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

第六节 夹漈风流坟典在 红泉潮涌木兰春

莆田与仙游两县相邻,南宋时属兴化军管辖,是闽中文教昌盛、人才济济的地区之一。据《八闽通志》、《闽书》记载,从中唐开始至五代,莆中就陆续建立书院,主要就有莆田欧阳詹草堂、北岩精舍、灵岩书室、澄渚书堂、漆林书堂、东峰草堂、上林义斋;至宋代,莆中书院仍有发展,先后建有郑氏草堂、夹漈草堂、东升草堂、东湖草堂、金山草堂、水南书院、涵江书院、仰止堂、朱坝书院等。创立上林义斋的唐代黄问,还为生徒立下五项规则:一曰修身谨行;二曰立志抚节;三曰潜心经术;四曰学通业务;五曰限日收功。这种学规之订立,内容相当全面,层次分明,所确立的人才培养目标,符合社会的需要。

朱熹平生多次经过莆田和仙游之境,同当地文人、士子广泛交流,到书院进行讲学活动,教化之功,绵延不绝。朱熹游历莆田与仙游南宋绍兴二十三年(1 153年)夏,朱熹受朝廷之命赴任泉州同安县主簿,从武夷山下的崇安五夫出发,过南剑州,到福州,一路南下再到莆田,访问林光朝、方翥、陈俊卿诸贤。绍兴二十五年秋,朱熹奉檄走莆田,见孔氏家藏唐诰,请莆田守臣傅自得为孔宜更其版籍,立为至圣文宣王第四十九世孙。绍兴二十六年十一月,朱熹奉檄走旁郡,到莆田交差,遂将老母幼子等家人送回闽北。绍兴二十七年春,朱熹南下同安,路过莆田,其同事方德明为之置酒,得流连款曲。

淳熙十年(1183年)十月初,“忽惊萧飒鬓毛秋,起向泉山觅旧游”的朱熹再次南下福州,与福建安抚使兼知福州的皇室后人赵汝愚同游乌石山,然后携门生林用中往莆田,当月十六日在莆田,为名相李纲奏议作序。十一月由泉州北回,归途又路过莆田,拜见退隐的陈俊卿,居白湖陈家仰止堂,并同陈俊卿、林元仲、方秉白、林亦之等交游唱酬。

绍熙元年四月十三日,朱熹在众多门生的陪同下南下漳州任太守,途经莆田、仙游,访蔡襄家、再访龚茂良家。次年即绍熙二年(1191年)五月北归时仍过莆田,有短暂逗留。

从宋高宗的绍兴二十三年到宋光宗的绍熙二年,三十多年间,朱熹数次到莆田、仙游,与诸多名流士子交流,与朱氏、陈氏、蔡氏、龚氏、方氏等家族的人员往来,其间也从事讲学活动,有不少受众。

朱熹在莆仙的讲学场所朱熹到莆田、仙游,曾访问夹漈草堂、红泉书院、白湖仰止堂,并在那里讲学。

夹漈草堂:绍兴二十三年,朱熹赴任泉南时,曾路过莆中,到夹漈草堂访问著名学者郑樵,相与讲论。郑氏所撰《诗传辨妄》力诋《诗序》之非,深深启发朱熹之诗学。 郑樵(1104—1162年),字渔仲,自号溪西逸民,世称夹漈先生,郑国器之子,兴化军莆田人。十六岁时父客死姑苏,便发奋读书,不事科举,深居于夹漈山草堂中,闭门著述三十年,于绍兴三十一年十月完成巨著《通志》,遂入京献是书,受到朝野的关注,十二月,被授予枢密院编修官。任时不到两个月,便遭朝中奸小诬陷,当即挂冠重归林泉。次年三月二十三日,含恨而逝。后来朱熹路过莆田特往夹漈草堂凭吊之。

红泉书院:绍兴二十三年夏间,朱熹在莆中见林光朝,相与讲论,由此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林光朝(1114—1178年),字谦之,号艾轩,兴化军莆田人。少时从尹焞弟子陆景端学二程之书,又问道于林霆、施廷先。宋室南渡之后,倡二程之学于东南,专心践履,被尊为“南夫子”。其通《六经》,精于治《易》。在族叔林国钧的资助下,于莆田壶公山下创办红泉义学授徒讲学,受学者众。还到城山“松隐精舍”、金山“蒲弄书堂”和福清海口龙山“绿野草堂”讲学,时间长达二三十年,学术影响不小。

五十岁的林光朝登宋孝宗隆兴元年(1163年)进士第,授左迪功郎,调任袁州司户参军。乾道三年,论内侍龙大渊、曾觌以潜邸旧恩”受宠幸和进用,孝宗不悦,改授为左承奉郎,知福州府永福县。乾道五年七月召试馆职,入为秘书省正字、国史编修、实录检讨官。历任著作佐郎兼礼部郎官。乾道六年四月,致书朱熹论学,其经学思想,对朱熹有重大影响,朱熹与门人多论及之。乾道八年,迁任国子司业兼太子侍读。次年,因不去祝贺张说再授签书枢密院事,而被外调广西提点刑狱,淳熙元年,改调广东提点刑狱,屡破茶寇。淳熙四年官中书舍人,缴奏不书黄,遂补外任,于六月三日以集英殿修撰出知婺州,引疾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著有《中庸解》、《艾轩集》等。

白湖仰止堂:朝臣陈俊卿所居之所在莆田木兰溪下游之白湖,其坊在望仙门内,面对壶公山,宋孝宗曾题“旧弼”,淳熙间朱熹三入此地拜访陈俊卿而馆于斯,后来俊卿之子陈宓命名为“仰止堂”。黄榦作《陈师复仰止堂记》云:仰止堂者,丞相正献陈公旧第之东偏,晦庵文公朱先生尝馆焉。文公乐其道而忘人之势,不远千里而勤馆人;正献公乐道而忘势,折辈行馆而与之友。二公之在此堂,道相与也。堂之面其山曰壶公,峻拔端重,若正人端士,翔拱而进也。文公之馆于此,正献公之子皆抠衣焉。太府丞宓,长而益嗜学,思文公而不得见,登其堂,望其山,如见其人焉,取“高山仰止”之义以名之。

淳熙十年十月和十一月,朱熹两度过莆田拜见赋闲于家的陈俊卿,与陈俊卿、林元仲、方秉白、林亦之等人交游唱酬,陈氏子孙陈寔、陈守、陈定、陈宓及陈垕、陈址等人抠衣问学,朱熹将《大学章句》、《中庸章句》、《孟子集解》等书赠送给他们。 陈俊卿(1113—1186年),字应求,陈诜之子,兴化军莆田人,家居感德乡胡公里木兰溪畔。自幼孤苦,勤奋读书,与郑樵、林光朝等人交厚。宋高宗绍兴八年(1138年)进士第二名,授泉州观察推官,不附秦桧,改南剑州通判,继任泉州南外敦宗院教授。绍兴二十三年,在莆田接见南下赴任泉州同安主簿的朱熹。后召为秘书省校书郎兼王府教授,曾为太子赵昚讲经。其为主战派代表人物,绍兴三十年弹劾主和派人物汤思退,次年,以兵部侍郎奏请起复张浚。绍兴三十二年为吏部侍郎,与汪应辰、凌景夏、陈康伯举荐朱熹。

隆兴元年,陈俊卿除礼部侍郎参赞军事,协助张浚北伐。次年,出知泉州。自请提举江州太平兴国宫,召赴阙。乾道元年正月,入朝为吏部侍郎,寻兼侍读、同修国史,与陈康伯共举朱熹。听用朱熹之说,力诋王茀之说,遭主和派宰辅钱端礼排挤,得罪宋孝宗赵眘,同年七月出知建宁府,与朱熹往来。乾道三年十一月,除同知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击去近习龙大渊、曾觌,与刘珙共举朱熹、张栻。次年十月除右仆射。乾道六年六月,因与右相虞允文政见不合,为孝宗所不喜,以观文殿大学士、左光禄大夫为福建安抚使、兼知福州。乾道七年,支持朱熹在崇安县五夫里行社仓,留粮储库。乾道八年七月奉祠,九月因政绩进秩为银青光禄大夫进京为官,得罪权贵,以提举临安洞霄宫归乡隐居。

淳熙二年三月,陈俊卿以观文殿大学士、银青光禄大夫、福建安抚使再知福州。淳熙四年七月奉祠,九月告归,朱熹致信慰问,寄予重望。淳熙五年九月,除江南东路安抚使,赴阙奏事,途经崇安,与朱熹相晤,专门讨论奏论近习之事,并向皇帝举荐朱熹。淳熙七年帅江东,南康知军朱熹在白鹿洞书院修复后派人金陵并致信求书。同年七月,以特进、观文殿大学士、判建康府,为少保。淳熙十年十月,朱熹南下吊唁傅自得,十一月,与林用中南游泉州数日后,北归到莆田,住其仰止堂,进行学术交流与游赏酬唱,其子孙向学于朱熹。淳熙十二年十一月,朱熹致书论政。终以两朝元老,以少傅致仕。

朱熹两谒陈俊卿于木兰溪畔,有诗称颂其力主道学的功德和从容进退的高风亮节,且有书信致之。陈俊卿卒于淳熙十三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次年春,朱熹在门生陪同下,到莆田吊唁及送葬,作《祭陈福公文》,自称“我从公游,出入三纪。晚途间关,遂托知己。”淳熙十五年十二月,朱熹又作《丞相魏国陈正献公行状》。朱熹与门人论当世人物,有“魏公为莆人中淳朴无伪者”之说。 朱熹在仙游的影响力,后世文章每有见载。 陈谠作《道庆堂》记云:兴属仙游为壮邑,四民士风为盛。士风盛,故多世家宦族。今有合族祠堂置祭田以供祀事者,仿文公家礼而行。

金石书院,在金石山仙宫西,乾隆十四年知县陈兴祚申请昌建,后立紫阳祠奉祀朱子,春秋释菜,用谷二十石。 会心书院,在连江里塔斗山,旧为庵,嘉靖元年知县萧宏鲁以淫祠撤之,四年知府朱衮倡建。萧知县率里人郑德清、林汝和、薛文源成之,中为崇正堂祀朱子,左右为海曙、剑光二楼,后有亭曰摘斗,东曰观海,西曰景行及仰止堂、文昌宫,万历年间、康熙年间皆有重修。紫阳朱子祠,最早是南宋嘉祐初知县赵与泌建,位在县学宫尊经阁后。明嘉靖间知县刘进修改建于城北东岳庙,匾为紫阳书院,郡节推章蘖视篆,聚诸生讲易于此。万历四年知县胡朝宾修,三十八年殷宗器重修。清雍正间徐万安改建于金石山中,为正堂祀朱子,以蔡西山、黄勉斋配祀。朱熹培养莆中理学后人朱熹在闽中培养了大批人才,也为莆仙培养了大批理学新人。 兴化军莆仙人陈寔、陈守、陈定、陈宓、陈宿、陈宇、陈垕、陈址、陈均、方士繇、朱鲁叔、方耒、方禾、方大壮、方符、方壬、方泳之、郑可学、林枅、林成季、林贯之、林得遇、刘榘、刘起晦、刘起世、刘弥正、傅诚、余元一、黄士毅、孔幼夏、朱元飞及其子朱沇、朱涓、朱溉等受学于朱熹;受朱熹教育的影响,在莆仙还诞生了一个较为庞大的朱子后学群体,如方实孙、刘宬、刘克庄、林以辨、黄绩、王迈、林栋、陈圭、郑鼎新、陈沂、叶大有等人,皆具影响力。

陈宓(1171—1230年),字师复,号复斋,陈俊卿之四子,兴化军莆田人。淳熙十年冬,陈俊卿曾聘请南下泉州北归的朱熹到莆田白湖书堂讲学,以授子弟。少年陈宓与其兄弟同时抠衣执礼师从朱熹,其敏好学,甚得器重,长则从朱熹门人黄榦、潘柄游。后以父荫入官,授南安监税官,主管南外睦宗院,后任安溪知县。嘉定七年召入监进奏院,上疏直言时政,丞相史弥远阅其奏疏后,心中不乐,迁其任军器监簿。嘉定九年上疏,指陈弊政,不报,请求辞官归乡,但宁宗不允,升为太府丞,不拜,继而出知南康军。在南康任上,逢大灾,奏请朝廷免除赋税十分之九,安排饥民修筑江堤,发济钱粮。又修白鹿洞书院,为诸生讲学。嘉定十四年调任南剑知州,创建延平书院,延师讲学,减灾蠲赋,作《往溪源祈雨赓李司法[鉴]韵》。宝庆元年,知漳州。

次年,授广东提点刑狱,三上章告老返乡,被授直秘阁,主管崇禧观,后致仕。归时两袖清风,甚至贫病交加。绍定三年,卒。

家无余财,库无余帛,郡人尊称为“笃行君子”。理宗诏赠龙图阁直学士,谥文贞。其天性刚毅,笃信道学,曾作《朱墨铭》,谓朱属阳,墨属阴,以验理欲分寸之多寡。常说:居官必如颜真卿,居家必如陶潜。平生最敬慕诸葛亮,又敬仰朱熹,于家居作“仰止堂”,又建沧溪草堂与诸生讲学,工书法,著有《论语注义问答》、《春秋三传钞》、《读通鉴纲目》、《唐史赘疣》等,后人辑有《复斋先生龙图陈公文集》。

刘克庄(1187—1269年),字潜夫,号后村居士,刘夙之孙,刘弥正之子,兴化军莆田人。幼承家学,崇尚程朱理学,为真德秀门生,宋宁宗嘉定二年以父荫补将仕郎,仕靖安主簿、真州录事。后游幕于江浙闽广等地。嘉定十二年监南岳庙。嘉定十七年至宝庆元年秋任建宁府建阳知县。后为仙都县令。因写《落梅》诗,得罪权贵,废置十年。端平元年为帅司参议官,次年除枢密院编修官,兼权右侍郎官,寻罢。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年)以“文名久著,史学尤精”赐同进士出身,除秘书少监,兼国史院编修官、实录院检讨官,次年以直宝文阁出知漳州。淳祐八年,除秘阁修撰、福建提刑。历任枢密院编修、中书舍人、兵部侍郎。景定三年官至工部尚书兼侍讲,旋出知建宁府。五年因目疾以焕章阁学士致仕。度宗咸淳四年,除龙图阁学士,次年卒,谥文定。其著有《玉牒初草》、《后村题跋》、《后村诗话》、《后村长短句》、《后村杂记》,辑《后村千家诗选》,后人编为《后村先生大全集》。

刘克庄在嘉定十七年至宝庆元年秋担任建宁府建阳知县期间,在考亭沧洲精舍内辟文公祠,崇祀朱熹,以黄榦配祀,大力宣扬朱子理学。

因此说,朱熹为莆田、仙游培养了大批理学人才,在莆仙一带影响甚深。本文对这一群体不细说,而举陈宓和刘克庄为例。 其他个体,可参见由大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朱子学关涉人物裒辑》的相关内容之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