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南朝陈永定二年(558),邑人郑露舍宅建金仙庵,为见于记载的莆田第一座佛教活动之所。经隋、唐、五代至宋,寺、院、庵、迅速发展,宋置兴化军时,莆田县就有寺院246所。至建国前夕,有寺院737所,僧尼2255人。其中,南山广化寺、龟山福清寺、囊山慈寿寺、梅峰光孝寺、鼓峰涌源寺,为莆田5大丛林。有不少旅外侨僧,在印尼、新加坡、马来西亚建有48个廨院。

建国后,部分僧尼还俗。海外侨僧经常汇款寄物支援祖寺建设。“文化大革命”期间,僧人被逐,寺院被拆改。“文化大革命”后,恢复宗教信仰自由的政策,寺院重新开放,海外侨僧更加踊跃修建拓建祖寺,诸名寺面貌焕然一新。1990年全县有寺、院、庵417个,住僧尼1370人。

一、南山广化寺

广化寺在城厢左南湖(今凤凰山,故亦名南山寺,俗称南寺),历史上为莆田十八丛林、后来的四大丛林之首。今福建的四大禅林,亦以此寺的历史最为悠久。

寺创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初名金仙庵,后升为院,隋开皇九年(589),升为寺,唐景云二年(711)改名灵岩寺,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始名广化寺。

宋代南山有寺2、院10庵120所,僧众达数千人。宋乾道元年(1165)前建成的释迦文佛石塔,精美绝伦,为全国名塔之一。治平二年(1065)的石经幢,亦为极高学术价值的文物。

1949年有住寺僧众60人。1965年有僧众57人,寺区内有山林100多亩,种果树300多株,种香蕉500多株。“文化大革命”中,寺宇毁坏。佛像被砸烂,藏经被作践,僧众多离寺还俗。1980年2月6日中共福建省委批准广化寺对外开放,同年3月26日,成立广化寺修建委员会,负责修复事宜。1981年春节期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赵朴初,来莆田视察广化寺修复工作。

修复工程得到海外侨僧、侨胞、华人的大力支持,于1984年农历闰十月十五日告竣,隆重举行开光法会,参加的有中外佛教界人士1400多人。

广化寺经过修复、扩建,总面积达32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7000多平方米。于坐西朝东的中轴线上排列有:照壁、牌坊、山门、放生池、天王殿、大雄殿、法堂(上层藏经楼)、祖堂(上层卧佛殿)。两翼廊庑,左自卧佛殿旁功德堂起,接溪声阁,历圆通、水云乡(通观音阁)而下为尊客堂、伽蓝殿、五观堂(后香积)至天王殿;右自卧佛殿旁般若堂起,接着山楼、方丈、经烟霞窟(通如意堂、地藏殿)而下为净行堂、祖师殿、学戒堂至天王殿。钟鼓楼移建于放生池两侧,高13米,三层四方形,相毗连的为新建的五百罗汉堂。该寺交通便利,环境清幽,为福建十佳风景区之

1981年,设佛经流通处。1983年,设有福建佛学院男众预科班。1986年开办南山广化寺僧众培训班。1990年住僧200多人,是年10月25日,赵朴初第二次来视察时,对广化寺不卖门票,不搞经检,僧众生活安定朴素等大加赞赏,对所发行的佛教道德教育书籍给予肯定。是年,中国佛协表彰了家寺庙为全国样板,广化寺名列第一。

二、龟山福清寺

福清寺在华亭镇龟山上,唐长庆二年(822),名僧无了以“六眸神龟”的导引,来此开山,与徒弟慧忠,日以野菜为粮,辟茶园建庵,因名龟洋。武宗灭佛后重建成为名刹,有院宇9座,名龟洋灵感禅院,僧众500多人。后梁贞明年间(915~920)闽王王审知奏请赐名“龟山福清禅院”。

民国3年(1914)僧平章南渡马来西亚,主持马六甲青云亭。之后,龟山僧人不断南渡,寄归侨汇修建祖寺。民国18年,僧香霖继主青云亭,更大力支持祖寺的复兴。自民国10~21年,该寺先后修建禅堂、客堂、斋堂、法堂、方丈、库房、钟鼓楼、东西庑,又改建天王殿,翻盖大雄殿,整修历代灵塔。1950~1958年间,又先后修砌六眸池,设置自来水管道,建造储水池,新建念佛堂,重修地藏殿、天王殿,塑天王像,修塑大雄殿金像。“文化大革命”中,上列刚修建的建筑物悉遭破坏,僧众离寺还俗。

1978年后。海外侨僧支援修寺。至1988年已修复山门、钟鼓楼、天王殿、六眸池、大雄殿、法堂、方丈、斋堂、禅堂、客堂、念佛堂等,还重建七宝塔,增建学戒堂和招待所,耗资250多万元全寺总面积1.4万平方米。。1987年从山门起,新辟一条直通华亭镇的登山公路,全长7公里,耗资15万元。中国佛协会会长赵朴初亲笔题写“六眸胜迹”匾,高悬于天王殿后檐。1990年住僧41人。

龟山寺在群山中有一片百多亩平洋,岚雾浓重,宜于繁育名茶。宋绍熙《莆阳志》记戴:“莆诸山产茶,龟山第一”。今龟山茶场的“炒绿”茶叶最为著名,除供寺僧饮用及招待施主外,还运到海外侨地寺供佛待客。

三、囊山慈寿寺

慈寿寺在江口镇囊山上。囊山横卧于福厦公路的石庭~涵江段西侧,遥望像古代人席地而坐所凭的“隐囊”,故名,寺在其南麓,为唐名僧涅梁(赐封妙应圆智大师)的道场,光启二年(886)赐名慈寿寺,人们习惯称为囊山寺。

唐代,囊山寺僧众达千人。时福建的琅邪王王审知,拨给太平、霞塘、南隐等处田以供僧粮。景祐初年,殿堂楼阁才全部完备,建有放目亭、云涛亭、苍霞亭、蘸绿亭、石屏轩、松风阁、云卧堂、白云堂、海月堂、延寿堂、西来室、幻如室、净居室、放光室等。宋代,寺为福州至兴化驿路上的宿站,寺僧还负责招待过往官员。15世纪初,寺里僧人有300多人,至“文化大革命”前还有30多人。“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寺宇佛象和山上风景树石多被毁坏,僧众多离寺还俗。1976年后,僧人陆续返寺。1981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列为开放寺院。1982年旅居马来西亚的侨僧悟丹、马来西亚佛协副会长寂晃、旅居印尼的侨僧海涵,汇回捐款援助全面修复。1990年,全寺总面积1.86万平方米,住僧38人。

四、梅峰光孝寺

光孝寺在城厢胜利路中段,宋代此地名梅子岗,崇宁二年(1103)赐“梅林佛国”匾,以此称梅峰寺。

唐江安王后裔莆田白塘(今涵江区洋尾村)人李泮,与妻黄氏,于这满山梅树中的一座观音亭祈生贵子,果于宋元丰八年(1085)生下一男,命名李富。夫妇俩遂舍梅子岗山地100多亩,扩建观音亭为佛宇。崇宁三年(1104)敕赐名崇宁禅寺,政和元年(1111)敕改天宁万寿寺,绍兴七年(1137)改名报恩广孝寺,十二年(1142)才改为今名。这时李富捐资扩建,成为著名的“城市山林”。

“文化大革命”期间,梅峰寺被占改他用。1979年后,侨僧支持重建祖寺。于山巅海拔55米处的古望海亭故址建一座高15米,三重檐、悬栏高阁式的大悲殿,中塑一尊高13米的观世音坐像,前砌广庭、高台、围栏,以供登眺;又于望海亭左侧,扩建大雄殿,成为面阔、进深各5间,三重檐歇山顶的宏伟建筑,并撤民居建天王殿。今大雄殿和天王殿的后檐角柱均保存一对宋代瓜楞柱,明代建的瞻拜亭移前立于两殿之间,其左右为新建的3层钟鼓楼,并以长廊接连成为宫廷式结局;两廊侧分布有客堂、斋堂、禅堂、僧房等配套建筑物;又于天王殿前建一座高10米多,开3个拱券的石牌坊。1990年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名书法家赵朴初题了寺名。是年,全寺总面积0.7万平方米,住僧4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