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1.朱熹读书的书院

南溪书院

在福建尤溪县水南公山之麓,原为邑人郑安道故宅。宣和间,朱松曾官尤溪尉。建炎四年(1130)五月,因避兵乱又至尤溪,馆寓于此。这年九月十五日,朱熹在此诞生。绍兴四年(1134),朱熹在此读小学(《朱子年谱》卷一;朱松《送五二郎读书诗》,《韦斋集》卷四)。后人为纪念朱松父子,因建书院。

书院始建于嘉熙元年(1237),县令李修在郑氏故宅“作屋三楹,中设二先生祠”,两侧为景行和传心二斋(嘉靖《延平府志》卷十九,《艺文志》)。德祐元年(1275),御赐“南溪书院”额,设山长(元林兴祖《南溪书院记》,嘉靖《尤溪县志》卷二)。由宋至清,书院历经数度重修。近年又重新修复,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星溪书院

在福建政和县治之南正拜山下。宣和五年(1123),朱松任尤溪尉时建。“以供职事之余,读书观理而养其高大之趣,于以风化县人子弟,使知兴学”(明林雍《星溪书院记》,康熙《建宁府志》卷四十四,《艺文志》四)。绍兴年间,为祭扫祖墓,朱熹曾随父在此读书。“元至正间,邑人因为祠,祀松及其子熹”(康熙《建宁府志》卷十,《书院志》)。明清两代,曾历经重修,今圮。

环溪精舍

在福建瓯宁(今建瓯)县城南紫芝上坊,是朱熹童年时随父寓居读书之所。绍兴十年(1140)三月,时任吏部员外郎的朱松“以不附秦桧和议,出知饶州,请祠,居于家”(《朱子年谱》卷一)。明汪佃《环溪精舍记》则云:“出先生知饶州,未赴,丐祠禄,乐建州城南溪山之胜,筑环溪精舍寓居,徜徉终焉。”(嘉靖《建宁府志》卷十七)《朱子年谱》卷一载:“(绍兴)十年庚申十一岁受学于家庭。”实际上,从绍兴十年至十四年(1140—1144)三月即朱松逝世为止,朱熹均在此从父学。朱熹自言:“某自丱角读四书,甚辛苦”;“某向丱角读《论孟》,自后欲一本高似《论孟》者,竟无之。”“某十数岁读《孟子》言‘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以为圣人亦易做,今方觉得难。”(《语类》卷一〇四)“熹年十三四岁时,受其(按,指《论语》)说于先君,未通大义,而先君弃诸孤。”(《文集》卷七五,《论语要义目录序》)书院前有画卦洲,相传为朱熹童年画卦处。

明正德十年(1515),朱氏后裔曾重建精舍,祀朱松而以朱熹配,匾曰“朱韦斋先生祠”(嘉靖《建宁府志》卷十一,《祀典》)。

屏山书院

在福建崇安五夫里屏山之下。宋刘子翚奉祠归隐后创建。原为刘氏家塾,名“六经堂”。朱熹少年时,曾就读于此,后亦在此讲学。

绍兴十三年(1143),朱松病故,当时年方十四岁的朱熹遵父遗嘱,从学于武夷三先生刘子翚、刘勉之和胡宪。与朱熹同时在刘氏家塾就读的,还有魏掞之、刘懋、黄铢、方士繇、欧阳光祖等(詹继良《五夫子里志》卷十一,《游寓》)。朱熹等人在此学习,一直到绍兴十七年(1147)刘子翚病逝。

淳祐二年(1242),宋理宗为褒扬刘子翚的教育功绩,敕命扩建为“屏山书院”。书院额为朱熹手书。据五夫《刘氏家谱》载,书院建筑宏伟宽敞,共分三进。内设六经堂、燕居室,东为蒙斋,西为复斋,左右有庑廊,设塾匾曰“读书”。朱熹后来在武夷山各处讲学,也曾在此教授《易》理。

元初,书院毁于兵火。明洪武二年(1369),裔孙刘张于旧址重建,张矩为之记(康熙《建宁府志》卷十,《书院》;卷四十四,《艺文》)。

云根书院

在福建政和县治西。北宋宣和间(1119—1125),朱松任政和县尉时,建于县西之黄熊山上。朱熹“岁时来谒祖茔,必信宿于此而去”(嘉靖《建宁府志》卷十七,《学校志》),并曾“读书其处”(民国《政和县志》卷三,《名胜志》)。

明嘉靖间政和知县俞时歆曾重建福庆堂后,明隆庆间毁于火。万历间又经邑人重建,立朱子祠。清雍正三年(1725),知县刘廷翰捐俸重修。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县谭桓建校舍、书房等。今仅存遗址。

湛庐书院

在福建松溪湛庐山下。朱熹祖父朱森墓在政和星溪护国寺,距湛庐二十里。朱熹“自后往来祭扫,侨寓此读书”(康熙《建宁府志》卷五,《山川》下),筑寓所“吟室”。后人因创建书院以祀之。

从元代元统元年(1333)起,杨时的七世孙杨缨在此担任书院山长,四方就学者甚众。至正十六年(1356),福建行省参知政事阮德柔曾拓而新之,并增建讲堂、文公祠等建筑。至正二十二年(1362),得请而御赐“湛庐书院”额(元揭汯《重建湛庐书院记》,嘉靖《建宁府志》卷十七),明清两代,曾屡加重修,今仅存遗址。

2.朱熹讲学的书院

瑞樟书院

在福建建阳县麻沙渡头。建阳刘氏始祖唐代刘翱卜居于此,手植樟树,“大数十围,根盘屈曲”。宋绍兴间,九世孙浔州太守刘中创“樟塘书院”。正堂名“道源”,东厅名“义斋”,与族兄刘子翚讲道其中,而朱熹亦从刘子翚讲学于此。其后人刘崇之、刘子寰等人俱在此受业于朱熹。

据洪迈《夷坚志》载,“此木之荣枯,实关刘氏子孙之盛衰”,此后子孙登科第,樟树必开花,以启其兆,故朱熹改名为“瑞樟书院”。嘉熙三年(1239),敕“瑞樟书院”匾额(麻沙《刘氏忠贤传》卷九,参弘治《八闽通志》卷四十四,《学校志》。道光《建阳县志》卷二,《舆地志·瑞樟书院》)。由宋至清,多次重修,今废。

钟山书院

在江西婺源,南宋县人李缯(字参仲,号钟山)建于淳熙初。绍兴二十年(1150),朱熹回婺因得识李缯。淳熙三年(1176)三月,朱熹第二次回婺源省亲展墓时,与表弟程允夫曾同至书院,“徜徉其间,讲论道义,谈说古今,觞咏流行”(朱熹《跋李参仲行状》,《文集》卷八三),并读书其中。《朱子语类》卷一二六载李参仲之子李季札录云:“先生(指朱熹)游钟山书院,见书籍中有释氏书,因而揭看。先君问:‘其中有所得否?’曰:‘幸然无所得。吾儒广大精微,本末备具,不必它求。’”

逸平书院

在浙江江山,原名“南塘书院”。南宋绍兴初儒士徐存(字逸平,号诚叟,杨时门人)建,被后人称为“逸平先生与朱考亭讲学之所”(同治《江山县志》卷四,《学校志》)。绍兴十八年(1148),朱熹在中进士第后回闽途中,首次造访了徐氏。《文集》卷八一有《跋徐诚叟赠杨伯起诗》云:“熹年十八九时,得拜徐公先生于清湖之上,便蒙告以克己归仁、知言养气之说。时盖未达其言,久而后知为不易之论也。”①所撰《江山县学景行堂记》云:“逸平先生徐存,受业于程氏之门人,学奥行高,讲道于家,弟子自远至者,常以百数。”②明方豪《逸平书院记》云:“吾邦有先正曰逸平先生者,徐姓,存名,诚叟其字。受业龟山,得程氏之学,与朱子实相友善,尝讲道于南塘书院。逸平既殁,朱子往吊焉,书院已为毛氏墓田,因赋诗寄哀,有‘徐子旧书址,毛公新墓田’之句。”明正德十五年(1520),知县吴仲将书院迁至城西骑石山麓,更名逸平书院(乾隆《浙江通志》卷二八,《学校》)。清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火。

兴贤书院

在福建崇安五夫里籍溪坊(今兴贤村)。据当地传说,建于南宋孝宗时,朱熹曾在此授徒讲学。“兴贤”乃“兴贤育秀”之意。

书院于元初被毁,原存建筑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乡民连城珍等倡修。占地约2000多平方米,前为正厅,中为书堂,后为膳宿厅与文昌阁。书院正厅上方高悬“继往开来”牌匾(《武夷胜境理学遗迹考》,第159页)。

石井书院

在福建泉州石井镇(今安海)。南宋建炎四年(1130)八月,朱松任泉州石井镇监税,绅士黄护为之建“鳌头精舍”,作为课业讲学之所。

绍兴二十三年(1153),朱熹官同安主簿,曾数往来于石井,访求其父遗迹旧事,并与士绅讲论义理于精舍之中。

嘉定四年(1211),泉州知府邹应龙将其扩建,更名为“石井书院”。当时朱熹三子朱在正官泉州通判,因董其事。书院规模“如州县学之制”,建大成殿、尊德堂,及富文、敏行、移忠、立信四斋,绘朱松、朱熹两先生像而祀(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三,《学校志》)。书院生员“赡养有田,肄业有舍”(清康熙《安海志》卷六,《学校志》)。此后书院建筑物代有兴废,今存清光绪年间重修的门台、大殿及两廊庑舍等遗迹。

龙光书院

在江西丰城荣塘剑池庙左,亦作“荣光书院”。宋绍兴元年(1131),邑人陈自俯创建(明徐即登《重建龙光书院记》,同治《丰城县志》),“四方来学者三百余人”(光绪《江西通志》卷八一,《建置略·书院》),有六经楼、仰止堂、讲堂、戒规堂等建筑。乾道三年(1167),朱熹往潭州访张栻途经于此,曾在此讲学。隆兴二年(1164),题有《丰城荣光书院》诗(载雍正《江西通志》卷一五四)。乾道六年(1170),朱熹应丰城门人熊世基、熊世琦兄弟之请,为“其所构龙光书院之堂”撰写《龙光书院心广堂记》。略云:“丰水之夏阳熊世基、世琦执经来学之明年,乾道庚寅岁也,请铭其所构龙光书院之堂。熹榜其间曰‘心广’,且嘱以敷畅厥义。复之曰:‘人生两间,孰无此心?’心者,贯万事,统万理,主宰万物者也。然则若之何而不广乎!克其所以为广累者,则心广矣。……”此记原载乾隆《南昌府志》卷十七、同治《丰城县志》卷二十,今收入《朱熹外集》卷二。

南轩书院

在湖南衡山县南岳后,宋张栻建。张栻因父浚“奉诏居永州,栻往来省侍,受业于五峰胡宏之门,置书院于岳山后”(《南岳志》卷十七)。乾道三年(1167)八月,“张栻与朱子同游,讲学于此”(光绪《湖南通志》卷六十九,《学校·书院》)。

城南书院

在湖南长沙城南妙高峰下,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张栻建,“城南书院”门额为其父张浚手书。

乾道三年(1167)八月,朱熹与门人范念德、林用中“如长沙访张南轩,讲学城南、岳麓。每语学者观《孟子》‘道性善’及‘求放心’两章,务收敛凝定,以致克己求仁之功”(《岳麓志》卷三)。讲学之余,朱、张两人相互唱和,朱熹有《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诗载《朱文公文集》卷三。原诗的朱熹手迹收入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朱子遗墨》一书(上海书店1990年10月版)。

濂溪书堂

在江西九江城南濂溪巷,亦名“濂溪书院”。北宋嘉祐六年(1061)周敦颐建,后遭兵毁。淳熙三年(1176)江州知州潘兹明、通判吕胜己重建(光绪《江西通志》卷八二,《建置略·书院》),朱熹为之撰《江州重建濂溪先生书堂记》(《朱文公文集》卷七八)。

淳熙八年(1181)四月六日,朱熹在知南康军任满,归家待次,途经江州之时,曾在此讲学,“拜濂溪先生书堂遗像”(王懋竑《朱子年谱》卷二)。随行的有刘清之、张扬卿、王阮、周颐、林用中、赵希汉、陈祖永、祁真卿、吴兼善、许子春、胡莘、王朝、余隅、陈士直、黄干、张彦先等一批弟子,及会稽僧志南、明老等。刘子澄请朱熹“为诸生说《太极图》义”,周敦颐之“曾孙正卿、彦卿、玄孙涛为设食于光风霁月之亭”(朱熹《山北纪行十二章》之七自注,《朱文公文集》卷七)。

嘉定中,朱熹门人赵崇宪任江州知州,曾筑室二十六楹,作为书院学舍以教诸生。自元以降,曾经多次重修,今存遗址。

石洞书院

在浙江东阳。宋绍兴十八年(1148)邑人郭钦止(德谊)建。其子津、浩均朱子门人。淳熙九年(1182)二月朱熹在浙东提举任上,曾到此讲学,赠送所著《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后郭津曾将书院重修,并请朱熹为之撰记题匾。但朱熹认为:“书院规模,且随事随力为之,却就事实上考察整理,方见次第,不须如此预先安排。记文匾牓,尤是外事,但此等意思即见浮浅外驰之验。若于学问全体上切己处用得功夫,即气象自当深厚宏阔矣。”(《答郭希吕》书四,《文集》卷五四)朱熹虽不曾为此书院撰记,但却题写了“洞山”、“月峡”、“流觞”刻于石壁之上(束景南《朱子大传》,第509页)。并为书院创建者郭德谊书写《郭德谊墓志铭》(《文集》卷九二)。叶适有《石洞书院记》(乾隆《浙江通志》卷二八,《学校》)。

月林书院

在浙江上虞,宋潘畤建。南宋淳熙九年(1182)朱熹官浙东提举时,潘氏曾延朱子在此相与讲明性命之学(光绪《上虞县志》卷三十)。从学者有潘畤之子潘友文、潘友端、潘友恭及孙邦仁等。后朱熹离任,曾举潘友恭以自代(《举潘友恭自代状》,《朱文公文集》卷十九)。绍熙元年(1190)潘畤逝世,朱熹撰文祭祀(《朱文公文集》卷八七,《祭潘左司文》)。

东山书院

在江西余干县冠山东峰,宋淳熙间赵汝愚及从弟赵汝靓建。赵汝愚之子崇宪、崇度皆朱子门人,曾延请朱熹讲学其中(《宋元学案》卷四十九,《晦翁学案》下)。朱熹为其堂“云风堂”书匾。“汝愚卒,朱子来吊,复馆焉。后为胥吏所据,邑人李荣庭鬻产赎之”(光绪《江西通志》卷八十二,《建置略·书院》)。谢枋得为记(《东山书院记》,《叠山集》卷二)。

怀玉书院

在江西玉山县怀玉山金刚岭之阳。北宋杨亿曾建“怀玉精舍”于此。“淳熙间,朱子与陆九渊、汪应辰诸贤讲学其间,有司及门人拓建书院,置田以供四方来学者”(光绪《江西通志》卷八十二,《建置略·书院》)。从朱熹《文集》考察,朱熹曾与吕祖谦有“怀玉之约”。淳熙元年(1174),朱熹在写给吕氏的信中说:“秋冬间无事,或可出入。甚思承教……闻怀玉山水甚胜,若会于彼,道里均矣。”(《答吕伯恭》书三十五,《文集》卷三三)但到了秋冬间,两人均因故不能践约前往。《答吕伯恭》书三六云:“怀玉之约迟以明年,无所不可。”淳熙二年(1175)的江西鹅湖之会后,“怀玉之约”仍未成行,故朱熹在《答吕伯恭》书四十云:“却悔前日不且挽留,或更自鹅湖追逐入怀玉深山坐数日也。”

朱熹与吕祖谦的“怀玉之约”最终恐未能成行,上引光绪《江西通志》称朱熹与陆九渊、汪应辰曾讲学其间,亦有待于进一步考证。而据《文集》所载,绍熙五年(1194)十一月十一日,朱熹以侍讲罢,路经玉山,县令司马迈设讲席,朱熹为诸生讲学,有《玉山讲义》(《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

银峰书院

在江西“德兴县市延福坊。宋淳熙间邑人余瀚、余渊延朱子讲学其中。明崇祯间裔孙应馨改建于肯堂山下”(光绪《江西通志》卷八十二,《建置略·书院》)。

草堂书院

在江西玉山县北怀玉山下。“朱子讲学于此,有青山绿树亭、源头活水亭,堂庑号舍具备。相传朱子题山下酒舍一联云:‘泉飞白石堪为酒,灶傍青山不买柴。’即其地也。宋末书院废,斗山王奕与其子介翁结庐居此”(光绪《江西通志》卷八十二,《建置略·书院》)。

主一书院

在湖南“湘潭县西南百二十里,地接衡州府衡山县界,宋朱子讲学地。其时门人钟震建,寻废”(光绪《湖南通志》卷六十八,《学校·书院》)。

清嘉庆中,县丞李国英于此建朱子祠。道光二十一年(1841),县丞方其正建“紫阳阁”;道光二十六年(1846),知县方登贤等因其旧址重建,易名为“龙潭书院”(同上)。

蓝田书院

在福建古田杉洋。南唐保大元年(943),永贞(今罗源)县令、员外郎杉洋人余仁椿建(施景西《“庆元党禁”期间朱熹行实考略》引《杉洋余氏总谱》。又黄仲昭《弘治八闽通志》卷四十四)。

南宋庆元三年(1197),朱熹避伪学之禁,曾于此讲学。并题“蓝田书院”四大字勒于书院右侧石崖上。邑民为之建墨迹亭、文昌阁、聚墨台等建筑。“中有夫子庙,朱文公书匾,盖其门生余隅所立也”(黄仲昭《八闽通志》卷四十四,《学校志》)。今圮,唯“蓝田书院”摩崖石刻犹存。

溪山书院

在福建古田县北。始建于宋淳化二年(991)。庆元三年(1197),朱熹避“伪学”之禁至此,书其匾曰“溪山第一”(乾隆《古田县志》卷四,《学校志》)。书院前有欣木亭,朱熹门人林用中建,朱熹有《题欣木亭》五言诗一首(同上书卷八,《古迹志》)。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书院圮于水。崇祯间,知县杨德周重建。今废。

螺峰书院

在福建古田九都螺坑(今凤都乡螺坑村)。“宋时建,朱晦翁与黄勉斋讲学于此,今废为田,惟存朱晦翁‘文昌阁’三字”(乾隆《古田县志》卷四,《学校志》。弘治《八闽通志》卷四十四,《学校志》)。另据乾隆《古田县志》卷七《寓贤》载:“黄干,字直卿,闽县人。亦以伪学之禁,寓九都族人家,与朱晦庵先生讲道论德,悠然也。文公书其读书处,曰‘螺峰书院’。”

石湖书院

在福建福鼎县潋城村(今秦屿镇冷城村)。南宋庆元三年(1197),朱熹为避伪学之禁,避地闽东,转道福鼎,寄居门人杨楫家,讲学于“石湖观”,从游者甚众(嘉庆《福鼎县志》卷六,《流寓》)。杨楫因设石湖书院。①朱熹曾为撰对联一副:“溪流石作柱,湖影月为潭。”勒于门石。

3.朱熹讲学之地,后人所建的书院

紫阳书院

在安徽歙县,即宋徽州府城南门外紫阳山麓。绍兴二十年(1150)和淳熙三年(1176),朱熹曾两次回婺源祖籍省亲祭祖。“其时思返旧庐,滞留数月,执弟子礼者三十人”(王梓材等《宋元学案补遗》卷六九,引汪佑《紫阳书院建迁源流记》)。婺源县旧时属徽州府。嘉定七年(1214),朱子门人赵师端为徽州知府,创朱文公祠堂于郡学,黄干为记(《徽州朱文公祠堂记》,黄干《勉斋集》卷十七)。

淳祐六年(1246),徽州知府上饶人氏韩补建为书院,宋理宗赐额,教授诸葛泰为记(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九二,《学校志·书院》;《紫阳朱氏建安谱》)。元至元十五年(1278),又加以重建,方回为记(《徽州重建紫阳书院记》,方回《桐江集》卷二)。明清时期,历经兴废,今遗存旧学舍数间。

晦庵书院

在江西婺源县保安山。绍兴二十年(1150)和淳熙三年(1176),朱熹曾两次回婺源祖籍省亲祭祖,在县讲学,及门弟子甚众。后人因建朱子祠以祀。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知州汪元圭改创书院于县学之侧,名曰“晦庵书院”。明嘉靖九年(1530),知县曾忭改建于县治后山上,更名“紫阳书院”。此后延至清末,数百年间,历经多次重修(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九十二,《学校·书院》)。

大同书院

又名“文公书院”,在福建同安县学之东。

绍兴二十三年(1153)七月至二十六年(1156)七月,朱熹官同安主簿,曾整顿县学,设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斋。确立县学的儒学宗旨,并亲自授课讲学,立苏颂祠,以激励诸生,创经史阁,购藏图书。《朱文公文集》中有《更同安县学四斋名》、《同安县谕学者》、《泉州同安县学故书目序》、《代同安县学职事乞立苏丞相祠堂状》、《同安县学经史阁上梁文》诸文可考。

为纪念朱熹在同安的教化之功,嘉定五年(1212),知县毛当时在县学之东辟朱文公祠以祀朱熹,叶时为记(《朱子文集大全类编》卷三,《历朝褒典》)。

元至正十年(1350),知县孔公俊又加以扩建,次年秋竣工。御赐“大同书院”匾额。林泉生为记(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五,《学校》三)。后毁于兵火。明成化十二年(1476),知县张逊又予重建,并“捐俸重刊先生《大同集》之漫漶者”,赵瑶为记(同上书)。明嘉靖间,同安学者林希元上请督学邵锐,迁书院于大轮山焚天寺后,林希元自记(同上)。后隆庆、康熙间,书院又历经重修。

泉山书院

在福建晋江县。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朱熹官同安主簿时,曾至晋江讲学。后人因在晋江行春门外建泉山书院以祀之。①明初,曾将其改为晋江县学,祀朱熹于明伦堂。清乾隆七年(1742),又改名为温陵书院。②

盛家洲书院

在江西丰城县东蓝家巷(光绪《江西通志》卷八十一,《建置略·书院》)。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从崇安往潭州访张栻,顺道曾讲学于此。淳熙间,邑人盛温如在此建书院(同上书)。万历《新修南昌府志》卷三十,有朱子《盛家洲》诗二首,其一云:

湖上阑干百尺台,台边水殿倚云开。

洪桥人隔荷花语,玉碗水盘进雪来。

鹅湖书院

在江西铅山县鹅湖山下,原为鹅湖寺。宋淳熙二年(1175)五月,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人相约会讲于此,因学旨与陆氏兄弟不合而罢,史称“鹅湖之会”。朱熹《文集》卷四九《答王子合》书一:“前月末送伯恭至鹅湖,陆子寿兄弟来会。讲论之间,深觉有益。此月八日方分手而归也。”吕祖谦《东莱集》卷五《答潘叔度》书十五云:“某以五月半后,同朱丈出闽,下旬至鹅湖。诸公皆集,甚有讲论之益。”朱熹有《鹅湖寺和陆子寿》诗一首(《朱文公文集》卷四)。后人于此建四贤祠以祀朱、吕、二陆。淳祐十年(1250),江东提刑蔡杭请于朝,赐额曰“宗文书院”(祝穆《方舆胜览》卷十八)。此后书院历代均有重修,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包山书院

在浙江开化县北。宋乾道末邑人汪观国、汪杞兄弟建“逍遥堂”,又名“听雨轩”,以课读子弟。汪观国二子汪湜、汪泓均从吕祖谦学。

淳熙三年(1176)三月,朱熹回江西婺源省亲,曾与吕祖谦相约于此,论辩讲学数日,两人讲论的课题涉及《毛诗序》、《易》、《春秋》等(束景南《朱子大传》第九章,《三衢之会》)。朱熹有《汪端斋听雨轩》诗(弘治《衢州府志》卷十三)七律一首:

试问池堂春草梦,何如风雨对床诗。

三薰三沐事斯语,难弟难兄此一时。

为母静弹琴几曲,遣杯同举酒千卮。

苏公感寓多游宦,岂不临风尚尔思。

听雨轩因朱、吕讲学而闻名,汪观国之子汪泓“立书院以祀朱、吕二先生,后孙继荣请于朝”(乾隆《浙江通志》卷二十八,《学校》)。景炎元年(1276),御赐“包山书院”匾额。

五峰书院

在浙江永康方岩寿山坑。因寿山坑有鸡鸣、桃花、覆釜、瀑布、固厚五峰而得名。宋淳熙间,朱熹、吕祖谦、陈亮等曾在固厚峰下石洞中读书讲学,时称“三贤”。堂侧摩崖上,有陈亮手书“陈龙川、朱晦翁、吕子约尝同游”,朱熹手书“兜率台”石刻(高令印《朱熹事迹考》,第47页)。

明嘉靖初,“邑人应典因为祠以祀三贤,知县洪垣更为书院”(乾隆《浙江通志》卷二十八,《学校》)。

月泉书院

在浙江浦江县西北二里。“宋政和三年浚泉建亭”(乾隆《浙江通志》卷二十八,《学校》),名为泉亭。淳熙九年(1182)正月,朱熹以浙东提举巡历过浦江,曾讲学于此。①咸淳三年(1267),知县王霖龙建“月泉书堂”,亦名“月泉精舍”。“以是州东莱先生吕成公讲道丽泽,紫阳先生朱文公尝提举浙东常平,行部过此,且与成公友善,遂于此地阐明正学。乃祠二先生于月泉精舍,使学者瞻仰兴慕,肄业其中”(嘉靖《浦江志略》卷六)。元代,升为书院,置山长。元明两代,历经重修。

樊川书院

在浙江黄岩杜家村。“《赤城新志》:‘晦庵先生与南湖二杜公讲学之地。’”(乾隆《浙江通志》卷二十七,《学校》)。淳熙九年(1182)七月,朱熹任浙东提举时,巡历至台州,曾至黄岩。“在县北六潭山,朱文公尝著书其麓,名为小樊川,题曰溪山第一”(高令印《朱熹事迹考》,第146页)。黄岩的朱子门人有杜贯道、杜煜、杜知仁、池从周等,后杜知仁侄孙杜范建“紫阳书院”,后有朱文公祠。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知县刘宽更名为樊川书院。

文献书院

在浙江黄岩委羽山。乾隆《浙江通志》卷二七《学校志》引《赤城新志》云:“元枢密副使刘本仁建。以朱文公尝施教于台(州),杜清献公得其传,因祀文公于此,而以清献配焉。危素、朱右俱有记。”杜清献即杜范,字成之,朱子门人杜煜、杜知仁从孙。嘉定元年(1208)进士,官至右丞相。《宋史·杜范传》称其:“少从其从祖烨(煜)、知仁游,从祖受学朱熹,至范益著。”则杜范本人并未直接从学于朱熹甚明。后人以淳熙九年朱熹官浙东提举时,曾巡历台州,讲学黄岩,而杜范又是其再传弟子,故建此书院以祀,参《樊川书院》条。

龙津书院

在浙江奉化,原名“龙津馆”。宋淳熙九年(1182),朱熹任浙东提举,“泊舟于此,率诸生讲学焉”(高令印《朱熹事迹考》,第146页)。景定初,立龙津书院于此。元至元十八年(1281),又改名“文公书院”。“知州李炳移建于州之宝鹿山,山长任士林为记”(《紫阳朱氏建安谱·书院总纪》)。

紫阳精舍

在浙江诸暨旧县署侧。淳熙九年(1182),朱熹官浙东提举时,曾延当地名士杨文修“谈名理及医学天文地理之书,数日去”。①后人因建精舍以祀。

明善书院

在浙江松阳县西二十里(乾隆《浙江通志》卷二九,《学校》)。宋淳熙九年(1182),朱熹任浙东提举,为“修举赈荒事”至松阳。时邑人叶震“隐居教授于家塾,执所业见焉。朱子与语而有契,为讲《论语》、《孟子》”(明王祎《王忠文集》卷十,《明善书院记》)。咸淳间,其后人叶再遇因即其家塾而扩充之,称明善书院,以祀朱熹(乾隆《浙江通志》卷二九,《学校》。

独峰书院

在浙江处州缙云县仙都山。宋淳熙九年(1182)八月,朱熹任浙东提举时,因连续上疏弹劾唐仲友,未报,“二十二日入处州缙云县界讫,累日以来,恭候威命,未有所闻”(《文集》卷九,《又乞罢黜状》)。于是到缙云县东仙都,“徜徉于此山,以伺朝旨,有‘于此藏修为宜’之语”(元陈性定《仙都志》卷上)。“爱其山水似武夷”(乾隆《浙江通志》卷二九,《学校志》),在游历唐代诗人徐凝故居时,作《追和徐氏山居韵》绝句一首。诗云:

出岫孤云意自闲,不妨王事似连环。

解鞍磐礴忘归去,碧涧修筠似故山。

(《仙都志》卷下)并曾在此讲学。嘉定中,邑人叶嗣昌于仙都山独峰前建此书院以祀朱熹。咸淳七年,邑人潜说友即旧址扩新之。

美化书院

在浙江缙云县东美化乡。宋淳熙九年(1182),朱熹任浙东提举时,曾在此讲学。嘉熙间(1237—1240),知县陈大猷、县尉陈实因建书院以祀(乾隆《浙江通志》卷二十七,《学校》)。

五云书院

在浙江缙云五云山下。万历《金华府志》载,“元大德间楼如浚建”(乾隆《浙江通志》卷二十八,《学校》)。明嘉靖四年(1525),知县方润重建。因淳熙九年(1182),朱熹曾到仙都讲学,邑人曾建独峰、美化两书院祀之,但年久均废,因立此书院继祀(《缙云县志》卷二)。

稽山书院

在浙江绍兴府城卧龙山西岗。《於越新编》:“宋朱文公尝司本郡常平事,讲学敷政,以倡多士。三衢马天骥建祠祀之,其后九江吴革因请为书院。”(乾隆《浙江通志》卷二十七,《学校》)元吴衍撰记。明正德间,知县张焕改建于故址之西。嘉靖三年(1524),知府南大吉增建明德堂、尊经阁,王守仁为记(《稽山书院尊经阁记》,《王阳明全集》卷七)。

泳泽书院

在浙江上虞,元至元间创于西溪湖滨,方枢密移于金罍山东(乾隆《浙江通志》卷二十七,《学校》)。因淳熙间朱熹曾讲学于此而立祠祀之。

忠定书院

在江西余干县琵琶湖。“宋赵汝愚与朱子讲道之地。淳祐初,汝愚子崇宪为礼部尚书,请作忠定书院。元至元间赵孟济修”(光绪《江西通志》卷八十三,《建置略·书院》)。

晦翁书院

在福建福安县北,原名“龟龄寺”。宋绍兴元年(1131)秋,因建州范汝为起义,朱松携家人与幼子朱熹避难,寓居于此。①庆元间,朱熹因避伪学之禁,又讲学于龟龄寺。②后人因建书院以祀,又称“朱韦斋祠”。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