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一、朱熹及其相关的书院考述

朱熹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他的一生与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的学术思想,以及以他为代表的考亭学派,都是在各地书院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并走向成熟的。由他创建、修复以及讲学过的书院大大小小有数十所之多。

本篇写作之缘由,最早是笔者因受朱子后裔联谊会的委托,为其所编《考亭朱氏总谱》撰写《书院编》一稿。后通过披阅载籍,稽考文献,辑得与朱熹有关的书院60多所。在家谱中列《书院编》,以朱熹的教学实践而言,无疑很有必要,也是具有一定学术价值的。此例之创,首见于明万历《紫阳朱氏建安谱》,该谱内有“书院总记”,记书院28所。有人认为:“朱熹生前,究竟创办了多少书院?跟朱熹有关的书院究竟有多少?这个问题历来说法不一。明刻本《紫阳朱氏建安谱·书院总记》中,在这方面有比较详尽的记载。”(陈义侣等:《与朱熹有关的书院》,见《朱熹研究资料专辑》,福建人民出版社1990年9月版)。但从谱中所反映的实际看,其中有相当一部分书院如山书院、泰亨书院等,行文中却看不出与朱熹究竟有何关系(详见下文《关于书院的考证》)。因此,假如仅仅对《建安谱》照搬照抄,是很不合适的。

本文通过历史文献的征引和考辨,重点在于揭示朱熹与这些书院的关系,从而阐明何以要收入这些书院的理由,而对这些书院的建置沿革,尤其是宋以后历代的兴废不加详述。文中将与朱熹“有关的”书院分为朱熹创建的、修复的、读书讲学的、题诗题词的四类。四类中,有重复者则酌情收入某一类中;凡不属于这四类者,均视为“无关”,不予收入。

由于朱熹生平宦迹所至,闽、浙、赣、湘、皖各地“与其有关”的书院甚多,本文所录,难免有遗漏与错误之处,望专家学者指正。

(一)朱熹创建的书院

寒泉精舍

朱熹创建的第一所书院。在福建建阳县马伏天湖之阳,此地宋时属崇泰里后山铺东,旧名“寒泉坞”。

乾道五年(1169)九月,朱熹母亲祝夫人卒。次年正月,朱熹葬母于此。朱熹撰有《尚书吏部员外郎朱君孺人祝氏圹志》:“乾道五年九月戊午卒……越明年正月癸酉葬于建宁府建阳县后山天湖之阳。”(《朱文公文集》卷九四)并于墓侧建精舍,匾曰“寒泉”。在此一面守墓,一面读书、著述和讲学。

在此前后,从学于朱熹的门人有许升、范念德、李宗思、吴楫、何镐、林用中、蔡元定、刘爚、刘炳等二十几人。《朱文公文集》卷三十九《答范伯崇》书九云:“熹比携二子过寒泉,招季通来相聚,初不废讲议。”刘爚《云庄集》附《云庄年谱》,以及嘉靖《建阳县志》卷十二《刘炳传》载,刘爚、刘炳兄弟也于此时,“从文公讲学于寒泉精舍”。

朱熹在寒泉精舍期间完成的著作有,乾道六年(1170)撰《太极图说解》初稿,同年撰成《西铭解》。乾道八年(1172)撰《论语精义》十卷、《孟子精义》十四卷、《资治通鉴纲目》五十九卷、《八朝名臣言行录》二十四卷。次年(1173)编成《程氏外书》十二篇、《伊洛渊源录》十四卷。淳熙元年(1174)编成《古今家祭礼》十六篇。淳熙二年撰《阴符经考异》一卷。

淳熙二年(1175)四月,吕祖谦与朱熹在建阳相会,共聚于崇泰里马伏寒泉精舍。他们共同研读北宋周(敦颐)、张(载)、二程(程颢、程颐)四子的著作,深感这些著作博大精深,难以为初学者所掌握,“因掇其关于大体而切于日用者”(嘉靖《建阳县志》卷五),编成理学的入门书《近思录》十四卷,此为我国第一部哲学文章选集。

寒泉精舍的规模,史志缺载,详情缺考。此精舍于元季倾圮。明正统十四年(1449)八世孙朱澍曾重建为祠堂,祀奉祝夫人和韦斋朱松。今精舍、祠堂均无存。祝夫人墓则于1992年由韩国朱子后裔捐资重修,现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谷晦庵草堂

朱熹创建的第二所书院,在福建建阳县崇泰里云谷山庐峰之巅。

乾道六年,朱熹过此,见其山水清幽而爱之,遂委托蔡元定在此建草堂三间,于淳熙二年七月建成,榜曰“晦庵”。①朱熹撰有《云谷记》,赞此地“旷然者可望,奥然者可居”,希望能在此“耕山钓水,养性读书,弹琴鼓缶,以咏先王之风”。另据嘉靖《建宁府志》卷二十《古迹》,朱熹还在此建有“道源堂”,朱熹的三传弟子熊禾有《道源堂》诗。

当时,从朱熹在晦庵草堂讲学、著述的弟子有蔡元定、刘爚、刘炳、廖德明、刘纯叟、吴公济,友人有魏元履、丘子服等人。②蔡元定还于崇泰里西山建西山精舍,与朱熹云谷晦庵草堂遥遥相对,有疑难则彼此悬灯,相约次日聚首,以解难释疑。

朱熹在晦庵草堂的著述有诗《云谷二十六咏》、《云谷杂诗十二首》、《云谷次吴公济韵》、《云谷合记事目效俳体戏作三诗寄季通》、《云谷怀魏元履》等。《西铭解》一书,虽成书于晦庵草堂建成之前,但最初的写作起因,却与朱熹登云谷山有关。朱熹曾对门人叶贺孙说:“向要到云谷,自下上山,半途大雨,通身皆湿,得到地头,因思著‘天地之塞,吾其体;无地之帅,吾其性’。时季通及某人同在那里,某因各人解此两句,自亦作两句解。后来看,也自说得着,所以迤逦便作《西铭》等解。”(《朱子语类》卷五)

淳熙六年(1179),朱熹在南康知军任上,仍十分怀念他在云谷的读书、著述生活,以及此地的优美风光。他在一幅名画的题跋中说:“建阳崇安之间,有大山横出,峰峦特秀,余尝结茆其巅小平处。每当晴昼,白云坌入窗牖间,辄咫尺不可辨。尝题小诗云:‘闲云无四时,散漫此山谷。幸乏霖雨姿,何妨媚幽独。’下山累月,每窃讽此诗,未尝不怅然自失。”(《式古堂书画汇考·画考》卷十三)晚年在考亭沧洲精舍讲学之时,对其门人沈侗说:“某尝登云谷,晨起穿林薄中,并无露水沾衣。但见烟霞在下,茫然如大洋海,群山仅露峰尖,烟云环绕往来,山如移动,天下之奇观也!”(《朱子语类》卷二)

云谷晦庵草堂于元季倾圮。明成化十七年(1481),福建提刑按察司佥事、德清人氏谈俊捐俸命朱熹九世孙朱格重建,改名为“云谷书院”(嘉靖《建阳县志》卷五,《学校志》),今仅存遗址。

武夷精舍

朱熹创建的第三所书院,在福建武夷山五曲隐屏峰下。淳熙九年(1182)七月,朱熹在浙东提举任上弹劾唐仲友受挫,次年正月奉祠主管台州崇道观而归居武夷,建此书院,这年四月落成。

精舍地广数亩,有仁智堂、隐求室、止宿寮、石门坞、观善斋、寒栖馆、晚对亭和铁笛亭等建筑物。其挚友、时任建宁知府的韩元吉为其写了《武夷精舍记》一文以示祝贺,陆游、袁枢亦有诗纪之。

精舍建成,四方学者纷纷负笈前来,就学于此。知名的门人有蔡元定、黄干、潘植、潘柄、郑可学、江默、陈孔硕、杨至、余大雅、程端蒙、滕璘、徐昭然、吴必大、万人杰、任希夷、包扬、陈文蔚、董铢、窦从周、杨楫、张洽、杨道夫、李闳祖等百数十人。

从淳熙十年到绍熙元年(1183—1190)这八年中,朱熹大部分时间是在精舍授徒讲学和从事学术活动。这里是朱子学派的学者们开展学术研究活动的重要场所。朱熹在此写成的著作有《易学启蒙》四篇、《孝经刊误》一卷、《小学》六卷、序定《大学章句》一卷、《中庸章句》一卷。此外,还有《武夷精舍杂咏》十二首并序、《武夷棹歌》等一批诗文和书信。

淳祐四年(1244),朱熹季子朱在、孙朱鉴因精舍“荒苔蓿草蔽荫”,故加以重修,“葺治而广大之”,当时任建宁知府的王遂为之撰《重修武夷精舍记》(董天工《武夷山志》卷十)。

景定二年(1261),崇安县令林天瑞又在书院中创古心堂,由官府设山长主其事。咸淳四年(1268),官府又大加营建,程若庸曾任山长。元代也曾修葺一新,詹光祖、游鉴、江应、詹天祥相继担任教授。元末毁于兵火。

明正统十三年(1448),朱熹八世孙朱洵、朱澍重建。正德十三年(1518),当局曾辟地重建。明清时期,曾前后数度重修,康熙五十六年(1717),闽浙总督觉罗满保捐俸倡修,今残存书院厢房。

考亭书院

朱熹创建的第四所书院,在福建建阳三桂里考亭。初名竹林精舍,绍熙五年改名为沧洲精舍,淳祐四年御书“考亭书院”。

绍熙二年(1191)朱熹离漳州知府任后,将其家从崇安五夫迁居建阳童游。绍熙三年,建“竹林精舍”于考亭,在此广招门徒,聚众讲学。绍熙五年(1194)十二月,因生员日多,便将精舍加以扩建,更名为“沧洲精舍”,并自号“沧洲病叟”。从绍熙三年至庆元六年(1192—1200)前后约八年,朱熹大部分时间都在书院讲学和著述。这时,曾先后就学于寒泉、云谷、武夷的蔡元定、黄干等众多门人弟子,又聚集考亭,金去伪、李季札、黄灏、蔡念成、陈淳、李燔、叶贺孙、潘时举、蔡沉、杨复、辅广等一大批弟子也先后来此就学,形成了中国理学史上著名的“考亭学派”。

这一时期,朱熹在考亭撰就的著作有《孟子要略》、《韩文考异》十卷、《书集传》六卷、《楚辞集注》八卷、《楚辞辨证》二卷、《仪礼经传通解》三十七卷、《周易参同契考异》一卷等。

宝庆二年(1226),刘克庄任建阳知县,在书院内辟文公祠,以崇祀朱熹,以黄干配祀,真德秀为记。①淳祐四年(1244),宋理宗御书“考亭书院”四大字以赐额。淳祐十一年(1251),福建转运使史季温重建书院内的燕居庙。

元至元二十五年(1288),建宁路判官毋逢辰、建阳尹郭瑛又增修之,熊禾为之作记。至正元年(1341),建宁路通判刘伯颜重新修葺文公祠,虞集为之记。

明天顺六年(1462),建宁府推官胡缉重修,朱熹八世孙朱洵出资以助,彭时为之记。

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建阳教谕蓝勋卿、建宁府同知刘邦彦又加以重修,至三十六年(1697)始告成,王绅为之记。康熙四十四年(1705),康熙御书“大儒世泽”匾额,配以“诚意正心,阐邹鲁之实学;主敬穷理,绍濂洛之心传”对联。

书院经历代重修,到清道光年间,其总体格局为:正中是集成殿,左右两庑为竹林、沧洲精舍。前有二门,门外左为道源堂,右为报德祠。此外,尚有碑亭、石坊、十贤祠等建筑物。今仍存明嘉靖十年(1531)建立的“考亭书院”石牌坊。造型古朴典雅,是珍贵的历史文物。

(二)朱熹修复的书院

白鹿洞书院

在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下。原为唐贞元间李渤、李涉兄弟隐居读书处。南唐时为庐山国子监,号称“庐山国学”。“买田以给生徒,立师以掌教导”(朱熹《申修白鹿洞书院状》,《文集》卷二十)。宋初,置为书院(明李梦阳《白鹿洞书院新志》卷一)。此后历经兴废(光绪《江西通志》卷八二,《建置略·书院》)。

淳熙六年(1179)十月,朱熹在知南康军任上,寻访白鹿洞遗址,修复了书院。建成屋宇二十余间,发文各地征集图书;自兼洞主,亲任导师,执教讲学其中。并制定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朱文公文集》卷七四),设立四书五经教材,刊刻《论孟要义》等图书。并请吕祖谦为之撰《白鹿洞书院记》。陆九渊曾应邀来讲学,留下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论语讲义》(《象山先生全集》卷二三)。当时,从学于书院的生员有曹彦约、曹彦纯、胡泳、吕炎、彭方、熊兆、蔡念成等二十几人。朱熹门人刘清之、黄干、李燔、林用中等亦相继在此讲学。

嘉定十年(1217),朱熹三子朱在以大理寺正知南康,亦重修白鹿洞书院。黄干为记云:“其规模宏壮,皆他郡学所不及。”(《南康军新修白鹿书院记》,黄干《勉斋集》卷十八)

岳麓书院

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南宋四大书院之一。草创于唐末五代。宋开宝年间(968—975),潭州守朱洞建。大中祥符间(1008—1016),宋真宗赐“岳麓书院”额(清李元度《南岳志》卷十八,《书院》)。乾道初,崇安刘珙任湖南安抚使时重建,张拭为记。

乾道三年(1167)八月,朱熹与门人范念德、林用中同行至潭州,与张栻在书院会讲《中庸》之义,手书“忠孝廉节”于讲堂。绍熙五年(1194),朱熹任荆湖南路安抚使,又讲学于此。并重修书院,扩大了规模,置学田五十顷,“更建爽垲,以待四方学者。规模宏阔,教条详明,一时湖南道化之盛,至比邹鲁。”(杨金鑫《朱熹与岳麓书院》第103页,引明陈凤梧《岳麓书院序》)

湘西精舍

在湖南长沙岳麓山下。宋咸平四年(1001),潭州知州李允则建,北宋末刘辅之重修。

绍熙五年(1194),朱熹任荆湖南路安抚使,为扩大岳麓书院规模,又在湘西精舍旧址上予以重建,未完工而离任。当时其门人邵武饶干(字廷老)官长沙令,朱熹便委托他总其责,①并委托继任安抚使王蔺转请漕台助成之,并请王蔺为精舍题匾。②

(三)朱熹读书讲学的书院

1.朱熹读书的书院

南溪书院

在福建尤溪县水南公山之麓,原为邑人郑安道故宅。宣和间,朱松曾官尤溪尉。建炎四年(1130)五月,因避兵乱又至尤溪,馆寓于此。这年九月十五日,朱熹在此诞生。绍兴四年(1134),朱熹在此读小学(《朱子年谱》卷一;朱松《送五二郎读书诗》,《韦斋集》卷四)。后人为纪念朱松父子,因建书院。

书院始建于嘉熙元年(1237),县令李修在郑氏故宅“作屋三楹,中设二先生祠”,两侧为景行和传心二斋(嘉靖《延平府志》卷十九,《艺文志》)。德祐元年(1275),御赐“南溪书院”额,设山长(元林兴祖《南溪书院记》,嘉靖《尤溪县志》卷二)。由宋至清,书院历经数度重修。近年又重新修复,并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星溪书院

在福建政和县治之南正拜山下。宣和五年(1123),朱松任尤溪尉时建。“以供职事之余,读书观理而养其高大之趣,于以风化县人子弟,使知兴学”(明林雍《星溪书院记》,康熙《建宁府志》卷四十四,《艺文志》四)。绍兴年间,为祭扫祖墓,朱熹曾随父在此读书。“元至正间,邑人因为祠,祀松及其子熹”(康熙《建宁府志》卷十,《书院志》)。明清两代,曾历经重修,今圮。

环溪精舍

在福建瓯宁(今建瓯)县城南紫芝上坊,是朱熹童年时随父寓居读书之所。绍兴十年(1140)三月,时任吏部员外郎的朱松“以不附秦桧和议,出知饶州,请祠,居于家”(《朱子年谱》卷一)。明汪佃《环溪精舍记》则云:“出先生知饶州,未赴,丐祠禄,乐建州城南溪山之胜,筑环溪精舍寓居,徜徉终焉。”(嘉靖《建宁府志》卷十七)《朱子年谱》卷一载:“(绍兴)十年庚申十一岁受学于家庭。”实际上,从绍兴十年至十四年(1140—1144)三月即朱松逝世为止,朱熹均在此从父学。朱熹自言:“某自丱角读四书,甚辛苦”;“某向丱角读《论孟》,自后欲一本高似《论孟》者,竟无之。”“某十数岁读《孟子》言‘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以为圣人亦易做,今方觉得难。”(《语类》卷一〇四)“熹年十三四岁时,受其(按,指《论语》)说于先君,未通大义,而先君弃诸孤。”(《文集》卷七五,《论语要义目录序》)书院前有画卦洲,相传为朱熹童年画卦处。

明正德十年(1515),朱氏后裔曾重建精舍,祀朱松而以朱熹配,匾曰“朱韦斋先生祠”(嘉靖《建宁府志》卷十一,《祀典》)。

屏山书院

在福建崇安五夫里屏山之下。宋刘子翚奉祠归隐后创建。原为刘氏家塾,名“六经堂”。朱熹少年时,曾就读于此,后亦在此讲学。

绍兴十三年(1143),朱松病故,当时年方十四岁的朱熹遵父遗嘱,从学于武夷三先生刘子翚、刘勉之和胡宪。与朱熹同时在刘氏家塾就读的,还有魏掞之、刘懋、黄铢、方士繇、欧阳光祖等(詹继良《五夫子里志》卷十一,《游寓》)。朱熹等人在此学习,一直到绍兴十七年(1147)刘子翚病逝。

淳祐二年(1242),宋理宗为褒扬刘子翚的教育功绩,敕命扩建为“屏山书院”。书院额为朱熹手书。据五夫《刘氏家谱》载,书院建筑宏伟宽敞,共分三进。内设六经堂、燕居室,东为蒙斋,西为复斋,左右有庑廊,设塾匾曰“读书”。朱熹后来在武夷山各处讲学,也曾在此教授《易》理。

元初,书院毁于兵火。明洪武二年(1369),裔孙刘张于旧址重建,张矩为之记(康熙《建宁府志》卷十,《书院》;卷四十四,《艺文》)。

云根书院

在福建政和县治西。北宋宣和间(1119—1125),朱松任政和县尉时,建于县西之黄熊山上。朱熹“岁时来谒祖茔,必信宿于此而去”(嘉靖《建宁府志》卷十七,《学校志》),并曾“读书其处”(民国《政和县志》卷三,《名胜志》)。

明嘉靖间政和知县俞时歆曾重建福庆堂后,明隆庆间毁于火。万历间又经邑人重建,立朱子祠。清雍正三年(1725),知县刘廷翰捐俸重修。乾隆二十四年(1759),知县谭桓建校舍、书房等。今仅存遗址。

湛庐书院

在福建松溪湛庐山下。朱熹祖父朱森墓在政和星溪护国寺,距湛庐二十里。朱熹“自后往来祭扫,侨寓此读书”(康熙《建宁府志》卷五,《山川》下),筑寓所“吟室”。后人因创建书院以祀之。

从元代元统元年(1333)起,杨时的七世孙杨缨在此担任书院山长,四方就学者甚众。至正十六年(1356),福建行省参知政事阮德柔曾拓而新之,并增建讲堂、文公祠等建筑。至正二十二年(1362),得请而御赐“湛庐书院”额(元揭汯《重建湛庐书院记》,嘉靖《建宁府志》卷十七),明清两代,曾屡加重修,今仅存遗址。

2.朱熹讲学的书院

瑞樟书院

在福建建阳县麻沙渡头。建阳刘氏始祖唐代刘翱卜居于此,手植樟树,“大数十围,根盘屈曲”。宋绍兴间,九世孙浔州太守刘中创“樟塘书院”。正堂名“道源”,东厅名“义斋”,与族兄刘子翚讲道其中,而朱熹亦从刘子翚讲学于此。其后人刘崇之、刘子寰等人俱在此受业于朱熹。

据洪迈《夷坚志》载,“此木之荣枯,实关刘氏子孙之盛衰”,此后子孙登科第,樟树必开花,以启其兆,故朱熹改名为“瑞樟书院”。嘉熙三年(1239),敕“瑞樟书院”匾额(麻沙《刘氏忠贤传》卷九,参弘治《八闽通志》卷四十四,《学校志》。道光《建阳县志》卷二,《舆地志·瑞樟书院》)。由宋至清,多次重修,今废。

钟山书院

在江西婺源,南宋县人李缯(字参仲,号钟山)建于淳熙初。绍兴二十年(1150),朱熹回婺因得识李缯。淳熙三年(1176)三月,朱熹第二次回婺源省亲展墓时,与表弟程允夫曾同至书院,“徜徉其间,讲论道义,谈说古今,觞咏流行”(朱熹《跋李参仲行状》,《文集》卷八三),并读书其中。《朱子语类》卷一二六载李参仲之子李季札录云:“先生(指朱熹)游钟山书院,见书籍中有释氏书,因而揭看。先君问:‘其中有所得否?’曰:‘幸然无所得。吾儒广大精微,本末备具,不必它求。’”

逸平书院

在浙江江山,原名“南塘书院”。南宋绍兴初儒士徐存(字逸平,号诚叟,杨时门人)建,被后人称为“逸平先生与朱考亭讲学之所”(同治《江山县志》卷四,《学校志》)。绍兴十八年(1148),朱熹在中进士第后回闽途中,首次造访了徐氏。《文集》卷八一有《跋徐诚叟赠杨伯起诗》云:“熹年十八九时,得拜徐公先生于清湖之上,便蒙告以克己归仁、知言养气之说。时盖未达其言,久而后知为不易之论也。”①所撰《江山县学景行堂记》云:“逸平先生徐存,受业于程氏之门人,学奥行高,讲道于家,弟子自远至者,常以百数。”②明方豪《逸平书院记》云:“吾邦有先正曰逸平先生者,徐姓,存名,诚叟其字。受业龟山,得程氏之学,与朱子实相友善,尝讲道于南塘书院。逸平既殁,朱子往吊焉,书院已为毛氏墓田,因赋诗寄哀,有‘徐子旧书址,毛公新墓田’之句。”明正德十五年(1520),知县吴仲将书院迁至城西骑石山麓,更名逸平书院(乾隆《浙江通志》卷二八,《学校》)。清咸丰十年(1860)毁于兵火。

兴贤书院

在福建崇安五夫里籍溪坊(今兴贤村)。据当地传说,建于南宋孝宗时,朱熹曾在此授徒讲学。“兴贤”乃“兴贤育秀”之意。

书院于元初被毁,原存建筑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乡民连城珍等倡修。占地约2000多平方米,前为正厅,中为书堂,后为膳宿厅与文昌阁。书院正厅上方高悬“继往开来”牌匾(《武夷胜境理学遗迹考》,第159页)。

石井书院

在福建泉州石井镇(今安海)。南宋建炎四年(1130)八月,朱松任泉州石井镇监税,绅士黄护为之建“鳌头精舍”,作为课业讲学之所。

绍兴二十三年(1153),朱熹官同安主簿,曾数往来于石井,访求其父遗迹旧事,并与士绅讲论义理于精舍之中。

嘉定四年(1211),泉州知府邹应龙将其扩建,更名为“石井书院”。当时朱熹三子朱在正官泉州通判,因董其事。书院规模“如州县学之制”,建大成殿、尊德堂,及富文、敏行、移忠、立信四斋,绘朱松、朱熹两先生像而祀(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三,《学校志》)。书院生员“赡养有田,肄业有舍”(清康熙《安海志》卷六,《学校志》)。此后书院建筑物代有兴废,今存清光绪年间重修的门台、大殿及两廊庑舍等遗迹。

龙光书院

在江西丰城荣塘剑池庙左,亦作“荣光书院”。宋绍兴元年(1131),邑人陈自俯创建(明徐即登《重建龙光书院记》,同治《丰城县志》),“四方来学者三百余人”(光绪《江西通志》卷八一,《建置略·书院》),有六经楼、仰止堂、讲堂、戒规堂等建筑。乾道三年(1167),朱熹往潭州访张栻途经于此,曾在此讲学。隆兴二年(1164),题有《丰城荣光书院》诗(载雍正《江西通志》卷一五四)。乾道六年(1170),朱熹应丰城门人熊世基、熊世琦兄弟之请,为“其所构龙光书院之堂”撰写《龙光书院心广堂记》。略云:“丰水之夏阳熊世基、世琦执经来学之明年,乾道庚寅岁也,请铭其所构龙光书院之堂。熹榜其间曰‘心广’,且嘱以敷畅厥义。复之曰:‘人生两间,孰无此心?’心者,贯万事,统万理,主宰万物者也。然则若之何而不广乎!克其所以为广累者,则心广矣。……”此记原载乾隆《南昌府志》卷十七、同治《丰城县志》卷二十,今收入《朱熹外集》卷二。

南轩书院

在湖南衡山县南岳后,宋张栻建。张栻因父浚“奉诏居永州,栻往来省侍,受业于五峰胡宏之门,置书院于岳山后”(《南岳志》卷十七)。乾道三年(1167)八月,“张栻与朱子同游,讲学于此”(光绪《湖南通志》卷六十九,《学校·书院》)。

城南书院

在湖南长沙城南妙高峰下,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张栻建,“城南书院”门额为其父张浚手书。

乾道三年(1167)八月,朱熹与门人范念德、林用中“如长沙访张南轩,讲学城南、岳麓。每语学者观《孟子》‘道性善’及‘求放心’两章,务收敛凝定,以致克己求仁之功”(《岳麓志》卷三)。讲学之余,朱、张两人相互唱和,朱熹有《奉同张敬夫城南二十咏》。诗载《朱文公文集》卷三。原诗的朱熹手迹收入武夷山朱熹研究中心编《朱子遗墨》一书(上海书店1990年10月版)。

濂溪书堂

在江西九江城南濂溪巷,亦名“濂溪书院”。北宋嘉祐六年(1061)周敦颐建,后遭兵毁。淳熙三年(1176)江州知州潘兹明、通判吕胜己重建(光绪《江西通志》卷八二,《建置略·书院》),朱熹为之撰《江州重建濂溪先生书堂记》(《朱文公文集》卷七八)。

淳熙八年(1181)四月六日,朱熹在知南康军任满,归家待次,途经江州之时,曾在此讲学,“拜濂溪先生书堂遗像”(王懋竑《朱子年谱》卷二)。随行的有刘清之、张扬卿、王阮、周颐、林用中、赵希汉、陈祖永、祁真卿、吴兼善、许子春、胡莘、王朝、余隅、陈士直、黄干、张彦先等一批弟子,及会稽僧志南、明老等。刘子澄请朱熹“为诸生说《太极图》义”,周敦颐之“曾孙正卿、彦卿、玄孙涛为设食于光风霁月之亭”(朱熹《山北纪行十二章》之七自注,《朱文公文集》卷七)。

嘉定中,朱熹门人赵崇宪任江州知州,曾筑室二十六楹,作为书院学舍以教诸生。自元以降,曾经多次重修,今存遗址。

石洞书院

在浙江东阳。宋绍兴十八年(1148)邑人郭钦止(德谊)建。其子津、浩均朱子门人。淳熙九年(1182)二月朱熹在浙东提举任上,曾到此讲学,赠送所著《大学章句》和《中庸章句》。后郭津曾将书院重修,并请朱熹为之撰记题匾。但朱熹认为:“书院规模,且随事随力为之,却就事实上考察整理,方见次第,不须如此预先安排。记文匾牓,尤是外事,但此等意思即见浮浅外驰之验。若于学问全体上切己处用得功夫,即气象自当深厚宏阔矣。”(《答郭希吕》书四,《文集》卷五四)朱熹虽不曾为此书院撰记,但却题写了“洞山”、“月峡”、“流觞”刻于石壁之上(束景南《朱子大传》,第509页)。并为书院创建者郭德谊书写《郭德谊墓志铭》(《文集》卷九二)。叶适有《石洞书院记》(乾隆《浙江通志》卷二八,《学校》)。

月林书院

在浙江上虞,宋潘畤建。南宋淳熙九年(1182)朱熹官浙东提举时,潘氏曾延朱子在此相与讲明性命之学(光绪《上虞县志》卷三十)。从学者有潘畤之子潘友文、潘友端、潘友恭及孙邦仁等。后朱熹离任,曾举潘友恭以自代(《举潘友恭自代状》,《朱文公文集》卷十九)。绍熙元年(1190)潘畤逝世,朱熹撰文祭祀(《朱文公文集》卷八七,《祭潘左司文》)。

东山书院

在江西余干县冠山东峰,宋淳熙间赵汝愚及从弟赵汝靓建。赵汝愚之子崇宪、崇度皆朱子门人,曾延请朱熹讲学其中(《宋元学案》卷四十九,《晦翁学案》下)。朱熹为其堂“云风堂”书匾。“汝愚卒,朱子来吊,复馆焉。后为胥吏所据,邑人李荣庭鬻产赎之”(光绪《江西通志》卷八十二,《建置略·书院》)。谢枋得为记(《东山书院记》,《叠山集》卷二)。

怀玉书院

在江西玉山县怀玉山金刚岭之阳。北宋杨亿曾建“怀玉精舍”于此。“淳熙间,朱子与陆九渊、汪应辰诸贤讲学其间,有司及门人拓建书院,置田以供四方来学者”(光绪《江西通志》卷八十二,《建置略·书院》)。从朱熹《文集》考察,朱熹曾与吕祖谦有“怀玉之约”。淳熙元年(1174),朱熹在写给吕氏的信中说:“秋冬间无事,或可出入。甚思承教……闻怀玉山水甚胜,若会于彼,道里均矣。”(《答吕伯恭》书三十五,《文集》卷三三)但到了秋冬间,两人均因故不能践约前往。《答吕伯恭》书三六云:“怀玉之约迟以明年,无所不可。”淳熙二年(1175)的江西鹅湖之会后,“怀玉之约”仍未成行,故朱熹在《答吕伯恭》书四十云:“却悔前日不且挽留,或更自鹅湖追逐入怀玉深山坐数日也。”

朱熹与吕祖谦的“怀玉之约”最终恐未能成行,上引光绪《江西通志》称朱熹与陆九渊、汪应辰曾讲学其间,亦有待于进一步考证。而据《文集》所载,绍熙五年(1194)十一月十一日,朱熹以侍讲罢,路经玉山,县令司马迈设讲席,朱熹为诸生讲学,有《玉山讲义》(《朱文公文集》卷七十四)。

银峰书院

在江西“德兴县市延福坊。宋淳熙间邑人余瀚、余渊延朱子讲学其中。明崇祯间裔孙应馨改建于肯堂山下”(光绪《江西通志》卷八十二,《建置略·书院》)。

草堂书院

在江西玉山县北怀玉山下。“朱子讲学于此,有青山绿树亭、源头活水亭,堂庑号舍具备。相传朱子题山下酒舍一联云:‘泉飞白石堪为酒,灶傍青山不买柴。’即其地也。宋末书院废,斗山王奕与其子介翁结庐居此”(光绪《江西通志》卷八十二,《建置略·书院》)。

主一书院

在湖南“湘潭县西南百二十里,地接衡州府衡山县界,宋朱子讲学地。其时门人钟震建,寻废”(光绪《湖南通志》卷六十八,《学校·书院》)。

清嘉庆中,县丞李国英于此建朱子祠。道光二十一年(1841),县丞方其正建“紫阳阁”;道光二十六年(1846),知县方登贤等因其旧址重建,易名为“龙潭书院”(同上)。

蓝田书院

在福建古田杉洋。南唐保大元年(943),永贞(今罗源)县令、员外郎杉洋人余仁椿建(施景西《“庆元党禁”期间朱熹行实考略》引《杉洋余氏总谱》。又黄仲昭《弘治八闽通志》卷四十四)。

南宋庆元三年(1197),朱熹避伪学之禁,曾于此讲学。并题“蓝田书院”四大字勒于书院右侧石崖上。邑民为之建墨迹亭、文昌阁、聚墨台等建筑。“中有夫子庙,朱文公书匾,盖其门生余隅所立也”(黄仲昭《八闽通志》卷四十四,《学校志》)。今圮,唯“蓝田书院”摩崖石刻犹存。

溪山书院

在福建古田县北。始建于宋淳化二年(991)。庆元三年(1197),朱熹避“伪学”之禁至此,书其匾曰“溪山第一”(乾隆《古田县志》卷四,《学校志》)。书院前有欣木亭,朱熹门人林用中建,朱熹有《题欣木亭》五言诗一首(同上书卷八,《古迹志》)。

明嘉靖二十八年(1549),书院圮于水。崇祯间,知县杨德周重建。今废。

螺峰书院

在福建古田九都螺坑(今凤都乡螺坑村)。“宋时建,朱晦翁与黄勉斋讲学于此,今废为田,惟存朱晦翁‘文昌阁’三字”(乾隆《古田县志》卷四,《学校志》。弘治《八闽通志》卷四十四,《学校志》)。另据乾隆《古田县志》卷七《寓贤》载:“黄干,字直卿,闽县人。亦以伪学之禁,寓九都族人家,与朱晦庵先生讲道论德,悠然也。文公书其读书处,曰‘螺峰书院’。”

石湖书院

在福建福鼎县潋城村(今秦屿镇冷城村)。南宋庆元三年(1197),朱熹为避伪学之禁,避地闽东,转道福鼎,寄居门人杨楫家,讲学于“石湖观”,从游者甚众(嘉庆《福鼎县志》卷六,《流寓》)。杨楫因设石湖书院。①朱熹曾为撰对联一副:“溪流石作柱,湖影月为潭。”勒于门石。

3.朱熹讲学之地,后人所建的书院

紫阳书院

在安徽歙县,即宋徽州府城南门外紫阳山麓。绍兴二十年(1150)和淳熙三年(1176),朱熹曾两次回婺源祖籍省亲祭祖。“其时思返旧庐,滞留数月,执弟子礼者三十人”(王梓材等《宋元学案补遗》卷六九,引汪佑《紫阳书院建迁源流记》)。婺源县旧时属徽州府。嘉定七年(1214),朱子门人赵师端为徽州知府,创朱文公祠堂于郡学,黄干为记(《徽州朱文公祠堂记》,黄干《勉斋集》卷十七)。

淳祐六年(1246),徽州知府上饶人氏韩补建为书院,宋理宗赐额,教授诸葛泰为记(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九二,《学校志·书院》;《紫阳朱氏建安谱》)。元至元十五年(1278),又加以重建,方回为记(《徽州重建紫阳书院记》,方回《桐江集》卷二)。明清时期,历经兴废,今遗存旧学舍数间。

晦庵书院

在江西婺源县保安山。绍兴二十年(1150)和淳熙三年(1176),朱熹曾两次回婺源祖籍省亲祭祖,在县讲学,及门弟子甚众。后人因建朱子祠以祀。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知州汪元圭改创书院于县学之侧,名曰“晦庵书院”。明嘉靖九年(1530),知县曾忭改建于县治后山上,更名“紫阳书院”。此后延至清末,数百年间,历经多次重修(光绪《重修安徽通志》卷九十二,《学校·书院》)。

大同书院

又名“文公书院”,在福建同安县学之东。

绍兴二十三年(1153)七月至二十六年(1156)七月,朱熹官同安主簿,曾整顿县学,设志道、据德、依仁、游艺四斋。确立县学的儒学宗旨,并亲自授课讲学,立苏颂祠,以激励诸生,创经史阁,购藏图书。《朱文公文集》中有《更同安县学四斋名》、《同安县谕学者》、《泉州同安县学故书目序》、《代同安县学职事乞立苏丞相祠堂状》、《同安县学经史阁上梁文》诸文可考。

为纪念朱熹在同安的教化之功,嘉定五年(1212),知县毛当时在县学之东辟朱文公祠以祀朱熹,叶时为记(《朱子文集大全类编》卷三,《历朝褒典》)。

元至正十年(1350),知县孔公俊又加以扩建,次年秋竣工。御赐“大同书院”匾额。林泉生为记(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五,《学校》三)。后毁于兵火。明成化十二年(1476),知县张逊又予重建,并“捐俸重刊先生《大同集》之漫漶者”,赵瑶为记(同上书)。明嘉靖间,同安学者林希元上请督学邵锐,迁书院于大轮山焚天寺后,林希元自记(同上)。后隆庆、康熙间,书院又历经重修。

泉山书院

在福建晋江县。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朱熹官同安主簿时,曾至晋江讲学。后人因在晋江行春门外建泉山书院以祀之。①明初,曾将其改为晋江县学,祀朱熹于明伦堂。清乾隆七年(1742),又改名为温陵书院。②

盛家洲书院

在江西丰城县东蓝家巷(光绪《江西通志》卷八十一,《建置略·书院》)。宋乾道三年(1167),朱熹从崇安往潭州访张栻,顺道曾讲学于此。淳熙间,邑人盛温如在此建书院(同上书)。万历《新修南昌府志》卷三十,有朱子《盛家洲》诗二首,其一云:

湖上阑干百尺台,台边水殿倚云开。

洪桥人隔荷花语,玉碗水盘进雪来。

鹅湖书院

在江西铅山县鹅湖山下,原为鹅湖寺。宋淳熙二年(1175)五月,朱熹、吕祖谦、陆九龄、陆九渊等人相约会讲于此,因学旨与陆氏兄弟不合而罢,史称“鹅湖之会”。朱熹《文集》卷四九《答王子合》书一:“前月末送伯恭至鹅湖,陆子寿兄弟来会。讲论之间,深觉有益。此月八日方分手而归也。”吕祖谦《东莱集》卷五《答潘叔度》书十五云:“某以五月半后,同朱丈出闽,下旬至鹅湖。诸公皆集,甚有讲论之益。”朱熹有《鹅湖寺和陆子寿》诗一首(《朱文公文集》卷四)。后人于此建四贤祠以祀朱、吕、二陆。淳祐十年(1250),江东提刑蔡杭请于朝,赐额曰“宗文书院”(祝穆《方舆胜览》卷十八)。此后书院历代均有重修,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包山书院

在浙江开化县北。宋乾道末邑人汪观国、汪杞兄弟建“逍遥堂”,又名“听雨轩”,以课读子弟。汪观国二子汪湜、汪泓均从吕祖谦学。

淳熙三年(1176)三月,朱熹回江西婺源省亲,曾与吕祖谦相约于此,论辩讲学数日,两人讲论的课题涉及《毛诗序》、《易》、《春秋》等(束景南《朱子大传》第九章,《三衢之会》)。朱熹有《汪端斋听雨轩》诗(弘治《衢州府志》卷十三)七律一首:

试问池堂春草梦,何如风雨对床诗。

三薰三沐事斯语,难弟难兄此一时。

为母静弹琴几曲,遣杯同举酒千卮。

苏公感寓多游宦,岂不临风尚尔思。

听雨轩因朱、吕讲学而闻名,汪观国之子汪泓“立书院以祀朱、吕二先生,后孙继荣请于朝”(乾隆《浙江通志》卷二十八,《学校》)。景炎元年(1276),御赐“包山书院”匾额。

五峰书院

在浙江永康方岩寿山坑。因寿山坑有鸡鸣、桃花、覆釜、瀑布、固厚五峰而得名。宋淳熙间,朱熹、吕祖谦、陈亮等曾在固厚峰下石洞中读书讲学,时称“三贤”。堂侧摩崖上,有陈亮手书“陈龙川、朱晦翁、吕子约尝同游”,朱熹手书“兜率台”石刻(高令印《朱熹事迹考》,第47页)。

明嘉靖初,“邑人应典因为祠以祀三贤,知县洪垣更为书院”(乾隆《浙江通志》卷二十八,《学校》)。

月泉书院

在浙江浦江县西北二里。“宋政和三年浚泉建亭”(乾隆《浙江通志》卷二十八,《学校》),名为泉亭。淳熙九年(1182)正月,朱熹以浙东提举巡历过浦江,曾讲学于此。①咸淳三年(1267),知县王霖龙建“月泉书堂”,亦名“月泉精舍”。“以是州东莱先生吕成公讲道丽泽,紫阳先生朱文公尝提举浙东常平,行部过此,且与成公友善,遂于此地阐明正学。乃祠二先生于月泉精舍,使学者瞻仰兴慕,肄业其中”(嘉靖《浦江志略》卷六)。元代,升为书院,置山长。元明两代,历经重修。

樊川书院

在浙江黄岩杜家村。“《赤城新志》:‘晦庵先生与南湖二杜公讲学之地。’”(乾隆《浙江通志》卷二十七,《学校》)。淳熙九年(1182)七月,朱熹任浙东提举时,巡历至台州,曾至黄岩。“在县北六潭山,朱文公尝著书其麓,名为小樊川,题曰溪山第一”(高令印《朱熹事迹考》,第146页)。黄岩的朱子门人有杜贯道、杜煜、杜知仁、池从周等,后杜知仁侄孙杜范建“紫阳书院”,后有朱文公祠。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知县刘宽更名为樊川书院。

文献书院

在浙江黄岩委羽山。乾隆《浙江通志》卷二七《学校志》引《赤城新志》云:“元枢密副使刘本仁建。以朱文公尝施教于台(州),杜清献公得其传,因祀文公于此,而以清献配焉。危素、朱右俱有记。”杜清献即杜范,字成之,朱子门人杜煜、杜知仁从孙。嘉定元年(1208)进士,官至右丞相。《宋史·杜范传》称其:“少从其从祖烨(煜)、知仁游,从祖受学朱熹,至范益著。”则杜范本人并未直接从学于朱熹甚明。后人以淳熙九年朱熹官浙东提举时,曾巡历台州,讲学黄岩,而杜范又是其再传弟子,故建此书院以祀,参《樊川书院》条。

龙津书院

在浙江奉化,原名“龙津馆”。宋淳熙九年(1182),朱熹任浙东提举,“泊舟于此,率诸生讲学焉”(高令印《朱熹事迹考》,第146页)。景定初,立龙津书院于此。元至元十八年(1281),又改名“文公书院”。“知州李炳移建于州之宝鹿山,山长任士林为记”(《紫阳朱氏建安谱·书院总纪》)。

紫阳精舍

在浙江诸暨旧县署侧。淳熙九年(1182),朱熹官浙东提举时,曾延当地名士杨文修“谈名理及医学天文地理之书,数日去”。①后人因建精舍以祀。

明善书院

在浙江松阳县西二十里(乾隆《浙江通志》卷二九,《学校》)。宋淳熙九年(1182),朱熹任浙东提举,为“修举赈荒事”至松阳。时邑人叶震“隐居教授于家塾,执所业见焉。朱子与语而有契,为讲《论语》、《孟子》”(明王祎《王忠文集》卷十,《明善书院记》)。咸淳间,其后人叶再遇因即其家塾而扩充之,称明善书院,以祀朱熹(乾隆《浙江通志》卷二九,《学校》。

独峰书院

在浙江处州缙云县仙都山。宋淳熙九年(1182)八月,朱熹任浙东提举时,因连续上疏弹劾唐仲友,未报,“二十二日入处州缙云县界讫,累日以来,恭候威命,未有所闻”(《文集》卷九,《又乞罢黜状》)。于是到缙云县东仙都,“徜徉于此山,以伺朝旨,有‘于此藏修为宜’之语”(元陈性定《仙都志》卷上)。“爱其山水似武夷”(乾隆《浙江通志》卷二九,《学校志》),在游历唐代诗人徐凝故居时,作《追和徐氏山居韵》绝句一首。诗云:

出岫孤云意自闲,不妨王事似连环。

解鞍磐礴忘归去,碧涧修筠似故山。

(《仙都志》卷下)并曾在此讲学。嘉定中,邑人叶嗣昌于仙都山独峰前建此书院以祀朱熹。咸淳七年,邑人潜说友即旧址扩新之。

美化书院

在浙江缙云县东美化乡。宋淳熙九年(1182),朱熹任浙东提举时,曾在此讲学。嘉熙间(1237—1240),知县陈大猷、县尉陈实因建书院以祀(乾隆《浙江通志》卷二十七,《学校》)。

五云书院

在浙江缙云五云山下。万历《金华府志》载,“元大德间楼如浚建”(乾隆《浙江通志》卷二十八,《学校》)。明嘉靖四年(1525),知县方润重建。因淳熙九年(1182),朱熹曾到仙都讲学,邑人曾建独峰、美化两书院祀之,但年久均废,因立此书院继祀(《缙云县志》卷二)。

稽山书院

在浙江绍兴府城卧龙山西岗。《於越新编》:“宋朱文公尝司本郡常平事,讲学敷政,以倡多士。三衢马天骥建祠祀之,其后九江吴革因请为书院。”(乾隆《浙江通志》卷二十七,《学校》)元吴衍撰记。明正德间,知县张焕改建于故址之西。嘉靖三年(1524),知府南大吉增建明德堂、尊经阁,王守仁为记(《稽山书院尊经阁记》,《王阳明全集》卷七)。

泳泽书院

在浙江上虞,元至元间创于西溪湖滨,方枢密移于金罍山东(乾隆《浙江通志》卷二十七,《学校》)。因淳熙间朱熹曾讲学于此而立祠祀之。

忠定书院

在江西余干县琵琶湖。“宋赵汝愚与朱子讲道之地。淳祐初,汝愚子崇宪为礼部尚书,请作忠定书院。元至元间赵孟济修”(光绪《江西通志》卷八十三,《建置略·书院》)。

晦翁书院

在福建福安县北,原名“龟龄寺”。宋绍兴元年(1131)秋,因建州范汝为起义,朱松携家人与幼子朱熹避难,寓居于此。①庆元间,朱熹因避伪学之禁,又讲学于龟龄寺。②后人因建书院以祀,又称“朱韦斋祠”。③

(四)朱熹题诗题词的书院

1.朱熹撰记或题诗的书院

邺侯书院

在湖南衡山烟霞峰下。唐代邺侯李泌隐居于此读书、藏书,其子蘩于南岳庙之左侧建“南岳书院”。宋宝庆中改称“邺侯书院”。明人重修改称“集贤书院”,合祀唐宋诸贤于其中。清乾隆间复称“邺侯书院”(《南岳志》卷十七,《书院》。光绪《湖南通志》卷六九,《学校·书院》二)。

宋乾道三年(1167)八月,朱熹、张栻在“岳麓会讲”之余,曾同访烟霞遗迹,并赋诗以纪。朱熹有“山道榛芜大道荒,令人瞻望邺侯堂。怀贤空自悲今昔,泪滴西风恨夕阳”的诗句(诗题《自上封下福岩道旁访李邺侯书堂山路榛合不可往矣》,载《南岳唱酬集》)。

朱文公书院

又名“凤山书院”,在福建安溪县西凤山。绍兴二十三年(1153),朱熹官同安主簿,曾往安溪按事三日,写下了《安溪道中泉石奇甚绝类建剑间山水佳处也》、《留安溪三日按事未尽》、《安溪书事》等诗(《朱文公文集》卷一)。并于西凤庵留有题辞。明正德间邹鲁《改建朱文公书院记》云:“绍兴中,我晦庵朱夫子来簿同安,时以按事留县三日,极爱县之泉石奇峭,谓绝类建、剑山水佳处,往往发泄于吟咏之间,尝于庵题句有云:‘心外无法,满目青山。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嘉靖《安溪县志》卷七)为纪念朱熹,明正德十六年(1521),知县龚颖将“凤山庵”改建为书院,塑像奉祀(嘉靖《安溪县志》卷四、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五,《学校志》)。

双桂书院

在江西德兴县。光绪《江西通志》卷八二《建置略·书院》载:“双桂书院在游奕坞,相传朱子赠程烨、程燧兄弟诗,有‘两种天香手自栽’之句,书院之名由此。”

按,朱子此诗为《题程烨、程燧兄弟双桂书院》,原载清朱玉《朱子文集大全类编·补遗》,又见雍正《江西通志》卷二十二,今收入《朱熹外集》卷一。诗云:“君家构屋积玉堆,两种天香手自栽。清影一帘秋澹荡,任渠艳冶斗春开。”

据束景南考证,此诗应为淳熙三年(1176)朱熹前往婺源省墓前后所作(《朱熹佚文辑考》,第113页),程烨、程燧当为朱子门人,生平缺考。束先生认为,“按《江西通志》卷二十二《书院》:‘蒙斋书院,朱子门人程端蒙讲学所,旧在德兴县游奕坞。’而程烨兄弟双桂书院亦在游奕坞,似程烨兄弟与程端蒙为同宗之戚,自必相识。朱熹绍兴二十年归婺源省墓,即尝经德兴拜谒名诗人董颖,德兴士子已有来执礼问学者。淳熙三年再归婺源,程端蒙又特自德兴抠衣来谒,程烨兄弟或亦在其时同见朱熹并请赠诗”(同上书)。

隆冈书院

在江西南昌“府城南四十里,形如象尾相近,有澹冈及隆冈。宋淳熙间进士刘邦本建隆冈书院,其裔孙藏有朱子所题四景诗”(雍正《江西通志》卷七)。淳熙八年(1181)四月,朱熹由南康军归闽,途次于此,作《隆冈书院四景诗》。诗分为春、夏、秋、冬四景,每景七言律诗一首,诗载乾隆《南昌府志》卷十七,别见雍正《江西通志》卷一五四、光绪《江西通志》卷八十一。束景南收入《朱熹佚文辑考》(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版),今编入《朱熹外集》卷一(四川教育出版社1996年10月版,总名《朱熹集》)。

东屿书院

在浙江台州温岭。南宋淳熙间,邑人丁少云建。“有松山、南麓诸亭池楼阁及‘东屿书房’。少云子木又建云海观,台榭岩径无虑七十余所,为浙东冠”(嘉靖《太平县志》卷八)。淳熙九年(1182),朱熹任浙东提举,应丁少云之子丁木(进士、青田县令)之请,作《题东屿书院》五言八句一首。诗原载嘉靖《太平县志》卷八,又见戚鹤泉《台州外书》卷十三。束景南收入《朱熹佚文辑考》,《朱熹外集》卷一亦收之。诗云:

书房在东屿,编简乱抽寻。

曙色千山晓,寒灯午夜深。

江湖勤会面,坐卧独观心。

秋浦瓜期近,何当寄此吟。

石门书院

《紫阳朱氏建安谱》录此书院,云:“石门书院,在青田县石门洞。宋淳熙九年,朱熹提举浙东,循行至此,有汶上之兴。元至正中,廉访使王俣始即谢客堂故址建。”“汶上之兴”令人不知所云。考清朱玉编《朱子文集大全类编·补遗》有《训蒙绝句》百首,其中第四十五首题为《汶上》。故所谓“汶上之兴”,殆指朱熹循行至此,触发了诗兴,留下此绝句一首。诗云:“仕非其地宁无仕,此地还他德行人。彼以势邀吾自逝,丈夫无欲气常伸。”从诗意看,比较符合朱熹在浙东任上因连续弹劾唐仲友而未能奏效的激愤心情。

乾隆《浙江通志》卷二九《学校志》则载:“石门书院,在县西七十里石门洞。《续文献通考》:宋淳熙九年朱文公提举常平至此,欲居之。元至正中廉访副使王俣始即谢客堂故址建,久圮。”所载与《建安谱》大同小异,文中基本上也看不出此始建于元至正间的书院,与朱熹有何关系。但朱熹既有《汶上》一诗,则此书院勉强可列入因朱熹题诗之后而建的书院。

石鼓书院

在湖南衡阳石鼓山,唐元和中州人李宽始建,北宋至道三年(997),邑人李士真重建。景祐二年(1035),宋仁宗赐“石鼓书院”额(《南岳志》卷十八《书院》,光绪《湖南通志》卷六十九《学校·书院》二),成为宋代四大书院之一。

淳熙十二年(1185),部使者潘畤、提刑宋若水相继修建。淳熙十四年(1187),朱熹应宋若水之请,为撰《衡州石鼓书院记》(《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九)。告诫诸生不要被“使人见利而不见义”的“学校科举之意乱焉”,而要“养其全于未发之前,察其几于将发之际,善则扩而充之,恶则克而去之”。书院立石刻碑以传。

2.朱熹题词或题额的书院

小山丛竹书院

在福建泉州。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朱熹官同安主簿时,曾至泉州。“每抵郡城,必登小山,称其山川之美”(道光《晋江县志》卷十四,《学校志》),并“种竹、建亭、讲学其中”(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三,《学校·书院》)。并手书“小山丛竹”四字,落款题“晦翁”(民国《福建通志·金石志》卷十)。

明嘉靖间,泉州通判陈尧典重建斯亭,更名“过化”,且镂朱子遗像以崇祀之。清康熙四十年(1701),通判徐之霖因建书院在“府城隍庙旁,其匾为朱子书,镌于石”(乾隆《泉州府志》卷十三,《学校·书院》),并自撰《重兴朱夫子小山丛竹亭记》(同上书)。

此书院中朱子手书“小山丛竹”石刻今仍存。

台溪精舍

在福建邵武城东,朱子门人何镐读书处。“叔京从朱熹游,熹尝造焉。以地近七台之麓,小溪之滨,故名。今乡人称为学堂”(弘治《八闽通志》卷四十五,《学校志》。咸丰《邵武县志》卷一,《古迹》亦载)。其堂名“味道”,朱熹曾为之撰《味道堂记》(《朱文公文集》卷七十七)。

蒙谷精舍

在福建邵武城北故县之泉山。宋黄中致仕后读书讲学之所。取《易经》蒙卦之义,名蒙谷。又建果亭、育亭于泉山之上。朱熹曾过从其间,为大书其匾(弘治《八闽通志》卷四十五,《学校》;咸丰《邵武县志》卷一,《山川》)。

黄中(1096—1180),字通老,邵武人,游酢门人,官至兵部尚书兼侍读。卒后,朱熹为撰《墓志铭》(《朱文公文集》卷九十一)。

会文书院

一名“会邱书院”。在浙江平阳南雁荡山,崇宁三年(1104)建,宋陈经正、陈经邦兄弟读书处,名“会文阁”。朱熹官浙东提举时,至此一游,为之题额“会文书院”(乾隆《浙江通志》卷二十九,《学校》)。

龙江书院

在福建漳州西北芝山,上有临漳台,下有开元寺。

绍熙元年(1190),朱熹出守临漳,“登兹台而爱之,欲筑读书之室,不果”(道光《重纂福建通志》卷六四,《学校志》)。题句台上云:“十二峰送青排闼,自天宝以飞来;五百年逃墨归儒,跨开元之顶上。”(《闽书》卷三七,《建置志》)宝庆元年(1225),郡守危稹始筑龙江书院于台之下,以“成夫子之志”。淳祐六年(1246),郡守方来又在书院讲堂之东建朱子祠以祀朱熹,而以门人陈淳、黄干配祀,名“道源堂”。元郡儒黄元渊以私资重修之,虞集为记。元渊是黄干七世孙。明代重修,改名“芝山书院”(明戴铣《朱子实纪》卷七)。

龙峰书院

在福建长乐方安里筹峰山。据《闽书》卷三二《建置志》载:“宋儒刘砥、刘砺读书处。朱文公避学禁寓此,二刘从之受业。”民国《福建通志·金石志》卷十一则载,朱熹曾手题“读书处”三字镌于石门之上。明弘治间(1488—1505),长乐知县潘府建为书院祀朱熹,以二刘、黄干、李枅配祀。但据《朱文公文集》卷八十四《跋刘司理行实》云:“长乐刘砥及其弟砺相与来学,累年于兹,更历变故,志尚愈坚。”后署“庆元己未(1199)四月乙酉新安朱熹书”。陈荣捷《朱子门人》云:“刘砥1190年初事朱子。其弟1198方来,1199同归。……履之曾录语类庚戊(1190)所闻约七十条。”则二刘从学朱熹应在建阳考亭而不在长乐,故此书院不应列为朱熹讲学之所,而应只是题词之处(《闽书》卷三十二,《建置志》。

(五)关于书院的考证

同文书院

《紫阳朱氏建安谱》录此书院云:“在建阳县崇化里书坊,宋乾道间朱子建,以贮书籍,后遭兵灾。元大德五年,泉州总管府推官张光祖重建。”所载与嘉靖《建阳县志》卷五《学校志》、明戴铣《朱子实纪》卷七《书院·同文书院》相同。

据笔者考证,此书院并非朱子所建。其主要理由:

一是在朱子所建的寒泉精舍、云谷晦庵草堂、武夷精舍、竹林(沧洲、考亭)精舍中,寒泉、云谷、考亭、沧洲、武夷诸名在《朱文公文集》中每每可见,唯此同文一名,不见于《文集》,不见于师友门人的书信往来中,何以到明代,忽然冒出此名?答案只有一个,即此所谓“同文书院”乃后人所名。

二是在元代学者的笔下,此书院也不被认为是朱熹所创。如熊禾在《闲乐堂记》(文载道光《建阳县志》卷十三,《人物志·流寓》)一文中说:“古襄张侯绍先,雅爱东阳山水,卜居崇川者十有余载。岁在辛丑,佐郡温陵。越一年,得告归里,有游倦之心,遂于居之东偏,度地一弓,构堂数楹,与宾客问学自娱。……侯又(于)居之西偏辟室逾百楹,命曰同文书院。”熊禾(1247—1312),是元代福建朱子学的主要代表,建阳人。熊禾距朱熹的时代不远,如果同文书院最早是朱熹所建的书院,文中对此绝不会只字不提,更不会将“同文书院”的命名权送给张绍先。

此外,熊禾在题朱熹建于云谷晦庵草堂的道源堂一诗中说:“伊洛何年此道南,道源堂上意谁参?古文夫子遗经在,建学文公精舍三。”(嘉靖《建宁府志》卷二十)所谓“建学文公精舍三”,指的是朱熹建于建阳的寒泉、云谷、考亭沧洲三所精舍,在此诗中,他也不认为同文书院乃朱熹所建。

那么,此“同文书院”是否完全与朱熹无关?并非如此。据笔者《朱熹刻书事迹考》一文(《福建学刊》1995年第1期),乾道、淳熙年间,朱熹为了出版自己的研究成果,解决其所办书院生员的教学用书,曾在建阳崇化创办刻书作坊,刊刻图书甚多,同文书院即元代张绍先在朱熹当年刻书作坊的旧址上修建。后人所谓“以贮书籍”,实际上是刻印图书,收贮书版。此地当年无名,朱熹仅以“书库”称之,见《别集》卷五《答学古》书二。

山书院

《紫阳朱氏建安谱》录此书院,云:“山书院,在浙江宁波府城西五里,元邑人赵儒(按,应为赵寿)建,设山长主之。袁桷为记。”乾隆《浙江通志》卷二十七《学校志》引嘉靖《宁波府志》云:“元大德三年(1299)乡儒赵寿建为祠,以祀朱子,久圮。”

按,朱熹生前未曾经履宁波,详见下文“南山书院”条,故此书院与朱熹无关。赵寿建此书院,起因乃其祖赵善待(字时举)曾从朱熹学,见王梓材《宋元学案补遗》卷六九所载。

泰亨书院

《紫阳朱氏建安谱》录此书院之名,云:“在长泰县南登科山。国朝洪武末教谕章参建。成化十八年知县刘铎重建。”文中看不出此书院与朱熹有何关系。《闽书》卷三十七《建置志》则载:“泰亨书院,皇朝教谕章参建,中祀朱文公,以高东溪、陈北溪配享。”则此书院与朱熹的生平事迹无关,应删去。

瀛山书院

在浙江淳安县北四十里银峰之麓,北宋熙宁间,邑人詹安于此建双桂书堂,收詹氏弟子入学。其孙詹仪之,乃朱熹门人,绍兴二十一年(1151)进士。淳熙二年(1175)其后人詹骙中状元,故取“登瀛”之意,改书堂名为瀛山书院。万历《遂安县志》、乾隆《浙江通志》均载:“瀛山书院,在县治北四十里……宋熙宁间邑人詹安辟,其孙仪之与朱子论学于此,朱子有‘半亩方塘一鉴开’之句。明隆庆三年知县周恪访名贤遗迹重建,王畿为记。”

今相继有人据方志、淳安《詹氏宗谱》、明王畿《瀛山书院记》以及清乾隆丁卯(1747)南州后学闵鉴所书方塘诗石碑,著文论证方塘在淳安瀛山(《浙江学刊》1983年第二期《朱熹的方塘诗考》);或言朱熹生前曾分别于乾道七年(1171)、乾道九年(1173)、淳熙十六年(1189)三次到瀛山书院讲学(《朱熹在淳安事迹考略》,文载《朱熹与中国文化》一书,学林出版社1989年6月版)。

对此,束景南先生考证说:“《朱文公文集》卷二及卷三十九《答许顺之》书十均有此诗而无此题(按,指《方塘诗》),‘惟有源头活水来’均作‘为有源头活水来’,诗名《观书有感》,非访詹虚舟仪之有感而作,宗谱、书院记均不可信。遍考朱熹生平仕历游踪,断无往淳安游访之可能,石碑诗题之伪不待一辨。……后世各地据朱熹此诗附会方塘并构天光云影亭甚多,以予只就方志所见,不下五六处,淳安瀛山不过附会之一也。”(《朱熹佚文辑考》第766页,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12月版)。

考《朱文公文集》,朱熹与詹仪之的书信凡五通,见于卷二七,四通,题为《与詹帅书》;卷三八,一通,题为《答詹体仁》,卷八七有《祭詹侍郎文》,行文中亦无任何迹象表明朱熹曾往淳安讲学。

宗晦书院

《紫阳朱氏建安谱》录此书院云:“在乐清县治东。宋建,以祀朱。旧名艺堂书院,咸淳中改名宗晦,取宗晦庵之义也。”乾隆《浙江通志》卷二九《学校志》所载与此略同,但行文中均看不出此书院与朱熹生前有何关系。嘉靖《温州府志》卷一《学校》则载:“宗晦书院,在(乐清)县治东。宋杨艺堂立,有文公祠,故名。”朱熹逝世后,尤其是在南宋后期,他被封为徽国公,从祀庙堂,并取得与周、张、二程并列的五大道统圣人的地位后,各地书院崇祀朱熹者甚多,若均收入,将不可胜计。

南山书院

《中国书院辞典》载:“南山书院,在浙江宁波,为宋代沈焕(1139—1191,谥号端宪)讲学处,宋理宗赐额。朱熹与沈焕谈道信宿于此,时比白鹿洞书院。……”(见该书第64页,浙江教育出版社1996年8月版)。

束景南《朱子大传》认为朱熹与沈焕虽“保持着学术友好交往的关系”,但在浙东却没有同他见过面(见该书第503页)。并认为张懋建《鄞江人物论》所云:“端宪先生(沈焕)承朱子转运浙东见访,相与阐发道理,遗书‘静廉’二字”之说有误,因朱熹在浙东提举任上未曾至宁波。”根据是《朱文公文集》卷四十九《答滕德粹》书十一云:“四明多贤士,可以从游……熹所识者杨敬仲、吕子约,所闻者沈国正(焕)、袁和叔(燮),到彼皆可从游也。”“所识”乃指见面相识,“所闻”则未尝一见(见该书第520页,注10)。陈来考定此书约写于淳熙十一年(1184)滕璘官鄞县尉赴任之际(《朱熹书信编年考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年4月版),时已是朱熹官浙东提举之后,而此后朱熹再也未曾到过浙东,所谓“谈道信宿”于南山书院也就不大可能。

芗江书院

《紫阳朱氏建安谱》录此书院云:“芗江书院,在漳州府城东北二十里。国朝洪武三十三年知府钱古训建,中塑朱子像,以陈淳、黄干、刘宗道配享。”明何乔远《闽书》卷三七《建置志》所载与此略同,则此书院乃后人为纪念朱熹曾官漳州知府而建,与朱熹生前事迹无关。

建安书院

《紫阳朱氏建安谱》录此书院云:“建安书院,在建宁府治北。宋嘉熙二年,郡守王埜建,而以真德秀配享。理宗赐名建安书院。故址改知府廨。”万历《建宁府志》所载与此略同,卷二三《名宦志》王埜条下载:“王埜,字子文,金华人。知建宁府事,陛辞,理宗命曰:‘游、胡、朱、真,风流未泯,表宅里以率其民,则予汝怿。’至郡,以游酢、胡安国旧尝有祠,乃创建安书院祠朱熹,而以真德秀配享。”由此可知,建安书院之创,亦朱子身后之事,与朱熹生平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