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一 世系

朱熹,字元晦,后改字仲晦,号晦庵。南宋高宗建炎四年庚戌(1130)秋九月十五日生于南剑州尤溪(今福建省尤溪县),宋宁宗庆元六年庚申(1200)三月九日卒于建阳考亭(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

考亭朱氏源于徽州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之茶院朱氏。今存各地族谱,大多均以朱子手订《婺源茶院朱氏世谱》为据。然朱氏有谱,并不始于朱子。在朱子所撰《婺源茶院朱氏世谱序》中,就有提到有南唐旧谱。但因此谱年代久远,漫漶残缺,或郡望不明,只是“相传望岀吴郡”,或“旧谱有云讳介者,世数不可考”,①或对先叔祖“奉使公《聘游集》”所言“系出金陵,盖唐孝友之后”作了辨正,认为系“丹阳朱氏”“而非吴郡之族”,②故朱子对前人所言和旧谱所载已有所取舍。所取者,对先代世系,仅从唐末茶院朱氏始;所舍者,对茶院朱氏之前的先世,或因世系不明、脉络不清,或因时断时续,且断多续少,故在谱系中一概付之阙如。为了弥补先世源流不明这个缺憾,则由朱子的堂弟朱然写了一篇《朱氏源流》,将朱氏之源上溯到颛顼,并对朱氏的得姓始末、朱氏的郡望、祖先世代的居住地等作了一个交代。如颛顼六世孙晏安得“曹”姓,“至周武王克商,封曹挟于邾,为鲁附庸”,遂以国为姓,姓“郡”,居于鲁地的邹县(今山东省邹城市)。鲁隐公元年(前722)会盟伐楚,邾仪父得子爵,后为楚所灭,子孙去“邑”而为“朱”氏,为避祸从邹县迁徙至沛国相县(今安徽省淮北市相山区)。汉灵帝时,大司徒朱质之子朱禹卓,时为青州太守,坐党锢之祸,子孙避祸迁居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市)。唐太宗时,朱子奢以阐明《春秋传》为弘文馆学士,家苏州诜(饮)马桥。唐僖宗时,朱师古从金陵(今江苏省南京市)迁歙州(治今安徽省歙县)之篁墩,等等。

当今学者通过对朱子先世的考证,认为有从鲁至闽,呈现出由北向南迁徙,且历时久远的这一漫长的过程。其具体过程是,“始祖原住今山东,其后裔在今山东、江苏、安徽交界处盘旋而居,然后徙入江南,至朱熹时定居福建”①。从得姓始末和聚居之地来划分,其发展过程表现为:1.朱氏得姓之前,其先世可追溯到五帝时的颛顼;颛顼六世孙晏安得“曹”姓,后曹挟受封于邾,以国为姓,即从“曹”姓演变为“邾”姓,居于鲁地的邹县。此为后来朱子写作《周易参同契考异》,化名为空同道士邹诉的来源。

2.邾国被楚国所灭,子孙去“邑”而为“朱”,此为朱氏得姓之始。为避祸,朱氏从邹县迁徙至沛国相县,此为朱氏后人所建“沛国堂”的历史根据。

3.汉灵帝时,坐党锢之祸,朱质之子朱禹卓被逮死于狱中,子孙避居丹阳。其后又有苏州、金陵之徙。

4.唐末,朱师古从金陵迁歙州之篁墩。②5.北宋宣和年间,朱松举家南迁入闽。

上述第4和第5,在朱子所编《婺源茶院朱氏世谱》①中表述得甚为明白——婺源茶院朱氏的始祖为朱古僚,其父朱师古生有四子:长子古训,名琨,字尧臣;次子即古僚(880—937),名瓌,字舜臣;三子古祝,名璋,字商臣;四子古佑,名〓,字鼎臣。朱瓌的先人居住在歙州(治今安徽省歙县)篁墩。唐天祐二年(905),他奉刺史陶雅之命,领兵三千镇戍婺源,官制置茶院使,辖婺源、德兴、浮粱、祁门四县,政绩颇佳,民赖以安。天祐三年(906),朱瓌受封宣、歙、池、平、苏、杭、饶、信八州观察史,于是举家迁婺源。朱瓌逝世后,就葬在婺源县东万年乡(后改名为万安乡)千秋里(后改名为松岩里,今为紫阳镇)连同(连桐)山。

1176年,朱子曾来此寻访,拜扫祖墓,并于淳熙十年(1183)五月编《婺源茶院朱氏世谱》一卷,全文今存民国重修《新安月潭朱氏族谱》中。②朱瓌有子三:廷杰、廷隽、廷滔。朱瓌去世后,兄弟三人为守其墓庐,遂留居子孙世居于万年乡千秋里,称婺源茶院朱氏。朱瓌的三个儿子都建立了功名,使这支朱姓宗族逐渐兴旺起来,成为当地的大姓望族。

茶院朱氏祖辈中的名士有朱子的六世叔祖朱弁(1085—1144),字少章,号观如居士。少聪明颖悟,读书日数千言。成年后进了太学,晁说之见到他的诗,对他的才能很惊奇,将侄女许配给他。建炎初年,朝廷商议派遣使者问安两宫皇帝,朱弁挺身自荐,以诸生补修武郎,藉右武大夫、吉州团练使擢任通问副使,随王伦赴金,被拘不屈,留十六年,至绍兴十三年(1143),全节而归。其侄孙朱子写有《祭叔祖奉使直阁文》③、《奉使直秘阁朱公行状》①,为《宋史•朱弁传》所本。朱弁留金时所作诗歌,元好问《中州集》收入三十八首。内容多为反映在金时的拘囚生活,感情真挚深沉,风格缠绵婉曲。著作有《聘游集》《书解》《曲清旧闻》《风月堂诗话》《新郑旧诗》和《南归诗文》等。

朱子的祖父朱森(1075—1125),字良材,号退翁,即茶院朱氏第七世祖。史称其少务学,不事科举,“谆谆以忠孝和友为本气②他曾对长子朱松说:“吾家业儒,积德五世矣,后当有显者。当勉励谨饬,以无坠先世之业。”③正是在这种思想的熏陶下,才培养出学者兼诗人和正直清廉的官吏朱松,以及万世宗师朱子。朱森娶妻程氏,生四子:松、柏、柽、槔。朱森随子迁居福建,1125年去世,葬于福建省政和县西二十里护国寺西,享年五十一岁。

朱子的父亲朱松(1097—1143),字乔年,号韦斋,是茶院朱氏第八世祖。母祝氏(1100—1169),为同郡处士祝确(字永叔)之女。朱松于政和八年(1118)考中进士,同上舍出身。但并未就此步入仕途,而是在家待次五年。宣和五年(1123),朱松以铨试授迪功郎的身份,被任命为建州政和县尉。由于茶院朱氏此时已家道衰落,家无余资。为了赴任,朱松把祖上遗留的百亩田产做抵押借得盘缠,携父母、妻子、二弟柽、三弟槔和两个妹妹,共八人举家迁往政和。同年八月到任。

朱松于建炎二年(1128)三月改任南剑州尤溪县尉。因反对投降派的和议,在尤溪县尉任上还不到一年,即于次年五月被降职为泉州石井镇税监。绍兴七年(1137)九月,因胡世将等的推荐,朱松被重新起用,任左宣教郎、秘书省秘书郎。八年(1138)三月,迁著作佐郎、尚书省度支员外郎兼史馆校勘,参与修《哲宗实录》。绍兴十年(1140),因反对秦桧和议,被贬职而出知饶州。朱松见投降派当权,国事已不可为,于是请祠,得到一个主管台州崇道观的闲差,奉祠家居精研理学,教育其子朱熹,直至1143年去世,享年四十七岁。先葬于崇安(今福建省武夷山市)五夫里西塔山,乾道六年(1170)七月迁葬于五夫白水鹅子峰下;庆元间,再迁葬崇安上梅里寂历山中峰寺之北。逝世后,以子熹贵,宋绍熙五年(1194)赠通议大夫,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追谥“靖献”,次年改封齐国公,而朱氏族人则尊他为开闽始祖。朱松夫人祝氏,嫁到朱家后,孝谨笃至,极守妇道。家虽贫苦,但处之怡然。生一子一女,子即朱子。朱松死后,祝氏抚教儿子辛勤备至,祝氏于1169年去世,享年七十岁,赠硕人,封粤国夫人,葬在建阳县(今福建省南平市建阳区)崇泰里寒泉坞。

从茶院始祖朱瓌到朱子,世系如下:瓌→廷隽→昭元→惟甫→振→绚→森→松→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