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如何继承和发掘杨时文化

杨时字中立,宋南剑州(今福建省南平市)将乐人,宋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一心向学,与游酢一起到中原学习二程理学,留下“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从此,他把“洛学”的基本理论带回了东南。经过罗从彦、李侗的继承和发展,到朱熹集大成,形成了统治东亚世界达700年之久的新儒学。杨时的贡献在于完成了“续往圣之绝学”的历史使命,成为闽学鼻祖。杨时是我们闽北人的骄傲,在全国上下“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如何继承和发掘杨时文化呢?

一是挖掘史料,为弘扬杨时文化打好基础历史学的基础在于史料,没有史料做基础的历史学,只是建立在沙滩上的“海市蜃楼”。杨时是宋代南剑州将乐人,在闽北活动多年,这为我们收集和挖掘杨时研究的史料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如《族谱》、历史古迹、杨时文学艺术作品,以及其它同时代或不同时代的人对杨时的评价等等,都是杨时文化研究的宝贵材料。在这方面,杨时宗亲和文史工作者必须共同努力,尽可能收集掌握材料,即使只是杨时的支言片语也不能放过。历史学研究特别是历史人物的研究,往往是一则新发现材料就能改变或重新确立对人物的评价。所以,我们在继承和发掘杨时文化时,要学习史学前辈“动手动脚找东西”的精神,发扬“大胆设想,小心求证”的态度。目前,杨时的材料比较丰富,《族谱》也比较完整,但我认为这还不够,应力求更丰富一些;我们的目光应放远一些,立足闽北,但又不能局限在闽北,有时候外地的材料往往更能说明问题,也可以与当地的材料互相印证,这样,杨时文化的研究就可以建立在更高,更有说服力的基础上。

二是以宽广的视角进一步研究杨时学术思想历史学研究的新突破往往在于新史料的发现和研究视角的变化。目前,杨时文化的研究,大多数学者仅限于“文本”的解读,或仅限于“传道东南”的历史作用的拔高或阐述,这些当然是必要的。但杨时文化的研究不能仅限于此,否则就无法进步了。对人物的研究,起步时往往是“文本”的解读和历史作用的探讨,这是文化研究的规律性,也是历史人物研究必须走的第一步。但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成果的不断扩大,就必须改变研究视角。有学者说“历史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说明研究视角的改变,历史的面貌和历史人物的定位也可能会出现完全不同的结果。所以我们要以更宽广的视角去研究杨时,努力取得更高、更全面的科研成果。这里必须注意一点,就是避免过多以朱熹为中心来研究杨时。不能否定,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杨时的理学思想之所以发扬光大,很大的原因是朱熹的继承和发展,但我们不能以当代人的眼光去研究800多年前的历史人物。放在杨时的时代来说,当时的杨时根本不知道在他的身后有朱熹这位大天才来发扬和继承他的思想体系,他既然能够“程门立雪”,就有想创立自己思想体系的动机和魄力,因此,杨时的学术思想也有自己的特色和独到之处。反过来说,朱熹能够继承杨时的思想,除了继承杨时的思想元素外,也跟他所处的时代的各种有利因素有关。杨时思想没有朱熹的成就高,也是当时的时代使然。所以我们要克服历史庸俗主义,把一切的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都看成是“必然发展”的所谓历史规律,如果这样,杨时的研究只能建立在沙滩上,因为这种观点是超历史的。

三是发挥杨时研究会和宗亲会的作用任何研究都需要有个平台及现实的需要,马克思曾说过:时代的需要比十所大学更能产生社会作用。我们现在研究杨时,是因为杨时的思想对我们当今的社会思想文化建设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目前,南平市延平区杨时研究会的成立就为继承和挖掘杨时文化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平台。一是可以推动杨时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二是为专家学者的学术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三是为宗亲的联谊和交流提供了一个不可缺少的纽带。学者们的研究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研究领域和研究课题,如果没有一个平台去推动,他们就会去研究别的东西,或者中途而止。这里必须强调一点,也许有些宗亲会说,我们缅怀祖先,不一定要搞学术研究啊,这就需要研究会来做思想工作了。杨时一生能够名留青史不是他官做得多少大,或者出资建立了象万里长城和大运河那样的工程,而是他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所以,对于文化名人来说,学术研究是宗亲缅怀祖先最好的报答。研究会还可以和其它学会展开交流,互相借鉴、互相扶助,共同促进文化的发展,千万不能“闭关自守”,要把每一个学会所取得的成果看成是为自己研究“开了另一扇窗口”。研究会和宗亲会不仅为学术研究搭建了平台而且提高了宗亲之间的凝聚力,为开展各项活动奠定了组织基础,没有一个有效率的组织机构,即使宗亲人数再多,也无法开展工作,宗亲会的作用就是凝聚宗亲,形成合力,为弘扬文化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