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八节 食品

一、粮食加工

浦城长期使用水碓、脚踏碓、木砻、石臼加工稻米,民国10年(1921),在北山猪头岩开设磨粉作坊,手工生产面粉。机械加工始于民国34年4月,在湖塘头(今红旗弄)建农工碾米厂,有20匹马力发动机、砻谷机各1台,采用单机传导加工。同年5月,后街开设和丰碾米厂,除加工稻谷外,还有3架麦粉机,从事面粉的机械生产。解放前夕,城区有3家碾米厂,每小时可生产大米2.82吨。全县有水碓155座,最大的水碓为水南的双车碓,有40个碓头,日加工糙米2吨。

1950年,城关有九牧、工合、和丰3家米厂,乡区有临江、忠信利民、石陂双协3家米厂。1952年,城关有3家私营米厂,区乡有5家私营米厂,共有9台砻谷机和11台碾米机,8台木炭发动机,共113匹马力,从业人员68人。另有面粉坊31户、从业35人。1953年3月和8月,在城区私营米厂的基础上分别成立国营粮食第一、第二加工厂(1958年两厂合并,称城关米厂)。当年加工粮食2008.46吨。1956年乡区5家私营米厂实现公私合营。全县全年加工粮食6066.53吨。1959年,开始在米厂安装磨粉机,使用机械生产面粉,当年生产面粉54.53吨。1961年,在城关、仙阳、临江、石陂、富岭等5个米厂都安装磨粉机,年生产能力为1497.6吨,年产面粉254.9吨。是年城关米厂改一砻一机生产线为升运机的流水生产线,新建观前、永兴两个国营米厂。至1965年,全县年产大米9793吨。1966~1968年,加工产量下降,三年平均只达7370.48吨。1970年,全县有城关、临江、石陂、观前、永兴、仙阳、忠信、富岭、洋溪等9个米厂,年加工大米能力为2.58万吨,当年加工大米18788.2吨,其中最多为石陂米厂6654.71吨,其次为城关米厂5313.91吨。1971年,在城关米厂添设通风吸尘设备,改善劳动条件。1977年,临江、城关、仙阳、富岭等米厂动力设备由蒸汽机改为电动机。1979年,仙阳米厂建成60吨全风运大米车间,这项改造工程为1973年省试点工程,因资金不足,历时7年才完成。1980年,各厂磨粉车间停止面粉生产。

1984、1985年,分别完成仙阳米厂和城关米厂的工艺技术改造,两厂年加工大米的能力均达1.2万吨。1986年,在山下粮站安装一台胶砻组合碾米机。使贫困乡枫溪的定销原粮改为供应成品粮,节约农民承运费用。是年,临江米厂经技术改造,年加工大米能力为8000吨。至此,全县形成大米加工三大主要企业。1988年,全县粮食加工厂9家,总产值957.5万元,利税总额49.46万元,其中:石陂、永兴、水北、九牧米厂隶属当地粮站,全年产大米共4833吨;城关、仙阳、忠信、富岭、临江米厂为独立核算企业,固定资产59万元,职工97人,年产大米28073吨,产值818万元,利润26万元,上交利、税、费10万元。

二、食用油加工

清嘉庆间,浦城生产茶油(俗称茶梨油)、麻油(俗称香油)、菜油等食用植物油,使用水碓油车加工。民国33年,全县油坊有100余所,大多分布在瑞安、浮流、临江、水北等乡。

1950年,有油坊116处。1951年,县建浦城国营油厂,同时兴建新华榨油厂,共有榨油机12台,年加工能力1530吨,开始半机械化生产油脂。但农村仍普遍用水力油车榨油,有油坊72处。1956年,油脂产量达239.48吨,主要产品有菜油、茶油、菜头籽油、大豆油、芝麻油。1958年,浦城首次在新华榨油厂加工米糠油,年产米糠油10.45吨。1959年,全县有榨油坊(油车碓)66个、油车73台,日榨能力2.7吨,年生产菜油67.57吨、茶油162吨、米糠油11.75吨、大豆油3.92吨、芝麻油0.85吨、花生油0.56吨,共计246.65吨。1960年,浦城国营油厂迁往南平,新华榨油厂因原料不足亦停产。是年,在城关米厂和粮食复制厂增设2台土榨油车和1台榨油机加工油脂。1964年因原料不足,停止生产。浦城油脂全部依靠社队72个油坊加工。

1970年,在粮食复制厂建半机械化榨油车间,又开始生产米糠油,产品还有菜油、大豆油、麻油,年产33.84吨。1972年,又在仙阳、富岭、忠信、临江、永兴、石陂等6个米厂增设6台榨油机生产油脂,年加工能力达12.5吨。1973年5月,创办浦城国营榨油厂。粮食复制厂榨油车间于1970年9月投产后,至1973年10月,亏损17万多元,因而停产,设备移交榨油厂。1975年10月,榨油厂正式投产,安装一条半自动化油脂生产线,年加工能力2500吨,主要生产米糠油。1976年6月7日,榨油厂车间失火,更换主要设备后于同年8月投产,但由于原料不足,糠油年产最高为20吨,只达设计能力的百分之一,企业连年亏损。1978年,榨油厂停办,生产设备迁移到城关米厂,以减少米糠油原料运输费用,年加工能力为400吨,城关米厂改称城关粮油加工厂。1981年,完成仙阳、临江、城关米厂的技术改造,3个米厂榨油能力达1000吨,专事米糠油的加工。1986、1987年再次对城关、仙阳、临江3个米厂的榨油车间进行技术改造,装置自动化的生产线,城关年产能力达3040吨。1988年,国营厂榨油能力仍3040吨,以糠油为主。菜油、茶油仍靠农村油坊加工,全县有油坊36个,油车52台,年加工能力470吨。

三、粮食复制品加工

浦城粮食复制品主要有豆腐、粉干、线面、面干,其中以豆腐生产为最早,清梁章钜称浦城豆腐极佳。线面生产始于民国10年,猪头岩豆腐坊兼生产线面,日加工量35公斤左右。民国20年,临江赤目墩生产粉干,民国24年发展到山后、余源、源尾等村,有20多家。民国31年,一福州人在城区后街(今民主街)开设浦城第一家面干店,亦加工机面。使用双头手摇机,日产面干超过15公斤。民国36年,豆制品品种增加,除水豆腐外还有“白干”、“素鸡”、“千张皮”、“香干”。至解放前夕,城区豆制品作坊有20多家,区乡以九牧乡的豆腐质量最佳。全县有粉干作坊40余家,以赤目墩所产的粉干质量最佳;城区线面作坊10多家,销往建瓯、南平;面干作坊7家。

1953年,城区有豆腐作坊55家,日加工黄豆350余公斤;粉干作坊8家,日产200余公斤;线面作坊17家,日加工量250余公斤;机面作坊12家。粮食统购统销后,豆腐、粉干、机面、线面行业分别成立同业公会,归县供销合作社管理,加工原料由县粮食局按各户从业人口定量供应,复制品按规定上交县供销合作社包销。1950~1955年,按生产品种分别成立机面、线面、豆腐、粉干等4个生产合作小组。1956年合并成立复制品合作社,为水南粮站加工复制品,日加工复制品500多公斤。同时,从事豆腐加工的31户成立豆腐合作商店,日加工黄豆150余公斤。1958年,豆腐合作商店改手工石磨为电动石磨磨豆浆,改熟石膏点浆法为生石膏点浆法。

同年乡区亦有6个机面加工小组和3个粉干加工小组,复制品加工量达100吨。1959年2月,复制品合作社与豆腐合作商店合并,成立浦城县粮食局复制品厂。

1962年9月,开始生产机面。1965年,石陂、临江、永兴、富岭、仙阳、观前等米厂都实现机面生产半自动化。1973年,县复制厂开始生产机制粉干。1979~1982年,县粮食复制厂进行技术改造。粉干生产实现风运自动化,工效提高25%。复制品加工实现蒸汽生产,安装4条龙机面生产线和轨式机面烤干房。豆制品日加工黄豆达1吨多,产品增加烤干、虾干、豆竹、豆皮、豆腐泡、五香豆等共达到11种。历时2年多时间安装的豆制品流水作业生产线,因豆浆浓度、数量不能控制,仅使用一个月就停产。这期间,区乡的粮食复制品生产亦得到发展,各区乡粮站成立15个粮食复制品厂,安装15条龙机面生产线,年加工复制品能力达2000余吨。1985年初,县粮食复制品厂添置粉丝机,日加工湿粉丝75公斤,因销量少,仅生产一年即停产。7月投产的豆豉,年加工量达70吨左右,产品畅销。

1988年,全县乡以上粮食复制独立核算集体企业2家,职工160人;乡区粮站复制加工单位10个,共有职工160人。还有从事粮食复制加工个体户150户,产品93种。

四、糕点糖果制造

民国6年,城关开设浦城第一家糖坊店“攀桂斋”,以加工鸡蛋糕、油条、光饼为主。民国15年前后,城关“丛荣复”使用茅洲出产的瓜子加工五香瓜子,年产50多吨,销往福州、厦门、上海、杭州。抗日战争爆发后,杭州“采芝斋”带一台轧糖机迁入浦城,浙江传统糕点加工工艺传入。民国36年,“翠兰斋”等糕饼店先后开设,糕点品种有雪片糕、核桃糕、印板糕、花生酥、带鱼糖、寸金糖等10余种。

1951年,城关有糕饼店28家。1955年9月,城关糕饼店合并成立“民生糕点”,购进糕饼铜镜,生产圆形饼干。次年2月,实现公私合营。1969年9月,在公私合营糕饼业的基础上,成立浦城县糕饼厂,添置制糖机等设备,增加硬水果糖、面包等新产品。1978年,县糕饼厂建冰糖车间,日产冰糖50公斤。1980年起,乡区供销合作社设16个糕饼厂,城乡出现糕饼生产专业户10余户。浦城一中、南浦学区先后购置红外线烤箱等设备,办起食品厂,供应学生课间餐。1984年12月,上海丰乐食品厂浦城一分厂成立,装置日产1吨的软糖生产线。是年浦城生产的花生酥、带鱼糖、奶油饼干等17个品种被评为建阳地区开发产品和创优产品。同年4月,浦城县糕饼厂与浙江龙泉粮油加工厂联合在龙泉成立龙浦联合食品厂,生产30余种浦城地方传统糕点。同年10月,县粮食复制品一厂增设糕点车间,生产面包、蛋糕饼类,年加工量达100多吨。1985年10月,杭州市乳品三厂浦城分厂成立,生产奶油多味系列葵花子,当年生产40多吨。次年由浦城县果品食杂公司独资经营,年产奶油葵花子92.5吨。

1985年,浦城县糕饼厂改称浦城食品厂,开始生产营养糕点食品。先后生产杏元饼干、赖氨酸饼干、香草饼干和广式盒装月饼、五仁月饼等产品。1988年,全县有糕饼、糖果产品有60多种。

五、调味品制造

浦城调味品生产始于清末民初。规模以民国26年开设的林义记酱园为最大。至解放前夕,城区有酱园作坊22家,生产酱油、酱菜,原料以黄豆、麦子为主,手工操作。集仙亭店和林生兴店生产的酱油和叶友三店生产的酱菜及小磨芝麻油较著名。

1951年,城区私营酱园作坊发展到32家,产品增加原酱、甜酱、麦油、顶油、萝卜条、酱瓜、酱藠止等。1956年2月,城区部分私营酱园作坊公私合营,成立浦城县酱园厂。有职工14人,生产用的酱油大缸2500个,并增加榨菜生产。1972年,县酱园厂购进锅炉代替炉灶蒸煮原料。

1983年,县酱园厂建成半自动化酱油生产车间,投资20万元,引进高压铁锅、轧空机、灭菌器等先进设备,年产酱油提高到1200吨。在这期间,区乡供销合作社和粮站也建起酱园厂。1985年6月,浦城县酱园厂更名浦城县调味品厂,由职工民主选举厂长,设酱菜、乙级麦油、酱油、米醋4个车间。生产能力扩大后,因年售量仅达400多吨,至1985年亏损4.84万元。次年,聘请南平市调味品公司技师、老工人、供销员等6人,帮助提高调味品质量,生产的酱油质量达到部颁标准。还试制成功以薏米为主要原料的薏米酱油,产品销往省内外55个县、市,扭亏为盈。1988年,县调味品厂实现利税1.42万元。

六、酿酒及其他饮料制造

浦城民间酿酒历史悠久。明万历《浦城县志》载,浦城红酒似琥珀,其味醇浓,俗名七倒金。清顺治间,酒有珀酒、雪酒两种。清梁章钜赞浦城红酒色香味兼之,若贮至十年,“恐海内之佳酝无能出其右者矣。”民国25年,城区有私营酒库20多家。民国32年达28家,民国37年增至37家。酒库大部分兼造酱油,还制作酱菜、加工小磨芝麻油。其中以利兴盛生产的水酒、叶友三的包酒(即加饭酒)较著。

1953年,城区28家酒库联合成立联营酒厂,酒类年产量180.81吨。1955年,实现公私合营。主要生产白酒、黄酒、配制酒三大类,年产316.55吨。1960年8月,酒厂试制啤酒,但质量不高,不久即停产。是年产酒803吨。1961至1964年,粮食缺乏,酒厂部分使用番薯和野生植物作原料。这4年平均每年只产398.36吨,最低的1962年只产284.71吨。1965年,生产回升,达606.84吨。1973年,县酒厂购置1台蒸汽锅炉以替代4台土锅炉取汽酿酒。1976年,饮料酒产量达657.43吨。1980年,县酒厂开始生产果汁酒。1984年,县酒厂增加一套半固体饮料生产设备和一条清凉饮料生产线,开始生产小香槟、佐餐香槟等饮料酒。浦城的纯粮白酒质量列为全区第一,露酒评为地区优质酒,竹叶青、五加皮酒评为甲级酒。同年,富岭镇将酱油厂改办饮料厂,生产汽酒、香槟酒、桂花酒、麦精可乐等。1985年,营养食品厂装置一条固体饮料生产线,开始生产强化薏米珠、桂花薏米精。九牧武夷食品厂生产的菊花晶被评为乡镇企业省优产品,富岭的麦精可乐被评为地区创新产品。是年,饮料酒产量达887.44吨。1986年4月27日,南浦镇民主村办的啤酒厂正式投产,生产能力达3200吨,为地区最大的村办企业。是年饮料酒产量达3498吨。1987年,猕猴桃酒列为创新产品。1988年7月,北京长乐矿泉厂、浦城县南浦镇、跃进村联合在浦城建北京长乐矿泉饮料厂浦城分厂,生产崂山型的矿泉水。是年,强化薏米珠、桂花薏米精列为省创新产品,维力可乐列为地区级创新产品。全县饮料酒产量达1563.29吨。

七、制茶

明代,浦城即为福建主要产茶区之一,但制茶只局限于农家粗加工,没有精制作坊。茶叶要转运至武夷加焙精制。民国时期,茶叶制法仍未改进,售价每况愈下。1963年,省农垦厅在浦城办国营福建省仙阳农场,以茶叶生产为主,茶叶加工仍运往外地。1970年该农场下放县办,后称浦城仙阳茶场,开始着手制茶,但仍限于粗加工。1978年,仙阳茶场内成立浦城仙阳茶场精制厂,开始精制茶叶。是年,有职工28人,制坯车间1个,设备有茶机具15台、烘干机1台,单机生产,产品仅有绿茶,年产20吨。次年制茶133吨。1983年,投资12万元,建成4层立体制茶车间1座、仓库4座,增加先进设备56台,分制坯、窨花、小包装3个车间,形成半流水作业线,改名浦城茶厂。产品增加为茉莉花茶、红茶、乌龙茶、龙井、旗枪、减肥降压健身茶等十几个系列品种。年产能力可达1000吨,年实际产量达300吨。当年,经省茶科所鉴定,各品种均达国家质量标准。先后在北京、天津、山东、河北、陕西的9个县、市设立茶庄,“姬宝”牌减肥健身茶还远销香港、东南亚、日本。1984年,“腾云”牌福建茉莉花茶经国家工商局、商标局第301812号文批准注册。1985~1986年,县茶叶公司精制厂和忠信供销合作社茶叶加工厂先后建成,莲塘、水南、石陂3个乡镇亦办茶叶加工厂。全县精制茶叶产量大为提高,1987年达488吨。1988年,全县制茶企业6家,职工252人,共生产精制茶2746吨。其中仙阳茶场制茶厂职工176人,有主要机械64台,固定资产原值100万元,生产绿茶胚312.01吨,窨制加工茉莉花茶214.47吨,小包装减肥茶1.72吨,产值495.40万元,利润17.13万元,税金34.65万元,上交主管部门利、税、费14万元。

八、食品罐头制造

1985年5月1日,盘亭乡办的浦城县食品罐头厂正式投产。生产清水笋、桔子、黄桃等8个品种的罐头,当年产457吨。同年12月,县营养食品厂亦安装1台日产3吨的罐头设备,生产果蔬罐头。1988年,全县有县营养食品厂、盘亭乡食品罐头厂、临江镇罐头厂等3家乡以上罐头生产企业,年产罐头1481吨。

九、肉蛋加工

浦城肉类加工历来以屠生猪和制作肉燕、香肠为主。肉燕相传产于南宋,清代已大量生产。生猪宰杀为现宰现销,香肠为家庭自产自食。蛋类加工主要是加工灰腌鸭(鸡)蛋和皮蛋,一般为家庭自产自食。民国20年,成立屠宰业、肉燕业同业公会。

1951年,城区屠宰业有42户、肉燕业12户。1957年1月,县食品公司组织社会闲散屠工11人、屠商7人成立肉食加工销售组,以宰杀生猪、销售猪肉为主要业务。1980年5月,县食品公司成立肉食水产商店,开始加工肉松、火腿、肠衣等肉食品。是年,全县屠宰生猪14679头。1981年12月,位于大北门冷藏能力350吨的冷冻库建成,开始加工冰冻猪肉。1983年,县食品公司建成半自动化屠宰车间,平均每小时可宰杀生猪70~80头。1984年,全县生猪宰杀19936头。1985年,生猪市场开放,宰杀生猪、销售猪肉的个体户大量出现,专业工厂宰杀量只有上年的50.61%。同年3月,临江镇办起皮蛋加工厂,年加工皮蛋能力为100万个。1986年,县肉类联合加工厂建成,年加工能力为1500吨,增加香肠、肉松、肉脯、牛肉脯、金钱肉、肉燕、腊肉等肉食制品的生产。产品销往广州、佛山、深圳等地。1988年,乡以上独立核算肉蛋加工企业有2家。其中肉类联合加工厂属国营企业,固定资产原值71万元,职工41人,产值11万元,亏损2万元。临江皮蛋厂属集体企业,职工5人,固定资产原值2万元,产值5万元,无亏盈。

十、饲料

浦城长期以来用菜刀、铡刀等手工加工青饲料。1965年8月,城关、临江、仙阳、永兴、水北等米厂开始生产混合糠。但由于群众习惯使用单饲料,1966年底,基本停止生产。1969年底,浦城首次引进小型饲料粉碎机,开始饲料的机械加工。1970年,粮食部门9个米厂建饲料车间,开始生产混合饲料,有饲料机5台,当年生产589.3吨。同年6月,县粮食复制厂自制“中曲”生产醣化饲料。1971年引进饲料打浆机和青饲料切碎机,逐步推广到全县每个公社的养猪场及部分生产大队和生产队集体养猪场。1973年,醣化饲料停产,最高产量为1971年的183吨。1979年,全县推广使用饲料粉碎机312台、打浆机4台、切碎机14台。1980年后,集体养猪场减少,专业户养猪和大型养猪场增多。小型粉碎机逐渐为较大型饲料粉碎所机替代。1983年11月,建成地方国营浦城县饲料添加剂厂,生产畜用生长素、家禽生长素,销售80多吨,成为省畜牧局定点生产的专业厂。1984年4月,在水南兴建饲料车间,安装自动化生产成套设备,主要生产配合饲料和混合饲料,年产能力达3000吨。是年,饲料添加剂获省创新产品称号。1985年,县畜牧水产局和官路乡各创办1座时产1吨和2吨的配合饲料厂。至1987年,周叉垄粮库、仙阳米厂、临江米厂新建饲料车间,生产均实行全程自动化。其中生产能力最大的是仙阳米厂饲料车间,年产能力达4800吨。1988年,全县有8个饲料加工厂(其中县办2个、乡镇办3个、个体联办户3个)、4个糠饲料车间,年加工能力2万吨,年生产配合和混合饲料6954吨。其中县畜牧水产局饲料加工厂生产猪、鸡配合饲料812吨,预混料15吨,养鱼膨化饲料2.39吨。

十一、其他食品

蜜饯 浦城有家庭生产蜜饯的传统,以桂花蜜饯著名。每年9、10月,桂花盛开。其花期有二,第一次称佛花,不采。第二次开花时,在树下铺上〓席,用竹竿轻扫树枝,收集落花。用白鹅羽毛将枝屑、花蒂剔净后,注入滚沸的开水中略氽即捞,用凉开水漂冷,再拌以白糖,浸渍封藏。用于正月飨客,开水冲泡,便成色鲜红,清香沁脾,为待客佳品。还有取小而嫩的橙柚切片,雕刻人物、花卉,用糖浸曝,干后染上颜色,称为乾粮,用于招待宾客。1985年,县酒厂建成蜜饯生产线,开始工业生产蜜饯。产品有果汁加应子、话梅、七珍梅、巧酸梅、中华猕猴桃果酱等。此后,仙阳茶场和县营养食品厂亦生产桂花蜜饯。县酒厂蜜饯车间投产后,连年亏损。1988年7月1日租赁给该厂工人,租赁一个月后,产值、销售收入大幅度增加,并扭亏转盈。

烟叶加工 浦城长期生产晒烟,加工技术精良。据清乾隆《广信府志》载,江西广丰烟叶运销到浦城加工。近年为拍摄电视《红楼梦》,根据历史资料,建造宁荣街场景,街上的烟店招牌为“福建特产浦城社烟”。民国34年,全县有卷烟厂13家。1988年,浦城开始种植烤烟。6月10日,浦城第一炉烤烟在水北街乡观前朴坑村一农家出产。当年,全县有烤烟房20座,产烤烟77.15吨。但因缺乏技术,燃料质量低,烤烟房建造不合规格,烤烟质量差。

制糖浦城制糖加工,均为手工操作。产糖村设有加工作坊,使用糖车生产。品种有蔗糖(俗称乌糖、红糖)、饴糖,其中以产蔗糖为主。以官田所产质量最佳,观前次之。1952年产75吨。1972年产131.25吨。1978年产161.33吨,1981年产83.50吨,主要产地为官田、山桥、富湖、马西、太平、观前、口窑、忠信、仙阳、巽岭。

十二、主要企业

城关米厂 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于县粮食局,前身为城关公私合营米厂。1953年建成国营粮食第一加工厂,厂址由城关湖塘头迁至水南。1958年,国营粮食第二加工厂并入,改现名。1960年,大米加工改为全程自动化操作,功效提高30%。1978年,榨油厂并入,加工糠油能力为全县最强,达400吨。通过多年技术改造,1985年,年加工能力达1.2万吨,出米率达70.40%,吨大米加工成本3.27元,在全县名列前茅。1988年,职工39人,固定资产原值49万元,年加工大米8677吨、糠油101.95吨、饲料1998吨,工业产值273万元,利润12万元,上交利、税、费6万元。

仙阳米厂 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于县粮食局,厂址在仙阳镇。1956年建厂。1973年,全省在此进行试点,建造60吨全风运大米车间,因资金不足,拖至1979年才安装成功,日产达40吨。1984年,进行省一流先进水平的工艺技术改造,投资24万元,先进设备有LT36胶辊砻谷机QLE125振动筛及除稗、除尘、去石、谷糙分离等机械,土建、安装仅10个月即投产,年加工能力1.2万吨。1988年,职工23人,年加工大米7549吨、饲料496吨,产值217万元,利润10万元,上交利、税、费4万元。

县酒厂 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于县经委,厂址在城郊水南。前身为联营酒厂。1955年转公私合营,称浦城县酒厂。1958年转地方国营,职工29人,产值24.6万元。1979年前,主要生产白酒、黄酒、配制酒,年产值50万元左右。1980年起生产果汁酒,品种有葡萄酒、桔子酒、猕猴桃酒、杨梅酒等。1984年开始生产饮料酒、可乐和蜜饯产品。同年生产的纯粮白酒被地区评酒会评为第一名。1988年,职工122人,固定资产原值88万元,主要产品有白酒、黄酒、果汁酒、配制酒、饮料酒五个大类21个品种,总产量1938.62吨,其中酒产量1563吨、非酒精饮料651吨、蜜饯46.57吨,产值209万元,创利、税、费32万元。

县粮食复制厂 集体所有制企业,隶属于县粮食局,厂址在水南大路沿。前身为1956年成立的复制品合作社,1959年与豆腐合作商店合并建厂。1962年9月,将10台手工面机改装成半自动化机面生产线,班产达1吨。1969年厂址由原址真珠山迁现址。1973年,安装一条自动化制粉干生产线,班产达900公斤,出品率96%。1979年10月,新建成锅炉车间,复制品使用蒸汽生产、烘干,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功效,不受天气限制。1984年,分为两厂:一厂以生产豆制品、线面、饮食为主;二厂以生产米面制品、酱油为主。1985年12月,因管理不便,两厂重新合并。1988年,职工154人,固定资产原值31万元,产量0.14万吨,产值80万元,无亏盈。

县食品厂 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于县商业局,厂址在城关民主街。前身为1955年9月由28家私营合并成立的民生糕点店。1956年改称糕饼业,体制纳入公私合营。1961年并入京果业,合称京果业中心店。1969年9月从京果业分出,改称县糕饼厂,职工38人。购置饼干机、制糖机、打蛋机、采坯机、糕粉机、钢磨等设备,增加水果糖、面包、各种花色饼等新品种。1978年在后坊建成冰糖车间,日产冰糖50公斤。1983年购置红外线烤箱,建成饼干生产线。1984年12月27日,与上海丰乐食品厂联营日产软糖1吨的生产线正式投产,产品畅销八县一市。1985年4月,改名食品厂。1988年,职工49人,固定资产原值33万元,产品54种,产值36万元,利润3万元。

县营养食品厂 全民所有制企业,隶属于县经委,厂址在城关工业路。1984年8月,由硫磺厂转产固体饮料及各种罐头。投资19万元,由于销路不畅,至1987年9月才扭亏为盈,当年盈利1万元。主要产品有强化薏米珠、糖水蜜桔、桂花薏米精、糖水薏米、清水笋、清水香菇等。其中强化薏米珠、桂花薏米精为1988年全国创新产品,出口水煮笋评为省粮油食品出口公司一类奖,产品销往江西、浙江、安徽、江苏、山东等地。1988年9月,与澳大利亚澳华私人有限公司达成协议,在浦城举办中外合资经营营养食品罐头,并签订合同,年底取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营业执照,成为全县第一家利用外资企业。1988年,职工65人,固定资产原值51万元,产值172万元,利润14万元,上交利税费3万元。

南浦啤酒厂 即浦城县啤酒厂,系南浦镇民主村村办企业,厂址在城郊方井。1985年3月建厂,投资188万元,占地面积8000平方米。1986年4月27日投产,年生产能力3200吨,为当时建阳地区最大的村办企业。分醣化、制冷、前酵、后酵、包装、锅炉6个车间,固定资产原值68.49万元,年生产能力3千吨。1987年投资90万元扩建,年生产能力提高到6千吨。1988年,由于市场疲软,年产啤酒仅2243吨,产值101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