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浮盖山 一名盖仙山,北起筋竹,东至官路乡驻地和姚宅村,南迄官路河村,西环盘亭乡庙湾、柳墩、深坑村。周围30余公里,为闽、浙两省界山,仙霞岭余脉,顶峰海拔1146.4米。因盘石累叠,下者如盘,上者如盖,故名。山中怪石拏云,飞崖削翠,山顶为仙坛。另一峰南向,前耸二石,一斜而尖,名犁尖峰。循是而下,散为五峰回环离立,中藏一坪,山僧于微洼处缀以碎石,谓之石莲池。其下为大云寺,又名大寺。旁有石如钟,又称石钟寺。寺之东为仙掌石,分指布爪,若摘星辰。其南为仙桥,桥上有仙人迹。又东为碧狮峰,再东有岩洞,洞口夹壁相去仅尺许,上下如一,似一线天,侧身而入,其上渐合而暗,其下水流沙底,濡足而平。中有片石,如舌上吐,直竖夹中。愈入愈窄,稍舒处有水澄澈,是谓龙池。夹壁尽处,悬崖直下,石理粗砺成鳞甲状,石笋攒簇,因视为龙,称为龙洞。再东为松岩洞,洞皆大石层叠,如重楼复阁,可坐可卧。寺之前为双笋石,西有石座,高丈许,座上石如人立,称为仙人峰。又西为棋盘石,再西为叠石寺,三石相叠,一石着地,其上两石三面空悬。迤北为白花岩,岩之左右壁数丈,外黑中白,远望若挂榜,因名挂榜石,又称仙人晒被。出山面临江山溪口,有巨石高数丈,俗称东瓜石,石旁蹲一小石,俗称虾蟆石。明徐霞客曾游历此山,写有《游浮盖山记》。

渔梁山 又名牛头山、渔峰山、上禁山、靛青山。在仙阳镇渔梁村境,顶峰海拔954米,面积13.8平方公里。《洞天记》称:“天下十大名山,渔梁其一也。”清光绪《续修浦城县志》载:瀑布高百余米,居天下第三。离瀑布数百步有石壁如门,中挂小瀑,宛若珠帘,水帘之上水从岩顶分布下,称为雪浇弥勒,水帘之下石叠如阶,因名万石阶,阶侧数石,中虚而圆谓之汙尊,俗称仙人臼。又有仙人迹、金鸡岩,岩高数十丈,中有罅甚圆,相传为仙人履迹。又有仙叠石,在寺后,小大相叠,高5丈余。山麓有寺,原名溪峰寺,唐昭宗赐名万叶寺。寺门前为七松坛,有松7株。1970年建团结水库,万叶寺及诸胜多被淹没。

金斗山 在水北街乡观前村境,雄踞南浦溪畔,与金山、银山对峙,顶峰海拔418米。山有金斗庵,故名。庵供奉元玄帝,故又称小武当山。胜景有一笔峰、望江台、仰狮峰、仙床石、玉带泉、红花石、瀑布、石洞等,所产红菇,以肉厚味美闻名。朱熹与刘圭父曾约游此。徐霞客、陈纲有游记。

九石山 在水北街乡观前、茅洲村境,九石森列南浦溪畔,故名。九石又各一分为二成18座,又称为十八罗汉。老鼠岩雄跨溪畔,猫岩隔溪对峙。九石山下,澄潭绿净,小艇横联,瀑布悬流,状如轻绡匹练,泛舟至此,疑行武夷九曲溪中。其溪南岸有岩,底部浑圆,直径20余米,顶部小而成圆体,似古钟,称为钟岩,撑舟筏竹篙撞击钟岩,会有响声,涨水之际,浪头冲击,发出的响声更为洪亮,为洪峰警号。南朝宋江淹《赤虹赋·序》:“东南峤外,爰有九石之山。乃红壁十里,青㟧百仞;苔滑临水,石险带溪。……又忆昔登香炉峰,上手接白云,今行九石山下,亲弄绛蜺,二奇难并。”天光云影,水天一色,清静幽雅。

匡山 又名匡山斗、天山斗。在富岭镇莲塘坂双同村境,顶峰海拔1349.9米。四周奋起,而中窊下,形似匡庐,因名。元末龙泉章溢避居此山,在山巅筑室数楹。其山四面峭壁拔起,岩皆苍石,岩外而臼中。其下惟白云,其上多北风,因山上多长味苦的植物,风从北来者,皆有苦味。以苦中有乐,章溢故将其室取名“苦斋”。循山之高下曲折,建烟云万顷亭、苍雪亭、坐看云起亭、环中亭(均废)。其山又因古松多,故以“匡山松涛”而著称。山巅有庵,章溢常在庵门看松,故名看松庵。冬天白雪皑皑,夏秋在山巅观日出,又是一番景色。章溢好友刘基、宋濂访此,分别作《苦斋记》、《看松庵记》。

岩顶山 在富岭镇双田村北。为匡山山脉的的延伸,在此突起而名。其山形似纱帽,又名纱帽山,海拔868.4米。山顶空旷,约1000平方米,旧有圆通寺,今废。山道陡峭如云梯,有千余石级。顶部有古井一口,水深丈余,有寨门、一关、二关胜迹和石马槽、神仙床、跑马道等自然景观。明亡后,户部侍郎葛寅亮在此隐居。

石龙山 在古楼乡坑口、大路村西,山体狭长,呈南北走向,长约6公里,宽约2公里,面积约12平方公里,中峰(主峰)鹅儿峰,海拔1165.3米,与燕子岩、铁铅岩鼎峙。旁有池,称龙池,广袤数丈,下有巨石,如龙首,山名由此而称。巨石旁有井,井有圆石如珠,井畔有龙堂,其下为白花岩,中有坐禅石,宋僧净空栖隐于此。宋赵抃诗:“石龙山顶拔巍巅,我此登临骨凛然;直上更无容足地,速回犹在夕阳天。”胜迹还有吐米石、老佛洞、云隐寺等。

荆山 在莲塘乡罗墩东、悦乐村境。三峰耸立,海拔分别为476米、517米、404米。主峰南侧昔有安边庙,祀黄宠、范滔。庙后有瀑布,曲折南流,有36块石阶,人行走,须跨石阶忽东忽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