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响应林俊起义

清咸丰三年(1853)四月,林俊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影响下,聚众数千人在永春起义,攻下永春、德化、大田等县,但这些县城不久又被清军攻陷。林俊起义军攻克仙游后,立即进军莆田。九月初,林俊在华亭调解莆田乌白旗群众间的争执,劝他们停止械斗,一致对付清兵,得到群众的拥护。初八日,林俊起义军和乌白旗群众会师于华亭霞皋,人数达到五千多人。初九日,林俊率军围攻兴化府城,不克,退回仙游。九月廿三日,林俊又率领起义军攻打兴化府城,围城三天,未能攻下,从常太里山区往仙游退回永春。

二、莆田小、刀会起义

清同治四年(1865)十月,莆田的小刀会以常太莒溪为根据地,抵抗官军。闽浙总督左宗棠于次年正月派提督骆大春,参将简某到莆田镇压,官军围攻莒溪,遭到小刀会义军的顽强抵抗,连续两个月攻不下。后官军增派援军,由仙岭、何岭和御史岭三路包围莒溪,起义军200多人被杀,起义失败。

三、莆仙农民起义

民国元年(1912)六月十九日,黄濂(灵川硋灶人)领导农民在壶山三十六乡起义,发表宣言,抗捐抗税。八月二十九日打败兴化府知事佘文藻组织的“围剿”,沿海的群众纷纷响应。福建都督府派孙葆瑢团和楚观舰,水陆并进,赶到莆田,孙葆瑢率部进攻三十六乡。起义军在黄石、笏石农民群众的声援下,在新塘、沟尾与孙军激战约两小时,虽因武器悬殊,损失了四、五十人,但农民军声势浩大,英勇顽强,击退了孙军的进攻。起义军乘孙赴省之机,进攻莆田城,当晚,大队经元丰桥在霞林集结,然后分两路到达浙江庙与梅花亭。此时,提前一天返莆田的孙葆瑢与部下从醉梦中惊醒,仓皇失措,黄濂战前在浙江庙进香,错过了战机。双方激战两小时后,起义军向渠桥退却。

同年,起义军聚集兵力攻进仙游城,释狱囚,杀恶绅,冲教堂,济贫民,振奋军威。之后,便主动撤出。8天后,攻进笏石,并与政府军夜战于北埔寺。由于有人倒戈,起义军潘沐部在突围中受创,伤亡百人。政府军占领大仑,大肆杀掠。

民国二年(1913)春,起义军再攻笏石,因官兵增援而未能攻下,同年五月五日,起义军再度攻占仙游城。五月十六日,政府军开炮攻城,并以竹梯从南门攻上城垣,农民军撤离仙游回莆田。因病黄濂转移外地治疗,民国三年(1914)11月病逝,起义军解体。

四、莆田南北军战争

民国7年7月,广州护法政府派陈炯明率领“援闽粤军(通称“南军”)攻入漳州,会合杨持平部,并委任张铛祺为援闽粤军左路司令。8月张兆祺部民军攻占仙游县城,莆田震动。乡绅纷纷逃往乡下避难。9月上旬,莆田革命党人邹去病、杨雷霆、涂开基等联合黄濂旧部组成莆田民军,准备攻夺莆田县城。中旬,南北军战争在莆田县城展开,张兆祺、杨雷霆及部分黄濂旧部主攻南门,邹去病及部分黄濂旧部攻东门,常太民军陈龙、吴牧川、雷轰等部攻西门。守城北军马督彪、江涛两个营一面抵抗,一面极力控制北门,企图保住北通涵江之道,以等待援军。福建督军李厚基派“模范团”耿锡龄部增援莆田,先遣营程经在城南溪船头被杨、雷部击败、退入城中。20日耿团到莆,北军冲出南门,烧毁民房、商店40多家,张兆祺在激战中阵亡。部下退回仙游,南军受挫。下旬,北军集中力量攻击东门,南军撤往南洋平原。

10月中旬,粤军许崇智部(南军)到达莆田,绕道梧塘,进攻涵江,准备切断莆城北军与福州的联系,在涵江与耿锡龄部激战。接着,杨持平率闽南民军会合杨雷霆部在城南新度击败北军,再攻莆田县城与许部进攻涵江遥相呼应,使莆田北军受到南北两方面的夹击。11月下旬,北洋军阀李厚基再派卫队团团长王献臣率部援莆,攻克梧塘,迫使许崇智部西撤往永安,涵江之围遂解。月底王献臣乘机进攻黄石。这时,陈炯明暗中勾结李厚基,进攻闽南护法军,杨持平被迫回闽南打败陈炯明,莆仙民军陷于孤立。后经调停,以莆田、仙游两县分别为北军和南军的防地。至此,历时4个月的莆田南、北军战争遂告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