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第一节 历史景观

莆田县内的游览景区,明代天顺年间,吴希贤始标莆阳四景:壶桥晴岚、乌山霁雪、绶溪待渡、宁海观澜。清朝顺治年间,林尧英手定莆田风景点“二十四景”:东山晓旭、西岩晚眺、梅寺晨钟、西湖水镜、南山松柏、木兰春涨、钟潭噌响、柳桥春晓、石室藏烟、智泉珠瀑、北濑飞泉、绶溪钓艇、九华叠翠、壶山致雨、三紫凌云、紫霄怪石、古囊列、谷城梅雪、白塘秋月、宁海初日、天马晴岚、夹漈草堂、锦江春色、湄屿潮音,沿用至今,约定俗成,成为莆田传统景区。晚清,李光荣又标沿海“十景”:小屿长桥、塔林渔唱、蓼城蜃气、螺港秋潮、门夹风涛、南啸归帆、萤崎秋雨、蚶山春树、冲沁晚烟、美澜夕照。因年代久远,沧桑变异,有的景点已成陈迹,但绝大部分景点保存完整,经过大规模修建,面貌焕然一新,成为现代游览胜地。

一、湄屿潮音

湄屿即湄洲岛,以岛形似眉得名,岛距县城50多公里,居大海之中。岛上有一座闻名海内外的妈祖庙。庙前海岸有大片辉绿岩,受风涛冲蚀,形成天然凹槽,隋着潮汐吞吐,发出有节奏的音响。初如管弦细响,继如钟鼓齐鸣,似龙吟虎啸,后如巨雷震天,骤雨泻地,动人心魄,传递甚远,故称“湄屿潮音”。庙后崖石上,有“观澜”题刻和明秦邦铸诗刻多处。站在“观澜”石上,远望茫茫大海,水中有山,山外有海,山海相衔,海天相接,颇为壮观。

二、木兰春涨

景观位于木兰溪中的木兰陂,距县城南门4公里。木兰陂是北宋年间修建的一座拦、引、蓄、灌、排、挡综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是我国至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大型水利工程,列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单位。

木兰陂自然景观秀丽。每逢春水初涨,陂上溪面宽广,水平如镜,桃红柳绿、溪水泱泱,两岸绿树青山倒映水中,风光如画。陂首枢纽工程为堰闸式滚水坝,春水暴涨时,溪水越坝而下,汇成瀑布,发出雷鸣声响。“木兰春涨”素以胜景著名。1958年,修建木兰倒虹吸管把东圳水库的渠水引入木兰灌区。倒虹吸管从木兰陂上游跨溪而过,犹如飞龙腾空,为木兰春涨胜景凭添胜概。

陂的南岸有座纪念修陂先贤钱四娘、林从世、李宏、冯智目的“协应庙”,现辟为“木兰陂纪念馆”。馆内保存自明代以来名人撰写的历次修陂碑石,是宝贵的水利建设史料。1962年,郭沫若到莆田游览,写下《木兰陂诗碑》亦立于此。

三、紫霄怪石

紫霄岩位于县城以北约10公里的西天尾,在九华山东北部。这里构成山体的火成岩,经长期的风化和水侵蚀作用,奇石嶙峋拟人物,千姿百态,同时敲击岩石的不同部位,会发出各种不同的声音,故有“紫霄怪石”之美称。

渡紫云溪,沿蜿蜒小道盘山而上,有巨石对峙如门,上刻“紫霄岩”三个字。穿过石门,有两棵连成“人”字形的连理榕盘根错节,踞石而立,古干凌云。不远处的琉璃峡上,飞架一座小巧玲珑的天台桥,相传是宋代蔡襄所建。桥旁有一石,敲击时,其声如鼓,故称为“石鼓”。其后有古榕盘石而生,根须婆娑,浓荫蔽日,人称‘石上松”。往上便是唐代创建的“迎福院”,旁有“祥云殿”。右后侧有一天然石洞,颇宽敞,内有清泉一泓,不溢不竭,雅称“玉壶池”。洞中还有罗汉石像,传说游人若蘸泉洒于面上,恍惚可见罗汉慢慢地现出笑容,由微笑而大笑,妙趣横生。洞前有一溪涧,泉流直趋山下,涧上横有一石,其形如舟,流水激石,声如鸣雷,故名“雷轰石”。溪涧中产一种稀有的小虾,浑身赤色,好象煮熟一样。还有一种似已剪尾的小螺。它们都是冰川前古生物的遗种,极为稀有。

石洞后悬崖峭壁,如障似屏。绝顶一石名“万岁石”,孤高列戟,尤为峻拔,作君临万般状。登峰顾盼,碧山青岩,光分势展,无石不奇,有似狮子,有似美人,无不惟妙惟肖。此外,还有“仙人冢”、“暖日台”、“三清石”、“太府厝”、“仙中帽”、“观音石”、“石镜屏”等石景,各具风姿,无不神形毕肖,引人入胜。人石山有多处石刻,旧志记有宋代苏舜钦、蔡襄等名人手迹,现在多已风化不可辨认为。

四、宁海初日

景点位于县城东南15公里的黄石镇桥兜村,古为“宁海渡”,乃木兰溪入海处。清雍正十年(1732)在此建石梁式的宁海桥,桥用巨石架设而成,全长225.7米,桥墩14座,高10米,桥宽5.8米,气势雄伟。桥的南北两端立着四尊高各3米的护桥将军石刻雕像,披甲戴盔,手执长剑,威武雄壮。1983年,在原有桥面上加高1米多,扩铺为水泥桥面,形成桥上桥,宛若双龙横空,仪态壮观。

拂晓,站立桥上观日出,如一面大圆金镜,徐徐上升“海曙长天一色红”,阳光万道,直射桥下,金光灿灿,波光粼粼,犹如金龙逐波,仪态万端,蔚为壮观,雅称“宁海初日”。

桥北岸有建桥时创建的“吉祥寺”,寺大门外立四根花岗岩石柱,目审手扪,并无刻凿或书写痕迹,但站在3米左右地方的一定角度审视,却有两对书法遒美的隶书对联,诚为奇迹。其对联曰:“取我物必殃,舍我物必昌。入吾门不贫,出吾门不富”。

五、东山晓旭

东岩山即东山,位于县城南西北。凌晨,登山眺望,旭日乍露,云披五色,如盘如轮,宿雾瞳胧,金光万道,奇幻莫测,气象万千,故称“东山晓旭”,素为游览胜地。夜间,在这里俯瞰城乡万家灯火,闪闪烁烁,灿若银河,别有一番景致,

东岩山半山腰有座“报恩东岩教寺”,寺主殿后有一座三层、空心、八角形的宋代石塔,虚檐危顶,形极奇古。基座浮雕36只狮子,形态各异,栩栩如生;守卫塔门的金刚力士的雕塑,线条粗犷,造型古朴。游人驻足塔上,“茫茫翘首青天外,不尽风光眼底收”。

寺的右下方有一座明代建的“三教祠”,祀奉“三教”创始人林兆恩(别号龙江)。三教祠后面有植于东晋的千年古樟一株。古树古塔古寺和晓旭相映成趣,韵味无穷。

六、石室藏烟

石室即石室岩,位于县城西郊2公里许的山上,有石洞多处,相传为古人穴居之所。又传唐代名僧妙应禅师曾在此处建寺,坐禅,出入常骑两只驯虎,故此又名“伏虎岩”。明成化年间(约1470),寺颓。明万历五年(1577)陈经邦重建。

蜿蜒的山上小径铺着百余级石阶,松石夹峙如墙,摩崖题刻点缀其间。路旁有块宋代方左钺的石碣,上刻篆体“伏虎岩”三字,字高尺余,风骨遒劲。由此拾级而上,顷刻便到“石室岩精舍”。其南侧的玉皇殿,前有一对透雕盘龙八仙石柱,雕技精湛,形象逼真,为石雕艺术珍品。寺后耸立一座七层的四角形砖塔,俊俏古朴,别具丰采。

寺附近有块巨石突兀于岩群之上,长约2丈,形如舌头,称“龙舌石”。其下有洞穴。山上有古榕数株,盘石而生,枝繁叶茂,挺拔苍劲。树下有座乘凉亭,游人至此小憩,远近风光,涉目成赏。

春日晨昏,石室岩常有云雾飘浮在奇岩怪石、丛林灌木之间,翠峰碧树,烟萦雾绕,忽隐忽现,颇具“绿树迷离古刹前,缥缈云山深莫辨”的诗情画意,故有“石室藏烟”之誉。

石室岩附近还有仙迹、虎源、卓锡泉、曲水池、涅梁台、天泉庵诸景。

七、智泉珠瀑

智泉位于城郊乡下磨村,距县城约3公里处的西山,发源于弥院岩。出三溪口,旧名“梅花漈”。溪床皆岩石,嵌崎错落。因泉水流堕崖,呈各式瀑布,前人称它为“玉涧三悬”,每至一陡峭处,泉水飞流而下约70米,涧底有许多怪石,形成天然水槽,泉流碰击到嶙峋的岩石上,便飞溅成亿万颗雾状的珠玑,名“智泉珠瀑”。

沿溪北上第一景,有泉流飞溅如珠,称为“珠漱”。过“珠漱”,泉水成30度而下,水击乱石,水花似玉,称为“喷玉”。经“喷玉”入一深潭似釜,水在潭中翻腾如沸,故称“沸釜”。经“沸釜”,泉水就70度直下,如白缣高挂,号曰“悬沫”。从“悬沫”入潭,水势缓慢,清澈似镜,取名“峰湖仙奕”。明万历间(约1910)莆令何南金,构来苏亭于智泉岸边。并撰写一篇《智泉来苏亭记》。

石壁上,刻有“智泉”两个大字,为明代正德年间,邑人陈伯献辞官隐居于此,因反柳宗元给“愚溪”命名之意。更名此溪为“智泉”。

八、壶山致雨

壶山原名胡公山,传说有姓胡的道士居此而得名。位于县城南约10公里处的渠桥乡境内,海拔710.5米。山势高峻,濒临海湾。山巅与山腰两处,云雾弥漫似加冠束带状。每当天气骤变时,山顶常有云雾缭绕,预兆大雨即将降临,故有“壶公致雨”之说,历来被视为天然“气象台”、“观测站”。民远望之,可卜晴雨。

壶公山有八面、十八院、三十六岩之胜。从城区了望,酷似日本富士山,从海上远眺,则顶圆如冠盖,八面所见,姿态不一。山巅有古代火山遗迹:天池、仁泉、蟹穴、虾洞、仙井等;还有壶洞、风泽洞、虎印石、盘陀石、濯缨沼、碧汉湾、桃花峪等古迹。山中有白云寺、凌云殿、名山宫等建筑物,颇为壮观。左上有玉皇殿,往南有中和院、宝胜院。院之东,有郑露墓、龙王庙。后有温泉,掘地及尺可得,泉与潮汐呼应,潮涨则满,潮退则涸,堪称奇迹。山中石泉院左有宋陈文龙叔侄衣冠墓。西上“红石岭”有古石刻。绝顶有“胡洞”,石室二间,日漫祥云,景臻禅阙。山有一株柏树,半化为石,半犹坚木。1978年,在山上建电视差转台,现有公路直达山顶。风和日丽之时,登山探胜,放眼四望,百里山川尽收眼底,风光如画。若逢秋夜,风清月朗,天上星河灿烂,与山下城乡灯火交相辉映,令人悦目赏心。

九、南山松柏

南山即凤凰山,古地名“南湖”,位于县城南郊2公里许。

相传千年前的东汉、西晋之间,兴化湾海水滔滔,直涌至南山脚下,群峰苍翠,古松参天,虬龙留影,清风送晚,倒映幽波,似海上仙山。故称“南山松柏”。现仅存广化寺后几株明代老枞树,依然葱郁。

山麓有著名的闽中古刹广化寺,为莆田第一丛林。

现在的建筑群是清光绪初年依旧制重修的。1980年来海外侨胞热心赞助,进行全面的整修和扩建,寺貌焕然一新。现为福建四大名刹和“十佳风景游览区”之一。

寺右侧普门庵前还有宋乾道元年(1165)前建成的释迦文佛塔,高30米,塔室空心,顶作藻井,内壁嵌有石级,游人拾级登上各层塔门外,鸟瞰全境。

十、梅寺晨钟

梅峰寺位于县城内胜利路侧的梅山之麓,宋时山上遍植梅树,宋徽宗赐额曰“梅林佛国”,故称“梅峰寺”。

寺的前身原是一座观音亭。宋神宗元丰八年(公元1085),李富的母亲舍地百余亩,将亭扩建为寺。宋绍兴十二年(1142),朝廷赐名“报恩光孝寺”。后几经兴废,现在建筑群为清康熙和光绪年间所建。中轴线以山门、大雄宝殿、法堂和香堂、伽蓝祠、大士阁为主。两旁有宽敞的长廊和僧房。山门内两侧屹立着钟楼、鼓楼,重檐翚飞,雄伟壮观。钟楼第三层原悬有宋绍兴二十五年(1155)名匠蔡通铸造的铜钟一口,钟有异征,其声洪亮,可传至20公里远的江口间,且音有扬抑,能卜阴晴,遇晴则吰,雨天则挫。惜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烧毁。现存铜钟是民国初年仿宋钟模式重新铸造,钟高达164厘米,外径104厘米,唇厚5厘米,重约1500公斤,钟身铭刻《大悲咒》和《钟咒》。钟身古朴典雅,发音洪亮而低沉,每当晨曦欲露,天鸡初叫时,钟声频传,悠扬悦耳,浑厚绵延,素有“梅寺晨钟”之雅称。

寺后一座凌空高耸的观音阁,是全城位置最高的建筑物。观音阁第二层四面都有走马式迥廊,登廊赏景,眺望沦海、俯瞰城市,美不胜收,为市区之独特景观。

十一、古囊列

景点位于县城东北约20公里的江口镇囊山,主峰海拔639米,多为裸露的花岗岩,因山峰形如古人坐褥上的“隐囊”而得名。其巅峰峦复叠,累列如莲瓣,故有“古囊列”之称。山上岩石奇形怪状,如屋盖、门、窗、药炉、茗碾、母猪等。岩下有一巨石,形如“鲎石”。此石能随气候变化而变色,天晴时色白,将雨时则变为灰黑色,山下数十里皆可望见,被视为天然“晴雨表”。附近有一巨洞,可容百余人。中有无数小洞,洞洞相连。号称“百廿间”。洞前天元岩上,堂宇高敞,凭栏眺望,兴化湾外诸岛屿之秀丽风光一览无余。此外,山上还有明嘉靖时湖广巡抚林有恒的“山间明月”等多处题刻。

囊山南麓有唐中和元年(881)创建的“延福院”,光启二年(886),闽王王审知改名“慈寿寺”,俗称“囊山寺”,为莆田名刹。寺内有大雄宝殿、天王堂、禅堂、法堂、藏经阁和钟、鼓楼等。明宣德八年(1433),增建斋房300多间。明嘉靖年间,倭寇入莆,寺被焚成灰烬。现有建筑物系清康熙、雍正、光绪与民国年间陆续重建。

寺前小涧名“虎溪”。以相传寺院创始人妙应禅师出入皆骑虎渡溪而得名。寺右旁有葬妙应禅师骨灰的“慧薰塔”。寺后“辟支岩”,是妙应禅师静修处。

十二、夹漈草堂

夹漈草堂位于新县镇漈溪村夹漈山上,距县城三十多公里。南宋著名史学家郑樵在山顶自筑草堂三间,覆茅以居,著书立说,世称“夹漈草堂”。

夹漈山高600多米,山深林密,环境清幽。郑樵尝自题《草堂记》云:“斯堂也,本幽泉,怪石、长松、修竹、榛、橡所丛会,与时风、夜月、轻烟、浮云、飞禽、走兽、樵薪所往来之地。溪西之民,于其间为堂三间,覆茅以居”。

夹漈草堂原为草屋。宋乾道五年(1169)改建为瓦房。兴化军知军钟离松书其额曰:“夹漈草堂”。民国10年(1921),涵江商人陈志阳(辉叔)和广业群众集资在原草堂后山东边新建一座“胜迹殿”,分上下殿,为石构屋宇,题额曰“草堂胜迹”。该殿堂建筑至今已70年,历年未经拂扫,洁净如新,上下殿内外屋顶屋角、椽、桁,既无蜘蛛丝悬挂,也无灰烟尘沉积,甚是奇异,群众称为“无尘山房”。此处空气清新,为避暑胜地。原草堂三间,现已修建为“郑樵纪念馆”。草堂四周尚有“晒书石”、“洗砚池”、“瞻星台”等遗迹。

十三、九华叠翠

九华山位于西天尾镇下垞村,距县城约10公里处,山高747.5米,因有九座小山攒簇如九朵莲花,常年长青挂绿,相倚并发,峰恋秀挺如瓣,倒景绶溪,濯莲滴荷。故雅称“九华叠翠”。

九华山主峰称“陈岩”。据传,古有姓陈的仙人,,居九华,故九华山古称“陈岩山”。登高远望,莆城及兴化平原历历在目,风景如画。

山巅有石洞,名“仙公洞”。据载,唐会昌时,有名僧惠能来莆,曾在洞中修真。现洞中奉“七宝如来”。洞后有一石穴,深2尺许,内有泉水涌出大雨不溢大旱不涸,水清而甜。传说它是汉代的“陈仙淘金井”。穴旁有“石茶灶”、“石棋盘”,传为仙人聚会泡茶、下棋之处。还有桃花坞、燕子洞、罗汉石及山后的苦竹院皆为九华胜迹。

山上有琉璃院,院旁有一巨石,上刻“仙篆石”三字,石上粘有蠔壳。镌刻宋进士方翥诗:“何人登眺睨绝顶,一树一石探幽奇。虫文鸟篆不可识,如读购嵝神禹碑。累累蠔山附石面,非此所有能无奇?细看大石深孔窍,舟人探篙迹犹遗。乃知此山千载前,汹涌尚作海渺涝。蛟龙鱼鳖占窟穴,不省造化能密移”。其此诗对研究地壳变迁具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十四、钟潭噌响

钟潭位于城郊乡下林村水磨坑,距县城约5公里处。传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派会稽太守朱买臣带兵前来征剿东越王余善,东越王兵败,金钟飞落于此,故称“钟潭”。

钟潭水源出龟山,经朱坑注入锦亭山的西南谷,沿溪岩石陡峭,溪床几经阻扼,下泻悬崖石壁,颇为壮观。石壁下潴为一深潭,潭满水溢,又分支而泻,共三注三泻。三泻处有的象飞瀑,有的象挂练,有的象曳帛,水力冲激而成的三潭,好象三个酒盅,前人称它如樽、如盅、如敦,当地群众则称为“三酒盅”。

上中下三潭流水交响,其声如丝弦弹拨,玉磐敲击,箜篌鸣奏,令人陶醉,有窾坎镗鞳之声,与向之噌响声相应,似钟鸣鼎响,故名“钟潭噌响”。

潭西,原有邑人明大司马郭玄聘的读书亭,遗址尚存。遗址之下新建一寺,供游人休憩。另有“观瀑”、“鱼乐”、“伏虎”等石刻多处。

十五、白塘秋月

白塘位于距涵江约1公里的洋尾村,是汇聚泗华、木兰诸水,面积达千余亩的大水荡,波光粼粼,一望皆白,故名“白水塘”,俗称“白塘”。塘跨洋尾、镇前、墓兜三境。

宋代名士李富,其家世代以白塘为放生池,逐渐增置亭榭楼阁,沿岸种植奇花异木,遂成为一处“水上公园”。塘中有座浮屿,建有“浮屿宫”,可供游人驻足。其东有建于宋景定四年(1263)的通岸石桥,名“宫后桥”。另有一座“塔桥”。

白塘银涛万顷,风光秀丽,素为文人墨客所神往。每逢中秋之夜,波静潭清,白云连野,皓月当天,沿岸搭棚演戏,水现游船如织,弦管如沸,圆月流辉,水天交映,夜分月午,四山倒影,游人恍如置身“广寒清虚之府”,因称“白塘秋月”。

十六、西岩晚眺

景点位于县城西南的西岩寺。

古刹西岩寺,明代建造,分前、中、后三座,前为山门兼钟鼓楼,中为大雄宝殿,后为藏经阁,东西厢以走廊相连接。因在荔城西山,故称“西岩寺”。

西岩寺原是明朝国师陈经邦的别墅。清兵入关,其孙钟岱因响应朱继祚,举兵复明,失败后削发为僧出家,将别墅名为“西岩寺”。站在西岩寺山门前台阶上,放眼四望,城乡景色,尽收眼底。黄昏时分,夕阳一抹,城中房屋栉比鳞次,炊烟四起,城郊田野碧绿一片,染满晚照余晖,新建的高楼大厦沉浸在晚烟暮霭里,巍然屹立,西山上,夕阳返照,千里流丹,风光如画,故称“西岩晚眺”。

十七、“三紫”凌云

“三紫”山峰位于华亭镇北部,山发脉于仙游,由尖山经濑溪西北走入华亭,分为三支:中为“紫微山”,位于前柳村;左为“紫云山”,位于后角村;右为“紫霞山”,位于濑厝村。三山列岫争雄,骈峙云间,山上奇峰怪石,石皆呈紫色,故称“三紫”。因三山高插入云,云雾缭绕其间,只露尖峰,故称“三紫凌云”。

十八、天马晴岚

黄石镇天马村有山屹立,如一匹昂首之马,有马头、马鞍、马尾,邑人郭尚先有诗说:“突兀青山自纵横,势如天马踏空行”。每逢天晴景清,山岚蒸腾,水汽氤氲,山腰处处缠云绕雾,远观山似天马,若隐若现,似有腾空之势,故称“天马晴岚”。

山上有明御史朱淛所建的“天马山房”读书处,其处环境清幽;又建有古寨,传为古代海警防倭之用;还有朱淛书写的“忘归”石刻,和朱淛墓,山下有“伏龙穴”。

十九、锦江春色

景区位于江口镇东面。萩芦溪和蒜溪横贯交汇,注入兴化湾,形成一个自然良港。

在溪海交汇处,建一桥,名“江口桥”,与福清县相接,又名“龙津”、“尚阳”。江口临海有一片小平原,名“九里洋”,阡陌纵横,房屋星罗棋布,高楼大厦比比皆是。

站在锦江中学高处,眺望江口境内的江桥夜月、古寨夕阳、雨堤烟树、瓜圃笙歌,渔舟撤网、海市蜃楼、青山倒影、隔岸吹笙、春郊麦浪和远浦归船十个景观,历历在目,雅称“锦江春色”。民国时期,国民政府主席林森曾手书“锦江春色”四字,刻石于锦江中学附近,至今尚存。

“锦江春色”十景中最少见的是“海市蜃楼”,1942年3月10日,曾出现一次,在后郭小学对面隔海处,映出三座远山和华丽的集市,人影、房屋幢幢,明显可数。次日下午,海上又重现这一奇观,大体与上次近似,只是时间较短,仅半小时而已。

江口桥边有“舟痕石”,相传赵真人飞升后尝乘铁舸至此,舟痕尚留石上。郡人建“昭灵庙”祀之。境内还有东岳观、鼓峰寺、番峙等景点。

二十、绶溪钓艇

绶溪一名“寿溪”,即“延寿溪”,又名“南萩芦溪”,发源于仙游九鲤湖,经常太莒溪,过九华山南麓、泗华陂,流入延寿。旧志称此溪至此“十里无湍激声,一碧如带(绶带)”,故又名“绶溪”。

唐代徐寅,因忤唐庄宗,罢官归隐故里,常独坐溪边垂钓。后人把徐寅垂钓之潭称“徐潭”。

宋建炎元年(1127),于溪上建一桥,称延寿桥。桥西半里处,尚存徐铎“藏书楼”遗址,桥西南有刘克庄墓。

延寿桥下,十里平溪,两岸荔枝成林,龙眼成荫,佳树秀木,倒映溪中,影影绰绰。泛舟垂钓溪中,乐趣无穷。溪上钓艇往来,穿梭如织,雅称“绶溪钓艇”。

二十一、柳桥春晓

柳桥位于城郊乡顶墩村,距县城约2里,古称“柳塘”。三面临河,沿岸植柳,间栽荔树,春夏之交,绿柳婆娑,黄鹂歌啭,荔枝挂丹,轻舟竞渡,风景如画。

明熹宗天启五年(1625),侍郎彭汝楠辞官归里,在此隐居,建有十六世纪江南著名园林“岸圃大观”,有“烟鬟阁”、“情依楼”、“蕉声馆”、“剩水居”、“漏香廊”、“浮山舫”、“云来树”、“见山寺”、“隐花阁”、“寸草庵”及“桔园”、“荔径”、“壶天”、“樾庵”诸景。当时,画家董其昌画有“岸圃大观”图,柯无瑕为之作花卉写生,称“岸圃花志”。后“岸圃大观”被清军烧毁。彭汝楠题刻的“古柳桥”碑石一块,仍立桥旁。

二十二、谷城梅雪

谷城,位于黄石镇七境村,古称“城山”。因其地遍栽梅树,腊月,梅林积雪,白练纷披,浑然一色,似昆仑瑶圃,故有“谷城梅雪”之雅称。

二十三、西湖水镜

景点位于县城内水关头、观桥和庙前一带,湖本为旧城壕,明太守岳正凿之,筑三个石堰。中堰弘深广阔,其观如镜,故称“西湖水镜”。后因城区建设,湖中建起电影院,旧景观尚存石碑一块。

二十四、北濑飞泉

景点位于常太岭头尾,有溪名北濑(又称“碧濑”),为延寿溪上游,两岸凿开巨石,泉水湍流,崩崩洶洶,似有蟠龙争斗其中。雅称“北濑飞泉”。1960年4月,东圳水库建成后,北濑沉没于水库底。