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朱熹的闽东籍门人有多位,古田籍的有林用中、林允中、林夔孙、林大春、林师愚、余隅、余范、程若中、程深文、蒋康国等,长溪籍的有杨楫、高松、黄幹、杨复等,宁德籍的有郑师孟、龚郯、陈骏等。他们在当地具有坚实背景、享有较高的地位,在老师处境艰难中,想方设法加以保护。

林用中是朱熹的得意门生,从绍兴二十七年年底开始问学于朱熹,其通悟修谨,嗜学不倦,甚得朱熹称赏,先后推荐给尤溪石知县、闽帅赵汝愚。绍熙五年闰十月,朱熹去国,移杭州西湖灵芝寺时在侧。庆元初退居古田以讲学,仍与朱熹往来论学,探讨义理之学。终身不求仕进,讲学之余,多资朱熹著述活动,自著有《草堂集》。

林允中,字扩之,用中之胞弟。乾道八年九月与用中一同向朱熹问学于崇安五夫紫阳楼,朱熹为之作字序。后又从学于寒泉精舍。与朱熹等人游五夫开善寺,朱熹作《次林扩之开善避暑韵二首》。 林夔孙,字子武,号蒙谷,福州古田人。淳熙间追随朱熹到南康军。庆元三年春间问学朱熹于建阳考亭,命作沧洲精舍堂长。伪学禁严,仍与傅定等人从朱熹讲论不辍。四月随朱熹往古田避难。庆元六年又到考亭问学,三月朱熹过世时仍在考亭。嘉定七年(1214年),以特奏名授县尉。后在隆兴府东湖书院教授弟子,江万里曾拜其为师问学。著《书本义》、 《中庸章句》、《蒙谷集》。

林大春,字熙之,号慥斋,福州古田县人,林用中的老师。乾道四年十一月到崇安五夫向朱熹问学。其家世崇尚理学,戒子弟不得用浮屠法,故其家子孙皆以文行世。

林师愚,字鲁山,福州古田人。乾道四年六月,到崇安五夫向朱熹问学,笃志好学,深得朱熹称许。朱熹有书信致之。其父林师鲁,字熙之,号芸谷,林择之早年的老师。曾从游于朱熹门下,讲论精辟,品行纯笃。朱熹作《送林熙之五首》诗,又有《答林熙之书》。

余隅,字占之,号克斋,福州古田县人。乾道九年七月从学于朱熹,问学甚敏,与林用中齐名。在其先祖余焕所建的蓝田书院内立夫子庙,请朱熹书匾,自己作记。淳熙八年就教朱熹于九江濂溪书堂,同年闰三月,与朱熹等人同游南康寻真观。随后,朱熹卸任南康太守时畅游庐山,与清江刘清之等人陪同。归则主擢秀书院,庆元三年邀请朱熹到古田避难讲学,有《克斋文集》。

余范,字彝孙,福州古田县人。乾道九年七月从学于朱熹,朱熹称余占之机敏、余彝孙淳静,皆可喜也。庆元三年,在古田问学于朱熹,并主兴贤书院,延请避庆元党禁迫害之难的朱熹来书院讲学。

程若中,字宝石,自号槃涧居士,福州古田县人,朱熹门人。庆元间问学于古田。嘉定中特奏名。其躬行无伪,礼度不违。子孙侍侧,虽盛暑,衣冠肃然不怠。著有《槃涧集》。

蒋康国,字彦礼,号鼎山,福州古田人,登宋高宗绍兴二十七年(1157年)进士第。官从政郎、饶州司法参军。朱熹门人,受学于古田溪山书院,彼此多有讲论,朱熹著《楚辞集注》,多质之。

林蒙正,福州古田人,在古田与朱熹游,庆元五年六月十六日到建阳考亭访朱熹,朱熹为其所藏朱松《与净悟书》作跋。

黄幹,字尚质,福州长溪人。朱熹门人,庆元三年四月于古田蓝田书院师事朱熹,朱熹避伪学之禁至长溪,尝主其家。朱熹死后,尚质同杨复一起从事讲学,弘扬程朱理学。著有《梅鉴语》、《四书纪闻》、《五经讲义》等。

杨复,一名璹,字志仁、茂才,号信斋,福州府长溪人。绍熙四年就学于建阳考亭沧洲精舍,长期跟随朱熹,与黄幹等同门相友善。以考索精核闻,补齐礼书之祭礼部分,成《仪礼经传通解续纂·祭礼》,作《文公家礼仪节序》。因禁伪学,退隐。真德秀帅闽,于郡学筑贵德堂以处之,又主讲于沧洲精舍,闽士多就学焉。著有《祭礼》、《仪礼图解》、《家礼杂说附注》等。卒,黄勉斋、真西山、林聪皆有赞。

杨楫(1142—1213年),字通老,号悦堂,杨惇礼之孙,福州长溪人。宋孝宗淳熙五年(1178年)进士及第。其性刚介有守,不苟合。历官莆田县尉,闽帅程叔达移县括逃田,楫历疏其不便以报,叔达虽从而心不乐,秩满上府,叔达怒曰:尉格帅命乎?楫徐徐陈对,无所屈。罢去,漕使林析谓叔达曰,以一尉敢与帅辩,大是奇事。遂荐之,累官司农寺簿、国子博士,转少卿,后出任湖南提刑、江西运判,黄榦作《复江西漕杨通老楫》。其为朱熹门生,淳熙间在武夷精舍就学,绍熙间至庆元元年在建阳考亭沧洲精舍续学。庆元三年,延请朱熹讲学于石湖书院。其参与朱熹的《礼书》编纂。嘉定四年在同安郡斋刻印朱熹的《楚辞集注》。嘉定六年卒于官,祀于学,黄榦作《祭杨通老文》。其著有《奏议》、《悦堂文集》。

高松(1154—1211年),字国楹,高融之子,福州长溪桐山人。少游陈傅良之门,不专事科举之学。黎明而起,夜丙而止,读书益多,闻见益广,华枝蔓叶,自然消落,以是不合于俗。同学多先达,而其则于宋光宗绍熙元年(1190年)始登第,又洊丁艰,益肆力于学。寻授台州教授,启迪有方,一时州缙绅皆出入其门,故例撰讲章。晚从朱熹学,陈傅良有《送长溪国楹从学朱元晦》诗云:洛学今无恙,东南属此翁。从游虽已晚,趣向竟谁同。一第收良易,遗经语未终。归期定何日,我欲叩新功。据传庆元三年党禁期间,朱熹曾避地长溪,在桐山双髻山之龟峰最高处一览轩讲学,松与杨楫等人,皆侍学于侧。其病卒后,叶适铭其墓。

郑师孟,或作思孟,字齐卿,号存斋,福州府宁德人。家贫力学,六经注疏,皆手自抄录。庆元间问学朱熹于建阳考亭沧洲精舍、古田蓝田书院等,提问关于“集注举横渠说之意”及问“以善及人而信从者众,故可乐”等内容。黄榦奇其才,嘉其志,遂妻以女。著有《洪范讲义》,以发明朱子皇极之义蕴。

龚郯,字昙伯,号南峰,龚茂光之长子,兴化军莆田人,居宁德。早克恢家学,绍熙四年到建阳考亭拜师求学,成朱熹门人,不务口耳,一意躬行,与陈骏友善。宋宁宗嘉定十三年(1220年)庚辰科刘渭榜特奏名进士。在七都南山下建立六经讲堂。晚年则与同门友杨复论理气先后之说,甚有造诣。有诗文杂著行世。

陈骏,字敏仲,号仁斋,陈成父之父,福州府宁德人。登宋孝宗乾道五年(1169年)进士第,除大冶丞。从学于朱熹,与黄幹、杨复相友善,庆元间仍随朱熹游,接朱氏之正脉。著有《论语孟子笔义》、《毛诗笔义》等。

林湜(1132—1202年),字正甫,号盘隐,林师中之子,福州府长溪人。宋高宗绍兴三十年(1160年)进士及第。历官富阳尉、晋江知县、南剑州通判等,为太常寺丞,与叶适、詹元善同事,绍熙元年迁监察御史,论劾甚锐。出为浙东提刑,移江西转运判官,进直龙图阁、吏部郎中。因不满韩侂胄专权,力请外补,以直宝文阁任湖北转运副使,不久免职,庆元元年主管武夷山冲佑观。祠官任满后,曾一度起知泉州,为韩侂胄党羽所阻,复主管冲佑观,后以龙图阁致仕。与朱熹同游。朱熹被谪,士讳其学皆远嫌,湜执礼不变,未殁数月,犹走书问疑义,嘱子介录其文。嘉泰二年卒,其子介请叶适作《中奉大夫直龙图阁司农卿林公墓志铭》。著有《盘隐类稿》。

上述健在众人,在朱熹晚年到闽东时皆以各自的影响力护卫着遭受打击的当代大儒,陪伴朱熹度过心灵的疾苦期,慰藉老人的寂寞之心。 朱熹长期生活、讲学于福建,是中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教育家,对福建的文化教育影响和贡献最大。闽东各地有多位学者长期从学于朱熹门下,闽东又是朱子过化之乡,虽然逗留的时间有限,但其亲自登台讲学、传播儒家思想,也可以说对闽东的文化教育有巨大的影响。朱熹对闽东的影响,还体现在理学的后继有人。

张泳,字潜夫,号省斋、墨庄,福州长溪人。锐志濂洛之学,家居授徒,多有显者。林湜曾将从游朱熹之事写信告之。庆元中,严禁伪学,会大比,试天下之言性论策问伪学,张泳力抵邪说,主朱熹之说,有司读其文大奇之,叹为冠场而不敢录。有文集若干卷。

李鉴,字汝明,号一斋,福州府宁德人。曾从黄幹、杨复游,为朱熹二传弟子,得闻敬义之旨,与龚郯创六经讲社,推明师说,诱掖后进。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进士及第,累官广东提举。其平易近民,通晓军事。著有《诲鉴》、《和鸣集》。

黄应辰,字应之,号居斋,福州府宁德人。弱冠举于乡,绍定五年(1232年)特奏名。其资性训雅,六经子史无不淹贯。入六经讲社,得闻朱晦翁、黄勉斋之学,遂绝意仕进,不以富贵分心。著有《经史定疑》、《居斋集》。

陈普(1244—1315年),字尚德,号石堂、慎斋,福州府宁德人。生于乱世,家境贫困,少有大志,励志发奋,苦读不辍,精通经史,学识超群。为朱熹二传弟子韩翼甫的门人及女婿。宋亡,元初三辟本省教授,不起。筑室于宁德石堂山著述讲学,开门授徒,四方及门者众,人称陈霍童。受聘主云庄书院,又留讲于鳌峰书院、饶广书院、初庵书院。晚居莆中十八年,造就益众,如韩信同、杨琬、余载、黄裳等。陈普潜心探研朱熹理学,以朱子学为宗,其学以真知实践,求无愧于古圣贤而后已。延祐二年卒。著有《周易解》、《孟子纂要》、《尚书补微》、《四书句解钤键》、《学庸指要》、《仪礼注释》、《朱子武夷棹歌注》、《四书五经讲义》、《浑天仪论》、《咏史诗断》、《石堂先生遗稿》等。

韩信同(1252—1332年),字伯循,号古遗,元代福州路宁德人。性颖异,工文赋,陈普门人,朱熹的四传弟子,其究心于濂洛关闽之学,曾主持建安云庄书院,以四书六经为课试,四方受学者众。其极力推崇朱熹的《四书集注》,提出应为科举定本,为朝廷所采纳。著有《四书标注》、《三礼易经旁注》、《诸史类纂》、《书集解》、《古遗小集》等。

经过朱熹、其门生及再传弟子们的共同努力,推动了闽东地区的理学发展,影响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