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二)由禅道文章转到儒学上来

朱熹和李侗交往前后十年,正式拜李侗为师是后五年。朱熹谓“熹获从先生游,每一去而复来,则所闻必益超绝、盖其上达不已,日新如此。”

朱熹父朱松与李侗同是罗从彦的学生。朱熹执父礼见李侗。首先向李侗介绍了他在崇安刘子翚等老师那里所学禅道文章。李侗对朱熹过去所学之禅学作了批评,朱熹起初“心疑而不服。同安富余,以延平之言反复思之,始知不我欺矣。”据记载: 初见侗,印与论弹。侗正其误曰:“悬空理空,而前事却理会不得道亦无元妙,只在日用间着实做功夫外领会,便自己见道。”教熹看圣贤言语。熹将圣贤书读了,渐渐有味,顿悟异学之失。乃返朴归约,就平实处为学,于道日进。侗喜之……云:“此人别无他事,一味潜心于此。初讲学时,颇为道理所缚,今渐能融释于日用处,一意下功夫。若与此渐熟。则体用合矣。此道理全在日用处,孰若静处有而动处无,所非矣。” 朱熹师事李侗,是其思想一个大转变的时期。关于朱熹这期间的思想转变,清人童能灵有概括的说明。他说: 朱子初好禅学,至此延平始教以从日用间做工夫,又教以只看圣贤之书,则其学亦一变矣。

朱熹经过李侗的教导,认识到过去所学佛教禅学思想空言无实,即其“以君臣父子为幻妄”。此后便致力于所谓切实工夫。朱熹用“鸢飞鱼跃”四字来概括自己这一思想转变。用“鸢飞鱼跃”比喻圣王的所谓“教化明察”,使万物各得其所。朱熹手书“鸢飞鱼跃”匾悬于其到南平见李侗时住的峡阳李子坑报国寺,是向他的老师表明自己已接受了儒家的伦理纲常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