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作为教育家的朱熹,一生有关教育的著述甚多,而尤重于蒙学教育,亲自编著儿童启蒙教材。自隆兴二年开始至淳熙十四年,先后编写三本教材,即《训蒙绝句》五卷(1164年)、《童蒙须知》一卷(1186年)和《小学》六卷(1187年),朱熹将这些教材作为塾馆课徒之用。

《训蒙绝句》是朱熹为了普及理学知识而编写的启蒙教材,王利民先生认为编于隆兴二年(1164年)。此书又称《训蒙诗》,有诗98首,用七言写成。其中一些题目如《先天图》、《唤醒》、《人心道心》、《命》等都是两首或在两首以上。其名目采用的大都是《四书》中的词组成语句,如《就有道而正焉》、《十五志学》、《乐亦在其中》等。

《童蒙须知》为朱熹于南宋淳熙十三年(1186年)所著,全书一卷,分五个部分,衣服冠履第一,语言步趋第二,洒扫涓洁第三,读书写文第四,杂细事宜第五。内容有帽子、衣服、鞋袜要收拾整洁,衣服如何穿,脱下的衣服如何放,如何洗脸漱口,写字要认真,严正分明,不可潦草,还有早起晚睡,对长上恭敬有礼等,事无巨细,都要在幼小时注意训练,养成良好习惯。此编篇幅简短,内容涉及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举广泛,又非常切近,朱熹称这些为“饬身”之要,对少年儿童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是有必要的,至今仍不失其教育意义。

《小学》一书,有前后两个版本。初由朱熹与刘清之共编,于淳熙十年(1183年)由刘清之刻印于鄂州,朱熹以为“惜乎太遽,又不蒙润色耳”,对该书的内容编排、印刷质量都不甚满意。也就是说,朱熹始于淳熙十年开始编修,推出的第一版书,并不满意,再作修订完善,于淳熙十四年(1187年)三月方编撰成,前后耗时不少,可说是朱熹道德教育思想的总结。第二个版本在建阳、漳州刊印。《小学》一书六卷,是“武夷精舍小学之书”,作为“明人伦”的必读教材,对儿童进行品德修养教育。朱熹序言有曰“教人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爱亲敬长隆师亲友之道,皆所以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本,而必使其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欲其习与知长,化与心成,而无扦格不胜之患也”。而朱熹门人李方子在《紫阳年谱》中说:“辑此书,以训蒙士,使培其根,以达其支云。”编写、刊印的目的很明确。

《小学》一书分《内篇》和《外篇》。《内篇》共四篇,分别为《立教》、《明伦》、《敬身》和《稽古》;《外篇》则有《嘉言》和《善行》两篇,采集自上古至宋代三十二家,共三百八十五条。朱熹编撰《小学》一书作为教材,反映出他所关心的是行为的实践而不尚空言。《内篇》是全书的主干,《立教》阐述先王所以教人之法;《明伦》说明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的关系;《敬身》讲解孩童修养身心的重要和相应的规矩,有心术、威仪、衣服、饮食之目,包括衣服之制和饮食之节;《稽古》则记载古代先圣前贤的崇高德行。至于《外篇》的《嘉言》和《善行》两篇,记载古人值得我们效法的言行。日本学者东正纯(1832—1891年)在《近思录参考》卷11中说:朱子编《小学》书,是尊伊川先生教学之道。程颐曰:古人生子,能食能言而教之《大学》之法,以豫为先。人之幼也,知思未有所主,便当以格言至论日陈于前。虽未晓知,且当薰聒,使盈耳充腹,久自安习,若固有之。虽以他说惑之,不能入也。若为之不豫,及乎稍长,私意偏好生于内,众口辩言铄于外,欲其纯完,不可得也。朱熹显然承续于二程子的思想。

通过对上述三本教科书的分析,就能看出它们实际上构成了朱熹的小学教材体系。当然,朱熹所作《家训》,也是一篇教育经典。其文曰:君之所贵者,仁也;臣之所贵者,忠也。父之所贵者,慈也;子之所贵者,孝也。兄之所贵者,友也;弟之所贵者,恭也。夫之所贵者,和也;妇之所贵者,柔也。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

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

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

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

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人能如是,天必相之。

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 上文虽为家训之制,但对绝大多数人而言,皆当谨记。它对于人的尊重及个人的地位的确立,是建立在仁慈友爱的平等的基础上的,不做绝对的无条件的盲从,这对真善美的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