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二节 工业、手工业所有制

宋代,浦城矿冶业就较为发达,有官营、半官营(又称“官督民办”)和民营三种。明永乐五年(1407),朝廷派员开发马鞍、黄恭、葛洋3个银铅矿。不久,又开发棠岱矿。私营矿冶业,有的规模甚大,明代一地主召集游民开矿冶铁,每炉炉工多至500~700人,资本主义在铁冶业萌芽。手工业均为民营。清代,浦城矿冶业衰落,多为规模甚小的私营手工业。清光绪九年(1883)创设的电报局由招集商股而成,由官府总其成。光绪三十年创设的邮局将裁撤驿站后的经费抵补邮局的支销。民国期间,工业、手工业绝大部分为私营,官营和官商合营的为数甚少。私营中,合股经营、合作经营占有一定的份额。民国28年(1939)7月,中国工业合作协会闽赣粤区浦城事务所成立,开始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工业、手工业合作所有制有一定发展。至次年,生产合作社发展到10个社。民国29年6月1日,县人力货运公司开业,由县政府经营,公司资金总额15000元,县政府拨给5000元,向省运输公司商借10000元,至次年6月底停业。民国29年,县政府和富岭镇公所联合开办富岭石灰厂,为官营企业。富岭石灰厂停办后,民国31年,县政府与瑞安乡公所、瑞安乡砖瓦合作社合资兴办瑞安砖瓦厂。民国32年,县政府在各乡镇推行公共造产,群众集股兴办的工业合作社有一定发展,仅榨油合作社就有几十处。民国34年11月,县政府、县三青团组织投股各25%,商会投股50%,集资400万元开办青年电气厂。民国37年5月,将官商合办的电气厂改由政府独办,成为公营工业企业。浦城私营手工业规模较大的是造纸业,多者纸槽二三十张,少者七八张,雇佣纸农多者几百人,少者几十人。手工业主要是走乡串户的个体手工业者和家庭手工业者。1950年,县人民政府接收电厂为地方国营,是当时全县唯一的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还有一个私营的化工厂,共2个企业。1951年7月,全县手工业开始改变独家经营的生产方式,在县人民政府组织支持下,采取行业集资办法,实行联营、联购、联产、联销。联营生产的有染坊业,联产分销的有酿酒业、烟丝业、干面业,联购的有松香业、顺泰纸业、松烟业。这年电厂及化工厂工业产值10.37万元,其中国营工业占2.46%。1952年,增加地方国营浦城印刷厂。1953年1月,铁器生产合作社成立,是全县第一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954年,开展对私营工业企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年9月,光大松香厂实行公私合营,为建阳专区第一个公私合营企业。其他私营工业企业也大多纳入加工、订货的轨道。干面业22户产品由合作社包销;丝织业5户产品由国营商业统购;木器、木作、染坊、棉棕、酱园等业在政府鼓励和自愿原则下,相继组织生产供销合作小组。1955年,全县国营工业企业有电厂、印刷厂,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有松香厂、化工厂、酒厂。国营工业产值7.189万元,公私合营工业产值58.857万元。1956年,完成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城关手工业者776人,建立18个生产合作社、组,生产总值83.16万元,拥有资金12.21万元(其中固定资金3.86万元),利润3.47万元。个体手工业88户,从业人员111人,年产值9.3万元。乡区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组51个,社、组员714人。实现由个体所有制到集体所有制的变革,建立起群众集体占有生产资料、合作经营的生产关系。私营工业企业全部实行公私合营,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有松香厂、化工厂、酒厂、机器厂、综合化工厂。印刷业、酱园业、锯木业,直接并入地方国营企业。这年,全民所有制企业占全部工业总产值57.63%,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占42.37%。1959年4月,城关22个手工业集体企业除8个企业外,其他转为全民所有制企业。乡区手工业社、组,划归各所在地人民公社管理,资金平调,使建立不久的新型的集体生产企业受到破坏。1959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产值占总产值的72.43%,比1956年增加14.8个百分点,集体所有制占27.57%,比1956年下降14.8个百分点。1961年9月,对“大跃进”中手工业过早过多过渡到国营工业、农村手工业基本合并到公社工厂的状况进行调整。县恢复成立手工业联社,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17个,其中地方国营转为生产合作社9个,由合作工厂转为生产合作社8个;恢复成立手工业合作小组5个,其中国营转为合作小组4个,合作工厂转为手工业合作小组1个。农村手工业恢复成立手工业生产合作社32个,合作小组49个。1962年,对“大跃进”中出现的社队工业进行压缩精简,社办企业47个单位,精简27个单位,转为手工业9个单位,保留11个单位。大队办企业442个单位,下放324个单位由生产队单独办或联合办。经调整,1963年全县共有工业企业109个,其中县属全民所有制企业12个,集体企业97个。集体企业中,县属集体企业7个,手工业合作社81个,社办企业9个。1965年,国营企业减至8个,县属集体企业增至9个,手工业合作社增至92个。1966年9月,将公私合营企业完全转变成国营企业。手工业单干被当为“资本主义尾巴”,遭到摧残。1968年8月,手工业管理局撤销,其后,部分集体职工下放农村,手工业合作社被合并,国营企业得到较大的发展。至1970年,全县企业单位62个,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22个,为1965年的2.75倍;集体所有制企业40个,为1965年的40%。1971年,大办社队农机修配厂,社办工业企业由上年的10个增加到19个,其后队办企业也有较大的发展。1976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33个,其中省属1个,地属1个,县属31个;手工业生产合作组织28个,其中合作工厂10个;街道工业企业2个;公社工业企业34个;队办工业企业34个。1977年,社队工业企业有很大的发展,社办达67个,队办达46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巩固、完善和发展全民工业经济的前提下,实行全民、集体、个体、各种联合体一起上的方针,并引进外资,出现各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的格局。特别是农村工业的崛起,为工业经济增添活力,也为活跃农村经济、农民致富开创一条新路。1988年,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35个,与1978年相比,增加11个,工业总产值增长1.63倍,在全部工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由63.4%下降为50.75%。乡以上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179个,与1978年相比,增加68个,产值增长3.25倍,比重由28.45%上升到36.84%。村以下工业644个,比1978年增加454个,产值增长3.38倍,比重由8.06%上升到10.72%。城乡个体工业或联办工业从无到有,1988年已达565户,从业劳动者1821人,产值243万元,占1.69%。1988年9月,县营养食品厂与澳大利亚澳华私人有限公司共同投资的浦城县营养食品有限公司成立,成为浦城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