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一节 古遗址

一、文化遗址

鲎尾寨半山坡遗址 位处埭头镇后壁利村及红旗水库北面。分布范围约3000平方米。1987年采集到石〓、石刀和敲打器、贝壳以及较多的灰、红硬陶、彩陶等陶片228片。纹饰有:绳纹、叶脉纹、曲折纹、圈点纹、方格纹、弦纹等种。

鹧鸪墩遗址 位于庄边乡前埔村溪南,分布范围约2500平方米。1987年6月采集到少量黑、灰、红夹砂陶、灰泥质陶碎片。纹饰有:波浪纹、篮纹、曲折纹等种。经鉴定为商周时期的古遗址。

岭埔头遗址 位于白沙镇广山村广山小学东侧,分布范围约5000平方米。1987年采集到残石戈,残石〓和少量灰夹砂陶、灰泥质陶碎片。纹饰有:云雷纹、席纹等种。经鉴定为商周时期的古遗址。

长头埔遗址 位于常太乡溪北村莒溪后坑新厝西北200米处,分布范围约3000平方米。1987年采集到石〓1件,砺石1件和灰、红、黑夹砂陶74片、灰印纹硬陶片21片。纹饰有:席纹、网纹、条纹、方格纹、刻划纹、曲折纹等种。经鉴定为商周时期的古遗址。

乌宫山遗址 位于常太乡五上村,常太中学西南200米处,分布范围约200平方米,还有部份遗址被东圳水库库水所淹没。1987年采集到红夹砂陶11片、灰硬陶碎片11片。纹饰有:方格纹、刻划纹、素面弦纹等种。经鉴定为商周时期的古遗址。

下上郑遗址 位于常太乡洋边村东圳水库东1000米处,分布范围约10000平方米,还有部分被水库库水所淹没。在东北面山坡上有块面积300平方米、厚2~3厘米的灰土夹炭渣烧土、碎陶片堆积层。1987年采集到石〓和红、灰、黑夹砂陶14片、灰泥质陶3片、灰硬陶碎片4片。纹饰有:篮纹、绘纹、锥刺纹等种。经鉴定为商周时期的古遗址。

亚民山遗址 位于渠桥镇青垞村西200米处。分布范围约100平方米。1987年采集到石环和零星灰夹砂陶(曲折纹)、素面硬陶碎片。经鉴定为商周时期的古遗址。

后兰山遗址 位于华亭镇后兰村西北300米处。分布范围约1000平方米。1987年采集到石〓和少量灰夹砂陶、灰硬陶碎片。经鉴定为商周时期古遗址。

红土山遗址 位于华亭镇柳园村南500米处,分布范围约3000平方米。1987年6月采集到零星灰夹砂陶、灰硬陶碎片。纹饰有:回纹、条纹、曲折纹等种。经鉴定为商周时期的古遗址。

营寨山遗址 位于华亭镇埔柳村埔头西北400米处。分布范围约5000平方米。1987年采集到完整的石戈、石〓和少量灰、红夹砂陶、灰硬陶碎片。纹饰有:席纹、方格纹、刻划纹、曲折纹、云雷纹等种。经鉴定为商周时期的古遗址。

天云洞遗址 位于埭头镇温李村北、群策水库西南的天云洞山,分布范围约3000平方米。1987年采集到石〓、石球和少量灰、红印纹夹砂陶、红陶、硬陶碎片。纹饰有:网纹、弦纹、方格纹、刻划纹、戳点纹、曲折纹等种。经鉴定为商周时期的古遗址。

乱石山遗址 位于南日岛上南日乡海山、后坑两村间、海山水库西南。分布范围约5000平方米。在山坡东侧石缝中有厚60厘米的文化堆积层;山坡西南侧被雨水冲刷裸露,采集到石环1件、石球2件、红砂陶纺轮1件,灰砂陶片及灰印纹硬陶片136片。纹饰有:绳纹、网纹、方格纹、圆点纹、弦纹、直篮纹、曲折纹、刻划纹等种。经鉴定为商周时期的古遗址。

二、窑址

许山窑址 位于灵川镇海头村许山南麓。瓷片散布范围约3000平方米,堆积层厚3~7米。采集到影青白瓷碗、碟、盏、瓶等生活用品,及支圈、垫饼等生产工具。纹饰有:印花纹、刻划纹,多数为素纹。经鉴定为宋代古窑址,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瓦窑垅窑址 位于庄边乡〓洋村瓦窑垅、莆永公路段西侧山头。瓷片散布范围约2000平方米,部分堆积层厚达2~8米。采集到碗、盘、洗、碟、瓶、壶、盖罐、三足炉、高足杯等青瓷片。分印花素面和刻划花间篦点纹二大类型。经鉴定为宋、元时代古窑址,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过洋山窑址位于新县乡文笔村。瓷片散布范围约7500平方米,堆积层厚达1米以上,于断面处发现一座窑基残址,长25米、底宽2.85米、高1.8米,烟囱顶宽15厘米。采集到残缺窑具垫座、匣钵和罐、壶、盆、盒、碗等青瓷残品。经鉴定为宋、元时代古窑址。

碗洋窑址 位于西天尾镇碗洋村小学校周围。瓷片散布范围约3000平方米,堆积层厚1~2米。采集到碗、盆、碟、盘、杯等残片。经鉴定为宋、元时期古窑址。

青蛙山窑址 位于灵川镇利角村北1000米处。瓷片散布范围约8250平方米,部份地段堆积层厚达1米。采集到匣钵、垫座、支圈等窑具和碗、盆、杯、洗、碟等。纹饰有:篦纹、刻划纹、条线纹、荷花瓣纹等种,器形平底内凹实足芒口,施釉不到底。经鉴定为宋代古窑址。

东汾笼口山窑址位于灵川镇东进村东汾笼口山。瓷片散布范围约2000平方米。采集到小口瓶、罐、杯、匣钵、碗等。残存窑形似笼子。经鉴定为明代陶窑址。

三、古谯楼 城址

谯楼 位于县城中心。宋太平兴国八年(893),知军段鹏建,为兴化军治子城的城门楼。绍兴六年(1136)火毁,知军刘登重建,并置更鼓刻漏于其上,故称鼓楼。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倭乱,又毁。隆庆五年(1571)重建,匾为“壶兰雄镇”。现存建筑物为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重建,嘉庆八年(1803)重修,整体建筑物为三层,底层基台保存宋代城阙形制,券门上嵌(马夔陛书)“古谯门”石额,有100根木柱,用材保存明末清初原物。是福建省仅存一座谯楼,为福建省文物保护单位。

莆禧城 位于忠门镇莆禧村。地处莆禧半岛南俯海最高处,东、南、北三面临海,与湄洲岛相望。明洪武二十年(1387),于此置守御千户所,驻兵1000名,隶平海卫辖。时拆镇海石堤筑平海卫城和莆禧千户所城。城原周长590丈、基厚1丈2尺、城墙高1丈3尺;子城高6尺;建垛1049个、警铺24个;开城门4个,上筑城楼,并筑月城;城外西面凿山为旱壕,宽2丈、深8尺、长210丈,三面与海吻合。民国28年(1939),县政府奉命拆毁莆禧城,现仅残存城墙1000米,东北2座城门及月城。为县文物保护单位。

四、寨址

越王台遗址 位于白沙镇宝阳村古院山。西汉时(公元前138年)东越王余善叛汉,武帝派会稽太守朱买臣率兵讨伐,东越王在此筑台据守顽抗抗,现尚存石台基础10余层,旁有“三燧峰”,传为东越王举烽火报警之所。

五斗寨 位于庄边乡庄边五斗山。元末兵乱,乡民为自卫而建。寨踞山巅,圈地3300平方米,周长1800米,夯土墙,外砌石块,高2.5米,宽1米,今石块多崩坏,土墙外露。开2个寨门,今均毁坏。整体保存尚完整。

新兴寨 又名樟江寨,位于新县乡仙安村。建于海拔598米顶峰。南明唐王时为抗清义士所建的据点,圈地1000平方米,寨墙石砌,现存残段长3000米,高5米,顶宽1.3米,基宽2.5米。东西南北四面开门,北门有石横刻“新兴寨”3字,其下8直行文为“天干十五丈五尺,地干十三丈五尺,人干十五丈,通共四十四丈,太岁乙酉闰六月十一日,信士林瑞宗,黄汉发等众同立石”,石高140厘米,宽50厘米。保存较完整。

清芳寨 位于新县乡䂬溪村夹漈山上,距夹漈草堂北1000米。寨门额刻“山色清芳”4字,故名,俗称书亭寨。踞峰顶,西、北2面临悬崖,周长1000米,椭圆形,圈地1000平方米。寨墙石砌,高7~8米,宽1米,内侧筑有附阶,可通行。朝南开门,石条搭架,高2.4米,宽1.2米。今保存较完整。

朝天寨 位于白沙镇长兴村山上,踞海拔613米顶峰。明代建造,依险构筑,形如花瓣。圈地6600平方米,周长1500米,巨石筑墙,高2.5米,宽1米。南、北各开1门,已毁废,墙亦多处严重崩坏。今存有石臼等。

鹭峰寨 位于东峤乡百叶村鹭峰山上。南明东阁大学士朱继祚建,为抗清据点。今残存石寨墙长2000米,高4.5~5米,宽1米。有东、南、北3门,圈地5000平方米。寨内有创建于元至正年间(1341~1368)鹭峰岩精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重修。今保存较完整。

崎头寨 位于埭头镇鹅头村,俗称“鹅头堡”。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乡民为防倭倭寇而建。嘉靖四十三(1563)年被倭倭寇攻陷。万历二年(1574)重建时圈入小高地,杂石砌墙,今残存长2000米,高0.5~2米,宽1.5米。寨内存有房屋基址、古井、街道遗迹。原有一处崖刻“钓鳌处”被采石所毁,现只存一处摹米芾书的“第一山”3字。

九龙寨 位于南日岛港南村西户,俗称“薛刚寨”。明代建。椭圆形,圈地约2800平方米,块石砌墙。今残存高1米、厚70厘米。朝南开一门,残坏严重。

吉了寨 位于忠门镇梯吴村吉了。宋代地名“系蓼”,熙宁四年(1071)创建,名“系蓼城”。时商贸盛行,海船聚泊城下。明洪武二十年(1387),于此设吉了巡检司,重新修建寨城,周150丈、高1.8丈、厚1丈,建垛308个,警铺8个,开城门、建门楼2座。清初划界废毁,现只存寨墙一段,长116米、宽2.9米、高3.3米。为县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