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杨时后裔重文崇武轶事

国瑛公修建楼亭据族谱载,杨氏祠堂是奉旨勅建的。当事人是第十八代祖政公之孙国瑛公,又名肇基,学名应远。其自幼好学,博览古今。

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五月,蒙提督学政沈涵宗师岁试,进取延平府廪生,补增连捷三次。后操芹摘桂,钦加五品衔,往京城会试不就。于是奏请皇旨:开基龙窟,明皇准奏。国瑛公奉旨勅建聖祠,祠内供奉先祖杨时肖像,故称龟山宗祠。祠边又建书院,名曰“南来书院”。院旁修建了八角楼亭,楼边有七境,称曰:凌霄台、凤冠石、龙窟石、一局拱、七贤林、源头活水,南来石。楼中供有皇旨铁扇。皇帝准以春秋祭亨,无论文官坐轿,武官骑马到此皆得落轿下马,行拜见礼。可见当时杨厝先祖的威严和尊贵。

杨学思奇制盐商光绪年间,杨氏时的30代孙杨学思自幼勤奋好学、考取秀才。由于当时时局动荡,他虽有满腹经文,却无用武之地,一直闲居在家,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穷秀才。但是他天生有一付为穷人办事的心肠。当时朝廷规定食盐一律由官府掌控经营,但仍有一些不法分子,假冒官府名义,将官盐私自高价卖给农民。农民买不起高价盐,生活苦不堪言。杨学思见状路见不平,决定利用自己秀才的特殊身份惩治一下盐官。于是他以秀才的身份到官盐衙门购来私盐,并以此向上级衙门诉告盐官。诉讼中说:“我是有身份的人,有身份的人向盐官购买私盐,他都敢卖,其他人更不必说了!这还了得,王法何在?”于是上级衙门下令关闭盐仓。恢复食盐官府经营,杜绝了私盐买卖,使农民免于买高价盐的困苦。

通过惩治私盐买卖后,杨学思从此声名大振。南平县令名叫吆老,听说杨学思才思敏捷,要见他一见。于是传书请他进县城见面。学思心想:当官的没一个是好东西,就暗下决心,戏弄一下狗县官。他左思右想,终于想出了主意。那天他吃过早饭,早早地来到县衙门口,门子立即通报县令。县令听说学思已到县衙,来不及穿官服、戴官帽就立马到公堂接见。杨学思见堂上坐着的县令不着官服,不戴官帽,竟然还堂而皇之坐在公堂上,出于有心戏弄县令,当场对县令大喝一声:“你身为县令,竟然不顾朝廷礼仪,不着官服,不戴官帽坐在公堂之上,而且还无事随意调百姓上堂,该当何罪!”吓得县官面红耳赤、不知所措,连忙向学思赔礼道歉!县令受此大辱,恨得咬牙切齿,一直寻思找机会报复。又一天,县令再一次邀请杨学思公堂相见。只见公堂桌上摆着皇旨,左右两边站立着两排兵勇。

待学思躬身行礼时,县令身旁听差特意撞落学思帽子。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县令将惊堂木一拍,大喝一声:“秀才你该当何罪?竟敢不戴帽藐视公堂,欺君犯上,罪该斩首!”于是立即将学思押入大牢,直到处死。一代聪明正义之才,我杨家的先祖就这样冤死在无端之罪里,然而,他的感人故事却永远流传在南平山山水水间。

病秧子学艺成材杨时第29代孙我们的祖先杨文维,出生在充满外忧内患灾难深重的清朝末年。传说他出生时,个小人瘦、整日啼哭不已。少时他的父母看他体弱多病,送他去学武艺,一为强身、二为护身。那里想到,他这一学愈发不可收拾。由于他吃苦耐劳,勤学苦练,不但身体日趋强健,而且学的一身好武艺。为了促成他功成名就,荣宗耀祖,族人为他筹资购买坐骑、修了射箭坪,供他练就骑马射箭本领。是年正逢省试会考,杨文维正巧外出办事,待到他回到家时,省会考已临近结束。他急忙骑马赶往福州,还是来不及。怎么办?他灵机一动,想出个别出心裁的妙招。他买来纸笔,写上杨文维有百步穿杨、文韬武略、文武兼备的人才的条单在福州城四处张贴、散发。一时间他的名声传遍榕城大街小巷,也传到考官那里。考官正愁此次会考所选人才不甚理想,若真有如此奇才,不妨破例召其前来补试。

翌日考官立马召见文维,请他进入操练场。令他骑马射箭、施展武艺。居然三箭均中靶心。考官与他谈经论典,文雄也对答如流。考官对这文才武略胜出一筹的考生,爱惜不已,便奏请朝廷。朝廷原计划录取48名,现增为49名,杨文维终获第二科第一名。从此杨文维守海防战倭寇,驻城防剿盗匪,功绩卓著,声名传遍八闽大地。朝廷赐他“州司马第”牌匾,并在杨厝他的屋宅前立武备旗杆,立石狮一对,以表彰他的功绩。至今石狮一对虽已丢失,但狮子座和旗杠仍遗留在他的老厝门前,不禁让人联想到杨文维当时的威武庄严,令人肃然起敬!(作者杨俊通系延平区杨时文化研究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