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三章 语法

第一节 形态特征

和其他汉语方言一样,莆田话词的形态变化,即形态特征不很丰富。只是实词的多种重叠形式和词头词尾较有特色。以下分述之。

一、实词重叠

1.形容词重叠。常见的有单音和双音两类。单音节的重叠形式又分两种,即AA式和A~AA式,它们分别表示比较级和最高级。如:芳(香)→芳芳(很香)→芳~芳芳(很香很香)。寒(冷)→寒寒(很冷)→寒~寒寒(很冷很冷)。

以上单音形容词比较级重叠式有的与动词重叠式词形相同,在口语中是以语音手段来区别的,凡重叠后第一音节为阴平者是形容词,为阳去者是动词,少有例外。如:

烧[〓iau1]烧(很暖和)——形容词

烧[〓iau5]烧(烧一烧)——动词

补[p〓u1]补(很有营养)——形容词

补[p〓u5]补(补一补)——动词

双音节的形容词重叠式比较级为AAB,最高级为A~AAB。如:紧关(及时)→紧紧关(很及时)→紧~紧紧关(非常非常及时)。又如:清气(清洁)→清清气(很清洁)→清~清清气(十分十分的清洁)。

以上最高级的第一音节均须读作阴去声,并有稍微顿歇。如:好好好天(天气非常非常晴朗)读作[ho4、ho2ho2li?1]

还有一种ABB式重叠式是加重言后缀构成的。也表示比较级。可分为两种。一是原形单音节的,内部结构为A十BB,如:

定息息(静悄悄)光轰轰(亮堂堂)

薄丝丝(很薄)咸滴滴(很咸)

若原形是双音节的,内部结构则是AB十B,如:

平直直(很平直)乌暗暗(很暗)

肥白白(丰腴而白皙)厚囤囤(很厚)

2.名词(包括方位名词)重叠。可重叠的名词其形式与作用同形容词。只是重叠后仍富有名物形象色彩,这点与一般形容词重叠意义不同。不妨把这类词看作是名形兼类词,它不是开放的,即不可类推,如有“刀刀”说法,无“剑剑”说法。单音节的名词重叠式为AA,如:柴柴(谓干瘦如柴)。水水(湿润多水的样子)。卵卵(圆滚滚,胖得可爱的祥子)。双音节的重叠式为AAB,如:酒酒气(带有较浓的酒味)。肉肉味(很有猪肉的香味)。耳耳聋(听力很差)。头头前(很前面)。中中央(最当中)。下下底(最下面)。

3.有些数词也可重叠,形式作用与形容词也相同,不妨看作是数形兼类词,如:

四角→四四角(很方正)

十成→十十成(十全十美)

五指痕→五五指痕(五指印下的鲜明痕迹)

双头尖→双双头尖(两头都很尖)

二百五→二二百五(很傻)

4.动词重叠。有三种基本形式。

单音节的重叠式为AA,作用与普通话相仿,但在莆田话中不可以单独作谓语,总要在其前面或后面附带一些别的成份。如:坐坐一下(坐一坐);讲讲看(说说看);行行一出(走走)。爱摕走走(欢喜跑一跑)。

双音节的重叠式为AAB,表示动作的量少或短暂。如:学习→学学习(学习学习)。商量→商商量(商量一下)。应付→应应付(稍作应付)。休息→休休息(稍事休息)。

另一种单音动词重叠式中间嵌“阿”,成“A阿A”式,表示动作的持续或多量。如:

〓阿〓(不断地笑)讲阿讲(连续地说)

流阿流(到处流淌)食阿食(一直吃)

摇阿摇(不断地摇)行阿行(走的很多)

5.能愿动词一般也可重叠,表示程度高。如:敢做→敢敢做(很敢干)。会食→会会食(很会吃)。肯讲→肯肯讲(非常肯讲)。愿去→愿愿去(很愿意去)。

二、派生词的词头词尾

1.词头“阿”[a1]

许多南方方言共有的“阿”,可作称谓词或一些特殊称呼的前加成分。如:阿嫂(嫂嫂)、阿弟(弟弟)、阿舅(舅舅)、阿肥(胖子)、阿咪(小孩)、阿戆(呆子)等。“阿”,莆俗又写作“亚”或“吓”,这与“阿”在构词时,莆音多变读为去声或增音为入声有关。

2.词头“乃”[nai3]

“乃”当是古汉语的残留词头,多作亲属背称词的前加成分。如:乃兄(其兄)、乃弟(弟弟)、乃团(内弟)、乃侄(侄儿)、乃侄女(侄女)、乃甥(外甥)、乃甥女(外甥女)等。

3.词尾“头”[tau2]

(1)加在名词后,有附加意义。如:门头(门槛)、埕头(庭院)、句头(词藻)、根头(把柄)、米头(碾米机)、电头(发动机)、班头(花样)、母头(酵母)。

(2)仅作构词成份,无词汇意义。如:岁头(年龄)、名头(名字)、性头(脾气)、店头(商店)、位头(座位)、肩头(肩膀)、柴头(木头)、镇头(集镇)、起早头(早上)。

(3)加在名词后,表示方位或处所。如:海头(海边)、车头(车站)、灶头(灶前)、山头(山上)、〓头(路上)、裤头(裤腰)、齿头(牙根)、水头(上游)、目头(眉头)。

(4)加在一些名词后,表示“为首的人”。如:乞食头(乞丐头子)、和尚头(住持)、师姑头(女住持)、呆囝头(孩子王)、学生头(学生头头)、妇头(谓妇女组织领导者)。

(5)加在一些形容词后构成新形容词。如:脆头(干脆)、齐头(整数)、滚头(抢手)、累头(麻烦)、勇头(勇健)、窒头(犹豫)、成头(象样)、顽头(固执)、芳头(浓香)。

4.词尾“囝”[ky〓3]

“囝”俗写作“仔”,作词尾主要有以下这些作用(下面用“仔”代“囝”)。

(1)加在名词语素后作后缀,与普通话“子”相当。如:锯仔、钳仔、锤仔、椅仔、凿仔。

(2)加在语素后作构词成分。如:爪仔(麻雀)、侬仔(人物画或偶像)、娘仔(蚕)、称仔(杆秤)、笔仔(文笔)、黄仔(黄梅)、〓仔(有齿为镰,无齿为〓)、角仔(零钱)。

(3)加在一些名词语素后,表示轻、少、稀、薄等意义。如:药仔(第二次熬的药汤)、婶娘仔(少女)、浆仔(稀豆浆)、暝仔(少量的晚饭)、肉仔(少量肉糜)、钱仔(少量的钱)。

(4)加在名词后,表示“小”的意义。如:牛仔(小牛)、山仔(小山)、竹仔(小竹子)、海仔(小杂海)、雨仔(小雨)、鼎仔(小锅)、车仔(小车、特指自行车)、窟仔(小池塘)。

(5)加在度量衡单位词后,表示“约近”之意。如:蜀斤仔(接近一斤)、蜀尺仔(大约有一尺)、一称仔(近十斤)、一铺仔(近十里)。

(6)加在一些词语后,表职业或从事某行当的人,带有轻蔑意味。如:戏仔(演员)、旦仔(旦角)、贼仔(小偷)、客仔(外地人)、讨柴仔(樵子)、番仔(洋人)、福州仔(福州人)。

5.词尾“阿”[a]

读轻声,略等于普通话之“的、地、得”,闽南话的“兮”[e],有以下作用。

(1)加在人名后,表亲昵。如:张三阿、李四阿。

(2)加在某些语词后,表示从事某行业或具有某特征的人。如:拍铁阿(打铁匠)。度绳阿(木工)、行番阿(华侨)、撑船阿(船夫)、坐车阿(乘车的人)、耳聋阿(聋子)、弯腰阿(驼背的人)、青盲阿(瞎子)。

6.词尾“公”[k〓1]

称专事某行业的人和某些神〓。如:师公(作道场的道士)、厨公(厨师)、宫公(宫庙中掌香火之人)、塗公(专事殡葬的人)、安乐公(阔佬)、灶公(灶神)、雷公(雷神)、土地公(土地神)。词尾“公”不可类推。

7.词尾“仙”[〓ε?2]

称有特殊嗜好,外貌或职业的人,加“仙”后带轻蔑或诙谐意味,与闽南话的“仙”大体相通。如“酒仙(酒鬼)、缴仙(赌棍)、鸦片仙(鸦片鬼)、目镜仙(带眼镜的人)、枯骹仙(拐脚先生)、看命仙(相命的)、风水仙(旧称地理先生)。还可加在一般男性人名后。

8,词尾“鬼”[kui3]

有“干、小”之意,多含贬义。如“虱母鬼(虮子)、卵鬼(小蛋)、塍豆核鬼(炒蚕豆)、鱼仔鬼(小鱼)、龙眼鬼(干小少肉的龙眼)。

9.词尾“古”[k〓u3]

加在名词成分后,表示“长不大、老的、旧的”等意义。如:人古(小大人)、猪古(养不大的猪)、茄古(长不大的茄子)、民工古(老民工)、壮丁古(老壮丁)、学生古(老留级的学生)、〓古(旧棉袄)、戏古(老戏迷)。

第二节 词类

本节介绍几种较富方言特色的词类。

一、代词

1.“我、汝、伊”分别为第一、第二、第三人称代词,其复数形式,均在后面加“辈”[mue4],变成“我辈、汝辈、伊辈”。

2。指示代词与其他闽方言同出一源,近指声母为ts—,远指声母为h—,并有整齐的区别。如:者[tsia3](这)——许[hy〓3](那);者个——许个;者各(最近)——许各(过去);者出(现在)——许出(那时);偌大(这么大)——许大(那么大)。

二、物量词

物量词大多与闽东、闽南相类,而与普通话差别较大。如:头[t‘au2]不分“只、匹、条”等,可说“十头鸡、十头牛、两头马、三头鱼、四头虫”等,同闽东。领[nia3],可用于称被子、棕蓑、草席。身[〓i?1],既可用于“蜀身汗”(满身汗)、“蜀身(一尊)菩萨”,也可用于“蜀身(一只)娘仔(蚕)”、“蜀身(一个)侬囝(布娃娃)”等,此则同闽南。也有一些量词,为莆田方言特有。如:香蕉称“橹”[l〓u3](相当于北方的“嘟噜”);绳子、草等称“秆”[kua3](也有人说[ka3]);另有些与其它闽方言当为同源。如称十斤为“称”,十华里为“铺”,田地六分或八分为“工”,庹长为“寻”,束、叠等量词为“子”[tsi3],电池一节、故事一段等均可称“箍”[k‘〓u1]。

莆田话量词和称数法有以下一些语法特色。

1.量词前的“大只”、“细尾”,这类形容词还可重叠用作谓语、定语、状语、补语等。如:虾大大尾(虾很大)、细细头的猪(很小的猪)、大大声叫(大声地呼喊)、吼细细声(小声地哭泣)。

2.“八分+量词”格式表示“大半、七八成”意思。如:八分瓶(半瓶多)、八分碗(大半碗)、八分饱(七八成饱)、八分年(大半年)。

3.量词前的数词若为“蜀(一)”,那么“蜀”和后面的次位量词均可省去。如:一斤六两——斤六,一尺二寸——尺二,一两几钱——两几。在特定语境,若量词短语中只有一个量词,那么,开头的数词“蜀”、次位的“十百千万”等均可省略。如:一万五干元——万五,一千九百四十斤——千九四。省略以其简洁优势,在日常交际中更常用。

4.十进单位以“成”[〓〓ia2]放在位数前,再接上量词,表示约数。如:成千人(上千人),成百斤(上百斤),成万元(近万元)。三、形容词

形容词特点之一为重叠,详前“形态特征”。另一特点是衍音十分丰富,其词缀重叠音节一般都不止一种。衍音的范围和普通话差别较大,可随形容的不同事物、各人情感、各地习惯而大有变化。如形容红色的,有:红冠冠kua??42kua??11,红□□t〓u55t〓u42,红□□pia42pia11,红瓜瓜?ua13?ua533红忌忌ki55ki42,红括括kua〓4kua〓21,红各各k〓〓4k〓〓44,红曲曲k6〓〓4k4〓〓21,红赤赤ts‘ia42ts‘ia55,红怪怪kue55kue42红糟糟tsau13tsau533等等。又如:形容静的有:定曲曲、定静静、定清清、定息息等;形容轻的有:轻飘飘、轻飞飞、轻蠓蠓等。

四、副词

1.否定副词有:伓(不)、毛(无)等。另有合音否定副词“〓”[pε?2]、“〓”[pe5]、“〓”[mai4]等。“〓”为“未曾”的合音,也可分开读为[pε5iε?2],相当于闽南的“未”(还没有),如:〓来(还没来)、〓食(还没有吃)。“〓”为“未会”的合音,意为不会,如:〓好(不会好)、〓去(不会去)。“〓”当为“伓爱”的合音,意为不爱、不喜欢,如:〓看(不爱看)、〓食(不爱吃)。

2.程度副词,通常说“尽”[tsi??5],也有说“野”[ia3]、“全”[ts?2]、煞”[〓〓a〓6],如:尽好(很好),野悬(很高)、煞好(极好)、全〓(极美)。还有一些多音节程度副词,因年龄、性别、地区不同而有不同的使用频率。如:“甚那、兆外、连天、列第、绝顶、尽道、极到、满定、尽其道”等。

3.疑问副词,主要有“伓敢”[?5〓3],(又说“阿敢”[a〓6k〓3]),“伓通”[n5na?1]等说法,相当于普通话的“难道、或许、敢情”。如:伓敢〓使得(难道不行)?阿敢伓知(或许不知道)?伓通是汝(敢情是你)?

4.重复副词,有“再”[tsε4]“爱”[ai4]、“都辈”[tu1ue4]等,均表示“又”“再”之意。如:爱来(再来),再行了(又走了),都辈吼(又哭)。有时为了强调,可连用不同重复副词。如:都辈再来了(又来了)。

5.范围副词,主要有“那”[n〓〓〓6],海南话的[na]、潮州话的[n〓〓]同源,表示“仅、只”之意:如:那会食(只会吃)。又有“那□”[n〓〓〓6na1]、“阿□□”[a〓6n〓〓5na1]“阿那□□”[a〓6n〓5na1na1]等说法,均表示“仅此而已,不过如此”意思。

6.必然或然副词,有“硬框”[?e5k‘〓?1](必定、一定)、“无定着[po5tia5tiau3](不一定、也许)等说法。如:伊硬框来(他一定来的)。无定着去(不一定去)。无定着有(也许有)。

第三节 组合

语法上的组合规则包括构词法和句法。这里指句法,以下介绍几种有特色的语序和句型。

一、语序

1.表示完成式句子的谓语后习惯不带宾语,一般把宾语倒置于谓语之前,如:我鞋颂了行(我穿了鞋子再走)。

汝水燃沸去(你把水烧开了再去)。

也有一些宾语前置后置并存的,如:

汝食糜了行(你吃了饭再走)。

汝糜食了行(你把饭吃了再走)。

以上并存格式,并非等义,它们各自强调的对象有所不同。

2.某些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可直接置于形容词前作状语,表示“极、很”的意思,大抵都是贬义的。如:

死人毒(很毒辣)骨头〓(臭美)

棺材好(假的好)五骹筋(极犟)3.“形容词十卜[p〓〓6]十动词补语”格式,表极度的夸张。如:

红卜死(骄傲得要命)。惊卜〓(吓坏了)。

欢喜卜死(高兴得要死)。看卜吼(看得要哭起来)。

4.表示数量增减的状语“加”、“少”一般置于谓语后面。如:

颂加一件衫(多穿一件衣服)。

行少一铺〓(少走了十里路)。

有时为强调对象,亦可置于谓语前,如:

做加蜀工(多干一天)。

加做蜀工(再干一天)。

食加半碗(多吃半碗)。

加食半碗(再食半碗)。

5.表示时间的状语,也往往置于句末。如:

我去买物件头前(我先去买东西)。

汝蹈骹车倒尾(你在后面骑自行车)。

如果需要强调,也可把时间状语前置,如:

我头前去学堂(我先上学校去)。6.动词后带叠音补语,可表示“悉数”或“彻底”意思,如:

衫裤褪澈澈(衣服脱光光的)。

蜀盆糜食了了(一大碗粥吃得光光的)。

蜀株树曝焦焦(一棵树全晒干了)。

7.“程度副词十形容词十量词”格式,普遍可作谓语。如:

许株树尽细株[tau1](那棵树很小)。

苹果连天大个(苹果非常大)。

8.双宾语次序有两种。一种与普通话相同,即近宾语在前,远宾语在后。如:

伊给我蜀本册(他给我一本书)。

另一种是远宾语在前,近宾语在后,或变换为连谓句,或变换为主谓谓语句。如:

我借十元钱给伊(我借给他十元钱)。

我一个问题勘汝(我间你一个问题)。

二、句型

(一)比较句

(1)表示甲乙相同的,用“甲十合[ka〓7]十乙十平平十形容词”格式。如:

伊合我平平悬(他和我一样高)。

小丁合小王走平平紧(小丁和小王跑得一样快)。

(2)表示甲超过乙,用“甲十比较词十乙十厄[ε〓6]十形容词”格式。比较词通常有“比”“譬”[p‘ia5]、“□”[ts‘y5]等。如:

我比伊厄早(我比她更早)。

狗譬猪厄万精(狗比猪聪明)。

有时不用比较词,则用“甲十厄十形容词十乙”格式。如:

海水厄重沟水(海水比河水重)。

下昼厄热起早(下午比上午热)。

(3)表示甲与乙相似,形式比较灵活,常说的有“〓输赢”、“差〓显”、“卜蜀样”、“参不多”、“伓惊侬”、“参不多蜀样”等。如:

两个侬功夫〓输赢(俩人本事差不多)。

今旦夙哺价钱差〓显(今天和昨天的价钱相差不多)。

者本许本卜蜀样(这本和那本几乎一样)。

两〓参不多(两边差不离)。

好〓伓惊侬(好坏差不了多少)。

姐妹囝生参不多蜀样(姐妹俩的长相差不多)。

(4)表示甲不如乙,一般用“甲输乙”格式,为突出定语,通常省去中心词。如:

汝者件输伊(你这件不如他的那件)。

有时需要强调程度,可在宾语后加补语,与普通话的引进介词短语结构不同。如:

伊输汝够股(他比你差多了)。

我输汝辈穧穧(我比你们差得太多了)。

(二)被动句

一般引进“给”[ki〓6]来表示。有人写作“乞”,音不合,因莆语“乞”表“取”义,音[k‘〓〓6];表“给”义,音[k‘ue5]。另莆语表示主动处置句有时说[k〓〓6],稽之其他方言,当为“共”的音转。如:

椅囝共[k〓〓6]搬走(把椅子搬走)。

椅囝给[ki〓6]搬走(椅子被搬走)。

又如:

伊给[ki〓6]我拍(他被我打)。

莆田话被动式也可以省略介词直接用意合法来表达。如:

伊我拍(他被我打)。

牛伊牵行了(牛被他牵走了)。

(三)处置句

莆田话处置式句型有四种,分述于下。

(1)把普通话的“把”换为“将”[tsy〓?1]如:

将伊逮回来(把他捉回来)。

(2)用“给”表示,常用格式为“主语十共[k〓〓6]十动词”,如:

衣裳共收爬起(把衣服收起来)。

(3)用“项”[ha?5]引进动作对象。如:

汝辈项侬拍〓使得(你们打人是不行的)。

伊项我逐行(他把我赶走)。

(4)“将、共、项”均不用,而以连谓式来表示。如:

批写了摕[t‘e2]去寄(把信写完后拿去寄)。

汝者牵事体做了再讲(你把这件事情做好了再说)。

(四)疑问句

不用句末语气词提问,而是用肯定加否定的选择式反复问句来表示。如:

汝食伓食(你吃不吃)?

有看见无(看见了没有)?

许有侬无(那儿有人吗)?

伊会去〓(他会去吗)?

伊是兴化侬伓是(他是兴化人吗)?

询问句还常用“〓”[pε?2]或“未曾”[pε5lε?2]构成。如:

瓜熟〓(瓜熟了吗)?

汝食〓(你吃了没有)?

卜行未曾(要走了吗)?

(五)有无句

和“有”、“无”组合的句子为“有无句”。其有些用法已出现在上面的疑问句中,以下简述“有无句”的其他用法。

(1)“有”、“无”可带名词宾语,与普通话相同,但也可带动词性宾语,表判断或肯定。如:

电影我有看(电影我看过)。

头家无来开会(头儿没来开会)。

(2)“有”、“无”可用在形容词前,表示怎样或程度。如:

蔗有珍(甘蔗有甜味)。

侬生有〓(人长得漂亮)。

胰皂无芳(肥皂不香)。

读书无认真(念书不认真)。

(3)“有”、“无”可直接作补语用,也可用于动宾之间或动补之间。如:

看有要无(看得见却拿不到)。

汝摕有法是摕无(你拿到还是没拿到)?

伊买有货,我买无货(他买得到货物,我买不到货物)。

顶顿食有饱,下顿食无饱(上顿吃饱了,下顿吃不饱)。

(六)陈述句动词“体”的表现

(1)现在进行体,不带“着”等助词,而是以词汇手段来表现。如:

伊躲许读书(他正在那儿读着书)。

我坐者食糜(我坐这正吃着饭)。

大门开开许(大门敞开着)。

(2)完成体与普通话相似,只是过去完成体不用助词“过”表示,而是在动词前加状语“八”[pε〓6](曾经)。如:

我八去(我去过了)。

汝伓八看见(你没有见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