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朱熹的教学活动,为泉州地区培养了一批人才,其门人有同安籍的许升、王力行、许子春、陈齐仲、戴迈、吕侁、杨宋卿;永春籍的陈易;南安籍的蔡和、杨景陆、诸葛廷瑞、诸葛廷材、李亢宗;惠安籍的刘镜、张巽;晋江籍的杨至、杨履正、高禾、林峦、傅伯成、傅伯寿、傅伯拱等,陈景初、陈景仁、储用等人也属朱熹门人之列。在此对这些人资料做些简单介绍。

许升(1141—1185年),字顺之,号存斋,许漠之子,泉州同安人。绍兴二十三年,其年方十三岁,到县学拜朱熹为师。许升学习用功,专心致志,深得喜欢。绍兴二十八年随朱熹到崇安五夫继续求学,覃思研精,学力大究,九月卒业归家。后遍交四方之士,论道肄业。隆兴至乾道初,参与朱熹的儒佛争论。乾道二年秋末,朱熹《答许顺之》信中有新作《方塘诗》——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淳熙元年,许升到建阳寒泉精舍续学。淳熙十年十月,朱熹与林用中至泉州时,其多从游,故曰其是朱熹得意门生,也是朱熹宣传儒学、创建理学的得力助手,有紫阳始教之高弟的美称。在家乡办存斋书堂,广招学士,培养雕琢成器之才。曾尊师旨意,校订《程氏语录》。著有《孟子说》、《礼记文解》、《易解》等。淳熙十二年四月二十七日卒,朱熹作《祭许顺之文》。

王力行,字近思,泉州同安人。绍兴二十三年朱熹为同安县主簿期间的入门弟子。乾道四年八月参与讨论观过知仁之说。淳熙间与陈易、杨至、杨履正、刘镜皆从朱熹学。绍熙二年续学于漳州,苦学善问,深得旨趣,被朱熹品评为“明敏有余而少持重”,受朱熹邀请参与校订《二程遗书》。著有《朱子传授支派图》、《辛亥问答》等。

许子春,字景阳,泉州同安人。绍兴二十三年于泉州同安县学受学于朱熹。淳熙八年就教于九江濂溪书堂,同年闰三月,与朱熹等人同游寻真观。随后,朱熹卸任南康太守时畅游庐山,其与刘清之、张扬卿、王阮、周颐、林用中、赵希汉、陈祖永、吴兼善、祁真卿、胡莘、王朝、余隅、陈士直、黄榦、张彦先、僧志南等人陪同。朱熹有书信致之。

陈齐仲,泉州同安人。绍兴二十三年至二十七年间在同安受学于任县主簿的朱熹。乾道二年,致书朱熹问格物致知等问题,朱熹作《答陈齐仲》复其所问。后参与修订朱熹的《孟子集解》。

杨宋卿,泉州府同安人。县学诸生,专攻诗赋。绍兴二十四年问学朱熹于同安县学,后与朱熹讨论诗学,朱熹有《答杨宋卿》书。

傅伯成(1143—1226年),字景初,号竹隐,傅自得次子,泉州晋江人。绍兴间年尚小,听从父命拜同安主簿朱熹为师。后登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第,调连江尉。试中教官科,授明州教授。历知闽清县、连江县。淳熙元年,傅自得改知建宁府,其侍父于侧,再问学于朱熹。庆元初,召为将作监,进太府寺丞。庆元三年以朝散大夫知漳州,以律己爱民为本,推朱熹之意而遵行之,创惠民局以济民病,革优人淫戏。后历提举荆湖北路常平茶盐公事、成都路提点刑狱。入为工部侍郎,开禧间以沮开边出为湖广总领。反对韩侂胄诋毁大儒,又反对韩侂胄用兵,抵罪。嘉定元年官左谏议大夫,抗疏十有三,皆军国大义。左迁权吏部侍郎,嘉定二年,知建宁府,有治声,后知镇江府,全活饥民甚众。嘉定八年除宝谟阁直学士,寻加宝文阁学士、龙图阁学士。著有《傅忠简奏议》、《耋志》、《竹隐居士集》等。宝庆二年卒,谥忠简。陈宓作《祭傅忠简文》,刘克庄作《龙学竹隐傅公行状》。

傅伯寿(1138—1223年),字景仁,傅自得长子,绍兴间拜同安主簿朱熹为师。登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第,乾道八年再举博学宏词科。淳熙二年为著作佐郎,次年九月除著作郎。淳熙四年六月作为龚茂良党人被放罢,当年九月,与袁枢、梁瑑、吴英等人访朱熹于武夷山下,并共游九曲溪。淳熙十五年至绍熙元年初为漳州太守,以公帑刻朱熹的《楚辞叶韵》。绍熙元年除礼部郎中,绍熙三年,出为江南东路转运副使。绍熙五年,改两浙西路提点刑狱。因朱熹以其为故家子弟而不荐举之,遭其怨恨,后投韩侂胄,致身通显。庆元元年为中书舍人,直学士院,十二月二十六日,奉宁宗命,制告词给朱熹,告词中有“大逊如慢,小逊如伪”等语,其后,小人始敢直诋朱熹。其弟伯成屡引义责之,卒不听。庆元六年,出知建宁府,朱熹殁后,不许生徒前往建阳送葬。嘉泰元年六月放罢。次年,为翰林学士。三年,为吏部尚书,兼秘书省检阅文字,兼实录院修撰。官至签书枢密院事。主修《高宗实录》、《孝宗实录》、《光宗实录》,著有《傅枢密文集》。 林峦,泉州晋江人。绍兴二十三年为同安县学诸生,刻意词章,拜同安主簿朱熹为师学习。其能推所闻以讲学闾里。乾道四年参与校订《二程遗书》。曾与朱熹书信往来,朱熹作《答林峦书》二通,劝其不要刻意词章,回到经学义理的正路上。

高禾(1156—1225年),字颖叔,泉州府晋江人。登宋孝宗淳熙八年(1181年)进士第,历知福清、仙游、惠州。绍熙间倅漳州,禾执弟子礼问学于漳州知州朱熹,而成朱熹门人,卑以恭,熹深器之。后官至兵部郎中。有乡人游宦,落难以死,其孤孱弱无依,公率诸司合力贿之以举其榇。

杨履正,字子顺,泉州府晋江人。绍熙元年与陈易、杨至、王力行、刘镜皆从学朱熹于漳州,朱熹称其为学缜密,多有书信往来问答。居乡里,有从其学者数百人。

杨至,字至之,泉州府晋江人。为朱熹门生,以文学名于时,与李唐咨皆文采发越,灿烂可观,蔡元定以女妻之。淳熙间,在武夷精舍就学,绍熙二年问学于漳州。绍熙五年四月,同黄义刚、?渊等人随朱熹赴长沙任入湖南。庆元间在建阳考亭续学。朱熹称其讲论精细。辑《晦翁语录》,撰有《圣人至教图》、《天道至德图》等。

杨景陆,字伯淳,泉州南安县人。朱熹曾因行役按事经其乡,住宿其家中,其得亲炙以成学。宋宁宗开禧元年(1205年)进士及第,官建宁司法参军。著有《汉唐通鉴》、 《史志解》、《春秋解》。

诸葛廷瑞(?—1195年),字麟之,诸葛季文之子,其先南阳人,居泉州南安。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进士及第。乾道三年以左宣议郎为建宁府崇安县令,登朱熹之门受学,故其为政以教化为先。次年崇安县发生大饥荒,延请朱熹、刘汝愚协同赈灾,在县学内建赵抃、胡安国祠,到五夫请朱熹为作《祀二贤学宫记》,朱熹作《建宁府崇安县五夫社仓记》言及其开仓赈灾事。诸葛廷瑞后来改判明州,又知惠州。后历起居舍人,淳熙十六年,以工部员外郎充吊祭金国使。金伴使以三节人衣带服饰为非,请易之,并露刃恐以祸福,廷瑞宁死不从。使还,除吏部侍郎。在朝屡有奏章进言,多被采纳。后官至兵部侍郎兼太子少保,庆元初卒。

诸葛廷材,字诚之,诸葛廷瑞之弟。授徒里中,究心学问,与朱熹论陆九渊之学。晦翁答书勉其虚心熟讲,勿以气盛粗心害道。自此,务为修身切已之学,卒成名儒,著有《六经诸子诸解》。

李亢宗,字子能,泉州府南安人。绍熙间于漳州问学于朱熹门下。其刻志问学,服习俭素,无贵介习气,朱熹称之。有书信致朱熹问学。官至县丞,卒,陈宓作《祭李县丞亢宗文》。

陈易,字俊之,号缓之,陈知柔之季子,泉州永春县人。幼孤力学,淳熙四年以明经登乡荐。绍熙元年于漳州问学于朱熹门下,次年四月与郑可学、周弼、蔡念诚等人闻朱熹论学问传授之次第。登宋宁宗庆元二年(1196年)进士第,官终福州怀安县丞。庆元五年续学于建阳考亭,朱熹称其与陈淳为学颇得蹊径次第。

陈易崇尚伊洛之学,不眉浮屠,参酌古礼,乡闾化之。晋江蔡和以儒名恒请质焉,先时漳泉士泥章句自熹导源于前,易与淳继之,由是濂洛关闽之学大行。或问熹延平验中于未发之前,是何气象?易曰: “持守卫良久,亦自可见。”著有《论语解》、《孟子解》等。

蔡和,字廷杰,号白石,泉州府南安人。其家颇为殷实,以耕读为乐。绍兴间朱熹官同安簿,过蔡岭,闻其名,特访之。晚则心慕朱熹之学,以亲老不能远行,推举陈淳往受业,而以书请质之,故列为朱熹门人。其丧祭酌参古礼,乡闾化之。李方子、真德秀皆雅敬之。著有《易说》、《家训集鉴》等。

惠安人刘镜和张巽也是朱熹的门人,后人尊他们为紫阳高弟。

刘镜,字叔光,淳熙十四年秋曾偕张巽往武夷精舍问学质疑于朱熹。每天从事于涵养体察、躬行践履,久益明净,称朱门高弟。刘镜与杨至、陈易、杨履正为学友。其厌科举之习,无心仕宦,在龙津之原建别业授徒。嘉定后庆元党禁解除,其与张巽大力宣扬、传播朱子理学。卒后,被奉祀于乡贤祠中。

张巽,字子文、深道,为张寓之子。张寓知临江军,与张栻讲学,故淳熙间张寓谴张巽从学于张栻门下,及归,张栻赠诗且致属望。当张栻过世后,张巽作诗三律挽之,并守心丧三年。

淳熙间晦翁之学盛行,张巽与朱熹门人杨至、陈易、刘镜论学,许多问题未释然,于是淳熙十四年秋同刘镜走武夷山,谒朱熹于武夷精舍,问学质疑,始得引导,专心于涵养体察,日久心智益明净。张巽善诗,临别时作《武夷留别朱晦翁先生》诗:千灯圣道谁能几,若卓先贤问一遗。巨麓清扬知多少,石钟自况示精微。山中夜冷雪客立,洞口秋深雁望飞。此际殷勤分手去,明春策杖扣仙扉。

其力尊师教“养其全于未发之前,察其几于将发之际,善则扩而充之,恶则克而去之”。回惠安后,张巽在锦溪上建草堂,与刘镜在惠安传播理学思想。

降至明代,泉州地区出现了朱子学研究的兴盛局面,乃源于南宋时期大批的朱熹门人的传道授业所奠定的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