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崇安县开耀乡五夫里籍溪村胡坊有胡氏山居,为著名学者胡安国故宅,其侄儿胡宪居住之。

胡安国以治《春秋》学为长,其事迹被载入《宋史》。胡安国生前尝以朝廷所赐之金,令从子胡宪在旧基重建书堂,名为胡氏书堂。胡安国卒后,朝廷谥之文定,书堂亦随之改名文定书堂,即《朱子语类》卷101所言:籍溪厅上大榜曰“文定书堂”。后人又将文定书堂改建为文定书院,以后再改称兴贤书院。

朱熹来到五夫,主要在刘氏六经堂读书,有时也越过潭溪,爬上山冈,穿过小巷,来到胡氏山居听胡宪先生讲课,特别是刘子翚、刘勉文相继死后,文定书堂就成为朱熹主要的问学之处。胡宪仕宦于外的时间甚短,大部分时间隐居于籍溪,执掌文定书堂甚久,故朱熹师事胡先生时间亦长。 胡宪(1086—1162年),字原仲,是建州崇安县五夫籍溪人胡淳之子,学者以其所居之地称其为籍溪先生。大观初年,胡宪在长沙从学于叔父胡安国。在荆门学舍又从朱震游。后以乡贡入太学,当时查禁伊洛之学,其偏爱二程学说,与刘勉之暗地传抄背诵。胡宪无意于科举,转事经学家谯定,逆旅中问学焉,得授《易》学,不久回乡,耕作讲学,开“胡居士熟药正铺”卖药供养父母。

由从臣折彦质、范冲、朱震、刘子羽、吕祉、吕本中等十人荐举,胡宪于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年)九月赐进士出身,授建州州学教授。绍兴十年秋,朱松罢职归闽,在建州城南筑环溪精舍,彼此相见往来,年少的朱熹得以聆听胡宪的教诲,为朱熹师从胡宪之开端。

绍兴十二年胡宪以母老不乐居官舍,辞去教职,归请监南岳庙,并奉胡安国之遗命,以朝廷赐金按旧制重修胡氏书堂,教授学子。绍兴十四年至十七年,兼在五夫刘氏六经堂执教。朱熹说胡籍溪人物好,沉静严谨,其教诸生于功课余暇,以片纸书古人懿行,或诗文铭赞之有补于人者,粘置壁间;俾往来诵之,咸令精熟。由此可见,胡宪的教学方法,亦有长处,朱熹得受其学,学业进步很大。武夷山五夫兴贤书院绍兴二十三四年,胡宪为福建安抚司属官,认为福州盐法弊病多,上书给闽帅张宗元要求更革,上司不悦,久之,请奉岳祠而归。秦桧死后,胡宪年近古稀,忧时之心更甚。绍兴二十九年六月,由吏部尚书贺允中荐举,胡宪除大理寺直,旋在八月改除秘书省正字,至绍兴三十年六月方赴馆任职,朱熹作《送籍溪胡丈赴馆供职二首》为之送行。胡宪并用朱熹之意,入朝奏请宋高宗起用被摒弃的主战派重要人物张浚、刘锜,此举震动朝野。胡宪因之被罢正字,高宗又念其忠直,改左宣教郎,十二月主管台州崇道观,领祠禄安度晚年。绍兴三十二年四月十二日病卒于家中,谥靖肃。

武夷三先生刘子翚、刘勉之、胡宪,对朱熹的教育功不可没。朱熹师事刘子翚四年,师事刘勉之七年(起于杭州,另外章节将有叙述),师事胡宪约二十年。朱熹久事胡宪,情谊最深。朱熹后来说籍溪先生学于文定,又好佛老;以文定之学为论治道则可,而道未至。然于佛老亦未有见。且朱熹说他“只是讲学不透”,大约是指《易》、《语》、《孟》、《中庸》、《礼》之奥学。这也促使进士及第后的朱熹走出崇安五夫,到闽北其他地方寻访高人,最终拜师于延平李侗先生,受学十年,问难答疑,融会贯通儒家经典著作之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