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一章 水利设施

第一节 河道工程

南浦溪除障工程 清嘉庆十五年(1810),祝昌泰捐资修筑南浦新桥时,将白云潭至登瀛门河段的陂碓及中流乱石拆去,以避水石相角而激起横流。

西坑溪塅尾河段工程 1969年动工,当年完工。将流经石陂公社塅尾的西坑河下游的3条不定河床治理,开浚一条河道,开垦农田100多亩,保护农田1000多亩。

西溪永兴河段工程 1974年12月动工,1975年春节前完工。原西溪从石陂下向东绕树林头经孟兆佑陂桐林桥再绕圈出东波桥。治理时,将石陂下至东波桥取直线掘新河道。旧河道100余亩改为农田。

连源溪下墩河段工程 1977年冬动工,次年春完工。将下墩桃林至新塘河道截弯取直,掘新河道2公里,河道宽25米,堤高3.5米,保护农田1250亩。

下洋溪工程 1977年动工,当年完工。由仙阳公社组织劳力施工,出勤人员最多达6000余人。将6.25公里的下洋溪截弯取直,完成土石方18.2万立方米,保护农田2700亩及仙阳、下洋、前山、阳村、山庙5个村庄,造田500亩。

马莲河工程 1977年10月25日开工,工期100天。工程劳力由莲塘公社组织,县直机关干部及厂矿工人参加劳动。马莲河原称新溪,为马西、西岩、虹桥三支流汇合而成。从楼下村口到新桥下与南浦溪汇合。原河道长7.55公里,最大宽度106米,最小宽度40米。经截弯取直,新河道5.44公里,宽度分别为45、40、30米3段,堤坝高度分别为2、2.1、5米3段,完成土石方48.64万立方米,护田11500亩,护村庄5个。

第二节 堤防工程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城区城垣建成,长期以来,以城代堤。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盘亭乡童家坂数百亩田遭水漂没,乡绅吴招献捐资筑堤护田。至解放前夕,保护耕地千亩以上的防洪堤有2处:永兴冠山防洪堤,高1.5米,保护耕地2500亩;仙阳阳墩防洪堤,高3米,保护耕地1000亩。

解放后,1957年完成堤防工程322处,护田19303亩。1962年,完成防洪堤6处。据1973年对14个公社的调查,有防洪堤291处,堤长共106.1公里,保护耕地40707亩,村庄72个,18559人。1975年农田基本建设中,重视建设堤防工程,是年增加防洪防冲面积达2.55万亩。1976、1977年,防洪防冲面积分别增加1.2万亩和1.5万亩。1978年,保护耕地千亩以上的防洪堤有7处,堤长共25.18公里,保护耕地19800亩、10个村庄11350人。至1988年,只对水毁工程进行小修小补,新建堤防工程甚少。

第三节 蓄水工程

浦城在明万历间(1573~1620),县内有山塘8处。民国8年(1919)有3处。至解放前夕,有山塘48处,库容1.88万立方米,灌溉807亩。

解放初,以民办公助的原则发动群众兴修水利,但不注重蓄水工程。至1952年,有山塘322处,灌溉面积5514亩。1953年建6处,1955年7处,1956年17处,共计库容18.518万立方米,灌溉840亩。1957年水利建设贯彻“小型为主、蓄水为主、社办为主”三为主的方针,全县兴修87处蓄水工程,库容达124.195万立方米,灌溉4406亩。是年,还有5座小(二)型水库开工兴建,其中以吴山水库为最大。1958年,不切实际地提出“苦干冬春,消灭百日旱”(干旱百日,不旱一亩田,不枯一丛苗)的口号。3月,投入修水利的劳力有22832人,占总劳力39.65%,春节期间,仍有20620个民工坚持在工地,开工工程达3901处,仅保山农业生产合作社就动工修建46处。但绝大部分工程未经设计、未作准备就匆忙开工,是年,实际有效益的工程53处,库容185.828万立方米,灌田6785亩。西坑水库12月初匆忙开工,盲目提出苦战20天完成水库工程,结果由于劳力不足,次年5月,没完工的大坝被冲毁。1959年,南平专区第一座中型水库在东门村动工,工程技术力量由南平专署水电局组织,全县抽调劳力搞大兵团作战,每天上场人数达3000多人,实行三班制,日以继夜赶速度。至1960年9月,大坝土石方工程基本完成。是年,全县完成蓄水工程9处,增加库容1651.22万立方米,灌溉16658亩。此后至1970年,蓄水工程建设停滞不前。1970年,全县只有水库16座,库容2097万立方米。1971年1月动工兴建中型水库龙岭下水库。是年,还动工兴建小(一)型团结水库及小(二)型水库2座。1973年10月,团结水库竣工,集雨面积13.8平方公里,设计与实际灌溉面积均为1.05万亩。其集雨面积及灌溉面积均为全县小(一)型水库之最。1974年,开工兴建小(一)型水库3座。1975年吴山水库大坝加高1.4米,由小(二)型升为小(一)型水库。1976年,第三座中型水库东坑水库开工兴建。是年11月,李梅水库竣工,坝高38.6米,为全县小(一)型水库之最。1971~1976年,全县建成小(一)型水库4座,灌溉面积20683亩,建成小(二)型水库8座,灌溉面积4853亩。1977年11月,龙岭下水库竣工,大坝为浆砌块石双曲拱坝,坝高53米。是年,小(一)型水库山后水库及高坑水库动工兴建。1977~1979年,建成小型水库13座,灌溉面积7731亩。1980~1984年,完成中型水库(东坑水库)1座,灌溉面积1万多亩;小(一)型水库4座,灌溉面积0.37万亩,其中1982年11月建成的山后水库,总库容为382万立方米,装机容量650千瓦。总库容与装机容量均为全县小(一)型水库之最。小(二)型水库27座,灌溉面积2.155万亩。这5年平均每年建成小(二)型水库5.4座,每年增加灌溉面积0.765万亩,是县内水库建设发展最快的时期。1986年,完成忠信的高溪、富岭的小密湖山背、水北街的罗源大园、九牧的蒋坑4座小(二)型水库。是年7月,动工兴建高坊水库,是全县最大的水利工程。1987年,富岭靖坑际头小(一)型水库开工。续建小(二)型水库3座。1988年1月,高坊水库大坝砌至317米高程,截流工作结束。12月输水隧洞衬砌完成,共长102米。至1988年,全县有山塘水库538处,其中中型水库3处,总库容522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74万亩;小(一)型水库9处,总库容1664.7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2.28万亩;小(二)型水库71处,总库容136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395万亩;山塘455处,总库容447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3.19万亩。山塘最多的为盘亭乡,达55处,总库容50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0.3万亩;富岭镇50处,总库容45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0.27万亩。最少的为山下、濠村乡,各有3处,总库容7万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积0.05万亩。

附 水库简介

吴山水库 位于县城东部小敛村,离城7.5公里,因处于吴山脚下,故名。1957年1月14日兴建,1960年3月竣工。水库集雨面积4.2平方公里。坝型为均质土坝,1975年大坝加高1.4米,升为小(一)型水库,库容由81万立方米增加至124.4万立方米,溢洪道原为宽顶堰无闸门控制,改为3孔钢筋混凝土平面闸门。核实有效灌溉面积1560亩。工程湮没农田60亩,迁移3户11人,搬迁房屋9间105平方米。

东风水库 最初因地处东门村称为东门水库,又因库区附近有妙云庵,曾称妙云水库。1965年7月10日改为今名。位于南浦镇西10公里,桐源溪上游。1959年11月初动工,1963年10月建成。总投资419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68万元,占63.96%。水库集雨面积37.06平方公里,大坝由主、副坝组成,主坝为土、石混合坝。坝高35米,坝顶长92米,宽5米,总库容2111万立方米,有效库容2068万立方米。设计灌溉效益2.04万亩,实际灌溉1.09万亩。输水洞径14米,最大泄量13立方米/秒。溢洪道底宽28米,最大泄量485立方米/秒。总干渠4.8公里,支渠20.8公里,分为左、右两干渠。右干渠灌区为莲塘乡的桐源、西岩、莲塘、九秋村,左干渠灌区为莲塘乡的山桥、吕处坞村及南浦镇的民主、和平、跃进、解放村。利用渠道落差建电站3座,总装机容量575千瓦,利用水库1320亩水面养鱼,并为县自来水厂每年供水140万吨左右。总投入93.26万工日,完成土石方125万立方米,其中石方17.5万立方米。淹没路后街、下庄、山头、溪尾、东门,小洋墩等自然村,农田600亩,房屋699间17000平方米,迁移203户700人,就近新建妙云、毛处东、新村、塘后、大后5个自然村安置。灌区在建库前,洪旱灾害严重。桐源溪与新溪在楼下村口汇合流入南浦溪。洪水季节,洪峰到来时,有4000亩田地受淹。1957年,74天无雨,灌区有1.2万亩田缺水,损失粮食650吨,抗旱动用32万工日。水库建成后,对灌区的抗旱、防汛起积极作用。

东风水库为“大跃进”期间兴建,计划两年完成,是省、地重点工程。浦城县组建东门水库兴建指挥部,调动民工、技工3400余人上场抢进度过拦洪关,只用9个月的时间土石混合坝工程基本完成。此库建成不久,坝身出现横向渗漏,穿通坝体。竣工后,背水坡90~93米高程有微水渗出,当年冬,做19道“人”字形导渗沟处理。1975年,在坝身挖出白蚂蚁主巢9个、副巢8个。至1983年,发生6次裂缝引起沉陷,累计58.3厘米。1984年,打灌浆孔24个,总深度144米,灌注黄泥、水泥混合浆19.2立方米,安装坝身侧压管3排12支,降低汛限水位2米,蓄水量从1580万立方米,减为1340万立方米。1985年,坝表面有横向裂缝长1.2米、宽0.5米,坝身发生堆石体变形,坝体继续渗漏,主坝两端与山坡接头处山坡的岩石风化严重,风化厚度分别为29米和30米,1986年被省防汛指挥部列为病险库工程。此后,省水电厅拨出保坝加固抢险经费105.19万元。1988年6月20日,全县普降大雨,水库来水流量49.21立方米/秒,泄量33立方米/秒。至21日,水位超过省限定水位0.66米,超过省限定库容1043立方米。灾后,进行抢修加固。

龙岭下水库 位于西溪上游、连源溪支流,因坝址地处永兴乡连源龙岭下,故名。1971年动工,1977年11月底竣工。集雨面积37平方公里,总库容1448万立方米,有效库容1064万立方米。大坝为浆砌块石双曲拱坝,坝高53米,坝顶弧长140米,弦长110米,拱坝宽15米,坝顶宽2.5米。输水洞径12米,最大泄量7.5立方米/秒。溢洪道底宽50米,最大泄量918立方米/秒。总工程量146.2万立方米,其中石方89.8万立方米,投工211.9万工日,淹没农田537亩,房屋200间2076平方米,迁移人口71户255人,就近重建新村安置。总投资532.3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66万元。原设计灌溉面积为2.86万亩,主体工程完成时,渠道尚未配套,只能灌溉0.32万亩。1982年2月,成立配套指挥部,完成左干渠道配套33公里,灌溉面积达到1.35万亩,为设计灌溉面积的47.2%。建有坝后电站和下墩电站,装机5台共1440千瓦,利用库区622亩水面进行养殖,库区内有山地4000多亩,1984年新造林534亩。

龙岭下水库的双曲拱坝高58米,这类坝型达此高度为当时建阳地区第一座。在施工中和竣工后,外地工程技术人员多次到此参观。1984年9月,水电部在崇安召开的全国砌石坝会议全体代表100多人专程到水库参观。

东坑水库 位于管厝乡岩步村东坑,离城35公里,因地为名。水库集雨面积38.1平方公里,总库容1666万立方米,其中有效库容1206.4万立方米。大坝为刚性斜墙堆石坝,高42米,坝顶长113米,宽5米。输水洞直径1.4米,最大泄量6.07立方米/秒,溢洪道底宽32米,最大泄量560立方米/秒。该水库于1976年4月动工,民工劳力由管厝公社组织,大坝、隧洞关键部位雇用外来技术工。工程土石方173万立方米,其中石方44.6万立方米,计划投工280万工日,实际投工117.4万工日。淹没外林等自然村,农田886亩,公路7公里,房屋118座1.93万平方米,迁移103户401人。工程实际使用350.48万元,其中国家投资243.21万元,其余由公社自筹,为3座中型水库国家投资中最少的一个。开工后不到一年,大坝基本完成,扫尾工程至1980年6月完成。建有坝后电站,装机2台共250千瓦。1981年秋开始进行渠道配套修建,干支渠总长52.6公里,灌溉1.002万亩。并在溪南村头建成二级电站,装机2台共500千瓦。1986年2月,坝体出现渗漏,最大渗水量为366升/秒,1987年进行修补处理。

高坊水库 位于大石溪上游,因地处富岭镇高坊村,故名。1985年12月,由县水电局完成初步设计后,进行前期工程准备。1986年7月正式动工,集雨面积133平方公里,是大石溪流域综合开发的第一期重点工程,为全县最大的水利建设项目。大坝位于高坊村上游2.6公里的石门坎峡谷,大石溪中、下游接合部,设计高70.4米,是全省最高的石拱坝,坝体为细骨料混凝土抛物双曲砌石拱坝,是全国第一次采用新坝型。坝体最大厚度15.5米,坝顶宽3米,坝底长40米,坝顶高程海拔380.6米,自由溢流。溢流堰净宽60米,输水隧洞346米,衬砌后内径2.7米。高坊水库兼有发电、灌溉、抗洪综合效益。灌溉面积1.37万亩,保护3.4万亩农田减少洪涝灾害。发电分三级开发,一级为坝后电站,装机5000千瓦;二级装机2000千瓦;三级2000千瓦。1988年12月,大坝砌至330米高程,输水隧洞衬砌完成长102米,其中进口20米。

第四节 引水工程

清道光《福建通志·水利》载,宋代浦城有陂坝520处,次于莆田、仙游,居全省第三。明万历《浦城县志》载,浦城“川原灌溉,陂池相属”,全县有陂坝475处。清顺治间有469处,乾隆间有461处,嘉庆间有580处,光绪间有582处。

民国8年(1919),全县有陂589处。民国32年,县政府着手组织乡镇和农民自筹资金兴修水利。民国35年,利用义务劳役兴修水利36处,灌溉4565亩。民国37年上半年修陂坝12处,灌溉1223亩。民国32~37年,共完成水利工程137处,灌溉2.67万亩。解放前夕,共有陂坝1810处,临时草木坝居多,总灌溉面积13.6万亩。千亩以上的引水工程3处:石陂镇石陂村的排后皇坝,有效灌溉面积1540亩;石陂镇塅尾村的皇上坝,有效灌溉面积1400亩;忠信乡忠信村的祖村官坝,有效灌溉面积1135亩。

1950年,全县建成主要水利工程11处,灌溉8000亩。1951年,采取“民办公助”办法兴修水利,并由专署水利工作队作技术指导。水南乡新开3公里水渠,利用抽水机引水灌溉。兴修莲塘乡西村护岸工程和大庄乡美厝涸坝,受益面积10290亩。1952年5月,石陂龙根村修复清光绪初年淤塞的浪坑圳,长7.5公里,使800亩旱地得到灌溉。这年全县有水坝4190处,灌溉22.21万亩。引用水坝的水沟1963处,引用山泉的水沟3147处,水管1515处。1954年,溪南乡观音岩修建干砌石坝,有效灌溉面积1200亩。农业合作化高潮中,掀起兴修水利热潮。1956年兴修引水工程420处,灌溉面积11844亩,千亩引水工程有5处。其中永兴村的古溪坝,有效灌溉面积2700亩。至1957年,灌溉千亩以上的水利工程11处,受益25695亩。此后水利建设转为以蓄水工程为主。1960年建成千亩以上的引水工程2处。1962年建成1处,1963年开始,引水工程规模增大,是年建成千亩引水工程3处。1964年,动工兴建临江引水工程,可灌溉面积1.04万亩,为全县第一个万亩引水工程。1965年11月,动工兴建太平引水工程,可灌溉面积1.03万亩,1966年10月竣工。临江引水工程亦在是年12月竣工。1969年10月,忠信高雁引水工程完工,渠长2.2公里,设计灌溉面积为3055亩。1972年,半源、寺前两处拦水建成电站,使渔沧以下灌区千亩田得不到灌溉,有效灌溉面积仅1200亩。

1980年12月建成的岩谷井引水工程,集雨面积为558.8平方公里,为全县集雨面积最大的千亩引水工程,设计灌溉面积为5100亩,有效灌溉面积2000亩,保证灌溉面积1500亩。1986年,新建引水工程4处,小型工程120处。1987年,新建拦河坝引水工程4处。1988年,建成引水工程60处,灌溉面积3350亩。

至1988年,全县共有引水工程2330处,有效灌溉面积26.54万亩,其中万亩引水工程2处,实际灌溉面积2.07万亩;千亩以上引水工程29处,有效灌溉面积3.41万亩。保证灌溉面积2.11万亩。千亩引水工程石陂镇7处,仙阳镇7处,永兴乡4处,管厝乡3处,莲塘乡、忠信乡各2处,富岭镇、山下乡、古楼乡、万安乡各1处。

附 万亩引水工程简介

临临江引水工程临江引水工程拦河坝有2处,一座坝在樟山,截流西溪水,另一座坝在扁山,截流山下溪水,两坝有渠道相连,曾称连跃坝。1964年12月动工,1966年12月完成,左右干渠全长39.7公里。渠道流量2.4立方米/秒,实际灌溉临江、锦城、铁炉、寨下、余元等村1.04万亩,达到设计效益,占临江全镇面积31.8%。

太平引水工程 太平引水工程坝址位于仙阳太平村北2公里处,截流南浦溪上游,当时称柘溪引水工程。1965年11月动工,1966年10月完成。该工程原址设有太平水轮泵站,为1957年建,安装有60-4、40-4型水轮泵各2台,灌溉面积1000亩。工程修建时将站坝加高,开浚左右干渠49.67公里,支渠2.66公里。左干渠首流量1.9立方米/秒,右干渠流量0.7立方米/秒。设计效益1.23万亩,后因左右干渠上建造8座水碓,水量流失,实际灌溉仙阳镇、南浦镇、万安乡、莲塘乡4个乡镇12个村,1.03万亩。

第五节 提灌

一、传统提灌工具

戽斗 俗称荡桶。用粗绳缚于木桶两边,2人或4人对立,双手各执一绳,以一致协调的动作将低处水甩入田间。

水车 亦称龙骨车,脚踏水车。木结构,长约6米,宽0.3米,高约0.3米,用带有叶片的木质链带,借人力(一般为2人或4人)脚踏转动,将河、塘的水提到高处。1952年有水车239部。1958年水车进行局部改良,转动部分开始用轴承、转动链等机械零件。1966年全县有水车547部,以后逐年减少。1976年195部。1977年后,基本被排灌机械替代。

筒车 约在宋朝,浦城山区就开始用筒车灌溉田地。筒车俗称水车斗,主体为水轮,木制成,直立于河边或水边。轮受水流冲击而转动,轮周多有竹制或木制的小筒,筒在水中盛水后,随轮转至上方,水自动倾入特备的水槽流入农田。随机电排灌的普遍使用,现在全县只剩数处。

二、机电提灌

燃油抽水机提灌 1950年,水南乡购买1部7.32千瓦抽水机,安装在新亭止,用于抗旱。1954年,在水南桥头建成全县第一座抽水机站,安装14.62千瓦柴油机作动力。渠长1.5公里,有效灌溉面积1500亩。1957年,全县安装抽水机7处,灌溉4548亩。1958年建成富湖和西塅抽水机站,各安装1台29.28千瓦动力机。1961年,抽水机发展到10台。1974年,抽水动力机发展到33台。1987年,全县机灌站6处,装机6台211千瓦,有效灌溉8300亩,保证灌溉6600亩。

电力抽水机提灌 1960年,在水南桥头抽水机站加设25千瓦电动机,为全县第一座电灌站。至1988年,全县有电灌站17处,装机20台481.5千瓦,有效灌溉3100亩。

水轮泵提灌 1955年,始用水轮泵提灌,富岭长滩安装第一台水轮泵,有效灌溉面积100亩。1957年,建成全县受益面积最多的太平水轮泵站,安装60-4、40-4各2台,灌溉1000亩。1961年,水轮泵发展到10台。1964年3月31日,县人委会成立水轮泵领导小组,大力发展水轮泵提灌。次年,水轮泵站由3处发展到74处,装机发展到83台,灌溉面积增加到5045亩。盘亭公社建立水轮泵站37处,安装46台,其中40型以上4台;富岭公社建立水轮泵站34处,安装41台,其中40型以上12台。1966年全县安装水轮泵105台,是安装台数最多的一年,灌溉面积增加3800亩。此后,安装台数有增有减,至1985年,全县有水轮泵站55处,安装水轮泵61台,有效灌溉面积9950亩,其中最多为盘亭乡,有18处,安装18台,有效灌溉面积1139亩,保证灌溉1000亩。

机械喷灌 1978年,开始安装使用喷灌机械,是年安装11套。1979年,喷灌机械发展到73套。1985年,有固定式和移动式喷灌机械47套,分别安装在永兴乡珠山茶果场、溪下良种场、南浦镇和平茶果场等3处,喷灌柑桔273亩、梨5亩、茶叶50亩、油茶65亩。1988年,建成水北街乡罗源喷灌站,可灌溉110亩。是年,全县有5处喷灌站,灌溉486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