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从朱子早年求学的实际情况看,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朱子五岁至十岁的幼年时期,主要是入学跟从塾师,其间也不时地得到其父的悉心指导。第二阶段是十一岁至十四岁童年时期,主要是受学于家庭。

(一)第一阶段宋建炎二年(1128)三月,朱松调南剑州尤溪县尉,七月到任。次年五月因反对和议被降职,假馆于邑人郑安道之义斋。八月,权监泉州石井镇,十一月,有消息说有北兵从江西入邵武,因眷属仍在尤溪,于是从石井归,携家还政和。建炎四年(1130)夏,有龚仪叛兵由浙入闽,破邻县松溪隘,掠建州,攻南剑州,于是朱松从政和买舟携眷下尤溪,仍假馆于郑氏义斋。本年九月十五日,朱子在此出生。②绍兴四年(1134),朱松携家从泉州石井回到尤溪。时朱子五岁,由于颖悟早慧,异于常儿,其父将其送入小学读书。朱松《与内弟程复亨书》云:“媳妇生男名五二,今五岁,上学矣。”③下又注云:“朱子小名沈郎,小字季延,此云‘五二’,盖以行称耳。”朱松有《送五二郎读书诗》即作于本年。诗云:尔去事斋居,操持好在初。故乡无厚业,旧篋有残书。夜寝灯迟灭,晨兴发早梳。诗囊应令满,酒盏固宜疏。䮬羁宁似犬,龙化本由鱼。鼎荐缘中实,钟鸣应体虚。洞洞春天发,悠悠百日除。

成家全赖汝,逝此莫踌躇。①朱子幼年读书之所,当地人认为,就在其寓所,即朱松友人郑安道故宅内。此地既是朱松家人馆寓之地,“亦是朱熹幼年读书的地方”②,后人为纪念朱氏父子,在此建南溪书院以祭祀之。

朱子的童蒙塾师史志缺载,已佚其名。其教材则有《孝经》等。黄榦《朱文公行状》载:“就傅,授以《孝经》,一阅通之。题其上曰:‘不若是,非人也。’”③真德秀《西山读书记》亦载:“先生幼有异禀,五岁入小学,始诵《孝经》,即了其大意,书八字于其上曰:‘若不如此,便不成人。’”④朱子幼年时就对自然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并努力加以思考。黄榦《朱文公行状》云:“幼颖悟庄重,能言。韦斋指示曰:‘此天也。’问曰:‘天之上何物?'韦斋异之。”⑤朱子后来曾自述说:“某自五六岁,便烦恼道:‘天地四边之外,是什么物事?'见人说四方无边,某思量也须有个尽处。如这壁相似,壁后也须有什么物事。其时思量得几乎成病。”⑥此时,朱子阅读的教材还有“四书”,即《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儒学经典。朱子自述云:“某自丱读‘四书’,甚辛苦。”“某向卯角读《论》《孟》,自后欲一本文字高似《论》《孟》者,竟无之。”⑦绍兴四年(1134)九月,朱子祖母程氏卒。朱松于本年携家离尤溪而寓居政和,⑧葬母于政和县将溪山铁炉岭,为之守丧。朱子因之得以在政和星溪书院、云根书院和松溪湛庐书院读书。

绍兴七年(1137),朱松守孝期满,移家建安城南环溪精舍。这年,朱子八岁。曾与群儿在河滩嬉游,朱子“独端坐,以指画沙,视之,八卦也”①。故建瓯历史上曾有画卦亭和画卦洲等名胜古迹。

本年六月,朱松入都。将朱子母子寄居其师浦城萧顗家。八月,朱松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次年(1138)三月,朱子随母来到临安(今浙江省杭州市)。朱松延请名师杨由义教子读书,授以管仲《弟子职》、司马光《温公杂仪》等。②在临安侍父期间,朱子耳闻目睹了许多终生难忘的事件。诸如见到了著名的理学家尹焞(号和靖),得其《论语解》抄录并勤读之;胡铨上疏反对和议,乞斩秦桧;其父朱松与馆臣同僚上书反对议和;绍兴和议成为定局之后,其父因此而扼腕长叹,等等,这些都对年幼的朱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在临安,朱子继续苦读“四书”,并慨然奋发有成圣成贤之志。在读到《孟子》“奕秋”时,决心为学要像奕秋那样下苦功夫。朱子后来曾自述云:“孟子所谓奕秋,只是争这些子……某八九岁时读《孟子》到此,未尝不慨然奋发,以为为学须如此做工夫!”③又说:“某十数岁时,读《孟子》言‘圣人与我同类者’,喜不可言,以为圣人亦易做。”④绍兴十年(1140)三月,朱松因反对和议而遭秦桧迫害,被贬离京,出任饶州(治今江西省鄱阳县)知州,朱松愤而不赴,请祠并返回建安(今福建省建瓯市)。由于奉祠家居,朱松得以有较多的时间来指导朱子的学业。这一年,朱子十一岁。从此时开始,直到十四岁其父病逝,为朱子童年从学的第二阶段。王懋竑《朱子年谱》将此称为“受学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