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题记: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论语·先进第十一》 2016年朱子之路研习营始业于厦门筼筜书院。七日行脚,我们穿过竹林的斑驳翠影、聆听祭典的钟鼓之声,一路由厦门至泉州、晋江,再到福州、尤溪,最终在朱子讲学论道的武夷山结业。这一路学习研讨,我将“行”之一字的深意细细体会。行,是将心中之道付诸实践,是向外的意愿、是改变的勇气、是扎实的工夫。

这一路我们寻着朱子的足迹,参访孔庙和书院,看到先人教化一方的历史场所,至今仍是孩童学习的地方。九曲崖壁刻着朱子的《九曲棹歌》,仿佛先哲跨越时空与我们一同走过山水之际。站在武夷精舍门口望向高山,是一种难以言喻的宏大气魄。学者们在书院的会讲发人深省,学长学姐们的交流深切诚恳。无论是足迹还是研习,都是踏踏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看着先哲做过的事业,和我们正在进行的活动,都是“行”。

学习是一种“知”的过程,而这种“知”因为“行”而具有现实意义。我们通过阅读典籍、报纸,浏览手机、计算机获得信息,经过了思考变成我们对社会的认识。认知之时为勤俭求学的孩子揪心,为战火离乱的难民落泪,为社会仍存在的不公愤恨。但是如果这只是一瞬间的情绪,在脑海之中浮现,甚至不由言语表达。那这种情绪会转瞬即逝,我们的心被触动却并不对现实社会产生作用。在朱子之路上,我们在钟鼓礼乐之声中用释菜礼对圣贤与老师表达敬意;在筼筜书院恭听两岸老师讲授学业;在朱子巷与同侪相互帮助,将平时所学付诸实践。儒学是一门道德学问,学者通过阅读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文字领悟先圣所说的道理,却不能将所学之义躬身实践,与不读书何异?只在论文报告之中展现自己的学问之知,将道德实践弃之不顾,便只是儒家学者,而非儒者。先贤所教导我们的是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向外在的世界推扩出去,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由口号变成躬身实践。行礼是对老师表达敬意的“行”,教学是学者传道正人心的“行”,与同侪友爱互助是我们学做君子的“行”。朱子之路将日本、韩国、新加坡及中国大陆、香港、台湾的学者和学生联系在一起,以朱子精神引导参与者的实践,这种行为本身更是一种将儒家的人文精神传播与东亚这个场域的“行”,是欲行道于天下的“行”。

道不远人,行在我们身边的每一件事上。朱子与二程一样,常劝人“就事上看”。朱子所说的行仁的第一件事是孝,孝是始终的始,是本末的本,是先后的先。因为孝对每一个人来说都最近,是最亲切的事。父母将孩童抱在怀中,是最亲近的关爱;孩童跟随着父母,是最纯真的依赖。这种由内心发出的情感,和行为之间没有距离。朱子学便是这般亲切而且体贴,它教导我们从自己身边的人和事推扩开去。从对父母的侍奉开始,由亲亲到仁民,由仁民再到爱物,就是发扬孟子强调的人的本性之善。古之学者若是心中有道,欲明明德于天下,则事事都是行道。在与物接触的时候,仁便自然而然的显现出来。在朱子之路上,处处可见细微小事:听完讲座离开会场的时候将座椅摆放回原位,长途跋涉的旅途中为晕车的同学按压穴位,在共同住宿时相互照顾关心。这些已经习以为常的点点滴滴正是行道就在身边的最好证明。

在“行”的时候,需要有怎样的关怀呢?朱子之路这个活动之中,有一个特殊之处值得关注。即它是一个涉及到东亚场域的活动,专家和学员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和中国大陆、香港、台湾。朱子学在历史上对这些地域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涉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层面。而今朱子学对这些地域的影响仍留有余温,已经深入到民众意识的基底层面。日前,韩国儒生反对部署萨德,便是身着儒服,以礼对领导人进行劝谏。在面对西方思想冲击的时候,朱子学从教材、思想上起到了很好的缓冲作用。种种事件证明朱子学对于当代具有普世价值,能够推动社会的和平有序发展,也能鼓励人们用更宏大的视野关照社会。

活动中,我常常反思,我们能够做什么?只是学习、观察,在奔波中消耗时间吗?可是,我们是在这样一个东亚场域中的活动,我们能够有更多的行动。在东亚局势不太平的如今,心存“天下观”具有特殊的意义。不囿于一家一国的狭小视野,在“天下观”的指引下,我们能够加深各地域之间的联系,我们能够促进地域之间的往来,我们可以加深整个东亚最普通的民众相互之间的情谊,让这个场域充满人情的关怀。朱子推崇的张载《西铭》强调了民胞物与的概念,天降生民都是我们的同胞,与世界万物相与。儒学不止是书本上的言语,更是我们实践的指南。孔子说,“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朱子学是要推扩开去,通过齐家、治国、平天下步步展开的,目标是达到中庸和谐的社会状态。而在为学次第之中,朱子认为当先读《大学》,以“立乎其大”。在志向的指引之下放眼长远,将热情投入到天下大道的追寻之中。

我是一个在台湾学习的陆生,在看到闽台缘博物馆联系两岸情谊的时候有着特殊的感动。本次活动是一场两岸交流的盛宴。这是一个加强相互了解的契机,在活动中数个台湾同学和我说,大陆与他们的印象完全不同。误解存在于信息的不畅通,信息的不畅让更多人心中留有刻板印象。活动结束之后,同学们常常组织一起出门散步。在这过程之中,大陆同学感受到台湾人文精神的魅力,感慨“台湾最美的是人”,正是有这群人才有台湾这片宁静祥和的美丽土地。福建与台湾在生活习性、语言方式、思维方式上有着许多相似之处,这使我在台湾的生活十分舒适惬意。两岸加强沟通和交流,不仅仅是加深这一份难得的缘分,更是打开视野、深入思考当今社会局势的良好契机。我深深的感受到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历史使命感。

闻斯行之,不仅仅有鼓励实行的面向,还有“即行”的面向。明明知道应该做的事,却常常拖延。常常听想健身塑形的同学说:我明天再去跑步。明日复明日,便无限推脱逃避,终于不了了之。若能闻斯行之,在明确了目标方向之后不断实行计划,所得也许超乎预期。这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应对方式,它鼓励人正面应对所接触的事事物物。

最后是满满的感谢,感谢在会讲中、研讨时、大巴上、旅途中老师的谆谆教诲,感谢同学在旅途奔波中的相互关心照顾,感谢主办方事前的周密计划,感谢工作人员的细心准备,感谢辅导员对我们的指导和帮助,感谢司机,感谢导览,感谢所有。正是他们用心的做好了每一件事,才让我们有如此收获丰富的研习营、如此优秀的研习营,愿有更多的人,闻斯行之!(余若澜:台湾师范大学东亚系硕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