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1.朱熹撰记或题诗的书院

邺侯书院

在湖南衡山烟霞峰下。唐代邺侯李泌隐居于此读书、藏书,其子蘩于南岳庙之左侧建“南岳书院”。宋宝庆中改称“邺侯书院”。明人重修改称“集贤书院”,合祀唐宋诸贤于其中。清乾隆间复称“邺侯书院”(《南岳志》卷十七,《书院》。光绪《湖南通志》卷六九,《学校·书院》二)。

宋乾道三年(1167)八月,朱熹、张栻在“岳麓会讲”之余,曾同访烟霞遗迹,并赋诗以纪。朱熹有“山道榛芜大道荒,令人瞻望邺侯堂。怀贤空自悲今昔,泪滴西风恨夕阳”的诗句(诗题《自上封下福岩道旁访李邺侯书堂山路榛合不可往矣》,载《南岳唱酬集》)。

朱文公书院

又名“凤山书院”,在福建安溪县西凤山。绍兴二十三年(1153),朱熹官同安主簿,曾往安溪按事三日,写下了《安溪道中泉石奇甚绝类建剑间山水佳处也》、《留安溪三日按事未尽》、《安溪书事》等诗(《朱文公文集》卷一)。并于西凤庵留有题辞。明正德间邹鲁《改建朱文公书院记》云:“绍兴中,我晦庵朱夫子来簿同安,时以按事留县三日,极爱县之泉石奇峭,谓绝类建、剑山水佳处,往往发泄于吟咏之间,尝于庵题句有云:‘心外无法,满目青山。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嘉靖《安溪县志》卷七)为纪念朱熹,明正德十六年(1521),知县龚颖将“凤山庵”改建为书院,塑像奉祀(嘉靖《安溪县志》卷四、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五,《学校志》)。

双桂书院

在江西德兴县。光绪《江西通志》卷八二《建置略·书院》载:“双桂书院在游奕坞,相传朱子赠程烨、程燧兄弟诗,有‘两种天香手自栽’之句,书院之名由此。”

按,朱子此诗为《题程烨、程燧兄弟双桂书院》,原载清朱玉《朱子文集大全类编·补遗》,又见雍正《江西通志》卷二十二,今收入《朱熹外集》卷一。诗云:“君家构屋积玉堆,两种天香手自栽。清影一帘秋澹荡,任渠艳冶斗春开。”

据束景南考证,此诗应为淳熙三年(1176)朱熹前往婺源省墓前后所作(《朱熹佚文辑考》,第113页),程烨、程燧当为朱子门人,生平缺考。束先生认为,“按《江西通志》卷二十二《书院》:‘蒙斋书院,朱子门人程端蒙讲学所,旧在德兴县游奕坞。’而程烨兄弟双桂书院亦在游奕坞,似程烨兄弟与程端蒙为同宗之戚,自必相识。朱熹绍兴二十年归婺源省墓,即尝经德兴拜谒名诗人董颖,德兴士子已有来执礼问学者。淳熙三年再归婺源,程端蒙又特自德兴抠衣来谒,程烨兄弟或亦在其时同见朱熹并请赠诗”(同上书)。

隆冈书院

在江西南昌“府城南四十里,形如象尾相近,有澹冈及隆冈。宋淳熙间进士刘邦本建隆冈书院,其裔孙藏有朱子所题四景诗”(雍正《江西通志》卷七)。淳熙八年(1181)四月,朱熹由南康军归闽,途次于此,作《隆冈书院四景诗》。诗分为春、夏、秋、冬四景,每景七言律诗一首,诗载乾隆《南昌府志》卷十七,别见雍正《江西通志》卷一五四、光绪《江西通志》卷八十一。束景南收入《朱熹佚文辑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版),今编入《朱熹外集》卷一(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版,总名《朱熹集》)。

东屿书院

在浙江台州温岭。南宋淳熙间,邑人丁少云建。“有松山、南麓诸亭池楼阁及‘东屿书房’。少云子木又建云海观,台榭岩径无虑七十余所,为浙东冠”(嘉靖《太平县志》卷八)。淳熙九年(1182),朱熹任浙东提举,应丁少云之子丁木(进士、青田县令)之请,作《题东屿书院》五言八句一首。诗原载嘉靖《太平县志》卷八,又见戚鹤泉《台州外书》卷十三。束景南收入《朱熹佚文辑考》,《朱熹外集》卷一亦收之。诗云:

书房在东屿,编简乱抽寻。

曙色千山晓,寒灯午夜深。

江湖勤会面,坐卧独观心。

秋浦瓜期近,何当寄此吟。

石门书院

《紫阳朱氏建安谱》录此书院,云:“石门书院,在青田县石门洞。宋淳熙九年,朱熹提举浙东,循行至此,有汶上之兴。元至正中,廉访使王俣始即谢客堂故址建。”“汶上之兴”令人不知所云。考清朱玉编《朱子文集大全类编·补遗》有《训蒙绝句》百首,其中第四十五首题为《汶上》。故所谓“汶上之兴”,殆指朱熹循行至此,触发了诗兴,留下此绝句一首。诗云:“仕非其地宁无仕,此地还他德行人。彼以势邀吾自逝,丈夫无欲气常伸。”从诗意看,比较符合朱熹在浙东任上因连续弹劾唐仲友而未能奏效的激愤心情。

乾隆《浙江通志》卷二九《学校志》则载:“石门书院,在县西七十里石门洞。《续文献通考》:宋淳熙九年朱文公提举常平至此,欲居之。元至正中廉访副使王俣始即谢客堂故址建,久圮。”所载与《建安谱》大同小异,文中基本上也看不出此始建于元至正间的书院,与朱熹有何关系。但朱熹既有《汶上》一诗,则此书院勉强可列入因朱熹题诗之后而建的书院。

石鼓书院

在湖南衡阳石鼓山,唐元和中州人李宽始建,北宋至道三年(997),邑人李士真重建。景祐二年(1035),宋仁宗赐“石鼓书院”额(《南岳志》卷十八《书院》,光绪《湖南通志》卷六十九《学校·书院》二),成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

淳熙十二年(1185),部使者潘畤、提刑宋若水相继修建。淳熙十四年(1187),朱熹应宋若水之请,为撰《衡州石鼓书院记》(《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九)。告诫诸生不要被“使人见利而不见义”的“学校科举之意乱焉”,而要“养其全于未发之前,察其几于将发之际,善则扩而充之,恶则克而去之”。书院立石刻碑以传。

2.朱熹题词或题额的书院

小山丛竹书院

在福建泉州。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朱熹官同安主簿时,曾至泉州。“每抵郡城,必登小山,称其山川之美”(道光《晋江县志》卷十四,《学校志》),并“种竹、建亭、讲学其中”(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三,《学校·书院》)。并手书“小山丛竹”四字,落款题“晦翁”(民国《福建通志·金石志》卷十)。

明嘉靖间,泉州通判陈尧典重建斯亭,更名“过化”,且镂朱子遗像以崇祀之。清康熙四十年(1701),通判徐之霖因建书院在“府城隍庙旁,其匾为朱子书,镌于石”(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三,《学校·书院》),并自撰《重兴朱夫子小山丛竹亭记》(同上书)。

此书院中朱子手书“小山丛竹”石刻今仍存。

台溪精舍

在福建邵武城东,朱子门人何镐读书处。“叔京从朱熹游,熹尝造焉。以地近七台之麓,小溪之滨,故名。今乡人称为学堂”(弘治《八闽通志》卷四十五,《学校志》。咸丰《邵武县志》卷一,《古迹》亦载)。其堂名“味道”,朱熹曾为之撰《味道堂记》(《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七)。

蒙谷精舍

在福建邵武城北故县之泉山。宋黄中致仕后读书讲学之所。取《易经》蒙卦之义,名蒙谷。又建果亭、育亭于泉山之上。朱熹曾过从其间,为大书其匾(弘治《八闽通志》卷四十五,《学校》;咸丰《邵武县志》卷一,《山川》)。

黄中(1096—1180),字通老,邵武人,游酢门人,官至兵部尚书兼侍读。卒后,朱熹为撰《墓志铭》(《朱文公文集》卷九十一)。

会文书院

一名“会邱书院”。在浙江平阳南雁荡山,崇宁三年(1104)建,宋陈经正、陈经邦兄弟读书处,名“会文阁”。朱熹官浙东提举时,至此一游,为之题额“会文书院”(乾隆《浙江通志》卷二十九,《学校》)。

龙江书院

在福建漳州西北芝山,上有临漳台,下有开元寺。

绍熙元年(1190),朱熹出守临漳,“登兹台而爱之,欲筑读书之室,不果”(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六四,《学校志》)。题句台上云:“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闽书》卷三七,《建置志》)宝庆元年(1225),郡守危稹始筑龙江书院于台之下,以“成夫子之志”。淳祐六年(1246),郡守方来又在书院讲堂之东建朱子祠以祀朱熹,而以门人陈淳、黄干配祀,名“道源堂”。元郡儒黄元渊以私资重修之,虞集为记。元渊是黄干七世孙。明代重修,改名“芝山书院”(明戴铣《朱子实纪》卷七)。

龙峰书院

在福建长乐方安里筹峰山。据《闽书》卷三二《建置志》载:“宋儒刘砥、刘砺读书处。朱文公避学禁寓此,二刘从之受业。”民国《福建通志·金石志》卷十一则载,朱熹曾手题“读书处”三字镌于石门之上。明弘治间(1488—1505),长乐知县潘府建为书院祀朱熹,以二刘、黄干、李枅配祀。但据《朱文公文集》卷八十四《跋刘司理行实》云:“长乐刘砥及其弟砺相与来学,累年于兹,更历变故,志尚愈坚。”后署“庆元己未(1199)四月乙酉新安朱熹书”。陈荣捷《朱子门人》云:“刘砥1190年初事朱子。其弟1198方来,1199同归。……履之曾录语类庚戊(1190)所闻约七十条。”则二刘从学朱熹应在建阳考亭而不在长乐,故此书院不应列为朱熹讲学之所,而应只是题词之处(《闽书》卷三十二,《建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