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两宋以降,历代圣贤画像流传于世,大多通过两个渠道,一是书院,二是祠堂。延平先生李侗也不例外。从文献考察,最早有此记载的,是地处九峰山的延平书院。

南宋嘉定间(1208—1224),朱门弟子、南剑知州陈宓在九峰山模仿白鹿洞书院的规制,创建了延平书院:他在《申请延平书院敕额札》中说:

自汉唐以来,几二千年而未有与道统之传者,今(南剑)以斗大之州,不数十年之内,出而宗主斯文者有四,岂惟一邦之创见,实皇朝之盛美也。至今文献典刑,犹有存者,士大夫过其境,慨叹兴慕而祠像弗立,诚为阙典……

所谓“祠像弗立”,是说在此之前,奉祀延平四贤的祠堂未立,四贤的画像当然也无处安放。于是,身为州守,“职在宣化……创延平书院一所,授白鹿洞比建立礼殿,旁祀杨时师生遗像,以慰往来士君子之思”,就成了陈宓在南剑州的重要政事之一。

延平书院建于嘉定十五年(1222),这是我们所能知道的,延平四贤当然其中也包括李侗的画像,同时进入延平书院的确切年代。对此画像的具体描述,明宣德九年(1434)南平县儒学训导萧山徐海撰《重建延平书院记》说:

陈复斋来守是邦,仰慕先生道德文章温和纯粹,仿汉白鹿观(按,应为宋白鹿洞),建书院于刹溪南九峰之下,以奉祀焉。殿塑圣像,庑绘从祀,祀堂给四贤。

由此可知,书院建筑有殿、堂之分。所谓“殿塑圣像”,是说在正殿中塑孔圣之像;所谓“堂绘四贤”,是指大堂之上绘有杨时、罗从彦、李侗和朱熹四位先贤的画像。

淳祐元年(1241),徐元杰任南剑知州,执政之余,每月一次亲赴延平书院讲学。他在两篇文章中都提到了四贤与李侗像。一是《延平书院仲丁祭先儒文》:“以四先生之像,与夫子序列于书堂之祠,岁率二祀,而申讲夫仲丁之彛。”二是《延平郡学及书院诸学榜》:“此邦先贤余化,久而愈新。延平书院儒先之像在焉……”

书院之外,祠堂也是张挂先贤画像的场所。元石善才撰《延平四贤像记》说:“凡郡县学宫,各祠乡之先贤,以昭德厉后,俾有所法而进于道。”书法名家邓康庄(文原,1258-1328)官江浙儒学提举时,在延平建四贤堂,大书其匾曰“道南师友之堂”,又塑四贤之像于祠堂,以激励后学。

林兴祖撰《延平李先生赞》,可能是现存最早的为李侗书写的像赞。其文曰:“洒然洒然,知在何处。问之双流,双流长去。问之九峰,九峰无语:天地万物,各得其所。”考林兴祖,字宗起,号木轩,罗源人。元至治二年(1322)进士,历官黄岩州同知,三迁而知铅山州(今江西铅山县)。故此赞文,应系其赴任铅山,赴次延平之时所撰。有署名为“元林之蕃”所撰《延平李先生像赞》,内容与林光祖所撰全同,据编者称系“选自古田县城南巷侗公祠”。考林之蕃,字孔硕,号涵斋,明末清初闽县(今福州)人,而非元代人,故此像赞的作者是元林兴祖,而非林之蕃甚明。

明宣德九年(1434),延平书院历久重建,南平儒学训导徐海撰《重建延平书院记》说:

宣德戊申(1428),丰城雷侯诚来守是郡,叹其荒秽,遂割俸敦工修葺,率尔一新。庚戌冬,判府玉山程侯钫以为当时得传吾先世道于杨罗之门者,独先生也。又捐资塑像,增构礼亭于祠前,凡大夫士来参谒者莫不睹先生仪形于仿佛。

此“独先生也”,指的是李侗,故“捐资塑像”,指的是塑李侗一人之像。这一点,在明成化二十二年(1486)奉政大夫经筵官兼修国史洛阳刘健撰《延平书院记》中也有相似的描述。其文曰:“出郡城南,九峰山下,有延平书院,故为宋李先生侗讲道地。……久而圮。今澶渊王公范守郡,重修之。起其仆,易其敝,而饰其漫漶者。中为祠,祀先生像。”

李侗的画像在明代不少诗人的作品中也得到反映。如魏瀚《延平书院》七律描绘了南平九峰山和延平书院的景观,“百年兴废祠堂在,千古仪型绘像存。”罗璟则有“像设俨然如静坐,心传卓尔见深期”之句;周孟中《延平书院横翠楼》一诗有“道南师友真三杰,人物乾坤第一流。授受已知穷画像,行藏何用喻牺牛”的吟咏,苏章《道南祀》称:“北山绝顶县祠庙,遗像堂堂肃典型。”

通过以上宋明时期诸多文献中对李侗画像一鳞半爪的描述,大体知道了宋明时期李侗画像在民间的流传。正如清初南平人氏林润芝所说:“幸生大贤之里,得从先生长者之后,拜其遗像,瞻其仪型而嘉谟懿行:”说的是瞻仰遗像,思其言行,在学者心中树立见贤思齐的榜样。

问题是,以上这些在当时习以为常,为当时人所熟知的画像,却没有一幅流传下来。更有甚者,甚至没有人对这些画像作一番文字上的描述,以至李侗究竟长得什么样,只能凭借后来人各自的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