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四、“天理论”运用下的社会政治思想

李侗生活在北宋末和南宋初。李侗早年对于当时的民族矛盾是不很关心的。李侗与罗从彦修改《邀月台》诗,可略见一二。靖康间,正是宋、金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时候,李、罗把“夜深独有长庚伴,不许庸人取次来”,改成“也知邻斗非吾事,且把行藏付酒杯”。表现了李、罗把宋、金两朝的民族矛盾视为“邻斗”而“吾”则排除于“邻斗”之外,手持酒杯,坐观“邻斗”。这显然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思想:

李侗对朱熹讲的下面一段话,也表明了这种思想,李侗说:“受形天地,各有定数,治乱穷通,断非人力。惟当守吾之正而已。然而受身明道修已矣时,则不可一日忘于心,此圣贤传心之要法。”(卷三)

随着民族矛盾的日益激化,到了北宋被金灭亡后,南宋统治者偏安东南时,李侗所处的地方百姓反对南宋腐败统治,要求抵抗金人的斗争声势日益浩大,人民群众和统治者之间的阶级矛盾也尖锐起来。李侗受了人民群众抗金的影响,坚决反对议和。他写信告诉将应召入朝的朱熹道:“今日所以不振,立志不定,事功不成者,正坐此以和议为名尔。……要之,断然不可和。”(卷二)

但是,由于李侗把其“天理”论世界观直接运用到社会政治思想.对其反和议的主张产生了消极的作用。如对“某人之去”,李侗在信中写道:“时事遂激而一变,或以为逐此人,诚快舆论。然骂之者亦无行遣,恐使人失上下之分。某窃以为不然,今日之事,只为不曾于原本处理会。末流虽是亦何益?不共戴天正今日之第一义,举此不知其它,即弘-卜下之道而气正矣。外裔所以盛者,只为三纲五常之道衰也。”(卷二)

在此过后的一个月的另一封信中李侗又说:“今日三纲不正,义利不分。……此二事皆今日之急者。欲人主如此留意二者,苟不尔,则是‘虽有粟,吾得而食诸?’也!”(卷二)

李侗口口声声把金人的入侵中原归结为“三纲五常之道衰也”,他认为人民对因讲和而被撤职的官吏也是不能责骂的,“恐使人失上下之分”,他要人们“从原本处理会”,就是要人们不必把注意力过于集中到民族矛盾之上,而要努力使三纲五常之道盛,不然的话,即使粮食很多,统治者也不能吃到,极力维护了宋朝腐败统治。在民族矛盾激化的时候,仍然把维护封建道德和封建等级制置于民族矛盾之上,这样就使他的反议和主张显得苍白无力了。

(选自《朱熹与闽学渊源;,三联书店上海分店,1990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