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三节 基本建设投资结构

解放以后至1957年,基本建设投资额少。1951~1957年,共投资97.02万元,工业投资占39.85%,交通运输占0.47%,商业投资占31.99%,文教卫生投资占16.88%,农林水气象投资占10.4%,其他占0.41%。对于城市建设没有投资。

1958年,共筹集资金241.56万元,其中财政预算内拨款131万元,预算外拨款11万元,银行储蓄筹集资金35万元,机关、企事业自筹61.59万元,干部捐献2.97万元,主要用于工业建设。1958~1960年,工业投资368.14万元,占同期投资总额的44.07%。资金来源中抽调县供销合作社公积金、调剂基金56.4万元,动用财政历年节余资金142.05万元,用于兴建铁厂、石灰厂、水泥厂等。由于缺乏能源、原料、技术等,1961年均告关闭。1958~1960年,农、林、水投资有较大的增长,达307.05万元,占总额的36.76%。兴建吴山水库、东门水库等水利设施6处,建成林业公路4条,新办林场4处,扩建林场3处,还兴办仙阳农场。1958年第一次投资市政建设,至1959年共投资30.23万元,用于兴建五一三路等。1959年市政建设的投资占总额的8.62%。1961年投资总额减少,农、林、水的投资占总额的70.14%,主要用于东门水库的建设。1962年各方面的投资急剧减少,主要投向东门水库,其投资占总额的58.38%。

1970年开始,大办地方工业。1970、1971、1972年工业投资分别占总额的77.53%、82.12%、64.27%。至1975年,工业投资共1785.81万元,占同期总额的57.46%。市政建设投资显著下降,自1969年投资8.55万元铺县城水泥路面后,只有1975年投资1万元。

1979年后,国民经济投资在国民经济行业之间分配格局发生较大变化。1979~1988年,工

业投资(未包括农村三级集体完成的投资额,下同)占49.6%,商业外贸金融投资占13.9%,城市建设投资占3.7%,文教卫生投资占7.8%,分别比前29年投资的比例上升2.9、9.7、2.3、4.2个百分点。农林水投资显著下降,特别是1982、1983、1984、1985年,分别只占当年投资总额的1.32%、2.3%、2.09%、0.3%,1979~1988年,只占同期总额的11.8%,比前29年下降23.5个百分点。交通运输邮电投资占3.7%,也比前29年下降0.8个百分点。1979~1988年,用于文化、教育、卫生、城市公用设备、城市居民住宅等非生产性建设的投资达3561万元,比前29年增长2.84倍,占投资总额的比重提高17.2个百分点。职工住宅投资1904万元,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5.8%。工业企业加快技术改造步伐,全民所有制更新改造完成投资占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额的比重,1979年为37.3%,1988年上升为40.1%。由于采取多渠道筹集基本建设资金,资金来源结构也发生变化。1981~1988年,全部投资总额(包括农村三级集体完成的投资额)为24865.17万元,其中全民单位基本建设投资10644.79万元,占42.81%;城镇集体单位投资1179.85万元,占4.74%;农村集体投资6925.01万元,占26.41%;私人建房投资6115.52万元,占23.32%。城乡集体投资和私人建房投资超过全民单位的投资。1988年完成的固定资产投资额中,第一产业占19.2%,第二产业占34.5%,分别比1978年下降17.8和7.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46.3%,比1978年上升25.3个百分点。

1951~1988年,全民所有制固定资产投资共18700.44万元,其中工业投资9227.1万元,占49.34%;农林水气象投资3949.26万元,占21.12%;交通运输邮电投资693.93万元,占3.71%;商业外贸金融投资2030.33万元,占10.86%;文教卫生科研投资1217.11万元,占6.51%;城市建设投资460.93万元,占2.46%;其他投资1121.78万元,占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