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刘珙(1122—1178),字共父,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里人。刘韐之孙,刘子羽长子,幼从叔父刘子翚学。以荫补承务郎,绍兴十二年(1142)举进士,监绍兴府都税务,请祠而归,杜门力学。时朱子正从学于刘氏家塾,二人因得以同窗共学。朱子《祭刘共父枢密文》云:“我以孤童,来托公家。公不鄙我,劝导有加。公姿鸾鹄,我性麏麚。岂无异同,卒莫疵瑕。”①刘珙复出后,曾历官至礼部郎官,因忤逆秦桧被罢。秦桧死后,又重新被起用。先后历官大宗正丞、吏部员外郎、权中书舍人。史称:“金犯边,王师北向,诏檄多出其手,词气激烈,闻者泣下。”②乾道元年(1165),出为荆湖南路安抚使、知潭州。此后,相继历任翰林学士、知制诰兼侍读、中大夫同知枢密院事、知建康府兼江东安抚使等。卒赠光禄大夫,谥忠肃。朱子为其撰《行状》和《墓志铭》。《宋史》有传。

刘玶(1138—1185),字平甫,号七者翁。刘子羽幼子,刘珙之弟,出继刘子翚为嗣子,仕为从事郎。《宋元学案·刘胡诸儒学案》列为屏山家学。有诗集《七者翁集》十卷。朱子《祭刘平父文》云:“忆我少日,来托君家。君时未龀,兰茁其牙。诵书琅然,意气英发。见者惊嗟,谓即闻达。……矧我于君,情实昆弟。”③又撰《从事郎监潭州南岳庙刘君墓志铭》云:“予初尝受学于平甫先君子之门,因得与平甫相长大。其后平甫诸兄游宦四方,平甫多家居不从,以故予于平甫又独得久相与,于今四十有余年矣。”①据朱子所撰《墓志铭》,刘玶虽以荫补官三十多年,但均未到职,而以“退隐于家,兼农圃渔樵之役”为乐。在董理社仓、赈济贫民等社会公益事业方面,“其夙夜之勤,居官者有不及”。②魏掞之(1116—1173),字元履,一字子实,建阳(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人。少依刘子羽,居五夫。师事胡宪,与朱子为同窗学友,相交甚笃。朱子《祭魏元履国录文》云:“念昔交情,兄胶我漆。更攻互磨,兄玉我石。……兄行我忧,兄归我藏。与兄同心,谁则如我?”③绍兴年间,魏掞之两次以乡举试礼部不第,遂不复出,筑室读书,榜曰“艮斋”,人称艮斋先生。张栻为之作《艮斋铭》。隆兴元年(1163),闽帅汪应辰、建宁知府陈正同知其贤,相继荐之于朝而不果。

乾道四年(1168),诏举遗逸,部使者芮烨与当地官员共荐之,宰相陈俊卿亦荐之甚力,乃以布衣入朝陈当时之务。劝诫宋孝宗应以“修德业、正人心、养士气为恢复之本”④。赐同进士出身,授太学录。在讲学中,授诸生以“太学之教宜以德行经术为先,其次则通习世务”⑤。太学将行释菜礼,魏掞之上疏请废王安石父子从祀,追爵二程,不报。次年(1169)七月,上疏阻权倖曾觌入朝而不被采纳,遂告归故里。

魏掞之居家重礼法,恤乡亲。建州一带有生子不育的习俗,他撰文劝戒,救活了不少婴儿。曾仿古社仓法,在建阳招贤里长滩建社仓,以济乡民。

若干年后,宋孝宗思念魏掞之,认为他为人正直,将召用之,大臣告诉他魏已逝世,宋孝宗嗟叹不已,乃下诏赠宣教郎、直秘阁。吕祖谦有《魏元履国录挽章二首》,其一云:麻衣见天子,拜疏不知休。

落落山林气,拳拳畎亩忧。

极知千载遇,政用一身酬。

绕舍闽溪水,朝宗日夜流。①黄铢(1131—1199),字子厚,号谷城,瓯宁(今福建省建瓯市)人。隐居不仕,从学于刘子翚。《宋元学案·刘胡诸儒学案》称为“屏山门下,朱子最为大儒,而先生亦其眉目也”②。

黄铢的兴趣不在理学,而是在文学上。所著《谷城集》五卷,朱子序之,称其文学太史公司马迁,诗学屈、宋、曹、刘而下及于韦应物。又云:“余年十五六时,与子厚相遇于屏山刘氏之斋馆,俱事病翁先生。子厚少余一岁,读书为文,略相上下,犹或有时从余切磋,以进其所不及。”③刘子翚逝世后,遗文散落,黄铢与朱子共同搜集,校雠以传。其弟子有陈以庄,字敬叟,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市)人,亦工诗。

黄子衡(1130—?),名号里籍失考。绍兴十三年(1143)与朱子同学于五夫刘氏家塾。朱子《送黄子衡序》云:“熹生十五年,当绍兴之癸亥,始得与子衡游于潭溪之上。是时子衡生亦十五年,与余同师相好也。予生后子衡者五月,以故兄事之,自是几二十年矣。”④此外,朱子还有《友人黄子衡欲之上庠以诗留行》《寄黄子衡》诗二首。

李从礼(生卒年不详),字勉仲,建阳(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人。为朱子在五夫刘氏家塾时同窗学友。其生平,史志缺载,唯朱子《跋李勉仲诗卷》述之甚详。略云:建阳李君从礼,一字勉仲,予儿时尝与同学舍。然是时从礼既冠,已有俊声矣。后十余年,乃与予俱试礼部,从礼不偶而归,遂放意诗酒间,……其襟怀坦然,意象轩豁,论说纵横,杂以诙笑,傲倪一世,若都无意于事者。……晚岁来居考亭,往茶坂,得江文卿而与之游。文卿,从礼子婿也,能诵从礼佳句尤多,皆前所未闻者。……①刘懋(生卒年不详),字子勉,号恒轩,建阳(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人。先后从学于刘子翚和胡宪,为朱子在五夫时同门学友。《道南源委》卷一载:懋,字子勉。白水孙也。博学通经,文辞奇伟。长,受学屏山,得其论著。继从胡籍溪游,始知为学大旨。自是易象、天文、地理、律历之奥,无所不通。授迪功郎,任会昌西尉兼学事。秩满,奉祠。以朝奉大夫致仕。杜门扫轨,仰师圣贤。乡人弟子多所造就。学者称恒轩先生。著《礼记集说》《语孟训解》。子三人爚、炳、炯。②文中将刘懋误为刘勉之(白水)之孙,查《建阳刘氏族谱》,在辈分上,刘懋系白水从孙。

朱子《跋刘子勉行状》述其五夫的经历云:“余自为童子时,得见大夫公(即刘懋——编者注)于病翁先生之侧,闻其自诵所为程试之文,意气伟然,音节华畅,已知敬爱其人。后因葬亲于公之乡,始得从公游好款密。”③从文中可知,朱子比刘懋年岁小很多,故在明代闽建书林近贤刘君丽刻本《新刻太仓藏全补合像注释大字日记故事》①卷一中,有“受学于刘屏山之门”的刘懋,与朱子是“忘年之友”的记载。所谓“葬亲于公之乡”,则是指乾道六年(1170)朱子葬母于寒泉,刘懋之子刘爚、刘炳即从学于此时。

罗博文(1116—1168),字宗礼,一字宗约,南剑州沙县(今福建省沙县)人,罗从彦从孙,与朱子同出李侗门下,得伊洛所传之要。以祖父罗畸恩荫补将士郎,历官福州司户参军、静江府观察支使等。吏部侍郎汪应辰任广西制置使,辟为参议官。在任上,“取河南程夫子之遗文,与他名臣论奏纂述之可以垂世者,募工锓板”②。遇张载家人流落蜀地,贫不自振者,安置于府学。“东方士大夫游宦蜀土,贫不能归,或不幸死不克葬者,公皆出捐俸金以振业之,赖以济者甚众。”③任满,以主管台州崇道观而归。卒后,朱子为其撰《行状》,叹其“不及大为时用,又伤吾道之不幸而失此人也”④。

罗博文据从学李侗之时所闻,曾编纂《延平语录》。据黄震《黄氏日抄》卷四十三记载,名为《钦佩录》。黄氏说:“其所载多高深,间又造语如诸子之立论者,视朱文公所编《答问》似不同。姑录其便初学者一二。”文中仅录两条:罗先生少从审律先生吴国华学从见龟山,乃知旧学之差,三日惊汗浃背。曰:几枉过了一生。于是谨守龟山之学。数年后,方心广体胖。

人之持身当以孔子为法,孔子相去千余载,既不可得而亲之,所可见者独《论语》耳。⑤这几条语录,特别是“惊汗浃背”一条,后被《宋史·罗从彦传》、明初胡广编《性理大全书》等书采录,广泛地被后人所知。这两段语录大概是罗博文留传给后世的仅存的文字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