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二)考亭沧洲精舍建成之后从学于朱熹的门人

这一部分所录为绍熙三年(1192)沧洲(竹林)精舍建成之后从学于朱熹的门人,计106人,分别为:

陈希真 游倪 林恪 郑南升 郭叔云

欧阳谦之 严世文 谭君 袁子节 蔡沉

黄义刚 甘节 李伯诚 苏实 苏宜久

张仁叟 林恭甫 廖晋卿 邵汉臣 萧景昭

周李卿 陆深甫 陈希周 方毅父 任忠厚

周良 黄有开 杜斿 吴仁甫 汪正甫

陶安国 周僴 戴智老 余宋杰 㬊渊

龚郯伯 杨复 包约 包逊 朱季绎

王过 余正甫 辅广 林学蒙 李约之

董拱寿 黄显子 陈敬之 蒋叔蒙 周朴

汤泳 李煇 黄士毅 周介 吴振

林赐 吴知先 陈仲卿 林仲参 胡安之

李儒用 刘砺 沈僴 林夔孙 傅定

钱木之 曾祖道 郑师孟 吴伯游 度正

曾极 李梦先 辅万 陈萃 陈华

郭友仁 祝穆 祝癸 胡泳 周震亨

林补 王岘 张以道 辛适正 周庄仲

吕焘 吕焕 范元裕 吴雉 赵唐卿

李维申 刘源 林学履 刘子寰 陈日善

傅修 周标 王壬 萧增光 黄柟

林宪卿 詹淳 方伯起 刘成道 赵唯夫

俞闻中

陈希真

陈希真,里籍字号缺考。《文集》无书信往来,《语录姓氏》亦无其名。《朱子语类》卷四二《颜渊篇下》(P1093)、卷五四《公孙丑下》(P1305),分别有“陈希真问”一条,均为潘时举所录。卷二五则有林恪录“希真问”两条(P605、P639),据《语录姓氏》,潘时举、林恪所录均为癸丑(绍熙四年即1193)以后所闻。又《续集》卷八《跋陆务观诗》云:“庆元己未七月二十日,云谷老人观陈希真所藏,为记其后。”书于庆元五年(1199),则陈希真从朱子学在绍熙四年至庆元五年之间,地点在考亭沧洲精舍。

游倪

游倪,字和之,邵武军建宁县人。《文集》无其名,《语录姓氏》列其为癸丑(绍熙四年即1193)所闻,为《饶录》第二十七卷,是建阳考亭沧洲精舍门人。

《语类》卷七有潘时举录“和之问《小学》所疑”一条(P127);卷四九有潘、游两人同录“问‘孟庄子’”一条(P1212);卷一〇五有潘时举录“和之所问《小学》‘方物’之义”一条(P2627);卷一一八《训门人六》有训倪五条,或为游氏自录,或为潘时举录。其中第一条分别有游氏自录和潘时举别录,潘录则以小字排印,内容为朱熹问游氏以前做甚工力,倪答以《春秋》习举业(P2853—2854),两人所录内容全同,文字小异,乃朱熹训倪时,潘氏亦在场之明证。此外,卷一二一郑南升录“诸公皆有志于学”(P2935)条中,参与讨论者,有游倪。据《语录姓氏》,潘时举、郑南升从朱熹学于建阳考亭,时亦在绍熙四年(1193)。

林恪

林恪,字叔恭,台州天台县人。《语录姓氏》列其癸丑(绍熙四年即1193年)所闻,为《池录》第二十二卷。《朱子语类》卷二四《为政篇下》录有“林叔恭问‘多闻如何阙疑,多见如何阙殆?’”一条(P589—590),乃叶贺孙所录。同卷最后两条“子善问”则为林恪所录(P601),考潘时举(子善)与林恪为台州同乡,《语录姓氏》列其与林恪同年所闻,则两人应同时从学朱子。《语类》卷二五有潘时举录“叔共(恭)问禘之说”(P617),即录于此时。《文集》卷六十有《答林叔恭》书一通,仅“为学只要致诚耐久,无有不得,不须别生计较,思前算后也”等寥寥数字。《语类》中则有林恪录“子善问物格”(卷十五P295),“子善问‘为政以德’”(卷二三P537),“子善问‘韶尽美矣’”(卷二五P634),“子善问此章”(卷二六P648)四条,可作为林、潘两人同时就学之互证。

从《语类》考察,林恪录其同门问疑,还有亚夫(㬊渊)、正卿(林学蒙)、元德(张洽)、行夫(蔡㬊)、至之(杨至)、郭叔云等。以上诸人均于绍熙四年(1193)为林恪在考亭沧洲的同学(参以上诸人本条所录)。

郑南升

郑南升,字文振,潮州潮阳县人。“绍熙中朱子倡道东南,与郭叔云同往从之”(《宋元学案补遗》卷六九)。《文集》无书信问答,唯卷四五《答廖子晦》书十六云:“《韩文考异》袁子质、郑文振欲写本就彼刻版,恐其间颇有伪气,引惹生事。然当一面录付之,但开版事须更斟酌耳。若欲开版,须依此本别刊一本《韩文》方得,又恐枉复劳费工力耳。”此乃讨论《韩文考异》的刻版问题,书成于庆元三年(1197),刻版应在其后。时廖德明当宦寓广东,与袁、郑两人相知,故与之讨论,事当在郑南升已从学朱熹而回到潮州之后。

《语录姓氏》列其为癸丑(绍熙四年即1193)所闻,为《饶录》第二十五卷。《语类》卷一一八《训门人六》有训南升三条。第一条云:“拜先生讫,坐定。先生云:‘文振近看得文字较细,须用常提掇起得惺惺,不要昏晦。若昏晦,则不敬莫大焉。’”(P2853)同卷潘植录云:“郑文振能平心看文字,看得平正周匝,只无甚精神。如立之,则有说得到处。如文振,无甚卓然到处,亦无甚不到处。”(P2853)

《语类》中有郑文振问疑25条,其中有原为武夷精舍的门人,绍熙四年(1193)又续学于考亭的万人杰录“文振问‘物者,理之所在’”(卷十五P284)一条。绍熙四年从学于考亭的游倪录“文振问‘贫而无谄’一章”(卷二二P530);同年,林恪录“文振问‘尽己之谓忠’”(卷二一P487)一条;叶贺孙录三条(卷二一P495、卷三四P884、卷四三P1097);潘时举、潘植同录“文振说‘仲弓问仁’”(卷四二P1070)一条。其中又以潘时举录最多,共14条(卷二三P533、P542、P552、卷二四P571、卷二六P647、卷二七P702、卷二九P731、P744、卷三十P776、卷三六P949、卷四二P1084、P1095、卷四三P1099、P1108)。以上诸人,除叶贺孙从学考亭时间较长,不易定其所录具体在何年外,余者均为绍熙四年(1193)与郑氏同学时所录。

据《语类》考察,郑南升在庆元四至五年(1198—1199)之间还曾第二次从学于建阳考亭。卷五二有沈侗录“文振说浩然之气”一条(P1243),卷一三九有吕焘录“夜来郑文振问‘西汉文章与韩退之’”(P3300)一条。据《语录姓氏》沈侗录在庆元四年以后,吕焘录则在庆元五年。

郑南升所录师语,涉及同门问疑的则有汪正甫、㬊渊、赵至道、潘时举、杨至之等人,而汪氏等五人均于绍熙四年(1193)在考亭从学(参上述诸人本条所考)。

郭叔云

郭叔云,字子从,潮州潮阳县人。绍熙四年(1193),与同乡郑南升同往建阳考亭师事朱熹。《朱子语类》卷十五有林恪录“郭叔云问:‘为学之初,在乎格物。物物有理,第恐气禀昏愚,不能格至其理。’……”(P292)卷一二〇又载林恪录“郭叔云问”、“先生教郭曰”两条(P2908)。据《语录姓氏》,林恪所录为癸丑(绍熙四年)所闻,此为郭叔云于是年从师之明证。

《文集》卷六三有《答郭子从》书两通,一长卷,一短札,内容均为三礼之学。

欧阳谦之

欧阳谦之,字希逊,吉州庐陵(今属江西)人。绍熙四年(1193)从学于建阳考亭,《语录姓氏》列其癸丑(绍熙四年即1193)所闻,为《饶录》第二十五卷。

《文集》卷六一有《答欧阳希逊》书三通,以《论语》、《孟子》为主。因欧阳谦之于绍熙四年与严时亨、张元德(洽)、潘时举、叶贺孙、万人杰同时在考亭问学,故《文集》、《语类》在数人的答问中每提及其名。如《文集》卷六一《答严时亨》书二在回答严问“明道先生云‘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之时,朱熹答云:“此一段已详于希逊卷中矣。”同书末尾又云:“此一段说得极有本末……已为希逊言之矣。”卷六二《答张元德》书四有:“欧、严、谭君近来看得又如何?更望以此相勉。……”书九:“欧严二君后来曾相见否?”《语类》卷四二潘时举录有“希逊问夫子答颜子仲弓问仁之异”一条(P1072);叶贺孙录“欧阳希逊问‘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卷二一P499)、“希逊问‘所谓利仁者’”(卷二六P643)两条;万人杰录“希逊问‘克伐怨欲不行’”(卷四四P1116)一条。考《语录姓氏》,张元德第二次从学在癸丑(绍熙四年),潘时举所录亦在本年,叶贺孙、万人杰从学朱熹,虽不始于本年,但此时也仍在考亭续学,由此可知欧阳谦之确于本年从学。

严世文

严世文,字时亨,一字亨甫,临江军新喻县(今属江西)人。绍熙四年(1193),与欧阳谦之同时从学于考亭。《文集》卷六一《答严时亨》书三通,皆为朱熹答其问目长卷。

《文集》卷六一《答欧阳希逊》书二:“所示卷子,已悉疏其后矣。时亨处亦有三纸,可互见也。”同书欧阳谦之问:“近观先生答严时亨所问云:‘《易大传》言继之者,是指未生之前。’……”殆欧阳与严氏两人所居不远,问目相近,故朱熹的答疏两人可相互交流,故在两人的书信中每可互见其名(参上文“欧阳谦之”条)。

《语类》卷四十载潘时举录“先生令叔重读江西严时亨、欧阳希逊问目,皆问‘曾点言志’一段”(P1030—1031),陈荣捷《朱子门人》考定严氏之名在《语类》中仅此一见。叔重即董铢,从朱子学在严、欧两人之前,至考亭学则在其后,朱熹命其读两人问目,当在庆元丙辰(1196),时严、欧两人不在考亭。

谭君

谭君,名字里籍缺考。《文集》卷六二《答张元德》书四有:“欧、严、谭君近来看得又如何?更望以此相勉。”文中“欧”指欧阳谦之,“严”指严时亨。《语类》卷十三载甘节录称其为谭兄,云:“谭兄问作时文,曰:‘略用体式,而櫽括以至理。’”(P247)考《语录姓氏》,甘节录在绍熙癸丑(1193),张洽(元德)录亦在此年,则此谭君显系考亭门人。又,张洽、欧阳谦之、严时亨均江西人,则此谭君必为三人同乡无疑。

袁子节

袁子节,名号里籍失考。唯《朱子语类》卷二一有潘时举录“袁子节问‘贤贤易色’章”一条(P501),卷四二有潘时举录“袁子节问:‘克己复礼,何以谓之乾道?主敬行恕,何以谓之坤道?’”一条(P1076—1077)。据《语录姓氏》,潘时举录在绍熙四年(1193),则袁氏显系建阳考亭诸生。《文集》卷四五《答廖子晦》书十六云:“《韩文考异》,袁子质、郑文振欲写本就彼刻版。”疑此袁子质殆即袁子节,盖“质”与“节”两字繁体笔画相近而误,然《文集》中此名仅此一见,难以确定,录之以俟异日再考。

蔡沉(1167—1230)

蔡沉,亦作蔡沈,字仲默,号九峰,蔡元定季子。《宋史》卷四三四本传载:“少从朱熹游。熹晚欲著《书传》,未及写,遂以属沉。《洪范》之数,学者久失其传,元定独心得之,然未及论著。曰:‘成吾书者沉也。’沉受父师之托,沈潜反复者数十年,然后成书,发明先儒之所未及。”

由于蔡沉是朱熹晚年最有成就的弟子之一,故《宋元学案》为之特辟《九峰学案》,并称:“蔡氏父子、兄弟、祖孙皆为朱学干城,而文正之《皇极》又自为一家。”真德秀《九峰先生蔡君墓表》称其:“入则服膺父教,出则从文公游。文公晚年训传诸经略备,独《书》未及为,环〓门下生,求可付者,遂以属君。”(《真文忠公集》卷四二)

诸书所载均不言蔡沉“师事文公”的具体时间和地点。从现有材料分析看,蔡沉从学朱熹最早应不早于绍熙四年(1193),地点在考亭沧洲。

《语类》中有涉及蔡沉问疑九条,均为黄义刚录。其中卷二载:“义刚言:‘伯靖以为天是一日一周’……次日,仲默附至《天说》。……”(P15—16);文中“伯靖”,通常作伯静,乃蔡沉兄长蔡渊。同卷录“仲默问‘有两汉水’”(P31);卷三一“叔器未达”条中,有蔡沉的发言(P787);卷三四“义刚曰”条中,又有仲默问疑(P874);卷六一录“蔡仲默问‘相近’”(P1464);卷六七录“仲默问《太玄》”(P1674);卷七八记“仲默集注《尚书》”(P2000);卷七九录“仲默论五刑不赎”(P2062)。其中卷七五记“先生命二三子说书毕,召蔡仲默及义刚语,小子侍立”(P1913),则已明确记载两人同学于朱熹之侧。据《语录姓氏》,黄义刚录在绍熙四年(1193)以后所闻,以上诸条应为两人同时考亭问学之时所记。其中卷七八“仲默集注《尚书》”一条,应记于庆元五年(1199),即黄义刚第二次从学考亭之时(参下文“黄义刚”条),其理由是朱熹命蔡沉作书解,是在其晚年。

《续集》卷三有《答蔡仲默》书六通,书一中有“若舂陵人未行,犹可及也”一语,则写于庆元三年(1197)蔡元定编管道州舂陵,蔡沉侍行至彼之后。书二、四、五、六均与《书集传》一书写作有关,亦写于朱熹晚年。书三有“漳州陈安卿在此,其学甚进”一言,则写于庆元五年(1199)陈淳在考亭从学之时甚明(参上文“陈淳”条)。

蔡沉也是朱熹弥留之际在考亭的少数几位门人之一,撰有记录这一历史时刻的《梦奠记》,文载王懋竑《朱子年谱》卷四。移录其与蔡沉有关者于下:

庆元庚申三月初二日丁巳,先生简附叶味道来约沈下考亭。当晚即与味道至先生侍下,是夜先生看沈《书集传》,说数十条,及时事甚悉。精舍诸生皆在。四更方退,只沈宿楼下书院。初三日戊午,先生在楼下改《书传》两章,又贴修《稽古录》一段,是夜说《书》数十条。……

初九日甲子五更,令沈至卧内,先生坐床上,沈侍立,先生以手挽沈衣,令坐,若有所欲言而不言者久之。医士诸葛德裕来,令无语用治,命移寝中堂。平明,精舍诸生复来问病。味道云:“先生万一不讳,礼数用《书仪》何如?”先生摇首。益之云:“用《仪礼》何如?”先生复摇首。沈曰:“《仪礼》、《书仪》参用,何如?”先生首肯之,然不能言,意欲笔写。示左右以手版托纸进,先生执笔如平时,然力不能运,少顷置笔就枕,手误触巾,目沈正之,诸生退。沈坐首边,益之坐足边。先生上下其视,瞳犹炯然,徐徐开合,气息渐微而逝,午初刻也。……

黄义刚

黄义刚,字毅然,黄义勇弟,抚州临川人。《宋元学案》卷六九载其兄“从文公武夷精舍,为白鹿洞堂长”,而称义刚:“事文公最久,议论尤有根据,尝叙所闻曰《先师德言》。”

《文集》中无书信往来,《语录姓氏》记其癸丑(绍熙四年即1193)以后所闻,分别为《池录》第二十六、二十七卷,《饶录》第三十八卷。日本田中谦二考定黄义刚师事朱熹两次,第一次即绍熙四年;第二次从庆元三年至五年(1197—1199),则黄义刚显系考亭沧洲门人无疑。

《朱子语类》卷一一六载其所录甚多。其中第九、第十条云:“义刚启曰:‘半年得侍洒扫,曲蒙提诲,自此得免小人之归。但气质昏蒙,自觉易为流俗所迁。今此之归,且欲闭门不出,刻意读书,皆未知所问,欲乞指示(P2789)。’”“侍教半年,仰蒙提诲。……但此番归去,恐未便得再到侍下。”(P2789)此应为第一次从学半年,辞归时所录。

此外,黄义刚录中涉及本年同学于朱熹的门人,有吴寿昌、蔡沉、陈萃、陈华、周良等人,其具体考证,参以上诸人的条目。

黄义刚录中涉及庆元三年(1197)与其同学于朱熹的门人,有林夔孙、胡安之、李梦先、包扬等,具体言行,在以上诸人的条目中,已有考述,可参阅。黄义刚录中,涉及庆元五年(1199)与其同学者,有陈淳、李唐咨、陈易、刘子寰、范益之、林用中、刘用之、吕焕等人。《语类》卷一一六其自录“问气质昏蒙”(P2787)一条,文末有小字注“淳录云”十几字,乃陈淳同时所录,以示与义刚录内容小有差异,此条可作为庆元五年(1199)陈淳从学建阳考亭之时,黄义刚亦在场的明证。而李唐咨、陈易等人的言行,黄义刚录中条目亦甚多,可参阅诸人本条的考证。

甘节

甘节,字吉甫,或作吉父,抚州临川人。生平事迹未详,《文集》卷六二有《答甘吉甫》书两通,以答问为主。《语录姓氏》列其癸丑(绍熙四年即1193)以后所闻,为《池录》第二十五卷,乃本年从朱子于建阳考亭所记。

《文集》卷六一《答曾景建》书七云:“若得乘此春暖,与吉父相约俱来,以践前约,岂胜幸甚!”曾景建名极,为甘节同乡,亦朱熹门人,朱熹此书约其两人同来建阳,后甘节于绍熙四年前来。《文集》卷六二《答张元德》书三云:“甘君词笔颇工而趣向未正,数日苦口告之,未知能勇决否耳。……甘君归,可更切磋之。人材难得,可惜只如此汩没了一生也。”此书为甘节曾向朱子面学的明确记载。《朱子语类》卷一一五有甘节录十六条。第十五条云“节初到一二日,问‘君子义以为质’一章”(P2785),为甘节初到考亭之时所录。

《语类》中,与甘节同时就学者,录有甘氏问疑数条,可作为其此时从学的旁证。计有卷六李方子、甘节、萧佐同录“吉甫问‘仁义礼智’”一条(P105);同卷杨至录“吉甫问恭敬”(P123)一条;卷三四潘时举录“吉甫说‘志于道’”(P863)一条;卷一二六潘氏又录“甘吉父问‘仁者爱之之理’”(P3031)一条。而李、萧、杨、潘诸人均于绍熙四年(1193)在考亭问学(参以上诸人本条所考)。

李伯诚

李伯诚,仅《语类》卷一二〇有黄义刚录“李伯诚曰‘打坐时意味也好’”一条(P2905),《考亭渊源录》卷二十据此列为朱子门人。考黄义刚所录为绍熙四年(1193)以后,则李伯诚当也曾在考亭沧洲从学。

苏实

苏实,仅《语类》卷三八有潘植于绍熙癸丑(1193)录“苏实问‘问人于他邦’”一条(P1005),当时在场参与讨论者,还有潘子善(时举),以两潘从学的时间、地点而论,苏实应亦为建阳考亭门人。

苏宜久

苏宜久,仅《语类》有其问疑六则。四则为潘时举录(卷三四P856、卷四二P1080、卷四三P1103、卷四五P1167);一则为潘植与潘时举同录“苏宜久问‘可与权’……”(卷三七P987);一则为沈侗录“苏宜久辞,问归欲观《易》”(卷一二〇P2902)。据《语录姓氏》,潘时举、潘植为绍熙四年(1193)所录,沈侗为庆元四年(1198)所录,则苏宜久至少曾两次从学朱熹于建阳考亭。

张仁叟

张仁叟,《考亭渊源录》卷二三列为朱子门人。生平缺考,《文集》亦无答书。仅《语类》有其四问:一为卷十五潘时举录“张仁叟问致知、格物”(P291);二为卷二十甘节录“或问‘孝弟为仁之本’”条中,有“张仁叟问‘义亦可为心之德’”(P461);三为卷一〇五甘节录“张仁叟问《论语或问》”(P2630);四为卷一二〇董铢录“某人来说书”条(P2901)有张仁叟的发言。三人中,潘时举与甘节为绍熙四年(1193)所闻,董铢为庆元二年(1196)所闻。则张仁叟曾在建阳考亭两次从学甚明。此外,朱熹在答张仁叟第三问云:“(《论语或问》)是五十年前文字,与今说不类。当时欲修,后来精力衰。”考《朱子年谱》卷二,《论语或问》为朱熹淳熙四年丁酉(1177)所撰,此言“五十年”应为十五年之误,则张仁叟问此条时应在绍熙四年(1193)左右。

林恭甫

林恭甫,事迹无考。仅《语类》有其向朱熹问疑九条,内容以《论语》为主。分别见载于《语类》卷十九(P433)、卷三二(P812)、卷三六(P960)、卷三七(P994)、卷四十(P1026、P1026—1027)、卷五十(P1215)、卷七八(P2016—2017)、卷一二〇(P2887)。其中七条为黄义刚录,一条为叶贺孙录,一条为潘时举录。考黄、潘两人均为绍熙四年(1193)所闻,叶贺孙则在绍熙二年以后,而本条所录文中又有蔡行夫的发言,可知所录亦在本年,则林恭甫当于绍熙四年从学于建阳考亭。

廖晋卿

廖晋卿,事迹无考。仅《语类》有“廖晋卿请读何书”,朱熹云:“可且收敛精神,方好商量读书。”(卷一二〇P2902)此为潘时举绍熙癸丑(1193)以后在建阳考亭所录。

邵汉臣

邵汉臣,仅《语类》有朱熹答其所问七则,文中称其为“邵汉臣”或“汉臣”。其中四则为潘时举录(分别见载卷二一P501、卷二二P510、P523、P532);三则为叶贺孙录(分别见载卷二三P537、P552,卷九三P2353)。据《语录姓氏》,潘时举录在绍熙四年(1193),叶贺孙录在绍熙二年以后,绍熙四年仍在建阳,由此可知邵汉臣应为考亭沧洲门人,从学于绍熙四年。

萧景昭

萧景昭,仅《语类》有朱熹答其问疑三则。二则为潘时举录(卷二五P631、卷二六P645),一则为董铢录(卷二六P643)。潘时举录为绍熙四年(1193)以后所闻,董铢录则在庆元二年(1196)以后。以时论之,萧景昭应为考亭门人,并曾两次从学。

周李卿

周李卿,仅《语类》有其向朱熹问疑一则,见载卷二六“周李卿问造次之义”(P650),为黄义刚录于绍熙四年(1193)。

陆深甫

陆深甫,仅《语类》卷一二〇有其问疑一条,称“陆深甫问为学次序”(P2914),为潘时举绍熙四年(1193)所录。

陈希周

陈希周,又作陈晞周,事迹未详,《考亭渊源录》卷二十列为朱子门人。《文集》无书信往来,唯《语类》卷五一分别有潘植和潘时举录“陈晞周问‘仁术’”两条(P1222、P1223),而以时举录稍详,当为陈希周向朱熹问此题时,两潘均在场而分别记之。卷一二〇另有潘时举录“陈希周请问读书修学之门”(P2902)一条。据《语录姓氏》,潘植与潘时举录均为绍熙四年(1193)以后所闻,则希周为考亭沧洲门人无疑。

方毅父

方毅父,仅《语类》有其向朱熹问疑三则。其中两则为潘时举绍熙癸丑(1193)以后所闻:一为卷二五“问‘礼之本’”(P609),条下另有“毅父问”;二为卷三五“毅父问‘远暴慢章’”(P913)。另一则为董铢庆元丙辰(1196)以后所闻,为“方毅父问‘知者不惑’”(P985)。绍熙癸丑、庆元丙辰分别为潘、董两人从学朱子于考亭之时,由此可知方毅父亦为考亭沧洲之门人。

任忠厚

任忠厚,字正甫,建德府遂安县(今属浙江)人。《语类》卷一二〇“先生谓正甫‘精神专一’”条中小注云:“任忠厚,遂安人。”(P2903)为绍熙四年(1193)同门游倪所录。以时论之,任氏应与游倪同为考亭门人。

周良

周良,字贵卿,建昌军南城县(今属江西)人。原为陆九渊门人,后亦问学于朱熹。故其事迹《宋元学案》列于卷七七《槐堂诸儒学案》,而于卷四九《晦翁学案》仅列其名。

《别集》卷二《刘智夫》书二云:“周贵卿来相访,云当赴省,无力可办行计。”此书应作于绍熙四年(1193)周贵卿至建阳考亭问学之时。《语类》前后有九则“周贵卿问”,一则“周兄良问”(分别见载卷三一P789、卷四十P1032、卷四二P1077—1078、卷四五P1160、卷六八P1691、卷九四P2376、P2384、卷一二〇P2899、P2899—2900、卷一三八P3279)。其中九则均为黄义刚绍熙四年所录,一则为黄卓录。黄卓录为卷一二〇“周兄良问‘某平时所为’”(P2899)。《语录姓氏》无年号,但据考证,黄卓于绍熙四年(1193)曾第二次在考亭求学(参“黄卓”条),则所录与黄义刚同年。但黄义刚录又不全在绍熙四年,其中卷四十“周贵卿问‘先生教人,每令就下学上用功’”一条,当时在场并参与讨论者还有林夔孙,据《语录姓氏》,林氏从学在庆元三年(1197),故又疑周贵卿前后曾两次至建阳考亭。

黄有开

黄有开,《语类》中有其问疑两则。一见载于卷六九“黄有开问‘乾之九二是圣人之德……’”(P1711),但不注何人所录。二是卷二二“先生问学者:‘今人行礼’……”条下载“黄有开因举先生旧说‘且如父坐子立’”(P513—514)云云,为吴雉所录。考吴雉从学朱熹于庆元五年(1199,参下文“吴雉”条)。由此可知黄有开应与吴雉于是时同在考亭从学。

但庆元五年并非黄有开始学之年,宋朱鉴编《文公诗传遗说》中录有黄有开记语录十五条,其中录同门问疑有四条。分别为卷二“江畴问《狡童》”;卷三“李闳祖问思无邪”;卷四“曹叔遐又言:陈氏说《关雎》”;同卷“先生问曹叔遐:《狡童》诗如何说?”考江畴、李闳祖、曹叔遐(即曹叔远)均于绍熙四年(1193)曾在考亭问学,则黄有开应始学于其时。

杜斿

杜斿,字叔高,婺州金华(今属浙江)人。《朱子实纪》卷八、《考亭渊源录》卷二十、《宋元学案》卷六九均列为朱子门人。

《文集》卷六十有《答杜叔高》书两通,其名作“游”,未知孰是。书一云:“往岁辱访于湖寺,且以佳篇为赠,读之知所志之不凡。”由此可知淳熙二年(1175)的鹅湖之会杜斿已与朱熹有交往。《语类》有其问学两条,一为卷九四甘节录:“杜斿问:‘濂溪言道至贵者,不一而足。’”(P2410)卷一二〇载:“先生谓杜叔高曰:‘学贵适用。’”(P2915)据《语录姓氏》,甘节录为绍熙四年(1193)以后所闻,则杜斿在此之后曾至建阳考亭问学。

吴仁甫

吴仁甫,又作吴仁父,《考亭渊源录》卷二三、《宋元学案补遗》卷六九均列为朱子门人,但无其事迹。其名亦不见朱子《文集》,而以《语类》所载其问疑颇多。

从《语类》考察,卷四有董铢录四条,一是“吴仁甫问‘诚意’”(卷十五P300);二是“吴仁甫问‘有诸己而后求诸人’”(卷十六P357—358);三是“吴仁父问‘十五志于学’”(卷二三P555);四是“吴仁父问‘平旦之气’”(卷五九P1392)。甘节录三条,一为朱子“语吴仁父曰:‘某《语孟集注》,添一字不得,减一字不得’,公子(仔)细看。”(卷十九P437);二为“吴仁父问:‘充扩得去,则天地变化。’”(卷二七P696);三为“仁父问‘平旦之气’……”(卷五九P1393)。潘时举录两条,“吴仁父问‘非乐不足以语君子’”(卷二十P452);“吴仁父问此章”(卷二二P529—530)。沈僴录一条,“吴仁父问‘意、必、固、我’”(卷三六P953)。钱木之录一条,“吴仁父说及陆氏之学”(卷一二四P2978)。据《语录姓氏》,甘节、潘时举录为绍熙四年(1193)以后所闻,董铢录为庆元二年(1196)以后所闻,钱木之录为庆元三年此后所闻,沈僴录为庆元四年以后所闻。由此可知,吴仁甫从朱子学,前后应有两次,第一次在绍熙四年(1193),第二次在庆元二至四年(1196—1198)之间,地点在建阳考亭沧洲精舍。

汪正甫

汪正甫,仅《语类》卷二十郑南升所录“仁者爱之理”(P468)条中有其名,当时在场者黄干、汪正甫、㬊亚夫均参加了讨论。《语录姓氏》录郑南升为绍熙癸丑(1193)所闻,由此可知,汪正甫此时同为考亭门人,而㬊亚夫也于本年从学。此外,《文集》卷五六《答詹子厚》书二中也偶有其名。书云:“罪戾之余,幸亦粗遣,不足云云。……因通书幸为致意,并问汪正父所在也。此间《礼书》渐脱稿,若得二公一来订之尤佳。”此书约写于庆元四年(1198)《礼书》将修成之时,由此可推测汪正甫于庆元间还与朱熹有联系。

陶安国

陶安国,《考亭渊源录》卷二三列为朱子门人而事迹无考,仅《语类》中有其向朱熹问疑数则。一为卷十六董铢录“陶安国问‘絜矩之道’”(P364—365);二为卷十八潘时举录“陶安国问‘千蹊万径,皆可适国’”(P398);三为同卷董铢录“陶安国问‘降衷’之‘衷’”(P409);四为卷二二董铢录“陶安国问:‘贫而无谄’章。……”(P531)。据《语录姓氏》,潘时举录为绍熙癸丑(绍熙四年即1193)以后所闻,董铢录为庆元丙辰(庆元二年即1196)以后所闻,故疑陶安国曾前后两次问学于建阳考亭。

周僴

周侗,字号失考。陈荣捷《朱子门人》认为,乃《考亭渊源录》卷二三重复卷十八沈僴而误为两人(见该书P139)。据嘉靖《温州府志》卷三“曹叔远”传末附言:“又,朱氏门人徐寓、徐容、沈侗、周侗、黄显子,永嘉人;钱木之,乐清人;蔡㬊,平阳人。”则沈僴、周僴应系两人。

周僴曾录朱子语录二十几条,今分载于朱鉴编《朱文公易说》、《诗传遗说》,以及元董鼎编《书传辑录纂注》三书中。其中《书传辑录纂注》卷三有“陶安国问‘降衷’与‘受中’二字义同异”一条,应系周僴与陶安国同门之时所录。考陶安国曾于绍熙四年(1193)、庆元二年(1196)两次从学于建阳考亭,则周侗应亦考亭门人。

戴智老

戴智老,仅《语类》有其向朱熹询问《论语》两则,一为“戴智老问‘近见先生说此章’(按,指‘父在观其志’章),疑圣人有为而发”(卷二二P513);二为“戴智老说‘干禄’章”(卷二四P588—589)。前一则为董铢庆元丙辰(1196)以后所录,后一则为潘时举绍熙癸丑(1193)录,故戴智老应前后两次从学于建阳考亭。

余宋杰

余宋杰,字国秀,南康军建昌县(今属江西)人。《宋元学案》卷六九、《朱子实纪》卷八、《考亭渊源录》卷十三等均列为朱子门人。

《文集》卷六二有《答余国秀》书两通,《答李敬子、余国秀》长卷一通。盖李敬子、余国秀为同乡,又同为朱子门人,问疑相近,故得以一书两用之故。

《语类》中共有余国秀或国秀问疑十五条。择要言之,有林恪绍熙四年(1193)录两条,分别为卷三三“国秀问‘博文约礼’”(P833);卷七九“国秀问‘穆王去文武成康时’”(P2063)。潘时举录绍熙四年以后所闻两条,分别为卷四一“国秀问‘圣人言仁处’……”(P1054);卷八三“国秀问《三传》优劣”(P2151—2152)。胡泳于庆元四年(1198)录一条,“问先生答余国秀云:‘须理会得其性情之德’”(卷一二〇P2909—2910)。沈僴录庆元四年以后所闻二条,一为卷七一“国秀问‘旧见蔡元思说’。……”(P1796);二为卷一二六“次日因余国秀解‘物则’。……”(P3035)。吕焘于庆元五年(1199)所录二条,一为卷十六“国秀问‘《大学》诚意’”(P329);二为卷一二〇“国秀问‘向曾问身心性格之德’”(P2909)。此外还有叶贺孙录数条,从以上资料推断,余国秀至少曾于绍熙四年(1193)和庆元四至五年(1198—1199)前后两次问学,地点在建阳考亭。

㬊渊

㬊渊,字亚夫,号莲塘,涪陵(今属四川)人。传载:“西晋中郎将㬊清之后世。世居襄阳,后徙居蜀,家培坪山,受业文公。所著有《孟子注》,今佚。”(《宋元学案》卷六九)

《语录姓氏》列其为癸丑(绍熙四年即1193)所闻,为《池录》第二十八卷,也由此可知㬊渊于本年从朱子学于建阳考亭。《语类》卷一一六《训门人四》有训㬊渊数条。第一条为㬊氏自录,“朱熹问:‘公数千里来见某,其志欲如何?’曰:‘既拜先生,只从先生之教。’”(P2789—2790)第二条:“㬊亚夫将上赵子直、黄文叔二书呈先生。”(P2790)为同门林恪录。据《语录姓氏》,林恪亦于本年从朱子学。林恪所录,还有卷十六“亚夫问致知、诚意”一条(P342)。绍熙四年,与㬊渊同门者,还有甘节、潘时举、叶贺孙、郑南升、潘植等人。《语类》中,诸人所录“亚夫问”或“㬊问”计有三十几条,可作为他从学于本年之证,此不一一列举。

绍熙五年(1194)八月,朱熹在长沙任上,㬊氏又前来求学。《语类》卷一一六记长沙门人袭蓋卿录云:“亚夫禀辞,先生勉之曰:‘归后且杜门潜心二三年,仍须虚心以读书。’”(P2790)《文集》卷六三有《与㬊亚夫》书三通,均为庆元间所书。书二云:“长沙之别忽忽累年,都不闻动静,深以为念。”书一云:“奉别逾年,思念不置,然一向不闻问,不知何时到家,州举得失复如何也。……熹去岁到阙,不及五旬而罢。”一书写于庆元元年(1195),为离长沙任后次年所写。

龚郯伯

龚郯伯,号南峰居士,宁德(今属福建)人。嘉定十三年(1220)特奏名。“先从朱子学,晚与同门友杨志仁论理气先后之说,尤有造诣”(《道南源委》卷三)。《文集》无其名,《语类》卷十五有潘时举录“郯伯问格物、致知”(P291);卷四一有潘时举与潘植同录“龚郯伯说‘克去己私后,却方复礼’”(P1042)。考《语录姓氏》,二潘所录均在癸丑(绍熙四年即1193)以后,则龚郯伯从学朱子于考亭甚明。

杨复

杨复,一名璹,字志仁,一字茂才,称信斋先生,福安人。“朱子门人,后又受业于黄勉斋。劲特通敏,考索最精”(《道南源委》卷三)。(文集)卷五八有《答杨志仁璹》书二通。

《语类》卷九七有甘节录“杨志仁问明道说话”,朱熹答:“最难看,须是轻轻地挨傍它,描摸它意思,方得。”(P2480)此条为甘节癸丑(绍熙四年即1193)所录,地点应在建阳考亭,由此可知杨复于本年从学于考亭。

《语类》卷八四有胡泳所记,在朱熹逝世后“杨志仁反复所成《礼书》,具有本末”(见P2192“泳居丧时”条下小注)。此与宋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所著录《仪礼经传通解续纂祭礼》十四卷相合。赵书云:“右朱文公编集,而丧、祭二礼未就,属之勉斋先生。勉斋既成《丧礼》,而《祭礼》未就,又属之信斋。信斋据二先生稿本参以旧闻,定为十四卷,为门八十一。”据清陆心源《皕宋楼藏书志》载杨复刊序,杨复刊刻此书,时在绍定辛卯(1231),距朱熹逝世已31年。

包约

包约,字详道,建昌军南城人。早从陆九渊学,故《宋元学案》列其入《槐堂诸儒学案》。绍熙四年(1193),与弟包扬一起从学朱熹于建阳考亭沧洲精舍,即《朱子语类》卷一一九黄义刚所录“包显道领生徒十四人”(P2867)之一。(参《朱熹武夷精舍门人考·包扬》条)。《文集》卷五五有《答包详道》书三通。

《语类》卷四一李方子录“包详道言‘克去胜心、忌心’”(P1067)一条,即录于本年。

包逊

包逊,字敏道,包扬弟。绍熙四年(1193),与兄包扬、包约从学于建阳考亭沧洲精舍,《文集》卷五五有《答包敏道》书三通。因包氏兄弟喜谈禅而忽视读书穷理,故书三称:“道既不同,不相为谋,不必更纷纷。今后但以故人相处,问讯往来足矣。”

朱季绎

朱季绎,名号里籍失考,《文集》无其名,《语类》有同门所录两条,均见载于卷一二〇。一为万人杰录:“季绎劝蔡季通酒,止其泉南之行。蔡决于先生,先生笑而不答。”(P2916)二为叶贺孙录“先生看糊窗,云:‘有些子不齐整,便不是他道理。’朱季绎云:‘要好看,却从外糊。’直卿云:‘此自欺之端也。’”(P2916)考万人杰分别于淳熙间两次从学于武夷精舍,绍熙四至五年(1193—1194)、庆元二至三年(1196—1197)、庆元五年(1199)三次从学于考亭(参《万人杰》条),而叶贺孙所录则在绍熙二年(1191)以后,故淳熙年间可以排除;而庆元年间由于“伪学”案起,蔡季通赴泉南的可能性也不大,亦可排除。故朱季绎从学当在绍熙四至五年之间。

王过

王过,字幼观,号拙斋先生,饶州德兴县(今属江西)人。《朱子语录姓氏》记其甲寅(绍熙五年即1194)以后所闻,为《饶录》第三十卷。

陈荣捷《朱子门人》认为:“一一九四年五月朱子至湖南潭州任,十二月返考亭(福建建阳县),建竹林精舍(后改名沧洲精舍)。王过所闻,当在此精舍也。”(P63)陈先生此言,容易使人误以为王过乃朱熹卸潭州任后所收弟子。《语类》卷一〇六王过自录云:“过甲寅年(1194)见先生,闻朋辈说,昨岁虏人问使人云:‘南朝朱先生出处如何?’对以‘本朝见擢用。’既归,即白堂,所以得帅长沙之命。”(P2657)从文意看,王过从学朱熹,当在朱熹赴潭州任即甲寅五月之前。

庆元元年至二年(1195—1196)王过仍从学于朱熹。《语类》卷一〇九王过录云:“乙卯年(1195),先生作《科举私议》一通,付过看。”(P2698)又录朱熹家祭的情景云:“乙卯年,见先生家凡值远讳,早起出主于中堂,行三献之礼。一家固自蔬食,其祭祀食物,则以待宾客。考妣讳日祭罢,裹生绢㬊巾终日。一日晚到阁下,尚裹白巾未除。因答问者云:‘闻内弟程允夫之讣。’”(P2322—2323)据《朱文公文集》卷八七《祭程允夫文》,程氏逝于庆元二年(1196)十一月,由此可知,王过上条所录,时间跨度前后两年。

王过所录,着意于朱熹以及书院诸生的日常生活,从而留下了许多极其珍贵的历史资料。如记朱熹:“先生早晨拈香。春夏则深衣,冬则戴漆纱帽。衣则以布为之,阔袖皂褖;裳则用白纱,如濂溪画像之服。或有见任官及它官相见,易窄衫而出。”(卷一〇七P2674)描写朱熹对贪官污吏的憎恨:“先生一日说及受赃者,怒形于言,曰:‘某见此等人,只与大字面配去!’徐又曰:‘今说公吏不合取钱,为知县者自要钱矣!’节节言之,为之吁叹。”(卷一〇七P2673)记载书院诸生的生活与学习:“先生每日早起,子弟在书院,皆先著衫到影堂前击板,俟先生出。既启门,先生升堂,率子弟以次列拜炷香,又拜而退。子弟一人诣土地之祠炷香而拜。随侍登阁,拜先圣像,方坐书院,受早揖,饮汤少坐,或有请问而去。月朔,影堂荐酒果;望日,则荐茶。有时物,荐新而后食。”(卷一〇七P2674)

《语类》卷一一八《训门人六》有训过三条,内容以为学之要,当主敬存心为主(P2856)。

余正甫

余正甫,亦作正父,事迹无考。陈荣捷《朱子门人》据《文集》、《语类》所载,称“正甫为礼之专家而为朱子所重视”(P87)。

《文集》卷六三有《答余正甫》书五通,内容以讨论丧、葬之礼为主。其中书五云:“示喻编并示其目,三复叹仰不能已。”《续集》卷八《答冯奇之》云:“余正甫博学强志,亦不易得。《礼书》中间商量多未合处,近方见其成编,比旧无甚改易。”《文集》卷七一《偶读漫记》文末称:“十月十八夜,因读余正父修《礼》而书。”

《语类》所录也以其问礼或讨论《礼书》为主。主要有卷十九王过录“先生尝举程子读《论孟》”条下,余正甫云:“看《中庸》、《大学》,只得其纲而无目,如衣服只有领子。”(P444)卷二五游倪录“正甫问‘祭如在’。……”(P619)一条。卷九十叶贺孙录“余正甫前日坚说一国一宗”(P2308),同卷又录“余正甫谓:‘士大父不得祭始祖。’”(P2318)据《语录姓氏》,叶贺孙录在绍熙二年(1191)以后所闻,游倪录为绍熙四年(1193),王过录为绍熙五年(1194)以后,以此推论,余正甫从学,当在绍熙四至五年,地点在建阳考亭。而若以王过从学考亭在绍熙五年五月朱熹赴潭州任之前而论之,余正甫从学当亦不晚于此时(参上文“王过”条)。《文集》卷五二《答吴伯丰》书十三云:“长沙除命再辞不获,尚有少疑,未敢决为去计。……知约正父《庄子》相聚,甚善。前日亦已寄书约正父来官所修纂《礼书》,是时虽未敢决赴长沙,然已乞换小郡,计必在江、湖间也。”此书写于赴长沙任之前,文中提到余正父,则应在余氏已从学考亭,朱熹已熟知其人之后。

辅广

辅广,字汉卿,号潜庵,祖籍庆源(今属河北),居嘉兴。始从吕祖谦游,“已问学于朱文公,留三月而后返。秋塘陈善有诗送之云:‘闻说平生辅汉卿,武夷山下啜残羹。’言其用志坚苦也。”(《宋元学案》卷六四)

实际上,辅广并不在武夷精舍从学,而是在建阳考亭沧洲精舍。绍熙五年(1194),朱熹在临安官侍讲时,辅广得识朱熹,故《朱子语录姓氏》录其甲寅(绍熙五年即1194)以后所闻,为《池录》第二卷。《语类》卷七八有李祀录“汉卿问‘惟精惟一’”(P2014),即录于本年在临安从学之时。《文集》卷四八《答吕子约》书十九则有“向在临安(与辅汉卿)相聚,见伯恭旧徒无及之者”诸语。《文集》卷五九有《答辅汉卿》书七通,其中书一云:“汉卿身在都城俗学声利场中,而能闭门自守,味众人之所不味,虽向来金华同门之士,亦鲜有见其比者。”

庆元三年(1197),朱熹已落职罢祠,蔡元定被编管,而辅广却在此时来到建阳。《文集》卷四八《答吕子约》书十九云:“风色愈劲,精舍诸生方幸各已散去。今日辅汉卿忽来,甚不易,渠能自拔。”《续集》卷一《答黄直卿》书二五:“辅汉卿、万正淳皆留此两月而后去,其他朋友数人亦将去矣。”《语类》中有同门万人杰录辅氏问疑两条,如卷三“汉卿问天神地示之义”(P51),卷四十“汉卿举叔重(董铢)疑问曰”(P1030)等。

《语类》卷一一三《训门人一》有训辅广九条,为辅氏自录。其中第八条“先生问广:‘到此几日矣?’广云:‘八十五日。’曰:‘来日得行否?’广曰:‘来早拜辞。’曰:‘有疑更问。’……”(P2747—2748),描写的是辅氏首次至考亭,问学两个多月后,欲告归之前的情景。

庆元五年(1199),辅广又一次来到考亭。《语类》卷三有叶贺孙、陈淳同录“论鬼神之事”(P53—54)一条,文中记载了辅广的两次发言。以三人的从学时间考察,叶、陈、辅能同时在场,只能在陈淳问学于建阳考亭的庆元五年。卷一〇四叶贺孙录“先生多有不可为之叹”条中,记汉卿(辅广)发言说:“前年侍坐,闻先生云:‘天下无不可为之事。’……”(P2622),由此条可知,辅广在首次从学建阳后的两年,确曾又一次问学于此。

林学蒙

林学蒙,一名羽,字正卿,福州永福县(今永泰县)人。传载:“初从朱子游,后卒业于黄勉斋。伪学禁起,筑室龙门庵下,讲明性命之旨。陈师复守延平,作道南书院,聘为堂长。朔望设讲席,执经帖然。座下者常百余人。及师复去任,公亦浩然引归,诸生挽留之,不可。生平识趣高明,文足以发义理,行足以激贪懦,凡所讲论易说,朱子皆然之。著《梅坞集》。弟学履,字安卿,亦朱子门人。”(《道南源委》卷三)

《文集》卷五九有《答林正卿》书四通,书二、书三论《易》,书一提到蔡元定谪居,书四提到元定逝世,“凡在同志,无不痛伤”,则数书往来,均在庆元三至四年之间(1197—1198)。据《语录姓氏》,林学蒙录为甲寅(绍熙五年即1194)所闻,为《饶录》第三二卷,从学地点在建阳考亭。

但从《语类》考察,林学蒙应始学于绍熙四年(1193),证据是同学于本年的林恪、潘时举、甘节均录有林氏问疑若干条。林恪录有“正卿问‘《大学》传正心修身’”(卷十六P350)、“正卿问‘记六尺之孤’一章”(卷三五P924)、“正卿问‘舜禹有天下而不与’”(卷三五P943)、“林正卿问‘曾点’”(卷四十P1030)、“林正卿问‘吕与叔’”(卷四一P1068)计五条。潘时举录有“正卿问‘志道、据德、依仁’”(卷三四P865)、“林正卿问‘天下归仁’”(卷四一P1068)两条。甘节则录有“林正卿问‘焉有所倚’”(卷六四P1597)、“谓林正卿曰”(卷一一八P2857)两条。此外,叶贺孙录林氏问疑九条,其中可定于绍熙四年(1193)者,有“致道谓‘心为太极’”条下,林正卿就此表达自己的看法(卷五P84)。文中所言“致道”(赵师夏),亦于本年从学于考亭,与林氏以及林恪、潘时举、甘节均为同学。

庆元年间,林正卿曾再至考亭。《语类》卷一〇七载叶贺孙录:“正卿问:‘命江陵之命,将止于三辞。’”(P2669)《语类》系于“丙辰后”,即庆元二年(1196)之后。朱熹《续集》卷一《答黄直卿》书四七云:“林正卿归自湖外,少留两夕,亦颇长进,但恐将来流成释老耳。其弟学履安卿中间到此,亦看得好。”据《语录姓氏》,林学履为己未(庆元五年即1199)所录,则上文所谓“丙辰后”,实际上是林正卿于庆元五年以归途之便,曾又一次拜访朱熹于考亭。故《语类》卷七六林学履录“问‘非所困而困焉’”条下,有小字注云“学蒙录详”,说明兄弟两人对朱熹同一条语录出现了详略不同的两个“版本”。同时,也从另一侧面反映了两人于本年曾同时在考亭问学。

李约之

李约之,仅《语类》有其问疑一则。见载卷十四“李约之问‘安而后能虑’……”(P276)。陈荣捷《朱子门人》云:“此条为林学蒙甲寅以后所记,则约之为朱子晚年弟子也。”(P122)

董拱寿

董拱寿,字仁叔,饶州鄱阳(今属江西)人。《文集》无其名,《语录姓氏》列其甲寅(绍熙五年即1194)所闻,为《饶录》第三一卷。以年系之,当为建阳考亭门人。

《语类》卷八十有其所录一条,内容有关朱熹的《诗集传》(P2093)。卷一三九有两条,内容讨论欧阳修的文章(P3308、P3313)。卷六则有李方子与董氏同录“百行万善”(P113)一条,同卷又有窦从周与董氏同录“无私以间之则公,公则仁”(P117)一条。卷五八分别有林学蒙和袭蓋卿录“董仁叔问‘以意逆志’”(P1359)两条。《语录姓氏》载林学蒙与袭蓋卿均为甲寅所闻,与董拱寿所录同时。而窦从周和李方子最早为武夷精舍门人,绍熙四至五年(1193—1194)又续学于考亭。上述诸人,均于本年为董氏同门。

黄显子

黄显子,字敬之,温州永嘉人。《文集》卷五八有《答黄令裕》书三通,书二、书三下注“一作黄敬之”,其名在《文集》中仅此两见。

从《语类》来考察,黄显子当于绍熙四至五年(1193—1194)从学于考亭。卷六十有从学绍熙四年的潘时举、游倪同录“黄敬之问‘尽心、知性’”(P1426)。卷一二〇《训门人八》徐寓录“敬之问‘理既明于心,须又见这样子’”(P2888)条之后,还有六条为朱子训黄显子之语。其中两条为徐寓录,三条为叶贺孙录,一条为万人杰所录。万录为“黄敬之有书,先生示人杰”,当时黄氏不在场,故可略而不论。考叶贺孙录在绍熙二年(1191)以后,而徐寓从朱熹学,首次在绍熙元年(1190),地点在漳州。第二次在绍熙五年(1194),地点在建阳考亭,此必为第二次从学时在建阳考亭所录。理由有二:一是徐寓录第二条为朱熹以行路比喻看文字要循序渐进。他说:“恰是人要来建阳,自信州来,行到崇安歇了,却不妨;明日再行,须会到。若不问来由,一向直走过均亭去,迤逦前去,更无到建阳时节。”(P2889)此必为在建阳从学,故顺手拈来以建阳地名为喻。二是《语类》卷九〇载叶贺孙录云:“新书院告成,明日欲祀先圣先师……先生为献官,命贺孙为赞,直卿、居甫分奠,叔蒙赞,敬之掌仪。”(P2295—2296)其中“敬之”,即黄敬之显子无疑。此“新书院”,即考亭沧洲精舍,成于绍熙五年(1194)十二月,见《文集》卷八六《沧洲精舍告先圣文》。

黄显子与叶贺孙乃同乡。《语类》卷一一四载叶贺孙曾与黄氏一同回乡赴举。略云:“辞先生,同黄敬之归乡赴举。先生曰:‘仙里士人在外,孰不经营伪牒?二公独径还乡试,殊强人意。’”(P2761)

黄显子另录有朱子语录四十几条为《朱子语类》所失载,见于朱鉴编《朱文公易说》一书中。

陈敬之

陈敬之,仅《语类》中一见其名。见于卷二十“陈敬之说:‘孝弟为仁之本’一章,三四日不分明。先生只令子(仔)细看,全未与说。数日后,方作一图示之,中写‘仁’字,外一重写‘孝弟’字,又外一重写‘仁民爱物’字。”(P462)此条为王过所录。陈荣捷先生认为:“则敬之从学于竹林精舍也。”(《朱子门人》P223)其根据是《语录姓氏》载王过所闻是绍熙五年(1194)以后。

蒋叔蒙

蒋叔蒙,名号未详,叔蒙为其字,温州人。《文集》无其名,唯《语类》有其问答。分别见载卷二二叶贺孙录“叔蒙问‘子贡云如切如磋’”(P530);卷二三叶贺孙录“叔蒙问‘孟懿子问孝’”(P562);卷二八叶贺孙录“叔蒙问‘子贡通博明达’”(P711);卷二三徐寓录“叔蒙问‘看来此章要紧在志上’”(P554);卷二四徐寓录“叔蒙问十世所因损益”(P597);卷二八徐寓录“叔蒙问程子避嫌之说”(P710);卷二九徐寓录“叔蒙问‘夫子安仁’”(P753)。考叶、徐两人均为朱熹在建阳考亭的门人(参“叶贺孙”、“徐寓”条),则蒋氏当亦从学于此。

《语类》卷九〇载叶贺孙录,云绍熙五年(1194)十二月,建阳沧洲精舍“新书院告成,明日欲祀先圣先师”(P2295),在行释菜之礼中,叔蒙为“赞”。此为蒋氏从学于建阳考亭的明确记载。

《语类》卷一二〇叶贺孙录朱熹之语云:“器之看文字见得快。叔蒙亦看得好,与前不同。”(P2911)此又可证蒋叔蒙与曾就学于建阳考亭的陈埴(器之)为同门学友。

周朴

周朴,字纯仁,事迹缺考。《文集》卷六十有《答周纯仁》书两通。《语类》卷六二有孙自修录“周朴纯仁问‘致中和’字”一条(P1517)。据《语录姓氏》,孙氏所录为甲寅(绍熙五年即1194),则周朴应为建阳考亭门人。

汤泳

汤泳,字叔永,号静一,镇江府丹阳县人。生平缺考。《文集》无其名,《语录姓氏》列其乙卯(庆元元年即1195)所闻,为《池录》第三三卷。《语类》卷一一六《训门人四》载其自录数条。第一条云:“问平日工夫,泳对:‘理会时文。’先生曰:‘时文中亦自有工夫。’请读何书。曰:‘看《大学》。’”第二条云:“说《大学》首章不当意。先生说:‘公读书如骑马,不会鞭策得马行;撑船,不会使得船动。’”(P2794)

李煇

李煇,字晦叔,南康军建昌县(今属江西)人。《语录姓氏》列其所录无具体年月,为《饶后录》第十二卷。《文集》卷六二有《答李晦叔》书七通,陈来据书五有“先生罢侍讲而辞待制”诸语,而考定诸书均在乙卯(庆元元年即1195)前后,此亦为李煇从师的大致年月。书一有“熹昨承远访,别后又辱枉书,感慰感慰”之言,由此可知李煇曾至考亭从学。

《语类》有李煇自录三条,分别见载卷五二“问伊川以‘至大至刚以直’为绝句,如何”(P1248),“问‘合而有助’之意”(P1257),卷六七“问籍溪见谯天授问易”(P1676)。

黄士毅

黄士毅,字子洪,号壶山,兴化军莆田县人,迁居姑苏。传载:“幼知嗜学为向上事业。方庆元诋诽道学,先生徒步趋闽,师事文公。命日观一书,夜叩所见。告以静坐勿杂,唤醒勿昏,居数日,授以《大学章句》,终其身从事于斯。著述甚富,类注《仪礼》,撰次《文公书说》七卷,《文集》一百五十卷。又因《语录》成言分门,序次为《语类》一百三十八卷。”(《宋元学案》卷六九)

黄士毅编《语类》成书于嘉定十二年(1219),即蜀录,为黎靖德所编《语类》前身。唯上述引文中称一百三十八卷,据黄氏自撰《朱子语类后序》,称《语类》成编,积百四十卷,当以自序为准,见载黎编《语类》卷首《语录姓氏》,分别为《蜀类》、《徽续录》之一。

黄士毅因从师较晚,故《文集》中无其名。黎编《语类》卷一〇四录黄士毅云:“理会得时,今老而死矣,能受用得几年?”文末小字注“士毅,丙辰冬”(P2622),为庆元二年(1196),当为黄氏自编《蜀录》时原注,则黄士毅从学朱子于考亭当在是年。黄士毅的晚辈同乡明代莆田黄仲昭《未轩文集·补遗》卷下云:“黄士毅当庆元诋排道学之时,自吴趋闽,从文公游而从事《大学章句》之书,终身不忘,此其志何如耶!”

从《语类》考察,黄士毅于庆元二年冬从学考亭后,一直到次年方离开。卷一一九《训门人七》有训士毅五条。其中第三条“讲论自是讲论”(P2879),在场者有辅广,并录有与本条内容大同小异的语录一条,《语类》编于本条之下,小字编排。辅广始学考亭,在庆元三年(1197),得以与黄氏同门并闻而录之。

周介

周介,字叔谨,本姓叶,字公谨,括苍(今属浙江)人。《文集》卷五四有《答周叔谨》书五通,其中书一《答周叔谨》题下小字即注:“叶公谨改姓字。”由此可知清万斯同《儒林宗派》将周叔谨与叶公谨分为两人有误,陈荣捷《朱子门人》于此首先作了辨误(P134)。

周介与朱熹相识,据《文集》考察,应在淳熙年间。卷四八《答吕子约》书二下注小字为丁未(淳熙十四年即1187)七月三日,文末云:“公谨之言不记云何,来喻云云。”则此年周介与朱子已有书信来往。卷五四《答叔谨》书二提到:“祝汀洲已成见次,不知赴官能入山否?朝廷方遣使命,行经界,议盐法,此亦振民革弊之秋。……”祝汀洲指祝櫰,据开庆《临汀志》,祝氏于淳熙十四年四月以朝奉郎知汀洲,此时间与《答吕子约》书二相合。

《语类》卷二七有“周公谨问‘在内为忠,在外为恕’”(P674),卷一二〇有“周公谨问学者理会文字”(P2884),卷一二四有周公谨记“圣贤教人有定本,如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是也”(P2974)。以上诸条,均为其同门学友“泳”录。考朱子门人有丹阳汤泳和南康胡泳,此处未详孰指。据《语录姓氏》,汤泳所录在乙卯(庆元元年即1195),胡泳所录在戊午(庆元四年即1198),则此数条无论是汤是胡所录,周公谨均应为庆元间从学朱子于建阳考亭的门人。《文集》卷六十《答周南仲》书:“往岁湖寺虽尝获一面”,乃朱熹托周介将此信顺便捎带给周南仲,文中所言“周叔谨行,草草附此,不能究所言”,应即在周介此次从学辞归之时。陈来《朱子书信编年考证》将《答周南仲》数书均列于庆元二年(1196),若其无误,则周介从学考亭,应在庆元元年至二年(1195—1196),而上条语录所录,应为汤泳。

吴振

吴振,字伯起,建昌军南城县人。陈荣捷《朱子门人》(P96)作字子奇,鄞县人,误。吴振录有《语录》一卷,为《饶后录》第十七卷。《文集》卷四五有《答吴伯起》书两通。

吴振父吴伸、叔父吴伦曾仿朱熹社仓法,在南城建社仓。庆元二年(1196),吴振因从学朱熹于考亭,携包扬书信来求朱熹作记,熹作《建昌军南城县吴氏社仓记》(《文集》卷八十)以应之。

《语类》卷一〇七有吴振记其在考亭从学之时所记云:“登先生藏书阁,南轩题壁上云:‘于穆元圣,继天测灵。……’意其为藏书铭也,请先生书之,刻置社仓书楼之上。先生曰:‘只是以此记书厨(橱)名,待为别做。’”(P2675—2676)文中所言“社仓书楼”,指的是其父所建的南城社仓书楼。

对吴振的事迹,《朱文公文集》中尚可觅得蛛丝马迹。卷四五《答廖子晦》书十云:“此间有吴伯起者,不曾讲学,后闻陆子静门人说话,自谓有所解悟,便能不顾利害。及其作令,才被对移它邑主簿,却不肯行,而百方求免。熹尝笑之,以为何至如此。……吴不能用,竟至愤郁成疾而死。……”

林赐

林赐,字闻一,里籍失考。《朱子语录姓氏》录其乙卯(庆元元年即1195)以后所闻,为《饶录》第三三卷。田中谦二据《朱子语类》同年同门记录考证,林氏于庆元二年(1196)、五年(1199)师从朱熹两次(陈荣捷《朱子门人》P155),时间上略有误差。

林赐第一次从学,当在庆元元年至三年(1195—1197)。从学于庆元元年的根据是,《语类》卷十一林赐自录“读书闲暇,且静坐”(P178),条中另有同年同门李季札录;卷十二又有李季札与林赐同录“再问存心”(P203)一条。《语录姓氏》载林赐录为庆元元年以后,而李氏则为淳熙三年(1176)和庆元元年,从与林氏有关的语录通盘考虑,淳熙三年可以排除不论,而始学于庆元元年当无可怀疑。庆元二年林氏仍从学的依据是,卷二五有甘节录“林闻一问‘林放问礼之本’”(P608)一条;同卷又有潘时举录“林闻一问‘度量〓浅’”(P629),在座者还有董铢(叔重)。从甘、潘、董三人同时出现考虑,时应在庆元二年(参以上三人本条所考)。林氏续学于庆元三年(1197),其根据是《语类》中有同年同门钱木之录两条。一见卷七九“林闻一问‘周公代武王之死’”(P2051);二见卷九八“林闻一问《西铭》”(P2521)。

林氏第二次从学,《语类》中可考者,在卷四万人杰录“闻一问‘亡之……’”(P79)条中,在场者有林择之(用中)的问疑。卷四五吴雉则录“赐问‘颜渊问为邦’”(P1158)一条,据笔者“林用中”、“万人杰”、“吴雉”诸条所考,时应在庆元五年(1199)。

吴知先

吴知先,仅《语类》中有其问疑两则。见载于卷二十“吴知先问‘学习’二字”(P447),卷二一“吴知先问‘过则勿惮改’”(P506),均为董铢所录。据《语录姓氏》,董铢所录在丙辰(庆元二年即1196),则吴知先应为考亭沧洲精舍门人。

陈仲卿

陈仲卿,事迹无考,但确为从学于考亭沧洲的门人之一。证据有二:一是《语类》有潘时举录“陈仲卿问”两则,分别见载于卷二八(P712)、卷四四(P1144)。佚名录一则(卷四四P1145)。二是《文集》卷九有《聚星落成致政陈丈举酒属客出示新诗而仲卿、朝瑞及刘、范二兄相与继作……》诗,其中仲卿,即陈仲卿。“聚星”即聚星亭,据《朱子年谱》卷四,此亭建于庆元六年(1200)春正月朱熹逝世前。以此推论,潘时举录应在其最后一次从学考亭之时,即庆元二年(1196),此亦陈氏始学之年。

林仲参

林仲参,仅《语类》卷一二〇《训门人八》有“林仲参问下学之要受用处”一条(P2910),为董铢庆元二年(1196)所录,地点当在考亭沧洲精舍。

胡安之

胡安之,字叔器,号白斋,袁州萍乡县人。《宋元学案补遗》卷六九称其:“受业朱晦庵。郡守程公许葺南轩书院,聘先生主讲席。”

《文集》卷八四《跋袁州萍乡县社仓记》云:“萍乡胡君安之来学于余。一日,致其乡人士君子之意,欲余为之记社仓之役。……胡君告归,因跋其尾以授之。”据文末自署“庆元庚申(庆元六年即1200)二月辛巳春分,晦庵病叟朱熹书。”陈荣捷《朱子门人》故云:“即在朱子逝世之前一月,则安之从游必甚晚。”(见该书P169)

但胡安之并非始学于庆元六年,从《语类》来考察,胡安之应始学于庆元三至四年(1197—1198),续学于庆元五至六年(1199—1200)。《语类》中与胡氏同门者有黄义刚、包扬、郑可学、蔡沉、陈淳、林用中、陈华、张以道等人。诸人所录有关胡氏问疑的语录有近50条,内容遍涉理气、性理、《论语》、《孟子》、《易经》、《春秋》等,在此不能一一列举。

择要言之,卷二二“胡叔器问‘追远’”(P507)、卷三四“叔器说‘志于道’”(P866)两条,均黄义刚录,两条文中均有同门包扬(显道)的问疑。以黄义刚、包扬的从学时间综考,时应在庆元三年(1197),参“黄义刚”、“包扬”两条。卷九十黄义刚录“叔器问‘士庶当祭几代’”(P2317),在场者有陈华(仲蔚)和张以道,时亦在本年,参“陈华”、“张以道”两条。卷六有郑可学录“叔器问‘诚与信如何分’”(P103),此为庆元四年(1198)所录(参“郑可学”条)。

《语类》卷九十有“尧卿(李唐咨)问‘高为穆’之义”条(P2298—2302),文中参加讨论者,有陈淳、黄义刚、胡安之、林择之等人,根据以上诸人同时从学考亭,时应在庆元五年(1199,参诸人各条所考)。此外,卷三一黄义刚录“叔器未达‘内外宾主之辨’”(P787)条中,有蔡沉的发言,卷二九黄义刚录“叔器曰:‘子路但及朋友’”(P750)一条,范元裕(益之)参加了讨论,蔡、范两人亦为胡安之本年同门(参“蔡沉”、“范元裕”条)。

李儒用

李儒用,字仲秉,号练溪,岳阳平江县(今属湖南)人。《宋元学案补遗》卷六九称其:“长于《春秋》。朱子帅长沙,与道人吴雄同受业于门,往复辨难。”

《语录姓氏》列其己未(庆元五年即1199)所闻,为《池录》第四三卷。《文集》无书信往来,唯卷五九《答辅汉卿》书七有其名。书云:“精舍有朋友十数人,讲学颇有趣,仲秉甚不易,远来。看得文字亦好,但恨汉卿不同此会耳。”可作为庆元五年,李氏曾往建阳考亭沧洲精舍问学之明证。

但李儒用从学朱熹并非始于庆元五年。《语类》卷六十有李儒用、林夔孙同录“问‘强恕而行’”一条(P1436—1437),卷七二有李儒用与曾祖道同录“某昨日思……”(P1834—1835)一条。据《语录姓氏》,林、曾两人均为庆元三年(1197)所闻,由此可知,李儒用当亦始学于本年。

《语类》中,李氏所录者还有卷八六“于丘子服处”(P2206)、卷一〇一“龟山之出,人多议之”(P2573)、卷一三一“问魏公何故亦尝论列李丞相”(P3139)、“李伯纪丞相”(P3141)、“问中兴贤相”(P3141)、“孝宗初,起魏公用事”(P3151)等数条。

刘砺

刘砺,字用之,号在轩,刘砥弟。据载:“幼颖悟孝弟,中童子科。后受学于朱文公。……与黄直卿最友善。及禁伪学,志尚愈笃。蔡西山编置道州,先生与其兄餽赆甚厚。”(《宋元学案》卷六九)

关于刘砺从学朱熹的时间,《朱子语录姓氏》录其“己未所闻”,系庆元五年(1199)在考亭沧洲精舍从学时所录,为《饶后录》第十一卷。但庆元五年并非刘用之从学朱子的最早年月,《文集》卷八四有《跋程沙随帖》末署“庆元戊午十一月二十六日,刘用之为刘伯醇携此卷来求跋”,此为庆元四年(1198)。《续集》卷一《答黄直卿》书二五云:“《礼书》如何?此已了得《王朝礼》,通前凡三十卷矣。但欲将《冠礼》一篇附疏,以为诸篇之式,分与四明永嘉并子约与刘用之诸人,依式附之,庶几易了。”据陈来《朱子书信编年考证》(P438),此书写于庆元三年(1197),则刘砺于是年已从朱子学。

刘砺从朱熹学于考亭沧洲,是与朱熹委托其编纂《礼书》的部分篇章联系在一起的,《文集》中颇多这一方面的记载。如卷五九《答陈才卿》书十云:“精舍朋友往来不常,早晚颇有讲问之乐。……《礼书》得直卿、刘用之在此,渐可整顿。”《续集》卷一《答黄直卿》书五三云:“《礼书》便可下手抄写,此中却得用之相助,亦颇有益。”后一书还有“南康李敬子与一胡君同来,见在书院”诸语,指的是李燔和胡伯量,时为庆元五年(1199),参“胡泳”条所考。

《语类》中关于刘砺问疑的记载颇多,其中卷三六黄义刚录“问‘伊川曰……’”(P975—976)条中,有刘用之的发言。据“黄义刚”条的考证,此条所录,应在庆元五年(1199)。与刘氏本年同门的还有沈僴、郭友仁、陈文蔚、叶贺孙等人。沈侗录有与刘用之有关的语录九条,如卷六二“用之问‘戒惧’”(P1500),卷六六“用之问‘坤六二’”(P1628),在场者有陈文尉(才卿)。卷十八沈侗录:“德元问《诗》”(P409)条中,又有刘用之的发言,表明刘氏与德元(郭友仁)于庆元四年(1198)为同门。陈文蔚录有卷五九“刘用之问‘夜气’之说”(P1399),卷六六“刘用之问坤卦”(P1628)等三条。卷中另有叶贺孙录刘用之问疑五条(卷十三P233、卷三七P988、卷六十P1446、卷六二P1490、卷六七P1654),具体年号不易确定,但亦不出于庆元三至五年之间。

沈僴

沈侗,字庄仲,温州永嘉人。《朱子语录姓氏》误其字为“杜仲”,录其戊午(庆元四年即1198)以后所闻,为《池录》第三八至四一卷。《语类》卷一一六《训门人四》记其所录数条,其中第一条对其作学问未下“透彻工夫”提出批评:“某尝喜那钝底人,他若是做得工夫透彻时,极好;却烦恼那敏底,只是略绰看过,不曾深去思量。当下说,也理会得,只是无滋味,工夫不耐久。如庄仲便是如此。”(P2800)

《语卷》中与沈僴同门者有陈文蔚录五条,如卷五二“沈庄仲问‘诐、淫、邪、遁之辞’”(P1273),卷五八“庄仲问‘莫之致而至者’”(P1360),卷六八“庄仲问‘以功用谓之鬼神’”(P1685)等。黄义刚录“沈庄仲问‘谷神不死’”(卷一二五P2995)一条,陈友仁录”庄仲问‘本朝名公’”(卷一三〇P3109)一条。以上三人所录,均在庆元四年(1198)。

《文集》中无书信,唯卷四四《与方伯谟》书二三云:“《韩文外集考异》曾带得归否?便中得早寄示,幸幸。正集者已写了,更得此补足,须更送去详定。庄仲为点勘,已颇详细矣。近又看《楚词》,抄得数卷。”据《朱子年谱》卷四,《韩文考异》成书于庆元三年(1197),则沈僴始从朱熹学应在此年。

林夔孙

林夔孙,字子武,号蒙谷,福州古田县人。“从朱子学。朱子曰:‘子武是有思量的,命作堂长。’尝与讲论一阴一阳之谓道,及继善成性之说。党禁起,学者惧祸,更事他师。公与傅君定仍从朱子讲论不辍。朱子易箦之际,谓曰:‘道理只是如此,且须做坚苦工夫。’嘉定七年(1214),以特奏名授某县尉。所著有《书本义》、《中庸章句》、《蒙谷集》。”(《道南源委》卷三)

《文集》中无书信往来,唯《续集》卷一《答黄直卿》书三十云:“书院中只古田林子武及婺州傅君定在此,读书颇有绪。”文中又有“季通比已得其到道州书,地主颇宽假之”诸语,陈来据此考定云:“蔡季通谪行道州在丁巳初,此书作时季通已至道州,自闽北至湘南,以步行计之,此书当在丁巳夏矣。”(《朱子书信编年考证》P439)则林氏初学于庆元丁巳(1197)。此与《朱子语录姓氏》所列林氏为“丁巳以后所闻”正合(所录为《池录》第三四卷)。

《朱子语类》卷一一六黄义刚录云:“林子武初到时,先生问义刚云:‘在何处安下?’曰:‘未曾移入堂长房。’……及包显道等来,遂命子武作堂长,后竟不改。”(P2798)所记即为林子武于庆元三年(1197)初到考亭时的情景。本年同门所录,仍以黄义刚录最多,《语类》中计有十一条。卷一、卷二十有两人同录“问理与气”(P2);“问‘天地之心,天地之理’”(P4);“《或问》谓朋来讲习之乐为乐”(P454)三条。其余诸条分别见载卷六三(P1523)、卷六四(P1575)、卷七八(P2013)、卷八十(P2068、P2082、P2087)、卷八七(P2250)。同年钱木之录“子武问”(卷五三P1293、卷六十P1436)两条。李儒用与林夔孙同录“问‘强恕而行’”(卷六十P1436—1437)一条。

庆元六年(1200)三日,朱熹逝世前后,林夔孙仍在书院,蔡沉《梦奠记》云:“初八日癸亥,精舍诸生来问病。先生起座曰:‘误诸生远来。然道理只是恁地,但大家倡率做些坚苦工夫,须牢固著脚力,方有进步处。’时在座者,林子武夔孙、陈器之埴、叶味道贺孙、徐居父寓、方伯起、刘择之成道、赵唯夫、范益之元裕,及沉。”(《朱子年谱》卷四)

傅定

傅定,字敬子,婺州义乌县人。庆元三年(1197),与古田林子武同时至考亭沧洲从学。《续集》卷一《答黄直卿》书三十云:“书院中只古田林子武及婺州傅君定在此,读书颇有绪。傅尤刻苦,前此亦多读书,但未有端的用心处。”《文集》卷六二《答傅敬子》书一通,云:“昨承远访,别来又已累月。”《朱子语类》卷一二〇载沈侗录两条,一对傅氏言:“读书须是心虚一而静,方看得道理出。”一答其:“人患多惧”云:“只是理明了,自是不惧,不须强制。”考沈侗从学朱子在庆元三年,所记语录为庆元四年,故傅定从学的时间应为庆元三至四年(1197—1198)。

《语类》中仅有傅定问疑一条,为庆元三年夔(疑为夔孙之误)录“傅敬子说‘明明德’”(卷十四P266)。

钱木之

钱木之,字子山,晋陵(今江苏武进)人,寓居浙江永嘉。《文集》无书信往来,唯卷八二《跋谢艮斋所作静斋铭》中有“其论求仁功夫如此,所以期于子山者远矣。子山盍亦有以用其一日之力,使斯铭者不为虚语乎哉。”未详文中提到的“子山”是否即钱木之。若是,则在朱熹写此铭的淳熙乙巳(十二年即1185),钱木之与朱熹已有交往。

据宋赵希弁《郡斋读书附志》著录,钱木之曾录有《语类》一卷,为《池录》四十三卷之一。今存黎靖德编《语类》卷首《朱子语录姓氏》列其为《池录》第三十六卷,为丁巳(庆元三年即1197)所闻。据此,钱氏应为建阳考亭门人。黎编《语类》中现存钱木之录甚多,而尤以“子升问”者居多,故《朱子实纪》、《考亭渊源录》、《经义考》等均认为子升乃钱木之字。而陈荣捷《朱子门人》则认为:“《语类》通例记同门所问用字,今用子升,则子升必是别人之字而非木之本人之字也。”(P350)未详孰是,因有关钱氏生平事迹的资料太少,《语类》中其所录“木之问”条目虽多,卷一一六《训门人四》有训木之一条,然内容均以问学为主,无助于这个问题的考证,此略之,容再考。

曾祖道

曾祖道,字择之,吉州庐陵县人。曾先后从刘清之、陆九渊学。庆元三年(1197),从学于朱熹。《语录姓氏》即列其为丁巳(庆元三年)所闻,为《池录》第三七卷。

《朱子语类》卷一一六《训门人四》载有训祖道六条,一条云:“庆元丁巳三月,见先生于考亭。先生曰:‘甚荷远来,然而不是时节。公初从何人讲学?’……曰:‘可便迁入精舍。’”此条为曾氏始学之时自录,文中的“精舍”即考亭沧洲精舍。此外,《语类》卷十九有其所录“学问之道无它,求其放心而已”(P436)一条,卷一〇七又录“有客游二广多年”(P2671)一条。《文集》卷六十有《答曾择之》书四通,答其礼、仁、忠、恕诸问。

郑师孟

郑师孟,字齐卿,号有斋,宁德县(今属福建)人。《语类》载其问疑三则。分别为卷二十万人杰录“郑齐卿问,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P451),卷三五钱木之录“郑齐卿问《集注》”(P911—912),卷四九沈侗录“齐卿问‘程子云云’”(P1208)。据《语录姓氏》,钱木之录为庆元三年(1197)以后所闻,沈侗录则在庆元四年,而万人杰也曾在庆元三年续学于考亭(参“万人杰”条),故郑师孟为庆元间建阳考亭门人。

《文集》续卷一《答黄直卿》中提及郑氏之名。书四六云:“斋中诸友甚不易,相信得及。年来此道为世排斥,其势愈甚。……前日郑齐卿去彼如此……甚悔当昨不且留之也。”书五二云:“二孙随众读书供课,早晚教诲之为幸。郑齐卿亦要去相从,渠此几日却稍得。……念其志趣坚苦,亦不易得。”从文中所言“年来此道为世排斥”云云,可知此时为庆元党禁时期,“斋中”则指考亭沧洲精舍无疑。

吴伯游

吴伯游,其名仅见于《语类》,共出现三次。一为卷二一董铢、潘时举同录“吴伯游问‘道千乘之国’”(P496);二为卷二二潘时举录“伯游问‘温良恭俭让’一章”(P509);三为同卷潘时举、董铢录“伯游问‘礼之用,和为贵’”(P514)。据《语录姓氏》,潘时举录为绍熙癸丑(1193)以后所闻,董铢录为庆元二年(1196)以后所闻,而两人同时录,则应在庆元二年以后,则吴伯游为考亭沧洲门人甚明。

度正

度正,字周卿,号性善,合州人。绍熙元年(1190)进士,历官国子监丞、军器少监、太常少卿、礼部侍郎等职,《宋史》有传(见卷四二二)。《宋元学案》卷六九称其“少从朱子学,绍熙进士,官至礼部侍郎。”

度正曾于庆元三年(1197)问学于考亭。《别集》卷一《与刘德修》书十一云:“度周卿来访,志趣不凡,知尝出入门墙,固应如此。”《文集》卷六三《与㬊亚夫》书二云:“长沙之别忽忽累年,都不闻动静,深以为念。度周卿来,略知还家已久。……伪学污染,令人恐惧,然不得辞也。周卿相见,必能道此间事与所商榷之曲折。”从文中可以看出,此书写于庆元党禁之时。书三写于庆元四年朱熹六十九岁之时,文曰:“一别累年,都不闻动静。……熹衰朽疾病更无无疾痛之日。明年便七十矣,区区伪学,亦觉随分得力。……去年度周卿归,尝托致意,不知曾相见否?”从此可以推算出,度周卿从学于考亭在庆元三年(1197),此正与《文集》卷八四《跋度正家藏伊川先生帖后》,文末署“庆元丁巳七月二十二日”时间吻合,此必为度正在考亭问学之时请朱熹为文跋之。

曾极

曾极,字景建,一字景宪,号云巢,抚州临川人,朱子门人。《文集》卷六一有《答曾景建书》七通,《续集》卷七有书一通,从内容均涉及庆元党禁而言,应为庆元年间及门弟子。

其中《答曾景建》书五云:“季通远役,深荷暖热之意,今想已到地头矣。”所言为蔡元定于庆元三年(1197)谪放道州舂陵,途经临川,得曾氏关照。《续集》卷三《答蔡伯静》书七云:“自尊丈行后,惘惘至今不能平。……临川曾景宪书云,尊丈已过彼,有以驴为赠者,可免徒步之劳也。”据魏庆之《诗人玉屑》卷十九载,曾景建作有《送蔡季通赴贬诗》云:

四海朱夫子,征君独典型。

青云伯夷传,白首太玄经。

有客怜孤愤,无人问独醒。

瑶琴空锁匣,弦绝不堪听。

后朱熹读到此诗,曾写信给远在湖南的蔡元定说:“彼中风土气候果如何……景建诗甚佳,顾鄙拙不足当耳。”(《别集》卷二《答蔡季通》书四)

《文集》卷六一《答曾景建》书七云:“若得乘此春暖,与吉父相约俱来,以践前约,岂胜幸甚!”

李梦先

李梦先,仅《语类》有其问疑两则。一为卷五黄义刚录“李梦先问情、意之别”(P96);二为黄义刚、林夔孙同录“李梦先问‘庄子、孟子同时,何不一相遇’”(卷一二五P2988)。据《语录姓氏》,黄义刚录为绍熙癸丑(1193)以后,林夔孙录则为庆元丁巳(1197)以后。以两人同录一条语录论之,则李梦先问学当在庆元丁巳,地点在考亭沧洲,时黄义刚亦在考亭问学(参“黄义刚”、“林夔孙”条)。

辅万

辅万,辅广季弟,《宋元学案》卷四九亦列其为朱子门人。《文集》无书信往来,仅《语类》卷一〇七有叶贺孙录中有其名,云:“季通被罪,台评及先生。先生饭罢,楼下起西序行数回,即中位打坐。贺孙退归精舍,告诸友。汉卿筮之,得小过‘公弋取彼在穴’,曰:‘先生无虞,蔡所遭必伤。’即同辅万季弟至楼下。……”(P2669)此时为庆元三年(1197),文中所云“精舍”即沧洲精舍。

陈萃

陈萃,字仲亨,生平无考,与弟陈华同为朱子门人。《语类》卷一三八黄义刚录云:“陈光泽二子求字,先生字萃曰‘仲亨’。云:‘萃便亨,凡物积之厚而施之也广,如水积得科子满,便流。’又字华曰‘仲蔚’,云:‘君子豹变,其文蔚也。’”(P3293)《语类》中共有黄义刚录“陈仲亨说”或“陈仲亨问”12条。诸如“陈仲亨说民德归厚”(卷二二P508)、“陈仲亨问语之而不惰”(卷三六P979)、“陈仲亨问诸儒才德之说”(卷一三四P3206)等。据《语录姓氏》,黄义刚录在绍熙四年(1193)以后,则陈萃从学当亦在此之后,但考虑到陈氏昆仲乃同时求学,而黄义刚在庆元三年(1197)又至考亭,结合下文“陈华”条的考证看,陈萃从学的时间当在庆元三年,地点在建阳考亭。

陈华

陈华,字仲蔚,生平无考,与兄陈萃均为朱子门人。《语类》有黄义刚录“陈仲蔚问”或“仲蔚问”11条。诸如“仲蔚问‘弘毅’”(卷三五P927)、“仲蔚问‘兴于《诗》’”(P933)、“陈仲蔚问‘东莱论颍考叔之说’”(卷八三P2160)等。同书卷一一六《训门人四》训林夔孙第二条“先生谓夔孙云”(P2794),当时在场者有陈仲蔚,也参加了讨论。卷九十黄义刚录“叔器问‘士庶当祭几代’”(P2317)条中,陈华、张以道、黄义刚均有问疑。据《语录姓氏》,黄义刚为绍熙四年(1193)以后所闻,林夔孙则为庆元三年(1197)以后所闻,而以黄义刚、林夔孙,以及也在庆元三年从学于考亭的胡安之(叔器)、张以道均在场而论,陈华当于庆元三年从学,而非绍熙四年,地点在建阳考亭。

郭友仁

郭友仁,字德元,楚州山阳县(今江苏淮安)人,寓居临安。《朱子语录姓氏》录其戊午(庆元四年即1198)所闻,为《池录》第四二卷。

《语类》卷一一六“从友仁初参拜毕”开始,记朱熹训友仁八条。第三条描写朱熹说:“以手指书院曰:‘如此屋相似,只中间洁净,四边也未在,未能博学,便要约礼。’”(P2804)文中“书院”,必指考亭沧洲精舍无疑。

庆元四年(1198),与郭友仁同门者,有沈僴、陈文蔚、黄卓、刘用之等人。《语类》中有沈僴录“德元问”或“郭兄问”八条(卷十六P365、P382、P383—384,卷十八P398、P409,卷一一六P2806,卷一二六P3029),其中第五条(卷十八P409)又有同门刘用之的发言。沈侗与黄卓同录一条,“因诲郭兄云‘读书者当将此身葬在此书中’”(卷一一六P2805)。陈文蔚录“郭德元问”三条,见载于卷七七P379、同卷P387、卷一二五P2997。

祝穆(约1190—1256)

祝穆,少名丙,字伯和、和甫,号樟隐,祖籍徽州歙县。其父康国(字济之)随朱熹寓居崇安五夫。建阳沧洲精舍建成后,祝穆兄弟两人又随朱熹就学于此。此即《道南源委》卷四所言:“父康国始从朱子居崇安。公少名丙,与弟癸同事朱子。”

由于祝穆童年曾生活于崇安、建阳两地,故两地的方志上均有他的生平记载。《五夫子里志》卷十一引嘉庆《崇安县志》云:“与弟癸同事熹于武夷精舍,得其微言绪论,遂以儒名。”嘉靖《建宁府志》卷八称“与弟癸同事文公于云谷”;道光《建阳县志》卷十三所载与此相同。根据祝穆的生活年代看,他不可能从学朱熹于武夷精舍和云谷晦庵草堂。《朱文公文集》卷九八《外大父祝公遗事》作于庆元四年(1198),文中云:“今唯伯舅之子康国居建之崇安,叔舅之孙回居剑之尤溪,而康国二子已总发,能诵书矣。……熹既叙此事,将书以遗济之弟,未果,而济之复以疾不起。而二子丙、癸相从于建阳,因书畀之。”总发指的是童年,仅“能诵书”的童年,大概只能是六至七岁,以一个在庆元四年还只是六七岁的儿童,当然不可能在乾道年间从学于云谷,或在淳熙年间从学于武夷精舍。而只能如朱熹文中所言“相从于建阳”,即建阳考亭书院。

祝癸

祝癸,祝穆之弟,与兄同在建阳考亭从学。参“祝穆”条。

胡泳

胡泳,字伯量,南康军建昌人。《朱子语录姓氏》录其戊午(庆元四年即1198)所闻,为《饶录》第三四卷,系考亭沧洲精舍门人。《文集》卷六三有《答胡伯量》书两通,内容以答丧礼之问为主,书一篇幅甚长。

庆元四年(1198),胡泳与李燔同时到考亭从学。《续集》卷一《答黄直卿》书五三云:“南康李敬子与胡君同来,见在书院。……胡君坚苦,读《丧礼》甚仔细,亦不易得。”从《语类》考察,本年与胡泳同门者,还有沈僴、黄灏。卷一有胡泳与沈侗同录“问黄寺丞云:‘金木水火体质属土?’”(P10)一条。卷三胡泳又录“问黄寺丞云‘气散而非无。’”(P43)一条。文中“黄寺丞”即黄灏,由此可知三人曾一度同为考亭同学。卷一〇七胡泳录“时‘伪学’之禁严,彭子寿镌三官,勒停。诸权臣之用事者,睥睨不已。先生曰:‘某今头常如黏在颈上。’”(P2671)据《宋史·宁宗纪》,彭子寿(龟年)被镌官,事在庆元五年(1199)春正月,由此可知此时,胡泳犹在考亭。《文集》卷五九《答辅汉卿》书五云:“年满七十,礼合休致,又以罪戾……精舍亦有朋友数人相聚,李敬子、胡伯量尚未去,早晚颇有讲说。”胡泳回南康后,朱熹编纂《礼书》失去一位得力的助手。《朱子语类》卷八四胡泳录云:“庚申(庆元六年即1200)二月既望,先生有书与黄寺丞商伯云:‘伯量依旧在门馆否?《礼书》近得黄直卿与长乐一朋友在此,方得下手整顿。但疾病昏倦时多,又为人事书尺妨废,不能得就绪。直卿又许了乡人馆,未知如何。若不能留,尤觉失助,甚恨向时不曾留得伯量极与协力。若渠今年不作书会,则烦为道意,得其一来为数月留,千万幸也。’”(P2192)据《语类》所载,此书信写完二十二日后,朱熹不幸逝世。

周震亨

周震亨,建宁府建阳县人,周谊之孙。《文集》无书信往来,《朱子语录姓氏》亦不录其名。《文集》卷九三有绍熙元年(1190)朱熹为其祖母所撰墓铭(《太孺人陈氏墓志铭》)。陈荣捷《朱子门人》据《语类》卷十五沈侗所录云:“周震亨问知至、意诚云:‘有知其如此,而行又不如此者,是如何?’曰:‘此只是知之未至。’”(P301)而考定周氏为朱子门人。按沈侗从学朱熹在庆元三年(1197),记语录则在次年,见上文“沈侗”条所考,则周震亨当也在庆元四年从朱子学于考亭。

林补

林补,字退思,温州永嘉县人。曾任四川分司茶马干官。庆元四年(1198),曾至建阳考亭问学于朱熹。《续集》卷一《答黄直卿》书五三云:“南康李敬子与一胡君同来,见在书院。……永嘉林补字退思者,亦暂来,其人甚敏,然都不曾读圣贤书,只一味胡走作,甚可惜也。”故朱熹在《答林退思》书中勉其“须且读一书,先其近而易知者,字字考验,句句推详,上句了然后及下句,前段了然后及后段,乃能真实该遍,无所不通。使自家意思便与古圣贤意思泯然无间,不见古今彼此之隔,乃为真读书耳。”“结茅为庵,以‘退’为名,奉亲之暇,涵泳六经,退省乎日用之间,自求日新之功,庶乎有得焉耳。”(《文集》卷六二《答林退思》书一、书二)

上文将林补定为庆元四年从学朱熹的根据是本年“南康李敬子”与“胡君”即李燔与胡伯量均于本年问学朱熹,参“李燔”与“胡泳”条的考证。此外,《文集》卷八四《跋彭监丞集》乃朱熹应林氏之请而为,文中云:“庆元己未,君之中表林生补持此集及叶卿所撰墓铭过余,三复感叹,因书畴昔所闻以附焉,以为有志于民者尚有取也。三月丁丑既望,新安朱熹书。”此跋撰于庆元五年(1199)三月,则林补问学时间,当从庆元四年末延至次年春。

王岘

王岘,字吉父,一字晋辅,吉州庐陵(今属江西)人。庆元元年(1195),吕祖俭被谪庐陵,寓居其家,朱熹因吕氏而识其人。《文集》卷八四《跋王信臣行实》云:“庆元纪号之初,余友吕子约谪居庐陵……寓居得王氏别馆……以书来,称王君之子岘为方有意于学,谓余当有以告语之者,岘亦以书来贽甚勤。”《续集》卷一《答黄直卿》书二一云:“前日答吉州王岘书中有数句,颇甚简当,今谩录去,可以示甘吉父也。岘乃向来子约所馆之家,因子约来通问也。”庆元四年(1198)冬,王岘因其父丧,求朱熹为其铭,因至建阳考亭。《文集》卷五三《答刘季章》书八云:“王晋辅来,求其尊人铭文……以其再来,不免题其行状之后,少答其意。”

《文集》卷六二有《答王晋辅》书五通,以答问为主。

陈荣捷《朱子门人》未录其人。

张以道

张以道,事迹缺考。《语类》有黄义刚录绍熙四年(1193)以后所闻四则,分别见载于卷九十“叔器问‘士庶当祭几代’?”条下一则(P2317);卷一二〇“张以道请诲”一则(P2905);卷一二五“张以道问‘载营魄’……”一则(P2995);及同卷“先生以《参同契》示张以道”一则(P3001)。

其中,第四则中朱熹对张以道说,《周易参同契》一书,“近两日方令书坊开得”。据朱熹于是书前按语,此书成于庆元三年(1197),蔡元定编置道州之时,两人尚在寒泉相与订正。而书序末又自署庆元戊午(四年即1198)腊月,则张以道始学的确切时间,应在庆元四年末。

此外,《文集》卷八四有《跋张以道家藏东坡枯木怪石》一文,写于庆元五年(1199)中秋,由此可知,张氏从学于庆元四至五年之间。

辛适正

辛适正,仅《语类》中有朱熹答其所问一则,见载于卷二五沈侗录(《朱子门人》P134,误作陈淳录),“辛适正问:‘林放问礼之本,何故只以丧礼答之?’”(P608),据《语录姓氏》,沈侗录为庆元四年(1198)以后所闻,则辛适正当亦为考亭沧洲门人。

周庄仲

周庄仲,《考亭渊源录》卷二三列为朱子门人。《语类》卷九五胡泳录“问‘生之谓性’”一条,云“近闻周庄仲说,先生云,不须如此分”(P2427—2429)。据《语录姓氏》,胡泳录在庆元四年(1198),以时论之,周氏当为考亭沧洲门人。

吕焘

吕焘,字德昭,号月坡,南康军建昌人,与弟吕焕、兄吕炎均朱熹门人。《语录姓氏》记其己未(庆元五年即1199)所闻,为《饶录》第三六、三七卷,是考亭沧洲精舍门人。《续集》卷八《答冯奇之》书云:“……诸人皆已归,只有建昌二吕在此,蚤晚讲论,粗有条理,足慰岑寂也。”又《续集》卷一《答黄直卿》书七一云:“此间朋友只南康节次有人来,甚不易得,肯向此来。”文中所言,反映的是庆元五年,伪学之禁风声甚紧,来考亭问学之人已甚为稀少的一种状况。其中“建昌二吕”,指的是吕焘、吕焕兄弟两人。

《语类》卷十三有吕焘录“事至于过当,便是伪”,下小字注:“杨丞通老云:‘陆子静门人某人,常裹头巾洗面。’先生因言此。”(P239)由此可知,此时与吕焘同门者,还有杨楫(通老)。

吕焕

吕焕,字德远,与兄吕焘同时于庆元五年(1199)从学朱熹于考亭沧洲精舍。《语录姓氏》录其己未(庆元五年即1199)所闻。《语类》卷一二〇记黄义刚录云:“吕德远辞,云将娶,拟某日归。及期,其兄云:‘与舍弟商量了,且更承教一月,却归。’曰:‘公将娶了,如何又恁地说?此大事,不可恁地。……即日归。’”(P2916)参上文“吕焘”条。

范元裕

范元裕,字益之,范念德季子,朱熹三女婿。《文集》卷九七《朱公(松)行状》云:“孙女三:其婿修职郎刘学古、迪功郎黄干、进士范元裕。”

初从李燔学业,时在庆元五年(1199)。《续集》卷一《答黄直卿》书六八云:“伯崇(按:范念德字伯崇)之子见留精舍,随敬子(李燔字)作举业,亦淳谨朴实可喜也。”同上书卷六三又云:“伯崇已赴官鄱阳,留其季子在李敬子处。”据蔡沉《梦奠记》,范元裕亦“为文公精舍诸生,文公疾,复来问疾”,也是朱熹临逝世前在考亭沧洲精舍的少数门人之一。《朱子语类》卷三五《泰伯篇》有范益之问疑两条。《文公易说》卷十二有范元裕记语录“问‘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一章……”。

《语类》中范氏问疑三条,均为黄义刚于庆元五年所录。见于卷二九“叔器曰”条中,有“范益之云‘颜子是就义理上做工夫’”(P750);卷三五“问‘泰伯’”条中,有范益之问疑(P907);同卷又有“范益之问,五峰说‘禹无间然矣’章”(P946)。所问三条,均为《论语》。

吴雉

吴雉,或作稚,字和中,建宁府建阳县人。《文集》中无书信往来,《语录姓氏》不录年号,所录为《饶后录》卷十八。

《文集》中有两处提到吴氏之名,一为卷七六《赠画者张黄二生》云:“乡人新作聚星亭,欲画荀、陈遗事于屏间,而穷乡僻陋,无从得本,友人周元兴、吴和中共称张、黄二生之能,因俾为之。”文末署庆元庚申(庆元六年即1200)正月。二为卷八四《题吴和中感秋赋后》云“和中感秋作赋,即发深省……”,文末署庆元己未(庆元五年即1199)八月,则吴雉从学应在朱子晚年。《语类》卷一四〇有陈文蔚、吴雉同录“刘叔通、江文卿二人皆能诗”一条(P3331),为数人同门之时所录,其中陈氏从学于建阳考亭,在庆元四至五年(1198—1199),则吴氏始学朱熹,亦应在此前后(参“陈文蔚”条)。

《语类》另有庆元五年(1199)吴雉录周明作问疑三条(参“周明作”条),林赐问疑一条(参“林赐”条)。

赵唐卿

赵唐卿,字里事迹缺考。陈荣捷《朱子门人》(P292)据《语类》卷十六有“赵唐卿问‘十章三言得失’,而《章句》云:‘至此而天理存亡之机决矣!’”(P366)考定为朱子门人。又据卷一一八记“杨子顺、杨至之、赵唐卿辞归请教”(P2855—2856),先生教以读书方能诚正修、齐、治、平,认为杨至录语应在癸丑(绍熙四年即1193)、甲寅(1194),故赵唐卿亦应于此时与杨至为同门。按,赵唐卿问学考亭,应在庆元五年(1199),参上文“杨履正”条的考证。

李维申

李维申,仅《语类》卷一〇一有吴雉录“李维申说‘合于心者为仁’”一条(P2584)。陈荣捷《朱子门人》称:“此处云‘李维申说’而不云‘李维申问’,可能是门人述李维申之说。然下文云‘不如前日说却是’,则必是师生连日讲论也。此为吴雉所闻。吴为朱子晚年弟子,则维申亦晚年弟子也。”(P126—127)而吴雉为朱熹考亭沧洲精舍门人,所录在庆元五年(1199),则李维申亦为此时问学无疑。

刘源

刘源,仅《语类》卷十四有“刘源问‘知止而后有定’”(P272)一则,为吴雉所录。《语录姓氏》于吴雉录无具体年号,据上文“吴雉”条考证,刘源从学亦在庆元五年(1199)。

林学履

林学履,字安卿,永福县(今福建永泰)人。《道南源委》卷三在其兄林学蒙传末附记云:“弟学履,字安卿,亦朱子门人。”

《文集》无书信往来,唯《续集》卷一《答黄直卿》书四七云:“林正卿归自湖处……其弟学履安卿中间到此,近寄得疑问来,亦看得好,甚不易。一书报之,可分付入试朋友,俟其到城日付之也。”因庆元间,黄干在三山设馆授徒,而林氏所在的永福乃福州郊县,故朱熹将书信付黄干转之。今《文集》不载此所转之书,当为佚文。

《语录姓氏》列林学履录为己未(庆元五年即1199)所录,此为其从学建阳考亭之时,所录为《饶后录》第二十一卷。《语类》中有林氏自录四条,见于卷七四“问‘卦有大小’”(P1889)、“问‘易与天地’”(P1890)、“神无方而易无体”(P1895)、卷七六“问‘非所困而困焉’”(P1947),末条同录者为其兄学蒙。

庆元五年(1199),与林学履同门问业者,有沈僴、黄义刚、万人杰、蔡念成等。《语类》中有沈侗本年所录“林安卿问”三条(卷十七P376、卷三三P852、卷四一P1044),其中卷十七“林安卿问‘介然之项’”(P376)条中,有在座者蔡念成(元思)的发言;黄义刚本年所录“林安卿问”六条(卷六三P1558、卷六七P1669与P1714、卷七四P1906、卷七六P1945、卷七八P1981),内容涉及《中庸》、《易》、《尚书》等。卷七四另有万人杰、黄义刚同录“林安卿问‘精气为物,游魄为变’”(P1891)一条,亦录于同年。

刘子寰

刘子寰,字圻父,建阳县人。“登朱子之门,嘉定十年(1217)进士,官至观文殿学士。有诗名,自号篁堙翁,刘克庄为序其集”(《道南源委》卷四)。

《文集》无其名,《语录姓氏》列其己未(庆元五年即1199)所闻,为《饶后录》第八卷。《语类》卷九四中有其自录“问‘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P2385)一条。本年同门黄义刚则录有“刘圻父说格物、致知”(卷十五P292);“刘圻父说‘正心’章”(卷十六P348);“刘圻父问七情分配四端”(卷八七P2242)三条。卷十六又有黄、刘两人同录“刘圻父说‘人心之灵,莫不有知’”(P323)一条。

陈日善

陈日善,名里事迹均缺考。《文集》亦无其名,唯《朱子语类》卷六六载吴雉录一条,文曰:“陈日善问:‘内卦为贞,外卦为悔’是何义?……”(P1637)考吴雉从学朱子在庆元五年(1199)(参“吴雉”条),此当亦为陈日善从学之大致时间。

傅修(1139—1207)

傅修,字子期,隆兴府进贤县人。朱熹晚年弟子,故《文集》无答书,《语类》无问答。唯《文集》卷八四有《跋进贤傅君行实》,书于“庆元己未(1199)十一月辛丑”。跋云:“从政进贤傅君既没将葬,其子修抱其行实一通,不远千里,辱以顾予,流涕言曰……。”此即《考亭渊源录》卷二一所云:“学禁方严,修居公丧。衰服谒武夷,求铭于文公。”《宋元学案补遗》卷六九则称“尝师朱子而友黄勉斋。朱子殁且葬,柩行。先生怅怅而来,且号且泣,俯伏于地,若将陨焉。葬者重为之垂泣。”

按,《宋元学案补遗》实据《勉斋集》卷三五《笃孝傅公墓志铭》一文所摘,此铭乃傅修卒后,黄干应其子所请而撰。文曰:“庚申(庆元六年即1200)之春,干尝侍坐于晦庵先生之侧,有麻绖管履扶服而前者,貌不胜衣,言不能出诸其口,问其姓名则公也。先生方与诸生习礼于武夷之下,爱其贤,书其所携从政公之事状,曰:‘予观其冠履应礼,而戚容与之称,言辞恳悫,情旨酸辛,为恻然动心焉’,坐者无不加敬。未几,先生没,明年且葬柩行,公怅怅而来,且号且拜,俯伏于道,若将陨焉。送葬者重为之垂涕。方是时,伪学之禁严,缙绅耻言学者,更名他师,至有吊赙不及门者,公独毅然不远千里,哀号痛慕若此公,诚孝人也。……”(《勉斋集》卷三五)黄干此铭,将朱熹为傅修之父作跋时间误为庆元六年(1200),当以朱熹《文集》跋末自注庆元五年(1199)为准,此亦傅修从朱子学的最早时间,地点当在建阳考亭。上引诸文称“衰服谒武夷”、“武夷之下”,当为泛言而并非实指。

周标

周标,字号事迹无考。《朱文公易说》卷九有周标记语录三条。其中第一条“问‘易则易知’”,有“砺曰‘容易如何便易知’”诸语,为当时在场者的插话。砺,即刘砺,字用之,《语录姓氏》记其所录在己未(庆元五年即1199),由此可知周标亦在是年从学于建阳考亭。陈荣捷《朱子门人》云:“《语类》、《文集》均无记载,疑是周椿之误。”(P140)此说不确。

王壬

王壬,仅《语类》有吴雉录“王壬问‘南轩类聚言仁处……’”一条,见载于卷一〇三(P2605—2606)。应为庆元五年(1199),与吴氏同学于考亭沧洲时所录。

萧增光

萧增光,名号里籍失考。《文集》无其名,《语类》亦仅一见,即卷六三吴雉录“萧增光问‘鬼神造化之迹’”(P1547)。考吴雉从学朱熹在庆元五年(参上文“吴雉”条),则萧氏亦应在此前后从朱子学。

黄柟

黄柟,字达才,又作达材,旴江(今属江西)人,《考亭渊源录》卷二十列为朱子门人,但误字达才为“达子”。《语类》有其向朱子问疑两条,一为“黄达才问‘颜子如何尚要克己’”(卷四一P1057—1058),二为“黄达才言思不能精之病”(卷一二〇P2905),均为黄义刚庆元五年(1199)所闻。《文集》卷八四《跋黄壶隐所藏师说》云:“旴江黄柟达材以其先君子壶隐居士手抄此册见示,乃熹昔年所受《师说》。”此文乃朱熹写于庆元六年(1200)二月八日,由此可断定黄柟必为朱熹于建阳考亭的晚年弟子。

林宪卿(1148—1217)

林宪卿,字公度,号存斋,福州怀安县(今闽侯)人。“喜从当世知名之士游,闻濂洛治心修身之学,欣然慕之。受业朱文公,与所尝从学者友”(黄干《林存斋墓志铭》,《勉斋集》卷三十五)。《文集》、《语类》均无其名,黄干撰《墓志铭》中亦不言从师年月,但下文有“文公晚得君,称其忠信,勉以学。及属纩,犹惓惓与君诀。文公殁,君痛甚,耆学益苦”诸语。则林宪卿应为朱熹晚年弟子,从学地点当在考亭。

詹淳

詹淳,字里事迹均缺考。《文集》、《语类》均不见其名。唯蔡沉《梦奠记》有其名,为考亭沧洲精舍诸生。文称:“(庆元庚申三月)初六日辛酉,改《大学·诚意》一章,令詹淳誊写,又改数字。”

方伯起

方伯起,字里失考,《文集》、《语类》均失载,唯蔡沉《梦奠记》(《朱子年谱》卷四)中记朱熹病危之际,来问候的精舍诸生中有其名。

刘成道

刘成道,字择之,事迹缺考。《文集》、《语类》失载,唯蔡沉《梦奠记》中载,朱熹病危之际,来问候的精舍诸生中有其名。

赵唯夫

赵唯夫,字里缺考。《文集》、《语类》均无其名。唯蔡沉《梦奠记》中载,庆元六年(1200)三月初八日,朱熹逝世前,来问候的精舍诸生中有其名。

俞闻中

俞闻中,字梦达,邵武人。淳熙八年(1181)进士,历官南剑州通判、黎州知府等职。《文集》卷二九《与黄直卿书》中有其名,云:“三月八日,熹启:……衰病本自略有安意,为俞梦达荐一张医来,用〓砂、巴豆等攻之,病遂大变。此两日愈甚,将恐不可支吾。……不意遂成永诀,各希珍重。”庆元六年(1200)三月九日,朱子逝世,此为其生前最后一封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