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浙东是事功学派的天下,吕祖谦、陈亮和叶适是南宋时期事功学术的倡导者与践履者,上三人与朱熹同时代,故朱熹到浙东的讲学,实际上是与事功学派的交锋,在学术史、教育史上皆留下丰厚的财富。

在浙东的十个月里,朱熹还是以道学家、教育家的身份出现在浙东的各个书院里。而这些书院,分布于朱熹巡查灾情的沿路上,因此,有必要对朱熹的行途作大致的了解。

朱熹入都与赴任的路线:建宁府崇安→信州铅山→上饶→玉山→衢州常山→西安→严州建德→桐庐→富阳→杭州→绍兴府萧山→绍兴会稽提举司;时间为淳熙八年十一月二日至十二月初。

朱熹第一次巡历路线:绍兴府山阴、会稽→嵊县→诸暨→婺州浦江→义乌→金华→武义→永康→兰溪→衢州龙游→西安→常山→开化→玉山;再由水陆归提举司。时间为淳熙九年正月、二月(大约两个月)。

朱熹第二次巡历路线:绍兴府白塔院→会稽广孝乡→上虞→嵊县→新昌→七月二十一日入台州天台→宁海→(仙居)→八月二十二日入处州缙云→丽水→青田→松阳→九月四日入遂昌→九月十二日入衢州常山。时间为淳熙九年七月十六日至九月十二日(大约两个月)。

根据多种文献记载整理,下列约有19所书院与朱熹有关,列表4如下:我们可以按朱熹巡历时间顺序作大致的叙述:淳熙八年至九年,朱熹任浙东提举。在设在绍兴府会稽县的提举司,朱熹既敷政又讲学,以倡多士,在此受学者有杨简、舒璘、项安世、楼钥等人。后来,三衢马天骥在卧龙山西岗建祠奉祀朱熹,其后九江吴革因请改为稽山书院,元吴衍撰记。明正德间,知县张焕改建于故址之西。嘉靖三年,知府南大吉增建明德堂、尊经阁,王守仁为作《稽山书院尊经阁记》。这便是稽山书院的由来与变革。

淳熙九年正月十一日,朱熹巡历浦江,游县西北二里的泉亭,该亭因浚泉而建,建于宋政和三年。朱熹至此讲学,阐明正学。降至宋度宗咸淳三年(1267年),知县王霖龙建“月泉书堂”,亦名“月泉精舍”,立祠以祀吕东莱、朱紫阳二先生,使学者瞻仰兴慕,肄业其中。元代,升为书院,名为月泉书院,置山长。元明两代,多次重修。

淳熙九年正月,朱熹赈灾巡历过诸暨,在旧县署止宿,访义安精舍,延当地名士杨文修与谈名理及医学天文地理之书,次日尽兴去。后人因建精舍以祀朱子,易之名紫阳精舍。

淳熙九年正月,朱熹巡历到婺州金华,于十七日到武义县明招山的吕祖谦之墓哭祭。与吕氏子弟和潘景愈、潘景度、朱塾、陈亮以及聘入潘氏塾馆的浙东学者进行讲论。武义明招堂是他们聚集的主要场所,也是朱熹与陈亮论辩之所,内容涉及时政、荒政、经学、历史等多方面,为日后双方义利、王霸之争的开端。

陈亮是从永康方岩下的龙窟赶来武义明招山同朱熹见面,两人神往倾慕已久,自有相见恨晚之感。陈亮延请朱熹往游龙窟,吕祖俭相随巡历,三人一路讲论,在陈亮家中聚谈数日,探讨甚多,又入方岩山中游赏,在洞壁摩崖上,朱熹题字“兜率台”,陈亮手书“陈龙川、朱晦翁、吕子约尝同游”。

永康方岩龙窟的五峰书院,是个阴凉僻静之所,也是文人读书著述的好处所,因寿山坑有鸡鸣、桃花、覆釜、瀑布、固厚五峰而得名。陈亮、朱熹、吕祖俭等名流曾在固厚峰下石洞书室中讲论。降至明嘉靖初,邑人应典因为祠以祀朱、吕、陈三贤,知县洪垣更为书院。

淳熙九年二月,朱熹曾到东阳石洞书院讲学。石洞书院为邑人郭钦止于南宋绍兴十八年所建。郭钦止有五子,其子津、浩均为朱熹门人。朱熹向书院赠送自己所著的《大学章句》、《中庸章句》等书。后来郭津重修书院,并请朱熹为之撰记题匾。朱熹在《答郭希吕》的信中认为:“书院规模,且随事随力为之,却就事实上考察整理,方见次第,不须如此预先安排。记文匾榜,尤是外事,但此等意思即见浮浅外驰之验。若于学问全体上切己处用得功夫,即气象自当深厚宏阔矣。”未为此书院撰记,只题写了“洞门”、“月峡”、“流觞”,刻于石壁之上。

在浙江开化县北有包山书院,原为乾道末邑人汪观国、汪杞兄弟所建“逍遥堂”、“听雨轩”,以课读子弟。汪观国二子汪湜、汪泓均从吕祖谦学。淳熙三年三月,朱熹偕蔡元定回婺源省亲,曾与吕祖谦相约于此,论辩讲学数日。此地也因朱、吕讲学而闻名,后来汪泓立书院以祀朱、吕二先生。后孙继荣请于朝,景炎元年,御赐匾额“包山书院”。而在淳熙九年二月,朱熹巡历各地,曾过开化县,或有旧地重游。

淳熙九年七月,朱熹过上虞时,潘畤热情延请朱熹游观其亲自所建的月林书院。他们在此相与讲明性命之学。潘畤之子潘友文、潘友端、潘友恭及其孙潘邦仁等从学于朱熹。后来朱熹离任,曾推举有学行的潘友恭。 朱熹还在上虞西溪湖滨讲学,后人立祠祀之。元至元年间,方枢密移祠于金罌山东,改建为泳泽书院,以纪念朱熹的教化之功。

淳熙九年七月,朱熹在巡历途中转道到台州仙居县,拜访幽居于湖山的吴芾,在仙居希白堂讲论。在场者有吴芾、朱熹、吴津、吴洪、陈庸等。

淳熙九年七月、八月,朱熹巡历至台州,曾至黄岩,入杜家村,与南湖二杜讲学。其地在县北六潭山,朱熹尝著书其麓,名为小樊川。时杜贯道、杜煜、杜知仁、池从周等从学于晦庵先生。后杜知仁侄孙杜范建“紫阳书院”,中有朱文公祠。降至清康熙三十五年,知县刘宽更其名为樊川书院。朱熹施教于台州,对杜氏家族影响很大,其后人杜范少从其祖烨、知仁游,为朱熹再传弟子,得朱熹之学,嘉定元年进士及第后登仕,官至右丞相,谥清献。元枢密副使刘本仁在浙江黄岩委羽山建文献书院,祀文公于此,而以杜清献配焉。

淳熙九年,朱熹曾泊舟于浙江奉化龙津馆,率诸生讲学焉。后来人们于宋理宗景定初立龙津书院于此,以纪念朱熹教化之功。降至元至元十八年,龙津书院又改名文公书院。知州李炳移建于州之宝鹿山,山长任士林为记。

淳熙九年八月二十二日,朱熹入缙云县境,因连续上疏弹劾唐仲友贪赃枉法,未报,即其所言“入处州缙云县界讫,累日以来,恭候威命,未有所闻”,于是到缙云县东仙都,在山中焦虑徘徊,以伺朝旨,并在此讲学。朱熹爱其山水似武夷,有言“于此藏修为宜”。游栖唐代诗人徐凝故居时,作诗《追和徐氏山居韵》,诗云:出岫孤云意自闲,不妨王事势连环。解鞍磐礴忘归去,碧涧修筠似故山。

朱熹在缙云逗留时间较长,陈亮让门人徐木赶到缙云相从。徐木为婺州永康人,受学于陈亮,贫而好学,登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第。淳熙九年正月,浙东提举朱熹随同陈亮来永康时,曾登门访之,手书《家人》卦辞悬挂其厅壁。陈亮派其赶到缙云相从问学于朱熹,成为朱熹措置荒政的谋士之一,献策协助赈济。

因朱熹游赏仙都山独峰,至嘉定中,邑人叶嗣昌便建独峰书院以祀朱子。咸淳七年,邑人潜说友即旧址扩新之。朱熹在淳熙九年八月到缙云县东美化乡讲学。嘉熙间,知县陈大猷、县尉陈实因建美化书院以祀朱子。独峰、美化两书院因年久均废,元大德间楼如浚在缙云五云山下建五云书院继祀朱子。明嘉靖四年,知县方润重建。

淳熙九年八月底,朱熹因连续弹劾唐仲友而未能奏效,循行至青田县西七十里石门洞,登谢客堂讲论,触发了诗兴,作《汶上》诗,诗云:仕非其地宁无仕,此地还他德行人。彼以势邀吾自逝,丈夫无欲气常伸。

诗中化裁了一个历史典故。春秋时期,有条大汶河流经齐鲁两国之间,齐国在汶水的北面,鲁国在汶水的南面。孔子的学生闵子骞不愿意接受季氏派他去做费邑的长官,要离开鲁国去汶水之北的齐国,以保持自己的名节。朱熹认为身处乱世,遇恶人当政,“刚则必取祸,柔则必取辱”,必然要走到他处以规避之。

降至元至正中,廉访副使王俣始即谢客堂故址建石门书院,立祠以祀朱子。

淳熙九年八月底或九月初,朱熹为修举赈荒事至松阳。时邑人叶震隐居县西二十里,教授于家塾,执所业见焉。晦翁与语而有契,为讲《论语》、《孟子》。降至咸淳间,叶氏后人叶再遇因即其家塾而扩充之,称明善书院,以祀朱子。

淳熙九年九月十二日,朱熹与黄榦来到衢州常山,与应邀前来的吕祖俭、汪逵、潘景愈、潘景宪、叶适、朱塾等人聚会,议论荒政、朝政、弹劾唐仲友诸事,在学说上也展开讨论与交流。之后进入江西境界,在信州玉山、上饶等地与友朋、弟子相聚。

此期的朱熹,主要以政府官员的身份在浙东各地巡视灾伤,以救灾为第一要务。但朱熹不忘自己肩负着教育与教化的历史使命,通过弹劾贪官污吏和向士子讲授义理,以达醇化社会风俗、砥砺士气。正因为朱熹在浙东的十月巡历和讲学,将儒家“修齐治平”之思想播撒到民心之中,以致后人相继建院立祠以缅怀先贤之德。

朱熹两次巡历赈灾,从时间上看,自淳熙八年十二月至次年九月,大约有十个月的时间,其足迹几乎踏遍了浙江全境,在许多地方进行经世致用的讲学活动。这些讲学活动,大多以短期的讲座为主,有别于正常的书院教育模式,而向学者却有一定的数量。

据朱子学家束景南教授在《朱子大传》里所说,大约有三十多位浙东学者问学于朱熹或从游于朱熹,如杨简、舒璘、孙应时、项安世、楼钥、谢雩、季光弼、潘友文、潘友端、潘友恭、潘邦仁、石子重、石斗文、王臣、徐木、吕皓、郭浩、郭津、陈庸、吴津、吴洪、黄宜、徐逸、林鼒、林鼐、杜烨、杜知仁、赵师渊、赵师夏、丁希亮、丁木及王光祖等人。这些人或从教,或从政,在宣扬朱熹理学思想、实施朱熹荒政思想方面皆有成效。这些人被记载于宋史或方志中,其背景资料已收入《朱子学关涉人物裒辑》一书,在此不加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