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辅广所编部分十二

又先生尝上疏曰:

“为学之道,莫先于穷理。穷理之要,必在于读书。读书之法,莫贵于循序而致精,而致精之本,则又在于居敬而持志,此不易之理也。

“夫天下之事,莫不有理。为君臣者,有君臣之理;为父子者,有父子之理。为兄弟、为夫妇、为朋友,以至出入起居、应事接物之际,亦莫不各有其理。有以穷之,则自君臣之大,以至事物之微,莫不知其所以然与其所当然,而亡纤芥之疑。善则从之,恶则去之,而无毫发之累。此为学所以莫先于穷理也。

“至论天下之理,则要妙精微,各有攸当,亘古亘今,不可移易。惟古之圣人为能尽之,而其所行所言,无不可为天下后世不易之大法。其余则顺之者为君子而吉,背之者为小人而凶。吉之大者,则能保四海而可以为法,凶之甚者,则不能保其身而可以为戒。是其粲然之迹、必然之效,盖莫不具见于经训史策之中。欲穷天下之理而不即是以求之,则是正墙面而立耳。此穷理所以必在于读书也。

“若夫读书,则其不好之者,固怠忽间断,而无所成矣。其好之者,又不免乎贪多而务广,往往未启其端而遽已欲探其终,未究乎此而忽己志在乎彼,是以虽复终日勤劳、不得休息,而意绪匆匆,常若有所奔趋迫逐,而无从容涵泳之乐。是又安能深信自得,常久不厌,以异于彼之怠忽间断而无所成者哉?孔子所谓‘欲速则不达’,孟子所谓‘进锐者退速’,正谓此也。诚能鉴此而有以反之,则心潜于一,久而不移,而所读之书,文意接连,血脉贯通,自然渐渍浃洽,心与理会,而善之为劝者深,恶之为戒者切矣。此循序致精所以为读书之法也。

“若夫致精之本,则在于心。而心之为物,至虚至灵,神妙不测,常为一身之主,以提万事之纲,而不可有顷刻之不存者也。一不自觉,而驰骛飞扬,以徇物欲于躯壳之外,则一身无主,万事无

纲,虽其俯仰顾盼之间,盖已不自觉其身之所在,而况能反复圣言,参考事物,以求义理至当之归乎?孔子所谓‘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孟子所谓‘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者,正谓此也。诚能严恭寅畏,常存此心,使其终日俨然,不为物欲之所侵乱,则以之读书、以之观理,将无所往而不通;以之应事、以之接物,将无所处而不当矣。此居敬持志所以为读书之本也。

“此数语者,皆愚臣平生为学,艰难辛苦已试之效。窃意圣贤复生,所以教人不过如此。盖虽帝王之学,殆亦无以易之。”〔1〕

(“循序致精”一语,兼“循序渐进”“熟读精思”二条。而“居敬持志”一条,正本此疏之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