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白鹿洞书院

在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下。原为唐贞元间李渤、李涉兄弟隐居读书处。南唐时为庐山国子监,号称“庐山国学”。“买田以给生徒,立师以掌教导”(朱熹《申修白鹿洞书院状》,《文集》卷二十)。宋初,置为书院(明李梦阳《白鹿洞书院新志》卷一)。此后历经兴废(光绪《江西通志》卷八二,《建置略·书院》)。

淳熙六年(1179)十月,朱熹在知南康军任上,寻访白鹿洞遗址,修复了书院。建成屋宇二十余间,发文各地征集图书;自兼洞主,亲任导师,执教讲学其中。并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朱文公文集》卷七四),设立四书五经教材,刊刻《论孟要义》等图书。并请吕祖谦为之撰《白鹿洞书院记》。陆九渊曾应邀来讲学,留下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象山先生全集》卷二三)。当时,从学于书院的生员有曹彦约、曹彦纯、胡泳、吕炎、彭方、熊兆、蔡念成等二十几人。朱熹门人刘清之、黄干、李燔、林用中等亦相继在此讲学。

嘉定十年(1217),朱熹三子朱在以大理寺正知南康,亦重修白鹿洞书院。黄干为记云:“其规模宏壮,皆他郡学所不及。”(《南康军新修白鹿书院记》,黄干《勉斋集》卷十八)

岳麓书院

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南宋四大书院之一。草创于唐末五代。宋开宝年间(968—975),潭州守朱洞建。大中祥符间(1008—1016),宋真宗赐“岳麓书院”额(清李元度《南岳志》卷十八,《书院》)。乾道初,崇安刘珙任湖南安抚使时重建,张拭为记。

乾道三年(1167)八月,朱熹与门人范念德、林用中同行至潭州,与张栻在书院会讲《中庸》之义,手书“忠孝廉节”于讲堂。绍熙五年(1194),朱熹任荆湖南路安抚使,又讲学于此。并重修书院,扩大了规模,置学田五十顷,“更建爽垲,以待四方学者。规模宏阔,教条详明,一时湖南道化之盛,至比邹鲁。”(杨金鑫《朱熹与岳麓书院》第103页,引明陈凤梧《岳麓书院序》)

湘西精舍

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宋咸平四年(1001),潭州知州李允则建,北宋末刘辅之重修。

绍熙五年(1194),朱熹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为扩大岳麓书院规模,又在湘西精舍旧址上予以重建,未完工而离任。当时其门人邵武饶干(字廷老)官长沙令,朱熹便委托他总其责,①并委托继任安抚使王蔺转请漕台助成之,并请王蔺为精舍题匾。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