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章仔钧

章仔钧,字仲举,号彰良。唐咸通九年(868)生,浦城人。好读书,颇有才名。唐朝末年,群藩割据,仔钧晦迹田园,谢绝不少藩王慕名延请,年逾四十不仕。唐乾宁间,王审知镇守福州,向唐朝廷奉表称臣,又礼贤下士。仔钧以审知尚知有唐,于唐天祐(904~907)中,登门拜谒王审知,献攻、战、守三策。审知一见大喜,待为上宾,恨相见之晚。王审知奏请唐朝廷封仔钧为高州刺史、检校太傅、西北面行营招讨制置使,选步骑卒五千,交仔钧率领,屯戍浦城,以“独当江南右臂,坐控二浙要口。”

仔钧屯兵浦城西岩山,爱护士卒,体恤民情,治军严明,知能善用。一天,南唐将卢某借道过山下,突然鼓噪攻击仔钧营垒。仔钧派军校边镐、王建封往建州(治所在今建瓯)求援,下令兵士坚守,用计击退南唐将兵。二校过期方回,按军法当斩。仔钧妻练氏知道边、王二校是仔钧心腹,颇有才干,搬兵逾期是因山洪受阻,情有可原,便对仔钧说“时危未靖,公奈何杀壮士?”又说:“法固不可废,不若纵之使自逸耳!”仔钧采纳练氏意见,让二校离去。

仔钧屯戍一方30余年,地方得以安宁。累加光禄大夫、持节高州诸军事。闽永隆三年(941)卒。卒后赠金紫光禄大夫、上柱国武宁郡开国伯、忠宪王。子仁坦、仁嵩、仁燧、仁昉、仁澈、仁郁、仁政、仁愈、仁鉴、仁肇、仁激、仁耀、仁祐、仁闻皆仕南唐,官居显位。

练隽

练隽,唐咸通十四年(873)生,浦城石鼻(又名练湖,今仙阳练村)人,唐封渤海郡君,贤德夫人,世称练夫人。其夫章仔钧屯兵西岩山时,仔钧派边镐、王建封二校尉赴建州求援,归来误期,按军法当斩,练氏为之求情,并赠金让二校自逸。

仔钧卒后,练氏随子迁居建州。保大元年(943),王延政据建州称帝,国号殷。保大三年,南唐以安抚使查文徽为师、边镐为招讨使、王建封为先锋桥道使,起兵取建州。八月,建州城破,将屠城。王建封为报练氏活命之恩,屯兵建阳,率本部人马,星夜赶到建州,下令暂缓屠城,派手下军吏在居民坊中找到练氏住所。王建封令随从解下盔甲,持金帛礼品和白旗,自己更衣执笏,步行拱立在居民坊外,说为夫人祝寿,请夫人接见。练夫人遣儿子出来回话说,你奉命讨伐,城破后,建州的老幼都等着受戮,我命在旦夕,怎敢受你的礼拜。王建封听后抽泣着说,我恨不能生见太傅公(章仔钧)面,今来拜望夫人已迟了,恳请夫人一见。夫人出来受礼,王建封伏地再拜,请夫人把这旗挂在门上,可保安全。练氏却把金帛和白旗还他,说:今你待我恩厚,但我不死就大歉于义。况我老了,望汝从我杀起。又说:我耳闻目睹,对抗者只有三十几人,城中居民不下数万,全城受戮,不先杀我,我怎么对得起城里的人?王建封听后想道,夫人不以救我的命为私人恩典,却愿意以死来谢城里的百姓,我怎能忘大义屠杀百姓而忍于杀夫人呢!于是下令禁止屠城,只杀对抗的三十几人。建州百姓因此获救,百姓深感练氏活命之德。

后周广顺二年(952)八月练氏逝世,全城举哀,破例将练氏葬于府衙之后,誉为“芝城之母”。宋仁宗追封为越国夫人,明成祖御制《为善阴骘序》并诗:“曾将厚德结人心,岂料翻成报德深。肯使一家同日死,全城宁与却黄金。”寇准、文天祥、王禹偁、朱熹等都有诗文题颂。

范滔

范滔,唐大顺二年(891)生,浦城下沙村人。闽王登位,范滔为浦城左先锋将。时逢吴播叛逆,范滔奔赴击溃吴播军,以功任上左厢虞侯。闽永隆二年(940),越军10万攻建州,并重兵围浦城西岩山达4个多月,范滔采取“昆阳之战”、“常山之阵”的战法,大败越军,以战功担任保胜西岩指挥使。后投南唐。南唐升元六年(942),任信州(今江西上饶)左先锋实职指挥使。次年,又迁江州(今江西九江)左神威军第三指挥使。南唐保大二年(944),先在建阳战败殷军,攻破西岩洞寨,进而向建州发起攻击,战退水陆两路殷军,夺水南大寨,升为殿直指挥使。保大四年,吴越占领福州,他被任命为浦城静边、保胜、弓拏诸指挥军使。保大六年,在抚州(今属江西)任在城诸指挥军使、职右军散押衙、昭武军(治所今邵武)在城诸指挥都军头虞侯,封为金紫光禄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行右监门衙将军同正兼御史大夫、上柱国。保大八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在抚州病故。

杨徽之

杨徽之,字仲猷,浦城人,后梁龙德元年(921)生。祖浩,仕闽为义军校。家世尚武,自父澄独折节为儒,终于浦城令任上。徽之自幼刻苦为学。郡人江文蔚善赋,江为能诗,徽之与之游从,遂于齐名。肄业于浔阳庐山,时李氏据有江表,徽之潜服至汴、洛,以文投后周端明殿学士窦仪、比部郎中王朴,意气相投,均拟感曾经相遇。周显德二年(955)举进士,中甲科。周世宗复试同时登第16人,只有徽之等4人中选,授校书郎、集贤校理,深受宰相范质的器重。历著作佐郎、右拾遗。翰林学士窦俨纂礼乐书,徽之亦参与。

宋乾德(963~968)初,出任天兴令,府师王彦超素知其名,待以宾礼。蜀归宋后,任峨嵋令。时宋白为玉津令,多以吟咏酬答。复为著作佐郎、知全州(今属广西),就迁左拾遗、右补阙。太平兴国(976~984)初,太宗素闻他的诗名,向他索要诗作。徽之以数百篇奏送,且献诗为谢,其末章有“十年流落今何幸,叨遇君王问姓名”句。太宗看过他的诗作,颇为称赏,并御制他的诗赐人。迁侍御史、权判刑部。得病,太宗遣尚医诊疗,并赐钱30万。转库部员外郎,赐金紫,判南曹,同知京朝官差遣。太宗诏采辑前代文字,类为《文苑英华》,全书1000卷,是宋代四大书之一。以徽之精于风雅,由他独力承编诗180卷。历迁刑、兵二部郎中。献雍熙词,皇帝赓其韵赐给他。端拱元年(988)拜左谏议大夫,出知许州(治所今河南许昌),又入朝判史馆事,加修撰。他建议崇教化,奖人材,博求通经之士,从未出仕的人中选拔。增置员数,分教皇帝子弟。太宗嘉纳,并对宰相说:“徽之儒雅,操履无玷,置于馆阁宜矣。”不久,改判集贤院。曾诏他到乾元楼顶观灯,太宗嘉奖他精力不衰。后因朝臣争权,徽之因传话受诬,出为山南东道行军司马,将赴任时,改为镇安军行军司马。

真宗治理京城时,精选僚佐,徽之召为左谏议大夫,并兼左庶子,后迁给事中。真宗即位,徽之拜工部侍郎、枢密直学士,不久又兼秘书监。咸平元年(998)加礼部侍郎。咸平二年春,以衰疾求解近职,改兵部,仍兼秘书监。真宗对他劳慰,说:“图书之府,清净无事,俾卿得以养性也。”这年秋,特置翰林侍读学士,以杨徽之、夏侯峤、吕文仲并为之,为设学士之始。真宗赐宴秘阁,并褒以诗。不久,徽之以足疾请告,帝取名药以赐,郊祀不及扈从,但赏赐如侍祠例。车驾北巡,徽之力疾辞于苑中。咸平三年卒,年80,赠兵部尚书,赐其家钱50万、绢500匹,录其外孙宋绥太常寺太祝,侄孙偃、集并同学穷出身。徽之无子,后徽之妻王氏卒,举行葬礼时,皇帝以缗帛赐其家。景祐二年(1035),诏徽之以先帝宫僚,赠太子少师,谥文庄。

《宋史》称:“徽之纯厚清介,守规矩,尚名教,尤疾非道以干进者。……善谈论,多识典故,唐室以来士族人物,悉能详记。酷好吟咏,每对客论诗,终日忘倦。”《宋史》有传。

黄震

黄震,字伯起,浦城人。宋端拱二年(989)进士。任著作佐郎、通判遂州(今四川遂宁)时,皇帝下诏给两川军士发缗钱。西川已发,而东川因未发而准备闹事。黄震对太守建议说,朝廷是不会忘记东川军士的,怕是诏书在路上延误,先按西川标准,以州款垫发。太守不同意。黄震坚持垫发,安定东川军士,次日诏书果然到达。

黄震累迁尚书都官员外郎、提点湖北路刑狱、判三司磨勘司、擢江南发运使。前任发运使李溥,任职十余年,贪赃枉法,因是丁谓党羽,无人敢说。黄震赴任前上书皇帝,言及奸赃事很激愤。宋真宗知道他的用意是针对李溥,嘱他要同李溥和睦相处。黄震说,我应遵旨意办事,但不能同有负于陛下的人和好。到任后,揭发李溥数件奸赃事,李溥虽被革职,却反告黄震。震因此也遭降职一级。他考虑到丁谓权势大,也不申诉。丁谓贬职后,黄震复职知饶州、广东转运使,时广南每年要进贡异花数千本,运到京城时百分之八九十枯死。经黄震上奏获准,罢免岁贡异花。《宋史》有传。

杨亿

杨亿,字大年,浦城长乐里(今仙阳镇)人。宋开宝七年(974)生。父逸,南唐玉山(今江西玉山县)令,后任代理司直,宋兵渡江时回乡,杜门称疾,不究世务,65岁卒。杨亿7岁能写文章,与客谈论很老成。11岁时,宋太宗闻其名,令江南转运使张去华试亿的词艺,引进朝,试诗赋5篇,亿下笔立成。又在中书省赋诗1章,宰相惊其俊异之才,上章祝贺。太宗即授亿为秘书省正字,说:“予有望于汝也。”不久,杨亿父亲去世,回家守孝。服除,到许州(今河南许昌)投靠叔祖杨徽之,昼夜苦学。宋淳化(990~994年)中,杨亿向太宗献自己所作文章,受到嘉奖,封为太常寺奉礼郎,留居秘阁读书。随后又献《二京赋》,皇帝赐他进士及第。

宋太宗很欣赏杨亿的文学著作,在后苑设赏花曲宴时,命亿赋诗,亿作《金明池颂》,太宗读其诗中的警句,并且和宰相所作比较,很是称赞。次年二月,苑中设宴,亿又献诗,任为直集贤院。此时,亿上表求归乡里,皇帝馈赠钱15万。宋至道初年(995),太宗亲自制九弦琴、五弦阮。文士都写颂,太宗称亿最优。次年春,升任著作佐郎。太宗知道杨亿很贫困,多次赠送钱财。由于太宗称赞亿的文章,当时公卿的表疏多请亿代写。

宋真宗即位,任亿为左正言,命他参与编修《太宗实录》。全书80卷,亿独力完成56卷。书成,杨亿求任地方官,真宗认为他才长于史学,不同意。经一再求,出知处州(今浙江丽水),不久入朝任左司谏、知制诰。宋景德二年(1005),杨亿判史馆。真宗诏王钦若与杨亿修《册府元龟》,其次序体例皆亿所定,群僚分撰篇序,需经杨亿窜定后使用。当时王钦若任参知政事,但为人奸邪险伪,被称为“五鬼”之一。杨亿为人刚介耿直,嫉恶如仇,与王钦若避不相处。王钦若离朝知抚州,文士皆有诗送行,唯杨亿一人不作。景德三年,杨亿任翰林学士,同修国史,定其体例。大中祥符(1008)初任兵部员外郎、户部郎中。大中祥符六年,《册府元龟》编成。此书一千卷,对宋以前史籍的辑佚、校勘和整理较有价值。

杨亿文风雄健,才思敏捷,欧阳修称他“真一代文豪也”。杨亿在编修《册府元龟》时与同僚刘筠、钱惟演等唱和,创西昆体,由杨亿编为《西昆酬唱集》,以五言、七言律诗为主,其特点追求词藻多用典故,讲究音律。欧阳修《六一诗话》:“盖自杨(亿)刘(筠)唱和,《西昆集》行,后进学者争效之,风雅一变,谓之昆体。”这一诗歌流派,在北宋诗坛统治近半个世纪。

杨亿刚介耿直,嫉恶如仇,崇尚名节,不迎上意。他起草《答契丹书》内有:“邻壤交欢”句,真宗在旁批注“朽壤、鼠壤、粪壤”,杨亿仍改为邻壤。第二天,杨亿引唐朝典章制度,说学士草有所改,如不称职,要求去官。真宗对宰相说:“杨亿不通商量,真有气性”。景德四年,章穆皇后去世,真宗要立章献为皇后,由丁谓谕旨令杨亿草制,丁谓对杨亿说:你做了这件事,不愁不富贵。杨亿不从命,说:“如此富贵,亦非所愿也。”真宗只好叫陈彭年草制。由于杨亿数次抵触皇帝旨意,王钦若乘机屡次挑剔杨亿过失,陈彭年忌恨杨亿的名声比他大,也相与诋毁。但真宗素来看重杨亿,都不为所动。杨亿知道被他们谗害,又有病在身,请求到阳翟(今河南省禹县)去看望母亲,未获批准就起程,被降为太常少卿,分司西京,同意在居地疗养。大中祥符七年,病愈,出知汝州(今河南临汝),后入朝为参详仪制副使,知礼仪院、制秘阁、太常寺。天禧二年(1018)为工部侍郎。次年权同知贡举,因考较差谬,降为秘书监。这年,杨亿母亲去世,服内皇帝因行郊礼,诏杨亿主持礼乐,起复为工部侍郎。天禧四年,又任翰林学士,诏注释御集、兼史馆修撰、判馆事、权景灵官副使。这年,真宗得风疾,宰相丁谓与章献刘后勾结擅权,寇准密令杨亿草表,请太子监国。事泄,寇准贬为道州司马。杨亿身体素羸弱,再加忧郁,是年十二月病卒。卒后,于景祐元年(1034)诏赠礼部尚书,谥“文”。

《宋史》称“杨亿自以辞章擅天下,为时所宗,盖其清忠鲠亮之气,未卒大施,悉发于言,宜乎雄伟浩博也。”又称杨亿“尤长典章制度,时多取正。喜诲诱后进,以成名者甚众。”著作有《武夷新集》、《杨文公谈苑》、《西昆酬唱集》等194卷。《宋史》有传。

黄鉴

黄鉴,字唐卿,浦城人。少敏慧过人,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补桂阳(今湖南桂阳)监判官,升为国子监直讲。杨亿喜爱他的文词,收为弟子,由此知名。累官至太常博士,为国史院编修官,同修国史,国史修成,升为直集贤院,以母老通判苏州(今江苏苏州),奉诏修《三朝宝训》,景祐元年(1034),书未成,病故。黄鉴生前收集杨亿的言谈,辑为《南阳谈薮》,经宋庠删其重复,分为21门,更名《谈苑》。又编杨亿所称的时贤佳句为《杨氏笔苑句图》一卷。《宋史》有传。

章频

章频,字简之,世居浦城德星门外马车街。与弟皆以进士试礼部与选,会诏兄弟不能并举,章频推其弟,自己弃去。6年后,于宋景德二年(1005)中进士,知南昌县(今江西南昌),改大理寺丞,知九陇县(今属四川省),迁殿中丞。眉州孙延世伪造契卷夺取同族人田产的案件久悬未决。转运使派章频审理。章频调查契卷,发现墨迹浮在朱印色上,因而判断是先盗印而后书写的伪契,使孙延世伏罪。断案文书还未向上呈报,孙家人复向转运使申诉。转运使又派华阳县知县黄梦松复审,确认章频对这案的审理没有差错。章频却因没有及时上报据以定罪的案卷而降为监庆州(今甘肃庆阳)酒税,黄梦松因此而提为监察御史。

天禧(1017~1021)初,增置谏官御史12人,章频以选得召对符合旨意,升为监察御史。河南东部及安徽一带,谣传兵起,百姓奔跑逃命,章频奉命安抚京西路。回京任三司度支判官。章频办事认真,敢于秉公执法,青州麻士瑶杀死侄儿温裕,侵并财产。章频奉命审理,查清事实,将麻士瑶斩首。章频又被派审理牙校诉讼盐井的案件。这时皇城使刘美依倚靠皇后家族的势力,受贿枉法,使人买通官司,章频不畏权势,将他捕获归案。但真宗皇帝碍于皇后的关系,不愿处理此案,频因违背旨意,被贬知宣州(今安徽宣城)。任侍御史时,雅善丁谓。丁谓贬时,章频也降为尚书比部员外郎、监饶州(今江西波阳)酒税。后又升为刑部员外郎、知福州。王氏据闽时,赋民官田,每年只需缴纳租税。他知福州时,有说鬻之可得钱20余万,章频上疏,以为不可,因之徙知潭州。后调任广西转运使时,揭发宜州(广西宜山)太守贪暴不法,章罢他的官。宣州太守反告章频的儿子章访曾经受过刑罚,却冒奏为秘书省校书郎。先章访因受诬而下狱,其子章楶正赴京应试,闻悉父亲蒙受冤屈,放弃科举考试,赶去鸣冤,访始得到平反。事虽如此,章频还是被贬知饶州。后入京为度支判官,升任刑部郎中,出使契丹,在途中病逝。《宋史》有传。

章得象

章得象,字希言,浦城城关人,章频侄。宋太平兴国三年(978)生,咸平五年(1002)进士,后登博学宏词科。初任大理寺评事、玉山(今江西玉山)知县,改任本寺丞、殿中丞佥书、兖州(今属安徽)观察判官事,历知台州(今浙江临海)、南雄州(今河北雄县)、洪州(今江西南昌)。杨亿认为他深厚有容,能辅助帝王,向朝廷力荐。后经召试,历任直史馆、安抚京东、权三司度支判官,累迁尚书刑部郎中。出使契丹,以兵部郎中知制诰。逾年,为翰林学士、右谏议大夫,升任礼部侍郎兼龙图阁学士,承旨兼侍讲学士。得象在翰林12年,怡然自得。章献太后临朝,宦官炽横。太后每遣内侍至学士院,得象必正色严待,或不交一言,获得议者的称颂。景祐三年(1036)十二月,得象同知枢密院事。当时皇帝对闽籍大臣有偏见,认为闽士多轻狭,而得象浑厚有容,而得以高位。景祐五年三月,为集贤殿大学士,登上相位,称为集贤相。仁宗在《得象集贤相制》称:“具官章得象冲简直温,懿厚和粹。高文见于典册,茂行涵于珪璋。顷由禁林,进筦枢极。谨重之望,可以表仪朝伦。经伦之才,可以缉熙皇化。爰之作相,永孚于材。”庆历二年(1042)兼枢密使。庆历三年三月,得象自集贤除工部尚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改为昭文馆大学士,称为昭文相。九月,监修国史。监察御史孙抗疏言得象“无所建明”,得象上章10次,要求罢相。庆历五年四月,仁宗不得已,得象才罢相。得象在相位8年,宗党亲戚抑而不进,但他推荐其他许多经国济世人才。皇帝称他:“清忠无所附,且未尝有所干请。”仁宗在他罢相《制》中称:“具官章得象,器仪中裕,风度外高。偏历仕途之华,雅通治道之要。自登进于宰席,仍总决于枢庭。有经远之术,可以怀异俗;有厚生之动,可以阜济民。方隆嘉靖之风,益赖耆明之德。而乃谨持谦节,确避宠名。既谅由衷之言,莫留俞往之命。俾将牙之分阃,仍相韨之仪朝。虽循雅怀,岂忘厚遇。于戏!义形许国,固出处之一心;材足济时,自文武之兼用。”罢相后,授检校太傅、同平章事充镇安节度使、判陈州。庆历七年,封为郇国公,后守司空致仕。庆历八年卒。仁宗破例亲去祭奠,赠太尉、兼侍中,谥文宪。后改谥文简。《宋史》有传。

张泌

张泌,字顺之,一字巨源,浦城人。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授定陶(今山东定陶)主簿,任徐州观察推官、擢宝应(今江苏宝应)令。庆历中,丞相章得象推荐他,诏试殿阁,任秘书丞,献《经国远猷》10篇,受到仁宗嘉许和采纳,任为右正言知谏院。

张泌为官尽职尽责,敢于直言相谏。见后宫浪费严重,疏奏乞减浮费,抑制权幸请托等弊端。皇祐中任殿中侍御史时,有西夏王赵元昊派兵入侵,延州(今陕西延安)被围,延州太守郭劝、鄜延路钤辖李渭,皆不以为意。泌连写五章,极疏其罪,认为应当斩首以徇。郭、李二人被贬,人们都赞扬泌有胆识。后因弹劾张尧佐,出知潍州(今山东潍坊)。移河东路察访使,未赴,即诏为侍御史,迁礼部侍郎给事中,进刑部尚书。卒于官。张泌死时,仁宗很悲怆,说,“将大用,不谓遽亡”。追赠开府仪同三司。

张式

张式,字景则,浦城人。宋天禧三年(1019)进士,为将乐县主簿。将乐县有所坑冶,矿工税课没有缴清,被拘押几百人。张式到任分别贫富调整税额,富者多出,贫者少出,经过调整,课税圆满完成。后调任祥符(今河南开封)尉。赵稹到并州(今山西太原)为将,招聘他为判官。历任许州(今河南许昌)、饶州(今江西波阳)判官,再升为知洺州(今河北永年东)、虔州(今江西赣州)。三司下檄文要虔州输市绢10余万匹。张式除应交数额外,余数拒付。再改知濠州(今安徽凤阳东)、寿州(今安徽寿县),再召为开封府推官。后宫有人私自为佛寺购置田产,张式上疏劝谏,才停止置办。时西夏王赵元昊叛乱,朝廷要动员百姓出资或强迫富户出钱,张式力谏。后出知岳州卒。

黄孝先

黄孝先,字子思,杨亿的外甥,浦城人。好学能文,杨亿甚是看重。宋天圣二年(1024)进士,授蕲州广济(今湖北广济)尉,后改宿州(今安徽宿县)司理。有一李姓盗贼打劫世家大族,死在半路。其子李婆儿怀疑是同党将他父亲杀死,想去告状。同党人就引诱李婆儿一起去打劫,分给的财物比别人多一倍,李婆儿就不再去告发。后来劫案败露,这帮盗劫犯却指称李婆儿所为。孝先认为,李婆儿非常懦弱,怎么能打劫?白太守不听,孝先力争,太守怒斥孝先。孝先说:“狱官可杀,狱事不可移也。”不久,新太守董储到任,按孝先的意见对李婆儿作出公正的判决。黄孝先在符篱(今安徽宿县)时,昭雪很多冤案,已定死罪改判的有16人。部使者(监司)吴遵路与董储合荐孝先有治狱才,升为大理寺丞知京兆府咸阳县(今陕西咸阳)。回鹘人来朝贡,经过咸阳,有死者随便葬在路边。孝先认为异邦的人不幸中途死亡,草草收埋,这不能体现朝廷怀远的政策,就将回鹘人封葬并立表识,回鹘使者回国时见到黄孝先这样处理,感激得流泪。后知汉州绵竹(今四川绵竹)县,改殿中丞。赵元昊反叛,西边用兵,朝廷下令要蜀中增加税收。黄孝先说,正逢岁饥,如果这样,就更加有害于百姓。朝廷采纳他的建议。后知孟州济源(今河南济源),又改为太常博士通判石州(今山西离石),卒于任上。赠大中大夫职方郎中。有诗文集20卷。

吴育

吴育,字春卿,浦城盘亭秀里人,宋景德元年(1004)生。父吴待问,字子礼,咸平三年(1000)进士,累官光禄卿,以礼部侍郎致仕,72岁卒,累赠太师、崇国公。吴育于宋天圣五年(1027)试礼部第一,中甲科,与胞弟吴方、吴京为同榜进士。吴育除大理评事,迁寺丞。历知临安(今浙江临安)、诸暨(今浙江诸暨)、襄城(今河南襄阳)等县。宋宗室秦悼王葬汝州(今河南临汝)以后,子孙都葬那里。每年来上坟时,往返索扰州县。吴育知襄城时,照成例供付,不许任意妄索,且祭祀所用的羊豕全部由官府供给,百姓供费减少近半。宦官经过襄城,半夜敲县衙门索牛驾车,吴育不予理睬。皇族子孙出游,一路所过,纵鹰犬、暴民田。但一到襄境,就互相戒约,不敢放纵。后吴育入朝,举为贤良方正,擢著作郎、直集贤院,通判苏州。还知太常礼院,奏定礼文,名为《太常新礼庆历祀仪》。后改右正言,同修起居注。历三司盐铁、户部二判官,不久,以本官供谏职。提出符合实际的对元昊、契丹的政策及整理边务的奏议,后改知开封府。因为公事数次抵触参知政事范仲淹,范仲淹罢相后安抚河东,有奏请都被当国者阻搁。庆历五年(1045)一月,吴育任枢密副使,不记前嫌,为范仲淹力争,对可行的奏议坚决推行。这年四月,吴育任参知政事。向绶知永静军时,行为不法,致通判江中立自缢而死,向绶当受到严厉处罚,因向绶是宰相的儿子,大臣营助,欲从轻处理,吴育说:“不杀绶,无以示天下。”在他的坚持下,向绶虽免死刑,但给予流放南方的处理。吴育在朝廷数次与权相贾昌期争议,大臣都为之失色,而吴育却还辩论不已。庆历六年八月,吴育向皇帝奏请:“臣所辩者,职也。顾力不胜,愿罢臣职。”皇帝复他为枢密副使。次年大旱,贾昌期罢相,吴育归给事中班。不久,出知许州,后又召入朝,为礼部侍郎兼翰林侍读学士。吴育以病告辞,且请便郡,皇帝对大臣说:“吴育刚正可用,第嫉恶过耳!”因命知汝州。以集贤院学士判西京留守司御史台。按朝廷制度,外台不领民事,时张尧佐知河阳,民讼久不决,多向吴育告状。吴育辨明曲直,判书状尾,张尧佐畏惧吴育刚正,只好奉行。复为资政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知陕州,进资政殿大学士。召还,判尚书都省。一天侍读禁中,皇帝语及“臣下毁誉,多出爱憎,卿所当慎也。”但吴育说:“知而形之言,不若察而〓之事。圣主之行,如日月之明。进一人,使人皆知其善,出一人,使人皆晓其恶,则阴邪不能构害,公正可以自立,百王之要道也。”皇帝数次欲大用吴育,都为谏官刘元瑜诬奏吴育在河南曾贷民出息钱而作罢。久之,除宣徽南院使、鄜延路经略安抚使、判延州。

夏人既向宋朝称臣,而又在边境侵耕,成为隐患。庞籍守并州,准备筑城堡以备,吴育知道,受患的必是河东的麟府。移文河东,又遣庞籍手书上疏朝廷,但河东没有引起警戒。夏人果然向河东进攻。这时,他的旧病重发,辞不任边事,求解宣徽使,复以为资政殿大学士、尚书左丞、知河中府、徙河南。病危时,视事如平日。嘉祐三年(1058)卒,终年55岁,赠吏部尚书,谥正肃。

晚年在西台,与宋庠唱酬,追裴,白遗事至数百篇,编为《西台酬唱集》,著作还有《制科文集》、《文集》等。《宋史》称:“育性明果,所至作条教,简疏易行而不可犯。遇事不妄发,发即人不能挠。辨论明白,使人听之不疑。”《宋史》有传。

章友直

章友直,字伯益,浦城人。宋景德三年(1006)生,博学多才,精音乐书画,不屑科举,一生不仕。族人章得象为相,欲以郊恩奏补,他坚辞不就,以书画自娱,遍游江淮岭海间。皇祐(1049~1054)年间,有人荐友直,仁宗诏殿试,友直以疾固辞。仁宗令太学篆石经,又有人推荐友直,被召入京,石经篆成,仁宗十分满意,封他将作监主簿,他坚持不就,乃改赐金百两、绢百匹。

友直在京师时,慕名向他学书者甚多,他说:“篆法不可骤为,平居必先能约束用笔轻重,及熟于画方运圜,始可下笔。”求学者不解,友直作方圜二图,方如棋盘,圜如射帖,皆一笔所成,其笔画粗细,位置疏密,分毫不差。王安石《临川集》评价友直篆法“与李斯、阳冰相上下。”友直书画名噪一时,世人争相珍藏。宋嘉祐七年(1062)病卒,终年57岁。友直女章煎,继承家字,执笔自高壁落地如引绳。篆笔画棋盘,笔笔匀正,纵横如一。

吴充

吴充,字冲卿,吴育弟,浦城盘亭秀里人。宋天禧五年(1021)生,与其父(吴待问)、兄(吴育),世称“浦城吴氏三贤”。

吴充宋宝元元年(1038)举进士,授谷熟(今属河南)主簿,入朝为国子监直讲,吴王宫教授。宫里的教授多陪伴宗室游玩。时吴充年纪最轻,但最严厉,使宗室畏惧,先后设课授教,并作《六箴》(即视、听、好、学、进德、崇俭)献给仁宗皇帝,仁宗下令分写送皇族。英宗即位前,曾将《六箴》书写在坐右。吴充任集贤校理、判吏部南曹时,欧阳修被谗害,将贬出朝。吴充为欧阳修力争,说:“修以忠直擢侍从,不宜用谗逐。若以为私,则臣愿与修同贬。”由此,使欧阳修得复留,吴充改知太常礼院。张贵妃去世,治丧礼仪超过规定,吴充要将主事者送开封府治罪,由此触犯执政,被贬知高邮(今江苏高邮)军。后任开封府推官,历知陕州、京西、淮南、河东转运使。

英宗即位,数次查问吴充的下落。不久,被召入朝为盐铁副使。熙宁元年(1068)神宗即位,吴充知制诰,不久改同知谏院,他奏请革除停棺久不葬的陋习,神宗很是赞赏,下令颁布施行。王安石任参知政事,吴充以子安持是王安石的女婿避亲嫌,解除谏职,知审刑院,权三司使,为翰林学士。熙宁三年,为枢密副使,熙宁八年,拜工部侍郎、枢密使。

吴充与王安石虽是姻亲,但不赞许王安石变法,数次向皇帝说新法的弊端。皇帝认为吴充秉公正直,中立无私。熙宁九年王安石罢相,任命吴充代王安石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监修国史。吴充在相位,想对王安石新政有所变革,曾向皇帝建议,召回被王安石为相时斥退的司马光、吕公著等十数人入朝任职。司马光得悉,致函吴充,要求罢青苗、免役、保甲等法。但吴充又没有采纳。权三司使沈括密陈免役法不便政事,献给吴充。吴充密呈皇帝,御史蔡确得知后就上疏控沈括挟邪言政,致沈括被贬知宣州。王珪与吴充同时位居相位,但王珪忌吴充,暗中掣肘。蔡确是靠攻击别人而迁升的,吴充素来不喜此人。王珪上奏要用蔡确,并得到皇帝的同意。元丰元年(1078)蔡确以吴充子吴安持参与行贿枉法为名,逮捕吴安持及亲戚三四人,并说吴充也知道这事,吴充上表要求罢相。神宗得知属于冤狱后,十分气愤地对他们说:“卿辈但欲共攻吴充去之,此何意也?”才将此事平息。

郑逵出师安南无功,谏官又诬告吴充曾有书信给郑逵,叫他停止进兵。吴充在朝因政见不同,一再受政敌诽谤,病情加剧,七次上表辞职。元丰三年三月,罢为观文殿大学士,西太一宫使。同年四月病卒。赠司空兼侍中,谥正宪。神宗辍朝二日,并亲到吴充家祭奠。吴充临终前,告戒妻子不要以私事去向朝廷求取。神宗得知后,更加悲痛。《宋史》有传。

张诜

张诜,字枢言,浦城人。宋宝元元年(1038)进士。累迁著作佐郎,通判越州(今浙江绍兴)。神宗登位后,提为夔路转运判官。因功加直集贤院,改陕西转运副使。一次神宗召见时说:“朕未识卿,每阅章奏,独卿与蔡挺有所论请,使人了然。”不久,委以帅事,并赐给金印紫绶。次年改直龙图阁,知秦州(今甘肃天水)。秦州将吏,贪边功,常到羌地去射猎,引起边境纠纷。张诜到任后,下令禁止到羌地射猎。一次发现有一人违令,便在边境上枭首示众。从此,羌人感到放心而高兴。张诜后来任天章阁待制,知熙州。元丰初(1078年)为龙图阁直学士知成都府。累官正议大夫。卒年72岁。《宋史》有传。

章望之

章望之,字表民,浦城人。少年丧父,伯父章得象为相,荫为秘书省校书郎、监杭州茶库,仅年余,以病辞职。求举“贤良方正”,因伯父在相位,避嫌而被制止;上书论时政达万余言,没有得到答复。从此,他不想做官,专心钻研学问。游学于江淮一带,足迹遍及齐、赵、湖、湘、湃、陇、吴。山水胜处,无所不历。生活艰苦,常为温饱而操劳。友人劝他出仕,他不愿做官,翰林学士欧阳修、韩绛,知制诰吴奎、刘敞、范镇,慕其才华,共同推荐。欧阳修在《寺丞公字序》中称赞他:“气刚色仁,好学而有志,其浩然修乎其外,而浑然充乎其内,以发乎文辞,则文辩博放肆而无涯。”任他为建康军(今南京)节度判官,又任知鸟程县,他均辞退。后任光禄寺丞,致仕后卒。

章望之潜心读书,钻研学问,志气宏远,为文辩博长于议论。学术尊崇孟轲“性善”说,反对荀卿、杨雄、韩愈、李翱的见解,著有《救性》7篇。欧阳修尊魏、梁为正统,他认为不正确,著有《明统》3篇。李觏著《礼论》,说仁、义、智、信、乐、刑、政都出于礼。他著《礼论》1篇,订正李觏的讹误。此外,还著有诗文数百篇,集为30卷。《宋史》有传。

章衡

章衡,字子平,浦城城关人。庆历六年(1046)进士,润州长史,累迁左光禄大夫。宋嘉祐二年(1057)状元及第,通判湖州,直集贤院,改盐铁判官,同修起居注。他查出有吃空额的即奏请皇帝裁免。指出三司经费领取不知多寡而无预算,急用时向百姓征收,急促逼迫,苦其难供。建议作好预算,征收前下达,使公私都有利。三司使忌其能,出知汝州、颍州。熙宁初召还同判太常寺。后出知郑州,奏裁销原武监弛牧地四千二百顷,分配给百姓。回京后,复判太常,知审官西院。出使辽国时,辽主欺他是文士,在酒宴提出射箭助兴,章衡连发破的,辽主见他文武兼备,对他特别优待。回京时,章衡向皇帝反映辽国没有戒备,此时出兵可收复山后八州,但未被采纳。章衡看到不少学者不懂历史,编纂历代帝系《编年通载》,神宗看后认为“可冠冕诸史”,后赐三品服、判吏部流内铨。三班院发现有缺额,拟好方案,马上把缺额使用,反控告吏部,宰相却支持三班院。章衡不服,连续奏疏辩论。有人劝他,宰相势力大未必深究。章衡坚持要辩明事实,一直申诉到皇帝面前。宋神宗命内侍带章衡到中书省,宰相大怒。章衡说:我是为执行朝廷法规,把申诉状给他看。宰相看后觉醒,认为吏部是正确的。不久,章衡知通进银台司、直舍人院,拜宝文阁待制知澶州(今河南濮阳),神宗曰:“卿为仁宗朝魁甲,宝文藏御集之处,未始除人,今以之处卿。”到达澶州恰好那里立法禁止百姓贩盐。章衡认为,百姓靠贩盐生存,为维持生活,就顾不上犯不犯法,下这样的命令,只能把监狱塞得满满的,为此取消禁贩盐。在真定府(今河北正定)任上,滹沱河每年都要发大水,章衡主持修筑河堤20多丈,从而避免洪水祸害。

章衡年75卒。他务实学、性明辨,仁宗皇帝称赞他资识明敏,器度凝远,博雅好古。但始终未得到重用。苏轼在《送待制公序》中说:“子平以文章之美,经术之富,政事之敏,守之以正,行之以谦……然抑而不伸者十年。”《宋史》有传。

章楶

章楶,字质夫,章频孙,浦城人。宋天圣五年(1027)生,以叔章得象荫为孟州司户参军。应举入京,得知父访对狱于魏,弃不就试,驰往直其冤。治平二年(1065)中进士,礼部考试名列第一,授知陈留县。历提举陕西常平、京东转运判官、提点湖北刑狱、成都路转运使,入为考功、吏部右司员外郎。元祐(1086~1094)初,章楶以直龙图阁知庆州(今甘肃庆阳)。当时朝廷对西夏实行割地议和,把葭、芦、安、疆等四寨给西夏,致使西夏更加骄横。章楶认为西夏是嗜利畏威的,如不给惩创,边境不得安宁,于是他率军讨西夏。西夏竟派兵围攻环州,章楶派骁将折可适埋伏在洪德城,待夏兵前队过去,突击后队,斩获甚众,同时又在牛圈和积水处投放毒药,毒死夏兵马匹很多。从此章楶声名大震,被任命为权户部侍郎。次年,除知同州。绍圣初,知应天府.加集贤殿修撰,知广州,徙江、淮发运使。绍圣四年(1097),哲宗咨询对边境形势措置良策,很同意章楶的看法,诏令他知渭州(今甘肃平凉)。到任后,经过实地勘察,提出在胡芦河川筑城堡,占据有利形势迫近西夏的策略,公开修缮原有的数十所堡垒,佯示怯弱,暗地里率领四路兵马出胡芦河川,用20天时间,在石门峡江口好水河南边筑起平夏城和灵平寨。刚兴建时,西夏持众进攻,章楶迎击并击败西夏,进而构筑环庆、鄜延、河东、熙河等城。西夏对此深感惊愕,却又不敢妄动,边防得以巩固。

绍圣五年,西夏国主召集数十万兵马围攻平夏城,用土填没护城河,以高车直逼城下。由于章楶防御严密,猛攻十余日还是攻不下来,只得在一天夜里拆围逃遁。章楶侦察到西夏兵放松戒备,便派遣折可适、郭成率轻骑夜袭,直攻入其营帐,活捉西夏统军嵬名阿里、西寿和监军,歼敌三千多人,缴获牛羊十万只,西夏国主大为震惊。哲宗接到捷报,亲到紫宸殿授贺,命章楶为枢密直学士、龙图阁端明殿学士、进阶大中大夫。

章楶在泾原4年,开拓1个州、9个城寨。西夏自平夏一役大败后,召集不起兵马,数次向宋朝廷请命求和,从而稳定西部边界局势,边界人民安居乐业。当时为章惇执政,章楶又与章惇同宗,为世所疑。建中靖国元年(1101)徽宗立,章粢请老徙知河南。七月,徽宗接见章楶,委他同知枢密院事,任职1年,由于身体欠佳,多次提请致仕,于崇宁元年(1102)获准,授资政殿学士、中太乙宫使。同年病逝,追赠右银青光禄大夫,太师、秦国公,谥庄简。著有《寄亭诗遗》、《成都古今诗集》6卷,且特长于填词,世称章楶“词有织绣功夫。”

章楶生活上艰苦朴素,赴任成都转运使时,未带仆从,亲自驾驭匹驴,驮着妻儿行李,跋涉于崎岖蜀道。作风平易近人,热爱下属,善用人。举用人才,不问出身,即使是执劳役供使唤的人,只要有才干就予以擢用。降将西夏人折可适、李忠杰、朱智用都很听他的话,并在平夏战争中均立战功。《宋史》有传。

章惇

章惇,字子厚,浦城人。宋景祐二年(1035)生,博学善文,13岁参加会试,名次在族侄章衡之后,弃而不就。既而专心攻读,于宋嘉祐四年(1059)中进士甲科,授商洛令。熙宁二年(1069),王安石执政,实行变法,设置变法的职能机构——制置三司条例司。王安石看重章惇的才能,擢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后又担任侍从、三司使。元丰三年(1080),担任参知政事。变法的反对派对章惇等坚决支持新法的官员,看作是不遵守封建礼法的“小人”。

元丰八年三月,哲宗继位。这时哲宗年方10岁,由太皇太后高氏垂帘听政,五月,章惇知枢密院事,也同时起用反对王安石变法的司马光。元祐元年(1086)司马光任宰相,罢废新法,章惇力辩免役法不可废罢。司马光执政后,凡是变法派的人都遭到司马光的排挤和打击,元祐六年闰二月,黜章惇知汝州(今河南临汝)。

元祐八年,哲宗亲政。第二年,改纪元为绍圣元年,绍圣意为绍述“先帝遗业”。章惇以“有定策之功”,被任命为左仆射,引用蔡京、蔡卞等人,重新推行新法,以“诋毁先帝,变易法度”的罪名,剥夺司马光、吕公著的赠谥,又以朋党之罪,对当时的大臣吕大防、范继仁、苏轼、刘奉进等一概贬斥,重的贬岭南,轻的贬近地,株连甚众。在对内政策方面,恢复元祐间被废除的新法,如青苗、免役等法;在对外政策方面,改变屈服妥协的政策,采取积极防御的措施。一方面以“浅攻耕”的战略战术,使西夏陷于被动而不易集结兵力进犯边境;另一方面则在泾原、鄜延、环庆诸路筑成巩固的防御工事。元符元年(1098)十月,在章惇的部署下,渭州知州章粢直接指挥,取得平夏城大捷,击败西夏30万大军,这给翌年二月西夏“叩关”求和奠定基础。

元符三年,哲宗去世,皇太后定端王赵佶继位,章惇抗疏,认为端王“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徽宗(赵佶)即位,命章惇为大行皇帝山陵使,章惇请求去职,没有得到允许。这年九月,章惇罢相,知越州(今浙江绍兴)。右司谏陈瑾对章惇攻之不已,门下侍郎李清臣亦抗章论之,改任惇为武昌节度副使,潭州安置。崇宁四年(1105)十一月,病死在睦州(今浙江建德)。《宋史》有传。

章甫

章甫,字端叔,浦城人。宋庆历五年(1045)生,熙宁三年(1070)进士,授山阴县令,到任就放逐数个邪恶害民的差役。担任府界提举常平事时,黄河泛滥,农业歉收,许多饥民逃荒到京城的郊外,章甫用官府的粮食赈济饥民,同时组织他们增筑河堤。知处州(今浙江丽水)回朝时,向皇帝反映淮河流域谷物不收,奏请开仓放赈。这时,官吏粉饰“天下太平”,都不肯讲有灾害,一些朝廷大臣对章甫的直言很不高兴。但由于章甫忠诚恳切,终使朝廷第二天派人开仓赈济。

崇宁(1102~1106)初,章甫任都官郎中,对皇帝说:元祐臣僚,被削去官职,放逐到荒漠的地方,都是为国家政事。皇帝曾下令把他们内迁,大家都称赞皇帝的恩德。现在却又把他们的姓名刻到碑石上,并要禁锢他们的子孙,我确实感到迷惑不解。皇帝虽然容忍章甫,不予问罪,但由于与宰相曾布相抵触,还是被降官一级。随即请求辞官,住在吴门。著有《文集》20卷、《孟子解义》14卷。崇宁五年(1106)病卒。

周常

周常,字仲修,浦城人。宋熙宁六年(1073)进士,著《礼檀弓义》,为王安石、吕惠卿所赞赏,补为国子直讲、太常博士。以养亲为由,求任扬州(今属江苏)教授,年未五十即致仕。后经御史中丞推荐,复起为太常博士,他又辞去。至元符(1098)初,朝廷复申前命,入朝并兼崇政殿说书,后升为著作佐郎,上疏说寝陵祭器,务在质素,不应奢侈,升为起居舍人。左正言邹浩谏立刘后被削官。周常在讲席曾论救邹浩,被贬为监彬州酒税。后为国子祭酒、起居郎。周常在朝,气节侃侃,指切时弊,能尽言不讳。徽宗荒于治,权移权奸,他向徽宗进谏:“自古求治之王,未尝不以尚志为先。然溺于富贵逸乐、蔽于谄谀顺适,则志随以丧,不可不戒。”同时还指出:“元祐法度互有得失,人才各有所长,不可偏弃。”徽宗以天暑为由,令记注官卯漏正即勿奏事,并且还有将此具为令。周常说:“陛下于炎暾可畏之候,暂停进对,亦人情之常。若著为定令,则必记于日录,传之史笔,使后人观之,将以为倦于听纳,而忘先帝之美意矣。”由于周常的耿言,终使徽宗改变原意,并进之为中书舍人、礼部侍郎。

蔡京当政,不能容纳周常,以宝文阁待制出知湖州。不久又夺职,居婺州。后复为集贤殿修撰。年67卒。《宋史》有传。

黄寔

黄寔,字师是,浦城人。宋熙宁六年(1073)进士,授河南府判。数月后,调任太常博士,司农主簿,提举京西、淮东常平。元丰(1078~1085)末,朝廷决定取消提举官,命令还未公布,黄寔的舅父章惇,亲嘱蔡確把黄寔调任提点开封府诸县镇事,后调提点梓州(今属四川省)路两浙刑狱、京东、河北转运副使。哲宗本来要重用他为监司,曾布暗中阻挠,林希又说他两个女儿都嫁给苏辙儿子,所为不正,不能任用,被改知陕州、江淮发运副使。辽主登位,朝廷命黄寔为使祝贺,刚到边境,来迎接他的辽国官吏,称他为赴辽贺登宝位使。黄寔极不高兴,就说:我受命祝贺辽国主登位,并没有说宝位。拒不接受他们这个称呼。回朝后,任太仆卿,再升宝文阁待制,知瀛州(今河北河间)、定州(今属河北)。卒于官,赠龙图阁直学士。

黄寔孝友敦睦,苏辙在陈州与黄寔交游,因结为姻亲,其后又与苏轼友善。绍圣间,苏轼等人以朋党之罪被贬斥,黄寔虽以章惇甥故而获免,但因此在朝中也不能有所作为。《宋史》有传。

叶安节

叶安节,字亨之,原籍建州(今建瓯)。父宜承,医术高明,约于宋仁宗年代到浦城行医,经邑人挽留,又雅爱浦城山水秀丽,遂定居浦城。安节于治平四年(1067)中进士,初任乐平(今江西乐平)县尉,调任鄞县(属浙江)主簿。鄞县有海晏、太邱、灵岩3乡,介于山谷间,王安石任该县知事时,曾开凿岩洞,建闸于海滨,工程没有完成即离任。安节继续开凿,工程竣工,从此3乡获利致富。安节后升宣德郎知诸暨县,历任承议郎通判、韩冀王宫学教授、太府寺丞,知吉、袁二州。晚年回故乡在皇华山麓首创书院,并在西乡购置山场,其后子孙在此繁衍,世称叶家山(今古楼叶家山)。

章〓

章〓,字伯成,章楶长子,浦城人。宋熙宁九年(1076)进士,由推官为户部员外郎,提点淮南东路刑狱,权知扬州(今属江苏)兼提举茶盐事。这时开铸崇宁大钱,命令下达,商人惶惶不安,商店闭门,不肯售货,百姓整天都买不到所需的货物。〓即整饬市场,使卖百货的收小钱,命令仓吏收购米给以大钱,10天后,民心安定。

蔡京实行变钞法,废除旧钞。江淮一带富商,有的一天之间沦为流亡乞丐,有人跳河自杀。〓上疏,指责蔡京误国害民,奏请停止变钞法,以取信于民。蔡京大怒,把章〓降官两级,发配到台州(今浙江临海)。后复官知通州(今江苏南通)、秀州(今浙江嘉兴),终于户部郎中任上。著有《周官议》16篇。

陈师锡陈师锡,字伯修,号闲乐先生,浦城人。祖占籍建阳,师锡宋嘉祐二年(1057)生。宋熙宁(1068~1177)中入太学,神宗知其才,及廷试时,师锡奏名在甲、乙科间。神宗偶尔阅到师锡的文章,屡读屡叹赏,对侍臣说:“此必陈师锡也。”启封果然,提为进士第三,任为昭庆军掌书记。师锡有才学,曾为欧阳修《五代史》作序,郡守苏轼非常器重他。元丰二年(1079),苏轼作诗讽刺新法下御史狱,亲朋多远避,陈师锡独为他饯行,又安置苏轼家属。后知临安县,升任监察御史,进言“稽皇祖纳谏、御臣之意”以兴治功,得到帝皇的赞赏,又上言请追回“进士习律”的成命,建议用经术训迪士类,被用事者认为是倡为诐说,出知宿迁县(今属江苏)。元祐(1086)初,苏轼3次上表推荐陈师锡,说他“学术渊源,行己洁素,议论刚正,器识靖深,德行追踪于古人,文章冠绝于当世。”回京为秘书省校书郎,升任工部员外郎,加秘阁校理,提点开封县镇。他指出:选人用举者迁升,岁有定额,当今请托者升迁得官者溢数,贫穷而有才之人有不足之患,建议朝廷给予限约。京畿内的将官苛惨士卒,正当大阅时,群卒哗噪,将吏失措,陈师锡疾驰军中,将为首哗噪的人依法处理,大阅得以进行,同时劾斥将官,众人叹服。但枢密院却以“事不先白”为罪,罢知解州(今山西运城)。后又知宣州(今安徽宣城)、苏州(今属江苏)。徽宗即位,召师锡为殿中侍御史。师锡即上疏为司马光、吕公著等争还赠谥,恢复墓碑,指责章惇、蔡京、蔡卞等。他指出:蔡京、蔡卞兄弟同恶误国,勾结内侍、外戚,觊觎大权,援引死党数百人,重用他们,天下治乱自是而分。这时,左司谏陈瑾也弹劾蔡京兄弟,时称“二陈”。不久,改任为考功郎中,他抗章说:我担任侍御史几个月,所奏都是当今急要的政事,如果说得不对,陛下可开纳褒奖;如果说得对,就不该遽解侍御史的职务。如果蔡京典刑未正,我愿受到贬窜。于是,师锡出知颍州(今安徽阜阳),后又改知庐州(今安徽合肥)、滑州(今河南滑城),再罢为提点灵仙观。崇宁元年(1102),蔡京为相,师锡被列为元祐党人,谪监衡州(今湖南衡阳)酒税。后又削官,安置郴州(今属湖南)。宣和七年(1125)卒,终年69岁。追赠为左谏议大夫、直龙图阁。著作有《奏议》1卷、《文集》10卷。《宋史》有传。

何去非

何去非,字正通,浦城官路河村人。虽学识宏卓,却累举进士不第。宋元丰五年(1082)神宗诏命朝臣推举累考不中的饱学之士。去非得中书舍人曾巩力荐,面见皇帝。在宫廷对策时,侃侃而谈古今用兵之要略,议论宏焯、词理优赡。神宗大为惊叹,即任他为右班殿直武学教授。不久,升为左侍禁武学教谕,受命校订武经《孙子》、《吴子》等七书,统称为《武经七书》,书成,升去非为博士。自此,《武经七书》作为整体兵书固定下来,定为官书,颁发给武学。宋高宗时,明确规定,凡武学生都要读《武经七书》,考试要以该书命题。

元祐四年(1089)正月,苏轼看到去非的著述,惊叹说:“此班马也。”深感他的文章笔势雄健,阅视高远,授为武职,实不妥当,乃写《举何去非换文资状》向哲宗皇帝荐举。文中说:“去非虽善论兵,然本儒者,不乐为武吏。又其他文章,无施不宜,欲望圣慈,特予换一文资。”获皇帝准,诏加去非承奉郎,博士如故。

何去非为人正直,立志坚毅,不阿谀奉承,不苛合当时公卿,不久被贬职出京,为徐州(今属江苏)教授。苏轼又写《进何去非备论状》的奉章,将何去非著的《备论》,于同年(1089)十月十八日呈哲宗皇帝。文中说:“若不为所举,臣甘伏朝典。”但去非终未受到重用。改知富阳(今属浙江)县时,兴筑富阳石堤,抵御钱塘江潮水,方便交通。部使者将情况上奏,改去非为通直郎,通判沧州(今河北沧县)。他抚恤流动百姓,使之安居乐业。任去非为司农寺丞,去非力求外任,改庐州(今安徽合肥)通判。不久病故,享年73岁。著有《文集》20卷、《备论》4卷、《司马法讲议》3卷、《三略讲议》3卷。其中《备论》对战国至五代的兴废成败和22个军事人物的使兵得失进行评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军事人物评论集。

张巨

张巨,字国材,浦城观前人。宋元丰五年(1082)进士,历知诸暨(今属浙江省)、襄邑(今属河南省)等县,治理出色,加秩一等,荐为秘书省正字,任京西转运判官。徽宗召他对策,张巨认为,熙丰年间变法,没有什么不好,只是官员在执行时偶尔过当,元祐年间进行补救,这都是为治理好国事,现在有人创立“继承”的说法,以为哲宗皇帝继续执行神宗皇帝熙宁、元丰时的新法,与元祐年间的法相反,这实际是某些臣下泄私忿,而忘治国大事。徽宗很满意,升他为职方员外郎。任殿中侍御史时,蔡攸、童贯挑起边界事端,在燕、云打一仗,给国家造成忧患。张巨写疏弹劾,并告诉中丞石悆。石悆虽和张款密,但石悆是蔡攸党人,就告知蔡攸,蔡攸已作准备,张巨的奏疏受阻,还被罢官。后出任利州(今属四川)路转运使时,奏请修阁道,筑兴州大堤,民众甚感安便。不久,张巨被流放池阳(今属陕西),直到钦宗受禅登位时才复官,任朝散大夫,奉祠卒。

黄辅国

黄辅国,字应图,浦城人。宋元丰八年(1085)进士,任青州司理,调浮梁(今江西景德镇)县主簿,经同知枢密院事章楶推荐,任南海令。后改宣德郎、知高邮县(今属安徽),正值淮右旱、蝗交加,赤地千里,辅国发粟赈济,救活饥民数万。经漕帅特荐,授枢密院编修官,升为右正言,累迁为右司谏。建议各州县建立学校,学官不用本路人,严格考试制度,颁布射法,都得到皇帝的赞许,下达颁令,升任起居舍人。皇帝又命令他看阅元符、元祐以来官员的奏章,有涉及谤讪的人定为奸籍,但辅国不肯奉诏。改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不久,调任为尚书工部侍郎,先后出知袁州(今江西宜春)、江宁府(今属江苏)、光州(今河南潢川)。大观(1107~1110)初,知福州,改知泉州。当任他为给事中时,辅国已故,卒年47岁,追赠大中大夫,著作有《文集》50卷。

周武仲

周武仲,字宪之,浦城人。17岁补太学博士,宋绍圣四年(1097)进士,授黄都簿,后升监察御史。宣和二年(1120),淮南旱饥,周武仲奉旨察访赈济,有人劝他应谨慎其事,周武仲正色说:“吾敢趋时顾避,爱一御史,轻两路生灵哉。”他即晓谕监司州县问民疾苦,按照次序监赈。宿州(今安徽宿县)太守吴寿宁下令各城门不准接纳饥民,城外僵尸纵横,挖穴掩埋;真州(今江苏仪征)太守苏之悌夜遣兵仗截击饥民到江中,全部致死。周武仲据实劾奏。这2个太守都是宦官的心腹,他们制造流言蜚语以动摇朝廷视听,宦官又在宫廷中助力,皇帝下旨催武仲回京。但宋徽宗马上醒悟,升周武仲为尚书比部员外郎,权太常少卿。在考校殿试进士策时,范宗尹的策论切直敢言,参与考校的官认为范是毁谤朝廷,将要定为“谤讪”。周武仲认为,现在国家正求直言,“谤讪”这名不能由我们开始。改“谤讪”为“涉异”奏之而已,使范宗尹取在前列(此人后任宰相)。宣和二年冬,周武仲任贺辽正旦国信使,他留心边务。回朝后疏论河朔军政不修,将士骄慢。宣和四年冬,又担任报聘国信使。这时,金国兼并全部辽地,又西破云中。童贯、蔡攸以百万之众溃于芦沟,金国更加骄横。武仲在这不利的条件下出使金国,金国即提出要宋〓增加岁币。武仲坚持不应许,金人大怒,威胁说,你不想回去吗!武仲正色回答,我持节出疆,以死报国是本份,如果言词有失,回去有什么面目见皇上!金人知道不能把他压服,只好放他回朝。武仲到达雄州时,就疏言金国骄悍贪诈、前后违约的情况。回朝后,升武仲为徽猷阁直学士,又授为刑部尚书,选拔为御史中丞、封文安县(今属河北省)开国男,食邑三百户。他疏论芦沟致败是童贯、蔡攸不能节制诸军而造成的,而属官李宗振、统制王禀其罪尤重,请求徽宗下令严办。武仲3次上章才得到施行,迫使童贯致仕。童贯名为致仕,却又用太师豫国公的名号对陕西、河东经略司发号令。武仲又疏论童贯致仕后还参与边务,害政侵官,因此请求外任,同时推荐杨时接任他的职务,徽宗不同意,却又复起童贯为宣抚三路。童贯说,他征讨朔方时,不能取信于皇帝,是由于武仲挑拨是非,陷人于罪,现在武仲还在,我要向皇帝进言,是不能成功的。徽宗不得已,罢武仲御史中丞,以本官提举亳州(今安徽亳县)明道宫。童贯还进一步诬奏武仲交结左右,致使武仲落职,安置黄州(今湖北黄冈)。高宗即位,诏武仲为刑部侍郎。武仲进言:“要以结人心为主”。高宗褒谕说:“卿宿德重望,当即辅朕”,将他升为吏部尚书兼侍读。高宗曾对大臣说:“方今人才,如武仲者,未见。”这时,武仲坚持要求去职,就以龙图阁学士提举江州(今江西九江)太平观,后转朝请大夫致仕。卒后敕葬浦城县孝悌里浦潭村(今万安乡浦潭村),杨时为周武仲撰写墓志铭。著作有《春秋左传编类》30卷。

章谊

章谊,字宜叟,浦城人。宋元丰元年(1078)生,崇宁五年(1106)进士。历任漳、台二州教授,杭州通判。皇帝到达临安时,发生苗傅、刘正彦兵变,群臣骚扰不安。皇帝要群臣献策。浙西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时希孟即说,“乞问三军”。章谊立即越班申斥,他认为,问三军是鼓动叛乱。时希孟不敢再说,皇帝嘉许章谊。事平之后,章谊升官二级,提升为仓部员外郎,奉使二浙。不久,召为驾部员外郎,升为殿中侍御史。他不避权贵,遇事敢言,他认为金兵所以能取得连连胜利,是掌握国政大臣的错误造成的。他指出,皇帝驻跸扬州时,有兵数十万,由于宰相黄潜善、汪伯彦的过错,侦察不明,金人忽然来到,只好迫走江东。移跸建康时,兵练将勇,又有长江天险可守,但都不置水师,两位宰相意见不一致,金人还没来,就沿海南逃。为此,他向皇帝献战守四策,皇帝的询问时,他提出保民、弭盗、遏寇、生财的策略。绍兴二年(1132)任大理寺卿。宰相上奏,要调章谊知平江府。皇帝说,“谊儒者,赖以奏谳平恕,使民不冤,勿令补外。”不久,升为权吏部侍郎、刑部侍郎兼详定三司敕令、徽猷阁直学士、枢密都承旨。

绍兴四年,金国派遣李永寿、王翊为使,求还被俘的刘豫部属,以及西北在东南的人,还欲挟划河南正阳西南地给降金的刘豫,增加他的土地。众臣为难,欲遣参知政事席益使金,席益畏金以母老为借口推辞,益荐章谊为代理。高宗说,“谊母亦老,朕当自谕之。”章谊闻命,毫无难色,告诫家人不要给母亲知道。章谊受命后,加章谊为龙图阁学士充军前奉表通问使,章谊到达云中(今属内蒙古),与粘罕、兀室谈判,不肯屈辱。金人叫他快回去,章谊说:“万里御命,兼迎两宫,必俟得请。”金人就令萧庆授书,以道听途说之事责难章谊。章谊诘问他根据何在,金人只好实告,章谊不得已只好回朝。到达南京时,被叛臣扣留,章谊用计逃回。高宗嘉赏他的劳绩,升他为刑部尚书。是年冬天,他随从皇帝征伐淮阴,取得大捷,迁为户部尚书。

绍兴五年,疾请,以龙图阁学士知温州。适逢大旱,米价腾贵,章谊采用刘晏招商法,设粮米市场,招引各地粮商,使米价日趋平稳。诏升官一等。绍兴六年,移守平江,皇帝将临,供给繁多,章谊处置皆得宜。召对,赐带笏,皇帝说:“此不足以偿卿所劳,其勿谢。”次年,章谊复为户部尚书,奏营田之策。绍兴七年,章谊为端明殿学士江南东路安抚大使知建康府兼行宫留守,不久,提举亳州明道宫。绍兴八年卒,年61岁,谥忠恪。

《宋史》称章谊:“宽厚长者,故事台官言事,非挟怨以快己私,即用仇家言为人报复,谊独存大体,士论归之。立朝论事,奏疏无虑数十百篇,皆经国济时之策。”《宋史》有传。

黄锾

黄锾,字用和,浦城人。曾从学杨时,颇受器重。宋政和五年(1115)进士,为工曹。当时诸县遭水灾,按视官揣摩部使的意见,都不以实际灾情上报。独有黄锾据实反映灾情,请求减免灾区田租百分之八十。使者很生气,当面讥笑他。黄锾冷静而详实地作答辩,结果他的请求获准。

靖康(1126)初,李纲宣抚河东,聘请锾为幕属。绍兴六年(1136),奉召入京,为诸王宫学教授,又受推荐拜为监察御史。提出“定圣心,正朝廷,裕民力,振纲纪,整风俗,严武备,图远效”等7条建议,被高宗采纳并得到嘉奖。在御史十余月,“非尧舜之道,不陈于王前”。后为江西提点刑狱。不久,任祠官卒。著有《奏议杂著》、《论语类》、《观唐史》、《笃论》共20卷。

祖秀实

祖秀实,字去华,浦城人。五世祖启,任建州别驾,与杨亿友善,因此移居浦城太平里傅筑岩上湖(今仙阳镇太平村)。高祖珪,宋天圣(1023~1032)间进士,累官至兵部尚书,张尧佐一日加任四职,祖珪与唐介、包拯、王举正、吴奎极力反对,认为宠秩太过,被罢去二职。曾祖赟,以荫补江宁府判官。祖父幼,字子学,隐居不仕,惟以教育子侄为事。父洽,字浃民,宋熙宁六年(1073)进士,其学长于《礼》。秀实为洽次子,20岁入太学。宋宣和二年(1120),徽宗亲试上舍生有21人,以秀实才学博赡,特赐第一人,及第释褐,授承事郎国子监博士。

靖康之难,京城失守,金人进入太学索米,秀实大声呵斥,被金人用剑击昏。高宗闻其名,任他为礼部郎中,又就任左司郎中、中书舍人。高宗出巡扬州、临安、会稽时,秀实都随从护驾。他屡次表示赞同张浚的恢复中原主张,但当时主和派占统治地位,未被采纳。请求补外,任直龙图阁学士福建路转运使。上任后,将害民的官吏全部革去,每年赋税都是比其他各路率先上解。浦城仙阳镇原设有税监,他上奏朝廷撤销,得到批准,家乡百姓蒙利。后以母老请求祠官回乡,不久又命为广东路提点刑狱,又以母老请祠,未准,改知泉州,未赴任,母亲病故,回乡居丧。在守服期间,张浚判福州,赠送他白金百两,他坚持不受。服除,知衢州(今属浙江),正逢歉收。他采取官府出粮食募民修城的办法来解决饥荒,百姓都争相应募。后升为礼部侍郎,年70卒。

徐诩

徐诩,字元敏,浦城人。宋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任会稽主簿,调任上元县丞、龙泉(今属浙江)知县。任上,将发常平仓赈饥,县丞有难色,徐诩说:“倘有谴责,吾任其咎。”于是籍30人为甲,按人给牌,见牌受米,这年虽有饥荒,但不见有害。不久升为提辖行在,榷货务都茶场,以课额增羡召对,任监察御史。提出6条政治改革意见:一是正肃朝廷纲纪,以革除军国大事中的繁冗;二是杜绝因私事干求诸托,以革除主政者的繁冗;三是限制进入流品的官吏,以革除官吏成员的繁冗;四是明悉判断采纳意见,以革除进言的虚伪;五是确立根本大计,以革除自治的虚伪;六是严密加强守御,以革除边防的虚伪。后任成都路转运判官,捐钱购买160亩田作成都学租,又减免本州酒专卖钱400万以充实彭州学田,复又捐钱1600余缗修葺学宫。著有《东野居士集》40卷。

詹体仁

詹体仁,字元善,浦城人。生于绍兴十三年(1143),先随母舅姓张,后复姓詹。父慥,与胡宏、刘子翚友善,调赣州信丰尉。金人渝盟,詹慥见张浚论灭金密计,张浚辟为僚属。体仁登隆兴元年(1163)进士第,调浮梁(今江西景德镇)尉。破盗有功,有人为他请赏,体仁说:“以是受赏,非其愿也”,坚辞不受,改为泉州晋江丞。经宰相梁克家推荐入朝,为太学录,升为大学博士,迁太常寺丞,摄佥部郎官。历任提举浙西常平、除户部员外郎、湖广总领,升司农少卿,奏蠲诸郡赋输积欠百余万,后除为太常少卿。当时皇帝以积疑成疾,久不过重华富。体仁引《易》中的睽弧之义,深陈父子至恩,率廷臣交疏叠谏。

孝宗去世,体仁率同列抗疏,请驾诣重华宫亲临详祭,辞意恳切。赵汝愚将定大策,外廷无人预谋,密令体仁及左司郎官徐谊达意少保吴琚,请宪圣太后垂帘为援立计,终促事成。光宗皇帝病重,赵汝愚扶宁宗登极。《宋史》称:“宁宗登极,天下晏然,体仁与诸贤密赞汝愚之力也。”当孝宗去世时,群臣议论其谥时,体仁提出宜谥“孝”,得到采纳。但因孝宗山陵地点,与宰相异议,除太府卿,不久直龙图阁,知福州。谏官又以前论山陵事被罢官,退居霅川,每天以经史自娱,后复直龙图阁,知静江府。他一到任,即到田间视察,见到农具薄小,不利开发地力,为图教授,更造新器。奏免其府10县积欠税钱二万四千,杂赋八千。后移守鄂州,除司农卿,复总湖广饷事,以便宜发廪赈救。

韩侂胄草率建议发动对金开战时,体仁建议“兵不轻动,宜遵养俟时。”陕西、河东招抚副使皇甫斌自以将家子,好兵喜功,体仁就对僚属指出皇甫斌必败。果然,皇甫斌败于唐州。

开禧二年(1206)卒。《宋史》称:“体仁颖迈特立,博极群书。少从朱熹学,以存诚慎独为主。为文明畅,悉根诸理。周必大当国,体仁尝疏荐二十余人,皆当世知名士。郡人真德秀早从其游,尝问居官莅民之法,体仁曰:‘尽心、平心而已,尽心则无愧,平心则无偏’。世服其确论云。”著作有《象数总义》、《历学启蒙》等,又精音律,以新乐谱古诗,音响协和。《宋史》有传。

郭德麟

郭德麟,字邦瑞,一字应之,浦城人。父忠顺,朱松寓居于浦,与其忘年交,知襄阳(今属湖北)、奉化(今属浙江)县。奉化号称难治,忠顺“待士以礼,抚民以宽,束吏以法”,治行优异。德麟于隆兴元年(1163)中进士,授侯官(今福州市)尉,调信阳(今属河南)摄荆南录事参军。审讯劫盗罪犯时,牵连数十人,主帅要一律惩处,德麟认为不妥,力争之。后调衡州茶陵(今属湖南)丞,改宣教郎、知明州奉化(今属浙江)县。父子相继为奉化邑宰,政尚清廉,百姓感戴,建二郭祠纪念。经太守赵粹中推荐,任敕令所删定官,后历任军器、司农、太府三丞。

绍熙元年(1190),德麟奉命出使金国,归来详细奏明金国情况,提出加紧边防的建议。光宗加以采纳,任他为监察御史。德麟建议肃清宫闱,严格内侍出入宫制度。绍熙三年,因察事失体,被调出京都,为湖北提举常平茶盐,因病辞归,召为宗正少卿。皇帝问他,从福建来沿途所闻情况。德麟说,福建大旱,常平已议定赈恤,不必忧虑。须忧虑的事,是控扼边防诸师还未任命,这是朝廷的重务,要早加注意。不久卒于官,终年66岁。著有《奏议》2卷、《北征录》2卷、《文稿》5卷。

徐应龙

徐应龙,字允叔,浦城瑞安村人。生于宋绍兴十七年(1147),淳熙二年(1175)进士。历任衡州(今湖南衡阳)法曹、湖南检法官。潭州(今长沙)破获劫盗,首谋者入狱后,诬在逃的人是首谋。审讯的官吏轻信此言,后抓到被诬之人,进行严刑逼供屈服。此案报到宪司,应龙阅卷后,认为“首从不明”。提刑卢彦德却不愿复审,并要处死被屈服的人,卢彦德先用保奏来利诱他,后来以上司身份威胁应龙,说:“君不欲出我门耶?”徐应龙说:“以人命传文字,所不忍也。”卢彦德不能改变他的态度,仍据理力辩。知瑞州高安县(今属江西)时,太府丞吕祖俭因为言论触犯丞相韩侂胄,被流放高安县后去世。应龙为吕祖俭经办丧事,并写诔文祭奠。有人劝他应避祸,应龙说:“吕君吾所敬,虽缘此获谴,亦所愿也。”朱熹致书赞应龙说:“高安之政,义风凛然。”

应龙累官至秘书少监、权工部侍郎兼侍讲。向皇帝讲述:“人主不能尽知天下人才,当责之宰相;宰相不能尽知天下人才,当采之公论。”升为吏部侍郎,又迁为刑部尚书兼侍读。在讲筵,结合时政提出自己看法。一次,与宋宁宗讲战国兵家吴起为士兵吮疽的事,应龙说,由于吴起能爱护士兵,所以士兵能冒死奋战。现在我们的将军是靠贿赂升迁的,如果专事聚敛贪狠,这样,必然多怨。宋宁宗听后非常震惊,说:“债帅之风,今犹未除邪?”宰相史弥远知道这事后,很是恼怒,免其侍读。不久兼任太子詹事,适太子去世,请老。宁宗不准,改任为吏部尚书,又以焕章阁学士提举嵩山崇福宫。嘉定十七年(1224)去世,赠开府仪同三司、太师、魏国公,谥文肃。《宋史》有传。

叶文炳

叶文炳,字晦叔,浦城人。宋绍兴二十年(1150)生。在家时,曾数次致书请教朱熹。淳熙十一年(1184)登进士,调晋江主簿。将就任时,他向朱熹请教如何居官临民,朱熹极详尽告诉他。在晋江主簿任上,汀漳边界豪民相仇敌,乘机倡乱,镇帅选官抚谕,众官皆畏惧不敢去,文炳挺身而出。到达后,折之以理,诸豪慑伏。当他担任筠州(今江西高安)录事参军时,发生边事,调州营兵,兵士害怕,不敢出征。文炳晓之以理,使兵士振奋,尽力把白州收复。

文炳常说:“贪自多欲始,百尔皆欲,如意不受,赂安从得。清心寡欲,正本清源乃吾儒功用也”。在晋江,他掌管刑狱和船舶事,拒绝贿赂,不迁就公卿贵人的请托,他曾说:“狱事至重,当顾理,是非不敢徇上官喜怒。”知仙游县时,决累年滞狱;括废寺田,增廪以养士;差役久为平民害,劝立义役,均产通差。秩满进朝,上便宜三事。授和州通判,将行父丧,回乡。嘉定九年(1216)十二月二十日卒。

张彦清

张彦清,字叔澄,浦城人。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生,绍熙元年(1190)进士,授光泽主簿,数往从师朱熹。光泽有隐君子李吕,是朱熹的朋友,彦清与他质疑辨惑,造诣日深。约在庆元二年(1196),他被派往福州试士,这时理学被斥为伪学。他的同事提出的策问及士子的对答都希冀符合贬斥理学的意图,而张彦清独取持议不阿的士子。任安福(今属江西)丞时,有广陂废坏,他向郡守请求修复。批复后,他扶杖蹑屐,往来泥潦中,半年后竣工,田地得到灌溉,民甚德之。汀州(今福建长汀)有疑难案件,皋司命彦清审讯。他深入调查清冤情,将被拘禁的人释放。临川(今属江西)有一案件已审知真情,但罪犯极其狡猾,上级捕盗官员有意庇护罪犯,授意彦清复讯。彦清复审结果如前审讯,即据以定罪。后知庆元县(今属浙江),因眼睛生翳,请主管台州崇道观。于嘉定十一年(1218)正月九日卒。

真德秀称他的学问以孝友忠信为根本,以廉洁劲挺为质干。彦清任官很久,而家庭寒素。

杨与立

杨与立,字子权,浦城管厝船山下人。曾在船山结庐读书,又称船山先生。宋隆兴元年(1163),朱熹在武夷讲学,与立偕族兄骧、族弟道夫、侄若海同往拜师求学。绍熙四年(1193)中进士,知遂昌县(今属浙江),迁居浙江兰溪。

在浙江,登门求学的人逐日增多。被誉称金华四先生之一的何基,隐居在故里盘溪,潜心研究学问,听说与立知遂昌县,就多次登门论道。金华的王柏,也多次向与立求学。王柏说:“就正于船山,始识伊洛渊源。”此后,何基与王柏在金华聚众讲学,使闽学北传,形成“金华学派”。杨与立著有《壬子问答》、《朱子语略》共20卷。

徐凤

徐凤,字子仪,浦城人。宋淳熙四年(1177)生,7岁能文,15岁就博阅古今图书。庆元二年(1196)登进士第,授漳浦县(今属福建)主簿。历任宗正丞兼学士院。开禧元年(1205)再登博学宏词科。嘉定十二年(1219)召对时,奏章几万言,切中时弊,升为秘书少监。历事宁宗、理宗两朝,出入翰苑,屡进嘉猷。后以疾请外任,改直显谟阁知赣州(今属江西)致仕,嘉定十七年卒,终年48岁。著作有《十箴》1卷、《内制》10卷、《文集》20卷。

真德秀

真德秀,字景元,更字希元,号西山,浦城长乐里(今仙阳镇)人。宋淳熙五年(1178)生,4岁受书,15岁父去世,母吴氏力贫教养,同郡杨圭见其特异,将他请在家与诸子共学,并将女嫁给德秀。庆元五年(1199)登进士,授南剑州判官。开禧元年(1205)中博学宏词科。次年入闽帅幕,召为大学正。嘉定元年(1208)迁博士,上疏皇帝作好准备,以备金朝挑起争端。又言“自韩侂胄专政,以伪学斥忠言,今宜褒崇名节,明示尚好。”召试学士院,改秘书省正字兼玉牒检讨官。次年正月召充沂王府教授兼学士院权直。嘉定三年夏,特授秘书郎,次年选著作郎,八月兼礼部郎。上疏“金有必亡之势,然金亡则上恬下嬉。忧不在敌,而在我,多事之端恐自此始。”嘉定五年,迁军器少监,次年迁起居舍人。这年金国易主,他任金国贺登位使,到达盱眙,得知金人发生内变,退回京师。并将一路所见的山川险易、士卒勇怯及守将贤否、边民疾苦皆记于册,认为盱眙足为大江屏障,为此奏请大修垦田,强兵足食,以谋自强。嘉定七年,金遣使索求岁币,德秀上疏数千言,力主不能给,提出:“以其货币颁诸军,缮修戎备,于以激士心而褫敌气。”得到皇帝的赞同。这时,史弥远擅政,以爵禄拉拢名士,德秀慨然对同僚刘爚说:“吾徒须急引去,使庙堂知世亦有不肯为从官之人。”嘉定八年,力请出朝,除为秘阁修撰、江东转运副使。嘉定十年复任右文殿修撰知泉州。泉州是港口,由于对入港番船征税苛重,每年抵泉州的番船只有二三艘。他到达后,发展海外贸易,每年增至36艘。嘉定十二年,以集英殿修撰改知隆兴府(今江西南昌)。当年七月,德秀便道奉母回乡,乡人遮道塞路迎接。

嘉定十三年,德秀母丧,回家守制。次年夏,筑西山精舍,日与詹体仁、黄叔通、徐凤等亲长朋友辈讲学、语论。嘉定十五年夏,建睦亭于仙阳镇西山为读书处,与门人刘克庄、汤汉、徐华老等相与讲习,讨论编纂《文章正宗》,完成《大学衍义》。嘉定十六年,以宝谟阁待制、湖南安抚使知潭州,他以“律己以严,抚民以仁,存心以公,莅事以勤”勉励僚属。任内免榷酤,建惠民仓、慈幼仓,在12个县置社仓,并置义田,留心农政,劝谕耕稼。由于政平惠民,当地人为他立生祠。理宗即位,召为中书舍人兼侍读,不久,升为礼部侍郎直学士院。

宝庆元年(1225),由于德秀屡进鲠言,理宗皆虚心开纳,以致动摇史弥远的权势。薛极、梁成大等与史弥远相勾结,交奏排劾德秀,遂以焕章阁待制提举玉隆宫,不久落职,归浦城。以田易梦笔山地数亩,构堂于梦笔山麓,日与门人刘克庄、汤汉、徐华老等修《读书记》。宝庆二年,置庵在百丈山为读书处,纂《四书辑编》、《唐书考疑》。宝庆三年迁居城内越王山下,建共极堂,著《心经》、《政经》等。绍定元年(1228)复宝谟阁待制,次年提举玉极观万寿宫。绍定三年八月除徽猷阁待制。绍定五年,再知泉州。到达时,据《宋史》载:“迎者塞路,深村百岁老人亦扶杖而出,城中欢声动地。”四月召为户部尚书,九月晋见理宗时,理宗迎上说:“卿去十年,每切思贤。”十天后,升为翰林院学士知制诰兼侍读。德秀以《大学衍义》进,理宗说:“《衍义》一书,备人君之轨范焉。”德秀志向“嗣往圣,开来哲”,以侍读的身份讲明理学,深得理宗的信任,很快使理学取得正宗地位,以至影响尔后学术思想的发展达五六百年之久。《宋史》称:“自侂胄立伪学之名以锢善类,凡近世大儒之书,皆党禁以绝之。德秀晚年,独慨然以斯文自任,讲习而服行之。党禁既开,而正学遂明天下后世,多其力也”。

端平元年(1234)正月,知贡举,事竣,升参知政事。其时,德秀又得疾,三上表乞祠,四月,授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万寿宫兼侍读。次年,病重,五月十日卒,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文忠。八月,其子志道运柩回乡,敕葬浦城孝悌里株林山(今属莲塘乡岩处村)。宋嘉熙三年(1239)配祠朱熹,明正统二年(1437)从祠孔庙。成化三年(1467)追封浦城伯。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御赐“力明正学”匾。《宋史》有传。

徐荣叟

徐荣叟,字茂翁,徐应龙子。宋淳熙七年(1180)生,嘉定七年(1214)与弟清叟同榜进士,授华亭盐官,调靖州(治今湖南靖县)教官,以理学家的著作授课。再知永康县(今属浙江)时,遇歉年,他深入到田间民户,赈饥济贫。离任时,倾县欢送。入朝任太学博士兼说书崇政殿,升著作郎,出为江东提点刑狱,直秘阁知婺州(今浙江金华),升著作郎兼礼部郎官,以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今广西桂林)兼广西经略安抚使,入朝为行在司谏,复兼说书。他弹劾的都是达官大吏,不琐及州县官。宋嘉熙四年(1240),为左谏议大夫,奏疏中深刻揭露物价倍长,苛征横敛,严刑峻罚及富家巨室武断乡闾,贵族豪宗侵牟民庶等弊政,指出这是引起民怨的根本原因,犹如久晴不雨必定会引起干旱的道理一样。并指出滥发会子这种纸币,又不立限,永远行使,弊端百出。后历任礼部尚书、吏部尚书、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淳祐二年(1242)任参知政事。这时丞相史嵩之(史弥远侄)专权,以廉著称的翰林学士李韶因与史嵩之不合被逐去。荣叟不畏权势,发愤争论说:“韶议论无阿附朝廷,如此人绝少,安可使去?”史嵩之怀恨,荣叟求与李韶同去。就以资政殿大学士提举洞霄宫。但宋理宗始终关怀他,为他别墅亲笔书写“桔坡”二字。淳祐六年转一官致仕。同年卒,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文靖。著作有《缉熙讲义》、《谏垣存藁》、《西掖代言》、《南宫表笺》、《桔坡杂著》、《日录》等。《宋史》有传。

徐清叟

徐清叟,字直翁,一作真翁,号章一,宋淳熙九年(1182)生。应龙子,荣叟弟。嘉定七年(1214),与兄荣叟为同榜进士,历任太平教授、籍田令。江右、福建发生民乱时,帅守不俟论报,辄行专杀。清叟疏请“明行禁止,一变臣下嗜杀希进之心。”迁军器监主簿,入对,改任太常博士。他奏请示正义、进人才,其意在裁抑史弥远恤典,召用真德秀、魏了翁。后兼崇政殿说书,迁秘书郎,升著作佐郎兼权司封郎官,迁军器少监、将作监,拜殿中侍御史兼侍讲,迁太常少卿兼权户部侍郎。三疏丐外,因给事中洪咨夔、起居舍人吴泳皆抗疏留之,不久权工部侍郎,后以右文殿修撰出知泉州、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今广西桂林)、广西经略安抚使。迁侍右侍郎、主管云台观。召赴阙,迁户部侍郎,再为侍右侍郎,以宝章阁直学士知温州(今属浙江)、改知福建安抚使、婺州(今浙江金华)、袁州(今江西宜春)、绍兴(今属浙江)、潭州(今湖南长沙)、广州兼广东经略安抚使等。召赴阙,权兵部尚书兼侍读。淳祐九年(1249),兼同修国史、实录院同修撰,权吏部尚书,改礼部尚书,拜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进同知枢密院事,封晋宁郡公,奏修《四朝国史》志传。清叟曾5次请求除去枢密院的职务,没有获准。淳祐十二年,拜参知政事。这年,严、衢、婺、信、台、处、建、剑、邵9郡同时发大水,死者万计,他令学士院遣使分郡赈恤。福建大水过后,贫民无以为生,他又奏请免除税收,皇帝欣然采纳。宝祐二年(1254)知枢密院事兼参知政事。余玠任四川安抚制置使,屯兵聚粮,修学养士,轻徭薄征,宋理宗认为余玠专制全蜀,准备由余晦去接替。清叟认为余晦素无行谊,不堪重任。理宗不听,清叟竟不下押。理宗说他是“平生孤忠,不附丽人。”清叟在殿上目光威武,自号“章一”,宋理宗御书此二字送给他。监察御史朱应元论罢,以资政殿大学士提举万寿宫,改洞霄宫。又以监察御史朱熠论罢,后以旧职提举洞霄宫。开庆元年(1259),召赴阙,以旧职提举佑神观兼侍读,出知泉州,复提举佑神观。景定三年(1262)转两官致仕,同年卒,赐少师,谥忠简。

《宋史》称:“清叟父子、兄弟皆以风节相尚”,“皆为名臣”。《宋史》有传。

杨载

杨载,字仲宏,浦城人。元至元八年(1271)生,侨居杭州,年四十不仕。户部贾国英数荐于朝,载以布衣为翰林国史编修官,参与编修《武宗实录》,后调海船万户府照磨。元延祐二年(1315)首应诏登进士第,授承务郎,同知德州(今山东德州)路,浮梁州(今江西景德镇)事,调儒林郎、宁国路(今安徽宣城)总管府推官。

时吴兴赵孟〓在翰林,极为推崇杨载文章。杨载名噪京师,他的著作,人多争诵,史称其文“一以气为主,博而敏,直而不肆,自成一家言。”载于诗尤有法,他曾对人说:“诗当取材于汉魏,而音节则以唐为宗。”又言:“用功二十余年,始能会诸法,而得其一、二。”他的诗作,一洗宋季之陋,与虞集、揭奚斯、范椁齐名,誉称元代诗歌四大家。一生著作颇多,有《武宗实录》、《杨仲宏集》8卷、《唐音选》、《杨仲宏集古诗》4卷、《诗法家数》1卷、《松雪斋读录》。至治三年(1323)卒。《元史》有传。

潘赐

潘赐,字文锡,又名容庵,浦城人。父至善,荐为户部郎中,任抚州知府。潘赐明永乐二年(1404)中进士,授行人,出使日本。潘赐庄重谨慎,日本国王谦恭地接待他,并对约束不严,致使海盗劫掠中国表示歉意。潘赐归国时,献《德化书》、《永乐大典颂》,明成祖阅后,命交付史馆存档,提升潘赐为礼部郎中,鸿胪寺少卿。潘赐第二次出使日本时,带去明廷赐日本王冕服、钱钞、绵绮等,将日本所献的海寇交由日本国自行处置,规定日本每10年向中国进贡1次,每次只能来200人、2艘船,不准携带兵器,否则以海寇论处,并由中国赐给2只海船,作为进贡之用。潘赐归国升为江西右参政。这时,有人摘他诗句进行陷害,致使潘赐被削职。洪熙元年(1425),仁宗登位,才被起用,任南京刑部主事。宣德(1426~1435)年间,明宣宗决定派个老成持重识大体的人再使日本,大臣推荐潘赐,升潘赐为鸿胪少卿,赐织金麒麟罗衣1件、宝纱200锭,命他第三次出使日本,申定前约。赐不负使命,宣宗给以慰劳和奖励。未几卒。

潘赐才思敏捷,著有《竹梅篇》、《皇华胜览》、《容庵文集》。有次出使日本,途经故乡,适逢南浦桥落成,一夕作桥联424副,遍贴桥柱,概括浦邑山川和名人轶事,颇具地方特色。

陈逊

陈逊,字必恭,浦城大石溪人。明永乐三年(1405)举人,为官清廉正直,能秉公执法,抑豪强,平冤狱。曾奉命和监察御史甄庸行部广西,清理案牍。豪绅朱普秀,因争田产,谋害村民廖昌,廖被捕入狱,定成死罪。廖昌子多方疏通,才获免死罪,改放平乐州(今广西平乐)苦役。陈逊对此案有怀疑,深入调查了解,查明真实情况,法办朱普秀,使受屈多年的廖昌冤案得以昭雪。永乐十年,陈逊中进士,试大理兵部,升监察御史,奉命按察北京河间盐场。查明盐场官吏贪污舞弊,“盐场露积,风雨飘损”,工作失职。惩办运使梅应魁等数十人。永乐十四年陈逊出巡陕西时,弹劾贪污而又腐败的左参政王晏、按察使刘迪。随后在弹劾右布政杨恭、按察使韩春时,陈逊遭到报复诬陷,被贬职。一年后,辨清真伪,恢复官职。出巡吴中时有松江顾阿虎之母,被豪右陈升所杀害,尸体还被拿去喂狗。阿虎向知府告状,陈升却买通官府,反诬阿虎为盗,将其全家9人处以重法。陈逊查明顾阿虎所受的冤枉,为其平反昭雪,逮捕陈升父子,绑赴京师,当市行刑。

宣德初,陈逊调任云南布政司右参议,晋升右布政使,不久卒于任上。死时,家无片钱,由当地都督沐昂为他买棺收殓。

张善

张善,字性之,浦城人。明永乐七年(1409)进士,累官致监察御史。皇帝有一外戚纵奴殴人致死,善弹劾该外戚10件不法行为,将其逮捕入狱。一个有权势的宦官强夺民田300亩,事情暴露后,皇帝诏令这个宦官按价还钱,他竟敢不给。善继续上疏罗列他的罪行,宦官终于受到惩治。后出按广东时,马军林思佑倚仗权势大肆劫掠,善查清林思佑恶迹40余款,捕思佑及其党羽30多人法办。并劾都司受贿放纵恶人,革去他的职务,士民称快。时瑶族人民常起兵反抗官府,他和镇抚率领精锐部队攻打瑶民住地,镇压瑶民。后改按广西,因母逝回故乡。明正统(1436~1449)中,朝廷多次征召,他均未赴任。75岁卒。

张

张,字孔圭,张善从子,浦城人。明成化十六年(1480)举乡试,任江西赣州府(今属江西省)推官。正逢战乱,加上饥疫,百姓死亡甚众,大量外迁,急忙下檄各县招徕抚恤。瑞金、石城二县原来没有城垣,张请准发帑兴筑。他平反冤狱,先后使40余个判处死刑囚犯得到改判。有金某诬告,牵连到20余人入狱,死在监狱中的过半,请录囚御史将没死的人全部释放,并将金某法办。9载秩满,升任本府同知,因与某御史不合,称病辞官回乡,行至庐陵病故,当地士民为他立德政碑。著有《慎庵小稿》6卷、《锦江杂咏》4卷。

张明

张明,字元亮,浦城人。明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登第时,照例给他坊价银300两,他不接受。家乡循例拨夫供役,都坚决辞谢。他认为,不敢因登第就给乡人增加经济负担。入朝后,授户部主事。时有编修官杨名,以直言被捕入狱,累及编修程文德,大臣们都因畏惧宰相汪〓,不敢过问。杨名被判充军,程文德贬官,张明在郊外为程文德饯行。明朝,出入闽境都经崇安分水关,他建议在浦城建驿站,并力陈当局。闽浙交界原来在峡口有一关口,与仙霞关相去仅数里,张明上疏罢去,方便商旅通行。大中丞王廷相以张明方正,疏荐他任四川道御史,但又张明抵触过本部尚书而被阻,改为督苏、松等郡兑运。后升为湖广副使。章献皇太后葬显陵,道经武昌,供给繁剧,张明节藩例银3000两佐陵费。擢为江西参政,以勤劳得疾去世。张明居官清廉,藩臬两司助丧仪赠金钱,才得扶榇回乡。著作有《梅江遗稿》。

徐伯相

徐伯相,字良夫,浦城人。明嘉靖十九年(1540)举人,授广西柳州府推官。柳州是少数民族杂居地,他公正平允办案,使强悍的人都信服。柳州有肥沃的荔波地,被南丹州土官者侵没达百年。伯相经过认真勘察调查,还为民业。不久,升伯相为建昌(今四川西昌)府同知,再任南京户部员外郎。升郎中时,值严嵩当政,操纵国事,伯相从边境郡内转,不送礼物,严嵩怀恨在心,贬他出朝任建昌守。伯相以养亲为名,辞职回乡。著作有《昼暇丛纪》20卷、《诗集》10卷。

徐柏

徐柏,字守卿,浦城人。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授户部贵州司主事,管通、德二州仓。时米价正涨,柏下令交粮人先纳钱,等价平后再买米充仓,利官利民。后调任户部山西司员外郎,不久升为郎中。徐州的沛河决口,工部尚书朱衡知道他的能力,选用他赞襄疏导河水达6年之久。后守广东廉州(今属广西),又任湖广按察司副使,分巡上荆南道。当时张居正柄国,其子弟倚势掠夺民产引起诉讼,柏判定偿给半价。张居正的子弟又要求取得仓场官地,柏不给。后历任湖广布政司右参政,不到一月,调任四川沪州副使时,拂衣归乡。退居20余年,从不麻烦当地长官,监司行部经过浦城,他也很少去拜访,但有关乡里利弊,则力陈当事人。年80卒。

徐民式

徐民式,字用敬,号俭吾,浦城人。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生,万历八年(1580)进士,授松江(今属上海市)府推官。富豪阴结杀人埋尸者,触犯法网,抓捕时,狡窟自匿。民式到任时,抓捕神速,诸豪都胆慑。时宰辅子弟在松江仗势欺人,官吏只能听之任之。民式对这些子弟予以依法裁决。后改任南京户部江西司主事,升为山西司郎中,出任安庆(今属安徽)府知府,听断公平,非重犯不忍逮系,以至诉讼极少,郡斋寂如。他捐俸购置郡县学田,又建预备仓,积米百万石,以备灾年。大学士陈于升为他请奖,举循良二千石,处于京堂官,尚书孙丕扬疏荐擢民式为南京光禄寺少卿,历通政司参议转太仆寺少卿,升都察院右佥都御史、巡抚江南。当时吴中(今江苏一带)田地百分之九十归缙绅家,称作官户,有些人就投托到官户,以逃避重役。民式下令各府进行清查,除例应优免外,其余全部要受役并请于朝廷,著为令。他巡抚江南6年,以母年高,6次上疏请回籍养亲。明万历四十五年八月报升户部侍郎,但民式已于五月卒于家。著有《抚吴疏草》12卷。

徐万仞

徐万仞,字仰之,浦城人。明万历十一年(1583)进士,授任浙江金华府推官,后署理兰溪令,迁荆州府(今湖北江陵)同知。荆州有称作“门摊”的徭役,过往官员的迎送旅费均由百姓负担。万仞设置九等法,百姓按季出钱,官署分等办理,百姓都认为方便。后升为户部郎中,司崇文门税时,奏入羡金千余两。荒年,捐俸金煮粥供给饥民。守河南归德府时,罢门税及陋规,戒重科。归德府三面临黄河,沙河、沁河、白河、清河都经过其地,水患常发。万仞相度地势,筑河防30余处,保全数万家。以积劳成疾,卒于任上,无钱收殓,当道赠送钱财,才得以榇归。著作有《圣谕解》、《劝民书》、《方言集》、《诗文集》、《回石稿》12卷。

曾六德

曾六德,字心蕊,又字元甫,浦城人。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升礼科给事中,奉使册封郑藩时,谢绝馈赠。巡视通仓时,不遗余力厘剔弊病。在谏院,敢于直言争辩。税监梁永、高淮等四出害民。咸宁知县因弹劾梁永,反被逮入狱,朝廷内外惊震,很多论救咸宁知县的人都被罢斥。曾六德上疏弹劾有权势的宦官贪残,请求释放刚正不阿、不肯屈服的咸宁知县,未被采纳。吏部尚书赵焕选拔和废弃官员不公正,给事中孙振基弹劾他,第二年,赵焕就以年例将孙振基贬出朝。谏官李邦华、周起元、孙居相及户部郎中贺烺,都上表弹劾赵焕擅权。皇帝反而削除这几人的俸禄,将贺烺贬官。曾六德上表抗疏,也被削职贬为广东香山县典史,到达任所后,以病告归,卒于家。著作有《朱明内辞》。

孙兆元

孙兆元,字鼎文,浦城人。清康熙十一年(1672)拔贡生,选授安徽铜陵知县。县民积欠赋税五千多金,前任官捆绑、拘囚、敲击庶民。兆元到任,释放全部拘囚,出私钱分年代输,当地人在县署前建恤民亭纪念他。生员徐某,品行恶劣,诬告与他结怨的人以死罪,因怕兆元严明,就深夜送三百金贿赂兆元,遭兆元怒斥。经过审理,结果判徐某诬告罪,褫夺其蓝衫。当涂县有一强盗抢劫被捕后,反诬采石矶居民数10人,县令不能判断,中丞召兆元和芜湖令一起到太平府会审,居民实属冤枉,给以剖雪。居民感德,在采石矶为他盖生祠。

兆元还捐俸修葺五松山太白书院,每月教生员经艺诗赋。兆元在任10年,当地连遭水旱灾害,他施米施粥。将要升迁,因眼聩请求回乡,当地又盖清廉亭来纪念他。为官10年,归家时,囊袋萧然。

吴郡

吴郡,字云士,祖籍安徽凤阳。祖父名高,明末任京卫指挥使。李自成义军进京时,其父吴贵及家属7人被杀。吴郡时年8岁,由老仆携带逃来福建,住浦城前墩黄溪洲。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六月,吴郡仗剑从军,随靖海将军施琅进攻澎湖列岛。郡立大功,加左都督衔,实授山西大同镇标游击,曾从镇将俞某出猎,用枪毙一虎。不久补为天柱营参将。

大将军席某督兵征苗族时,命吴郡为前驱,攻破天星、悬落、愁叹几个城寨,并在接近滇南彝民杂居的地方杀牛宴饮士卒,炫耀兵威以慑服苗民,郡升为黄州协副将。康熙四十七年晋升为浙江定海镇总兵,驻军在舟山,并在倒头澳、长途、双合山、两头洞等处日夜巡防,护送往来的商贾过境。又在舟山添设消防器具以防火灾。康熙四十九年,福建闹饥荒,朝廷命他运江浙的漕粮赈济。郡租商船与其子兴业分途运送,不到半个月,就把5万石米运到漳州、泉州。随后署理松江提督,升浙江水师提督。康熙五十四年卒。

吴兴业

吴兴业,字酂侯,吴郡子。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随父运粮赈济福建饥荒,得以把总补用。康熙五十一年起,以先后剿灭陈尚义、陈君元,恩荫一品官,选授山东东昌知府。时黄河决口,航道倾塌。东昌管辖的州县500多里,需破冰才能通船,皆沿河居民充役,又遇到农业歉收。兴业解囊供工役伙食,居民都踊跃参与破冰,使航道畅通无阻。运河决口,兴业出资招募人夫修筑堤防,使小麦丰收。国库拨出几十万两银赈灾时,兴业单人独骑沿途招集流散的灾民,又捐钱在聊城(今属山东)添设男女两个粥厂救济灾民。分守济东泰武、临道邱县等处风灾,朝廷发下种子,兴业路遇乞食者,皆捐给口粮,令其归耕。收成时,士民制匾彰其绩,他谢绝不受,就悬于临清州城隍庙。不久,坐其失察,降级调用,以母老请归。母亲去世后,绝意仕进,优游林下30余年,年80卒。

林鸿

林鸿,字汝翀,浦城人。清乾隆四年(1739)进士,任四川青神知县。青神县偏僻而贫瘠,原有的福济、普兴、莲花等水堰,年久失修废坏,鸿督工疏浚修复,又在中岩下砌堰,把青衣的水引入渠道,灌溉田地千余顷,庶民受益,称“鸿化堰”以纪念。

青神县自明以后,登科及第的人极少。鸿在宋黄庭坚清风阁的旧址,建清风书院,用苏洵父子的诗文教士子诵习。乾隆十八年、三十一年童子考试俊拔数人,请准督学使者增加文武学额各2人。鸿在蜀任官13年,暂代眉州牧,署丹棱彭山县,升为中书科中书。所任官之处皆有政声,离任时,当地士民送“名登天府”匾。请假回乡时,辑《西山年谱》,参与校勘真西山《文章正宗》,未毕,疾卒,终年64岁。

陈大恩

陈大恩,浦城人。荫袭云骑尉,学习期满,题补守备。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从阿桂用兵金川。乾隆四十一年征服金川后,以军功升为湖北施南协副将,后升永州(今属湖南)镇总兵。乾隆五十二年,林爽文在台湾起义,次年八月,清廷任命福康安为将军,赴台湾镇压,陈大恩请求从征,破牛屏峡,解诸罗县围。乾隆五十三年二月,林爽文被抓获,起义失败。陈大恩留守台北路。起义军残部由陈周全率领,围攻台郡,陈大恩闻讯,领兵三百去解围,途中在八封山遭到起义部队数千人伏击,陈大恩突围不成,引佩刀自刭而死。

祝徐氏

祝徐氏,浦城城关人,祖之望表姐。清乾隆十四年(1749)生,19岁出嫁,次年夫病故,孀居3年,再嫁祝乾封。乾封逝世后,留下丰厚的遗产。清嘉庆五年(1800),洪水将浦城城垣东南西3面冲毁。大水过后,众谋修筑,都无定议。祝徐氏除将遗产及自置的田产分给3个儿子外,以所存银钱独力捐修全城。城墙于嘉庆十五年仲冬兴工,嘉庆十七年孟冬告成,费银五万零四百多两。全城长1600丈、高2.4丈,址厚2.5丈,顶厚1.8丈。制军汪志伊亲勘城工时,提出重建南浦桥,章程筹定后,悬示3个月,无人应捐。徐氏对她的儿子说:我捐修全城,若再捐建此桥,财力不足,你们要勉力以承我志。三子祝昌泰遵奉母意,担负起独捐南浦桥的重任,共费银二万缗。城墙将竣,徐氏病重时嘱咐她的3个儿子说:“吾死后,惟求尔等努力办公,慎勿以名氏闻于官。”

祖之望

祖之望,字载璜,又字舫斋。生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浦城城关人。乾隆四十二年拔贡,乾隆四十三年进士,选为庶吉士,授刑部主事,后升为郎中。在部9年,任满后当改地方官,但因谙悉部务,仍以四品京堂留部任事。乾隆五十七年任通政使司参议,仍兼刑部行走,后任太常寺少卿。乾隆五十八年,出任山西按察使,乾隆六十年任云南布政使,旋调任湖北。

嘉庆元年(1796),湖北聂真人以白莲教名号组织群众起义,两湖总督毕沅、湖北巡抚汪新,都率兵到荆、襄。祖之望留镇武昌,兼治两府事,他既怕义军进入武昌,又怕附近的百姓响应起义。之望下令文武官员防御要隘,城乡市镇设保甲,昼夜稽察。五月,孝感县有数千人响应起义,之望调官兵分路镇压,添募乡勇进行堵御,义军被打散。之望侦察到起义首领文礼成驻扎胡家寨时,他分兵包围,断接济,断退路。六月,清将明亮统兵攻打胡家寨,义军被聚歼。之望采取优抚手段,释放被俘的兵士,修葺被烧的房屋,补种田地,又请缓征江夏、嘉鱼二县的田赋。嘉庆二年之望父病故,奉旨暂留藩司,素服治事。嘉庆四年十月,任之望为刑部右侍郎,准予回乡葬父探母。嘉庆六年与兵部侍郎那彦宝调查畿辅灾情,又同户部侍郎高杞监督疏浚长新店河道。嘉庆七年担任新进士殿试读卷官,又担任朝考及拔贡朝考阅卷官。七月,在济宁州(今属山东)审讯案件,就授山东巡抚的职务,不久调任陕西巡抚。商州起兵,之望自汉中督兵搜剿,又督镇将到南山、太白山等处搜捕,处理善后。嘉庆八年,调任广东巡抚,又改任刑部侍郎,以母老回乡奉养。在家乡总裁编纂《新修浦城县志》,监修城墙和娑婆桥,校刊祖元择《龙学文集》及杨亿等人的遗著10余种。嘉庆十四年回京,不久,以母病故回乡,服将满时,诏任刑部尚书。嘉庆十七年,入京摄工部。时值林清贿通内监,潜其党入宫禁起事,之望坐镇署中,察狱囚,严守备,日夜操劳得病,次年,卒于京。

之望仪表伟然,谈吐清朗。《清史稿》称“祖之望,扬历中外,并有政绩”。《清史稿》有传。

朱秉鉴

朱秉鉴,字清如,号鹿坪,浦城城关人。清乾隆二十三年(1758)生,自幼颖异好学,博学强识,14岁补弟子员。乾隆五十二年登进士第,不乐从政,以母老为由,归乡任南浦书院主讲。他所学深广,努力探求事理的精微深奥。所著的古文词,精深宏博,简质巨丽。自乾隆八年修《浦城县志》后,久未修辑,秉鉴早怀重修之志。嘉庆八年(1803),祖之望回乡养亲,梁章钜在南浦书院任主讲时,秉鉴即与之商榷新修,提任总修。嘉庆十五年县志告成,张师诚持节闽中,称此志“网罗浩博,文实事核,具有史裁”,后称此志为善本。县志修成,秉鉴又搜集浦城前辈散佚的诗文,分别编为《柘浦文钞》、《柘浦诗钞》,将浦城老前辈可传的制艺编为《丹碧菁华》,均经刊行。他在家乡执教30余年,乾隆、嘉庆年间,浦城科名鼎盛,居建宁府七县之首,十有七八是他的门生。秉鉴母寿终后,应选知县,他仍请改教职,授福宁(今属福建)府教授。到任未达半年,告病回乡。清道光二年(1822)卒于家,年65岁。著作已刊行的有《菇右堂文集》、《诗集》、《四书文》等。另有《周易释疑》、《周礼详解》、《荟萃录》、《柘浦摭闻》、《吴梅村诗注》藏于家。

其弟朱秉铭,字缄三,嘉庆六年举人,曾协修嘉庆《新修浦城县志》,中年因病失明,凡是有诗文请求指正的,朗诵一过,就知谬误。他酷爱菊花,失明后爱不少衰,摸菊叶就知其种类,著有《绿筠堂》、《菊花诗》4卷、《焚余诗草》、《雪龛制艺》等。

祝凤喈

祝凤喈,字桐君,浦城城关人。自幼喜攻诗书,19岁以父遗旧琴一张,向胞光祝凤鸣(字秋斋)学琴,致力于此,精研30余年,所学皆通。家有园林之胜,藏琴数十张,择其优者,筑十二楼贮之。兄倡弟和,恬然自得,并接纳云游天下琴人、词家、诗客、名士。林则徐进京赴考时,途经浦城,亦在祝家花园琴楼相聚,吟咏唱和。

凤喈音律精通,不作靡靡俗韵,他所作的琴谱《凤云际会》,表露出他对清朝腐败无能的忧愤,表现出其民族气节。他首创新法,在减字谱旁加工尺,以助初学者视谱自理。曾任浙江东防(今东阳)同知,宦游江浙,以琴自娱,所至名噪一时。著有《与古斋》琴论。后有张鹤著《琴学入门》,亦经风喈鉴定,在同治年间出版,民国初再版,流行极广。祝凤喈成为闽派古琴的代表。

张鹤所著的《琴学入门》,载录有祝凤喈家传秘谱《凤云际会》、《渔樵问答》、《平沙落雁》、《石上流泉》、《阳关三叠》、《古琴吟》等6首,其中5首于1962年出版的《古琴曲集》释成正谱。

祝昌泰

祝昌泰,字躬瞻,号东岩,浦城城关人。家资富厚,与从弟昌瑞同继伯父荣封为嗣。以荣封遗产数万金捐充鳌峰、南浦两书院。清嘉庆五年(1800),河水暴涨,冲塌县治城墙,生母徐氏独资捐筑全城,祖之望任督办,昌泰为总理,其兄昌时、昌祺为帮办。经营3年,备极劳瘁,工竣,以知府尽先补用。并独力捐建文昌阁、南门浮桥。昌泰尤其留心文献,与梁章钜搜集浦城先辈遗书,共14种,特构留香室,捐资刊刻。又在越王山麓建二有堂,在梦笔山建宝宋亭。晚年志向更加好古。汇刻格言书一种,与门生校勘。素性慷慨好施,修县志、建义仓,皆为首倡。岁歉减价平粜,或捐谷赈饥。他平生无他嗜好,暇则涉猎文史,著有《留香室诗钞》、《留香墨林》、《留香别集》等。

陈桂林

陈桂林,字一山,浦城县城关人(家住今南浦镇花园弄)。20岁时,以武童生到湖南东安投效湘军将领苏元春。清同治六年(1867),随元春镇压广西苗民张秀民起义。同治八年以占领镇远府卫(今广西壮族自治区镇远县)各城,升为外委。同治九年桂林进攻张秀民起义的首地台拱厅(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台仁县)各城,升为把总。同治十年攻占丹江县,升为千总。十一年,桂林以功升为守备,后又升为都司、游击。光绪十年(1884)中法战争,桂林奉命率部出关,克复陆岸,得功升为副将。次年二月,清军在广西镇南关(今友谊关)取得谅山大捷,大败法军,论功汇保,以总兵记名简放,加提督衔,赏穿黄马褂。光绪十二年署新太协,次年总办边防各军营处。光绪十七年署镇安协(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光绪二十年署左江总镇(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光绪二十四年六月,郁林、梧州两地百姓起兵,攻陷容、兴业、陆川3县,桂林统兵镇压,起义兵失败,清廷赏桂林头品顶戴、晋记名提督,署右江总镇(治在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桂林从军20余年,后以失于觉察被劾,卒于住所。

雷丰

雷丰,字少逸,浦城人。清道光十三年(1833)生。父雷逸仙,精通医学,擅长治瘟病、时症。雷丰自幼从父行医,继承家学,钻研《内经》、《难经》、《伤寒论》等中医经典著作,借鉴历代名医经验,结合数十年临床实践,于光绪八年(1882年)撰成《时瘟论》8卷,囊括时病72种,各种时病治疗方案67条,附论13则,临床医药87例,附验方105首。书中详尽地介绍诸种时令病的病因、病理、临床症状及方剂。刊行后,受医家推崇,民家亦多有购置珍藏。

雷丰一生治愈不少病人,培养出一批高徒,后徙居浙江衢州,医道驰名闽浙。清光绪十四年逝世。其子雷大震及学生江诚、程子曦等,医术亦闻名于世。

刘志标

刘志标,原名家福(幅),清光绪年间人。原籍浙江江山。家贫,务农,少曾读私塾,性好习武。曾加入反清的“终南会”,为“新副”三级职员。后投入江山县衙为清兵营勇,仍暗与“终南会”成员来往,被觉察革职。光绪二十五年(1899),江山大旱,米价飞涨,豪绅巨商囤积居奇,有米无市。他率领饥民打开江山城内杨万昌粮行,并到清湖郑村惩罚土豪。遭通缉,逃到浦城九牧村,化名刘志标,开客栈为掩护,暗中聚徒习武,与仙阳王受书联络,决定次年秋起义。光绪二十六年六月,王受书被浦城县衙捕杀,起义计划泄露。志标于同月十四日在九牧揭竿起义,号称红巾军。当夜袭击渔梁守备署,缴获一批军械,队伍扩至千余人,直向城区进发。闻城内有备,遂在仙阳祭旗誓师挥戈北上,连夺枫岭、仙霞二关。十九日至江山峡口、凤林,沿途有柴鸿儒等率众投聚,至江山县清湖与吴嘉犹的起义军会合,起义队伍达万余人,连克江山、常山二县,乘胜北进围攻衢州府。衢州清军凭藉高厚的城垣死守待援,志标率军连攻7日未克。清廷惊震,急令闽、浙、赣、皖四省发兵驰集兜剿。起义部队终因粮草不济,腹背受攻,退出战斗,挥师南下。七月十一日转战江西玉山县,攻城又失利。旋退至玉山八都镇,又遇江西清兵截击,义军大部被杀。志标负伤,率数十名随从,退隐浦城盘亭后垅山。清廷又令江西总兵申道发、浙江总督黎天才、建州总镇敖天印会同浦城知县翁天祜,围剿17天,志标被杀。

徐泰昌

徐泰昌,乳名丁兴,字峻臣,浦城城关人。清咸丰十一年(1861)生。少时家贫,中途辍学,进入南货店当学徒。17岁经友人介绍,本县锦城刘拜勋收他为“封门第七弟子”。刘拜勋,字德辉,医术闻名于县南一带。泰昌在其门下二年余,因父病逝,为奉养老母,暂回家中,但每隔三五天往返80余里到锦城一次,向刘拜勋问疑求解,持续4年之久。22岁,在县城后街(今民主路)开业行医。年40,医名已噪,受到清政府重视,授布政司理同衔,奉直大夫。他致力内、妇、幼科,尤擅长麻痘的医治。辨症精细,处方谨严,每获良效,求医者盈门。浙江的龙泉、江西的广丰,福建的松溪、崇安等邻县求医者甚众。60岁寿庆,国民党海军宿将萨镇冰、陈绍宽分别赠送“功同良相”、“寿世寿人”匾。民国24年(1935)初,浦城国医支馆成立,他任名誉董事长。民国32年8月15日因病去世,出殡之日,吊唁者千余。

他忙于诊务,少有著作,辑有《瘟疹发微》,自创的处方百余个,辑为《临证效方》。

吴肇周

吴肇周,字基西,浦城城关人。清同治八年(1869)生。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月,在南浦书院创办城东两等小学。经费由绅董捐助,肇周自任校长兼任主课,讲得精详,深入浅出。宣统元年(1909),因经费告乏,学校停办,肇周迁居福州。福建光复时,都督孙道仁任他为秘书官,旋任永春知州。后赴广州,参加北伐战争,继在北京任参议院文书科科员兼财政部科员。民国15年将出任北京道尹时,病故。

黄永章

黄永章,别号永平,浦城西乡永平人。清同治十三年(1874)生。光绪二十六年(1900)与同乡李桂林到建宁府当兵,后转到福建总督衙门任警卫班长。宣统三年(1911)闽省起义,成立攻打“将军衙门”的冲锋敢死队,永章、桂林均参加,永章被任命为陆军第五标第三营冲锋敢死队队长,他竭力领部冲杀,获闽都督孙道仁颁给一等奖章、二等勋章各1枚。永章将奖金悉数捐充军饷,孙中山特赐给他银质助饷名誉奖章。后随部队开赴广东汕头、潮州及福建晋江一带。民国16年(1927),在晋江加入中国国民党。离开部队后,自谋出路,在泉州、厦门做码头工。民国19年,从泉州移居福州,在福州“浦城会馆”当管事。民国27年,举家迁回浦城。生活穷困,不久病故。

李迪瑚

李迪瑚,字聘珍,号葆珊(或宝笙),晚年好佛,又号匏僧、闲云居士,浦城城关人。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清末拔贡,授候补通判。光绪三十年(1904)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法律、经济。光绪三十三年回国,创浦城公立两等小学堂并任校长。次年就任浦城县劝学所总董、浦城商务分会总理。在日本,他体察明治兴邦治国的新政,归国时,带回科技书籍及织布机、印刷机(石印)等,在浦城倡办实业,建桑园,教缫丝,传授养蜂、织布和石印等技艺。宣统年间,福建设咨议局,李迪瑚当选为省咨议局议员。

民国初建,任军政府闽省都督府财政部会计科科长。民国3年(1914),回乡任县劝学所所长和商务公断处处长。民国5年,在县知事胡子明赞助下,他捐资创建浦城私立中学,为浦城县第一所中等学校,自任校长,定学制四年,因省不立案,无固定经费,仅一年就停办。民国7年,任县商会会长。民国8年,当选省参议院候补议员,后历任福建省公署咨议、闽北镇守使咨议、福建陆军警备司令部咨议、福建第五区烟草局局长。民国12年3月,军阀钟世英部在浦城争夺地盘,迪瑚等7人被军阀劫持当人质至闽浙交界处,钟部被缴械放回。此后,旅居上海住花园坊。

在上海,他置图书,精书法,研古琴,冶金石,在沪为古琴研究会会员。民国30年回浦城,集古今格言编印《训俗诗歌》。1952年3月,病卒。

李迪瑚平生广置图书,建“酌海楼”,藏书达数万卷。能诗善文,著作有《玄秘导机》、《酌海楼琴言》、《酌海楼琴谱》、《酌海楼诗存》、《酌海楼印谱》、《读史论略》等15种。

林寄南

林寄南,字逢春,号伯仁,浦城城关人。清光绪七年(1881)生,自幼读书勤奋,14岁考取生员后,赴榕考入福建师范学校。宣统元年(1909)二月学成回乡,在城关西竺寺创办官立第二两等小学堂,自任校长。民国2年(1913),浦城发生“闹米事件”。县知事张必明肆加镇压,诬寄南为“闹米策划者”,逮捕解省,经其师陈宝琛力保获释后,卖掉几十担租产,寄寓福州西门高升馆,以营星相为掩护,来往广州、上海之间,从事讨伐袁世凯的活动。五四运动后,他还和小学教师及爱好文艺的青年组建益智剧社,自任剧本创作、改编及导演、剧务等,演文明戏,作通俗宣传。民国12年,萨镇冰就任福建省省长,任寄南为闽北财政督察专员。民国16年,当选省政府委员。民国19年“一·六”事件,卢兴邦绑架省府委员为人质,教育厅长亦被绑架,寄南代理教育厅长。民国22年,十九路军将领联合其他爱国人士,在福州成立“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史称“福建事变”),福建省政府解体。寄南回到浦城,变卖磡头祖遗房产维持生活。“福建事变”被镇压后,寄南重回福州,充任省政府顾问。后任赣粤闽湘鄂“剿匪”军北路前敌总指挥顾问。民国24年,国民党第三行政督察专员兼浦城县长盛开第决定刊行民国6年编纂的《浦城县志》。寄南认为续编材料不尽翔实,须重校正,方可刊印,使其志终未付梓。抗日战争爆发后,举家迁回浦城闲居。民国31年1月14日,在家乡病逝。

汤绍宗

汤绍宗,字炳均,浦城人。清光绪十年(1884)生,幼年由英国传教士安巴乐带往福州,在圣教医院学习西医6年,学成回浦,开设同仁医院。民国15年(1926)3月,在国民革命军任军医,后为卫生队长。次年7月,脱离部队,偕弟汤绍明在福州开设世杰医院。不久回乡,在红十字会办的中西医院任医生,后又自设同仁医院。

民国21年9月,红十军攻克浦城,他接受方志敏的邀请,到崇安闽北红军医院任医生。民国23年春,升任医务主任。次年春,在江西铅山石垄新塘区与红军伤病员一道被国民党军逮捕,解至江西河口,后由浦城县红十字会、县商会联合发电保回。同年8月病故。

张楷

张楷,浦城城关人。生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家境贫寒,自幼勤奋好学,清末生员。从20岁起,以教书为业。他教学认真,严于律己,重于身教,闻名于城乡。他善于解释字义,对学生逐字逐句讲解《幼学琼林》、《古文观止》、“四书五经”等,由浅入深,还亲手抄录书本授课,因人施教。并注意培养学生写作能力,与学生共同批改作业。每年有中、小学教师利用寒暑假请他补习古文。凡受过他教育的人,都感受很深,长进很快。

张楷还擅长中医,工书法。他一生献身教育事业,桃李鼎盛,培养出大批人才。他不计较束脩多少,由家长自献。晚年,家无余资,早年丧偶,中年失子,孙儿入赘他家,孤身一人,受到人民政府照顾,在县敬老院欢度晚年。在院里代人书写信件和读报,教习文化,直到1958年病逝,时年73。

房建子

房建子,字炳辰,浦城城关人。生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民国3年(1914)毕业于福建师范完全科,民国5年受聘浦城私立中学为义务教员。私立中学停办后,转入小学任教。民国10年县立初级中学创办后,在中学任教。民国18年被聘县立清华女子学校毕业班义务教师,因他教学得法,16名毕业生成绩优异,均被中学全部录取。次年,浦城县政府委任为教育局局长,因他热心教学,仅任3个月,即辞去局长职务,仍回中学担任教员。

建子一生献身教育事业,担任理科教学,虽然熟悉每个课程的教材内容,依然认真备课,每天破晓手拿课本仔细思索,务求使学生对课文理解更深,并多次同学生进行理化课教学试验。他教学既严肃又可亲,对学生谆谆诱导,直到理解为止。还利用课余时间或节假日采集植物、昆虫,制作标本,进行直观教学。他生活俭朴,节约资金购置图书达数千册。民国33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陈立夫到浦城视察教育工作时,曾手书“诲人不倦”的横幅相赠。他不以此来炫耀自己,学校专为他召开颁赠仪式,建子不出席,校长转赠给他,也不装裱、悬挂。

解放后,曾被聘为浦城县政协第一至第四届委员。1955年退休,1972年12月2日在家病逝。

王德有

王德有,浦城岱后村人。清光绪三年(1877)生,家有纸槽和几十亩田。民国15年(1926)4月,土匪马云龙率300多人,到新兴七一带(今枫溪乡)打家劫舍,4月14日,王德有为首组织群众1000多人自卫,将马匪打败。次年6、7月间,崇安岭根农民自发起来杀死捐棍,抗捐抗税,军阀卢兴邦派兵去镇压,王德有又率民众去支援。此后,王德有成为新兴七地区的联首。

民国16年7月下旬,中共崇安特别支部成立简称“特支”,特支书记徐履峻于同年9月到岱后开辟工作,与王德有订立联盟,在岱后成立中共崇安特支浦城岱后办事处。同月,在岱后成立崇(安)浦(城)边区农民协会,由王德有负责。10月,崇安县城召开大会,斗争反动土豪万钟琪,王德有组织500余人到会,并参加示威游行。11月,在岱后成立崇浦边区工会,亦由王德有负责。徐履峻通过在岱后办夜校,提高农民阶级觉悟,发展王德有等10多人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成立中共岱后支部,王德有任支部书记。

党支部成立后,领导农民开展抗捐斗争,捐棍不敢进入新兴七。又组织青壮年70~80人练武,筹建工农武装。民国17年3月,中共崇安县委决定利用蜡烛会(即一年一度的贸易集会)的机会,组织农会会员进城示威。同年10月1日,王德有率500多名民众参加徐履峻领导的崇安上梅武装暴动大会。同月15日,徐履峻藉祝贺王德有次子结婚名义在王家召开秘密军事会议,当晚,袭击浦城山下民团,歼灭民团1个班,缴获长枪10支。

10月25日,浦城国民党当局组织民团千余人,分四路向新兴七进攻23个村庄,烧毁49栋房屋。国民党浦城县政府又派人拉拢威胁王德有。同月31日,中共崇安县委书记徐履峻牺牲,革命受到挫折,王德有革命信念开始动摇。民国18年1月29日,中共崇安县委再度举行上梅暴动。2月3日,王德有率浦城民众队员参加攻打五夫镇,牺牲50多人。民国19年8月间王德有的儿子因贪污受到组织处分。在叛徒的策动下,王德有到浦城西乡街与民团团总邱家祥接头,树起叛旗。逃亡在外的新兴七土豪劣绅,闻风纷纷返乡,出钱购枪组织民团,王德有当上民团团长。新兴七革命根据地全被破坏。民国20年6月,闽北独立团配合赤卫队千余人,袭击王德有民团,击毙二三十人,其中有王德有二个儿子。民国23年5月,红军五十八团进攻岱后、池家,击毙民团二十多人,但王德有仍然在崇安浦城边境组织民团及大刀会、童子团,率领民团到崇安小北一带进行掠抢,时称王德有为“闽北反共将军”。被国民党浦城县政府任命为保安中队长。1949年7月,浦城各股土匪组织闽浙赣边区民众自卫总队,王德有担任副总队长兼警卫大队长,带60多人盘踞在岱后,同年12月30日被中国人民解放军剿匪部队捕获,1951年4月病死于浦城监狱。

孙竹斋

孙竹斋,生于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原籍浙江萧山县泾化乡,后定居浦城城关江山街(今交通路)。民国16年(1927)在萧山县义桥镇投资,开设春记染坊和新华袜厂,因军阀孙传芳部抢劫而破产。民国20年就业于上海三友实业社、大同橡胶厂。民国22年任福建省运输公司南昌办事处主任、福建省运输公司浦城站站长。后调任福建省物产公司驻浦城办事处主任、浦城公沽局经理等职。

民国27年,竹斋依靠上海工程技术人员的帮助,赴浙江省龙泉、庆元等县考察采脂和提炼松香的方法。回浦城雇用熟练的采脂工和提炼松香技工,并到山区指导农民采割,创办孙竹记松香厂,首次在浦城生产松香。产品有“红星”、“双线”、“三山”3种,年产最高达200吨,销往杭州、上海、无锡等地。民国37年,松香厂转产经营香料,创浦城香料工业之端。1955年,竹斋向县人民政府申请公私合营获准,更名浦城化工厂。其子水堂任化工厂副厂长,竹斋自任管理员,直到1967年退休。

民国35年,竹斋倡议集资兴办之江小学。竹斋还利用自己的社会关系,先后保释被国民党当局关押的中共党员和进步人士5人。解放后被聘为政协浦城县委员会第一至第四届委员、第五届常务委员,列席政协福建省第二届委员会议。1983年7月病卒,终年87岁。

吴明英

吴明英,乳名维岩,字人伟,号光秋,浦城富岭镇双田村人。清光绪十四年(1888)生,父母早丧,由姐抚养成长。宣统元年(1909)毕业于浦城县城东高等小学堂。宣统二年创办桑田初等小学校,任校长兼教员。由于公款不敷,他向亲友借贷、变卖妻子的首饰共得银元700余元,全捐给学校,购置风琴、时钟、地球仪、图书等教学设备。民国2年(1913),学校经费无着,他义务教学半年,同时走家串户与学生家长商量办法,使学校得以继办。民国26年,在东乡长滩小学任教。至民国36年被当局辞退后,村民聘他为村青年补习班教员。

明英教书注重人的品德教育。在长滩任教时,谱写校歌,以焕发爱国热情,反对日本侵略;经常启发学生做勤劳、正直、高尚的人。他言传身教,自己生活清苦,但遇穷苦人上门借粮,都尽力匀给,他那“家剩一斗米,借人半斗粮”的互助精神在长滩广为流传。

解放后,他先后在长滩、富松等地任民办教师。1957年应邀列席政协浦城县第一届第一次会议。后聘为政协浦城县委员会第三、第四届委员。1963年任县政协文史组名誉组长。1973年,明英83岁,才离开民办教师队伍。1977年病故。

锺新秀

锺新秀,女,浦城石陂梨岭村人。生于清光绪十七年(1891),嫁小雪村黄陈妹为妻,家境贫寒。民国23年(1934),因农业歉收,欠下地主8担租谷,仅两年时间,利滚利要还40多担。一天地主登门逼债,家无力还清,地主便要将他儿子李生卖壮丁抵债,新秀无奈,让李生寻找红军。半年后,李生回家,宣传革命道理。嗣后新秀家就成为红军秘密联络站,全家人经常给红军游击队烧水做饭,缝洗衣服,送信、送粮、传递消息。红军在她家开会,她担任放哨。

国民党当局获悉黄李生参加红军,到她家搜捕,放火毁房子,全家只好住进坵元破庙。民国28年,悄悄地搭起草房,才搬回小雪村,不久又被当局发觉,把她的丈夫、二儿子、大媳、二孙子4人抓去,进行严刑逼供,但都没有说出李生和共产党组织的情况。国民党浦城当局还把她的孙子抢去卖掉。

民国32年黄李生任中共浦南特区委书记时,在水尾坵战斗中负伤被捕,在城关被杀害,全家搬到石陂黄墩村。同年8月7日,国民党军再次把她的大媳妇、二儿子抓去,用尽“坐老虎凳”、灌辣椒水、火烫等酷刑,都没能使儿媳们屈服。5天后二儿子黄五妹被杀害。大媳妇吴凤娇关押2年余,摧残成疾,病故。不久,女儿出麻疹无钱医治身亡,丈夫含恨病故,新秀孤身抚养孙儿。1949年,全国解放,次年又将唯一的孙子送去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人称新秀为革命老妈妈,1951年被邀赴京参加国庆观礼。多次受到省、地、县领导机关表彰,被选为第二届浦城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被聘为县第三、第四届政协委员。1977年病故。

吴承洛

吴承洛,字涧东,浦城古楼乡洋溪尾村人。生于清光绪十八年(1892)。民国元年(1912),浦城西山两等小学堂毕业后,就读于上海南洋中学。后考取清华大学。民国4年赴美国留学,先后在理海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深造,获硕士学位。在美国期间,曾任中国工程学会副会长,并与陈裕光、侯德榜等留美同学商议组织中国化学会,为中国化学学会创始人之一。民国9年回国,在上海复旦大学任教。次年起先后任北京高等师范大学教授、北京工业大学化工系主任及代理校长。民国17年应蔡元培邀请到南京国民政府大学院任简任技正。不久转任工商部工业司建设科科长技正、实业部简任技正。当时国内度量衡制度混乱,他制定“一二三”市用制,即1公升等于1市升,1公斤等于2市斤,1公尺等于3市尺,为中国度量衡史创立统一的新规制。同时著有《中国度量衡史》、《全国度量衡划一概况》等书。民国21年4月,任中央工业试业所所长。8月,中国化学会成立,历任第一、二、三、四届年会书记。9月任中国度量衡局局长。民国23年,《化学》创刊,由他主办(1952年《化学》改名《化学通报》月刊)。同年8月,中国化学会化学名词审查委员会在上海召开第一次会议,他为会议主席。在他主持下,对化学仪器设备名词、化学工程名词及化学术语等进行讨论、决议,并由他负责主持其编定工作。民国25年,他创办《化学通讯》半月刊。民国26年后,历任化学会总干事、副会长、会长职务。中国化学会成立不久,成立国防化学委员会,承洛任委员长,主持组织研制防毒面具和对烟幕、毒气等进行研究的工作,为抗战作贡献。抗日战争开始后,国民党迁都重庆,承洛任经济部工业司司长、经济部技术厅简任技正、技监,主办工厂迁川事宜。抗日战争胜利后,次年任中国化学会理事长,民国36年2月任国民政府商标局局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留在大陆。1949年冬,任国家财经委员会中央技术管理局度量衡处处长、中央重工业部化学工业试验所工程师、中国工程学会秘书长、中国化工学会筹备组负责人、全国科普工业宣传计划委员会副主任。1950年5月,中国化学会在北京召开化学名词研究委员会会议,承洛为会议主席。同年7月,在中央文教委员会下设立全国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承洛被聘为化学名词小组成员,参与对《化学名词原则》重新修订,改称《化学物质命名原则》,于同年9月全国学术名词统一工作委员会通过施行。1951年8月,中国化学会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第一届全国代表大会,他当选为中国化学会秘书长。同年开始筹备中国化学工程学会,承洛担任筹备组负责人。1955年3月21日,因患癌症逝世。著作还有《应用电化工业》、《化学工程》、《酿造》、《中国实业通志》、《卅年来之中国工程》、《中国科学史》、《菲律宾工商考察记》等。

黄立贵

黄立贵,原名金全,浦城县永兴乡莲台村人(一说江西省横峰县青板桥黄家村人,见注),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生。出身贫苦,读过几年私塾,年青时代,曾靠挑担做长工糊口。民国16年12月参加江西弋横暴动,任第三路军指挥,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两次被送进信江军政学校(后改为彭杨军校)学习,结业后历任排长、连长、营长、团长。

民国19年,闽北、赣东北2个苏区红军组成红十军,立贵任军部特务营营长。次年4月随方志敏等率红十军入闽作战,留任闽北独立团团长。民国20年6月,组织并指挥攻占崇安县城的战斗。同年8月,转战崇浦、闽浙、闽赣边界,开辟苏区,主持成立中共邵武、光泽县委。次年2月在建阳〓潭指挥歼灭国民党军五十六师一个营的战斗。4月,率部攻打浙江省江山县廿八都国民党驻军,开辟浙西南游击区。6月,在江西广丰县指挥歼灭国民党汤恩伯部一部分,缴枪200余支。9月,率独立团配合红十军攻占浦城。11月,闽北红军扩大为独立师,立贵任师长。

民国22年2月,参加解放光泽县城,消灭来进攻的国民党军1个团。3月,率独立师进军浦城渔梁,在广浦独立团配合下,消灭国民党军1个连,击毁军车2辆,缴获枪支36支及一批弹药。4月,闽北与建(宁)黎(川)泰(宁)苏区合并成闽赣省,立贵任中共闽赣省委委员和红七军团二十一师师长。此后,多次参加保卫中央苏区的战斗。9月,闽北红军独立师改为五十八团,立贵任团长。10月,参加红七军团攻打永安战斗,不克,奉命率五十八团掩护友军撤退,后护送闽赣省委代表到崇安领导斗争。民国23年2月21日率五十八团在棋盘凹,击败江西郜子举部1个团进攻。5月,率部攻入池家,逮捕民团团长1人。8月率800多人挺进建松政地区,途经浦城境内迂回半个月,消灭一批国民党反动武装。9月,率部到仙山岗开辟根据地,并在松溪太平隘截击国民党五十六师1个营,缴枪100多支。同月率部袭击石陂,击溃国民党驻军1个连,击毙20多人。10月率部袭击临江国民党军1个排,俘30多人。11月,在廉溪村袭击大刀会徒2000多人,毙、俘大刀会徒40多人,救出赴崇安开会的中共建松政县委副书记杨则仕。12月,率部与红三团、广浦独立营会师浦城毛洋头村,然后分头攻克浙江龙泉盐务站,击败驻军,粉碎国民党当局的经济封锁,解决浦城苏区食盐供应问题。

民国24年2月,闽北红军进行整编,成立闽北独立师,立贵再度担任师长。率部到浦城境内活动,开展游击战争。在闽北苏区与党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在国民党数十倍之兵力重重包围中,他率领红军英勇作战。开辟建(瓯)松(溪)政(和)新的根据地,在闽北首府大安被国民党军重重包围时,坚定地支持中共闽北分区委书记黄道的正确意见,抵制军分区司令员李德胜的“左”倾错误主张,及时地改变战略战术,极力主张主力红军打出外线,开辟广阔的游击根据地,变被动为主动,终于赢得游击战争的胜利。

民国26年7月13日,在邵武晒溪桥梧桐磜陷入福建省保安第五团包围,为掩护战友撤退惨遭杀害。

注:黄立贵籍贯一说是江西省横峰人,其因是1932年9月黄立贵率闽北独立团配合红十军攻克浦城时,为使家人免受株连,遂称为江西横峰人,并给家属写信和寄照片,说明改名和籍贯原因。浦城解放后,其亲属将其信件和照片寄给国务院内务部,要求追认黄立贵为烈士。1957年4月,内务部优抚局函告浦城县人民委员会办理。同年6月8日,浦城县人民委员会根据优抚局函件发给黄立贵家属革命牺牲军人家属光荣纪念证。光荣纪念证及优抚局的两封回函保存其亲属浦城永兴黄善孙家中。

真尧恭

真尧恭,浦城富岭镇员盘村人。清光绪十九年(1893)生,家境清贫。10岁时,由西山祠租产补助,入县城明伦堂小学读书。高小毕业后,考进公费的福建陆军小学,3年后升入南京陆军第四中学,加入武昌起义行列。民国元年(1912)秋,就读于北京清河陆军第一预备学校,次年,南下参加讨袁和护国护法运动,先后任征闽靖国军的排长和福建护法军少校参谋。民国13年,在永春加入中国国民党。在参加北伐泉州战斗中,被军阀周荫人部俘虏,直到北伐军攻占泉州,才获释。

民国16年1月,任福建省政府汀邵财政处处长。民国18年3月,任建(瓯)浦(城)干线工程处主任。原定浦城城关以迄建瓯,尧恭欲应地方需要,加筑县城至仙阳一段,名为浦仙段,计15公里。至民国19年4月,历时年余,耗去财力3万余、人力10余万工日,只筑仙阳至五里塘附近,尚差2.5公里。民国22年春,国民党十九路军进驻福建,同年3月,派真尧恭任浦城县长。时值闽、浙、赣、皖、苏五省公路管理处长曾养甫坐镇浦城督修江山至建瓯公路,尧恭因征工误期,加之农民协会徐天民控告尧恭前在修筑城关至仙阳公路中渎职,是年8月被撤职查办,交驻军张銮基监禁。民国26年3月,又起用,先后任福建省政府财政厅和建设厅专员。民国28年当选为省临时参议会议员。民国30年前后,他在福州经营建安公司。民国31年3月,福建省临时参议会第四次大会召开,议员对粮食公沽政策多所指责,他也指出浦城公沽局成立后发生人为粮荒的弊端。省粮食管理局局长周一鹗请真尧恭主持设在南平的公沽局总管理处,尧恭当时谢绝。同年5月,因其子树华进行革命活动,被国民党当局押送三元审办,他即赶赴三元营救。省保安处副处长表示,必须关进梅列集中营,半年后才可能释放。尧恭回途到达南平时,省府主席陈仪找他谈话,又要他负责省设在南平公沽局总管理处的工作。他为使树华早日出狱,应允代理3个月。自7月1日起将公沽局管理处改为业务处,专卖军政、教育人员所需的粮食,民粮准予自由买卖,各县公沽局停止业务。他代理主任期间,遇有浸湿大米,还亲自参加翻晾。期满,即辞去职务,这年冬树华具保出狱。

民国34年,台湾发生粮荒,时任台湾粮食局局长周亚青委托尧恭在浦城购买粮食济台,后台湾粮荒有所缓和,粮食没有运出。民国35年1月,尧恭当选为省参议会参议员。是年夏,浦城由于灾荒严重,将济台湾粮食275吨平价售济,盈利1650万元。真尧恭提议将其盈利中拨200万元作为大学生奖学金。

解放初,他获悉树华已于民国37年因城工部被错杀,仍努力学习,接受党的教育,参加社会主义教育研究班。1956年9月,追认树华为革命烈士。他以古稀之年,积极参加福州鼓东街道的扫盲工作,先后被评为鼓楼区和福州市的扫盲积极分子。1979年4月16日,在福州寓所去世。

叶珍珠

叶珍珠,女,浦城忠信纳岱村人。清光绪二十年(1894)生,毛洋村韦财旺妻,以经营饭店糊口。民国23年(1934)起,毛洋村饭店常有红军、游击队投宿,财旺任红军交通员,经常在浙江龙泉高山、西坑及浦城马迹一带联络。珍珠先是揽下饭店的一切事务,支持丈夫参加革命工作。后来,自己也为红军游击队站岗放哨、传送情报、洗衣缝补,有伤病员,就安置在山洞里,采草药治疗。

民国26年初,国民党军1个营驻毛洋村,饭店里住满军队。一天,她把国民党军队遗忘在草垫下的5发子弹藏起来,准备待他们一走,就送给红军。不料被国民党军医发现,珍珠当即被捕,遭到威吓、利诱、酷刑,但她意志坚定,宁死不屈,同年4月5日(清明节)被杀害在高溪西山半岭上。国民党军还到她家抓其丈夫和2个儿子,没有抓到人就将其屋烧毁。她丈夫出逃途中病逝,大儿子被抓到上饶关押,放回不久,又被抓去当壮丁,逃回染病逝世。二儿子被抓去当壮丁,在城关妈祖庙被折磨而死。

伍诚仁

伍诚仁,字克斋,又名宝瑜,浦城城关苏处衕人。清光绪二十一年(1895)生,民国4年(1915)县立第一高级小学堂毕业后,赴广东加入粤军第一师,民国12年入广东西江陆军讲武堂。次年5月5日,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任第三队分队长。毕业后,曾任教导团第三连见习官、代理排长,第四军补充团二营营副兼五连连长、黄埔军校步兵军官团八连连长等职。民国15年参加北伐战争,同年6月任第一补充团一团二营营长,10月升任第二团中校团副。民国16年7月,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第十二补充团团长,8月辞职,改任浙江省军事训练班第一大队大队长。民国17年5月,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警卫司令部宪兵第二团团长。民国18年3月黄埔同学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当选为监察委员。民国20年6月,任国民政府警卫军第一师第一旅旅长,旋随军出征冀南,兼任开封警备司令。民国21年1月,任陆军八十七师独立旅旅长。“一·二八”松沪抗战后,所部裁撤,改任第八十七师参谋长。民国22年调任八十七师第二五九旅旅长,后调赴江西,任崇仁县城防司令,旋调陆军第三十六师副师长兼步兵一〇六旅旅长。同年,开赴福建,镇压“福建事变”。在福州接收十九路军部分军队,改编为四十九师,任师长,授中将衔,后率部队到武昌训练。

民国23年6月,伍奉命开赴福建。同年秋奉命阻击由寻淮州、乐少华、粟裕、刘英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9月4日,在浦城忠信湖头山附近与抗日先遣队接触。战后,率部到浦城城关休整。一个星期后,又奉命开往江西追击方志敏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十军团。9月24日接火,一直尾追,其后在储田桥发生激战,四十九师被打败。次年1月,红十军团被十倍兵力的国民党军队围困于怀玉山(今江西玉山境内),四十九师追至怀玉山的东部,不久,其部属王耀武捕获方志敏,伍诚仁记大功二次。一个月后,伍部奉命开赴西安围击红军长征队伍。这时,胡宗南在四川松潘坐镇指挥,伍诚仁率二八九、二九一、二九四3个团经山西、甘肃至摩天岭转至四川平武县小河营,后开往番腊驻扎,伍诚仁在松潘接受向包座进攻的命令。9月28日下午4时,师部与二九四团刚进入包座,二八九、二九一团亦随后赶到,即被徐向前所率的红军队伍包围。结果伍部二九一团只剩团长、副团长、军需,其余全部被歼。二八九团仅剩下几个人。伍诚仁由包座逃至甘肃文县一个市镇才与王耀武补充团会合。战后,伍诚仁被解去兵权,进入国民党陆军大学第十四期学习,毕业后,又进入陆军大学研究院。

民国27年7月,任江汉荆宜师管区司令、第六战区司令长官高级参谋。当时,陈诚任湖北省政府主席兼第六战区司令长官,与伍有宿怨。民国29年底,陈诚密告伍诚仁任师管区司令制造服装时,伪造单据报销,并请给予法办。蒋介石电饬诚仁到重庆。到重庆后,以妻子李志成与何应钦妻子是结义金兰,通过何的关系,才见到蒋介石。见后,伍诚仁获免法办,但赋闲3年,他靠变卖衣物及老同学和部属支援度日。后经俞济时提名,于民国32年5月被任军事委员会中将高级参谋兼委员长侍从室侍卫组长。次年5月,调任国民党六十五军副军长。民国37年8月,任国民党福建省保安司令部参谋长。抗战胜利后,任广东南韶师管区司令。次年春,调为福建省军管区副司令。福州解放前夕,随国民党军退至台湾,任“国防部”参议。1952年10月退役。1970年11月29日在台湾病故。

廖世翠

廖世翠,女,浙江龙泉宝溪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生,浦城双门井李启贵妻。民国20年(1931),其夫去世,她抚养2个儿子,生活十分困难。民国30年10月,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到双门井一带宣传革命道理,世翠觉悟提高很快。次年,张麒麟、傅家立、曹景恒率领游击队住在附近山棚里,她的大儿子李贤进参加游击队,其家成为游击队的落脚地方。她给游击队员烧饭、洗衣、缝补,小儿子为游击队站岗放哨、传送情报。

民国31年3月18日,龙泉县保安队袭击双门井村,搜捕共产党员。实行“一家通匪,十家株连”、“宁可杀错一千,不许放走一个”的政策。是时共产党员陈奕兰正在她家,世翠毫不畏惧,机智地把她藏到屋顶。躲过保安队的搜捕后,由小儿子李贤科护送陈奕兰安全转移。同年3月中旬,龙泉县保安队再次袭击双门井村,搜捕廖世翠。她妥善隐蔽,未被抓获。同年5月中旬,由于甲长告密,世翠被捕,受尽香熏、倒挂上老虎凳、踩肚子、灌辣椒水等酷刑,始终没有吐露共产党游击队活动情况。被折磨得不能行动时,保安队把世翠用绳子捆着在地上拖往石坑村,活活被拖死。时年45岁。

张航声

张航声,原名嘉谷,又名狮眉,化名王德才,浦城富岭横山下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生。民国4年(1915)县立高等小学堂毕业后,回东乡际下教村塾。民国5年与其父张启瑞在楮林创办国民学校。民国6年俄国十月革命成功,张航声于次年到福州、上海、广州,寻找真理。在广州找到孙中山,受到革命教育。民国9年改名狮眉,到南洋苏门答腊的棉兰小学(华侨办的学校)任教。同年创办《心报》,宣传共产主义学说,在华侨中颇有影响。《心报》石印,编、写均由航声承办,销路日广。后因揭露荷兰殖民统治者,而引起当局的注目,被捕判刑3年。他在狱中撰写《共产主义的真谛》。刑满被驱逐出境,回到故乡横山下村。民国13年,浮流村有人认为张航声是共产党员,欲报浦城县公署给以逮捕,他出走浦城,遂将狮眉更名航声。携胞弟礁影(又名嘉谟、锡禧)再度南洋,在槟榔屿峇拜六中山小学任教。此校只有他兄弟2人,航声任校长,礁影任教员,教学之余,航声到槟城市镇作革命活动,参加地下革命工作会议。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应邀回广州参加革命工作。民国16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大肆捕杀共产党员,航声出走新加坡,在一个椰林中自盖茅屋一所,作为革命活动的场所。那时,孙科等到星岛开会筹款,航声与同事计划用自制炸弹去爆炸,因炸药受潮,点火时冒出黑烟,正在楼上开会的孙科等人迅速逃遁,爆炸未成功,当时称“新加坡爆炸案”。(礁影转赴法国攻人物画,后定居广西桂林)。航声继又化名王德才,组织当地工人暴动。行动前被叛徒出卖,密报英国统治者,航声被捕入狱。因他是这次暴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英当局恨之入骨,在狱中受严刑逼供,用钢刺、软鞭抽打。航声虽皮肉模糊,昏去活来,但矢口不言,英当局未获得证据,不能公开宣判,乃放毒药于食物中,致肺烂过半,同年卒于新加坡狱中,时年30岁。

季炳奎

季炳奎,字拱辰,浦城人。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生。民国5年(1916)毕业于浦城县第一高等小学堂后,考入上海同济医工学校机师科。民国10年,考入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电机系,因经济不继,于民国13年回国。在上海德商西门子电气公司供职。不久,被派往该公司厦门自来水工程处工作。民国16年竣工回沪,在上海市政府公用局负责管理电气线路、电话、路灯。民国21年炳奎经上海科学管理家黄柏樵推荐,赴南昌市任电灯整理处处长。在南昌任内,回浦省亲时,勘察南浦溪,认为南浦溪万安门一段水位较高,可在仙楼山边凿山洞引水入城发电。(直到1971年建成城关电站才实现他的设想。)

民国29年,南昌将沦陷,在他主张下,整理处大部分机件拆迁到吉安、赣县设厂。此后,调任江西省工商管理处处长兼江西省机械厂厂长。民国30年,中国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钱昌照到江西检查工作,对炳奎颇为赏识,将他调到湖南,出任湖南电器公司总工程师兼经理。次年1月,炳奎赴长沙成立湖南电气公司长沙电厂筹备处。因日本军队一再进逼,长沙电厂一再迁址,最后不得已将器材和职工疏散,旋奉命前往四川。抗日战争胜利后,炳奎仍回长沙从事湖南电气公司复厂工作,至民国37年春,长沙、湘潭、衡阳3个电厂相继发电后,辞去湖南职务,出任青岛市港务局代理局长。次年春,辞职到达上海。

1949年10月,他到皖北行署任工程师,协助筹建蚌埠电厂,改建安庆电厂。1950年5月随东北招聘团赴沈阳,分配在东北电业管理局工作,任抚顺电厂总工程师。1951年9月因病回上海休养。休养期间,坚持参加华东军政委员会财政委员会基本建设处工作,审查基建计划中的电气部分。1953年12月到华东安装公司工作,先后担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1954年起,先后参加和负责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洛阳拖拉机厂、洛阳矿山机械厂、洛阳轴承厂、德阳重机厂、德阳电机厂等大型企业的机电设备安装,1966年退休。“文化大革命”期间,已退休的炳奎亦未能幸免,1968年被隔离审查,1969年7月被折磨而死。1979年7月,中共第一机械工业部第一机电安装公司委员会为季炳奎平反昭雪。

季永绥

季永绥,乳名文舟,字祝安、竹安,又名稳定,化名季康,浦城临江黄源村人。生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民国4年(1915)在临江两等小学堂毕业,考入建瓯县省立第五中学,民国9年毕业后,考入国立武昌师范大学社会历史系。民国11年,因经济困难休学半年,到浦城九牧小学任教,以积攒学费,半年后复学。在大学期间,陆续把中国共产党刊物《向导》、《中国青年》、《新青年》、《先驱》等刊物寄给家乡的亲友。民国13年5月,经恽代英介绍加入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同年12月,由陈潭秋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化名季康。民国14年大学毕业后,到漳州省立第二师范任教。次年4月,中共漳州支部成立,他参加支部工作,7月任共青团漳州支部书记。民国16年1月,任中共闽南部委宣传。3月,任“漳州工农运动讲习班”教师。同年4月,蒋介石“清党”,讲习班被国民党驻军勒令解散,永绥遭通缉,潜至上海。6月,中共中央决定成立中共闽北临时委员会。7月,永绥受中共中央派遣,从上海到达建瓯。8月,参加组建中共闽北临时委员会,永绥任宣传委员,同时兼任中共建瓯县委书记。12月2~5日,在漳州会议上,中共福建临时省委成立,不久,永绥增补为省委委员。民国17年5月,组织建瓯武装暴动失败,中共建瓯县委解散。永绥逃脱,欲与中共闽赣边区委联系,路阻未成,与共产党组织失去联系。6月,到福安扆山初级中学任教。嗣后担任过仙游中学、福州乡村师范等校教员。民国20年2月回到建瓯,任该县教育局局长。次年2月至民国25年7月,任建瓯乡村师范校长,仿效陶行知的晓庄师范模式,实行“教、学、做合一”,自己带头,在沙滩上修建校舍。当时,校长月薪150元,他仅领30元,其余悉补学费。此后,在三都中学、长汀中学担任教员,加入中国国民党。民国27年8月,任永安中华书局副经理。民国28年,任永安《老百姓》三日刊社长。次年,《老百姓》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民国30年3月,永绥由永安转到漳州,当年8月起,先后在平和县进德女子中学、三元镇苏皖技专、南靖县师范、尤溪县立中学任教员。民国32年起,先后任南靖师范国民党区分部候补执行委员、尤溪县中学区分部执行委员。民国34年8月至民国37年7月,任龙溪县简易师范校长。他办学认真,要求严格,生活俭朴,对有困难的学生竭力接济,遇到公益事业,更是慷慨解囊。民国38年2月,省立浦城高级中学、县立浦城初级中学、县立初级农业职业学校、县立南浦简易师范学校合并成立为省立浦城中学时,聘请他回浦任校长。同年5月,浦城解放前夕,为避国民党溃军骚扰,永绥率师生200余人暂移赛宝山。粮食供应不上,他冒着危险,设法找粮。浦城解放后,浦城中学成立校务委员会,他任主任,迅速建立教学秩序。1951年2月,他调离浦城时,将几百册私人藏书赠送给浦城中学图书馆。此后,在漳州进德女子中学、龙溪县师范担任教员。1955年至1965年12月,在龙海县华侨中学任教务主任、总务主任,先后被聘为政协龙海县委员会第二、三、四届委员。1966年1月退休,1978年2月26日在漳州逝世。

姚若愚

姚若愚,原名质焜,字耀如,浦城城关人。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生,民国8年(1919),在县立第一高等小学高年级读书时,北京爆发五四运动,浦城学生组织国货维持会、学生联合会,姚均被推选为会长,他率领同学上街游行,散发传单,在闹市演讲。同年,他考入设在建瓯的福建省立第五中学体育专科,毕业后,应聘为浦城私立树人小学教员。他酷爱读书,特别喜读《学生杂志》,被徐警青8人的作品所吸引,为寻求良师和益友,与徐等保持通讯联系。民国15年,在莫斯科留学的徐警青,写信向他介绍苏联的情况,灌输唯物主义人生观。在树人小学,他发起组织读书会,推行写白话文,写新诗歌,使用标点符号。同年,读书会发展为浦城学艺研究会。次年,浦城学艺研究会出版2期《南浦潮》,若愚为该刊撰写《这是我的开场白》等文章。若愚长期从事美术教学,工铅笔画和组字图案画,善于把格言、警句、对联或哲理名言,用空心或实心的勾折,组成图案字,再缀以适当的图案花边,受到师生的喜爱。

解放后,任浦城中学美术教师、体艺教研组组长。当时学校设备简陋,他用旧日利废,自己动手修整和布置图画室,自创制教具,组织画展和书法展览。数十年如一日,坚持参加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1965年,他已66岁高龄,在学校举行运动会时,还参加单双杠表演。

若愚历任县教育工会主席,第二、第五届县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担任政协浦城县第一至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1963年,主编政协浦城县委员会编印的《浦城文史资料》(油印本)并亲自撰写文章。1973年病故。

周绍高

周绍高,字子季,浦城城关人。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十二月生。民国13年(1924)浦城中学毕业后,到上海闸北搪瓷厂当学徒。不久,转到海道测量局学习无线电收发技术,因成绩优异,到上海宝山县吴淞口海岸电台实习。民国16年,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交通处在上海创设无线电训练班,绍高被录取受训。同年秋毕业,派往南京国民革命军总令部电台工作。民国18年升任中校台长。在这期间,电台失火被毁,绍高为责任者,将受重处,经同乡伍诚仁等营救,得从轻处理,仅处以免职。

民国19年被聘为青岛市政府保安电台台长,创设无线电通讯机场。民国20年秋,青岛市政府及各局局长易人,绍高呈辞获准回南京,经同学介绍,被聘任为路透社南京电台台长。是年10月,日本军队炮轰南京下关,电台将路透社记者实地采访的消息迅速传到上海,为独家新闻,争相传播。民国21年5月,中央社社长力主新闻电讯事业应有其自主权。经国民政府批准,是年6月,接收路透社中文新闻发布权与电台,电台人员转入中央社,绍高被任为中央社电务部领班,其后迭升副主任、代理主任及简任主任。抗战期间,电台迁往重庆。抗战胜利后,绍高在重庆主持电讯搬迁,办理重庆至南京的直接通讯,接收汪伪中央电讯社工作事宜。

1949年南京解放前夕,绍高随国民党退往台湾,并将南京中央社总台重要电讯器材运往台北,主持“中央社”电台工作。1954年.在台北发起组织“中国无线电协进会”,任该会理事、监事及常务监事等。1972年8月退休。1985年11月因肺炎在台北住院治疗,同年12月24日去世,终年81岁。

吴邦彦

吴邦彦,笔名春光,曾化名孟心坚,浦城城关人。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生。民国9年(1920)考入设立在建瓯的福建省立第五中学。在学校里,以学生代表身份组织抵制日货的示威游行。民国13年秋毕业回乡,在县立第三小学任教。为了推动新文化和抵制日货,他发动组织读书会。“五卅惨案”发生后,进行反帝宣传工作。民国16年,考入上海无线电训练所。这时,浦城学艺研究会编辑的《南浦潮》,由邦彦在上海联系印刷,负责校对、邮寄。同时还撰写稿件,节译英国作家狄更斯《双城记》中的《狱中悲影录》发表在《南浦潮》第二期。民国17年投身于北伐军,曾任白崇禧行营电台报务主任。不久,在上海外滩和刘行国际电台任报务员。在上海,他参加社会主义研究会,秘密主编不定期刊物《点划》,抒发报务员心声,传播进步思想,后被上海国民党当局责令停刊。民国25年5月21日以“春光”的笔名撰写《报务员在中国》。此文后被茅盾编入《中国的一日》。“八·一三”事变后,刘行国际电台被炸,他从上海撤退,途经浦城,仅住3天,在民众教育馆作“抗战时事”演讲。

民国27年2月,他先后在武汉、昆明等地担任国际电讯台值机报务员和云南省电信管理局业务处长。在武汉,他读完《资本论》,并与抗日救国的知名人士沙千里取得联系,加入武汉电信界抗敌服务团,主编当时电信界唯一的全国性月刊《电信界》。同年6月间,浦城中学托他代购书刊,他趁机将《资本论》、《政治经济学》等书运到浦城。民国33年他在昆明化名为孟心坚,参加中国民主同盟,追随李公朴、闻一多等从事抗日救亡活动。民国3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在武汉、南京等地以电信管理局业务处长等职务为掩护,从事共产党的地下工作。民国37年冬,在昆明任第五区电信管理局业务处长时,参与中共昆明市委做统战工作,并兼任民主同盟总支主委,秘密抄转新华社消息,为滇、桂、黔边区纵队筹运药品和医疗器械。民国38年1、2月间,邦彦与郭佩珊、李剑秋等组成“三人统战小组”,他任组长,在中共云南省委直接领导下开展统战工作,为云南和平解放作出贡献。

1950年2月,云南和平解放,邦彦任中共云南省委统战部副秘书长兼党派科、民族科科长。1951年4月,调邮电部长途电信总局,先后任电报处、技术处、农村电话处处长。1960年,他将与友人唱和的诗词,集为《嘤鸣集》交付出版社,出版社转邮电部审查。在审查中发现一首关于吃饭排长队的诗,定为反对“大跃进”、反对“人民公社”,由此对他进行审查,错定为“混入党内的阶级异己分子”,开除出党,工资降三级。1965年10月下放到浦城县邮电局任营业员。“文化大革命”开始,屡遭批斗。1969年,被分配到县邮电农场劳动。处在逆境中,他仍坚持学习马列著作,唱《国际歌》以抒情怀。1969年冬,浦城县山下公社山下大队遭受火灾,他慨然捐款100元。在他七十寿辰时,写下“战士病休忘荣辱,晚宗马列愿身殉”的诗句,并针对中国邮电事业管理体制沿袭苏联的弊端,提出改革意见,交给当时浦城县邮电局的军代表。1975年,迁上海与儿子居住。1978年12月4日,因患癌症在上海逝世。1979年得到平反昭雪,同年2月22日,在北京八宝山召开追悼吴邦彦同志大会,骨灰盒安放在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

郭三妹

郭三妹,浦城裴墩村杨山头人。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生,出身贫苦,做香菇营生。少年时代有侠士气魄,常为穷人打抱不平。民国24年(1935)初,郭三妹在松溪路桥村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他工作积极,立场坚定,斗争性强,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6年春,任中共浦城县渡头区委书记。同年9月,任中共浦城中心区委书记。同年11月,在水北桥亭碗窑与国民党乡长进行“国共合作”谈判,达成共同抗日的协议。民国27年2月,中共浦城中心区委改为中共浦南特区委时,任特区委书记兼任建松政特委民运部长。民国28年5月,在中共建松政特委第一次党代表会上被选为出席中共福建省党代会代表。

民国30年,“皖南事变”后,国民党当局派军队“围剿”革命根据地,郭三妹一面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一面坚持与国民党进攻军队作斗争。同年1月17日,因叛徒告密,在水北桥亭束墩被国民党军杀害,时年33岁。

李光

李光,原名李声,浦城山下黄柏村人。清宣统元年(1909)生。民国16年(1927),考入县立南浦初级中学,他勤奋好学,初中各科成绩优良,爱好体育,在全县体育运动会上获总分第一。次年夏,福安扆山初级中学教师季永绥回浦城,看到李光的作业,认为大可造就,动员李光转学扆中。民国18年在扆中毕业,考入福州鹤龄英华书院。这是一所教会办的学校,收费昂贵,又实行奴化教育,李光当年就离开英华书院,转学福州乌石山师范学校。当时,这所师范学校已有中国共产党支部,在共产党的影响、培养下,他参加反帝大同盟、互济会等进步群众组织。他思想激进,对学校中一些思想反动的教员,冠以“老朽”之名,对他们所出的陈旧作文题,在文中予以冷嘲热讽。每次遇到运木材到福州的浦城木排工人,都向他们作时事宣传。他给家中的信里坦然写道:“救国之道,唯有赤化”。民国19年初,由叶独青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任福州互济会常委。李光入党后,一心扑在革命工作上,他对同志诚恳热情,对工作勇于负责,对敌人敢于斗争,对群众善于做宣传鼓动工作,常常工作到深夜。为了有公开组织作掩护,他与叶独青共同发起组织浦城留省同学会,通过同学会,团结教育青年学生。常用留省同学会的名义,给同乡寄送进步报刊和共产党的政治主张等宣传品。他对自己的剥削阶级家庭深恶痛绝,时时致函兄妹,讲革命道理。他的父亲死后,大哥当家,就写信给大哥,要他放弃田产去当教员,不要再做剥削者、走土豪劣绅的罪恶道路,并将《唯物史观》、《唯物的经济学说》等进步书刊寄给兄妹。

同年12月11日,是广州武装起义三周年纪念日,中共福州市委发动群众,组织示威游行,李光是这次行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他身材高大,声音宏亮,引人注目,但他不顾个人安危,在南大街安泰桥附近散发传单,高呼革命口号。晚上9时左右,他指挥1支队伍围攻、捣毁设在吉庇巷的国民党闽侯县党部,亲自摔毁县党部的牌子。当局派出大批军警镇压。李光镇定指挥其他人撤离,自己最后离开。但已被探警盯住,在丰井营巷不幸被捕,关押在国民党省防军司令部。当局认为案情重大,故由国民党省党部、闽侯县党部、省政府、省警察局、省防军司令部组成五人小组特种刑庭会审。在审讯中,百般利诱,或施以酷刑,他始终坚贞不屈。担任这次会审的军法官孙毅,是浦城人,对李光说:“我与你大兄很要好,你不要过于执拗,只要你供出一两个同党,那就有考虑余地。”在这生死关头,李光毫不犹豫地说:“我是共产党员,其他概不知道,要杀便杀,不必白费口舌。”当局一无所获,李光被判死刑,在福州西门外鸡角弄英勇就义。临刑前,他面不改色,沿途高呼“打倒国民党!”、“中国共产党万岁!”的口号。

朱建民

朱建民,浦城莲塘乡溪洲北山村人。民国3年(1914)生,原姓徐,因排行第六,而名老六,参加红军后改名朱建民。家境清贫,靠帮工挣钱糊口。民国20年在溪源的撑源岭纸厂做工时,受到共产党的教育。同年7月参加工农红军,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红军中任副班长,在崇安、浦城一带坚持游击战争。民国27年2月,闽北红军改编为抗日义勇军开赴抗日前线,朱建民任三支队五团一营排副。改编新四军后任师教导队排长。民国31年4月任三支队挺进团游击队政治指导员。次年3月任皖南支队华东三连连长,同年6月,任前进团政治指导员。在大别山战役中,右骼骨炸伤骨折,右腹股骨受刺刀伤。民国33年任皖南支队教导队队长,后历任旅管理科长、营长。解放后,任南京警政招待所所长、空军高干招待所所长等职。列为二等乙级残废。1956年离职休养,回到浦城。1959年2月起,历任政协浦城县第二、第三、第四届委员会副主席。1970年5月5日在浦城病故,终年57岁。

叶林

叶林,又名定琳,浦城古楼村人。民国3年(1914)生,民国20年秋,为求生活出路,到国民党南京丁家桥工兵教导队当兵。民国23年春,由于不满国民党军队的军阀作风,而逃跑未遂,被抓回关进监狱,半年后释放。为谋生计,同年秋考入国民党镇江海军电雷学校,第一期考试名列全校第二。民国26年初,随“自由中国号”船赴越南、马来亚、北婆罗洲等地实习。同年9月回国时,抗日战争已爆发,决定献身民族救亡事业。民国27年10月,他毅然奔赴延安,编入抗日军政大学四大队十中队学习。次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2月,抗大毕业,随刘伯承领导的一二九师到太行山,任随营学校军教科科员,负责编写利用地形地物等战术教材和演习方案。民国30年秋,任一二九师师部参谋.在山西太行、羊角一带与日军多次作战,曾单独率队出袭,掩护过主力部队撤退转移和护送干部12人通过日军封锁线。在太行山4年中,表现出他独立指挥作战的才能。民国34年日本投降后,叶林奉命到东北任人民解放军第一纵队第二师作战参谋,次年6月随军转战江南,因病被转送安东医院治疗,愈后转业任安东市公安局副局长,后调任东宁县公安局局长。到任不久,在三天内就破获两起杀人抢劫案和特务间谍案,逮捕潜伏特务,缴获电台。一天深液,叶林外出未归,刺客窜入他家扑空,叶林反而从此案中寻得线索,挖出一个暗杀集团。1949年11月调为安东海军学校筹建领导小组成员,次年正式开学,先后任该校教育科科长、练习舰艇大队副大队长、海军水面舰艇学校部长等职。

“文化大革命”中,被打成“教条主义的得力黑干将”,他编写的教材被当毒草批判,受尽精神和肉体折磨。1975年7月7日病故,时年61岁。“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校党委为其平反昭雪,恢复名誉。

黄炳松

黄炳松,又名杰才,浦城水南下铺村人。民国3年(1914)生,只念3年私塾,就跟其父务农。民国23年经人介绍到设在水南飞机场的国民党空军九十八场当兵。民国31年空军九十八场迁离浦城,即回家从事农业生产。

1950年任水南乡农民协会主席,参与领导全乡土地改革,积极参加抗美援朝活动。1952年带头成立农业生产互助组并任组长。1953年在互助组的基础上,扩大成立曙光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此后,该社连续6年被评为县农业生产先进单位,多次获得省、地、县的表彰,1954年黄炳松被选为县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次年又当选县人民委员会委员。

1956年春,曙光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为曙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试种1亩水稻科学试验田,获得高产,亩产达520公斤,南平专区组织各县部分农业社干部到现场参观,震惊闽北。同年冬,他被评为福建省农业劳动模范,出席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代表会,获国务院金质奖章1枚,又奖给曙光农业社马2匹。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1958年9月,东风人民公社成立(后更名城郊人民公社),曙光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加入公社,改名为水南农业生产大队,炳松任东风人民公社副社长。1960年在水南农业生产大队成立地方国营水南综合农场,炳松任场长。“文化大革命”期间,被诬为“假劳模”遭受迫害。1978年恢复其“劳动模范”称号。1982年在家病逝,终年68岁。

黄李生

黄李生,又名理生,浦城石陂小雪村人。民国4年(1915)生。民国23年,因地主逼债出逃而投奔红军,半年后回家探亲,向家里人传播革命道理,从此其家成为红军秘密联络站。后来国民党几度到家搜捕,放火烧屋,全家只得搬到坵元破庙栖身。

民国27年,李生任游击队队长。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次年5月,出席中共建松政特委首次代表会议。民国30年,国民党省保安处保安队向建松政地区进攻,将李生的父亲、妻子、弟弟和孩子抓走,要李生抵赎。家人虽遭酷刑,均不屈服。这时中共建松政特委也被破坏,李生隐蔽在峰顶一带坚持斗争。同年2月,中共福建省委派陈贵芳回建松政成立中共建松政临时特委,扩大武装,恢复党的组织,中共浦南特区委同时恢复,同年6月,李生任中共浦南特区委书记。民国32年2月,国民党再次军事围攻建松政地区。同年4月,李生随同陈贵芳在松溪西溪头与国民党军作战获胜后,带30多个游击队员到浦城、水吉、松溪边境活动。同年5月6日在水尾坵遭国民党军袭击,突围时负伤被捕,受尽酷刑,仍坚贞不屈,5月12日,在浦城城关被杀害,年仅28岁。

程宗波

程宗波,浙江遂昌人。民国4年(1915)生。民国24年6月参加革命,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红军广浦独立营任战士,后独立营合编为闽北红军独立师三纵队,他历任过红军班长、排长等职,长期坚持在浦城、松溪、政和、水吉一带进行游击战争。抗日战争期间,任中共松溪县委宣传部长,积极宣传党的抗日方针政策,发动群众积极生产,支援抗战。民国30年“皖南事变”以后,国民党派大批军队进攻建松政革命根据地,实行烧、杀、抢的“三光”政策.处境十分恶劣,组织被破坏,队伍被打散,宗波与叶金华隐蔽在浦城仙山岗。后与宣金堂、罗天喜、张翼会合,恢复建松政地区革命活动和共产党组织,发展壮大革命队伍。

宗波自入伍至1949年全国解放,历经十多年艰苦岁月,参加多次战斗,多次化装商人外出探听消息或同上级组织联系,几次陷入困境,他作战机智勇敢,胆大心细,都能巧妙地化险为夷。一次在龙泉太宁乡受到国民党保安团100多人包围,机枪密集射来,他临危不惧,机智地跳楼突围。

1949年5月,浦城解放后,先后担任中共浦城县委副书记、浦城县公安局局长、县农民协会主席、县总工会副主席、建阳专署水产公司经理、南平专署贸易办事处主任、浦城县副县长、中共浦城县委副书记兼监察委员会书记等职。1967年10月27日在浦城病故。

周楚钦

周楚钦,又名周长禄、周宝辉,浦城城关人。民国7年(1918)生.8岁入小学,因家计艰难,民国22年赴杭州当制藤椅学徒,2年后,考入杭州光华中学。民国26年6月,考入浙赣铁路司炉学生训练班,只学习1个月,因抗日战争爆发,就分配到江西玉山机务段当司炉工人。民国28年秋,中共浙赣铁路工作委员会派共产党员程道衡到玉山铁路机务段开展工作,使楚钦经常受到革命道理的教育,发起组织秘密读书会,每月从微薄薪金中省下钱来购买进步书刊,供读书会成员阅读,以宣传共产党的抗日主张,揭露国民党假抗日和汪精卫投降叛国的罪行。读书会的进步活动,引起国民党特务注意,楚钦受到监视,但他提高警惕,机智地继续进行秘密活动。民国29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玉山铁路特别支部组织委员。此后党内秘密文件都由他从金华带往玉山,机智地避开国民党军警的盘查,胜利完成任务。这年春,玉山铁路机务段国民党区党部计划组织黄色工会作为笼络与麻痹工人的工具。对此,中共玉山特别支部作出支持铁路工人要求调整工资的斗争决定。4月28日傍晚,近500工人集会,坚决反对成立黄色工会,迫使取消成立黄色工会的计划。由于通货膨胀,物价直线上涨,工人生活无法维持,中共玉山特别支部于同年6月上旬在玉山机厂前广场上召开1000多名铁路工人参加的大会,要求浙赣铁路局切实遵照国民党中央交通部规定调整工人工资,并发表宣言,通告全国铁路职工。国民党第三战区司令长官部派特务将楚钦等6人逮捕。

楚钦被押解到上饶集中营,关押在茅家岭监狱,受尽踩杠子、上老虎凳、并以他首次使用站铁刺笼的酷刑。他都坚贞不屈,被列为“顽固分子”,编入“军事顽固队”第三中队。民国31年6月,由于日寇进犯浙赣线,上饶集中营向福建转移。6月17日至崇安赤石渡河时,全中队暴动,被抓回的60多人,于19日被屠杀在赤石虎山古庙后山沟。楚钦在这次集体屠杀中就义,时年24岁。

黄文鹰

黄文鹰,又名文瑛,浦城城关人。民国10年(1921)生,浦城初中毕业后,进入福建省立第五中学。民国33年于厦门大学经济系毕业后,在中央银行浦城分行工作年余。1950年,以第一名成绩考取清华大学统计专业研究生。1952年,又以优异成绩提前毕业。应厦门大学校长王亚南邀请,任该校统计专业教研室主任。1956年,被评为副教授。不久,发表论文《类型随机抽样的经济效果》,受到统计理论界和统计工作者的瞩目。但是,在1959年,他却被“拔白旗”,成了重点批判对象。后经王亚南校长帮助,调南洋研究所。工作10年颇有建树,主编《印尼华侨人口分析》。另有两部书稿,尚未问世,而“文化大革命”开始,南洋研究所被取消,他转到外文系。1973年,文鹰参与编纂《综合英语成语词典》。这个科研项目,是一项浩大的工程,历时10年。他抄录陶渊明诗:“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以自励。对该词典倾注余生的全部精力。1983年,《综合英语成语词典》进入最后的审编阶段。春节刚过,医院检查出文鹰患结肠癌,必须立即动手术。但是,他想到自己是该词典的负责人之一,在这关键时刻不能离开。他隐瞒病情坚持工作8个月。当他觉得可以毫无遗憾地告别办公室时,才往福州省立医院就医。医师在动完手术后,惋惜地对人说:“太晚了,早来一个月也好!”出院后,他在省干部休养所疗养的两个月里,仍不顾疼痛,每天工作近10小时,审阅几十万字的稿件。1985年9月,《综合英语成语词典》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该词典401万字,收录条目4万条,是当时国内最完备的英语成语工具书。

1986年5月11日,文鹰在病情迅速恶化时,立下遗嘱:丧事从简,骨灰撒在森林里;存书、家具分给需要的人,以便物尽其用;住房立即退出,让组织另作安排。5月24日逝世。1986年12月14日《光明日报》在第一版发表长篇通讯《心底无私天地宽》,介绍黄文鹰的事迹,称“他有一种高尚的理想、高尚的情操、高尚的道德。”

叶起莲

叶起莲,女,原籍浙江龙泉县宝溪村。民国12年(1923)生,浦城东坑桥村吴礼生妻。民国24年,红军挺进师转战闽浙边境,开辟革命根据地,起莲夫妇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为工作方便,东坑桥村专门建立起共产党女支部,叶起莲任党小组长。她经常冒着危险为游击队送情报、送粮、送菜。民国31年10月,国民党军队向东坑桥一带进攻,搜捕共产党员和游击队,她一家避隐山中。焦下村一村民向国民党军队告密,龙泉县保安队派兵围山搜捕,在周围山上架起机枪。吴礼生听到声音,知有情况,迅即滚下岩沟,机枪随着滚落声向岩沟扫射。起莲为掩护丈夫,转移目标,向另一方向突围时,中弹身亡,时年20岁。幼子先华被掠去卖到宝溪,不久病故。吴礼生后也被国民党军捕杀。

真树华

真树华,籍贯浦城,民国12年(1923)5月2日生于福州市。6岁就读福州三一小学时,看到外国学生凌辱中国学生,就敢于挺身而出,仗义执言。民国26年9月,在浦城县立初级中学就读三年级时,在闹市棋盘街办起壁报,名为“街头教室”,为抗日救亡奔走呼号。他在与友人通信中,激励友人要“脚踏实地,苦干实干,用自己精力、知识,为被压迫的农民呼喊,为抗日救亡服务。”民国27年8月,树华以优异成绩考入福建省立福州中学(在沙县)。次年10月,按当时的规定,回到家乡搞一年“民教”。这年,他团结一批青年在城关及古楼、枫溪、西乡等边远山乡,自编、自导、自演小话剧、小歌剧、小演唱,宣传抗日。同年冬,共产党员林涧青以中国工业合作协会浦城办事处指导员身份在浦城进行革命活动,认定真树华是个思想进步、有所作为的青年,引导他研读《资本论》、《帝国主义论》等马列著作和一些进步书刊。民国29年春,林涧青倡办书报供应合作社,以此为阵地,组织读书会,树华积极投入,并动员介绍一批青年参加读书会,学习进步书刊、唱抗日救亡歌曲。

同年8月,树华到沙县继续上学。次年1月,发生“皖南事变”,政治环境十分险恶。他积极靠拢共产党员罗启前,密切配合,进行宣传活动,撰写文章,自写、自刻、自印、自己散发传单,有时通宵达旦,第二天照样上课。一天,他与罗启前外出散发《驱逐陈仪救福建》的小册子,在归途中两人被捕,被押解到二元梅列集中营。树华入狱后,国民党当局软硬兼施,但一无所得。他父亲真尧恭以省参议员身份四出活动,当局又抓不住更多把柄,才得以交保释放。出狱后,仍被校方开除,只好转学顺昌洋口英华中学。在英华中学,潜心攻读马列著作,阅读进步书刊,调查社会现状,写出心得体会。在英华中学一年,留下的笔记就有10万余字。民国32年9月,他考入设在永安的福建农学院.在共产党员简印泉领导下从事革命活动。民国35年春,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当选为中共福建农学院支部宣传委员。次年2月,任中共农学院支部书记。中共福州第一市委成立后,他任市委委员。

民国36年6月,树华奉组织委派到浦城开辟工作。他到浦城的第二天,就与已在浦城的中共城工部党员王刚、李明取得联系,随即成立党小组,树华任小组长。9月,党小组扩大为党支部,树华任支部书记。为便利党的工作,树华在浦城农业职业学校任教员。他不但把自己收入用作党的活动经费,而且从家里拿出钱和物资,变卖新婚妻子的首饰用于革命,周济同志。12月初,中共闽浙边地委决定组织部分城市工作的同志到游击区学习。同年农历十二月初十日,树华等8人到达中共闽浙边地委,他任地委机关总支书记。民国37年4月,因党内“城工部事件”,树华被错杀。1956年,为城工部平反,追认真树华为革命烈士。

李沄

李沄,浦城山下黄柏村人,民国19年(1930)生。1951年福州理学院毕业后,分配到北京第一机床厂。这时该厂正由修配向制造过渡,需要建立理化室,李沄全力投入筹建工作,在国内同行业中较早应用光电比色分析法和快速分析法。195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担任锻冶科副科长,1966年初代理总工程师。为适应工作需要,他自学有关铸造、热处理、锻造焊接、机加工等方面的专业课程,担负起技术管理和领导工作。

“文化大革命”期间,他遭受批斗,下放到铸工车间劳动时,与工人一起进行铁模、射芯等工艺研究试验并获得成功,减轻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工作效率。1973年,他被任命为副总工程师时,就着手组织技术力量进行新产品试验。1979年,任副厂长兼总工程师期间,主持起草《北京第一机床厂1979~1985年技术发展规划》,坚持“整理技术管理,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发展产品品种”的主导思想,提出改进生产技术准备工作的10条意见。

李沄严格要求自己,他说:“一个人要慎独,无论有没有人监督都要一个样。”他的工资从1956年定级后就没动过。1979年调整工资时他主动提出把升级指标让给别人。

1981年,李沄患癌症,手术后被迫停止工作。但他常常不顾病痛和前来探望的同志谈论工作,病情稍有稳定就上班,又坚持工作一年多。他住进医院,离不开氧气瓶,可只要有同志去看他,总要问工厂情况,说不出话来时,就写纸条交谈。生病期间,他宁愿自己挤公共汽车,也不向厂里要车去看病。1984年9月9日,中共北京第一机床厂委员会授予李沄“优秀共产党员”的称号。同年9月14日病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