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宋儒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南剑州人。北宋熙宁九年(1076)进士,终官龙图阁直学士。著述颇丰,学者称为龟山先生。

杨时对闽北的影响颇大,这也就是朱熹能够集理学大成于闽北的重要原因之一。这里所说的闽北,是指按现在的行政区域划分的南平市辖的十个县(市、区)这一范畴。同样地,这里所说的对闽北的影响,则主要是指杨时在世期间对闽北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直接是指其亲履此地,间接则指其与当时在闽北的先儒们的一些往来,包括师友与门生等。

一、杨时在闽北的活动

目前所知,杨时到闽北有三次,一次是求学,一次是游览,一次是仕宦。

杨时到闽北求学是他年少之时,地点是邵武。《杨龟山先生集·年谱》①载:杨时于北宋治平四年(1067)“潜心经史,遊邵武学。”张金华《杨时(龟山)年表》②谓:杨时于治平四年“游学邵武有声。”林家齐《杨时纪略》③谓:“十五岁时,为了学习经史,到邵武求学。”因为是求学,所以还谈不上什么影响,但是,这对他以后间接影响邵武属县诸儒却具有较大的作用。也因此,后世朱熹论光泽乌洲李郁(1085—1152)之时,就曾说:“熹少好读程氏书。年二十许时,始得西山先生所著《论孟遗书》,读之,又知龟山之学横出此支。恨不见也。”杨时去世后,学者称:“欲得真经,必从郁游。”沙县陈渊(?—1145;字知默,号默堂;杨时婿)谓:“光祖学出龟山,口目俱到;未见其比,可于古人中求之。”

杨时到闽北游览是他青年之时,地点是武夷山,但不是专程游览,而是途经游览。《杨时(龟山)年表》谓:杨时于元符元年(1098)“八月启行京师。九月游武夷山。”董天工《武夷山志·名贤》①载:“杨时……尝过武夷,与胡、刘诸贤游。”另载有杨时游武夷山题诗三首。所谓“胡、刘诸贤”是指文定胡安国(1074—1138)、刘元振[刘勉之(1091—1149)之父]诸贤。

杨时游武夷山诗如下,《妆镜台》:“浓淡烟鬟半雨晴,溪光初借晚霞明。鳌头涌出三峰秀,天汉融成一鉴清。枌社有谁藏旧牒,宾云无处问遗声。幔亭寂寞仙何在,勾漏丹砂早晚成。”《游武夷》:“函关崎岖走秦鹿,天下共逐争群雄。抉云翻空折鳌足,黔黎窜伏如寒蛩。武夷山深水清泚,避世合有高人踪。龙泓东注海波涌,玉女翠拥秋云松。赤霄真骨写虚壁,通泉凡笔惭非工。藏舟浮梁跨绝壑,隐见似与天河通。当时鸡犬不复见,空岩依旧烟霞笼。我来秋杪月既望,尚有幽菊埋榛丛。天容洗净雨初霁,云幕四卷清无风。掀篷进棹穷异境,注目想见流残红。回舡杖屦蹑幽径,松竹窈窕环琳宫。翠琬温辞耀华衮,金榜大字缠蛟龙。自怜病骨挂尘网,幔亭高会何由逢。解衣归卧钓矶畔,仰看明月穿疏篷。”《武夷纪游》:“浓淡烟鬟半雨晴,溪光初借晚霞明。鳌头涌出三峰秀,天汉融成一鉴清。枌社有谁藏旧牒,宾云无处问遗声。幔亭寂寞仙何在,勾漏丹砂早晚成。”

杨时到闽北仕宦是他中年之时,地点是建阳,但不是正式任命,而是“奉檄权任”。《杨龟山先生集·年谱》载:杨时于建中靖国元年(1101)“漕檄差权建州建阳县丞。寻除荆州府学教授。三月,沙阳陈渊投书问学。冬,还自建阳。”《杨时纪略》谓:杨时“到建州(建阳县)当县丞。”杨时这次权建阳县丞,就便从游于游复(字执中,游酢族叔),两人相见恨晚,成为忘年交。《杨龟山先生集·游执中墓志铭》谓:“建中之初,余被檄二令于其乡邑,始获从之游。听其言,稽其行,参之于其所学,信乎定夫之所称无一辞溢也。于是相与为忘年之交,而恨相得之晚。”同年冬,杨时因被除为荆州府学教授,由建阳先归乡里。

杨时与胡安国、刘元振、游复诸儒的交往,强化了杨时对建州属县诸儒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杨时与闽北人的交往中。

二、杨时与闽北人的交往

杨时与闽北人的交往,早期主要是同窗和“讲友”,后期主要是门人弟子。

1、杨时的同窗和“讲友”

杨时的闽北同窗,最著名的是建阳游酢(1053—1123),此外还有建瓯的林志宁、浦城练绘等。

游酢字定夫,与杨时同为程门四大弟子,又是儿女亲家,关系密切自不待言,例如:元祐八年(1093),杨时既授浏阳知县事,取道河南府,拜会府学教授游酢,因而得以师礼见伊川程颐于洛阳;是年春二三月间,共同留下了千年传颂的“程门立雪”尊师重教的佳话。林志宁,杨时于元丰六年(1083)赴徐州司法任之时,作有《与林志宁书》。练绘字质夫,少时与杨时同赴洛阳,游于程颐门下;常与杨时互通书信,深究理学;生平不羡高官厚禄,以钻研学问为乐事。

杨时的闽北讲友,主要就是胡安国、游复和邵武李夔。

胡安国,与杨时、游酢诸君皆有交游;崇宁初,为太学博士、荆南教授,与杨时多有书信往来。《杨龟山先生集·年谱》载:杨时于崇宁元年(1102)“赴荆州教授任”,二年“时胡文定公为国学官,先生有《答公问学书》”,三年“又《答胡文定公问学书》”;晚年还就《伊川语录》回书答复胡安国,《杨龟山先生集·年谱》载:绍兴四年(1134)“胡文定公自衡阳寄至《伊川语录》,先生答书。”胡安国于崇宁五年提举湖南学事,不久罢官南归,僚旧饯行于渚宫,呼乐戏以待,杨时具朝膳留公;鲑(读作协,鱼类菜肴)菜萧然,引觞徐酌,置《论语》、《孟子》于几案间,清坐讲论,不觉暮晷。胡安国曾上书宰相,“以上官恢(邵武人)与杨时同荐”。游复,杨时《游执中墓志铭》谓其“总角已知强学……既壮,学益富,行益修,乡里旁郡见者悚服,闻者悦而信之,多遣子弟从之游,远近相属也。”游复的这一帮弟子,年龄大致与杨时相近,经由游复的关系,杨时在游复的弟子中的影响就得以扩大了。大概因此,“龟山杨时先生志其墓曰:德足以淑人,学足以垂世。士之求师友者,莫先生若也。”①李夔,字师和,经书一览成诵,文不停缀,与龟山杨时友善;元丰二年(1079)进士;后以子李纲(1083—1140)恩赠太师、卫国公。杨时为之撰有《李修撰墓志铭》。

杨时的闽北“讲友”中,还有一批当时同郡的儒者,主要是剑浦黄裳、杨敦仁、吴氏一门以及顺昌翁邵等。

吴仪与从弟吴熙并称“双璧”,与杨时、黄裳、沙县陈瓘(1060—1124)诸儒为友。熙宁六年(1073)杨时落第后,归乡讲学,与吴仪、吴熙多有往来,相互酬唱,题诗剑浦绿阴亭焉,并为吴仪之父吴辅的《怡轩诗文集》作《序》。吴仪字国华,超然自适,以山水自娱,或行歌溪竹间,偕从弟吴熙啸傲其中,人莫窥其际,大为杨时所重。元祐元年(1086)杨时以继母忧在制,作有《与吴国华往复书论王氏学》,讨论王安石的学说。同时,吴熙因当时诸贤有“洛党、蜀党之号”,而复杨时书曰:“立党尚气以相攻,恐非吾辈之福。”其后党祸兴作,而诸贤果不能一日安于朝。杨时则称吴熙“资禀纯粹,清高绝俗”。黄裳(1044—1130)字冕仲,熙宁间(1068—1077),在郡读书,尝为萧然游,读书于县圃之东北隅阅古堂上;元丰五年(1082)进士第一人即状元。剑浦杨敦仁,元祐三年进士,常与杨时往来,论反身知命之学,异端佛老之非。

翁邵,元丰八年(1085)及第后调任崇安县尉,“廉谨方正。杨龟山称其笃信好古。”②其后迁任福清县丞,约元祐五年(1090),“已而以疾归里”③;其时,“元祐初”莅任、“为县几两任”的顺昌知县俞伟,“大兴学校,力屈邵主师席,邵牢让不出。友人杨时贻书敦譬,邵不获已,应之。”杨时所“贻书”即正德《顺昌邑志》所载《寄翁好德书》。《杨龟山先生集·年谱》载:“绍圣元年(1094年)……赴浏阳任。是年有《与游定夫书》、《与顺昌令俞仲宽书》……《寄翁好德书》。”《杨时(龟山)年表》与《杨时纪略》所录同。依俞伟“元祐初”莅任且“为县几两任”,而通常每任三年,则杨时《寄翁好德书》应当在元祐五年,若视“元祐初”为元祐二年,则最迟亦不过元祐六年(1091);而这时即元祐五年十月,杨时以父卒居制。由于翁邵主顺昌县学师席,“数州之士负箧毕集,以儒学鸣于一时。”②

2、杨时的门人弟子

杨时与闽北人的交往,后期主要是门人弟子,诸如建宁一郡的萧顗、胡寅、胡宏、刘勉之、黄锾、江琦、朱松(子庄门人)、章才邵,邵武一郡的卢奎(一作庐魁)、李郁、李似祖、李纲(卫公家学)、李吕(西山家学)、李闳祖、李相祖、李壮祖(均澹轩家学),南剑一郡的罗从彦、廖刚、廖衙等。

浦城萧顗字子庄,与李郁、陈渊、罗从彦同受业于龟山杨时;晚年为清流县主簿,终岁而归,徜徉闾里。朱熹之父朱松,闻萧顗从杨时学成归来,遂赴寓浦城仙阳,师事之。《宋元学案》卷二十五谓:萧顗“与李郁、陈彦同受业于龟山。”又谓“陈先生彦。陈彦。梓材谨案:先生与萧子庄同事文靖,见上子庄传,其事未详。”其中所谓“陈彦”,乃“陈渊、罗从彦”而脱中间的“渊、罗从”三字所致之误。胡寅、胡宏为胡安国子侄,刘勉之为刘元振子,其与杨时关系自不待言。胡寅受业于杨时,因得伊洛之学;太学生刘勉之弃录牒以归,过毗陵,见杨时,皆从请业;既抵家,结草堂,扁曰“草堂”,自号草堂;与胡宪、刘子翚日事问学。浦城黄锾字用和,终官提刑;从学于龟山杨时,甚见器重。建阳江琦字全叔,终官徽猷阁学士;杨时见而称之。崇安章才邵字希古,少谒杨时,杨时诲以“熟读《论语》,于论‘仁’处仔细玩味而躬行之”;才邵由是有得,故日用践履,莫非其所闻所知者;世目之为笃实君子。《杨龟山先生集·年谱》载:绍兴三年(1133)“建安章才邵来问学。”后以父补官,历知浏阳县,以六十六年前即绍圣元年(1094)杨时尝知浏阳,慨然念其风烈,咨故老,葺杨时之旧所为飞鸣阁,画其像于阁上,以示后学,以慰邑人之去后思而不忘;既尔,因贻书请张栻为记,即《将乐龟山杨先生画像记》。

邵武卢奎字公奎,初入太学,作《毋我论》,为众所称,号之卢毋我;官至江西运判;尝受学于杨时而多得之。《宋元学案》卷二十五作“庐魁,(云濠案:《儒林宗派》先生名奎,字公圭)”。李郁字光祖,初名李升,李深子;家学渊源,又从母舅陈瓘学;踰冠,转谒杨时于余杭,龟山一见奇之,颇器重,以女妻之;郁从之学十八年,尽得龟山所传。世称西山先生。其弟李似祖,亦为龟山弟子。西山家学所传,有其再从子李吕字滨老,著有《澹轩集》十五卷;其子闳祖、相祖、壮祖,则为澹轩家学之传。李纲字伯纪,亦家学渊源;负天下之望,以一身用舍为社稷生民安危,虽身或不用,用有不久,而其忠诚义气,凛然动乎远迩。《杨龟山先生集·年谱》载:杨时于绍兴五年(1135)“四月二十三日,与忠定公李纲(按:时为观文殿大学士、提举崇福宫)论性善之旨。翼日,先生卒于正寝。”

顺昌廖刚(1070—1143)字用中,少从陈瓘游,已,受学于杨时。杨时尝作有《与廖用中书》。《杨龟山先生集·年谱》载:绍兴三年(1133)“尚书廖刚、建安章才邵来问学。”廖衙字仲辰,龟山杨时之侄婿;在龟山门下与罗从彦为友;1130至1131年,来聚生徒于剑浦罗源南斋,议论得其壶奥。

龟山杨时门人最著者,为剑浦罗从彦。罗从彦(1072—1135)字仲素,讲学于沙县,闻“余杭令”(方志等资料多误作“萧山令”)杨时得程氏学,慨然慕之,遂徒步往学焉;初见三日,即惊汗浃背,曰:“不至是,几虚过一生矣。”杨时熟察之,乃喜曰:“惟从彦可与言道。”于是日益以亲,虽弟子千余人,无及从彦者。尝与杨时讲《易》,至《乾·九四爻》,杨时曰:“伊川说甚善。”从彦即鬻田走洛,见程颐问之;颐反复以告,从彦谢曰:“闻之龟山具是矣。”乃归,卒业焉,尽得杨时不传之秘。——《杨龟山先生集·年谱》载:杨时于大观四年(1110)“四月,授越州萧山县知县”,至政和二年(1112)“四月,赴萧山任。罗豫章先生自延平来学。”《杨时(龟山)年表》沿用此说,而《杨时纪略》则谓:杨时于“1114年……由余杭县迁毗陵(辖今江苏省的无锡、常州、镇江等市县)。此后十年,杨时以毗陵为定居点,潜心著述、讲学。在此讲学时,学者不远千里云集毗陵,知名学者罗豫章先生就是这个时候自延平来求学的。”关于罗从彦“来学”的时间,依据“杨时曰:‘伊川说甚善。’从彦即鬻田走洛,见程颐问之”而程颐卒于大观元年(1107)九月可知,罗从彦“自延平来学”是在杨时任余杭知县之初,亦即崇宁五年(1106)。

罗从彦既得杨时不传之秘,归乡,筑室即南斋书院于罗源山中,讲学而已,绝意仕进;终日端坐,间谒杨时于将溪之上,吟咏而归,恒充然自得焉。朱松既学于杨时门人、浦城萧顗,此时又前来剑浦就教于名儒罗从彦。

三、杨时涉及闽北之人与事

宋儒杨时在世时,对闽北的影响是巨大的。据《武夷山志·绘像》,文忠真德秀“赞”杨时称道:“充养有道,德器早成。诸所建白,深切着明。岑岑龟山,渊源伊洛。如星之升,以表后学。”并于《名贤》列传。杨时与闽北的关系,还表现在他的一些牵涉闽北的人与事。

浦城练逢字彦默,元祐三年(1088)进士,卒后,杨时铭其墓云:“孝尊于亲,学传于人,政得于民;吁嗟乎,君未闻而终于口宾。”浦城周武仲字宪之,宣和七年(1125)为御史中丞,寻兼侍读;上疏乞外,荐杨时自代。浦城知县吴美中,重建文庙文宣王殿,群士肄业其中,请龟山杨时为之记;绍兴五年(1135)二月,杨时作因《浦城县学重修文宣王殿记》。《杨龟山先生集·年谱》载:杨时于绍兴五年“作《浦城县学重修文宣王殿记》。”《杨时(龟山)年表》谓:绍兴五年“二月,作《浦城县学重修文宣王殿记》。”

顺昌廖天觉字仲先,大观元年(1107)知余姚县(“余姚”或误作“余杭”),以时属行方田法而简其事目,民甚便之;兼石堰盐场,岁课增羡,应转三官,天觉不受。知余杭县杨时,适在会稽,每语人曰:“仲先真古君子。”顺昌廖德明字子晦,乾道五年(1169)进士;少学释氏,及得龟山杨时书,读之大悟,遂受业朱熹。

此外,杨时通常都被称为“杨文靖”,《武夷山志·名贤》谓“杨时……谥文靖”,而其《绘像》与史贻直撰于清乾隆十八年(1753)的《武夷山志·序》则均为“文肃”,分别作“杨文肃公讳时,字中立,号龟山”、“考武夷之迹……至宋,赵清献筑吏隐亭于三曲,其后杨文肃、胡文定倡道于此。及朱子开紫阳书院,诸大儒云从星拱,流风相继。”

(作者系台湾省基隆市人,南平市委台办研究室主任,讲师、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