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二节 工程管理

解放前,水利设施简陋,时修时坏,而且兴建无规划。民国35年(1946)10月,县政府针对当时乱筑堤坝,使河流位置变更,遇到山洪暴发,水位增高,使其上游原有堤坝冲决的情况,分饬各乡镇兴建农田水利应先权其利害缓急,再行拟订计划,呈准后方可实施。

1954年,县农林科开始培训人员,并组织30多位有经验的石匠,分期分批修复、改造历史留下来的水利设施。1956年,有水利工程的农业社,确定老农担负管理养护水利工程,各自制定乡规民约,进行管理。1957年,由县直接掌握技术指导的工程17处,小型工程也由县派技术干部负责勘测设计,并在施工时巡回检查。“大跃进”期间,盲目破土清基,兴建水利工程,求快求多,工程质量差,农业生产合作社虽建立水利管理委员会负责护养管理,也制定“包检查、包管理、包蓄水、包修理、包合理用水”等管理办法。但总体上是“重新建、轻管理”,相当多的工程在洪水季节一冲即毁。1959年6月,县内发生洪水,水毁工程达1667处,其中由于管养不善而被冲毁的241处。茅洲水库坝高11米,已发现有崩坝现象,仍不进行管养,结果冲毁1700立方米土方,洞管撕裂6米。是年7月,县水利电力局提出加强水利工程管理养护的意见,要求受益千亩以上的工程都要建立专管机构。其后加强工程整修和扩建,增加灌溉面积,但至1961年7月,管理工作仍时松时紧,2个抽水机站机械报废,7个抽水机站由于长期失修,致使机械生锈,零件损坏,工具被偷,造成6台抽水机不能开机,2台水轮泵不能提水,其后采取措施加强管理。1962年,对7处危险水库进行整修巩固,完成6处防洪堤和石坝的修复,恢复重建水毁工程51处,新建石坝10处,防洪堤6处,增加灌溉2万多亩。但由于受“文化大革命”影响,1970年以前建成的小(二)型以上蓄水、引水、提水工程共38处,其中出现失修老化的有9处,占23.68%,减少灌溉面积5089亩,占原灌溉面积的17.2%。太平引水工程因渠系崩塌,造成严重淤积,灌溉面积由1.23万亩降至9000亩。1975年,全县开展土坝白蚂蚁大普查,对东风、吴山、珠塘、际下等水库的土坝白蚂蚁进行诱杀和深挖,东风水库坝身挖出主巢9个、副巢8个。1976年开始对东风、龙岭下、东坑3座中型水库和小(一)型的团结水库按3天800毫米降雨量进行洪水校核;际下、安国寺、李梅、吴山等小(一)型水库按24小时420毫米降雨量校核;小(二)型水库按洪水频率,土坝300年一遇,重力坝200年一遇校核。1977~1978年,先后对东风、龙岭下、团结、际下、安国寺、李梅、吴山水库进行保坝加固除险。1981年4月9日,1979年建成的蓄水4万立方米的宝山水库发生垮坝,因建设时质量差,发生土坝纵向裂缝而失事。4月11日,县水利电力局向县人民政府作出失事情况报告,并采取措施,加强管理。是年,全国水利会议提出水利工作的着重点转移到管理上来,在全县范围内开展水利工程“三查三定”(即查安全定标准,查效益定措施,查综合经营定发展措施)的工作,完成余元、万寿寺、大岭头、鸡心岭、新桥、葛山、三元等水库的保坝、除险、加固工作和工程的挖潜配套及渠道防渗,在东风水库安装无线电报汛设备。1982年,对东风水库一级溢洪道侧墙裂缝进行翻修。是年9月,际下水库电站前池砌石体裂缝漏水,胸墙倒塌,使装机26千瓦的电站被摧毁。1983年,全县被洪水冲毁堤坝89处,其后进行整修,至1985年已修复57处,占总数64%。1986年,针对全县水利工程老化,年久失修的问题,按照“积极安排,量力而行,讲究实效”的原则,投资141.2万元,投工45.28万工日,修复加固、扩大旧有工程361处,总工程量达38.8万立方米。1987年,完成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5处,整修引水工程2处。1988年,冲毁水利工程1071处,影响灌溉面积11.46万亩,修复681处,恢复灌溉面积7.3万亩,上场劳力最多达1.77万人,完成土石方39.12万立方米,加固东风、东坑两座中型水库和小(二)型水库5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