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浅谈杨时家训和杨氏族规与中华文化的关系

为什么先贤杨时的五个儿子都能成才,并且个个都考取进士?为什么杨时的五个儿子在任职仕途上,个个都能勤政爱民,清正廉洁?为什么先贤杨时五个儿子虽然禄高位显,但始终保持勤俭朴素,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的优秀品德?那么答案必定十分清楚地告诉你:除了自身努力外,他们所有的成就都与杨时家训、杨氏族规的熏陶约束,与杨时的身体力行、言传身教等多方因素的教化与影响密不可分。

杨时(1053—1135)字中立,号龟山先生,宋南剑州将乐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学大师程颢、程颐的真传弟子,“延平四贤”(杨时、罗从彦、李侗、朱熹)学术团队的开山鼻祖。他与游酢一起到洛阳拜师程颐时,留下了尊师重教的千古佳典“程门立雪”,流传至今。学成有为后,杨时不断将“二程”理学南传东南,继而又传到福建,创建了闽学,故历史上亦称其为“闽学鼻祖”。杨时在闽传道说理时,培育出了杰出的弟子罗从彦,罗从彦又教授出出色的李侗,李侗精心引导和多方耐心教诲朱熹“逃禅归儒”,从而集理学之大成,成就了朱熹继孔子之后成为最杰出的儒家大师。这其中的引导和传承正如前人所言“杨中立载道而南,为后世学士之鼻祖。其衍中立之心传者,罗仲素也;承仲素之嫡派者,李愿中也。由罗、李以递传于朱夫子,见知闻知,统系相接。”

杨时倡导东南理学南传的过程,不仅对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二程”理学传播有着良多贡献,而且其用以治家和教子的家训对当时社会的教育也起到了一定的影响作用。

所谓家训,就是治家立身之训,就是一个家庭立下的为人处事的准则,是每一位家庭成员必须认真履行的训示。所谓族规,就是指某姓氏家族立下的为人处事准则,令全族人遵照执行,违者将受族规处罚。从某种意义上说,家训和族规就是一个家庭、一个家族的法律条文,即家法。家训和族规都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文化在姓氏文化中的深刻表述,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为人处事的哲理。它们虽然书写的内容不尽相同,但主题意旨却十分相近,都旨在宣扬爱国爱家,勤政爱民,廉洁奉公,勤俭朴素,反对铺张,团结友爱,和谐相处,诚信待人,尊老爱幼,忠孝仁义,尊师重教等社会正能量的东西,是社会伦理道德和文明行为的精神结晶;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是我们治家治国的基石;是我们党所积极倡导和宏扬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每个公民、每位共产党员、每个领导干部都必须做到的修身养性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基础。

在中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杨姓占据第六位,人口达八千多万人。谈到杨氏的家训和族规,我们不能不提及杨时45岁时在将乐县含云寺写下共五十句、二百五十字的《勉学歌》,其全文如下:

“此日不再得,颓波注扶桑。跹跹黄小群,毛发忽已苍。愿言媚学子,共惜此日光。术业贵及时,勉之在青阳。行己慎所之,戒哉畏迷方。舜跖善利间,所差亦毫芒。富贵如浮云,苟得非所臧。贫贱岂吾羞,逐物乃自戕。胼胝奏艰食,一瓢甘糟糠。所逢义适然,未殊行与藏。斯人已云没,简篇有遗芳。希彦亦颜(顽)徒,要在用心刚。譬犹适千里,驾言勿徊徨。驱马日云远,谁谓阻且长。末流学多歧,倚门诵韩庄。出入四寸间,雕镌事辞章。学成欲何用,奔趋名利场。挟策博塞游,异趣均亡羊。我懒心意衰,抚事多遗忘。念子方妙龄,壮图宜自强。至宝在高深,不惮勤梯航。茫茫定何求,所得安能常。万物备吾身,求得舍即亡。鸡犬犹知寻,自弃良可伤。欲为君子儒,勿谓予言狂。”

杨时的《勉学歌》,全诗用了十几个典故,如“舜跖”、“黄小”、“希彦”等。一般人难以看懂。而其另一家训名篇《劝学文》,则五言一句,共一百六十字,通俗易懂,读起来朗朗爽口,音韵谐拍,全文如下:

“我劝人读书,读书件件好,读书通理明,读书忠义孝,读书性字看,读书心胆小,读书孝爷娘,读书敬哥嫂,读书邻里和,读书子孙绍,壮着能读书,乡里称师老,少者能读书,父母无烦恼,贫者能读书,衣食自温饱,富者能读书,家和永堪保,人若不读书,何异禽与鸟,人若不识字,有眼如盲眇,读书见识高,读书今古晓,我劝人读书,读书真个好,读书官不差,读书民不拔,读书不负人,人自不知道,一字值千金,读书无价宝。”

这两篇诗文虽然短小,但表达的涵义却十分深邃。它包含着人生观和价值观。《勉学歌》和《劝学文》所唱吟的内容世人至今时时在讲,世人也把它看作杨时的家训。此外,杨时的《奉劝告诫篇》:“富贵如浮云,苟得飞所臧。贫贱岂吾羞,逐物乃自戕。胼胝奏艰食,一瓢甘糟糠。所逢义适然,未殊行与臧”。也是用来训导子孙的,不失为一篇好的家训。它与习近平总书记所倡导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务必把加强道德修养作为重要的人生必修课,自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汇总涉取营养……以严格标准加强自律,接受他律,努力以道德的力量去赢得事业成就”的主张异曲同工,如出一辙。的确,治国必先治人,修身应摆在首位。身修好了,家就齐了,家齐了,家族才能兴旺,家旺国才能太平发展。挖掘、展示、弘扬古代中国历史中优秀的家训和族规,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才能有力推动当今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才能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中国社会的家训族规源远流长,《姬旦家训》就是我国古代最早有文字记载的家训。三国时代的曹操的《戒子植》:蜀国名相诸葛亮的《诫子书》,宋朝包拯的《家训》,以及明朝朱元璋的军师、开国功臣刘伯温的《治家格言》,这些百家姓氏家训文化也同样闻名于世。然而最震撼人心的莫过于岳飞母亲的刺在民族英雄岳飞背上的“精忠报国”的家训,这是一个伟大母亲对儿子的谆谆训导和殷殷期盼!它一直鼓舞和激励着历朝历代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的斗争勇气和力量。

浩浩历史长河中,诞生过各式各样的家训和族规,他们不仅给自己的家族提供了很好的行为规范指导,也对当时社会人们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杨时的家训和杨氏族规就是值得学习效仿的典型范例。

杨时家训和族规的内容精髓,上承孔孟之道,下遵理学之教。句句是真理,处处是经典。如“二十个不准”:“不准虐待父母,背离伦理;不准忤逆无道,不孝行为;不准歧视兄弟,姐妹妯娌;不准在族淫乱,禽兽行为;不准虐待子女,重男轻女;不准夫妇相欺,损害家庭;不准包办婚姻,骗取钱财;不准血表结亲,影响后裔;不准奢侈淫逸,败坏风俗;不准纵子非为,罪及父母;不准好逸恶劳,拨弄是非;不准铺张浪费,腐化之为;不准偷盗赌博,触犯凌戚;不准骄横无惮,欺族凌戚;不准叼唆进馋,制造事端;不准窝藏坏人,陷害好人;不准酗酒滋事,扰乱秩序;不准趋炎附势,行为越轨;不准损害公益,肥私利己;不准打击报复,颠倒真理。如有故意违犯,讼之公里;家规国法昭彰,族众谨遵;今立明训家规,告诫族人;汝等遵依执行,乐及平生;如若置之度外,纵性非为;轻者必当损财,重者丧身;此乃合族拟订,示尔谆谆;族众谨遵勿忘,福荫子孙。”这“二十不准”是杨时家族在艰难岁月中总结出的警世名言,对当时社会的忤逆不孝、铺张浪费、伤风败俗、肥私利己、好逸恶劳等背离社会伦理道德等不良行为进行了严正诫告!

杨氏族规,明确提出了要“顺父母,睦兄弟,和宗亲,完国赋,务勤俭,勤耕读,谨丧祭,肃闺门,慎嫁娶,安本分,禁非为”,这与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尊老爱幼,孝敬父母,完成国税,安守本分,勤俭劳作,多读多看书报,勤俭办丧事,嫁娶要谨慎,公民要守法本分,严禁做违法违纪违规之事的主张何其一致。而杨时为教育子孙“俭以养德”立下的家训:“三餐饭疏,不论脆甘酸苦,只要是可以吃的,就不可有所嗜好;衣服鞋帽,不论布料粗细,只要合身,就不许挑捡;所住宅屋,尽管简陋,只要还可居住,就应安居乐业。不要羡慕他人雕樑画栋;故山田园,先祖遗留,应守其业,不可增营地产,侵犯他人利益”。同样也是句句落地有声,彰显人格高贵。

1135年4月24日晨,先贤杨时在洗刷喝完粥后,对身边子孙说了最后一句话:“你们要修身齐家,这是做人之要。”然后他回到中庭书室就寝,就再也没醒过来。杨时就是这样临终前还身体力行践行自己所立的家训和族规,走完自己不平凡的光辉一生。从中也让人领悟到杨时五子之所以均能成才的道理,一切都应归功于杨时严格家训、家教和族规的训导!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在全党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极力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是延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实际行动,是宏扬当代中国社会文明的正能量的壮举。治国先治人,整肃吏治,反腐倡廉,拉近党和人民已失缺的距离,提高全党、全民,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文化和精神素质,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处处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风貌的杨时家训和杨氏族规,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完全值得我们进一步的挖掘和弘扬。我们缅怀先人,启迪教育,从善益智,要以中国古代优秀的家训和族规教育全党、全民,做一个品德高尚,爱国爱家,遵纪守法的好公民、好干部、好党员,只有这样才能对国家,对社会,对人民做到尽职尽责。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确实是一门值得我们今后不断研究和探讨的学问。敞裘千里北风寒,还忆箪瓢陋巷安。位重金多非所慕,直缘三釜慰亲欢。

这首诗,正是身居庙堂之高的杨时为人、为民、为官的真诚表白,那些至今还热衷于追名逐利、贪腐害民的人该醒悟了!否则真愧对祖宗!愧对先人!愧对党和人民!

(作者系福建省闽学会理事、南平市杨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高级经济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