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熊秘(约820年~?)

字未详,唐末乾符间,官至右散骑常侍、兵部尚书。因黄巢乱,自南昌避乱入闽至建阳崇泰里义宁(今莒口镇焦岚村樟㘵),爱其山水优美,遂定居义宁,改村名曰:熊屯。熊秘定居此处后即创建鳌峰书院(为福建最早书院之一),以教子弟。北宋熙宁、元丰年间,由于家学兴旺,子弟苦学成风,所以熊屯常有人才脱颖而出,首掇高魁,进士及第,迄至南宋仍久盛而不衰。熊氏子孙在鳌峰书院攻读而登进士者,先后共有13人,可谓书香世家,英才辈出。

翁郜(约825年~?)

字季长,祖籍长安人。唐昭宗官至朝请大夫,检校尚书、左仆射、河西节度使。朱梁僭窃,耻事二姓,以父祖宦闽,知其地僻静,可以避乱,遂携家至建阳崇泰里考源(今莒口巧源),后徙居义宁(今莒口樟㘵村)、莒口。子师固、师造、师瑕。师固官建州都押卫。

熊袞(约845年~?)

字未详,二十岁时被乡人赞为有先人忠烈的遗风。唐末黄巢农民军起义时,随父熊秘守卫温陵镇(今泉州)。后从南昌迁居建阳县崇泰里义宁(今莒口镇焦岚村樟㘵)。唐昭宗年间(889年~904年)袞为兵部尚书兼御史大夫。时当乱后,国库空虚,官兵领不到俸给,唯有立功者才能得到奖尝。熊袞出全部家资,散发给部属,以致空无余资,父丧不能葬,昼夜号泣,感动神明,天忽“雨钱”三日,得到料理葬事,余钱尽数充为军饷,其邻里仆隶得之者,皆化为土。后人称之曰:“忠孝雨钱”,在樟㘵村还建有“雨钱堂”,保存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

“雨钱”的传说虽不可信,然熊袞为官清廉,体恤部属,家无积蓄,却是事实。袞病逝后,葬于建阳市唐石里(今黄坑镇),知县汪元标在县城西门外建祠奉祀,立熊袞像于中堂,春秋致祭。

倪彦松(约870年~?)

又名常,唐昭宗时建阳崇泰里(今莒口镇策口村)人。唐封为中郎将。后周封济荫王。南宋加封忠灵孚泽感应王。与弟彦春俱仗信义,年丰谷贱,则购藏之;遇饥荒,悉出以济贫乏。兼精道术,能治旱疫。其卒后,策口乡人建庙祀之,名曰:“倪王庙”,此庙历经数朝修缮,至今尚存,香火不断。

王鄂(926~999年)

字平叔。闽王王审知六代孙。父保宜,检校尚书兵部郎中。宋建阳县崇政里茶㘵双井王氏始祖(祖籍河南固始县),生于后唐天成元年(926年)5月13日。鄂生有异质,自少膂力过人,喜驰马试剑,稍长留心兵法,洞晓机略。晋开运元年(944年),鄂以荫补将仕郎。后历仕宋太祖、太宗,屡立勋绩。善用铁弹子,所向无敢当者,凡攻城拔阵未尝不以身先士卒,故太祖每赐玺书均褒美,并赐铁券辞曰:“卿倚朕如山,朕倚卿如石。山石之固,永焉不摧。”鄂累官金紫光禄大夫,羽林大将军。后卒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十月廿六日,终年74岁,葬崇泰里后门山,土名牛栏勺(今莒口街粜米巷附近),立有碑记。熊知至(约970~?)

字意诚,唐昭宗时兵部尚书熊袞四世孙,建阳崇泰里熊屯(今莒口樟㘵村)人。博学能文。北宋天圣中,五领乡举不第,归隐鳌峰。以诗文鸣,有《鳌峰隐人集》行于世。刘爚赞其曰:“乡言善士,世号儒宗。举而不第,归隐鳌峰。研精蠹简,弹拊絲桐。愧无冰鉴,谁识卧龙?”

熊俊民(约1050年~?)

字未详,宋建阳崇泰里熊屯(今莒口樟㘵村)人。宋熙宁九年(1076年)登丙辰科进士,历任古田、长汀县事,累官至朝议大夫。

熊敦常(约1052~?)

字未详,宋建阳崇泰里熊屯(今莒口樟㘵村)人。宋元丰五年(1082年)登壬戍科进士,与游酢同榜进士,知吉州永丰县,升监丞,累官至朝散大夫。

熊天启(约1080年~?)

字未详,宋建阳崇泰里熊屯(今莒口樟㘵村)人。宋政和二年(1112年)壬辰科进士,初任南顿尉,官至通议大夫。

熊迪(约1085年~?)

字未详,宋建阳崇泰里熊屯(今莒口樟㘵村)人。宋政和五年(1115年)乙未科进士,官至文林郎、舒仪曹。

武状元熊安上(约1086年~1127年)

熊安上,字仲礼,宋建阳崇泰里熊屯(今莒口焦岚樟㘵)人,唐熊袞八世孙。约生于宋哲宗赵煦至宋钦宗赵桓年间,即公元1086年到1125年间,是北宋徽宗赵佶大观三年(1109年)已丑科武举第一名,该科录取武进士人数不详。同年,录取正奏名文进士731人,文状元是贾安宅。

熊安上荣登榜首之时,其家族中的叔侄兄弟亦同登文武之科,一度成为朝廷盛事,徽宗赵佶龙颜大喜,欣然命笔赐诗:“晋室安元齐奏捷,虞廷元恺并登庸。”

在熊安上生活的年代里,奸臣蔡京四度为相,与王黼、童贯、梁师成、李彦、朱黼把持朝政,被世人称为“六贼”。他们除大兴土木,搜运天下奇花异草取媚皇上外,还专横跋扈,制造冤狱,陷害忠良,造就了一个宋朝最黑暗的时期。其直接后果是使朝中正直之人几乎被排斥一空,剩下的多是平庸无能之辈。以致国家有警,朝中无人。虽然钦宗赵桓即位后,贬蔡京,诛杀王、童、梁、李、朱五贼,但北宋王朝已是伤痕累累、元气尽失,在金人大兵压境之时,宋朝出现了内无粮草,外无救兵的局面。

宣和七年(1125)十二月,金朝聚全国之力,大举兴兵南下。先后攻克了檩州、蓟州(今北京一带)、朔州、武州、代州、忻州,于年底兵进信德军(今河北邢台)。这时,已从军十六年的熊安上,因在以往的战斗中表现出色,已累官升迁为信德军兵马钤辖,权通判军州事,负责协助帅臣总辖本路军马。面对民族危难,熊安上镇定自若,抱定了为国尽忠,血溅沙场的信念,积极整修军械,散家财召募敢死之士,并将全城百姓组织起来,帮助部队守城。他不断派出小股士兵主动出击,袭扰金兵的粮草运输,尽最大努力减轻开封城的压力。与金兵交战,熊安上跃马挥刀,往来突奔,以身先士卒之举激励士兵奋勇杀敌,最后壮烈牺牲。

熊安上的殉国没能挽回北宋王朝覆亡的命运。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围困汴京(今河南开封),当时天降大雪,奇寒无比,城中百姓无柴取暖,无米下锅,许多人冻饿而死。徽宗、钦宗痛悟以往骄奢淫逸之为,下令杀大鹿千头,犒劳守城卫士;拆屋为薪,给百姓取暖。可由于周围诸郡沦落金兵之后,勤王之师无影,守城之战无效,北宋王朝自此灭亡。

建炎元年(1127年),南宋王朝为表彰在困难之时慷慨赴义的熊安上,也为号召当世之人投身抗金大业,收复河山,报效朝廷,特追赠武举出身的熊安上为武义郎(从七品)。到了清代,著名学者陆心源将熊安上的事迹收入《宋史翼·忠义传》,亦在褒扬与推崇他的为国尽忠之举。

蔡发(1089~1152年)

蔡元定父,字神与,晚号牧童老人。他博学强记,高简廓落,品德无瑕,于易象、天文、地理之说,无所不通。精读程氏、邵氏、张氏之书,皆能订其得失。

秉性刚毅,不与世俗相俯仰,因而隐身不仕,以圣贤为师。中年时游学四方,见闻益广,曾创书室于武夷之南,虽其间屡遭盗贼、水、火之变,但毫不介意,专心读书教子为事。子元定十岁,教他读《西铭》,稍长,便教以《程氏语录》、《邵氏经世》、《张氏正蒙》等书,并说:这就是孔孟正脉。晚年得病,叮咛元定说为人要忠厚诚实,不可浸于利欲。朱熹叹息说,蔡公平生教子的训言就是不求利禄而又开心圣贤之学,其意识的高远非世人所及。

著有《天文星象》、《地理总论》、《地理发微》、《河洛发微》等书。

生于宋元祐四年(1089年)正月十八日寅时,卒于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六月十一日子时,享年六十四岁。

《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532页已将蔡发编入名人录中。

熊遹(约1090年~?)

字述子,宋建阳崇泰里熊屯(今莒口樟㘵村)人。宋重和元年(1118年)登戊戍科进士,初为顺昌县丞。顺昌县令邱之立也是建阳人,两人“相得欢甚,事每协济”,政无不举。熊遹才思敏捷,为人宽厚,有长风度,历官江洲、台州通判。未老挂冠,胡寅深器之。

刘勉之(1092~1149年)

字致中,号草堂,建阳莒口马伏刘氏始祖刘豳九世孙。先居崇安白水,人称白水先生,后徙建阳近郊三桂里萧屯(今考亭下堡)。他年轻时经乡试中举,进太学就读。当时正值元祐党禁,他暗中熟读程氏遗书。终因厌倦科举离开太学,先后从师于著名理学家谯天授和杨时。回崇安白水,耕读自适。绍兴间,曾一度奉诏入京。因秦桧专权,托病辞归,从此不再出山,长期隐居乡里,与刘子翚、胡宪等人研究理学。朱松病逝前,勉之受其委托,教导其子朱熹如子侄,将女儿许配朱熹。绍兴十九年(1149年)勉之病逝于破石(今属考亭村),终年58岁。

熊蕃(1106~1156年)

字茂叔,宋建阳崇泰里熊屯(今莒口樟㘵村)人。系唐御史大夫熊博的后裔,熊克之父。熊蕃出身于书香之家,事母孝顺。自幼获得良好的教育,博学多才,文章、诗赋皆出众。他对王安石的文章最为欣赏,分章析句,极有条理。然他一生的兴趣不在做官而在制茶,因此他不应科举,专心研究贡茶的采制和包香味的品评,于茶道研究日深,故有“茶师”美称而驰名。著有《宣和北苑贡茶录》一卷,《北苑别录》一卷(弟子赵汝励执笔),《制茶十咏文稿》3卷。《宣和北苑贡茶录》一书记叙了建安焙造贡茶法式。熊蕃之子熊克还为此书补绘了38张插图,为研究北苑贡茶提供了翔实资料。此书先被收入明《永乐大典》,后又被收入清《四库全书》,由此可见其价值。

熊蕃因厌恶世俗,曾入武夷山,在八曲建独善堂,过着隐居生活,乡人称其为独善先生。

《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363页已将熊蕃编入名人录中。

刘懋(约1120~?)

字子勉,号恒轩,刘豳十一代孙,刘爚父,建阳莒口马伏人。博学通今,文辞奇伟。长受学于刘子翚,得其论著经史大义数篇。继从胡宪游,始知为学大旨。自是易象、天文、地理、律历之奥,无所不通,而皆能订其得失。南宋绍兴间,以特奏名出身,授迪功郎。后以朝奉大夫致仕。懋居官,表里殚尽,莫非忠厚、信实、慈惠、恭俭之意。家居时,杜门体道。一时知名士多就之学。学者称恒轩先生。以子爚贵,累赠金紫光禄大夫。所著有《礼记集说》、《语孟训解》。

朱熹在莒口

朱熹(1130~1200年),字元晦,改字仲晦,晚号云谷老人、云壑老人、云谷晦庵老人、晦庵病叟、沧州病叟、遁翁,别称紫阳。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九月生于尤溪,曾寓居建瓯、崇安,定居建阳,中年曾隐居莒口马伏寒泉精舍和莒口东山的云谷“晦庵草堂”讲学著书长达十年之久。

朱熹与莒口关系十分密切。朱熹之母祝氏夫人葬于莒口马伏,长子朱塾葬莒口社州大金山(旧称大同山),本人隐居晦庵草堂著书立说多年。

朱熹选择马伏寒泉林著述既有政治原因,也有家庭不幸。政治上朱熹仕途不顺“远君子,近小人”几乎是宋代国君的通病,朱熹多次上书宋孝宗请求“整顿朝纲,断以大义”,未得到孝宗皇帝的赏识和重用。不惑之年经武夷三先生、南平李侗等理学家教诲,学问大旨确定,已经成为中国半壁江山知名学者,他平生志向并不在为官,决心静下心来著述讲学。

乾道五年(1169年)九月,朱熹七十岁的老母祝氏夫人病殁。家事不幸促使立即归家,正好利用守丧之机开始总结生平所学,著书立说。朱熹与大弟子精于风水的蔡元定共同为母择地,最后选中建阳崇泰里马伏天湖之阳的寒泉坞(今莒口马伏良种场边)为葬母之地。

乾道六年(1170年),朱熹41岁,葬母祝氏夫人于马伏寒泉坞,为守孝在墓地附近建精舍,匾曰“寒泉”。寒泉者,寓掘地及泉,母子重逢之意,表达了朱熹14岁丧父(朱松),母子相依为命的深厚感情。从此,朱熹在“寒泉精舍”讲学授徒、著书立说。他的高足弟子蔡元定、刘爚、黄干、祝穆等这时都常来求教。

朱熹隐居寒泉期间,最值得一说的是“寒泉之会”。淳熙二年(1175年)初夏,与朱熹并称“东南双星”的吕祖谦从千里之外的婺源专程来到“寒泉精舍”拜访朱熹,两地理学家于此交流学术思想,相当于一次高层次的理学研究会。两人各自的弟子约20余人闻讯赶来聚会,并同游朱熹云谷草堂。寒泉之会朱、吕两人相聚一个半月,共同商定编撰《近思录》一书有关事宜。对该书所选内容、目录、编排等作了最后删定。

《近思录》收集了北宋理学家周敦颐、程颢、程颐与张载的言论622条,分为14类,是学子自学理学的入门之书。

莒口云谷山,云雾缭绕,古木苍翠,涧水飞流,宛若人间仙境。朱熹在马伏寒泉精舍守孝期间,曾与蔡元定等人一起到西山、庐峰、云谷等山游玩。朱熹深爱云谷风景。遂有隐居此山之意。孝宗淳熙二年(1175年)七月,朱熹于云谷山上建草房三间,榜曰:“晦庵”。从此,朱熹隐居山中,“耕山、钓水、养性、读书、弹琴、鼓缶以咏先王之风,亦足以乐而忘死矣。”这期间,朱熹还写了《云谷记》。

《云谷记》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文中朱熹对云谷山风景作了详细的描写。朱熹在云谷居住期间,诗兴大发,曾写下《云谷杂诗》十二首及《云谷二十六咏》。(详见自然地理篇山脉山峰)“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云谷山原来是一处鲜为人知的胜境,如深藏闺中的妙龄女郎,经朱熹一介绍,其知名度几乎与武夷山齐名。时至今日,研究朱子学的海内外学者大都知道建阳莒口有座云谷山。

“清风明月不须买”,此时朱子已领悟到生活在山村泉壑之中的雅趣,潜心研究理学。他居云谷山时,与云谷周围农夫多有来往。《云谷杂诗十二首》之四《谢客》诗曰。

野人载酒来,农谈日西夕。此意良已勤,感叹情何极。归去莫频来,林深山路黑。

诗题《谢客》,从诗中可看出这里“谢”是感谢之意,并非闭门谢客。酒逢知已,一直谈到红日西倾。朱熹希望农人来作客,又担心山路难行,嘱其“莫频来”,这实际上是读书人的客气话。

从孝宗乾道六年(1170年)朱熹葬母筑寒泉精舍起,至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离云谷晦庵赴南康军(治所今江西星子县)知军任上,前后十年时间内,朱熹主要行踪在莒口的寒泉和云谷两地,极少与外界来往,专心致志,著书立说。这十年正是朱熹年富力强,精力旺盛的时期,也是朱熹思想形成和确立时期。据《紫阳朱氏建安谱》记载,在此期间朱熹完成的著作有:

乾道六年(1170年),41岁,著《家礼》五卷。

乾道七年(1172年),43岁,著《西铭解义》一卷。编《论孟精义》34卷,著《资治通鉴纲目》59卷。《资治通鉴纲目》是司马光《资治通鉴》的节本,由朱熹拟出凡例,交门人赵师渊等人编纂,最后经朱熹审阅定稿。除此还编《八朝名臣言行录》24卷,分上下两本,上编10卷,下编14卷。辑录北宋太祖、太宗及以下共八个皇帝临朝时名臣言行资料。

乾道九年(1173年),44岁,著有《太极图解》1卷。此书又名《太极图传通书》、《太极解义》、《太极图说解》,内容为解释周敦颐《太极图说》,使读者便于理解。著《伊洛渊源录》16卷,此书为记周敦颐以下及二程交游门人弟子言行,宋人谈道学宗派由此始。编《程氏外书》12卷,此书记录《程氏遗书》之外的语录计152条。

淳熙元年(1174年),45岁,编《古今家祭礼》20卷,辑录汉以来家祭礼仪资料。

淳熙二年(1175年),46岁,与吕祖谦合编的《近思录》成书,计14卷。

淳熙三年(1176年),47岁,编《婺源茶院朱氏世谱》1卷。朱熹妻刘氏在此年病逝。中年丧妻,朱熹精神上受到很大打击,所以这年成书著作较少。

淳熙四年(1177年),48岁,这一年是朱熹著书丰收年。《论语集注》10卷,《孟子集注》14卷,《诗集传》8卷,《周易本义》12卷,《论语或问》20卷,《孟子或问》10卷,《大学或问》2卷,《中庸或问》3卷,这几部书朱熹前几年就开始编著,均在此年完稿。

据上所列,在十年之中竟然编著完成19部266卷著作,令人惊叹!可见朱熹在学术上是何等的专注与勤奋。里人称朱熹曰:“著书立说于莒口,弘扬理学于天下。”

莒口,既是朱熹著书立说的胜地,也是他曾经伤心落泪的地方。绍熙三年(1192年),朱熹准备迁居考亭前,曾葬长子朱塾于莒口大同山北麓(今社州魏墩村边)。大同山,又名大金山。

朱熹长子朱塾,于绍熙二年(1191年)正月逝世于婺州(今金华),当时朱熹在漳州任知州。老年丧子,对朱熹的打击是够大的,白发老翁反葬子。其《亡嗣子圹记》曰:“宋朱塾,字受之,其先徽州婺源人。大父讳松,绍兴吏官也。父熹鸿庆宫祠官。母刘氏,聘士勉之女。熟于绍兴癸酉(1153年)七月丁酉生,熙辛亥(1191年)正月癸酉卒。娶潘氏,生二男,长曰镇,次恩老。四女,妇昭、接满、镇满、镇源皆夭。明年十月一日甲申,葬大同北麓,上有天湖。其父为之志,呜呼!痛哉。”

朱熹曾游龙湖山,爱其幽胜,并筑室以居,他在给高足弟子蔡元定信中写道:“……书堂高敞,远胜云谷、武夷,亦多容得人,他时尽可相聚也。”

莒口后山也是朱熹常到之地。是时朱熹高足弟子叶味道在此建“溪山书院”,朱熹常夜宿于此,并为书院题匾。

莒口长埂是朱熹临危脱难之处。据传,朱熹受奸臣韩侂胄陷害,在逃难中,朝廷的三名钦差马不停蹄地追捕朱熹。当朱熹逃至长埂“化龙桥”附近的大樟树下,向老农分了蜂蜜,就地写了十四个蜂蜜字“龙门进,化门出。日在西山,夜入云谷”。此举引来无数蚂蚁争吃蜂蜜,竟成了蚂蚁排字之状。当钦差追至大樟树下,见此光景,对天叹道:“此乃仙人也,怎能捕住?”想来无法缴旨,只好撞死在大樟树下,朱熹安然脱难,得以生存。后朝廷就派人在长埂村建起“三圣庙”(庙址在今长埂学校)以示纪念三位钦差。

朱熹著述十分丰富,有《周易本义》、《易学启蒙》、《诗集传》、《四书章句集注》、《四书或问》、《太极图》、《通书解》、《西铭解》、《楚辞集注》与《韩文考异》等;所编的有《论孟集议》、《孔子指要》、《中庸辑略》、《孝经刊误》、《小学书》、《通鉴纲目》、《宋名臣言行录》、《近思录》、《程氏遗书》、《伊洛渊源录》和《程氏外书》等。后人编辑其著作为《文集》112卷,《语类》140卷,广为流传,影响深远。朱熹对“四书”、“五经”进行逐字逐句的推敲,有其独特的解释。元、明、清三代开科取士考试,一律以他的注释为依据;他的著述被明、清王朝列为儒家正宗。

《中国人名大辞典》第267页已将朱熹编入名人录中。

熊克(1132~1204年)

字子复,宋建阳崇泰里(今焦岚村樟㘵)人,熊蕃之子。绍兴二十一年(1151年)进士。历任主簿、府学教授、知县、秘书郎、起居郎兼直学士等职。

熊克为官清正,关怀百姓。任诸暨知县,正值天旱,年景不好,两浙东路安抚征税甚急,所辖州县唯命是从,独熊克坦然道:“宁获罪,不忍困吾民”。知府派官吏催征,熊克汪然流泪质问。监司芮辉到诸暨视察,赞扬熊克:我以往只知你擅长写文章,今天才知道你很会做官。

熊克任诸暨知县期满,进京候缺。由于善写文章兼工书法,得到孝宗赏识,升任秘书郎,代理直学士,参与议论朝政。他针对宋金对峙这一局势,向孝宗提出“当和好之时,为备守之计”;除了加强正规部队的防守外,还要加强民兵训练支援淮东;奖励农民垦荒种田,修治河坝;建立一支江阴水军,以便应付事变,但应以检查海道商贾为名,先设立一个巡检队,然后逐渐隐然成军。熊克还向孝宗反映军队将官私自囊括茶盐专卖以获利,违犯政府用于抚养士兵的规定等情况,认为“宜戒诸将,无令掊克”。

熊克精通政事,但主要成就还在于做学问。他自幼好学,有才藻,擅文词,博览群书,熟悉历朝典籍,尤精通高宗一朝政事典故。有人向他请教,答对如流。任镇江府儒衙,编纂《镇江志》,以体例完善著称。改任诸暨知县时,因《乐章》写得精妙清新,为文宦王季海尝识,把他写的近作两篇,推荐给宋孝宗。翌日,孝宗对王季海说:“熊克之文可喜”,欲授以三馆(昭文馆、史馆、集贤兼翰林院学士)的职务。后因资历浅,仅授提辖文思院。

他著述甚多,所著《中兴小记》,遵循司马光编修《资治通鉴》体例,搜集资料“宁失于繁,勿朱于略”,所征引典籍多达60余件。除此,还有《九朝通略》、《诸子精华》、《帝王经谱》、《京口诗集》、《四六类稿》等,惜多散佚。现存《中兴小记》记载南宋高宗一朝吏事,为后人研究南宋政治、经济提供丰富的史料。他秉性耿直,任官清廉。家素贫,生活俭朴,住房简陋狭窄,门不容车,虽贵不改。淳熙十二年(1185年),熊克因受谗言,朝廷命出知台州,不赴,请任辞官,回家乡潜心著述。嘉泰四年(1204年)病逝于家,终年73岁。

《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361页已将熊克编入名人录中。

蔡元定(1135~1198年)

字季通,号西山,宋建阳莒口后山人。著名理学家、学者。出身书香门弟,从小聪颖过人,博学强记,八岁能诗,十岁日记千言。父蔡发教以《西铭》,元定深领含义。稍长,授以二程《语录》、邵雍《皇极经世》、张载《正蒙》等书,教诲说:“这就是孔孟正脉”。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父病逝。元定秉承父教,到西山绝顶建屋,忍饥啖齏,刻苦攻读,凡天文、地理、礼乐、兵制与度数,无不贯通。

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元定往崇安五夫拜朱熹为师。朱熹考询他的学识,大为惊奇地说:“你是我的老友,不当在弟子之列”。各地有前来投拜朱熹的学生,必先令元定考查,凡讲解诸书奥义,学生所难以领会的,必先与元定商讨。

淳熙二年(1175年),朱熹于莒口云谷山建晦庵草堂,元定也在西山建精舍设“疑难堂”。两山相对,夜间悬灯相望,灯暗则表示学有疑难,次日就往来切磋研讨。朱熹赠元定书中有“临风引领仪,已闻采薇歌”的赞语。元定每次拜见朱熹,朱熹必留他讲论数日,晚上对床讲论常通宵达旦。在西山著书立论,年四十不就科举考试。至淳熙十五年尤袤、杨万里将元定的《律吕新书》推荐给朝廷,朝廷召他进京,他坚以疾辞。绍熙四年(1193年),西游湖北襄阳、汉口,渡江经南京至杭州,游西湖,历经名胜大川。

元定不仅是朱熹的得意门生,也是十分亲密的好友,在教学和著述上,是朱熹的左肱右臂。元定的见解有超越于朱熹的,总是倾诚相告,据理分析;凡经书深奥怪僻的词句,元定过目就理解。朱熹赞称:“人读易书难,季通读难书易”。朱熹的许多著作都包括元定的思想。朱熹注解《四书》和编写《伊洛渊源录》、《诗集传》、《近思录》、《通鉴》等著作,均与元定共同参订。《易学启蒙》一书,元定起稿至“论易”。朱熹对《河图》、《洛书》、《皇极经世》的研究,都从元定的独到见解而受到启发。元定的学生翁易说:“晦翁(指朱熹)注释诸书,因先生(指元定)辩论有所启发之处不少。”《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六经”等书的讲论与文公并驰其功,朱熹说:“交游四十年,于学无所不讲,所赖以祛蒙蔽者多。”晚年亲自编辑蔡元定与自己讲论学术的言论为《翁季录》,以表明元定对自己的著述具有股肱之力。

元定的《皇极经世》,对邵雍的学术思想作了深入的研究,显微阐幽。《律侣新书》沿中国古代音乐中的十二个音律,把音高分成十二个音价,用十二天干和十二个月与之相配。在十二律中添加六个变律,有新的创见,是中国音乐史上的名著。

元定著《八阵图说》一书,以为旧本《八阵图》残缺不全,读者难以看懂,因此用心详究,探明阵法道理,编辑注释成书。正如朱熹所说:“辽金倔强,淹有中原,无能制之者。是其文事虽备,武略不竟,比季通《八阵图说》所以有益于世也。”

庆元二年(1196年),权臣韩侂胄专权,南宋朝廷设“伪学”之禁,打击政敌赵汝愚,并及道学儒士。朱熹落职,蔡元定被发遣道州(今属湖南)。翌年三月诏下,不屑之徒抄了元定的家,州县急令捕元定。元定未向家里告别,立即上路。朱熹与从学者数百人在萧屯靖安寺(今考亭下堡)等候,元定乘船到瀛州桥头,朱熹出迎入方丈室饯行。座中有感伤而下泪的,元定都泰然自若,谈论不异乎时。临时赋诗云:“天道固溟漠,世路无险峨。吾生本自浮,与物多瑕庇。此去知何事?生死不可期!执手笑相别,勿为儿女悲!轻醇壮行色,扶摇动征衣。断不负此学,此心天可知”。朱熹见此情景,不禁叹惜说:“朋友相爱之情,季通不屈之志,可谓有两得之矣。”次日,朱熹送行到县西20华里的马伏,共宿于寒泉精舍。当晚两人校订《参同契》,通宵不寝。元定与子蔡沉,穿着草鞋步行三千里,双脚皆流血,到了道州,闭户读书,毫不悲怨,小屋挂上“愆”字。道州远近士子,听到他的名声,纷纷来求教。爱护元定的人建议说,应该谢绝前来求学的学生。元定说:“他以求学而来,何忍拒之”,“若有祸患,亦非闭门塞窦所能避也。”

元定临终前,他艰难握笔作书与朱熹诀别,感叹曰:“天下未必无人才,但师道不立为可忧”。临终“惟以不见先生为恨”,并将子蔡沉、门生邱崇(字子陵)托付给朱熹教诲。一个学者不愿就此撒手而去,对生的无限眷恋,溢于言表。

庆元四年(1198年),元定染疾,初泻不止,继而热气上攻,身体虚弱得连路都不会走。八月初九日,心力交瘁的蔡元定,带着功业未就的终生遗恨客死他乡,享年64岁。不久,旨下许归葬。子蔡沉扶柩回建阳,同年十一月六日葬于莒口镇上㘵村州头翠岚山梅花三洞。

朱熹这时已是年近古稀的老翁,抱病写《祭蔡氏季通文》,字字血泪,哀哀感人:

“呜呼,季通弃子而死也耶!……相向长号,若折左肱而失右臂!呜呼,吾道其终穷矣乎?天何夺吾季通之速耶!……惟君学通古今,道极渊微,精诣之识,卓绝之才,不可屈之志,不可夺之节,有不可穷之辨,有继往开来之功,今不可复得而见之矣。”

刘爚为之撰《西山先生蔡公墓志铭》,铭曰:“西山千仞兮,清潭一曲;先生永存兮,过者其肃。”言辞悲切,闻者为之动容。

开禧三年(1207年)诛韩侂胄,治乱政,党禁一律平反。朝廷先后追赠元定为迪功郎、太子太傅,谥文节。明嘉靖九年(1530年)诏元定配享孔庙启圣祠,称“先儒蔡氏”。元定对程朱理学思想的形成有过重大贡献,后世学者称他为“闽学干城”,意为闽学的中间骨干。

元定涉猎甚广,在儒学、政治、天文、地理、军事、道教、音乐等方面均有造诣。所著有《大衍详说》、《律侣新书》、《燕乐原辨》、《皇级经世指要》、《太玄虚指要》、《洪范解》、《八阵图说》、《阴符经解》、《运气节略》、《脉书》以及书帖,杂识共数十卷。

《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526页已将蔡元定编入名人录中。

熊可量(约1140~?)

字未详,宋建阳崇泰里熊屯(今莒口樟㘵村)人。宋乾道五年(1169年)登已丑科进士,初任江州尉,历官两浙运干。

刘爚(1144~1216年)

字晦伯,号云庄居士,南宋建阳莒口马伏人,理学家。幼年受良好的家庭教育,养成了勤奋读书的习惯。父亲刘懋曾教他读程颢的著作,开导说:“读此书可以成就学业。”接着,刘爚在朱熹和吕祖谦门下读书,研究理学。

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刘爚考中进士,受任山阴县(今属浙江省)主簿。他认真整理当地的户口,粮册,避免原先粮食管理的混乱,使税吏无法从中贪污舞弊。后来他调任连城(今属福建)知县,免除当地添丁钱、纲运例钱、上贡银钱,军期米钱等杂税。还兴建学校,重视青年人的思想品德教育。不久,他又转任闽县(今属福建)知县,办理政事公正廉洁果断,一上任就处理不少积案。邑人称其“治以清简,庭无滞讼,兴利除害,知无不为。”福建安抚使和朝中御史相继向朝廷推荐他,但未得到重用。后来要派他到潭州(今长沙)任知州,正遇父亲去世,未赴任。这时韩侂胄弄权,禁“伪学”,他跟随朱熹在武夷山讲学著述,建云庄山房于五曲溪畔。

刘爚服丧期满后,调赣州(今属江西省)坑冶司主管文书档案。不久,改任德庆府(今属广东)知府。他在这里主持修建学校,向朝廷请求减免无名税钱,集训兵勇。后来,他又调任广东常平茶盐司常平使,清除前任的种种弊端,政绩可观。嘉定二年(1209年)他上疏,主张各级官员要节省开支;收回滥发的纸币。言辞恳切,切中时弊,因此被提升为吏部郎中。后调任浙西提点刑狱,能不邂寒暑,经常到各州县巡视,纠正许多冤屈案件,弹劾贪赃枉法者,虽权贵不邂。

后刘爚到京任国子监司业,请朝廷罢“伪学”之禁,颁布《白鹿洞书院学规》于太学,都得到采纳,同时《四书集注》得以刊行。不久,刘爚兼任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后又提升为国子祭酒,兼兵部侍郎、刑部侍郎。封为建阳县开国男,赐食邑,兼太子左谕德等职。不久他代理工部侍郎,兼太子右庶子左谕德。这时,他上奏,建议把边境百姓组织起来,进行训练检阅。70岁以后,他向朝廷写了12封奏疏,要求告老还乡。朝廷下诏七次,援用谏官赵抃挽留欧阳修的故事以说服他。逝世前几天,还在耐心地辅导太子读书。嘉定九年,他逝世于京都,享年73岁。朝廷特赠金紫光禄大夫,谥“文简”,令官员停止上朝一天,以表哀悼。并御赐葬邵武县三都桂城原,大臣真德秀为撰《刘爚墓志铭》。

他的著作有《奏议史稿》、《云庄外稿》、《云庄续稿》、《经筵故事》、《讲堂故事》、《东宫诗解》、《易经说》、《礼记解》、《四书集成》、《周易解》、《文集》和遗录等,另有《云庄文集》十二集被收入《四库全书》。

《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493页已将刘爚编入名人录中。

刘爚马伏故居云庄山房后辟为云庄书院,宋理宗御赐“云庄书院”匾。刘氏后人又建“力扶道统”、“世家先哲”、“心传洙泗”、“大司空”、“金紫”五坊。明成祖永乐十四年(1416年),麻阳溪特大洪水,书院尽没,仅存祠堂。英宗正统年间(1436~1449年)奉礼部令,官府出钱修理书院。

此后,云庄书院多次遭水患、兵燹之害,屡建屡圯。神宗万历八年(1580年)奏令裁撤。过五年,御史杨四知奏请恢复书院,获准。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重建书院。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书院被改建为生产队仓库,现已废弃。其门前右墙仍嵌有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马伏刘氏合族所立的“书院禁碑”。村坊中砖刻“淓洲映瑞”、“太平毓秀”尚存。

刘炳(约1147~?)

字韬仲,建阳莒口马伏人。朱熹在寒泉精舍守孝时,他与兄刘爚同受业于朱熹。时朱子编集程氏遗书方成,炳兄弟研究诵读,昼夜不息,学问大有长进。朱子尝大书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一诗属望之。宋淳熙五年(1178年)登进士乙科,授迪功郎。

刘炳踏上仕途初任剑浦(今南平)县令,以德行教化里人,平易近民。民有诉讼到县衙,婉言相劝,晓之以理,使之不再重犯。经他教育过的乡民,复有争斗之事也不敢再诉讼于官,曰:“何面目复见公耶?”由此可见刘炳当时在百姓当中的威信。他在任德安府应城令(今属湖北)期间,此地为南宋北部疆域,常受金人骚扰,民生凋敝。刘炳实行休养生息轻徭薄赋政策,旱则修举荒政,创利民仓以赈之。同时还修建儒学,划出固定田产供教学费用。作为一县之主的刘炳,还亲临学堂授课,讲述“修已治人”之道。在调任汀州宁化县县令时,首除无名之赋,随建学校以教,邑中秀士颇有儒风。庆元初,邵、江寇作,力御之,不敢入境。贫困之民有疾,则施之药,死则施之棺,禁止巫术蒙骗坑民。在邑六年,俗为之变。累官兵部侍郎、朝议大夫,后请任辞官,闲居马伏,自号“悠然翁”。

刘炳学问渊博,在本邑享有声誉,邑中学子常向他“质疑请业”,“蔡氏九儒”之一蔡沉,刘爚遗子刘垕,都曾受过他的教诲。所著有《睦堂类稿》若干卷,《四书问目》、《纲目要略》、《堂铭故事》等书传于世。

《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456页已将刘炳编入名人录中。熊以宁(约1150~?)

字未祥,号敬轩,宋建阳崇泰里熊屯(今莒口樟㘵村)人。淳熙五年(1178年)与莒口马伏刘炳同榜登戊戍科进士,授光泽县主薄,为朱熹门生。为人刚直正大,一介不忘取予,尝曰:“学颜子之学,志伊尹之志,分内事也”。官至杭州主簿,有《大学释义》、《中庸续说》行世。

黄干(1152~1221年)

字直卿,号勉斋,原籍福建长乐人,1175年起移居莒口河坝(据黄氏族谱查校,莒口、茶㘵现有黄氏子孙均系黄干后裔)。黄干是最早、最久,也是最受朱熹器重的高足弟子,朱熹称赞他“志坚思苦”,并选他为次女婿。

黄干父亲黄瑀在宋高宗时曾任监察御史,逝世后,黄干经刘清之介绍,慕朱子名,远途跋涉,冒着大雪前来拜师。这时朱熹还住在崇安五夫,黄干好不容易走到五夫时,朱熹却有事外出了。黄干只好在客栈住下来,等朱熹回归。“卧起一榻,不解衣者二月”(《宋史·黄干传》),一住就是三个月,才得以拜见朱熹。朱熹对这位虔诚的弟子格外器重。拜师受业后,黄干如鱼得水,废寝忘食地发愤学习。三更三点万家眠,小窗灯火苦读书。黄干苦学到拼命的地步,夜不宽衣解带,倦了坐在椅子上打个盹,醒了又学,直至东方吐白。

庆元初,已过不惑之年的黄干始出仕,鉴台州酒务。不久,因母病逝,辞归守孝,从学于他的人很多。朱熹这时写信给他说:待竹林精舍建成,“便可请直卿挂牌秉拂也”,把他当作自己事业的继承人。

黄干在朱熹身边前后从学二十余年,其学识、人品都得到朱熹的称赞。淳熙九年(1182年),朱熹将次女朱兑许配给黄干。黄干移居莒口河坝潭溪书院,朱熹前往云谷山时,常在此歇脚。朱熹晚年在考亭讲学时,黄干常常代其授徒。

黄干有一件终身遗憾之事,即朱熹弥留之际,黄干正好回故里福州长乐。黄干知噩耗后,心急如焚,日奔百里,从老家赶回考亭,而朱熹已入殡。他捧着朱熹临终留给他的书籍、衣服,痛哭失声地说:“罪恶贯盈,医药殡殓,皆不及侍制,终身之痛,何以自释?”此后黄干在考亭为朱熹服丧三年。

黄干在出任江西新淦县令,知安庆府(今属安徽)和汉阳军(今属湖北)期间,多有惠政。知安庆府时,积极筑城备战,防备金兵入侵。后来金兵南下,破黄州(今属湖北),而安庆得守。洪水泛滥时,安庆又无患,皆因城墙牢不可破。安庆百姓赞曰:“不残于寇,不蹈于水,全我者,黄父也。”在知汉阳军时,眼见当地贫民生活困苦,财源枯竭,他感到十分痛心。他认为为官一任,当造福邑民,日夜操劳,“无一民不当爱,无一事不当理”,深受当地百姓拥护。

黄干人品主要是受朱熹的影响,他对朱熹道德、学问、业绩等都十分敬佩。对黄干来说,朱熹是岳父,也是一生敬仰的恩师,平生以朱熹的人格为理想的人格。他对朱熹的评价也最高,曾说:“公平正大者先生之心,刚毅勇决者先生之气,严威俨恪者先生之容,精深博广者先生之学。”

宋宁宗嘉定九年(1216年)夏四月,黄干出仕十四年,厌倦了官宦生活,举家定居考亭。当年闰七月又在城内建环峰草堂,(城坊城隍庙巷内),聚徒讲学,身体力行,声名远扬,“巴蜀江湖之士皆来受学”。嘉定十四年(1221年)正月,他遣长子黄辂到黄坑朱熹墓代他辞恩师,并嘱长子定居建阳环峰草堂;三子黄輹留居莒口潭溪精舍继承父业。自己回归故里福州,当年三月病逝,终年七十岁。

黄干主要著作有《黄勉斋文集》、《四书通释》、《礼仪通解》、《易解》、《孝经本旨》、《精舍春祀讲义》。他撰写的《晦庵朱先生行状》,为保留朱熹生平事迹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他所作《代祭林黄中侍郎文》,对弹劾过朱熹的林栗,能不记旧仇,给予客观恰当的评价。因此,其道德事功深为世人赞许。清雍正二年(1724年),诏从祀于孔庙。

嘉熙元年(1237年),理宗皇帝赐御书“环峰书院”匾,敕令重建书院,奉祀黄干。邑人称之为“黄勉斋先生祠”,有祠田六十余亩。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毁于兵火,明正德十六年(1521年)改建于建阳水东妙高峰下,清季失修倾圯,今仅存遗址。

莒口河坝黄干的潭溪书院元代尚有修复,清乾隆五年(1740年)八月,焚于火,宫墙器物,一时殆尽,唯黄干贤像独存。乾隆八年(1743年),皇帝谕旨,特发内帑银一千两,重建书院,克期告竣。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书院被水冲毁。嘉庆九年(1804年),仁宗帝复颁内帑银七百两,重修。后因多年失修,于1958年圯毁。

《中国人民大辞典》第1244页已将黄干编入名人录中。

蔡渊(1156~1236年)

字伯静,号节斋,建阳莒口后山人,蔡元定长子。幼遵父训,长从师朱熹之学,凡义理之大原,经史之要领,诸说之异同,皆咨询父师而讲明。常与其弟沆、沉自相师友,其父以《易》授节斋(蔡渊)。

蔡渊博通五经,遍览子史,满腹经纶,却视利禄为粪土。元定谪贬春陵,渊躬耕乡里,事母持家,亦刻苦攻读,可谓孝道两尽。父丧后,哀痛之情发自五衷。奉葬先父,建庐墓侧,泣血三年。朱熹高弟黄干、廖德明、万人杰、李闳祖、熊刚大、叶采、真德秀、陈宓、黄自然、刘钥、王婪等名士,皆执经抱艺,以质其学,问出处之实,询理乱之由。参知政事浦城真德秀以“大学之道”为询。渊对之云:“‘实’字可也,说以事则理据,以言之易入,不然无益”。真德秀深敬服之。

蔡渊认为“学见本原,故一事之间,必有其理:一理之发,必有其本。其所当然而不可易者太极也,其所以然而不容已者无极也。当是时也,动静不必对立,而动静以分;行立不必相资,而行立以定”。复言:“知行不偏、敬义兼备,先观天地之始,以不疑其所入;次观人道之终,而不失其所存。内立于敬,而行之以恕,言之有常,而动之可”。尝言:“屋漏不愧,暗室不欺,独行不愧影,独寝不愧衾,皆先世之训服而行之。虽对妻孥子言亦未有不可告于人者,亦未有不可告于天者。暴慢鄙倍之人(倍通背鄙陋背里),一见先生歙衽尊敬,是其素履之懿,(素,没有装饰、履、鞋。指不加装饰的朴素美德),有以上动其秉彝(人的本性就是善良的)好德之,良心也。

尝赋诗曰:屈指抠衣四十年,自怜须鬓已皤然。久知轩冕应无分,但觉溪山若有缘。下学功夫渐未到,先天事业敢轻传?祗今已饱烟霞疾,更气清溪着钓船。

垂钓清溪四十年,学富五车,彬彬然有严子陵归隐富春江严台的比喻。溪山有情,轩冕无分,远近弟子,相率投拜为师,犹说不敢轻传“先天事业”,虚豁胸怀为一般儒士学者所望尘难及!

蔡渊对伏羲之画(卦),文王之彖,周公之象,孔子十翼(孔子把《易》分十翼),四圣(颛顼、帝喾、尧、舜)一心,若合符节,深潜精熟,融会贯通。《易》有太极发前人之所未发,知至知终,极其开明。所著《周易经传训解》、《易象意言》此两书均收入《四库全书》。另有《卦爻辞旨》、《古易协韵》、《象数余论》、《大传》、《易说》、《太极通旨》、《中庸通旨》、《大学思问》、《太极图解》、《论孟思问》、《体仁拟义》、《性理机要》、《化原问辩》等书行于世。自程子《易传》、朱子《本义》之外,未尝有此书也。其于《中庸》、《大学》以智、仁、勇三达德为讲道之门之说,涵泳反复,具有条理。

其余《论语》亦多所发明。尝以“孔夫子语子贡多学而识之,下学而上达,予欲无言”数章,令学者玩味于孟子,细绎(寻找绪头)仁心义路之训。以德存于内,不可得而见,不由义路而跌荡妄弛,则心之放也难收矣。圣贤制事之宜具有方册,所谓存义也。考圣贤之成法,识事理之当然,所谓集义也。每以是语诸生,毫分割析,必使人有自得之妙。

盖技守有道,著述有功,投壶古意(古人宴会时的游戏,设制之壶,宾主以次投矢其中,中者胜,败者饮)。《周易》、《参同契》理虽至微,皆深得其趣。朱熹大书:《节斋及人生而静天地之性也》一章,以示节斋。学者识与不识,皆称节斋先生,故其德行足以淑当时,道学足以垂来世,不幸终老于家,幸著作大显,无极太极之义,有发先前圣贤之所未发者。所谓“仁认为已任,死而后已”是耳。

宋端平三年(1236年)二月十一日,蔡渊终时,更定数四(古代一夜有五更,更定数四即四更已定,天尚未明之时)曰:“动静者,太极生生之节也”。此其绝笔也,未及家事一语,俨然端坐久之。诸子扶持就枕。少刻,正卧整衣衿,理须发,泰然而逝。享年81岁,后葬于均四里(今周墩)石溪岚头。宝章图学士朝清建宁府知府王遂为之铭曰:

人于天地,惟理与气,理之所在,气无不至。气为阴阳,无极为,古代帝王,孔、曾、思、孟。其道无他传之,以是迨周、程、朱所守无二。正学不竞,莫知所起,不以理观,纷错秘始。时维节斋,太究宗旨。知行并进,出入表理。由下升高,莫量其止,本领既明,生生不已。已继往圣,以觉来裔。谁其绍之,在厥后嗣。

《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531页已将蔡渊编入名人录中。

蔡沆(1159~1237年)

字复之,号复斋居士,元定次子,建阳莒口后山人。六岁时,不知何因,父元定将其送给外表兄虞英为子,改姓虞,母亲对这件事一直感到不快。

蔡沆,幼遵父训,入则受教家庭,出则从朱子学,承父《春秋》之嘱,久未得其要领,忽一日读易,豁然有悟。略谓:“《易》之一卦一爻,为义各异,谓《春秋》以一例该众事可乎?”久之复悟,“道心者,义理之正;人心者,血气之私也,春秋二百四十二年之间,诸侯大夫行事发于道心者无几,经于仲子(《左传·隐公元年》:“天王使宰来归惠公仲子之”。),纳郜鼎(《春秋·桓公二年》:“取郜大鼎于宋”。),皆据大义以上私欲之流,一书纲领在此矣!”乃作《春秋五论》,而自为之序。复著《春秋大义》二十二卷,《衍义》三卷。元定、朱子殁后,沆以阐明父师之传为务,遇后进疑者,解答不倦,以敬为入德门户,以义为立身之宰,以复为学者迁善改过之机。尝言:人当以不远复为法,以频复而历为戒。

沆至晚年,而母不欲其为他人后,沆乃以长子楠、仲子栏归蔡;以季子梓为虞嗣后,两全父母之命。学者称为复斋先生。

淳熙四年(1177年)之贡,初知江西贵溪县事。庆元六年(1200年)十一月十八日起复原职,嘉泰三年(1203年)任满,三月十二日授文林郎两浙运斡。嘉定七年(1214年)二月十六日,告乞休致隐。传世之作有《春秋五论》、《春秋大义》二十二卷、《春秋衍义》三卷。熊禾曾为其《春秋五论》作跋,称“是书诚道德仁义之言,经纶康济之学,……阐笔削之谨严,辩褒贬之至当,悉备于此,诚为学者之指南”。

蔡沆生于绍兴廿九年(1159年)四月十八日辰时,冠于淳熙三年(1176年)正月十五日未时,卒于嘉熙元年(1237年)七月初二日午时,终年七十九岁。嘉熙二年(1238年)三月十三日寅时葬于崇泰里后山水南横溪,坐寅向申。

《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529页已将蔡沆编入名人录中。

刘烱(约1160~?)

(刘氏族谱又名刘垌)字季明,刘懋季子,刘爚弟,建阳莒口马伏人。早从朱熹学,闻正心诚意之旨。庆元已未(1199年)进士,授进贤县丞,迁固始令,旋致仕。筑室武夷,徜徉九曲之间,悠然自寻其乐。

《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466页已将刘烱编入名人录中。

蔡沉(1167~1230年)

又名沈,字仲默,号九峰,蔡元定第三子,宋建阳莒口后山人。少好学,父教诲以立身之道,后从其师朱熹的理学思想以传道。他博览群书,学识渊博,凡古书深奥均能疏理阐发;对天文、数历了如指掌。子蔡杭(抗)官右丞相,忠贞有政声。

庆元三年(1197年),权臣韩侂胄为黜政敌赵汝愚,大兴“伪学”之禁,攻击理学党人借宣传儒学之名,行欺君罔世之实。因之罢宰相赵汝愚及朱熹,株连蔡元定,元定被贬湖南道州。沉年三十,随父步行三千里,脚底为之流血。真德秀说:“道州风土九嶷之麓,最穷僻处,山川风物,悲凉惨凄,居者(原地居民)悉不能堪。沉随父到此之后,不怨不尤,父子相对,以礼义相怡悦,浩然无楚囚之思”。次年(1198年),父病殁于贬所,旨许归葬,沉又徒步扶柩以归。当地及途中,殷切解囊赠金帛的很多,沉一一婉言谢绝,说:“吾愿尽力随其所止而殡葬,不忍累及我父也”。

宋朝名臣王镇、刘伦专意求访,将荐举重用。蔡沉因平生视科举功名为草芥,看富贵为浮云,不参加科举考试,所以对名臣的求访欲荐,他答之说:“此非吾志,非先君之所训为”。坚不肯就,隐居后山九峰,屡荐不仕,学者尊为九峰先生。

蔡沉遵循先父与朱熹嘱咐,于庆元间(1195~1200年)入崇泰里(今莒口镇)云谷庐峰,在其山麓建大明堂(即庐峰精舍),寒窗夜灯,潜心著述,呕心沥血,十载始撰成《尚书集传》六卷。不仅纠正了古文《尚书》的讹误,而且阐发个人独到新义,这本书与朱熹的《周易本义》等同被钦定为“官书”,把《书经》的传注推到更高的境界。到元、明、清三朝成为学校法定教科书,是科举考试出题、评卷的法式依据。清收入《四库全书》。所著《洪范皇极》一书,明确象数的排算方法,阐发宇宙的发展变化。

蔡沉于绍定三年(1230年)五月卒于黄坑,享年64岁,十月归葬建阳市莒口镇后山之东源,真德秀为撰墓志铭。

宝祐四年(1256年),蔡沉因教子以忠,名远扬,事闻于朝,诏赠端明殿学士,太中大夫参知政事,兼同提举编修,建阳县开国侯,谥“文正”。宝祐五年加赠太师永国公。

明嘉靖九年(1530年)祀于至圣庙之东庑。

《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529页,蔡沉被编入名人录中。叶味道(1167~1237年)

初名贺孙,字味道,以字行,更字知道,祖籍浙江温州永嘉县。父叶适是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朱熹的好友,受父之命,师事朱熹,定居建阳莒口后山。他的学识、品德和情操得到邑人的尊敬。在后山建溪山书院讲学,朱熹曾亲自为其题“溪山”匾额,时人称之为溪山先生。

味道少年时喜研读经解史论。南宋淳熙十年(1183年)随朱熹学习,他学益茂而道益深。朱熹在松溪湛庐精舍讲学时,他和弟弟叶任道到湛庐山拜朱熹为师。味道参加礼部考试,名列第一。当时程朱理学被视为“伪学”禁行,味道考试对策论,均依程颐学说。主持进士考官胡纮以“伪学之徒”为名将其除名。科举失意,仕途无望,但味道并未因此而改变初衷,依然故我。回归莒口后山,继续在溪山书院设讲堂,匾曰:“讲道藏修”。两旁立斋,左曰:“明道”,意为探究理学之道;右曰:“集贤”,意为会聚志同道合之贤士。味道成为宣传考亭学派观点的中坚人物。朱熹在建阳考亭重病期间,味道亲持汤药,情如子侄。

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学禁解除,味道再次应考,又中进士,授鄂州(今湖北武昌)教授。宋理宗皇帝即位后,下诏寻访朱熹门人及其著作,路监司安抚使推荐味道入朝,得到重任,委派他主管中书、门下、尚书三省架阁文字,不久又提升为宗学教谕。味道因此经常有机会面见皇上。他曾对皇上说:“人生之务学,天下之福也。必坚志气以守所学。谨几微以验所学,正细常以励所学,用忠言以充所学”。理宗皇帝对其道德文章、学识见解十分赏识,不久又提升其为太学士兼崇政殿说书。学禁后说书仅限于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味道提出当先说孔子《论语》,得到理宗皇帝的诏准。在一次议论关于恢复三京(指长安、洛阳、开封)问题,朝中大臣和统兵边将都认为时机成熟,可以用兵。味道却认为“开边浸阔,应授倍难,科配日繁,饥饷日迫,民不堪命,庞勋、黄巢之祸立见。是先摇其本,无益于外也”。味道知古通今,利用宫廷讲学机会,向皇上陈述历史兴衰之典故,从中灌输程朱理学思想,官至秘书省著作佐郎。

嘉熙元年(1237年)味道卒于任,享年71岁。理宗皇帝得知味道逝世的消息,十分哀痛,下诏拨国库银两厚葬之。赠谥号“文修”,并敕令建阳莒口后山溪山精舍补辟为溪山书院,旁建两坊,分别曰:“道学传心”与“斯文缵绪”。明太祖洪武二十年(1387年)知县郭伯泰倡议重修溪山书院。此后屡废屡建,最后一次为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巡抚叶世倬巡查建阳时,召集叶氏族人修建于后山原址,并亲自作《重建溪山书院记》。民国元年(1912年)十月焚于火。

味道著有《易会通》、《大学讲义》、《四书说》、《祭法》、《寺庙朝享郊社外传》、《经筵口奏》、《故事讲义》等,他还参加《朱子语类》的编纂工作。

熊节(约1170年~?)

字端操,号复斋;初名汝舟,字元用。宋建阳崇泰里熊屯(今莒口樟㘵村)人。十岁读《易》,有疑问必得其解而止。庆元五年(1199年)已未科进士,累官通直郎,赐绯鱼袋。所著有《中庸解》三卷,《论语集注》十三卷,《智仁堂稿》十卷,《性理群书》二十三卷等书传于世。

《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362页已将熊节编入名人录中。

刘填(约1170~?)

字仲抚,号梅村,刘炳之子,建阳莒口马伏人。宋绍熙癸丑(1193年)进士,除抚州教授,寻转广东运属。他在任将乐知县时,当地强宗大姓私设监狱,拘禁负债者几千人,原县令不敢得罪这些势力强大的为富不仁者。刘填了解情况后,强行打开私牢,将囚者全部放归,未几卒于任,人咸惜之。

刘垕(约1180年~?)

字伯醇,号静斋,刘爚子,建阳莒口马伏人。沉静寡言,颖悟过人。长从朱子游,讲论经史,学以日进。宋宝庆三年(1227年),登丁亥科进士,授江宁县令,累官承务郎。为政恺悌,不扰而办。制阃以贤能荐,俾兼幕府。以收李全功,进秩朝请大夫,知常州、衡州。政南剑州,辞疾不赴。与其徒熊庆胄辈讲学终身。学者尊为静斋先生。所著有《毛诗解》、《家礼集注》、《心经集说》。

《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454页将刘厚编入名人录中。

蔡格(1183~1252年)

字伯至,号素轩,蔡渊之长子,西山先生之长孙,建阳莒口后山人。蔡格性似其祖,生而颖悟,博览诸经,与弟模、杭、权自学于家庭,互相师友,教诸子侄必遵家庭心学之训。蔡格行高而德厚,学足而望隆,持身严谨,孝父母而友兄弟。

蔡格承辈志,视功名轻之若鸿毛,终身躬耕不仕,尝以诗云志:“宝贵良非愿,林泉毕此生。酒因随量饮,诗或偶然成。秋水和烟钓,春田带雨耕。颓然无缝塔,且不费经营”。蔡格于学问不懈,尝作《至书》以警人,著《广仁说》以自励,也是一位理学狂热崇拜者,反对佛教和老子的道教,用孔孟之道极力诋之。在乡里素有威望,人称素轩先生。卒后归葬莒口浑头林。

《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530页已将蔡格编入名人录中。

熊刚大(约1185年~?)

字未详,号古溪,建阳崇泰里熊屯(今莒口樟村)人。少时颖敏,从黄干、蔡渊学理学、问学精专、操作笃实。嘉定七年(1214年)登甲戍科进士,授建安儒学教授,提掌建安书院山长事。所著有《诗经注解》、《小学集解》、《性理集解》23卷。《性理集解》又名《性里群书句解》,收入《四库全书》。此书录二程、张载、朱熹、司马光等之文,还收入杨时、罗从彦、蔡元定、黄干、张栻、胡宏、真德秀等理学家的论述。明永乐年间朝廷下旨编修《性理大全》,其文多采用熊刚大所编之书。

《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361页已将熊刚大编入名人录中。

蔡模(1188~1246年)

字仲觉,号觉轩,蔡沉长子,建阳莒口后山人。名系朱文公所取,欲其循法履度,行动符合道德楷模。蔡模长大不负文公之望,操行高洁,风度坦阔,颖悟庄重,屏去举子业。幼听教于伯父蔡渊,长从学于朱熹,隐居笃学,直以圣贤为师。蔡模曾有诗云志:“饱壑藤萝贮翠烟,水声咄咄乱峰前。时人但说青山好,肠断云间双髻仙”。他常辑朱子所著书,为《续近思录》及《易传集解》、《河洛探赜》、《大学衍说》、《语孟集疏》等书,皆与蔡格、蔡权反复研习讨论,昼夜不懈。后王埜(字子文)知建宁府时,创建安书院,请其任席长,当时名士多师尊之。淳祐三年(1243年)建安太守王遂举荐于朝,次年官右正言兼侍讲,丞相范钟复荐模兄弟“世传心学,可式多士”。淳祐五年(1245年),奉诏补迪功郎,任建宁府学教授。

淳祐六年(1246年)十二月十五日,蔡模奏请皇帝。谓自古圣贤教人为学必当以正心修身齐家之道见於当世。为子者必孝,为臣者必忠,为夫妇、为朋友、为长幼者必当有别、有信、有序。若能如此,首推其正心诚意修身齐家之说,以期能致国治平天下之功。今世之治,舍本求末,不修于家庭,而专习于浮虚,不务于躬身体力行,而售其描绘章句之小技,不知立身修行之大节,钓声名,取利禄。如是则不孝于亲,不忠于君,废毁舆伦,灭绝天理,给人民与国家无穷之祸害。

朱熹任南康太守时,重修当地原有白鹿书院、特取圣贤为学之大端的条例以示学者,其言曰:“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五教之目(条目)也。……学之序亦有五:‘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辩之,笃行之。’学、问、思、辩四者,所以穷其理也。笃行之事则修身以至于处事,接物,亦各有其要焉:言忠、信行、笃敬,惩忿,窒欲、迁善,改过,修身之要也;正其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处事之要也;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行有不得。反求诸已,接物之要也。”白鹿书院的大端条例,其规格广大。其功夫切密,其条目明白而森严,实为万世学者定式。为士者若能循序力行,则可以变化其气质,薰陶其德性,上以尊隆国家,下以大安民物,其效岂浅哉。

蔡模据此恳请皇帝的奏章说:仰惟陛下亲洒宸翰(请求御笔亲书之意),崇奖学校,激励人心,真百王之所未有,望圣明断自宸衷(伟大的胸怀)特降指挥,将朱熹白鹿书院揭示颁下三学及诸州县学,以为天下士子定式,振起纲维,兴美教化,培育人才,实非小补。望圣慈百事万机之暇,并赐奎文(皇帝的手笔),大书特书,刻于石,示天下千载。模又表云:“臣昨者冒阵愚见,上读圣听,乞以白鹿书院条例揭示颁下三学及诸州县学以为士子矜式,伏乞赐施行,臣与六馆诸生,天下士子同心庆幸。”

圣上览奏,不数日,御书“白鹿”揭示颁下三学立石,悉如蔡模所请。

蔡模卒于淳祐六年(1246年)十二月廿三日,享年59岁,归葬莒口后山考尾垅。

《中国人民大辞典》第1534页已将蔡模编入名人录中。

翁泳(约1190年~?)

字永叔,祖籍长安人。始祖翁郜,唐末入闽,世居建阳莒口。泳生有异质,笃志嗜学。早从蔡渊学,与熊庆胄、蔡模为同门友。所著有《易解》、《河洛运行讲义》、《小学集解》。学者称思斋先生。(旧县志。按:思斋受业节斋先生之门,见《勿轩文集》;一说思斋从朱子游,居匙涧,朱子为题“匙涧草堂”扁字,袁子凡《纲鉴》引之。或又谓思斋名道渊。)

熊庆胄(约1190年~?)

字未详,号竹谷,建阳崇泰里熊屯(今莒口樟㘵村)人。少受业于蔡渊,后又随真德秀、刘垕学,与邑人蔡模、翁泳为同窗学友。一生潜心学问,不求闻达,也不应科举。他虽非进士出身,然而学术成果却不可小窥,留下十余部著作。

熊庆胄最引人注目的一部著作是《中兴三朝通略》,熊禾称此书有独到见解,成一家之言。宫中史馆得闻奏明皇上,皇帝特下诏要建州知府负责抄录此书,进献入宫。也正因为这本书,当时史馆官员赵庸斋推荐其入朝,“同修史事”。熊庆胄力辞不就,仍然隐居竹谷小屋著书。他留下的著作有《易注集传》、《三礼通义》、《春秋约说》、《庸学绪言》、《采诗小记》、《史学提纲》、《心经集传》、《直方斋小稿》、《敬思斋小稿》、《竹谷文集》,惜有好几部著作毁于南宋末年丙子兵难。

熊庆胄为人极孝,于族姻乡党,亦笃情义。居乡与里人和睦友爱,常解囊赈助饥贫。后进有问其学者,必谆谆诲诱而不倦,彬彬然有君子之风。

《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362页已将熊庆胄编入名人录中。

叶采(约1192年~?)

字仲圭,父叶味道,宋建阳崇泰里(今莒口后山)人。今考《近思录集解自序》,竟无一语叙及家学。上书表,亦未叙及“先人受职,世受国恩”云云,不知何故。少从蔡渊学。尝居武夷八曲鼓子书堂,讲读之暇,辄游玩赋诗。陈淳以其好躐高妙,屡砭之。遂构渔隐精舍而于其中,循序就实,问学日进。淳祐元年(1241年)登辛丑科进士,授邵武尉,转景献府教授。集解《近思录》进呈。上悦,迁秘书监。论郡守贪刻,上纳之。迁枢密检讨,知邵武军。作郡乘,购田筑祠,祀朱子于郡泮。复录田若干顷,祀朱子于光泽。累官翰林侍讲。乞归。景定初(约1260年),诏起,病不能赴,寻卒。所著有《近思录集解》、《西铭性理解》等书行世。

蔡抗(1193~1259年)

字仲节,号久轩,蔡沉第二子,宋建阳莒口后山人。生于绍熙四年(1193年)三月十二日,颖悟力学,同兄模弟权肄业于家庭,用力于致知诚正之本讲究治国平天下之道。因南宋建国都于杭州,他避“杭”字之讳,改为“抗”。

绍定二年(1229年)殿试登进士第,得授迪功郎,受任浙江丽水县主簿。翌年五月,因父病逝辞官,为父守孝三年期满,补浙江寿昌县主簿。端平三年(1236年)升任福建邵武县令。嘉熙三年(1239年)调任福建顺昌县令。翌年又因继母病逝辞官,为继母守孝期满后,升调京城。淳祐四年(1244年)二月吏部范公特荐。推升为宁国府知录,三月入幕,九月任满,考试又特荐乞请擢升。淳祐五年(1245年)四月圣旨差充临安府学教授。五月一日,奉旨试任馆职,七月对策于玉堂,御旨除秘书省正字(刊正文字典礼的官职)立朝每每论(坚决切实上论奏)疏,从容奏对,淳祐六年(1246年)四、五月继连续上丞相书,建议解除弊端建立宗社大计,七月初八,圣旨诏兼王官大小学教授,八月上殿论对,十月御前讲述《周礼终编》,皇上嘉其精识卓见,于十一月圣旨除枢密院编修官。

同年十二月十五日奏请理宗皇帝御书“白鹿书院”颁下三学与全国各州县学及书院立石誌念。淳祐七年(1247年)七月二十六日,面对廷和殿直陈参知政事刘之杰行事不合理以及造成风俗劣陋,弊端不少,朝内外评击之论很多,要求把之放归田里,像蔡杭这样忠直敢言击僚者,罕极。

淳祐七年十月六日授江东提刑,到任后处理各地积案很多,所到各地崇儒重道,祭白鹿书院、紫阳书院、朱文公祠、陆象山祠、洪忠宣公祠、赵忠定公祠和亲到汤晦静、徐棋楚等贤士墓去祭奠。八月旱荒,他不胃权势申奏土豪胡一鸣不法事并弹劾部内官吏欧阳继文等不法事件。淳祐九年(1249年)诏除直秘阁兼江东提刑,诏词中佳其行云:“儒者有益于人国者大,居中则著忠直之节,使外则馨询度之猷,此朕所以看着而不能忘也,尔立朝未几,直道凛然,江左详刑,万物吐气,乃倚尔贤使者为重,伸寓直延阁谓耀皇华,盖殚乃心”。

淳祐十年(1250年)八月除直宝谟阁浙东提刑,除命御书云:“……详刑之使视他部为尤重。得刚正之士始不负临遣。具官蔡抗得考亭及父兄传,其学渊以深,其德至以粹,其节则严霜烈日,其容和风庆云。建国本一疏,既见其讦谟之远(揭发人之过错无不细致的实)一札可观其先见之明,司刑江左,澄清一道,物物吐气尔端足以律官吏,兴教足以止刑辟……”自任浙东提刑,所至之处,凡当地诸生有讲学。从不辞邂。决狱所巡州、县处处精明,深山访贤解决悬案疑难大狱如余千,安仁、铅山,衢州等地多起。

淳祐十二年(1252年)六月十七日,以京尹余晦凌辱武学,引起学潮,因之蔡抗乞请罢去自己国子司业职务(教育的领导机关)同时亦申省乞罢余晦,以谢三学。至此三学诸生伏阙上书乞罢京尹余晦。台谏言官亦交章评劾,但均未得到皇上批复。省札只是开谕生归回书斋。因而萧察院亦三劾余晦,但仍未得到皇上圣允,后来在群论评斥的气氛里,内批以陈力修任国子祭酒司业,蔡抗改授宗正少卿知临安府(这是升级),余晦调称大理卿,缴回其原宗正少卿职位(似有贬意)但是省札所下这一调整旨意,蔡抗拒不拜任,望阙拜疏,再辞除命,并谢恩出阙。台谏列奏乞急委官礼谕,劝蔡杭回朝,仍供司业职事,并收回新命。罢斥余晦,接着大学生黄庸、兵部尚书张番、中书舍人陆德舆、给事中赵汝腾等均入朝奏请挽留蔡抗,将余晦罢职。至此,皇上才不得已下旨蔡杭仍兼国子司业,差临安府通判陈正芳追路,谕留蔡抗蔡抗仍辞。不肯拜命,回归故里。

同年(淳祐十二年)十月二日,奉旨,蔡抗除直龙图阁,知隆兴府,蔡抗仍辞不肯就职。

次年,宝祐元年(1253年)正月六日,有旨蔡抗除国子祭酒,制词有云:“中兴以来,道学复振,实籍真儒蔡抗祖蔡元定父蔡沉得朱熹嫡统,耳闻目见,承家庭心学,讲贯纯熟,阐发幽微,朕心敬焉,祭酒之职为学校长官。命尔其任可谓大矣,以尽联崇奖儒臣之意。同年二月十五日,又除太常卿兼侍立修注官,制词中劝慰勉励寄望恳切等言词备至。六月二十日,抗依旨赴阙,十一月权工部侍郎。

宝祐二年(1254年)正月蔡抗上书议请谥秦桧的谥号为“奸凶”。三月上丞相乞召用赵尚书、杨侍郎、高右史、徐左司、李右司、刘爁、卢太傅等诸贤。

宝祐三年(1255年)五月六日向理宗皇帝进《律吕新书》和《书经集传》。五月七日蒙理宗皇帝御书敕赐庐峰书院、西山精舍匾,塑绘文公(朱熹)西山(蔡元定)二贤对榻讲道神像,又御书“西山”和“庐峰”两幅大字赐蔡抗刻于莒口西山与云谷山岩石上。

同年六月十一日御笔书蔡抗兼吏部尚书职务,七月二日又旨再加兼礼部侍郎。八月一日,御笔除端明殿学士,同枢密院事。以上每次擢升和兼任各职,蔡抗总是辞之再三,直到“不得再有陈请并来章”(即再看辞表一概不收)而后就。八月二日,又奏旨差,蔡抗兼同提举编修经武要略,御赐对衣金带鞍马。自此,蔡抗身兼军国重任。

宝祐四年(1256年)七月二十六日,御笔除参知政事兼同提举编修。

蔡抗在州郡所至,祀先儒,旌忠节,表义行,举遗逸,在朝则议论从容,忠直敢言,凡语义君帝之从而后已,他忧北金之强,注意边关,严武备则择将帅卒为先。他奏权奸丁大金(蓝色脸,多奸诈任丞相官职)不可用,不待批可而逐去之,皇帝认为是越职行为,因而被落职,及同知枢密院事,张右番具奏参知政事蔡抗精通经术,忠直敢言,同僚罕及,宜复其祠禄以励清节。理宗皇帝听其言深有所悟说:“蔡抗器识宏深,才德优良,廉能昭著中外,孝友罗于亲疏,传得家学之宗,洞明圣贤之奥养,辅弼联躬,善政流芳”。遂诏:“前端明殿学士,太中大夫参知政事,东阳郡开国侯,复其祠禄,加食邑三百户(原1500户)赠其父蔡沉永国公,母翁氏卫国夫人,继母刘氏福国夫人”。

开庆元年(1259年)浸疾,上表纳禄,御笔批转荣禄大夫右丞相,依乞致仕。(六月二十一卒,享年67岁,葬于永忠里(今麻沙)留田。遗表上闻。帝辍视朝一日志哀。景定元年(1260年)四月,省札奉旨除资政殿大学士依已转官致仕。景定二年(1261年)二月三日谥文肃。

《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529页已将蔡抗编入名人录中。

蔡权(1195~1257年)

字仲平,号静轩,九峰先生文正沉公之季子,建阳莒口后山人。蔡权聪明英毅,肄业于家庭,与长兄蔡模,次兄蔡杭自相师友,见者惊其兄弟友恭,学习不倦的自觉精神。兄模所著《近思录》、《易传集解》、《大学衍说》、《河洛探颐》、《论孟集疏》等书均与权参考以至成书。学者谓其著述虽不及周、程、邵、张之富,但他与人讲说,辩疑祛惑,使人心兴起,实不少让,他对其祖父西山公所著武侯诸葛孔明《八阵图说》,人所不明之处均能一一解说无疑。

蔡权屏去举子,平生好乐布施,凡宗族乡里婚娶、丧葬,皆解囊相助,毫无吝惜之意。以兄蔡杭思补承务郎,授庐峰书院山长,教授乡闾,讲明义理,众人皆称其得家学心传。天性高洁,有祖父蔡元定遗风,喜独处静宝幽轩,刻苦学习,终日怡怡。

一日到将乐拜龟山先生杨时祠,士友杨道夫、冯元正请他讲杨时所著的《求仁斋记》,极其详尽,上下同赞他得家学心传。

淳祐六年(1246年)丞相范钟复侍讲汤中,荐其兄弟等家传心学于朝,蔡权之学与兄模、杭无异,可式多士,蔡权坚以病辞。

蔡权作《参同契论》,斥佛老二氏之非,作《三问广仁说》有自省警戒之意。他还著有《皇极刚克要略》、《八阵图后说》等书行于世。

长子公度以乡贡任建阳县知事,官至蕲州防御使,守家庭清白之训,为政宽平廉洁,甚得民心。

蔡权卒于宝祐五年(1257年)九月二日,享年63岁,葬于雒田里(今崇雒)鹏林。

《中国人名大典辞》第1535页已将蔡权编入名人录中。

黄周(1195~?)

字仲文,元代建阳崇泰里(今莒口人)人。宋端明学士七世孙。端明自固始来闽,为邵武人,后居建阳。周年十三,从杜本学书,从葛元喆学诗,亦工墨竹。元季为本邑令,旋判邵武,卒。

刘钦(约1210~?)

字子持,号冰壶,刘垕子,建阳莒口马伏人。幼有奇质,在襁褓中或于啼哭时,示以书帖,即嬉笑。甫能言,母梁氏教以古诗,辄成诵不忘。母抚而笑曰:“此儿必大吾门”。七岁,日受数千言,每夜达旦,母怜而节之。乃匿膏室中,俟母寝熟,复朗诵。后从蔡沉学,精于《易》。以祖荫补官承事郎。年二十七,知嵊县事,有政声。累官邵武、南康,兼管内劝农事。时,江汀邵寇窃发,境内骚动,钦募义勇剿捕。不数日,灭之,诛其首恶,余悉纵还乡。里第诸将功尝有差。事闻,升殿中侍御史,同知枢密院事。疾,归隐。居武夷茶洞口,筑茶岩小隐堂终焉。自号冰壶散人,日以诗洒自娱。时贤翕然宗之。终朝请大夫,谥忠简。所著有《书经衍义文集》十卷、《尚书衍义》、《文集》等。

《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469页已将刘钦编入名人录中。

熊新民(约1245年~?)

字未详,宋建阳崇泰里熊屯(今莒口樟㘵村)人。宋咸淳十年(1274年)登甲戍科进士,与熊禾同榜进士。

刘应李(约1246~?)

字希泌,号省轩,初名棨,刘填之子,刘炳之孙,建阳莒口马伏人。幼庄重聪敏,受良好的家庭教育,长从真德秀学,得程朱之传。登宋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授建阳主簿。宋亡入元不仕,退与熊禾、胡一桂讲道于洪源山中,隐居十二年。后建化龙书院于莒潭,聚徒授业,学者云集。所著有《翰墨全书》、《易经精义》、《传道精语》等。

《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487页已将刘应李编入名人录中。熊禾(1247~1312年)

字位辛,一字去非,号勿轩,晚号退斋,后又更名铄。宋建阳崇泰里熊墩(今莒口镇樟㘵村)人,世居云谷鳌峰之阳熊墩。幼年颖慧,有志于濂、洛、关、闽之学。访朱熹门人辅广,拜其为师,游浙江,受业于刘敬堂,得朱熹晚年同黄干论学之要旨。登南宋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受任汀州(今属福建)司户参军,颇有政绩。这时的熊禾,尚未到而立之年,有一番才人意气名士风流的胜概,雄心勃勃,热干一番大事业。可叹他生不逢时。是时贾似道弄权误国,兵虚财溃。度宗玩忽岁月,酣歌醉舞,沉湎于西湖美景之中。南宋王朝已到了不可收拾的地步,不久就风雨飘零,寿终正寝了。宋亡之后,熊禾誓不仕元,怀着壮志难酬的悲愤和忧国伤时的深情,无可奈何地隐居武夷山中,于九曲溪五曲之处筑洪源书屋讲学读书,当时东吴、漳泉四方学子慕名远道前来执弟子礼,从学者多达数百人。

熊禾礼贤下士,待人以诚。州县长官与显贵人物,皆事以师礼,始终以道义自任,名声愈来愈大。自称“宋之义士,元之顽民”的谢枋得闻其名,曾专程前往拜访熊禾,对国运衰颓的深切叹惋和对元统治者的强烈愤懑,使两人一见如故,相抱而哭曰:“今天下皆贼也,所不为贼者,唯足下与我耳”。两人志同道合,共抒亡国之悲,一起研讨性理之学,成为莫逆之交。

熊禾居武夷12年,回故里熊屯,重新修建鰲峰书院,改建时特意将书院大门改对云谷山方向,改题匾额为“云谷书院”,以示对朱熹的敬仰之心。鰲峰书院在熊禾主持下,四方学者云集,盛极一时。熊禾教学重于义理,授教学生格致、诚心、修齐、治平的为人处世纲领,抨击异端,力排僧道之说,神鬼之妄。尝与江西学者胡一桂研究学问,说秦汉以来,天下所以无善治,是儒者无正学;儒者之所以无正学,是“六经”无完书。“六经”无完书,那学问就没有理论依据;儒者无正学,那道学就得不到发扬。因此,他主张以“六经”、“四书”作为学校教本,以经学为育人治世之道,以书院宣扬理学阵地。元大德九年(1305年)大年初一,他在鰲峰书院会集55位友人,举行学术讨论。熊禾作《会拜五十五人诗》,用诗歌来表现自己的志趣与主张,其诗曰:

晓日瞳瞳一岁初,乡间盛会说吾庐。运当尧历三千六,数协羲图五十余。

修竹岁寒欣得友,野花春色且携书。大篇听取艰辛训,万古天心定不虚。

这首诗表达熊禾以毕生精力研究儒家经典,不虚此生的决心,语气坚定,若铮铮誓言。

熊禾花甲之年填《沁园春》自寿词一首,这是一首嗟叹韶花易逝,伤感之作,词曰:自笑生身,历事以来,垂六十年。今浮沉闾里,半非识面,交游朋友,各已华颠。富贵不来,少年已去,空见悠悠岁月迁。虽然是,壮心一点,犹自依然。新阳又长天边。人指似山间诗酒仙。算胸次崔嵬,不胜百榼,笔端枯槁,难足千篇。隐几杖藜,相耕听诵,聊看诸郎相后先。余何事,但读书煮茗,日晏高眠”。

熊禾回首六十年生涯,国事、家事均不堪回首,伤时感事,万念潮生,感概“富贵不来,少年已去,空见悠悠岁月迁”。当时元朝统治者对汉人钳制极严,熊禾满腹心事,仰对茫茫云天,欲向谁语?心无所主,怎不生愁?作者难酬之志和亡国之恨婉曲地隐藏于字里行间。然而熊禾此词并非一片深沉凄怨的感伤音调,末尾笔调一转,直抒胸臆,道出自己壮心一点,矢志不渝弘扬理学的决心。一位苍老而又自强不屈的学者形象,脱纸而出。

熊禾的一生是失意的,但他始终没有放弃理学的研究。他是朱熹三传弟子,深受其学说影响,视朱熹为孔子第二。他说:朱文公百世之师,即今夫子;徽国公(朱熹谥号)千年之墓,视为孔林。公之文如日丽天,公之神如水行地。认为朱熹的著述继往圣绝学,开万世太平,其学术影响,关系到国家存亡,民心向背。撰《考亭书院记》,有“周东迁而夫子出,宋南渡而文公生”之语。元朝翰林学士吴澄阅读此文,备加称赞道:“江南有人矣!”熊禾对朱熹的评价,得到后人的赞同,为朱熹在儒家道统中奠定崇高的地位。

熊禾认为朱熹平生精力,主要著述《易》、《诗》与“四书”,而《尚书》,“三礼”,仅开其端,未及完成,《春秋》只阐发其义。熊禾以继朱子学为已任,尝作诗云:“斯文一缕千钧日,我辈三经五典身”。如果不能竞此事业,则愧负师训。元初处于兵灾火劫之余,文集焚毁散失。熊禾励志圣学,苦心收集资料。早岁写成《春秋通解》一书,毁于火灾,毫不气馁。他与挚友胡一桂讲论17年,互相勉励切磋,《易》、《诗》、《书》传注都就绪,《春秋》重纂,及至纂修《仪礼》,未及成书,于元仁宗皇庆元年(1312年)带着未酬的壮志溘然长逝,终年66岁,后归葬熊屯横历。

熊禾以毕生精力研究儒家经典,继承、弘扬和发展朱子学,成为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昔人云:“朱熹有功于圣门,熊禾有功于朱熹。”

熊禾著作极为丰富,有《易经讲义》、《易学图存》、《周易集疏》、《书说》、《大学尚书口义》、《三礼考略》、《春秋通解》、《春秋论考》、《四书标题》、《大学广义》、《四书小学集疏》、《文公要语》等书,其中《仪礼》未及完稿,陈益方继成。

《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360页已将熊禾编入名人录中。

黄铭(1265年-1355年)

字日新,建阳崇泰里(今莒口人),黄干后裔。生于宋咸淳元年正月初十日。性敏豪迈,不好游侠,从熊禾学,其读书室名曰:“约我斋”,熊禾为之撰《约我斋铭》,江西名学者胡庆芳为之撰《题约我斋记》。传心授学业,精纯登大德元年(1297年)上舍甲科授建康,路经历累官至集贤待制,奇勋伟绩著闻朝野,未几归稳,著有《归田录》、《长啸》诸集,卒于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九月初一日,高寿九十一岁。

黄铭能诗,今存《约我斋先生遗稿》见于《潭溪书院黄氏宗谱》凡词一首,诗九首。

词一首是为其老师熊禾饯行之作,题为《送勿轩先生归部》,文词虽较白,然情真意切。

词曰:

梅花白,雪花白,踏雪寻梅歌一拍。壮先生,行色。

追不得,行不得,咫尺天涯千里隔。思先生,默默。

题为《为莆田朱文霆题太白问月图》的四首诗风格飘逸,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襟。《游西山访羽士不遇偶成》一诗似为作者不经意之作,一气呵成,构思精巧。

诗曰: 敬寻羽客蹈云台,谁想飘然亦邈哉。

我笑青山山笑我,数声啼鸟送归来。

无题诗一首表达了作者对乱砍滥伐的不满,至今仍有现实意义,全诗如下:

百岁乔木雨露深,忍逢暴客斧斤侵。

白云已去空陈迹,明月重临失故阴。

治世每颁樵采禁,遗昆徒切守庐心。

明庭惠政均存没,不使书生泪满巾。

罗寅(约1355年~?)

字致恭,明代建阳崇泰里(今莒口)人。洪武十八年(1385年)登乙丑科进士,初任望江县知县。官至中都督府经历。

十八岁的状元郎丁显(1368~1398年)

邑中有句古谶云:“睡龙惊马出公卿”,“睡龙”谓伏洲,“惊马”指勒马山。故宋代邑中出公卿数十人。又有古谶云:“山之足,有溪田,水推出,出状元”。

有一年,勒马山下洲田为水所推,而邑人丁显果然大魁天下,高中洪武十八年乙丑科状元。这一年,丁显年方18岁,堪称少年英才,是福建明代第一个得中状元者。

人生穷达谁能料?当丁显还是一介书生时,谁能料得他日后能大魁天下?“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可社会却没给他大显身手的机遇。更不幸的是,刚过而立之年的丁显,郁郁病逝,客死他乡。

丁显,明代建阳崇政里(今莒口镇茶㘵)人。祖系河南光州固始县。五代时先祖丁广到建州(今建瓯)任州学教授,后迁居建阳莒口镇茶㘵,成为入籍建阳的丁氏始祖。按家谱资料丁显为丁广十世孙。1368年,朱元璋完成统一大业,建元洪武,定天下之号“大明”。也正是在这年,丁显诞生于建阳莒口镇茶㘵,与大明王朝同龄。

丁显,字彦伟,幼年聪慧超人,入县儒学学习。明洪武癸亥(1383年),年仅十六岁的丁显,因能诗文,博通经史被选进太学深造,洪武甲子(1384年)乡试中举。洪武乙丑(1385年)在礼部主持的会试中名列第三。殿试由朱元璋亲自面试,御书提升丁显为状元。

朱元璋虽然欣赏丁显的才华,然对其又未委予大任,仅授翰林修撰、承务郎。

据《县志》所载,丁显“后坐事,谪广西驯象卫”,至于因何事遭贬,隐而未言。《闽书》的说法是,朱元璋认为他是“年少自喜,吾固裁之”。意思是说丁显年轻气盛,沾沾自喜,所以朱元璋把他贬谪到边远的广西驯象卫。《闽书》的记载有可信之处。朱元璋敕命丁显文中就曾告诫他曰:“尔其笃志斯文,勿沾沾而自足,勿诺诺以亏忠”。

丁显少年得志,才华过露,很容易招来“年轻气盛,轻视同僚的罪名”。或许丁显纯属冤枉,或许丁显果有骄傲之举,由于史阙记载,不敢随意褒贬。然丁显有聪颖超人的智慧是可以肯定的。

在广西贬所,这位闽地才子生活蹭蹬,心境凄凉,郁郁不得志,终日怀着报效无门的悲怆之情,与名流赋诗唱和。不幸染病卒于任上,年仅三十有一。后归葬建阳崇文里(将口)白石岭(今属莒口镇长埂村大源自然村白石岭),身后冷落,仅遗一女。

丁显诗汇于《建阳集》,惜今失佚。唯旧志存所撰《横渠书院记》一文。

如此英才,方微半甲;正当而立,早逝堪悲。邑中学者刘童挽丁显曰:“俊伟之资,博通经史。甲子开科,首登龙虎。圣主推才,期于佐辅。夭不伪年,惜颠云路”。

《嘉靖县志》编纂者对丁显的命乖运蹇的一生表示惋惜:“叙曰:彦伟以琦瑰器大魁天下,为潭城增耀,斯亦罕矣。而乃夭不伪年,弗获大树勋业,惜哉!”

说来也凑巧,丁显病逝于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这年正是朱元璋大限之年。不过丁显比朱元璋先几个月逝世。他病卒的消息传入宫中,年过古稀的明太祖还没忘记这位“天子门生”。据《闽书》记载,朱元璋得知丁显逝世的消息后怪罪说:“武将何得不护持,令期赍志耶?”赍志就是“赍志而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武将为什么不注意保护丁显,让他怀抱着未遂的志愿而死去?丁显卒于广西驯象卫,他的上司是武官。为此朱元璋还将其有关人员治罪。

丁显得中状元后,在茶㘵新桥湾源有敕建状元府一座,并从新桥铺设一条石路直至状元府,谓之“状元路”。“状元府”部份保存至建国后,由于年久失修,毁于六十年代初,遗址现为茶园。“状元路”历经多年雨水冲刷造成段落塌陷,尚有部份至今犹存。邑人为纪念丁显,光耀乡里,在县坊北街建状元坊,后移县治之南。

《中国人名大辞典》第8页已将丁显编入名人录中。

熊宗立(1409~1482年)

熊宗立生于明代永乐年间,原名均,字道轩,别号匆听子,建阳崇泰里熊屯(今莒口樟㘵)人。是我国医学界一位有重要贡献和世界影响的医学家,比李时珍整整早出一个世纪。宗立出生于一个颇具盛名的世书之家,其先祖唐代熊秘曾任兵部尚书之职,其后,宋代熊勿轩曾任司户参军。自熊秘在熊屯建鳌峰书院供子孙课读后,熊氏家族书香不断,因此熊宗立自小就接受良好的正规教育,他祖辈中亦有精通医学的,如熊彦明就有一定的成就。宗立幼年体弱多病,稍大后就立志学医。于是跟随刘剡(字用章)学习,深得医学要领。学成后以医生为职业应世,治好了不少患者的疑难病症,由于技术高超,屡起沉疴,均已治癒,故声名日噪。

明正统年间,未到而立之年的熊宗立,眼见不少医书用语深奥,窥测难懂,就开始把主要精力从事医书的撰著、校勘工作。他曾说:“医善专心,方贵经验。古今方书,传于世者甚重,盖初学之士,犹临海问津,焉能运从哉?”此后,他日夜伏案,虞集千方,精研专究,一本又一本医学专著陆续问世。三十八年间共撰著、编写出、注释各类医书达20余种,从种类、范围及数量看都是十分艰巨的。经他编纂和注解的医学著作,均分析详细明晰,通俗易懂,有的还用绘图示意说明,十分便于初学者的学习。熊宗立对中医学的普及教育工作是有很大贡献。他的著作不但在我国广为流传,还传入日本,在日本多次翻刻印行,对日本汉医的发展亦有影响。日本真长、号兰轩者及和气明亲等人,曾先后来华跟随熊氏学医。熊宗立最主要著作有:

《名医类证医书大全》本书是在元代孙允贤所著的《医方大成》的基础上,重新加以整理、补充。选收了古今名方及医家世传秘方,依症分门析类,条目清楚。临诊时可依据症候检索有效方剂,是中医临床十分有参考价值的一部方书。

《名方类证医书大成》(新编)二十四卷 明成化三年(1467年)熊氏种德堂刊本(五册草),日本大永八年(1528年)阿佐井野宗理复刻。今北京大学图书馆藏。

《伤寒运气全书》十卷 熊宗立把运气学说和伤寒六经的辩证关系加以联系,以进一步阐明他对运气学说的研究心得。其中有不少值得重视的观点。熊宗立对运气学说的深入研究,具有独到的认识,至今仍有参考价值。

《俗解八十一难经》六卷 《难经》大约成书于春秋战国时代,至明代已相传一千余年,难免错简断文,遗漏脱落。加上文字古奥,不易明了,造成后世医家学习上的困难。熊氏俗解《难经》,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用浅显的文字加以注释,并附图表二十八帧,使初学者得到很大的帮助,故深受欢迎。

《王叔和脉诀图要俗解》 此书是晋代王叔和编撰的关于中医脉象的专书,意义深奥,窥测难知。熊氏广泛吸收历代医家的注释,删去繁杂,择其精粹,加以通俗的注解,并使用图解的方式,使学者便于领会和掌握。

《素问运气图括定局立成》一卷 该书将中医经典《内经·素问》中关于五运六气学说的内容,编成歌辞。熊氏在注释中,渗入自己的研究心得。中医运气说是用宇宙自然界气候变化规律来推测人体生命和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的学说,是中医学的一个组成部份,至今仍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但此书也含有与医学相悖的论点,四库全书总目云:“是书以素问五运六气之说编为歌辞。又有天符岁会之说,以人生年之甲子,观其得病之日气运盛衰,决其生死。医家未有用其法者”。

熊宗立的精神是可嘉的,他特立独行,坚守其节,毕生致力于中医古籍的整理、研究和注释工作。对中医学的教育和普及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除上述所介绍的主要著作外,尚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著作:

(一)编撰医书有《医学源流》、《袖珍方》、《山居便宣方》、《历代名医考》。

(二)注释医学经典著作有《黄帝内经素问灵柩运气间释补遗》一卷、《素问入式运气论奥》三卷、《伤寒运气全书》十卷。

(三)俗解医学经典著作有《八十一难经经络解》、《伤寒活人书括指掌图论》十卷。

(四)临床各种著作的注释、补遗等有《外科精要附遗》三卷,《妇人良方补遗大全》二十四卷,《类证注钱氏小儿直诀》十卷,《类证陈氏小儿痘疹方论》二卷,《补增本草歌括》八卷。

(五)其它著作有《洪范九畴数解》、《金精鳌极》、《通书大全》、《天元赋》、《雪心赋》等。

熊宗立的医学著作和他所注释、校勘的医书,是我国中医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灿明珠。他毕生所取得的成就,不仅是建阳莒口地方的骄傲,也堪称国人之骄傲。

《中国人名大辞典》第1361页已将熊宗立编入名人录中。

熊熙(约1462年~?)

字文明,熊禾裔孙,明代建阳崇泰里熊屯(今莒口樟㘵村)人。少从侯官林珌学《易》,与晋江蔡清同称高弟。弘治五年(1492年)登壬子科举人,以忤权贵不第。授翁源训导,后谢病归,门人感泣于道。所著有《四书周易管天》行世。

熊大木(约1530年~?)

号钟谷子,明代建阳崇泰里熊屯(今莒口樟㘵村)人,系熊宗立曾孙。熊大木是明代著名刻书家,通俗小说的编著者和刊行者,嘉靖、万历年间编刻众多通俗小说,有《全汉志传》12卷、《唐书志传通俗演义》8卷、《南宋志传》10卷、《北宋志传》10卷、《大宋中兴通俗演义》8卷八十则、凡四种(《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其代表作《北宋志传》,是现存最早的描写杨家将抗辽故事的长篇小说;《大宋中兴通俗演义》,则是现存最早描写岳飞抗金故事的长篇小说。作品在艺术上显得比较幼稚,带有长篇小说草创时期的痕迹,同时过份拘泥史实,再创作不够。后人据此再创作的几部描写杨家将、岳飞故事的小说,虽晚出转精,然熊氏的草创之功,殊不可磨灭。

北京图书馆藏有《新刊参采史鉴唐书志传通俗演义》8卷,亦系熊大木撰。

熊明遇(1560年~?)

字坛石,祖籍江西,明末携子人霖避乱入闽,定居建阳崇泰里熊屯(今莒口樟㘵村)。熊明遇博学,尤精天文,登明万历进士,历任吏、户、礼、兵四部尚书。著作有《华日楼集》。他在天文学上特别有造诣,撰写的《格致草》,在当时是一本颇有影响的天文学、气象学通俗读物。

建阳著名天文学家游艺于明崇祯末年特前往熊屯拜其为师。在熊明遇的启蒙下,游艺对天文学产生浓厚的兴趣。游艺自幼聪慧,才华超人,经熊明遇指点,如鱼得水,天文学知识长进很快。

子人霖,字伯甘,登天启进士,官至礼部尚书。

释文贤(1577~1657年)

俗名蔡懋德,字暗修,又字永觉,自号“荷山野衲”、“石鼓老人”,系蔡元定十四世孙,祖居莒口后山。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中秀才。40岁卜问祸福,意思是说学禅可能成佛,深有感触。于是弃家赴江西建昌(今江西南城)寿昌寺拜谒无明和尚,得其密授予“顿悟成佛”的修行方法。此后匿迹建宁府(今建瓯)东荷山,深居自学十余年。崇祯年间(1628~1644年)知悉谷师和尚被推为福州涌泉禅寺主持,就前往福州鼓山涌泉寺。在研究佛教佛经典之余,撰成《鼓山志》。元贤历主福州鼓山涌泉寺,泉州开元寺,余杭(今杭州)翠云庵,婺州(今金华)普明寺,南平(属福建)宝善庵,足迹遍及闽、浙、赣三省。他博通经典,刻意佛学,成为明末清初东南的高僧。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圆寂于鼓山,享年81岁。他著作有20余种,其中有《鼓山志》12卷,分鼓山胜迹、建置、开士、贞珉、艺文、丛谈六门,内容以佛刹为主。温陵《开元寺志》4卷,《永觉和尚广录》30卷等传世。

林逸(约1600年~?)

字隐湖,明代建阳崇政里(今莒口茶㘵)人。嗜学,不事举业。适省郡见罗李二先生,举“回也不改其乐”一语相质。李大奇之,次晨诣访,逸不见之。入西山潜修三载,博通故典,著有《四书口义》行世。提学徐即登清至署,待以客礼。晚聚生徒讲学,作《天道吟》、《浩荡歌》行世。年七十余。

江靖(约1650年~?)

字允嘉,清代建阳崇政里(今茶㘵)人。有膂力,谙韬略。康熙壬戍年(1682年),随靖海侯施琅克澎湖三十六岛屿,招抚台湾。授左都督。

刘齐元(约1670~?)

清康熙年间,茶㘵新桥人。年十二丧父,家贫,事母甚孝。十五岁时,有盗贼数人持械入室,执其母索财物。齐元奋拳击盗,盗竟殴打齐元。齐元呼曰:“愿毙我,勿伤吾母”。盗义而释放之,母得无恙。康熙三十六年,岁荒。齐元率妻李氏共食藜藿(也叫灰条菜,嫩茎叶可做蔬菜,茎长老了可做拐杖),而以精粮养母。母尝病枕疮,齐元为母吮脓血,数日后病愈。有从弟齐文当后于其仲叔,叔无余资,齐元分已田予之,俾得以、存活。乾隆八年(1743年)请旌建坊。

刘铨(生卒年月不详)

字子平,刘炳孙,宋建阳崇泰里马铺(今莒口马伏人)。博通诗礼,尤工吟咏,脍炙人口,属考亭学派一员。庆元五年(1199年)已未科进士,授临川尉,为官有政声。他写《伤时歌》一首,批评世人竞相浮靡,不务本实,感叹人心不古。

刘童(生卒年月无考)

字良能,崇泰里(今建阳莒口)人。好学力行,登明永乐戊戍(1418年)进士。除湖广宁远县知县。观风者荐其才略出群,以尝忤时相,事竟寝。升江西布政司经历,寻升云南蒙化州知州,致仕卒。童廉能并者,所至称循吏。以鲠直不屈,遂坎坷终身,士论惜之。

王妃(生卒年月及名不详)

明永乐年间,崇泰里陈㘵(今莒口镇中㘵村)翁子寿长女初长成花容月貌,艳丽多姿。明成祖第三子朱高燧,永乐二年(1404年)加封为赵简王,派人四处选王妃。各地官员投其所好,想方设法选美女。在这场竞争中仕女如云,婷婷玉立,结果赵简王偏偏看中建阳莒口中㘵村翁家女,且立为正妃。

一人得宠,全家都获荣华富贵。其父翁子寿,以布衣之身授武略将军、前常山中护卫镇抚;王妃的两个兄弟,哥哥翁星(字彦明)授明威将军、前常山中护卫指挥佥事;弟弟翁昊(字彦纯)授武德将军、前常山中护卫左正千户。对翁家来说,可谓是皇恩浩荡,“每日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君王”。参见(道光版《建阳县志》第404页)。

净悟(生卒年月不详)

建阳莒口后山人。晚自尊胜退居南山云际院,一室悠然。禅定之余,礼佛以百万计。年八十余,目光炯然,非常僧也。常为朱子道富文忠,赵清献学佛事,其言收敛,确实无世衲僧大言欺世之病。(《建阳县志》道光版)

赖继龄(生卒年月不详)

字见泉,明代建阳崇泰里(今莒口)人。性纯孝。母病,誓以身代,乃割股调药以饮之,寻愈。母沾瘫疾十八年,奉侍未尝少懈。及卒,庐墓三年,犹不忍归。尝立义田以给宗族,复购义山,俾贫者有葬之地。凡四登宾筵。邑有司先后旌其门曰“至孝性成”,曰“孝义可风”。

张其显(生卒年月不详)

字含光,明代建阳崇泰里(今莒口)。郡廪生。事母以孝称。某年土贼起,显负母逃,卒遇贼。欲杀其母,辄以身蔽之,曰:“宁杀我,勿伤吾母”。寻详其姓氏,咸相戒曰:“此孝子先生也,勿犯之”。母卒,躃踊哀毁,即丧次伴食三年。女至有破产者,以已产赈之,劝使乐业,课子力耕。年七十余终。

叶正鉴(生卒年月不详)

清代建阳崇政里茶㘵人。其族叶先锋为剧贼,窥正鉴之嫂,欲强娶之,先杀其父兄。正鉴忿甚。及先锋招安来郡城,正鉴踪迹杀之,未便也,会关帝诞辰,正鉴密祝曰:“公为明神,我为孤子,神如相予,助我一指力”。有顷,先锋至,立众人中看剧。正鉴亟取屠刀,直入剌之。大呼曰:“吾今有以报吾父矣!”知府高攀龙得其实,义释之。

林济川(1868~1952年)

字宽子,号汝辑,莒口人。是民国时期建阳的著名医师,其祖与父均为中医,他自幼随父学针灸之术,稍长随莒口村头洪福镇学接骨及武术,长成以医艺闻名。1945年从莒口迁建阳城关,在北门头开设“济川诊所”,行医遍历江西、广东、印度尼西亚(当地送匾:“术追扁鹊”)、新加坡(当地送匾:“华佗再世”)、槟榔屿(当地送匾:仁心仁术)等地,名扬海内外。

黄权(1901~1991年)

字平一,号瑞芝,男,生于1901年农历11月30日,建阳县莒口镇莒口街人。后为印度尼西亚华侨教育家。

1923年赴建瓯就读于福建省立第五中学,成绩优异,励志深造,1927年负笈上海,半工半读,终毕业于上海建设大学。

1933年远渡印尼雅加达谋生。是年秋,他在印尼陈焕其、李成蝦、李生耀、游子云、卢瀚如诸华侨名流的鼎力支持下创办日新中、小学,学校以培植青少年,服务大众,提高文化水准,造就建设人才,促进中印繁荣为宗旨,黄权亲任校长,竭力领导,此举深受侨胞欢迎拥戴,不少爱国进步文人学者投身支持,其中有早在北伐革命军中任师长、解放后任北京华侨补校校长的张国基先生客居印尼时也常热情协助校务并代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黄权与师生们欢欣鼓舞,奔走相告,在雅加达日新学校升起第一面五星红旗。

1965年久慕祖国新貌,黄权亲任印尼华侨观光团团长,漂洋归国,荣幸受到周恩来总理邀请参加国庆大典并出席国宴,这一邀请他视为一生的光荣和骄傲,激动地挥毫作诗:“率侨观光耳目新,总理宴请感荣幸。国庆观礼心潮涌,山河巨变倍加亲”。是时印尼风云突变,周总理和中侨委廖承志主任很关心黄权的安危,特派方方副主任与他商讨分析局势,劝其暂留国内,黄权甚感动,毅然决定留下,后定居福州。是年,黄权回莒口老家时,见故乡焕然一新,喜出望外,即兴赋诗:“风光景物多美妙,生动活泼显映上。抚今追昔细琢磨,深情流露扣心弦”。

1966年,刮“文革”风,黄权对老干部、专家学者挨斗很同情,他常与名书法家江朝源,统战部李含阳、丘锦章,福建省侨联主席林祖光,福州九中校长黄鹤等谈形势,吐真言,交换对运动的看法。1976年,粉碎了“四人帮”,黄权乐极了,挥毫作诗:“江中妖怪掀恶浪,张牙舞爪梦成王。干群愤起力无穷,一网打尽四人帮”。且高歌:“喜看今日新世界,红旗引路迎朝熙”。

1991年10月26日,黄权卒于福州居屋,享年九十一岁。

黄老先生的子女后代分别侨居印尼、香港、新加坡、加拿大、澳州等地,均事业有成。

节烈、节孝人物

清代,刘昌仁妻张氏,名细娘,莒口人。顺治癸已年(1653年),年二十一岁为寇所虏,强逼之。氏叱曰:“我自有夫,何得污我?我之不即死者,为孕在耳!”胁以刃,氏骂益历,遂遇害,贼首陈德容义之,切责其党,而嘱其夫埋之乃去。

清代,塘源江美州妻黄氏,美州渡马伏河,浪触舟,溺死。黄鬻钗钏,募善泅索之阅月,始得尸体。与归祖茔,黄哭之恸。视殓毕,父母劝以节哀抚孤,毋自苦。黄唯唯,自是无哭声,但时见泪痕耳。越旬日,举家暨亲宾会奠于殡所,俱先往。黄故迟之,遂入室自缢死,时年二十有四。柳州太守傅克钦其外甥也,为作《黄烈妇传》。

清代,张大经妻袁氏,崇太里人。咸丰八年二月间,发军逆犯晓时,媳王氏有孕将次临盆,氏方顾言曰:与其出死於途尸骸暴露,曷若聚首在家,淌获万一保存,不亦可免几许劳顿,讵竟言犹大耳,贼已三面拦入,众皆星散奔避邻左,呼氏急走适仓皇奔至河边,弥望傍岸拥塞竟至寸步难行。氏爱媳并姪秋光妻林氏,手抱女孩惨然长呼曰:命矣!夫我等幼育名门真适望族,有以清白之躯为流寇所污乎,因相牵裾投河而殁。呜呼,夫非巾帼巾之铮铮者,曷能若是也。

清代,水东徐华富之女徐兰友,芳龄十七,许配上㘵王广为室,还未出阁,未婚夫病卒,兰友闻讣,当夜饮药殉夫。

清代,县坊富家女虞坤英,家人作主,与莒口张际时订婚,尚未迎娶,际时病逝,虞氏闻恶讯后誓不独生,家里人日夜护卫。第七天,虞氏得以逝脱,仓促赴水而亡,时年二十有四。

江起藩妻葛氏,崇政里人。夫亡时,氏年二十八,孤甫八岁,抚之成立。子欲清旌,氏曰:“守节分内事也,何以名为?”遂不果。年五十九岁而终。

熊元星妻黄氏,崇泰里焦岚人,年二十夫殁,守节六十有五。

张肇庆妻吕氏,崇泰里人。二十一夫亡,守节生孩四岁龄,抚育成立,事翁姑尽妇道,尝以烈女不事二姓为诫,终无少懈,其志至殁无间言。

马廷述妻黄氏,崇泰里人,青年守节,宣统二年府宪刘之年报部旌表节孝。

黄葉彰妻翁氏,崇泰里莒口人,太学生黄台母也。生于嘉庆丙辰元年,后归黄门,至嘉庆丙子二十一年夫死。氏二十一岁守节,卒于咸丰戊午八年,寿至六十三。操矢拍丹事舅姑代夫弥孝养之缺苦,贞获尽教子孙为图绵忠烈之体盖不仅以节孝传徽,尤是以见以忠义垂后者矣。

马澄妻刘氏,马伏刘爚十世孙女。年二十四而寡。尝语人曰:“不更二夫,常节也。使此足一移,不独受辱,此呱呱者,孰与育之?”自是勤纺织,以抚二子樫、梁,俱成立。

潘荣妻刘氏,马伏刘爚八世孙显之女。年十九,而夫与舅姑相继卒。氏日夜号泣,扃户独处,卒能抚二子埙、箎底于成立。乡人贤之,年七十卒。

熊普惠妻蔡氏,崇安人。普惠乃樟㘵熊禾八世孙也。生子继儒,甫周岁,而普惠卒。时蔡年二十二,绝脂粉,却丽服,不预宴,不轻出厅事。成化间,里人熊斌奏请旌表,而蔡适卒,事遂寝。长史赵文铭其墓。

生员刘祐妻葛氏,崇政里人。祐家贫,葛常勤纺织以相之。祐殒时,葛年二十七。子寅,甫六岁。督学姚公名镆者,祐之知已也。至是,以祐怀才不遇卒,命寅自襁褓中寄名诸生。葛虽甚爱其子,而听文训课不少贷。后举明经,司训松阳。嘉靖已丑,知县薛宗铠奖之。凡守节四十七年。

熊爚妻蔡氏,爚为熊禾九世孙也,卒时,氏年二十一,生男垒,甫四月,姑谓之曰:“此恐非熄倚仗,奈何!”蔡啮指明志,誓死无二。孀居四十三年。知县薛宗铠表其门。

生员李果珍妻蔡氏,名淑达,蔡元定十五世孙女。生子三人,年二十而寡。族人迫之嫁,蔡励志盖坚。子嵩华,韡华,俱有文名。季子皇华,顺治戊子举人。按院霍公、成公俱题奖之。年八十无疾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