不易得。可因其资而善道之,度却不枉费人心力也。”③据《年谱》,朱熹二孙朱钜、朱钧从学黄榦于闽县,始于庆元五年(1199)。此时,郑齐卿因朱熹病弱,无力教诲,故亦欲从学于黄榦,文中“亦要去相从”即指此而言。

二是庆元六年(1200)二月,黄榦执教于闽县学。三月九日,朱熹逝世,黄榦赴建阳奔丧,作《与闽县学诸友书》,信中有“家中床榻之属,欲烦齐卿、季亨收拾送七家兄处”④,此可作为郑齐卿从学黄榦于闽县县学之证据。

又据黄仲昭《八闽通志》载,郑师孟后来还成了黄榦的女婿。文曰:“郑师孟,字齐卿,宁德人。家贫力学,六经注疏,手自抄录,受业于朱文公之门。勉斋黄榦嘉其志,遂妻以女。尝著《洪范讲义》,以发明文公《皇极辨》之蕴。”⑤

11.杨复

杨复,字志仁,一字茂才,号信斋,福安人。《道南源委》载其为“朱子门人,后又受业于黄勉斋。劲特通敏,考索最精,见者无不叹服”①。杨复从学于朱熹,时在绍熙四年(1193),地点在建阳考亭(见拙著《朱熹考亭精舍门人考》)。朱熹逝世后,又从黄榦学,《勉斋集》卷十一有《复杨志仁》书十三通,内容以论学为主,间及政事。

杨复是黄榦编纂《礼书》的得力助手。朱熹晚年,将丧、祭二礼委托给黄榦编纂,庆元三年(1197),黄榦写出初稿,得到朱熹的认可。但《丧礼》部分最终完成于嘉定十三年(1220),而《祭礼》的最终完稿者,则是其门人杨复。此即南宋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著录《仪礼经传通解续纂祭礼》十四卷。文称“右朱文公编集,而丧、祭二礼未成,属之勉斋先生。勉斋既成《丧礼》,而《祭礼》未就,又属之信斋。信斋据二先生稿本参以旧闻,定为十四卷,为门八十一”②。此书之外,杨复还有《仪礼图解》十七卷、《家礼杂说附注》二卷等著作。

12—13.林子牧、林子敭

林子牧、林子敭,兄弟二人,其父林端仲为黄榦友人。黄榦曾于嘉泰二年(1202)为撰《林端仲墓志铭》,文中曰:“其子子牧与其子子敭之为兄后者,尝以公之志气从学于予。予又尝假馆于其里,乐其山川之胜。”③指的应是嘉泰元年(1201)黄榦在栗山草堂执教,兄弟二人前来从学。

14—15.郑忠亮、潘儆

郑忠亮,字惟忠,一作维忠;潘儆,字茂修,均闽县人。嘉泰二年(1202)九月,黄榦先后在福州城南乌石山神光寺、仁王寺设书局修《礼书》,招同门学友长乐刘砺,及门人郑惟忠、潘儆、郑文遹分任其事,见《年谱》记载。①《勉斋集》卷一又有《寄郑维忠、叶云叟诸友诗并序》。

16.陈义和

陈义和,字子绍,号乌山,侯官人,嘉定七年(1214)进士。因表叔潘柄与黄榦为密友,故弱冠即从黄榦学。嘉泰三年(1203)冬,黄榦赴官石门酒库,陈义和侍行,有“朝夕侍侧,听先生教诲,为最亲”②的记载。曾历官常德府学教授、国子监主簿、邵武军通判等,以朝奉郎直秘阁致仕。徐元杰《应诏荐士状》:“臣伏见承议郎新通判邵武军陈义和,奋由学校见位典刑。顷分教泉南,……作邑晋江。廉靖公恕,士民歌之。”③景定五年(1264),他将郑元肃所录《年谱》一卷,补充删录,重编为《勉斋先生黄文肃公年谱》。

今鼓山灵源洞石磴路边,有题刻云:“乌山陈义和、芳洲黄洪同游,观天风海涛之胜。……宝祐丙辰九日。”④

17.郑元肃

郑元肃,郑文遹之子。嘉定九年(1216)十一月,于福州法云寓舍从学于黄榦。《勉斋集》卷七均为《与郑成叔书》,其中仅有与郑元肃书一通。略云:“榦一去乡井十有五年,投老来归,百事非旧。……近得法云寺居之。僻寂,正拙者所宜,新正能下访否?”⑤现有《年谱》初稿即郑元肃所编。

18.家〓

家〓,字本仲,四川眉山人。嘉定九年(1216)冬,在福州从学于黄榦。黄榦《与李敬子司直》书二六云:“昨得李武伯在此讲切。武伯去,蜀人家本仲来,又得一月相聚。多读书,尚气节,立志甚笃。赵季仁以为其人异日所到,当不在李贯之之下,亦各有所长,然亦真不凡也。”曾应其兄家抑之请,为撰《家恭伯重斋记》①一文。嘉定十年(1216)春,又为其撰《家本仲无欲斋记》。②

19.叶士龙

叶士龙,字云叟,号淡轩,浙江丽水人。曾任考亭书院堂长,编有《晦庵先生语录类要》十八卷。此书元大德壬寅(1302)刻本有武夷詹天祥跋云:“右文公《语录类要》十八卷,故考亭书院堂长澹轩叶氏手编之书也。堂长讳士龙,字云叟,弱冠由括苍来考亭从勉斋游,因家焉。”③《勉斋集》有《与叶云叟书》六通。书五云:“忍贫读书,切己进学为祝。老病日甚,恐未必复相见。若稍健,则来秋当一至唐石也。蔡一哥相见为致意。”④因书中提到“唐石”地名,《勉斋学案》因此误以为叶士龙“迁居长乐之唐石”⑤,实际上,此唐石即今建阳黄坑,因朱熹墓在此,黄榦欲来秋赴此祭扫恩师墓。“蔡一哥”即蔡元定长子蔡渊,建阳人。

《勉斋集》卷十九又有《叶云叟子名序》,写于嘉定九年(1216)黄榦离汉阳知军任,以提举武夷山冲佑观而闲居建阳考亭之时。⑥文曰:“云叟奉母自括苍来居于此,种学甚力,持身甚谨,此乡之人皆敬爱之,今遂娶妇生子矣……”考黄榦《吴节推墓志铭》,⑦叶士龙乃娶建阳考亭吴居仁之孙女,吴从周之女,结合上下文,则叶士龙定居在建阳考亭应无疑义。

刘克庄有《送叶士龙归竹枝精舍》诗:“侍讲开甥馆,三间不至奢。少曾居北面,老只住东家。野笋庖尤美,深衣衮未华。何时寻旧路,去谒玉川茶。”后有小注云:“勉斋依文公以居,云叟,勉斋高弟也。”⑧

20.赵师恕

赵师恕,字季仁,福州人。曾从学于朱熹,复从黄榦学。嘉泰元年(1201)官广东潮阳尉,嘉定九年(1216)官浙江余杭令,嘉熙间,官湖南安抚使。据《年谱》,嘉定十三年五月,“门人赵师恕率乡党朋友习乡饮酒仪于补山,先生(黄榦)以上僎(馔)临之。”①黄榦对其有“宦不达而忘其贫,今不合而志于古”②的评价。

刘克庄对其评价甚高,有“峻特而洁清,沈(沉)潜而刚毅。生长古灵之里,甚似前修;从游勉斋之门,见称嫡子。真吾徒之畏友,亦近世之名卿。清标洗五岭之贪风,妙算扫重湖之妖祲。集衿佩于凋零之后,多所讲明,营金汤于谈笑之间,一何神速。方名垂于竹帛,乃兴动于林泉”③之语。

21—22.刘庶、刘度

刘庶、刘度兄弟,崇安(治所在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人。其父刘学雅,字正之,号遂初居士,刘子翚之孙,乃黄榦挚友。

嘉泰三年(1203)七月,黄榦应刘学雅之请,馆于刘氏家塾为二子之师,见《年谱》本年所载。④在此期间,黄榦撰有《刘正之遂初堂记》,⑤《答刘正之见招四绝》。⑥其一有“多谢刘郎能馆我,短檠疏雨听清规”句,所言正此次应邀时所赋。后刘正之逝世,又有《祭刘正之》一文,述其前后相交30多年之友情。

刘庶、刘度二人均以荫补承务郎,刘庶为五夫监镇,刘度为五夫监仓。

23.陈象祖

陈象祖,字仪父,侯官(治所在今福建省福州市)人,黄榦学友陈孔硕的族侄。《勉斋语录》中有“晦甫、象祖问《太极图解》所乘之‘机’字是如何”①一条。从勉斋《与陈子华书》内容来考察,陈象祖从学,应在嘉定九年(1216)黄榦离汉阳知军之任奉祠回闽家居期间。文称“抵家两年,门无辙迹,去秋乃得盛族一二人,象祖与焉。不避劳苦,刻意讲习。他亦有一二后生皆可望者。私窃自喜,以为倘得十数人者,讲之精,行之果,皆如干将、莫邪,则立之而足以拥卫吾道,使外邪不能犯用之,而邪说诐行肝碎胆裂,庶几日月之明,犹未至于浮云之点翳也”②。

24.赵必愿

赵必愿,字立夫,江西余干人,赵汝愚之孙。初以恩荫补承务郎,嘉定七年(1214)进士,任崇安知县,以修学政、选善士、苏民困著称。其父赵崇宪,乃黄榦在武夷精舍时的同门学友,嘉定十二年(1219)不幸逝世。赵必愿居丧丁忧期间,从学于黄榦。黄榦有《复赵立夫》书云:“读礼之暇,不废讲学,此正立身行道,以显扬其亲之大务。”授之为学之要,即“敬以直内,义以方外,博我以文,约我以礼”③四语,并为之撰《书赵华文(崇宪)行状》一文。④

此后,赵必愿历知全州,奏乞下道、江二州寻访周敦颐的后裔。知台州,立陈了翁祠,政教兼举。累迁至户部侍郎兼给事中权户部尚书,以言忤丞相史弥远而罢。淳祐五年(1245),起知福州兼福建安抚使,以平易近民、忠信厚俗、任贤士、裁僧寺而名载史册。

《宋史》本传、《勉斋学案》均将其列为黄榦门人。

25.方暹

方暹,字明甫(父),号莲云,湖南岳阳人。嘉定十二年(1219)冬至次年正月在福州从学于黄榦。《勉斋学案》云:“师事李宏斋(燔),以宏斋之命,学于勉斋。时以饶伯舆、张元简、赵师恕与先生(方暹)称四子。”①黄榦《与李敬子司业书》二七云:“方明父远来相访,……志气甚笃,殊可爱敬,盖其源流固有自来也。老来只觉存养远索,不可偏废。世之学者,往往堕于一偏,是以空虚而卒无得也。得明甫辈十人,布在四方,吾道庶几矣。”②《复甘吉甫》书八云:“方明甫来此相聚累月,其于义理大端讲之甚明,而志气高尚,尤切于义利取舍之辨,殊不易得,勉为不已。向来朋友,恐未易出其右也。”③《与郑成叔》书二七云:“岳阳有一朋友在此,真能任道者,恐其正月末即归,早来听其议论,甚可壮也。”④嘉定十三年(1220)正月,方暹学成欲行,黄榦为之书写《送方明甫归岳阳序》,文见《勉斋集》卷十九。

对方暹此后的行迹,《勉斋学案》又有如下记载:“淳祐中,湖南帅董槐、荆南帅孟珙并荐之。槐称其冰清玉洁,妙性命道德之原,珙称其脱去尘滓,游心高明之域,诏免文解一次,先生辞不受命。珙请如尹和靖例,加以处士之名,未报,而先生已卒。学者称为连云先生。先生言论宗旨不传,要当为勉斋门下第一。”⑤

其生平,详载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湖广通志》卷五十六。

26.李晦

李晦,一作晦甫,字随甫(父),长乐(治所在今福建省福州市长乐区)人,约在嘉定十二年(1219)五月从学于黄榦。《勉斋集》卷十五有《复李随甫》书一通,内容为答其所呈《论语疑义》。《勉斋学案》据以引曰:“‘一去乡井十五年,投老归来,每兴索居之叹。承示《论语疑义》,用心甚苦,所谓空谷足音也’。其后先生遂学于勉斋。”①黄榦《与张敬父书》又云:“归乡两年有余,遍阅朋友,无一人可意者。其可与语者,李随父、陈仪父耳。”②《勉斋集·语录》中曾成叔所录有“晦甫问”三条。③

27.孙德舆

孙德舆,字行之,福清人。嘉定元年(1208)郑自诚榜榜眼,历馆阁校书、衡州知州、江西提刑等。事迹载《淳熙三山志》卷三十一、《南宋馆阁录续录》卷八、卷九。《年谱》于嘉定十四年(1221)“八月壬子朔,孺人朱氏卒”条下载:“门人孙德舆曰:‘夫人性行均淑,贤德著闻于中外。克相君子,终始俭勤’”④云云。

28.陈宓

陈宓,字师复,号复斋,莆田人,乾道间丞相陈俊卿第四子。淳熙十年(1183)十月,朱熹因赴泉州吊友人傅自得之丧,归途曾馆次于陈氏仰止堂,陈宓因与其兄守、定于此时同学于朱熹。“长从黄勉斋游,称其胸怀坦然,无一毫私欲之累。”⑤

以父荫历泉州南安盐税,主管南外睦宗院,知安溪县。嘉定七年(1214),入监进奏院,迁军器监簿。上书直言“人生之德贵乎明,大臣之心贵乎公,台谏之言贵乎直”⑥,为时人所称道。《勉斋集》卷十三有《复陈师复》书八通,内容涉及论学与政事,附集中有陈宓所记《语录》,《读<中庸>纲领》下有小字注“分六段授陈师复”。陈宓的学业与政事,均为黄榦所赞许,在其暮年之时,认为“论当世志道之士,真西山、李贯之与先生(指陈宓)三人而已”⑦。在《复陈师复监簿》书一中说:“忽闻执事志道之笃,立行之高乃如此,喜跃不能自胜。想先师九原之下,亦当为之击节,喜吾道之有传也。”①

29.叶真

叶真,字号失考,建安(今建瓯)人。《勉斋学案》列为“勉斋弟子”。

林畊《尚书全解后序》称:“向者麻沙之本自洛诰以后果伪矣,朋友转相借观以为得所未见。既而畊暂摄乡校,学录叶君真,里之耆儒,尝从勉斋游。其先世亦从拙斋学,与东莱同时,又出家藏写本林、李二先生《书解》,及《诗说》相示,较之首尾并同。盖得此本而益有证验矣。”②

30.林垧

林垧,字号里籍失考。《勉斋集·附集》中有其所撰祭文一篇,署名“门人持服林垧”③。

31.陈仍

陈仍,字号未详,闽县人。嘉定十三年(1220),黄榦在怀安县北山匏牺原建高峰书院时,陈仍为从学诸生之一。这年三月,陈仍在嘉福寺为其长子行古冠礼,黄榦与焉。《年谱》载:“三月,门人陈仍以古冠礼冠其长子,请于先生,为之正其仪法,且涖其事。时,肄业于嘉福寺,遂即其地而行礼焉。陈君之兄伟为主人,杨信斋为宾,先生与赵季仁、张敬父诸君涖焉。”④

32.熊刚大

熊刚大,号古溪,建阳(治所在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人。嘉定七年(1214)进士,历官建安县儒学教授,兼建安书院山长。曾从学于蔡渊和黄榦,《宋元学案·西山蔡氏学案》称其为“勉斋、节斋弟子也”⑤。有《性理群书集解》行世。

33.郑子羽

郑子羽,字号未详,闽县人。从黄榦学。黄榦有《答郑子羽书》云:“足下吾乡之秀,不远数百里求同志而与之处,又不以仆为陋而辱顾焉。年少而才俊,志笃而业修,此因仆之所感叹于人物之盛,而资以为辅仁之益者也。”①

34.张元简

张元简,字敬父,闽县人。嘉定七年(1214)进士,历官剑浦县尉、荆门知军,累迁宝章阁,权发遣鄂州沿江制置副使。

《勉斋集》中有《与张敬父书》两通。书二云:“归乡两年有余,遍阅朋友,无一可人意者。……故每与相识言,且烦于乡里寻个张敬父样人,则久而无对。非敢为谄也,实是无第二人,然亦天资高耳,人之难得如此。”②《勉斋集·附集》中有其所撰《祭文》,称“门人修职郎南剑州剑浦县尉张元简”。其中自述从学经历云:“某颛蒙乖僻,壮岁始得执弟子之礼。先生不鄙其拙陋而教之,期待之切,责诲之重,使得少知蹊径,以弗畔先圣先贤之教,其幸何如也!”③今福州乌石山观音岩亭有其开禧丁卯正月书大字榜书摩崖石刻“福”字。

35.刘子玠

刘子玠,字君锡,号立斋,长乐人,黄榦学友刘砥之子。《勉斋学案》《道南源委》均列为黄榦门人。然所载事迹,均不出黄仲昭《八闽通志》卷六十二《刘子玠传》所载。其文略云:“既长,从黄榦学。非名士不交,非义理之书不存。尝类列先贤矩范,参之己意,以教戒其子侄曰:‘行好事,做好人足矣。侥求名利,非吾志也。’……一日,忽谓人曰:‘吾梦与先君游于武夷九岗之上,吾其止于是乎?朝闻道,夕死可矣。’年四十八而卒。”④

36.黄振龙

黄振龙(1169—1219),字仲玉,闽县人。《勉斋学案》载:“得朱子端庄存养之说,默契于心,书之座隅。已从勉斋游,请所未悟。勉斋亟称之,谓其可与适道。以乡贡卒。”①《勉斋集》卷三十三有《贡士黄君仲玉行状》。

37.郑鼎新

郑鼎新,字中实,一作仲实,仙游人。宋黄岩孙纂《仙溪志》卷二《进士题名》载其为嘉定十六年(1223)进士,曾历官处州通判。《勉斋学案》列为黄榦门人。《道南源委》卷四载其事迹较详,略云:“知晋江县,建问政堂。辑《论语》书言政治者题于壁。建县学孔子庙,辟尊道堂。真西山守泉,殊敬重之。寻判处州,监右藏东库,迁国子书库,授都大提管。卒。公少受业黄勉斋之门,而与杨复游。尝考究《礼书》成编,名《礼学举要》,又撰《礼学从宜集》。其卒也,遗命治丧一以《仪礼》从事。”②

38.陈如晦

陈如晦,字日昭,长乐人。《勉斋学案》列为门人。何乔远《闽书》卷七十七载其“从勉斋黄榦游。尝读西山真德秀《夜气箴》,……遂次其韵为《生意箴》。西山得之,亟加称赏。一时耆德钜公乐与为道德交。以赵汝腾荐充筵不果,授本州教授,卒。所著有《论语问答》及讲义、文集”③。

39.黄师雍

黄师雍,字子敬,闽清人,宝庆二年(1226)进士。历官婺州教授、龙溪知县、邵武知军、监察御史、起居舍人兼侍讲等职。

黄仲昭《八闽通志·黄师雍传》称其“少从黄榦学”,赞其“简淡寡欲,靖厚有守,于邪正之辨甚明,视外物轻,甚爱护名节,无愧师友云”④。何乔远《闽书》(卷七十六)、《勉斋学案》、张伯行《道南源委》(卷三)从其说。

40.李鉴

李鉴,字汝明,号一斋,宁德人。嘉定元年(1208)进士,历官广东提举。曾先后从学于杨复和黄榦。勉斋有《复李汝明书》三通,内容为释敬义之旨及博学约礼,并有《问目》两卷,呈勉斋批点。书三称“足下年少才俊,于前修格言记诵如流,挥洒盈幅,盖有世俗老儒一生辛苦所莫能及者”①。

《勉斋学案》《道南源委》均列其为黄榦门人。黄仲昭《八闽通志·人物志》载其事迹云:“尝从黄榦、杨复游,得闻敬义之旨。榦与之曰:‘汝明资质如此,若志学不倦,异日当为伟器。归,与龚郯创六经讲社,推明师说,诱掖后进。居官为政,平易近民。’……及莅广东,值两浙大饥,舰运米千艘,全活甚众。所著有《鸣和集》。”②

41.陈伦

陈伦,字泰之,长溪(治所在今福建省霞浦县)人。《勉斋集》有《答陈泰之书》四通,分别传授为学须立志、敬字工夫和致知入道之方。书一末称“足下居长溪之西偏,裹粮而趋,不五日而至武夷夫子之舍,望洋向若,以观世之大勇者”③。则陈伦原欲从学朱熹,而其时朱熹已逝世,故转投黄榦门下。

陈伦在师门曾记语录曰《师训》,《年谱》中有转引“门人陈伦《师训》曰”一则,见淳熙二年条下。④

二、在外地从学的门人

42.林观过

林观过,字自知,号退斋,闽县人。嘉定十年(1217)进士,历官江西新昌知县。从学于嘉泰四年(1204)黄榦官石门酒库之时。勉斋《复林自知》书,内容为答其所问。略云:“承下问以心无据依。顷于石门,与贤者语经句,月每见记诵甚富,辄以不是见答,似未以鄙见为然,今乃知其无所据依,足见高明进德之验。”①《勉斋集·附集》中有其所撰祭文,署名“门人迪功郎衡州常宁县主簿林观过”。文称“自石门之受教,越十有七年于兹”②。则此文撰于嘉定十四年(1221),亦其官常宁主簿之时。福州于山平远台有赵希章等题名摩崖石刻云:“嘉定庚辰书云后三日,闽令赵希章率怀安簿赵汝夤,会三山同年,序拜于补山,遂登平远台。至者邓夔、王万、郑清卿、赵与玖、林观过、赵与琳、潘继伯、赵汝佩。”文中的“补山”,与上文赵师恕所提到的“补山”,应为同一处,即今于山“补山精舍”。林氏后于端平间历官新昌知县,累官分差粮料院。著作有《经说》一卷,见《宋史·艺文志一》。《江西通志·名宦志》:“林观过,号退斋。端平间知新昌,性敏捷,有文声。聘饶双峰至县讲学,为邑士倡,士习为之一变。”③

43.蔡念成

蔡念成,字元思,江西德安人,原为朱熹弟子。曾先后在南康白鹿洞书院、漳州和建阳考亭书院三次问学于朱熹。朱熹逝世后,持心丧三年。“又以事文公者事黄直卿而卒业焉。晚与同门数人,每季、月一集,以相切磋,如此者三十年,州闾服行其化。”④由此时间推断,其从学黄榦,地点应不在福州。

陈宓官南剑知州时,曾聘蔡念成为延平书院山长。《勉斋集》中有其所记语录一条,内容为回答《中庸》“君子之道费而隐”,及《孟子》“浩然之气”等。《福建通志》卷三十一载其事迹云:“蔡念成,九江人。嘉定初,长延平书院,学行精粹,学者倚为斯文桢干。真德秀授长沙帅未任,亦来预讲,冠履趋跄,弦诵之声彻于朝夕。”①

44.何基

何基(1188—1269),字子恭,号北山,浙江金华人。嘉定元年(1208),黄榦任临川知县时,何父何伯慧为县丞,何基因得以与其兄何南坡均从黄榦学。“榦告以必有真实心地、刻苦工夫而后可,基悚惕受命。于是随事诱掖,得闻渊源之懿。微辞奥义,研精覃思,平心易气,以俟其通。”②

何基开创了金华北山学派,王柏、金履祥、许谦、揭傒斯、方逢辰等均为这一学派的传人。黄宗羲认为“北山确守师说,可谓有汉儒之风”;全祖望则认为“勉斋之传,得金华而益昌”。③著作有《大学发挥》《中庸发挥》《易启蒙发挥》《近思录发挥》等。

45.何南坡

何南坡(?—1269),何基之兄,号漕元居士。兄弟二人同时从学于黄榦。在学术上,与何基、叶由庚、方镕并称“北山四先生”。宋金履祥有《祭何南坡文(北山先生令兄)》曰:“维咸淳五年岁次己巳二月丁丑朔越十有一日丁亥,后学金履祥偕张必大、童偕、金麟、余泽、童俱等,谨以清酌庶羞之奠,昭告于漕元居士南坡何公之灵:呜呼!考亭洙泗,勉斋曾顔,公与叔子俱亲其传,始侍宦游临川之浒,父师同寅,伯仲步武,终焉退老盘溪之滨。颀颀两公,翼翼典刑。勉斋遗言,被于后进。实公始传,叔子订定。……”④

46.李武伯

李武伯,字号未详,抚州临川人。黄榦为临川令时(1208—1211)得以从学。嘉定九年(1216)三月,黄榦离汉阳知军任回闽,又随师至闽续学三月而归。此后,黄榦又嘱其复从李燔学。黄榦《与李敬子司直书》十九云:“昨自临川,经从有李武伯者,旧亦尝得从游。见其志虑坚笃,因与之归此留三阅月,嗜学不倦。岁晚言归,恐其荒怠,因勉其往承教诲,更望扶持之。”书二十六云:“昨得李武伯在此讲切,武伯去,蜀人家本仲来,又得一月相聚。多读书尚气节,立志甚笃。”①

47.黄义勇

黄义勇,字去私,临川人。约在淳熙十五至十六年(1188—1189)曾从学朱熹于武夷精舍,《朱子语类》卷十四有其问答两条。嘉定元年至四年(1208—1211)二月,黄榦为临川令时,又从学于黄榦。《年谱》有其所录黄榦事迹三条,称为“门人黄义勇”或“门人临川黄义勇”。宋端仪《考亭渊源录》卷十六载其事迹云:“从文公游,而卒业于黄榦之门。著《屯田议》,执亲丧,敦行古礼。陈宓官南康军,辟为白鹿书院堂长。行谊志节,卓然为一时之冠。”②光绪《抚州府志》卷五十九《文苑传》载云:“义勇尝留文公武夷精舍,宏斋李燔折辈行与交。执亲丧行古礼,为白鹿洞堂长。勉斋黄榦尝曰向来学之士,凋落殆尽,江西则甘吉甫、黄去私兄弟、张元德,不过数人耳。”③

48.黄义明

黄义明,字景亮,号儆斋。黄义勇二弟。光绪《抚州府志》载其“师勉斋。孝友慈祥,待人如一。……尝语学者曰‘体认使识趣真,提撕使志气强,涵容使精神聚。’是可观所学矣。自号儆斋,有《诗文讲义》”④。黄义明有《临川县学勉斋祠记》一文,记黄榦在临川的政绩和教绩甚详,末署“淳祐祐初元秋七月既望门人旴江黄义明记”⑤。从记文内容推断,黄义明从学勉斋,应在勉斋官临川县令之时。

49.黄伯新

黄伯新,字号未详,临川人。黄榦官临川时及门弟子,官汉阳时又跟随从学。黄榦《与李敬子司直书》十一云:“正以无朋友讲习为苦,忽桑、胡、谭三兄偕来,黄伯新亦继至,朝夕得以讲贯,此天授,非人力也。已相约编《礼书·王朝礼》十篇,仍日温《论语集注》以相磨切。”文中“胡”指胡伯量,“谭”指谭君,均黄榦从学于朱熹时的同门学友,①“桑”则未详所指。又《与李敬子司直书》一云:“《西铭》今看了,三十年来血脉文理终不能得通贯,近因道间与黄伯新商量,方觉有归着,异日须作一段说破,录以请教也。”②《勉斋集》卷十六有《答黄伯新》书一通,内容为劝其应自身上下用功,需“勇猛精进,若只说过,不济事也”③,并劝其就近不妨往黄榦学友李燔处多多请教。

50.李修

李修,字号未详。江西临川人,黄榦官临川令时,李修从之学。李韶《南溪书院记》云:“修于韶为从父弟,幼同家塾已久,知其志向。从父分阃江右,勉斋黄公时为临川令,修得从之游,笃信力行。”④嘉熙元年(1237),李修任尤溪知县,认为“今文公殁三十八年矣,凡畴昔游历之所,缙绅之士,诵其书,想其人,鲜不像而祠之”。于是,在朱熹的诞生地创建了二朱先生祠(南溪书院的前身)。《福建通志·名宦志》载:“李修,临川人。尝从黄榦游,笃信力行。嘉禧(熙)间知尤溪,建义廪,新学宫,创南溪书院,俾士知所崇尚。邑称良吏。”⑤

51.郭圣与

郭圣与,字号不详,江西新淦人。嘉定五年(1212),黄榦官新淦令时,得以从学。嘉定十年(1217),郭圣与在家乡建郭氏叙谱堂,黄榦为之撰《书新淦郭氏叙谱堂记》,文中曰:“予尝为邑于新淦,而圣与尝问于予,闻其事而嘉其志,为是说而广之。”①

宋戴复古诗《船过桐江怀郭圣与》云:“只言君在桐江住,及到桐江不见君。日莫空山独惆恨,不知又隔几重云。”②

52.方来

方来,字齐英,浙江永嘉人,本叶适弟子。开禧间(1205—1207)举进士,教授安丰军时,“黄榦为通守,又师事焉。”③黄榦为安丰通判,时在嘉定六年(1213)九月至次年二月,此即方来从学之时。

方来后历官吴江知县,以荐除监察御史,迁左司谏。除起居郎,擢权兵部侍郎,知漳州。在漳州龙江书院侧建道源堂祀朱熹,而以陈淳配祀。

53.吴泳

吴泳,字叔永。潼川(治所在今四川省三台县)人。嘉定二年(1209)进士。《勉斋学案》“吴昌裔传”云“与兄泳师事黄勉斋”。④

吴泳曾历官著作郎,兼权直舍人院,轮对时认为谋国之上策,为内修政事,主张内修外攘为一事。迁权吏部侍郎,兼学士院,上疏言谨政体、正道揆、厉臣节、综军务四事。累官权刑部侍郎出知温州、泉州,复以言罢。著作有《鹤林集》,传载《宋史》卷四百二十三。

54.吴昌裔

吴昌裔,字季永,吴泳弟。“蚤孤,与兄泳痛自植立,不肯逐时好,得程颐、张载、朱熹诸书,辄研绎不倦。嘉定七年(1214)举进士,闻汉阳守黄榦得熹之学,往从之。”①黄榦知汉阳,时在嘉定七至八年(1214—1215),此应即为吴昌裔兄弟从学之时。

吴昌裔曾历官眉州教授。眉州崇尚苏学,吴昌裔教授眉州,取朱子理学著作为之讲说,行《白鹿洞书院学规》,仿岳麓书院释奠仪,祀周、张、程、朱五贤,士风因此为之一变。端平元年(1234)入朝,历军器、将作二簿,改吴益王府教授。轮对时上言六事,称“天理未纯,天德未健,天命未敕,天工未亮,天职未治,天讨未公”②。拜监察御史,以宝章阁待制致仕。卒谥忠肃,著作有《储鉴》《蜀鉴》《四书讲义》等。

55.方丕父

方丕父,字号未详,莆田人。黄榦学友方士繇(伯谟)之子。嘉定十年(1217)四月,黄榦任安庆知府时,从学于黄榦。

勉斋《与李贯之兵部书》三云:“此间亦有十数士友相从,大抵皆故人之子弟。有杨志仁,识趣端正。方伯谟之子丕父,刚毅不苟,可为领袖。公事之暇,亦不落寞也。”③

56.饶鲁

饶鲁,一名师鲁④,字伯舆,一字仲元,号双峰。江西余干县人。约在嘉定十二年(1219)前从学于黄榦,又曾问学于李燔。“髫龄有志于学,稍长,从黄勉斋榦、李宏斋燔学。”⑤黄榦对其甚为器重,寄予厚望,在《复饶伯舆》书中说:“足下与明父当任此责,使(朱)先生之道将微而复振。”⑥《勉斋集》卷十五有《复饶伯舆》书四通,内容涉及答为学之方、《西铭》之义、《中庸》之旨及一本万殊等。

饶鲁青年时曾应试科举,落第后遂专意教授乡闾。又建石洞书院,及门弟子众多。他开创了双峰学派,程若庸、吴澄、程钜夫、朱公迁、汪克宽、赵孟頫均为这一学派的传人。清人黄百家说:“黄勉斋榦得朱子之正统。……于江右传饶双峰鲁,其后遂有吴草庐澄,上接朱子之经学。可谓盛矣。”①

57.薛师邵

薛师邵,字希贤,江西抚州人。《勉斋学案》列为门人,并称“勉斋官临川,从之游,谓其超然独得,皆自胸中流出,无蹈袭语”。语见《勉斋集》卷十五《复薛希贤书》,并望其“少抑高明之见,俯循学问之实,以圣道不明为己忧,毋以吾心所见为已足”②。

三、从学地点不明者

58.董梦程

董梦程,字万里,号介轩,江西德兴人,黄榦学友董铢的侄子。“初学于槃涧(董铢)与程正思(程端蒙),其后学于勉斋。”③开禧间(1205—1207)举进士,历官钦州通判。董梦程开创了介轩学派,著名学者胡方平、胡一桂、董鼎、董真卿、马端临均为这一学派的传人。

59.袁俊明

袁俊明,字稼学,里籍失考。《勉斋学案》载其为“勉斋黄氏弟子也。《勉斋讲录》二十余卷,旧本散逸,先生重裒辑而行之。”④

60.宋斌

宋斌,江西袁州(治所在今江西省宜春市袁州区)人。《勉斋学案》列为黄榦门人。事迹载于《沧州诸儒学案》:“少从黄勉斋、李宏斋登朱子之门。学禁方严,羁旅困沮。年且八十,赵清敏与欢延之,事以父行,奏乞用旌礼布衣故事。卒,葬西湖上,岁一祭之,则其贤可知矣。”①

61.曾成叔

曾成叔,字号里籍失考。《勉斋集·语录》中有曾成叔录。《勉斋集》卷十五《答梁宁翁书》中有“华峰朋友中,深爱贤者,与曾成叔之沉静缜密,可与共学”②数语。《勉斋学案》列为门人。

62.梁祖康

梁祖康,字宁翁,里籍失考。《勉斋集·语录》题“门人承务郎致仕林圆记录、门人梁祖康校正”。曾成叔录又有“宁翁问忠恕一贯,如何?”一条。③集中有《答梁宁翁书(祖康)》一通,见载卷十五。《勉斋学案》据此称:“先生亦勉斋所称许弟子也。”④

63.林圆

林圆,字号生平均失考。仅《勉斋集·语录》首行题“门人承务郎致仕林圆记录”⑤。

64.周锡

周锡,号主一,里籍缺考。赵汝腾《经筵讲义跋》云:“主一周君锡既刊予《鳌峰讲义》于家,又索予顷在经筵日讲‘说命’至‘旅獒’十三篇并刊。主一为考亭勉斋之学者也,故于义理之文拳拳然如此,而予不足以称。然其请之力而不得以辞,遂发箧以授之。”⑥

四、简短的结语

以上所列64位勉斋弟子,大致分为41位从学于福州,16位从学于外地,7位从学地点不明的门人。其中约三分之二为福建人士,约三分之一来自四川眉山、潼川,湖南岳阳,浙江括苍、婺州和江西余干等地,此或即《宋史·黄榦传》所说的“巴蜀江湖之士”。而在外地从学的门人中,其地点大体分布为石门、临川、新淦、安丰、汉阳和安庆,正好与黄榦曾经担任过的石门酒监、临川知县、新淦知县、安丰通判、汉阳知军和安庆知府的宦迹相契。这些门人如董梦程、何基、饶鲁等,把朱子学传播到全国各地,做出了重要贡献;①而在福州从学的门人,则是黄榦长期在福州各大小书院、官学甚至是民居中坚持从事讲学的主要教学对象,也是后朱熹时代以福州为中心的,以黄榦为朱门领袖的福建朱子学派的主要力量,对福州乃至全闽的理学传播和书院教育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载《闽江学院学报》2015年第6期,收入赵麟斌主编:《闽文化的时代传承》,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