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武夷精舍是朱子创建的第三所书院,在今武夷山景区五曲隐屏峰下。淳熙九年(1182)七月,朱子在浙东提举任上弹劾唐仲友受挫,次年正月奉祠而归武夷,建此书院,四月落成,此即朱子所言“经始于淳熙癸卯之春,其夏四月暨望堂成,而始来居之”①。

朱子《行视武夷精舍作》诗夹注自述书院建造始末云:武夷溪凡九曲,多急流乱石。此第五曲,水特深阔平缓,绿漪可爱。……峰下小山重复,中有平地数十丈,乔木长藤,茂林修竹交相蔽隐。旧无人迹,乾道己丑,予舟过而乐之。及今始能卜筑,以酬曩志。……方经始时,予以病不能来。至是送别山西,始自新村买舟以来,视所缚屋三间,制度殊草草。然背负大隐屏,面直溪南大山,左有魏王上升峰,右有钟模、三教等石,极为雄胜。②由此可知,在朱子之前,精舍故址还是“旧无人迹”的“蔽隐”之处,乾道五年(1169)朱子舟行过此,已有卜筑之意。十三年后,此愿方得以实现。然其规模,不过是草屋三间而已,故可在两三个月之内完工。

精舍营建之时,其友人赵汝愚正官福建安抚使,故命崇安县令、县丞以官帑相助营建,但被朱子婉言谢绝。朱子说:适闻崇安宰丞同到精舍,云被使檄有所营造,不知果然否?此是私家斋舍,不当恩烦官司。不唯在熹私义有所不安,加以踪迹孤危,动辄得谤,今更坐役官司起造屋宇,此正是好题目,彼等所日夜窥伺而不可得者。侍郎见念之悉,岂当以此祸饷之乎?春间在彼,亦有朋友数人欲为营葺,已定要束矣。……官司为之,于义既不可,于事亦不便。盖其一则必有骚扰,其二则不能如法,万一为之,自此熹更不敢入精舍矣。③由上文可知,赵汝愚之外,当时还有几位友人欲岀资营造,也被朱子谢绝。文中所言“日夜窥伺”的“彼等”,指的是唐仲友姻戚,时任宰相的王淮、吏部尚书郑丙等,当时正在朝中掀起一股反“道学”逆流。朱子不愿因此而授人以柄,更不愿因此而连累朋友。

对精舍的创建始末,朱子的友人,曾先后担任过建安知县和建宁知府的韩元吉有《武夷精舍记》,述此甚详:吾友朱元晦居于五夫山,在武夷一舍而近,若其后圃。暇则游焉,与其门生弟子挟书而诵,取古《诗》三百篇及楚人之词哦而歌之,潇洒啸咏,留必数日,盖山中之乐悉为元晦之私也。予每愧焉。

淳熙十年,元晦既辞使节于江东,遂赋祠官之禄,则又曰:“吾今营其地,果尽有山中之乐矣。”盖其游益数,而于其溪之五折负大石屏规之,以为精舍,取道士之庐犹半也。诛除草茅,仅得数亩。面势幽清,奇石佳木,拱揖映带,若阴相而遗我者。使弟子辈具畚镭,集瓦木,相率成之。元晦躬画其处,中以为堂,旁以为斋,高以为亭,密以为室,讲书肄业,琴歌酒赋,莫不在是。①朱子自撰《武夷精舍杂咏并序》描述了精舍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环境,结合现存遗址来看,精舍面溪背山,占地约三亩。其原始格局大致为:隐屏峰下,两麓相拥之中,有居屋三间,名为“仁智堂”;堂左有“隐求室”,为朱子居室;右有“止宿寮”,奉迎亲友之用。山麓之外累石为门,称“石门坞”,坞内为生徒群居之所,称“观善斋二另有寒栖馆、晚对亭、铁笛亭等建筑。书院建成之时,四方学友士人云集,著名诗家词家陆游、辛弃疾、杨万里、袁枢等均有诗以记之。

精舍建成,南方各省的学子纷纷负笈前来从学。朱子为门人宿所“观善斋”题诗云:负笈何方来?今朝此同席。

日用无余功,相看俱努力。②其从学门人之盛,据朱子挚友、诗人陆游为朱子门人方仕繇撰写的墓志铭中,有“朱公之徒数百千人”①的说法。朱子本人则说“四方士友来者亦甚众”②。从淳熙十年到绍熙元年(1183—1190)朱子赴漳州任前的八年中,他主要在此聚徒讲学和从事学术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