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

什么叫文化?《易·贲卦、彖传》上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意为按照人文(诗书礼乐)来进行教化。现在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指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包含着一个民族的价值理念、思维方法、生活方式、信仰习俗,跟一个民族(国家)的历史和传统密切相关的文化,称为该民族(国家)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在走过了远古的萌生期后,至夏商西周进入真正意义上的创生期。商代甲骨文的出现,使这一时期的文化发展第一次有了文字的记载。由于生产水平的落后与认识水平的局限,这一时期的文化是以神为本的。天命神权、卜巫宗教、阴阳五行文化在西周时期达到了鼎盛。公元前七百七十年,周平王东迁,中国社会进入了第一个历史转型期东周,亦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周平王不是凭以嫡庶来划分宗族系统的制度这一宗法制自然嗣立,而是靠申侯等诸侯帮助才坐上天子宝座,处处要看诸侯眼色行事。诸侯为所欲为,称雄争霸,导致东周成为中国历史上有名的乱世之秋。众诸侯国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竟相逐鹿兼并,促使他们变法图强,鼓励书生畅所欲言,出谋献策,于是出现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局面。据《汉书·艺文志》载,当时有一百多家,重要的有道、儒、法、阴阳、名、墨、纵横、杂、农、小说等十家,真正构成百家争鸣核心的是道、儒、法三家,形成三大主流文化。

首先是道家,创始人老子,认为道是一个有内在规律的运动过程,其本性是自然,以道为天地万物之本原和学说之中心。面对礼崩乐坏的春秋争霸局面,老子主张无为而治,所创道家文化的特征是避世,以个人为目的,淡化社会控制,否定传统,提倡贵己、浑沌、无为。贵己,道家认为传统观念过分强调血统、社会、国家等为公思想,使人们忽视乃至忘掉自己,因此提倡人们发现自己,珍惜自己,有力地开拓了中国古代人本主义哲学思想。浑沌,即未经开化的原始天然状态,这是道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无为,按照事物的本性去因势利导,不违背自然规律,不强作妄为,不赞成用人力去改变、驾驭自然,反对政治上的扰民、折腾,主张无为而治。

其次是儒家,创始人是孔子,因与春秋时代从巫、史、祝、卜分化出来的“师儒”存在渊源,故名。孔子通过对周礼的研究和整理,把带有天道神学色彩的礼转换成伦理道德之礼,而这个礼的核心就是仁,执礼求仁的原则是中庸。儒家文化的特征是入世,以社会为目的,主张强化社会控制,肯定传统,强调有为,注重礼、仁、中庸。礼,泛指由上古社会传承下来的社会规范。仁,指包含在礼中的一种人际相亲相爱的意识,即道德。中庸,中是合理,并非不偏之诣;庸指平常、常道之意。孔子首倡中庸作为人们言行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要求为人处事要合常理。可以说儒家的视点是官方的视点,因而儒家文化自然成了我国中古时期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

再次是法家,创始人是李悝,因主张以法治国,“不别亲疏,不殊贵贱.一断于法”,故称。战国时期,法家商鞅、申不害、慎到分别提倡法、术、势。至战国末期,韩非综合商鞅等三人的法、术、势文化,集法家思想之大成,为封建君主专制大一统王朝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根据和行动方略,全盘转化为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体制形态。法家文化的特征是入世,反传统,强调法治,推崇法、术、势。法,指官府制定、公布的强制臣民遵行的法律和制度。术,指君王驾驭群臣的权术和手段。势,指君王借以统治人民的权力和地位。三者中核心的东西是势,法和术都是为势服务的,君王可以无才无德,但他可仗势号令天下。这样的理论当然被统治者所采纳,也当然只能只干不说。所以,秦汉以后在思想论坛基本隐退,成不了主流文化;也当然一旦出事,法家就充当替罪羊,历史上法家都不得其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