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一、传道脉络:承绪二程,开启道南学派

孔子讲仁,以仁治天下。龟山讲诚,以诚修身。而诚与仁,都是属于天理范畴,故有“救世修身本无二道”[1]之说。“道丧千载,两程勃兴。有的其绪,龟山是承。龟山之南,道则与俱。有觉其徒,望门以趋。惟时豫章,传得其宗。一箪一瓢,凛然高风。猗欤先生,早自得师。”[2]这是朱熹(1130—1200)在隆兴二年正月祭拜李侗先生时所说,突出二程龟山与李侗的传道关系。杨时与朱熹所称的“道”,是公共必由之路,显然是指“人间正道”,即儒家所言并尊奉的“先王之大道”。

有圣贤在位的时代,天下大道畅行,如“三代盛时,天子以是道为政教,大臣百官有司以是道为职业,党、庠、术、序师弟子以是道为讲习,四方百姓日用是道而不知。是故盈覆载之间,无一民一物不被是道之泽,以遂其性。”[3]因此,夏商周延续香火各有数百年之久。到了春秋时期,群雄并起,大一统格局被打破,礼崩乐坏,社会局面混乱。在衰世里,孔子(前551—前479)的理想不能实现,却完成了一项伟大的文化建设工程,即“文王、周公既没,孔子有德无位,既不能使是道之用渐被斯世,退而与其徒定礼乐,明宪章,删《诗》,修《春秋》,赞《易象》,讨论《坟》《典》,期使五三圣人之道昭明于无穷。”[4]于是,道便有文献载体。有学者认为,“从孔子开始,儒者所说的道是一种治国之道和作人之道,其内容主要是行仁义、守礼制。”[5]世变不常,“孔子没,曾子独得其传,传之子思,以及孟子,孟子没而无传。”孟子(约前372—前298)去世之后,世道变化更大,特别是“两汉而下,儒者之论大道,察焉而弗精,语焉而弗详,异端邪说起而乘之,几至大坏。”[6]没有圣贤的日子,百家争鸣,皆以得道自负,实则未然。士人不能究明“道”,统治者不能遵行“先王之大道”,国家治理和社会秩序,总是不尽人意,无法与夏商周三代相提并论。讲学的人不知道孔子“告人皆开明人之道心”,不能发明人心本来的道德,帝王将相做不得“天下为公”的宏大事业,确实有“道丧千载”之憾。

到了北宋,有赖程颢(1032—1085,号明道)程颐(1033—1107,号伊川)兄弟沉潜于儒家经典阅读,并极力发掘奥旨,让久被外物蒙蔽的“道”又明朗起来,在士林中产生巨大的影响,逐渐被官方所接受。“二程得孟子不传之秘于遗经,以倡天下”[7],被吸引过来的人,就有杨时。杨时勤奋好学与领悟力强,深得程明道喜欢。当杨时学成告辞南归时,明道先生对在座的士友自豪地说:“吾道南矣!”程颢所言的“道”,就是《六经》中蕴含的“先王之大道”。“明道尝曰,吾学虽有所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8]程颢早年师从周敦颐,而自学不辍,在大量阅读古代典籍的基础上,提炼出“天理”概念,只是没有把“天理”二字当作“道”的代名词广泛使用。杨时“在元丰中,尝受学明道先生之门,得其绪言一二,未及卒业而先生殁”[9],不仅听不到明师诲言,而且感到读书遇到一些疑问,无以质正,又拜程伊川为师,亲受指诲,受益匪浅,特别是与游酢立雪程门,成为尊师重道的美谈。

二程兄弟于儒学的巨大贡献之一是“表彰《大学》《论语》二篇,与《语》《孟》并行。于是上自帝王傅心之奥,下至初学入德之门。融会贯通,无复余蕴。”[10]杨时深受乃师回归儒家经典阅读的影响,也是极力推崇《大学》《中庸》《论语》和《孟子》,作《大学解》《论语解》《中庸义》《孟子解》,又有《春秋义》《诗义》《书义》《周礼义辨疑》《周易解义》,著述涵盖了世人所言的《五经》与《四书》。杨时说:“余窃谓《大学》者,其学者之门乎,不由其门而欲望其堂奥,非余所知也。”[11]“《论语》之书,孔子所以告其门人,群弟子所以学于孔子者也。圣学之传,其不在兹乎?”[12]《孟子》一书是孟子自作的,保存其言行之迹,最能体现孟子的学术思想。“孟子以睿知刚明之材,出于道学陵夷之后,非尧舜之道不陈于王前,非孔子之行不行于身,思以道援天下,绍复先王之令绪,其自任可谓至矣。……世之学者,因言以求其理,由行以观其言,则圣人之庭户,可渐而进矣。”[13]“《中庸》之书,盖圣学之渊源,入德之大方也。……道学之传,有是书而已。”[14]杨时承接二程极力推崇《四书》,于此可见。杨时由二程引入儒学领域,终生努力,进入儒学思想的殿堂。

杨时还整理《程氏易传》,编写《二程粹言》,深得二程真传,以诚意修身,以仁义治世,被奉为程氏正宗。杨时在朱熹心目中的地位,可从其为龟山遗像作赞“孔颜道脉,程子箴规。先生之德,百世所师”得出答案。朱熹自称为龟山先生门下生,称杨时得二程培养,继承孔颜道脉。朱熹使用“孔颜道脉”,与通常所说“孔孟之道”,文字上表述不一样,含义却相近。这里的“道脉”,指的又是什么?刘子翚说:“道之不明也,阐之者晦之也。道之不行也,执之者拘也。”[15]刘子翚(1101—1147)是朱熹的老师,是宋室南渡以来第一个专门研究道统传授的理学家,曾提出尧、舜、禹、汤、文王、周公、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的道统延续脉络图。少年朱熹在崇安五夫刘氏家塾读书时,认真读过《圣传论》,当然深受启发,中年又协助刘玶整理《屏山集》,将《圣传论》列在首卷,就有强调其重要地位的意蕴。因此,接续孔颜道脉发展,便有二程子—杨龟山—罗豫章—李延平的清晰脉络。正因为杨时学术思想传给罗从彦(1072—1135),罗从彦又传李侗(1093—1163),李侗再传给朱熹,便有“下开考亭之绪”,被誉为道南学派第一人,尊为闽学开山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