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绍熙二年九月,朱熹的考亭营建尚未完成,福建安抚使兼知福州府的赵汝愚入朝为吏部尚书,路经建阳,同朱熹见面,共议政事。

绍熙三年六月,闽宪辛弃疾来建阳贺考亭新居落成,面论政事。

绍熙三年十二月,布衣陈亮入闽访问朱熹于考亭,留二十余日。

绍熙四年正月,辛弃疾从福州来到考亭再访朱熹,恰好陈亮在场,此时的朱熹64岁,辛弃疾54岁,陈亮51岁。朱辛陈三人聚会,是闽浙赣三省代表人物的大聚会,也是当时道德领袖、军事伟才的大聚会。他们对政局、时事、军事等问题进行交流,谈论内容甚多。三人的经世济民的基本思想一致,对整顿收拾君心、军心、民心等问题并无二致,在振兴宋室、恢复中原的大原则上有许多共通之处,因此,三人的见面是愉快的,甚至可以说是振奋的。正月初五以后三人才相互握手道别,辛弃疾入朝汇报,陈亮则随辛弃疾北上入都赴考。在此前后,诗人陈亮提笔分别为三人作赞。赞文云: 其服甚野,其貌甚古。倚天而号,提剑而舞。惟禀性之至愚,故与人而多忤。叹朱紫之未服,谩丹青而貌取。远观之一似陈亮,近视之一似同甫。未论似与不似,且说当今世,孰是人中之龙,文中之虎。——陈龙川自赞。

眼光有棱,足以照映一世之豪;背胛有负,足以荷载四国之重。出其毫末,翻然震动。不知须鬓之既斑,庶几胆力之无恐。呼而来,麾而去,无所逃天地之间。挠弗浊,澄弗清,岂自为将相之种!故曰:真鼠枉用,真虎可以不用。而用也者,所以为天宠也。——辛稼轩画像赞。

体备阳刚之纯,气含喜怒之正。睟面盎背,吾不知其何乐;端居深念,吾不知其何病。置之钓台捺不住,写之云台捉不定。天下之生久矣,以听上帝之正命。——朱晦庵画像赞。

三幅画像,三首赞文,为人们勾勒出气质非凡的南宋三大人物之形象。

当今许多读书人通过诗词的阅读而熟悉辛弃疾、陈亮,却对南宋儒宗朱熹不甚了了,观此应有所启发。现将到考亭与朱熹会面的赵汝愚、陈亮、辛弃疾的资料罗列如下,以便综合考察朱熹与他们的交往经过、思想异同、历史影响等等诸多问题。

赵汝愚(1140—1196年),字子直,宋宗室,居饶州余干。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年)进士及第,授宣义郎,知信州、台州、江西转运判官,升敷文阁侍制。淳熙七年为吏部侍郎。淳熙九年正月劾罢王抃,七月因得罪皇帝而以朝奉郎、充集英殿修撰知福州府、充福建路安抚使,与朱熹交流甚洽,朱熹荐门人林用中入其幕府,赵汝愚则请朱熹为其父作墓志铭。淳熙十年,朱熹有《与赵帅书》致之,与之论政,谋划闽中附籍、盐法诸事,谢绝动用官帑营建武夷精舍。同年八月,朱熹南下泉州吊唁傅自得,十一月中旬,到福州与其论政,同游近两个月,共谋西湖开浚、闽中盐法、《国朝名臣奏议》编辑等事宜。福州城西古湖疏浚后,陈俊卿等名流作有游记。淳熙十二年十二月加直学士、任四川制置使,次年春三月北上经武夷山,与讲学于武夷精舍的朱熹见面论政,盘桓相处。绍熙元年十一月以敷文阁学士、中奉大夫再任福建安抚使、兼知福州府,朱熹致书与论举子仓、盐法诸事。次年五月,在福州会见卸漳州任北归的朱熹,十月入朝任吏部尚书,过建阳考亭,与朱熹见面论政。绍熙四年三月为吏部尚书同知枢密院事,次年,兼权参知政事,举荐朱熹入朝,与左相留正大量提拔道学名士,形成道学朝党。因定策立赵扩为宋宁宗有功,晋升宰相,再荐朱熹。庆元元年二月,被韩侂胄授意右正言李沐以其宗姓,谋危社稷加以弹劾,二十二日罢相,改授观文殿学士,出知福州,再遭弹劾,降职为提举临安洞霄宫。同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因监察御史胡纮奏,责授宁远军节度副使,谪永州安置。次年正月二十日被守臣钱鍪所窘,服药而卒于衡州。卒后,朱熹作《祭赵丞相文》,刘光祖为作墓志铭。

赵汝愚为人清正廉洁,品格高尚,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尊崇儒学,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己任,与张栻、朱熹、吕祖谦、汪应辰、胡铨等正派官员或学者名流交厚,能仔细倾听他们抗敌、施政方面的主张和建议,以资政鉴。曾主编《太祖实录举要》、《笃行事实》、《国朝名臣奏议》,著有诗文集。就中兴诸相而言,朱熹认为其晓事,有才,好贤乐善,处置得好,而大义不甚分明,以致被小人所害。

陈亮(1143—1194年),字同甫,号龙川,婺州永康人。儿时才气超群,自少喜欢谈兵论政,下笔至数千言方罢。十九岁时写成《酌古论》,总结汉唐以来许多军事活动的经验教训,作为抗金斗争的借鉴。郡守周葵授以《中庸》、《大学》且爱而荐之,由此结交四方豪杰。其擅谈兵法,又潜心钻研经世致用之学,直接上承薛季宣学术,形成永康学派,治学以功利之学为主,成为浙江学术界著名人物。陈亮长期主张义利双行、王霸并用之说。

隆兴元年上中兴论,淳熙五年三次上疏,孝宗赫然震动,欲官之,因朝中大臣阻梗,未被采用,筑室于永康龙窟以讲学。淳熙九年正月,闻浙东提举朱熹到武义县明招山哭祭吕祖谦墓,便赶去见面,二人于明招堂讲论数日,相偕至永康龙窟小住而别,成为好友。朱熹称其抱膝长啸之人,平时自处于法度之外。同年,朱熹奏劾唐仲友时,以义胜私,采取相劝不相助的态度,不得罪亲戚唐家、何家,也未为唐、何游说,遭至唐仲友不满,以致相疑进谗。淳熙十年九月寄《水调歌头》贺寿词给朱熹。淳熙十一年以药杀卢氏之诬被缧绁大理狱,次年五月二十五日辩白得释。

其与朱熹展开学术辩论,辨义利王霸思想,持续四年,至淳熙十二年十二月结束。淳熙十四年九月十五寄词《洞仙歌》贺朱熹五十八岁寿,约朱熹、辛弃疾会于紫溪,未果。淳熙十五年三月北上入都,五月上恢复书,此乃第四次上疏,根据“一日之苟安,数百年之大患”的历史教训,指出南宋绝不可能“安坐而久之”,建议朝廷应“痛自克责,誓必复仇,以励群臣,以振天下之气,以动中原之心”。提出运用“奇变”,建立攻守据点,“开今日大有为之略,决今日大有为之机”。以图报仇雪耻,恢复中原失地。

同年五月下旬,于临安城同前来奏事的朱熹见面论政。绍熙元年十二月,再度入狱,辛弃疾、朱熹、叶适、陈傅良、张枃等人大力营救,后经大理少卿郑汝谐申明其冤,被羁押年余于绍熙三年二月方得释。朱熹致书慰问,恳其为朱塾作墓志铭。绍熙三年十二月二十日左右,入闽到建阳考亭访问朱熹,讲学论政,并为朱熹画像作赞语。绍熙四年正月,与北归的辛弃疾会于考亭,三人聚首,随后同辛弃疾入都,赴临安南宫春试。韩淲作《送陈同甫丈赴省》。在廷对时,提出道德性命与文章政事统一而不可偏废的新说,博得道学派主考官和光宗的欢心,因此登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年)癸丑科进士第一,五月赐陈亮以下三百九十六人礼部进士及第出身,并授予签书建康判官公事。绍熙五年正月,在即将赴任时因大病而逝,其子、婿到建阳考亭求墓铭,朱熹为之书写“宋龙川先生陈君同父之墓”碑文。至宋理宗端平元年,朝廷追谥文毅。陈亮与周葵、吕祖谦、朱熹、韩元吉、叶适、辛弃疾为至交,是位著名的思想家、政论家、爱国诗人。著有《孟子提要》、《经书发题》、《伊洛正源书》、《伊洛礼书补亡》、《三先生论事录》,刊印《程氏易传》、《杨氏中庸解》,有《龙川词》、《陈龙川文集》存世。

辛弃疾(1140—1207年),字幼安、坦夫,号稼轩,齐州历城人。卓萦奇才,疏通远识,经纶事业,有股肱王室之心;游戏文章,亦脍炙士林之口。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领兵到济州俘叛徒张安国,绍兴三十二年奉表归宋。历官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等地。坚决主张抗金,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轺车每出,必著能名;制阃一临,便收显绩。乾道六年应诏入对,在都下与张栻、吕祖谦同游。淳熙二年,任江西提点刑狱,曾镇压赖文政领导的茶商起义。淳熙五年七月为湖北转运副使,先归上饶。八月,与从崇安来迎接刘珙灵柩的朱熹见面于上饶,告之“粪船亦插德寿宫旗子”之怪事,未引起朱熹太大关注。之后赴任湖北转运副使,与张栻同僚。重阳节在江陵游龙山,作诗《寿朱晦翁》遥寄五夫,祝贺朱熹生日,推朱熹为唐尧以后儒家圣人之一。淳熙七年在湖南安抚使任上,为整顿乡社,创建飞虎军。同年年底除江西安抚使,与南康知军朱熹共同修举荒政,通书往来,相互借鉴成功之举。淳熙八年被台臣王蔺劾罢,归上饶,在带湖建新居,朱熹入都奏事路过访其于新居。淳熙九年九月,与卸浙东提举任归乡路过上饶的朱熹相会,并与韩元吉、徐安国等人游南岩,作诗唱酬。淳熙十五年四月初,朱熹进京奏事路过信州,在其间逗留,两人相晤,面论“天理”等诸多问题,接受朱熹“明理克己、向里用心、克服轻躁之病”的建言与忠告。绍熙二年底,起任福建提点刑狱,迁大理少卿,加集英殿修撰、福建安抚使兼知福州,次年二月始赴任,经建阳考亭与朱熹见面论政,采用朱熹的“临民以宽,待士以礼,驭吏以严”的建议,取得许多成绩。同年六月,朱熹考亭新居落成时,辛弃疾特地前往祝贺,并与朱熹讨论经界、钞盐诸政事。当年十二月召入朝为太府卿,绍熙四年正月,北上经过建阳与朱熹、陈亮聚首于考亭,随后与陈亮北上入都,过上饶,留带湖山居,陈亮作《辛稼轩画像赞》。绍熙四年八月摄福建路安抚使,九月过建阳与朱熹会,游武夷山,作《游武夷作棹歌呈晦翁》,将朱熹称为“山中有客帝王师”。辛弃疾在福建为帅,仿照朱熹社仓法,在福州建备安库,倡修福州州学,有政绩,绍熙五年七月却遭台臣黄艾以用钱如泥弹劾,遂丐祠归上饶,筑居于“期思堂”。绍熙五年八月底朱熹自湖南安抚使离任东归至上饶,与之会见讲论。庆元四年,官复集英殿修撰、主管武夷山冲佑观,朱熹致书以“克己复礼”相互勉励。庆元六年三月朱熹卒后,填词致哀。至嘉泰三年,辛弃疾再起任浙东安抚使,推广闽中治法,消弭鬻盐之害,得朝廷称赞。开禧三年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追谥忠敏。著有《稼轩长短句》、《辛稼轩诗文钞存》等传世。

从上述资料可以看出,赵汝愚、陈亮、辛弃疾三人先后到过考亭,与朱熹讲论,显然与一般的学者之论学不同,他们的面论,多侧重于政局、时事,是要拿出平生学问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大交流。我们不能忽略他们见面与讲论所产生的影响,故于文中用较多篇幅做了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